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神经阻滞
- 格式:ppt
- 大小:16.66 MB
- 文档页数:50
▲神经阻滞的适应征1.创伤、手术后的急性痛2.各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幻肢痛等。
3.慢性退行性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骨关节病骨性关节炎等。
4.各种头痛、如颈源性头痛、偏头疼、丛集性头疼、枕神经痛等。
5.各种血管疾病如雷诺氏症、闭塞性脉管炎、心绞痛、脑血管痉挛等。
6.癌性疼痛。
7.非疼痛性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颞关节紊乱综合征、突发性耳聋、视神经炎、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呃转、自主神经紊乱症等。
▲神经阻滞的禁忌征1.未明确诊断者忌行神经阻滞以免掩盖病情。
2.不合作患者。
3.局部或全身感染。
4.有出血倾向者。
5.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6.局麻药过敏者。
▲头面部神经阻滞☞眶上神经阻滞术【适应征】1.眶上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痛者。
2.眶上神经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
【禁忌征】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上眼睑水肿:眶上神经阻滞后可出现,不需特殊处理,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眶下神经阻滞术【适应征】眶下神经分布区疼痛。
【禁忌征】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面部肿胀:注射神经毁损药后部分患者出现面部肿胀,注射曲安奈德5-10ml/0.5-1ml可预防或减轻面部肿胀。
☞上颌神经阻滞术【适应征】1.三叉神经第Ⅱ支痛。
2.上颌神经分布区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
3.上颌神经分布区损伤性疼痛。
【禁忌征】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1.局部疼痛:注射神经毁损药后可出现一过性疼痛加剧,一般不特殊处理,严重者冷敷可减轻或解除疼痛。
2.局部血肿:常由供应翼腭窝处的血管出血造成,严重者冷敷可减轻或消除血肿。
☞下颌神经阻滞术【适应征】1.下颌神经及其各分支神经分布区域疼痛。
2.下颌神经及其各分支神经分布区域癌痛,外伤、放疗后疼痛。
3.下颌神经及其各分支神经分布区域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
【禁忌征】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经与血管损伤,利于减少出血量,同时降低手术风险,安全性有保障,且剑突下入路可对双侧胸腔探查,并同期对双侧病变进行处理,优化经肋间入路手术的单侧胸腔操作不足之处,减少手术切口,减轻手术创伤,从而促进术后康复叫因此,较经肋间胸腔镜前纵隔肿物切除术,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可减少出血量、引流量,缩短住院时间与拔管时间,并减轻术后疼痛度,同时确保手术安全性。
笔者结合本研究中问题对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临床注意事项予以总结,具体如下:①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手术操作空间相对较小,在应用中需加长腔镜器械,从而对于术者要求相对较高,同时手术风险随之提高,要求术者需具备丰富胸腔镜手术的操作经验,同时对相应结构与毗邻组织之间关系非常熟悉;②于胸膜、肺门处操作较为困难,一旦大出血,较难止血;③实施左侧胸腔相应操作时,器械易影响心脏,增加术中或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综上,与经肋间胸腔镜前纵隔肿物切除术对比,前纵隔肿瘤患者接受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可减低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利于术后恢复,缓解术后疼痛,同时保障安全性。
参考文献[1]王伟,杜宁,刘嘉文,等.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中膈神经保护的临床效果[].山东医药,2017,5768):97-98.[]李仁鹏,黎琰,胡文滕,等.截石位经剑突下入路与侧卧位经肋间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物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员9,2662):员7员-员员75.3]章恒,简俊岭,王起奎,等•胸腔镜手术和开胸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对比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8,236):1593-1595.4]王庆淮,谭宁•经肋间VATS手术与常规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效果比较现代肿瘤医学,2019,2761):3824-3827. 5]任占良,张卫锋,张泳,等•经剑突下切口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 前纵隔肿瘤的临床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9,2462):889-893.收稿日期:2020-09-15)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应用于下肢骨科手术中的优势评价张忠慧下肢骨折治疗的目的不仅要确保负重稳定性,还要求恢复后运动的无痛性,而术中麻醉方式的选择对手术近远期疗效影响较大。
下肢神经阻滞治疗骨科疼痛椎管麻醉药物注射一直是外科手术或损伤下肢急性疼痛的首选治疗方法。
虽然毫无疑问这些技术的有效性,但使用周围神经阻滞和留置导管可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需要抗凝或血栓预防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能不适合进行椎管内手术。
此外,周围神经阻滞不会出现尿潴留,双侧运动无力,恶心和呕吐,瘙痒和呼吸抑制。
随着区域麻醉领域的不断发展,专注于提供优先感觉阻滞的技术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善疼痛管理,同时促进早期动员和康复。
这种方法有对患者的恢复更有利。
股神经阻滞是一种快速,容易的神经阻滞方法,可以为大腿前部和小腿内侧提供麻醉和镇痛。
股神经起源于L2,L3和L4神经根的前支的背侧分裂。
当神经从腰肌的外侧边缘出现时,它进入腹股沟韧带后侧的大腿,沿着股动脉的侧向和稍后的路线行进。
这是神经与股动脉的关系,正好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使得容易定位。
该方法甚至可用于院前环境,以提供快速有效的疼痛管理。
股神经阻滞可以为大腿前部和膝盖的手术或损伤提供可靠,有效的镇痛。
当股骨块与坐骨神经阻滞联合时,可以为侵入性膝关节手术提供优异的麻醉和镇痛。
与腰丛阻滞不同,股骨阻滞不能阻塞闭孔神经。
因此,尽管存在足够的股骨阻滞迹象,但病人会主诉大腿内侧疼痛。
股神经阻滞的改变正变得越来越流行。
在内收肌管内阻塞股神经允许在四头肌的许多运动分支已经离开神经的位置处阻塞。
通过保持肌肉力量,患者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更少跌倒)并且能够更早地走动。
骶管阻滞麻醉阻塞坐骨神经可以非常有效地控制与膝盖以下的大腿后部和远端相关的术后和急性疼痛综合征。
坐骨神经是体内最大的周围神经,其起源周围的宽度超过1厘米。
它由腰骶丛形成,腰骶丛是腰骶干与前三个骶神经的结合。
骶神经丛形成在梨状肌的前表面上,并产生多个侧支神经以及坐骨神经,其代表其末端。
坐骨神经离开梨状肌下方较大的坐骨切迹并继续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之间。
随着它继续在大腿后部下行,在内收肌大肌后面,它最终分裂形成胫骨和腓总神经。
与腰丛阻滞类似,骶骨入路应视为深部阻滞,因此也应遵循适用于椎管内手术的抗凝和血栓预防规则。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用于急诊下肢截肢手术的临床观察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已经逐渐成为区域麻醉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超声图像中可直接观察到神经及神经周围组织,同时可以观察到注射时局麻药的扩散,这些都可以提高神经阻滞的质量和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1]。
超声设备和超声介入技术在麻醉医师中的推广使得下肢完善的神经阻滞变得可能性更高。
本文采用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股神经、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对急诊行下肢截肢手术的患者施行麻醉,观察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30例ASA Ⅰ~Ⅱ级,因下肢毁损伤急诊行下肢截肢手术的患者,分为A组(神经阻滞麻醉)和B组(硬膜外麻醉)各15例。
30例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都在正常范围内。
复合有严重的颅脑外伤和其他重要器官损伤如胸腹部外伤、骨盆骨折的患者予以排除。
1.2 麻醉方法麻醉操作前所有患者予以多功能监测和开放中心静脉,部分患者给予有创动脉压监测,所有患者留置导尿管。
A组患者采用Sonosite公司的S-nerve超声仪采用高频线性探头(HFL38/ 6-13 MH Z,Sonosite)行超声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股神经、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患者首先取仰卧位,将超声探头平行腹股沟韧带置于腹股沟上,在股动脉的外侧看到回声较高的类似梭形的股神经截面,采用短轴平面内技术在股神经的深面注射0.5%耐乐品10 ml阻滞股神经;在髂前上棘的下缘,横行放置探头,在缝匠肌内缘和髂肌上缘之间找到股外侧皮神经,从外侧进针抵达神经注射0.5%耐乐品5 ml;在大腿内侧腹股沟水平略向头侧取得闭孔神经的短轴超声图像,以平面内技术在闭孔神经的前支和后支各注射局麻药3~5 ml[2];随后患者改侧卧位,患侧腿上置,并且屈髋、屈膝,辨认出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在此区域内臀大肌的最深点略偏内侧找到类似三角梭形的坐骨神经,在坐骨神经的周围注射局麻药20 ml包绕神经。
医诊通全科1.什么是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实质上就是通过超声或神经刺激仪寻找神经,把适量麻药注射在神经周围的干预形式。
可逆性是这种阻滞方法最大的特点,能确保在整个手术操作过程中患者自身不会感受到疼痛。
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的手术治疗过程中患者头脑意识始终是清楚的,仅是进行手术操作的位置丧失了痛觉。
伴随麻醉药物在体内的不断代谢,手术治疗完毕后,患者就会逐渐恢复知觉。
神经阻滞麻醉的阻滞主管区域内的单根或者数根神经,这种麻醉方式的优点主要包括局部用药对全身没有影响、镇痛作用时间较长等,特别适用于人体上下肢部位以及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手术治疗。
但是对于躯干大手术,仅通过麻醉周围神经很难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
2.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有哪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神经阻滞采用体位和解剖定位的形式进行麻醉操作,而现如今基本上是在B超引导下进行操作,具体是把针尖插进神经根或神经鞘中,注入前期调配好的局麻药物,例如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去阻滞周围神经,直接阻断疼痛传入纤维。
临床中可以单独使用神经阻滞麻醉方法,也可以在全麻中复合应用,能够加强手术局部的镇痛效果。
常用的神经阻滞麻醉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颈神经丛阻滞颈丛是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构成,处于胸锁乳突肌上方的深处,中斜角肌与肩胛提肌起始端的前方。
颈丛的分支有浅支与深支之分,浅支经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周边穿出,位置表浅,分散行向各方,针对其穿出的位置可以作为颈部浸润麻醉的阻滞点。
颈浅神经丛阻滞适用于锁骨上颈部表浅术,而对于颈部相对较深的手术治疗,比如甲状腺切除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等,通常推荐进行颈深神经丛阻滞麻醉干预。
禁忌证群体主要有原发性甲亢者、颈部有巨大肿块伴有气管压迫者、气管移位者、呼吸道难以维持通畅或颈椎病合并呼吸功能不全者等。
对于精神状态高度紧张配合度极差者、小儿及年纪偏大者(>75岁)也不推荐采用这种麻醉方法。
具体麻醉过程及操作方法如下:①实时测量患者的基础血压、心率、心电图等,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神经阻滞记录1简介神经阻滞可以用来减轻或消除疼痛和炎症,对于手术前后和慢性疼痛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记录了一位患者接受神经阻滞治疗的过程和效果。
患者信息•姓名:李女士•性别:女•年龄:45岁•疾病:椎间盘突出并压迫神经•症状:腰痛、下肢放射痛•其他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神经阻滞治疗方案神经阻滞治疗方案包括麻醉医生的推荐和患者的个人选择。
本次治疗采用了立体定向下神经根阻滞。
治疗前,患者进行了基本生命体征检查,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治疗过程治疗过程如下:1.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下肢伸直。
2.麻醉医生将患者皮肤消毒,麻醉局部皮肤。
3.使用X线或CT图像引导下,通过特定的器械将空气或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特定的神经根处。
4.治疗结束后,患者进行必要的观察和记录,以确保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内症状是否有所缓解或减轻。
整个治疗步骤约为30分钟左右。
治疗效果在治疗后,患者感到明显的疼痛缓解和下肢的放射痛减轻。
持续观察显示,治疗效果大约持续了两周,疼痛和放射痛缓解了70%左右。
治疗结束后,患者进行了必要的复诊,确认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注意事项在治疗过程中,麻醉医生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遵守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2.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和血压。
3.确保注射的药物量和注射的位置准确无误,避免误伤其他神经。
4.患者需要在治疗后安排好休息和恢复计划。
神经阻滞是一种治疗体系,可作为患者治疗长期或慢性疼痛或进行手术前后的常用方法。
患者李女士治疗后疼痛缓解,无并发症,显示出神经阻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