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ppt
- 格式:ppt
- 大小:826.00 KB
- 文档页数:25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儿科护理学》第十章“早产儿的护理”,主要涉及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详细内容如下: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及发生原因;2.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3.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4.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健康教育。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发生原因及临床表现;2. 学会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3. 培养学生关爱早产儿,提高护理质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2. 教学重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健康教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资料、实物模型;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2. 理论讲解:讲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3. 实践操作:演示护理操作,如胃管喂养、监测胃残余量等;4.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病例,讲解护理方法;5. 随堂练习: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8.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发生原因、临床表现;2.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3.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健康教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个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病例,提出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护理措施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最新研究动态,提高专业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
一、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1. 胃管喂养:掌握胃管喂养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护理要点;2. 监测胃残余量:了解胃残余量的监测方法,及时调整喂养策略;3. 喂养姿势:采取正确的喂养姿势,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4. 喂养频率:合理控制喂养频率,避免过度喂养;5. 营养支持:根据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需求,合理搭配营养素,提供充足的热量和营养。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新生儿护理学》第6章“早产儿的喂养与护理”,详细内容涉及第3节“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识别与处理”。
主要包括早产儿生理特点、喂养不耐受的定义、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护理干预及家庭护理指导。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早产儿生理特点及其对喂养的影响。
2. 熟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及护理干预措施。
3. 了解家庭护理中如何预防和处理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及护理干预措施。
教学重点:早产儿生理特点、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家庭护理指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视频资料。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早产儿护理的实践案例,引发学生对早产儿喂养问题的关注。
2. 理论讲解:(1)早产儿生理特点及其对喂养的影响。
(2)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临床特征、诊断标准。
3. 例题讲解:讲解一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案例,分析诊断及处理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诊断和处理,检验学习效果。
5. 护理干预及家庭护理指导:(1)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喂养姿势、喂养频率、喂养量的调整等。
(2)家庭护理指导:如何观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症状、预防措施等。
6. 案例讨论:分组讨论实际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早产儿生理特点及其对喂养的影响。
(2)列举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
(3)论述护理干预措施及家庭护理指导。
2. 答案:(1)早产儿生理特点: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吸吮、吞咽、呼吸协调能力差等。
(2)诊断标准:频繁呕吐、腹胀、胃潴留、体重下降等。
(3)护理干预措施:调整喂养姿势、频率、量等;家庭护理指导:观察症状、预防措施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针对不足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最新研究动态,提高护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