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基础知识
- 格式:pptx
- 大小:9.94 MB
- 文档页数:49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作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改善措施1.社会因素2.心理因素3.个体因素(劳动者的年龄、性别、健康、身材等)4.环境因素5.工作条件和性质(A生产设备和工具;B劳动强度与劳动时间;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6.疲劳与休息(A疲劳:a疲倦感轻微,作业能力不受影响或稍下降;b作业能力下降趋势明显,但仅涉及生产质量;c对产量影响不大。
B:休息)7.锻炼和练习。
劳动过程中的紧张源1.个体特征A型特征、性别、年龄、学历、支配感2.职业因素角色特征、工作特征(工作进度、工作重复、工作轮班、工作属性)、人际关系、组织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条件。
3.职业环境特点,是职业流行病学调研的独特优势:A通过就业记录,可获得个体详细接触史资料;B职工有定期体检,可提供健康状况的动态连贯资料;C职业接触的危害比较明确,接触强度(浓度)较高,有利于发现、确定计量—反应关系。
4.职业病化学中毒,多发生在生产中的原料拆包、投料、半成品逸出、成品的包装及运输过程中。
另外,废料处理过程中也易发生中毒。
5.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
6.职业病的发病过程,主要取决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性质,作用于人体的量及劳动者的健康状况。
7.职业病的特点:A有明确的病因;B职业危害因素的数量,决定了职业病的有无、轻重、缓急,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水平(剂量—反应)关系;C有特定的发病范围;D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较好,康复也容易,但仅指治疗病人,无助于保护仍在接触人群的健康;E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局限于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
8.职业病的三级预防A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指采用有利职业病防治的工艺、技术和材料,合理利用职业病防护设施及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减少劳动者职业接触的机会和程度,预防和空控制职业危害的发生。
B二级预防又称发病预防,是指通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结合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监测,以早期发现劳动者所遭受的职业危害。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1.界定法定职业病的4个基本条件不包括()。
A.在职业活动中产生B.接触职业危害因素C.与劳动用工行为相联系D.必须参加工伤保险(正确答案)2.法定职业病种类有()。
A.10类115种B.9类99种C.10类132种(正确答案)D.9类115种3.生产性噪声对人体的危害首先是对()的损害,还可对全身其他系统或器官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A.神经系统B.听觉器官(正确答案)C.心血管系统D.泌尿系统4.未列入职业危害因素中电磁辐射的因素是()。
A.可见光(正确答案)B.紫外线C.射频辐射D.激光5.未列入职业危害因素中异常气象条件的因素是()。
A.高温B.强热辐射C.低气压D.高湿(正确答案)6.我国目前规定,成年妇女禁忌参加连续负重,禁忌每次负重质量超过20kg,间断负重每次质量超过()kg的作业。
A.22B.25(正确答案)C.30D.407.用人单位对不适宜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
A.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B.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正确答案)C.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D.责令其主动辞职8.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承担。
A.劳动者B.用人单位(正确答案)C.劳动社会保障局D.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9.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档案。
A.健康监护(正确答案)B.工伤保险C.职业病D.人事档案10.()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A.各级工会组织B.用人单位(正确答案)C.各级政府11.被确诊患有职业病的职工,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发给其《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并享受国家规定的()。
A.医疗保险待遇B.工伤保险待遇(正确答案)C.商业保险待遇12.一旦发现有人晕倒在有限空间或密闭容器内,下面最适合的急救方法是()。
A.第一时间跳下去,把中毒者背上来B.腰间系上绳子,第一时间跳下去,把中毒者拉上来C.佩戴防毒面具或空气呼吸器,在有人监护的情况下施救(正确答案)D.报警13.在电缆沟、管道内长时间作业时,因通风不良、空间温度升高,易发生()。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一、什么叫职业病?职业病是指在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二、职业病有哪些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分10类: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类,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其它职业病。
三、如何做好职业病的预防工作?1、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工作。
对劳动者进行必要的职业病预防知识培训是减少和杜绝职业病的有效之举。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2、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提供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治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出资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3.其它应做好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用人单位应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检测结果.在严重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设置预防措施的警示牌.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将职业危害如实告诉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注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同时单位应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供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的,劳动者不得使用。
四、用人单位履行职业病防治的主要职责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的职责包括:健康保障义务,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场所、环境和条件;职业卫生管理义务;保险义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报告义务,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如实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和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结果;卫生防护义务,用人单位必须设置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防护用品;职业病危害检测义务,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用人单位应当知悉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不得隐瞒其危害;培训教育义务,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应当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和教育;健康监护义务,用人单位应当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劳动者申请职业病诊断或鉴定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所需的有关职业卫生和健康监护等资料。
职业卫生学基础知识一、职业卫生学基础知识是什么呢?职业卫生学啊,就是一门和咱们工作环境中的健康问题打交道的学问呢。
这可关系到咱们在工作的时候能不能健健康康的,超级重要。
二、职业卫生学包含的方面1. 物理性因素像噪声,在工厂里那些大机器轰隆隆响个不停的时候,那噪声可大了。
长时间处在那种环境里,人的耳朵会受不了,可能会听力下降呢。
而且噪声还会让人烦躁,影响工作效率。
还有高温,那些在炼钢炉旁边工作的工人,周围热得像个大火炉。
要是不做好防护,人会中暑,严重的话还可能有生命危险呢。
电磁辐射也是个问题,比如说那些经常接触X光机的医护人员,如果防护不到位,辐射可能会影响身体细胞,导致各种健康问题。
2. 化学性因素粉尘就是很常见的化学性危害因素。
像煤矿工人在井下工作,煤尘到处飞。
如果吸进肺里,会导致尘肺病,那可是很严重的病,得了之后呼吸都困难。
还有各种有毒气体,比如在一些化工厂里,可能会有氯气泄漏的危险。
氯气那味道可刺鼻了,吸入多了会损害呼吸道和肺部,甚至会让人窒息。
有机溶剂也很危险,像油漆工用的那些油漆里的有机溶剂,要是经常接触,皮肤会过敏,还可能对神经系统有损害呢。
3. 生物性因素在一些特殊的工作环境里,比如医院的传染科,医护人员可能会接触到各种病菌。
像新冠疫情的时候,医护人员就面临着被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
还有在一些农场或者养殖场工作的人,可能会接触到动物身上的病菌或者寄生虫。
如果不注意卫生,就容易被感染,身体就会生病。
三、职业卫生学的防护措施1. 工程防护对于噪声,可以安装消声器,就像汽车的排气管上的消声器一样,能把噪声降下来不少呢。
在高温环境里,可以安装空调或者通风设备,把热空气排出去,让工作环境凉快一点。
对于有毒气体和粉尘,可以安装通风排毒系统,把那些有害的东西都排到外面去,让工作场所里的空气干净一些。
2. 个体防护工人要戴耳塞来防护噪声,那种软软的耳塞塞到耳朵里,能挡住不少噪声呢。
在接触粉尘的时候,要戴防尘口罩,像N95口罩就很厉害,能过滤掉大部分的粉尘颗粒。
职业卫生基础知识8条目录1、职业卫生“三同时”原则 (2)2、什么是劳动保护? (2)3、我国劳动保护的方针是 (2)4、化学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2)5、有毒物品进入人体的途径。
(3)6、几种毒物的简单介绍和救护常识。
(3)7、职业性危害因素 (8)8、自救、互救的方法 (8)1、职业卫生“三同时”原则“三同时”是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和技术的改造工程项目中,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什么是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是企业和用人单位采取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消除劳动者劳动生产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良条件及行为,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3、我国劳动保护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4、化学毒物对人体的危害:(1)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如环己醇、环己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等中毒表现为头昏、头痛、失眠、兴奋等。
(2)损坏呼吸系统,如液氨、浓氨水等引起鼻炎、气管炎等。
(3)损坏血液系统,如一氧化碳、苯中毒能使血液的转氧功能发生障碍,出现窒息性状态。
(4)皮肤溃烂。
如强酸、强碱等化学药品可导致皮肤溃烂。
(5)化学毒物产生的气体:①有毒气体是通过人的呼吸器官在人体内部对人体内部其它组织器官造成危害的气体,如硫化氢、氰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
由于这些气体在人体内部一般起的作用是抑制人体内部组织或细胞的换氧能力,引起肌体组织缺氧而发生窒息性中毒,因此也叫窒息性气体。
②腐蚀性气体一般是消毒气体如氯气、臭氧气体、二氧化氯气体等发生泄露时,对人体的呼吸系统起腐蚀作用产生毒害。
③而易燃易爆气体则通过与空气混合产生一定比例时遇明火引起燃烧甚至爆炸而造成生命危害,如甲烷、氢气等。
5、有毒物品进入人体的途径。
(1)皮肤毒物经毛囊空间达到皮脂腺,小部分通过汗腺进入人体,直接进入血液系统。
(2)呼吸道企业中的各类危险化学品经化学反应产生的有毒气体和易挥发性液体毒物,主要是从呼吸道进入人体。
第一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第一节概述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条件或要素,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导致职业性损害的致病原,其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有害因素的性质和接触强度(剂量)。
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2)物理性有害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高低气压等),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电离辐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射线等);(3)生物性有害因素: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及某些植物性花粉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职业心理紧张、个别器官或系统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工作环境中有害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如太阳辐射)、厂房建筑或布局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如通风不良、采光照明不足、有毒工段和无毒工段在同一个车间内)和作业环境空气污染等第二节职业病危害因素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很多,导致职业性病损的范围很广,不可能把所有职业性病损的防治都纳入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范围。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参考国际通行做法,当务之急是严格控制对劳动者身体健康危害大的几类职业性病损。
因此,职业病防治法将职业病范围限定于对劳动者身体健康危害大的几类职业性病损—职业病,并且授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
目前我国的职业病种类为10类、115种。
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分为10类。
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较小的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急性或慢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
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