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抑郁而坚贞的一生
- 格式:ppt
- 大小:255.00 KB
- 文档页数:45
【课外阅读】柳宗元治柳原因初探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永州长达十年之久,这期间,他与山水为伍,逐渐走向了淡泊。
元和十年三月,柳宗元量移为柳州刺史。
从此,柳宗元将全部生命倾注在了柳州,积极实践自己的“美政”主张,治理柳州,发展柳州,开辟了柳州文化的新篇章,也为柳宗元赢得了万世祭祀。
柳宗元这个走向淡泊的贬谪士人,之所以以巨大的热情推行“美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坚韧执着的性格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具有不阿权倖、正直敢言的坚贞品质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柳宗元跟随父亲,耳濡目染,性格也深受其影响。
柳宗元于贞元五年、六年、七年连续参加进士考试,均是名落孙山。
但是,柳宗元并不气馁,更未放弃出仕的理想,他屡败屡战,终于在贞元九年21岁时再次应考,金榜题名。
“永贞革新”失败后,“风波一跌逝万里”,柳宗元从备受重用的青年才俊变为“身编夷人,名列囚籍”的边缘人,过着“所栖不足恃,鹰隼纵横来”的凄楚惶惧的生活。
尽管如此,柳宗元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投身于诗文创作,用文学之笔一再表白自己坚定的志向,积极寻求上进的时机。
在《吊屈原赋》中,他盛赞屈原为国家利益而不屈于世俗权贵,表示自己也要“穷与达固不渝兮,夫唯服道以守义”,“唯道是就”的风骨凛然。
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不因个人得失安危放弃理想而坚持斗争的意志。
《答元饶州论政理书》中,柳宗元明确表示“万受摈弃,不更乎内……仕虽未达,无忘生人之患。
”在《上扬州李吉甫相公所著文启》中说:“宁为有闻而死,不为无闻而生。
”在《与杨京兆凭书》说:“夫知足与知止异,宗元知足矣,便止不受禄位,亦所未能,今复得好官,犹不辞让,何也?以人望人,尚足自进。
”通过柳宗元的这些作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且不懈追求,积极用世,坦率而执著的正直之士的形象。
他“所忧在道,不在乎祸”(《忧箴》),抛开个人的得失,一心只为“践道”,只为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
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柳子厚党叔文》条云:“柳子厚、刘梦得,皆坐王叔文党废黜。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
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卒于宪宗元和十年。
宗元少好学,博闻强识,尤善为文。
弱冠之年,即以文才名动京师。
初,宗元举进士,登第后,授集贤殿正字。
时李吉甫为相,见宗元文章,叹曰:“此子他日必为国家之栋梁。
”及宪宗即位,擢宗元为监察御史。
宗元刚直敢言,屡次上疏言事,虽犯颜直谏,亦不顾身家性命。
元和中,宗元为礼部员外郎,以直言极谏,得罪权贵,被贬为柳州刺史。
宗元至柳州,政事修举,惠爱及民。
柳州旧俗,杀人者必偿死,宗元到任,乃改刑为赎,使得民免于刀锯之苦。
又兴学校,教民读书,使之知礼义,风俗为之一变。
宗元在柳州三年,政绩卓著,百姓安居乐业。
然终因直言敢谏,不得志于朝,抑郁而终。
宪宗元和十年,宗元卒于柳州,享年四十七。
宗元平生,好作文章,其文多讽刺时事,言辞犀利,发人深省。
所著《柳州城记》、《捕蛇者说》等篇,皆传颂一时。
宗元之文,既有《史记》之雄浑,又有《左传》之严谨,故有“柳体”之称。
宗元一生,历尽坎坷,然其忠直不阿,刚正不阿,堪为后世楷模。
宋欧阳修尝曰:“柳子厚文章,千载之下,犹有生气。
”盖言其文章之高妙,足以传世。
宗元虽生于乱世,然其心胸坦荡,忠诚爱国,矢志不渝。
其在柳州之政绩,虽不及孔明之治蜀,亦堪称一代名臣。
后世论及柳宗元,无不赞叹其才德。
夫柳宗元者,一代文豪,千秋英杰也。
其文章高洁,志节坚贞,虽身受贬谪,仍矢志不渝,其精神可歌可泣。
今人读其文章,不禁感慨万千,叹其一生之坎坷,赞其文章之妙笔。
盖柳宗元之文,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秋月寒泉,澄澈见底。
其文章之中,蕴含着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的深深思考。
宗元之文,虽千载之下,仍能引起读者共鸣,实为文学史上之瑰宝。
宗元之才,非同凡响,其志,亦非同凡响。
然天妒英才,竟使其英年早逝。
然而,宗元之精神,宗元之文章,将永存于世,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
故吾人今日,当以柳宗元为楷模,学习其忠直不阿、刚正不阿之精神,发扬其文学才华,为我国之繁荣昌盛,为民族之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柳宗元一生经历的挫折感悟作文说起柳宗元,那可真是个命运多舛的人物啊!他这一生,经历的挫折那叫一个多,不过也正是这些挫折,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柳宗元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年少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他满怀壮志,一心想着要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一番大事业。
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他顺利地踏上了仕途,本以为从此就能一展抱负,可谁能想到,命运的齿轮开始悄悄地转向了另一个方向。
永贞革新,这是柳宗元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当时,他积极参与这场革新运动,想要改变唐朝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弊端。
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要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谋发展。
柳宗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可这场革新触犯了太多权贵的利益,最终只持续了一百多天就以失败告终。
这一失败,给柳宗元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他被贬到了偏远的永州,一下子从云端跌落到了谷底。
永州那地方,在当时可真是荒凉啊!山林茂密,蚊虫肆虐,瘴气弥漫。
他住的地方也是简陋不堪,常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而且,因为是被贬谪的官员,当地的官员对他也是百般刁难,这让他的生活更加艰难。
在永州的日子里,柳宗元的身体也越来越差。
他患上了疾病,常常被病痛折磨得夜不能寐。
但即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把自己的悲愤和无奈都化作了文字,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还记得他写的吗?那里面描述的捕蛇者的悲惨生活,让人看了真是痛心疾首。
他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的疾苦。
他说:“苛政猛于虎也!”这句话真的是喊出了老百姓的心声啊!他看到那些贫苦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去捕蛇,而那些当官的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心里别提有多气愤了。
还有那篇,他把永州的山水描写得如诗如画。
其实啊,这又何尝不是他在借景抒情呢?他把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都寄托在了这山水之间。
他看着那潺潺的溪流,耸立的山峰,心中或许在想:这世间的美好为何总是如此短暂,而苦难却总是接踵而至?在永州待了十年之后,柳宗元本以为自己的命运会有所转机,可没想到,他又被贬到了更加偏远的柳州。
柳宗元的小故事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柳宗元的小故事,希望能帮到你!一、《江雪》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整天郁郁寡欢,终日闭门谢客,以饮酒吟诗打发时光。
闲时,就教小书童柳植写字作诗。
这孩子聪明伶俐,一学就会,经柳宗元悉心教导,不但能吟诗作对,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特别是能把主人的笔迹模仿的惟妙惟肖,因此深得柳宗元的喜爱。
那年冬天,柳州居然下了一场大雪,整个柳州成了一个银妆玉砌的世界。
知府邀请柳州的文人墨客在鱼峰山上的“望江亭”喝酒赏雪。
席间,知府大人要来客每人做一首赏雪诗助兴,并规定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个“雪”字。
那帮文人写的尽是些俗不可耐的吹捧之诗。
柳宗元内心感到非常腻烦。
他独自不动声色地大喝,轮到他写时,已酩酊大醉,内心极其厌烦,告诫自己绝不能随波逐流,他迷迷糊糊地走到桌前,信手写了“千山孤独”四个大字。
写完后,就摇摇晃晃爬在桌上。
知府大人见只写了这么四个字,心里十分不满,卷起宣纸,便打道回府。
小书童柳植见状,知道不妙,主人得罪了知府大人了,这四个字也许会成为整治主人的罪证。
他急忙追去,在半山腰拦住轿子道:“启禀老爷,我家主人酒醒了,深怀歉意,命小的来取那没写完的诗稿,让他继续写完。
”知府没好气地说:“叫他快点,我在这儿等他。
”柳植拿了只有“千万孤独”四个字的诗稿,回到望江亭,但主人还躺在石凳上,任凭柳植千呼万唤,又拖又拽,都没法把柳宗元弄醒。
柳植见知府还在半山腰等着,急得他望着茫茫白雪大哭起来。
这时,在柳江江边,恰有一叶小鱼船,停泊在浩渺的江天之中,一位老渔翁,披着蓑衣独自一人在那里垂钓。
柳植触景生情,诗兴勃发,忘我的拿起笔,勇敢地在“千万孤独”四个字下面,挥毫添上诗句,就成了一首咏雪诗,最后一个字正是个“雪”字,符合知府大人的要求。
历史上柳宗元的简介柳宗元是唐代人,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柳宗元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柳宗元的简介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
世人称之为“柳河东”、“河东先生”。
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二。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柳宗元的生平事迹释放奴婢柳州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
”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
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
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生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
这一举动受到广大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兴办学堂柳州一直以来处于封闭落后的环境里,弊风陋俗长期控制着人民的思想和心灵。
柳宗元上任后,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并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
在政事之余,柳宗元还耐心接受青年学子的拜访,对他们循循善诱。
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的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
同时推广医学,培养出当地自己的医生为民众服务。
开凿水井柳宗元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更致力于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他使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这不能不说是柳州人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柳宗元:贬放到死不低头十四年贬放至死,是柳宗元人生最痛苦难耐的经历,可它却奇迹般地铸就了柳宗元的人生辉煌,使他成了那个时代以至以后的历史都没有人能摸其项背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作者:郭新庆公元805年八月四日,顺宗禅位。
八月五日,改元永贞。
宪宗李纯等不及登基,六日就下诏,贬王伾为开州(今四川开县)司马,王叔文为渝州(今四川重庆)司马。
转月十三日,革新派其他成员也都被贬出了京城。
先是被贬为远州刺史。
走在半路,这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因朝廷守旧派大臣议论王叔文党贬罚太轻,又加贬为远洲司马。
柳宗元由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改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 司马。
韦执谊因是宰相杜黄裳的女婿,杜黄裳反对永贞革新,韦执谊借丈人的光,数月后才去贬崖州(今海南琼山县)做司马。
他和王伾一样,到任不久就忧郁地病死了。
贬官是罪臣,带罪之身形同囚徒。
唐朝对贬官的处置是极其严酷的。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十三日,柳宗元遭贬。
接到贬诏,他带着年近七旬的老母卢氏,母亲的侄子,表弟卢遵和堂弟柳宗直等人踏上了贬谪的路程。
柳宗元和刘禹锡这些人,是宪宗皇帝和权宦们刻骨仇恨的罪人,其贬放路上遭遇的惨烈,必然远甚过一般人。
可对此,柳宗元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述,这可能与他的为人气节有关,他不愿低声下气地去哀怨自己的苦痛。
大概连柳宗元自己也没有想到,从他踏上了这条贬途起,他一生再也没能从这里走出来。
古时永州地处今天湖南、广东和广西三省交界的地方,远离京城长安三千五百多里,辖零陵、祁阳、湘原、灌(guàn)阳四县,郡治在零陵。
境内有南岭的支脉九嶷山,湘江和潇水在这里汇合,绿水青山,景色秀丽。
但当时永州却很荒僻,人烟稀少,疾病流行,虫蛇出没,令人生畏。
柳宗元住处的四周,毒蛇、毒蜂遍地,仰空视地,让人寸步劳倦。
水边还有一种叫射工的毒物,也称射影,传说从水中射人,中者生疮,连中人影子也会得病,由此得名。
安史之乱后,永州人口锐减至六千三百四十八户,人口二万七千五百八十三人。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与家的才情与悲剧柳宗元,一个赫赫有名的唐代文学家,他的才情与家庭悲剧成为了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柳宗元虽然是一位文学巨擘,但他在家庭生活中却经历了一系列的悲剧,这些悲剧也影响了他的创作与人生观。
首先,柳宗元的父亲早逝,这给他的一家带来了极大的打击。
在父亲去世后,柳宗元成了家中的长子,他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重任。
然而,柳宗元并没有因此失去对学问的追求,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并获得了一些成就。
然而,事态并没有像柳宗元希望的那样顺利发展。
在一次意外中,柳宗元的母亲因病去世,这对于他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失去了母亲的柳宗元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他的家庭生活因此变得一片凄凉。
柳宗元的悲剧并没有在这里结束。
他的妻子在生下第三个孩子后不久就去世了,这让他再次深陷悲伤之中。
失去了母亲、妻子,柳宗元的家庭被悲剧所笼罩,他也变得愈发孤独。
尽管柳宗元经历了家庭的悲剧,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创作。
相反,他在悲痛中寻找着写作的灵感和慰藉。
他的诗歌和散文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悲剧的述说,展现出了他深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柳宗元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以悲凉寂寥的词语描绘了离散之别的情景,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他通过文字将自己内心的悲痛与对生命的热爱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令人动容的作品。
除了诗歌之外,柳宗元的散文也透露出他对悲剧的思考。
在《牡丹亭序》中,他以自己的经历为背景,写下了对人生短暂和离别的感悟。
他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可预料的变数,我们无法抵挡命运的安排,只能勇敢面对和把握当下。
柳宗元通过他的文学作品,让人们看到了他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
尽管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但他依然能够从中寻找到生活的意义,并将这种意义融入他的创作中。
他的作品不仅给人以启示和思考,也成为他自己在悲痛中寻找力量和希望的依靠。
总结起来,柳宗元作为一位唐代文学家,他的才情与家庭悲剧交织在一起,影响了他的创作与人生观。
尽管他经历了父亲早逝、母亲去世和妻子丧生等多次悲剧,但柳宗元依然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并通过写作来寻找内心的慰藉与力量。
柳宗元生平简介柳宗元生平简介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柳宗元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简介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柳宗元,字子厚,出生于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卒于公元819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
因其祖籍在山西河东郡(今山西永济市),故人称"柳河东";他晚年担任柳州刺使,并死于柳州任上,因此又被称为"柳柳州"。
柳宗元是我国中唐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一生虽然只活了四十七岁,但他在思想、文学和政治等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在思想领域,柳宗元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在哲学世界观方面,他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观,为后来宋明理学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在文学领域,他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寓言和辞赋作品,特别是在散文方面,他不仅有创作实践,同时,他还提出了先进的散文创作理论,这使他成为了中唐时期"古文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此外,他还因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而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领域,他是著名的"永贞革新"的领导人之一,在短暂的从政生涯中,他不仅做了大量的实际领导工作,更以革新派的思想和理论代表者的身份进行了理论斗争和舆论宣传。
柳宗元的一生,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他三十三岁之前,这是他求学和在朝廷为官的时期。
走近“千万孤独”的行者柳宗元(下)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行者,他走遍了唐朝的大江南北,品尝人生百味,体验着岁月的沉淀,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苦难,但一路上他保持着领悟生命的深邃和益处。
他的一生可谓“千万孤独”,但这种孤独并非是普通人所认为的孤立无援、失去联系的孤独,而是他通过解决内心的疑惑和理解世界的真谛而达到的超然境界。
这篇文章将继续探究柳宗元的“千万孤独”之路。
柳宗元痛失父母的悲痛和奋斗柳宗元在年幼时就失去了父母,他的童年生活过得很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学习中寻求自我超越。
他像一个努力向上的植物,在不断地攀登中,不断地超越自己。
柳宗元的父母去世后,他感到孤独和无助,但他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地去为母亲祭奠。
他写下了“不德于父,忠于母”,以表达他的在失去父亲后对母亲的至高尊重。
柳宗元在政治上的挫折和痛苦柳宗元在唐朝时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但他由于反对李元昊的选举,被贬到了绵州。
在流亡和贬官的生活中,他感到了强烈的孤独和痛苦。
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为“自由”而奋斗。
柳宗元通过写作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他的文章经常直击时弊,体现出人民的呼声,并且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作品《雁门太守行》表达了他为民众挽回权利的决心和勇气。
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柳宗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他不畏风雨,不轻言放弃。
他的坚韧和勇气,引人深思。
柳宗元对哲学的探究和领悟柳宗元在哲学和思想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阅读过很多哲学文献,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在他的心灵深处,有一种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和感悟,这种认识和感悟使他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他曾发表过《兰亭集序》一文,表达出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柳宗元通过描绘兰亭景象来表达他对自然之美的崇敬之情。
他说:“奇山异水,皆有态也;野旷天清,而无容声。
”在这句话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入解读。
总之,柳宗元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名人,并不是因为他具有卓越的才华和不凡的成就,而是因为他在行走的过程中,坚韧不拔,不放弃对社会、人生和生命的探究和领悟。
柳宗元的事迹和精神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柳宗元这位大文豪的事迹和精神。
柳宗元啊,那可是唐朝的一个厉害人物呢!他的一生啊,经历了不少波折,但他的精神却一直闪闪发光。
我记得有这么个事儿,能体现他的那种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
话说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那地方,那时候的永州可不像现在这么繁华,条件挺艰苦的。
柳宗元到了那儿后,一开始心里肯定也不好受啊,但是他可没被打倒。
他住的地方呢,周围环境挺美的,有山有水。
有一天,他闲着没事就出去溜达,走着走着就到了一条小溪边。
那小溪的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石头和游来游去的小鱼。
溪边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野草,五颜六色的,可好看了。
柳宗元一下子就被这景色吸引住了,他心想:“哎呀,这地方虽然偏远,但是大自然的美景可一点都不少啊!”于是,他就经常来这溪边散步,观察周围的一切。
他发现这溪里的石头特别有意思,有的圆溜溜的,像鸡蛋;有的扁扁的,像饼干;还有的奇形怪状的,像各种小动物。
他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对这些石头充满了好奇,还时不时地捡起来摆弄摆弄。
有一次,他看到一块石头上有个小坑,坑里积了一些雨水。
他凑近一看,哇,里面居然有几只小蝌蚪在游来游去。
他高兴得不得了,就蹲在那儿看了好久,嘴里还念叨着:“你们这些小家伙,可真可爱啊!在这小水坑里也能活得这么自在。
”从那以后,柳宗元就经常来溪边看这些小蝌蚪,看着它们慢慢长大,变成小青蛙。
他觉得这些小生命虽然很渺小,但是它们充满了活力,在这艰苦的环境中也能顽强地生存下去。
这让柳宗元深受启发,他想:“我也要像这些小蝌蚪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有意义。
”在永州的日子里,柳宗元虽然远离了朝廷的纷争,但他并没有闲着。
他开始写文章,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思考都写进了文章里。
他的文章写得可好了,通俗易懂,又很有深度。
他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了永州的风土人情,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
他还关心当地的老百姓,和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走近“千万孤独”的行者柳宗元(上)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其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与其文学成就相比,柳宗元的个人生活却有着颇多曲折和孤独。
柳宗元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他的父辈和祖辈中,都有人曾经在政府机构中担任过要职。
柳宗元的祖父柳亚子曾任兖州刺史,曾祖父柳宫儒则是西凉刺史,父亲柳敬亭则曾任江州刺史。
他们从上一代开始就深受当时朝廷重用,为国事做出了不少贡献。
柳宗元的父亲在政务上也有着出色的表现,但是在他年少时却遭到了一次冤枉,被贬为庶民。
这对柳宗元的将来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柳宗元年少时,因为家族的影响力和自身的才华,被越州的太守招攬为二十四孝,与他的堂兄弟柳如浪并列为州学士。
但柳宗元的性格独特,不愿奉承上司,也不愿随大流,常常与人发生冲突。
后来,他的行为愈发出格,引起了太守的不满,遂被罢官。
从此以后,柳宗元走上了一条孤独的人生道路。
此后,柳宗元离开越州,四处游历,去到了南京、扬州、洛阳等地,拜访名士学者,参与哲学之争。
但是,由于他对官场的抱怨与牢骚,以及与许多人的意见不合,使得他并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同,大多数时候都是孤独地独自一人,表达和思考自己的观点。
柳宗元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人,他早就看出了人类的阶级现象和社会矛盾,也早就认识到官场上的腐败和捉弄之事。
他坚信人应该含情脉脉,善于和睦相处,而不是相爱相杀。
他说:“渊深的爱和和睦相处是我们人类的天性和本心,我们应该尽力去拥有它们。
”然而在柳宗元所处的这个时代,这些理念是难以得到认同和实践的。
在他终日思索的时候,一些事情却是人为地阻碍了他的思考。
比如,有一位他非常信任的门客翟灵台,在临死之前将柳宗元的书稿全部烧掉,令他心灰意冷,内心深感孤独和痛苦。
在他最需要支持和理解的时候,这个世界也是最冷酷的,这让柳宗元更加孤独。
但是柳宗元的人生富有传奇色彩,并不完全被孤独所支配。
他的作品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众多的后人。
走近“千万孤独”的行者柳宗元(上)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小名白丁,京兆郡长寿(今陕西长安)人。
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的一生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和经历,这些经历让他变得独特而多才多艺。
他以诗文才华闻名于世,作品兼及诗、散文、辞章、赋和骈文,风格典雅独特。
他的代表作品有《江雪》、《赋得古原草送别》、《登柳州城楼寄广陵旧游》等。
柳宗元的思想也非常独特。
他倡导“归真”,认为人应该返璞归真,回归本性。
他主张“玄览四六赋”,即通过对天地宇宙的观察和思考,寻求人生的真理和道义。
柳宗元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短暂,因此他强调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除了文学和哲学之外,柳宗元还涉足政治,曾任过几个重要的官职。
他在任职期间积极为民请命,为政府的改革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很多努力。
由于他的才华和直言不讳的个性,他遭到了朝廷的排斥和打压。
最终,他被贬谪到广西柳州担任地方官员,从此开始了他的“千万孤独”的人生。
尽管身处荒僻之地,柳宗元并没有放弃对知识和学问的追求。
他利用贬谪之地的阅读和写作时间,深入研究诸子百家的思想和历史文化。
他写下了《河东日记》、《乡村四月》等重要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他面对贬谪的坚强意志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柳宗元并不一味苦恼于贬谪,他也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
他在广西的生活中,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们一起游山玩水、诗酒狂欢。
他也勤奋耕种,种植莱菔,田园诗的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柳宗元的生活持续了几年,直到他逝世。
他的影响力却超出了他的一生。
他通过自己的文化创作和思想传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他的思想也影响了后来的文化人物和政治家。
柳宗元的一生充满了辛酸和无奈,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
他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人生的真理和自由,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的精神和智慧在岁月的长河中流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别舍弟宗一》(柳宗元)评析原文:《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评析:这是柳宗元于元和十一年(816)春在任柳州刺史时所写的一首送别诗。
时值春风无限、江南草长,二度遭贬、身处蛮荒的诗人与自己的弟弟宗一道别,由于长期的贬谪生活积聚下的一腔郁抑之情,使他写下了这首深沉凄恻的诗篇。
诗人起笔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江淹《别赋》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零落残魂”本是形容黯然神伤、痛断肝肠的形象之笔,再加一个“倍”字,更显出此时心头悲苦份量之重。
柳宗元在政治上屡遭打击,仕途坎坷,长期贬居荒僻的南方,与弟弟本已同处异乡,不想他又要离柳州到湖北江陵去,失意之悲又添别情之苦,诗人怎能不泪千行呢?接着,诗人自然地追忆起往昔的峥嵘岁月:“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 “去国”是指元和十年(815),诗人再度被贬出京,只身来到六千里外的柳州。
“投荒”被贬谪流放到荒僻的地区。
诗人自永贞元年(805)被贬永州,转眼间已经十二个春秋过去了,其间受尽熬煎,万死一生。
诗中未着一个“苦”字,却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那折笔顿足的一腔忧愤。
第三联诗人把笔荡开,撇去自己的苦痛,转而写别后的遭遇:“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指柳州一带地方。
这里潮湿烟瘴多雨,云黑如墨,环境十分险恶。
这是指留者而言,而去者的前景也渺茫难知。
等你到达湖北洞庭一带,春天已去,那里必是江天相连,浩渺无际。
此二句借景托情,表达了对同是沦落之人的深沉感慨。
最后二句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一往情深:“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荆门和郢都,都在湖北境内,洞庭湖边。
此去经年,我与你将只能在梦中相见,我会经常梦见郢都一带的烟树。
一个在政治上颇有抱负的须眉男子,竟抒发了如此缠绵悱恻之情,确让人一咏三叹。
柳宗元乐观豁达的事例
唐顺宗时期,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十年后又被贬为柳州刺史。
在被贬永州的时候,柳宗元写下了一首很豁达也很通透的诗,道出了自己被贬后的生活。
《溪居》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被贬谪的柳宗元,肯定会有失落之处。
但是他的这首诗,却表达了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被贬谪又有什么不好呢?难得看到了一片最美的风景,过上了最闲适的生活,不用在官场中和那些庸俗的官吏勾心斗角。
走近“千万孤独”的行者柳宗元(上)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其文章渊源流长,带有强烈的人文主义和道德伦理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被誉为“千古孤独的行者”,一生孤苦无依,却不断追求心中的真理,创造了许多经典之作。
柳宗元出生于一个学术家庭,家教严谨,他也继承了父亲的学问积累。
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他的文字功夫得以深厚发展,学习了许多儒家经典和文学著作。
然而,他深知儒家传统的局限性,不愿成为“官僚文人”,因此积极探索各种学说与思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道家和佛教思想。
柳宗元早年曾经担任过官职,但很快就离职回家,放弃了官场的利益和权力,开始漫游四方,体验文化多样性和思想的广阔与深邃。
在这段漫长的旅程中,他遭遇过很多苦难和困难,生活极为贫苦。
但他却不以为意,坚守自己的信仰,深感此生无悔。
柳宗元的文学成就非常高,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卓越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无论在写作技巧、思想深度和文学价值方面都是过人的。
柳宗元的代表作《祭车马》和《问刘十九》等,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名篇,影响深远。
柳宗元的一生虽然充满坎坷和波折,但他却一直保持着高贵的品质和深邃的思想。
他深知世道难处,文化的沉淀远不足以改变现实的残酷。
但他依然坚定地寻找自己心中的真理,哀叹人类的孤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的思想深邃而又慷慨,成为了中国文学和思想史中的一座巍峨的高峰。
在时代的推动下,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不断前进。
但柳宗元的思想和文学价值却犹如高山一般,寂静卓然地屹立于古代文化和人类历史的巨大潮流之中。
人们需要重新审视他的作品,在现代社会中解读他的思想,为我们的生活和思考带来新的启示。
柳宗元之死作文
公元819年,一代才人柳宗元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长期的贬谪生活严重损害了诗人的身心健康,这一年,柳宗元47岁,正当壮年,本该英姿奋发,但诗人却早已百病缠身。
是年,唐宪宗大赦天下,敕诏柳宗元回长安,十一月初八,诏书还未送达,诗人即溘然长逝,最终没能回到他思之念之的长安。
柳宗元英年早逝,固然因为贬谪地区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但恐怕更与他长期的郁闷、压抑有关。
要论贬谪,柳宗元绝不会比苏轼更惨,苏轼被贬黄州已40多岁,其后更被贬惠州、儋州,却能寿至69,并能自豪地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可惜,柳宗元未能等到他的大任!
他,若有来世,望能如愿以偿,再燃他的赤子心,重圆他的报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