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法氏囊炎症、萎缩和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为特征。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一般3周龄以上的鸡感染后表现明显的症状。
易感雏鸡群中快速暴发,病程短,本病可以使用注射疫苗和加强管理,进行有效防控法氏囊病的发生。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高度的接触性传染病,不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该病是一种以法氏囊炎症、萎缩为主要特征,以及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的疾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不仅仅会导致鸡的生产性能下降,还有引发患病鸡只的免疫抑制和缺陷,甚至引起死亡,严重危害我国养鸡业的健康发展和生产经济效益。
可以通过病毒分离鉴定,琼脂扩散试验,感染试验等多种诊断方法进行确诊,通过良好的生物安全管理和注射疫苗等生产方法,可有效防控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
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概述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概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是一种高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往往引起幼鸡的急性发病。
该病发病率极高且病程较短,一旦发病容易会造成鸡群中大鸡的死亡,且具有较强的潜在危害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首次在美国发现,鸡群在患病初期会出现间歇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入侵的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对鸡的免疫系统造成巨大的危害,被其他病菌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自发现以来被分离出多个变异株,呈现出不同的流行特点,因此在该病的预防和控制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传染源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高接触性传染病,病毒的传染源为发病鸡以及携带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鸡圈的环境条件中拥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因此当鸡舍出现发病鸡时,鸡舍就成为了重要的传染源,鸡舍内的昆虫、鸟类等生物都可以检测到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病鸡可以直接污染鸡舍内的饮水、饲料、器具,并通过这种途径传播病毒。
鸡在3-6周龄处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易感期,3周以下的鸡,被感染后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会对鸡的免疫造成影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怎么诊治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腔上囊炎、传染性囊病,是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险传染病。
7周龄~15周龄鸡均可被感染,主要发生于3周龄~6周龄的鸡群,是目前危害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1.临诊特征病鸡常表现发病突然,传播迅速,鸡翅下垂,呆立,羽毛松乱,病鸡自行啄肛,排白色或淡绿色稀便,污染肛门周围羽毛,极度衰弱。
病程一般为5天~7天。
2.病变特点主要病变在法氏囊,表现为法氏囊肿大,严重出血的使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切开后常可见黏膜水肿,有淡黄色胶状黏液或干酪样物,有的有散在出血点或斑;恢复期法氏囊萎缩,深灰色且变硬;胸肌、腿肌常有条纹或斑点状出血;有的可见腺胃与肌胃结合部黏膜有出血点。
3.防治注意加强平时卫生管理,受威胁地区定期进行免疫接种,一旦发病可紧急肌注抗IBD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并立即隔离病鸡,做好消毒处理。
4.建议免疫程序制定免疫程序时,应进行鸡群母源抗体及免疫后的抗体水平监测、在没有监测条件的鸡场,可参考下列免疫程序:①在受本病威胁地区,一般是10日龄~14日龄用弱毒疫苗进行第一次免疫;②18日龄~32日龄用弱毒疫苗进行第二次加强免疫;③种鸡在前两次免疫的基础上,于开产前和38周龄时各皮下注射一次油乳剂灭活苗,可保持较高的母源抗体水平;④肉用雏鸡或蛋鸡视抗体水平多在2周龄及5周龄进行两次弱毒苗免疫。
- 1 -。
动物医院6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名腔上囊炎、传染性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法氏囊肿大、肾脏损害为特征。
目前本病作为危害养禽业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呈世界性分布。
该病引起雏鸡的免疫抑制,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氏病疫苗、新城疫疫苗等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易造成免疫失败。
一、病原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于双核糖核酸病毒,分为两个血清型,即Ⅰ型和Ⅱ型。
血清Ⅰ型对鸡致病,Ⅱ型对火鸡致病。
Ⅰ型又存在不同的亚型,两型之间交叉免疫保护性极差,但亚型之间有一定的交叉保护性。
病毒在环境中抵抗力强,能耐酸、耐热,对胰蛋白酶、氯仿、乙醚脂溶剂均有抵抗力。
一般的消毒剂对其效果较差,较好的有甲醛、碘制剂和氯制剂等。
二、流行特点本病以3~8周龄鸡最易感,成鸡和2周龄以下的雏鸡很少感染发病。
该病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能持续存在于鸡舍的环境中。
饲养过病鸡的鸡舍在清除病鸡之后的54~122天,对其他鸡仍有感染性。
病鸡舍的小粉甲虫、蚊子、鼠等均有感染性。
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种蛋感染,经常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粪便、尘土、鸡舍用具、人员衣服、昆虫等途径传播。
各品种鸡均可感染,在易感鸡群中感染率几乎100%,发病率为10%~75%,死亡率不定。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三、临床症状在易感鸡群中,本病往往突然发生,潜伏期短,感染后2~3天出现临床症状,病初鸡啄自己的泄殖腔,精神萎顿,饮水、食欲减退,并逐渐消瘦、畏寒、扎堆,颈部躯干震颤,步态不稳,行走摇摆,病鸡下痢,排白色水样稀粪,腹泻物中常含有尿酸盐,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污染。
头下垂、眼睑闭合,羽毛无光泽、蓬松,脱水,眼窝凹陷,最后极度衰竭而死。
5~7天死亡达到高峰,以后开始下降。
病程6~9天,长的可达21天。
一度流行后常呈隐性感染,在鸡群中长期存在。
四、病理变化病死鸡脱水,胸肌发暗,腿肌和胸肌常有出血斑点,肠道内黏液增加,肾脏肿大、苍白,输尿管扩张,有尿酸盐沉积。
中国动物保健2021.1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及防控朱文斗(江苏省兴化市新垛畜牧兽医站江苏泰州225700)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
该病自发现以来,已成为危害家禽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该病主要侵害40日龄以下雏鸡,破环雏鸡的免疫系统法氏囊,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降低机体对其它病原的抵抗力。
被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的雏鸡,常会继发其它疾病,形成混合感染,导致死亡率升高,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对该病的病原特性、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进行了介绍,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氏囊病;传染病;诊断;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
该病主要侵害雏鸡,以雏鸡法氏囊肿胀、出血坏死为主要特征。
1957年,该病于美国肉鸡中首次被发现,我国最早于1979年在广州发现相关病例,1980年首次分离到该病病原[1,2]。
目前该病已成为危害家禽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1病原特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属于双RNA 病毒科,无囊膜,病毒粒子呈20面体立体对称。
该病毒在一般环境中较稳定,可在鸡舍内存活122d [3]。
对外在的物理和化学因素均有较强的抵抗力,在56℃5h 或60℃30min 仍具有活力,对四氯化碳、乙醚等脂溶型溶剂不敏感,对高温和干燥有抵抗力。
70℃高温30min 或用0.5%氯化铵作用10min 才可杀灭病毒[4]。
因此,鸡舍一旦污染IBDV ,很难将其彻底清除。
IBDV 有两个不同的血清型,分别为血清I 型和血清II 型。
其中具有致病性的为血清I 型,血清II 型不具有致病性。
两个血清型之间无交叉,血清II 型免疫所产生的抗体不能保护抗血清I 型病毒抗原的攻击[5]。
2发病特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呈地方性流行。
3~6周龄的雏鸡是IBDV 的最适宿主,感染后潜伏期一般在2~3d ,并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情况下,1~12日龄的雏鸡由于有母源抗体的保护,不易感染本病,成年鸡多为隐性感染,并长期带毒。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治[摘要]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ibdv主要侵害3-12周龄雏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在孵化后3-6周,当法氏囊生长成熟时,此时鸡群极易感染病毒。
该病不但会使感染鸡致病死亡,生产性能下降,而且还会引起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导致其他疫苗免疫失败,因而常继发和混合感染多种疾病。
近年来,各地虽然对该病加强了防控力度,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仍然是严重威胁养鸡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之一。
[关键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抗体;诊断;防治措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总称ibd)是一种由双股rna病毒引发的破坏鸡的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的病毒性传染病,因该病1957年深秋首次确诊于美国东海岸特拉华洲的甘布罗镇而得名甘布罗病(gunboro disease)[1]。
一、病原及流行特征1.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属于双rna病毒科(birnavirdae)禽双rna病毒(avibirnavirus)。
它的基因组由两个片段的双股rna 构成,故命名为双rna病毒[4]。
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极为稳定,能够在鸡舍内长期存活。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生的季节明显集中,高峰期为每年的5-7月,其他月份,特别是9月-翌年2月发病率明显降低。
但近几年来,这种情况已变得不十分突出,尤其是近3-5年来,5-7月的发病率并不高,而其他月份的发病率则相应地升高,使发病季节呈全年化趋势[5]。
3.易感动物增多,侵袭对象扩大发病的对象已从以往的外来品种扩大到草鸡[6],甚至是特种禽类。
但这些禽类多呈隐性感染,成为病毒携带者。
二、临床症状目前法氏囊的发生病程长,但死亡率低。
而以往ibd的发生,病程多在3-5d,一般不超过7d,呈尖峰式死亡曲线,死亡多集中在发病后的2-3d[7]。
本病潜伏期很短,2-3d后即可出现临床症状,在鸡群中首先出现数只死亡,其后更多的鸡出现减食、萎顿、打堆、昏睡、羽毛蓬松。
19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免疫防治朱大昌(武平县十方镇畜牧兽医站364301)摘要:在进行家禽养殖过程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危害最为严重。
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幼鸡身上,能够通过破坏幼鸡免疫抑制性进行传染的疫病。
这种病症主要表现出,幼鸡的法氏囊出现“发炎”、“坏死”等情况,给养鸡业造成一定危害。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断;防治1概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发病鸡群年龄段一般都是在2~15周这个阶段,在这个区间内最容易发病的鸡群是3~6周左右的小鸡。
当幼鸡出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症之后,会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成年鸡多呈隐性感染经过。
2010年4月福建省武平县十方镇黎畲村养鸡专业户肖某饲养的本地商品鸡出现断断续续发病死亡,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经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结合本病例现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免疫防治综述如下:2发病情况及流行特点2.1发病情况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威胁我镇养鸡产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据有关资料记载2006年以前有零星散发,其发病率在10%、死亡率占存栏数的15%左右;2007-2008年间呈暴发态势,有些养殖小区全面发病,有些养户养殖的每批鸡都发病,最高的发病率能够达到50%、死亡率高达40%;直至2008年之后发病率和死亡率才逐渐出现下降趋势,目前我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情发展逐渐趋于平稳态势,虽然目前仍旧会偶尔出现发病情况,但是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都低于10%。
2.2流行特点法氏囊发病日龄现在明显增宽,从7日龄到45日龄均可发病。
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毒性比较强的疫苗,对于该疾病刚出现时的治疗效果比较好,但是随着发病率不断升高,很多地方采用提前免疫的方法,造成病毒出现免疫抑制现象严重,进而导致免疫失败几率增加。
因为法氏囊器官是可以帮助雏鸡在早期进行免疫的重要部分,当其受到伤害时,就会直接导致免疫能力大幅度下降,进而会发生非典型新城疫等疾病趁虚而入,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大肠杆菌感染的病症,就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2018年第4期 吉林畜牧兽医23·禽业专栏·QinYe ZhuanLan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类别诊断及防治刘 蕾,钟 旭,秦守涛吉林省吉林市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吉林市 13201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会对中枢免疫器官造成破坏。
对于易感鸡群而言,此病具有发病突然、病程长短不一和病死率较高等特点。
为了避免对鸡群造成不良影响,饲养人员必须加强疾病诊断工作,具体结合鸡群典型症状、流行病学特点和病理解剖情况,确保诊断的综合性和准确性,进而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降低此疾病发病率,确保鸡群健康生长,为养殖户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类别诊断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应用多种诊断方式,具体以临床症状判断、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为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初期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食量下降和羽毛蓬松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白色粘稠状粪便、水样稀便等,病理剖检结果显示大腿肌肉和胸肌肉出现斑块状或者条纹状出血痕迹,腺胃和肌胃交界位置会出现血斑。
而在实验室诊断中多采取血清学诊断,若结果呈阳性,则表明鸡群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
同时在具体诊断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与其他疫病进行区别,其中容易相互混淆的疫病包括新城疫、禽流感等,前者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相似之处在于患病后鸡群会出现腹泻脱水、闭眼嗜睡和头颈下垂,但是二者致病菌不同,临床可进行准确区分;后者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相似之处在于对病鸡剖检后其腺胃和肌胃存在出血情况,但是禽流感存在肠粘膜充血情况,且鼻腔内会出现大量分泌物。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措施2.1 开展严格的饲养管理工作鸡法氏囊病毒抵抗能力较强,对各种理化因素敏感性较低,一旦出现疫情,则长时间内鸡舍会存在病毒,因此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必须完善日常管理制度,具体工作开展遵循“全进全出”制度,对病鸡的尸体、粪便和垫料进行无菌化处理,同时加强日常消毒管理,定期消毒,并交替使用多种消毒液,具体可选择福尔马林、次氯酸钠和含碘制剂。
传染性法氏囊病即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又是鸡的一种免疫抑制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必须作好对此病的预防工作,通过对本病的临床诊断,以及病理和实验室诊断,病毒的分离和鉴定、血清学诊断等,采取相应的疫苗、高免血清和卵黄抗体进行紧急免疫注射,结合中药方剂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本病的传播和流行。
;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断和防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和防治傅建功(山东省栖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烟台265300)鸡传染性法氏囊炎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流行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7日龄前雏鸡的免疫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全,主要靠法氏囊产生免疫抗体,法氏囊受到病毒侵袭后,法氏囊肿胀导致出血和肌肉萎缩,因而雏鸡产生免疫抗体的抑制能力明显减退或功能消失,同时也会降低对各种疫病的机体抵抗力,同时易患其它各种传染病,如霉菌变形体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球虫病、某些腺病毒细菌感染、贫血病毒综合症和慢性皮炎等,因此本病对养鸡业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成鸡感染本病则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只是血清学呈阳性反应。
1临床诊断1)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早期临床表现比较多样化,主要根据各种鸡体健康状况、饲养管理环境,和杀灭致病菌能力的强弱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传染性法氏囊病多数是呈不显性细菌感染,只是根据血清学证实曾发生过该病。
发病周期高潮在36周龄,因母源囊炎抗体多在3周龄后逐渐消失,在3周龄前母源抗体可保护雏鸡不感染本病。
易感的雏鸡同病毒相接触后即可发病。
发病时潜伏期通常很短,一般在进行人工疫苗接种后2~3d之内出现早期症状,初期暴发的法氏囊病多呈急性型,度过大流行之后,常可转呈隐性感染,病毒在易感鸡群中长期持续存在。
各品种的鸡都可以感染,一旦感染之后,血清长期呈阳性反应。
2)病的初期症状是部份病鸡会有自啄肛门上的羽毛,有的会引起其它鸡的啄肛,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病鸡常常出现厌食、无神,下痢并排出一些淡白色或淡黄色的粪便,颈部出现震颤,头出现下垂,眼睑轻微出现闭合,脱水,最后由于衰弱而造成死亡或者机体恢复健康。
鸭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杭柏林李杰来源:《科学种养》2011年第10期鸭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鸭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死亡率高、淘汰率高,影响增重,同时可导致免疫抑制,造成免疫失败,使鸭群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加。
现将鸭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以期为临床生产提供一些帮助。
一、诊断技术1. 流行病学诊断。
7~35日龄鸭易感性高,最小发病的为4日龄,最大发病的为119日龄。
本病在群内传播迅速,病程短促,出现症状后1~2天死亡,死亡高峰期在发病后3~4天,发病率为10%~100%,死亡率为10%~60%。
在鸭的种类上,曾见家鸭、奥白星鸭、樱桃谷鸭、康贝尔鸭和半番鸭发生鸭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报道。
当鸭场周围地区的鸡场或鸭场混养的鸡发生了传染性法氏囊病后,鸭也可能会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
本病还可以与鸭病毒性肝炎发生混合感染。
据推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广泛流行和发生,其病毒不断扩散,会污染环境,从而在鸡、鸭之间以及其他禽类或鸟类之间相互感染。
2. 临床症状诊断。
病鸭初期精神萎顿,集堆、怕冷,头与翅膀下垂,羽毛蓬乱,食欲减少或废绝;病鸭后期行走不稳,或呆立于池塘某个角落,或卧地不起,嗜睡或闭目打盹,排黄绿色或白色稀粪,并含大量白色尿酸盐,随着病情加重,拉稀加剧,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个别鸭粪便带血。
有的病鸭从口腔或鼻腔流出大量黏液。
病鸭迅速脱水消瘦,眼窝下陷,脚爪干枯,最后衰竭死亡。
病程3~5天。
若与鸭病毒性肝炎发生混合感染,还可见病鸭出现全身性抽搐,身体侧卧,头向后仰,两脚痉挛性地向后踢蹬,有时在地上转圈。
3. 病理变化诊断。
法氏囊有不同程度病变,肿大2~3倍,黏膜表面严重的弥漫性出血,外观呈暗紫色或紫葡萄样,腔内有浆糊状渗出物或干酪样物质,有点状或条纹状出血。
有的鸭法氏囊外有黄色透明胶冻样物质包裹,内有淡黄色分泌物。
在发病后期,法氏囊萎缩,出血明显。
腿肌和胸肌有出血斑点,呈斑驳状,严重者全腿和全胸肌都出血。
浅析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治
摘要:传染性法氏囊病是困扰养鸡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本病发病突然、传播快、发病率高、病程短,主要表现腹泻、颤抖、极度虚弱并引起死亡,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辨别和预防是控制本病的最佳方法。
本文即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方法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关键词: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本病发病突然、传播快、发病率高/病程短,主要表现腹泻、颤抖、极度虚弱并引起死亡。
特征性病变为法氏囊水肿、出血、有干酪样渗出物,肾脏肿大并有尿酸盐沉积,腿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条状出血。
幼鸡感染本病后,可导致免疫抑制。
目前ibd是严重威胁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1 诊断方法
1.1 临床综合诊断
1.1.1 流行特点
自然感染仅发生于鸡,各种品种的鸡都能感染,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以3~6周龄的鸡最易感。
近年报道成年鸡和1周龄雏鸡也发生本病。
成年鸡多为隐性感染,10日龄以内雏鸡感染后很少发病。
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主要传染源,病毒通过粪便排出,污
染了饲料、饮水、用具等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亦可经呼吸道、眼结膜感染。
本病往往突然发生,传播迅速,通常在感染后第3天开始死亡,5~7d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停熄,表现为高峰式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
死亡率差异很大,有的仅为3%~5%,一般为15%~30%,严重发病鸡群死亡率可达60%以上。
由于本病造成免疫抑制,使鸡群对新城疫、大肠杆菌病、支原体更易感,常出现混合感染。
这种现象常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
ibd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1.1.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2~3d,最初发现有些鸡啄自己的泄殖腔。
随即病鸡出现采食减少或不食,羽毛蓬松,畏寒,挤堆,腹泻,粪便呈灰白色石灰浆样,偶带血液。
严重者颈和全身震颤,精神萎顿,步态不稳,卧地不动。
后期体温低于正常,严重脱水,极度虚弱,最后死亡。
整个鸡的死亡高峰在发病后3~5d,以后2~3d逐渐平息。
近几年发现由ibdv亚型毒株或变异株感染的鸡,表现为亚临诊症状,死亡率较低,主要是因产生免疫。
1.1.3 病理变化
病死鸡明显脱水,胸肌、腿肌和翅肌等肌肉发生条纹状或斑块状出血。
法氏囊病变具有特征性,法氏囊水肿和出血,比正常大2~3倍,囊壁增厚,外形变圆,浆膜水肿,外包裹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严重时法氏囊广泛出血,如紫葡萄状。
切开囊腔后,常见黏膜
皱褶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囊腔内有灰白色糊状物,或灰黄色干酪样物。
5d后法氏囊萎缩。
病死鸡胸腺有出血点,脾脏可能轻度肿大,表面有弥漫性的灰白色病灶。
发病中后期肾脏明显肿胀,由于输尿管和肾小管内尿酸盐沉积而使肾呈红白相间的“花斑状”外观。
急性死亡者,腺胃和肌胃交界处见有条状出血点。
肝脏肿胀、出血、黄染。
盲肠扁桃体出血。
1.2 实验室诊断
本病根据临床诊断可做出判断。
进一步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elisa试验、荧光抗体检查、琼脂扩散试验和易感鸡接种等方法。
病料采集:采集发病鸡的法氏囊、脾、肾和血液。
1.3 类症鉴别
ibd的特征病变在法氏囊,但下列疾病也有法氏囊病变,应注意鉴别。
1.3.1 新城疫
ibd与nd都有可能出现腺胃乳头及其他器官出血,但鸡新城疫病程长,有呼吸道和神经症状,无法氏囊特征性病理变化。
1.3.2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病雏多见肾脏肿大和尿酸盐沉积,法氏囊充血或轻度出血,但无水肿,耐过鸡法氏囊不见萎缩。
肌肉无出血,患鸡有呼吸道症状,剖检可见气管充血、水肿,支气管黏膜下有胶胨样物等。
1.3.3 鸡白痢
出壳后发现有病,有时10日龄出现白痢,常有白色粪便糊肛现象。
剖检肝脏肿大出血,病程长,心、肝、肺、大肠和肌胃有坏死结节和坏死灶,盲肠有干酪样物。
药物治疗有效,无法氏囊特征性病变。
1.3.4 鸡马立克氏病
病鸡法氏囊呈灰白色,多表现萎缩。
病鸡外周神经肿大,在腺胃、性腺、肝脏、肺脏上有肿瘤病变。
2 防制措施
2.1 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及管理措施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及时处理病死鸡、鸡粪等排泄物。
加强日常消毒,所用消毒药以次氯酸钠、福尔马林和含碘制剂效果较好。
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应激,同时要提供优质的全价饲料。
2.2 搞好免疫接种
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活苗和灭活苗两类。
活苗有三种,一种是弱毒苗,对鸡的保护率低;二是中等毒力苗,突破母源抗体能力较强,对法氏囊有轻度损伤,这种损伤在10d后消失,对血清ⅰ型的强毒感染保护力高,在污染鸡场使用这种疫苗效果好;三是中等偏强毒力苗,在两周龄前使用对法氏囊可造成严重损伤,引起免疫抑制,但不影响对ibd本身的保护力,使用这类疫苗,疫苗毒长期存活。
灭活苗有油乳剂灭活苗和组织灭活苗。
灭活苗一般用于活苗免疫后的加强免疫,灭活苗具有不受母源抗体干扰,无免疫抑制危险,能大幅度提高基础免疫等优点。
主要用于开产的种鸡群。
连续发病鸡场采用组织灭活苗免疫,可有效控制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
2.3 发病时的措施
发病时立即清除患病鸡、病死鸡,并深埋或焚烧。
鸡舍用0.3%过氧乙酸或次氯酸钠,按30~50ml/m3带鸡消毒,每天上下午各1次,同时对鸡舍周围以及被病死鸡污染的场所和所有用具,用2%烧碱水和10%石灰乳剂彻底消毒。
发病早期用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皮下或肌肉注射可获得较好疗效。
同时降低饲料中的蛋白含量(降低到15%左右),在饮水中加入复方口服补液盐、多种维生素、5%的糖或1%~2%奶粉,以保持鸡体水、电解质、营养平衡,促进康复。
用抗生素、磺胺或喹诺酮类药物饮水以防继发感染,对假定健康鸡用ibd中等毒力活疫苗双倍量紧急免疫接种。
参考文献
[1] 孙运高.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与控制[j].山东畜牧兽医,2008(08).
[2] 郑文才.中药治疗肉鸡法氏囊病[j].河北农业科技,2008(04).
[3] 高贵芬.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j].河北农业科技,2008(04).
[4] 高占军.鸡传染性法氏囊的中草药方剂防治进展[j].农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