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石学》岩浆岩的成分
- 格式:pdf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27
第三章岩浆岩的结构构造岩浆岩的结构(Texture) :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间( 包括玻璃)相互关系。
岩浆岩的构造(Structure) :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
一、岩浆岩的结构:(一) 、岩浆岩的结晶程度1、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由已结晶的矿物组成。
多见于深成侵入岩中,说明岩石结晶条件好,缓慢结晶的产物。
2、玻璃质结构岩石几乎全部由未结晶的火山玻璃所组成。
多见于火山岩中,是快速冷凝结晶的产物。
3、半晶质结构岩石由部分晶体和部分玻璃质组成。
多见于浅成岩和火山岩中。
雏晶结构:玻璃质是一种未结晶的、不稳定状态下的固态物质,随着地质时代的增长,玻璃质将逐渐脱玻化,转化为结晶物质,在脱玻化初期,形成一些颗粒极细的结晶物质,称为雏晶。
如果岩石主要由雏晶组成,则其结构称雏晶结构。
霏细结构:脱玻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极细的、它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的隐晶质集合体,但颗粒间界线模糊,形状不规则,称霏细结构。
球粒结构:脱玻化可形成球粒,它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生长的长英质纤维构成的球状生成物,也可呈扇状、束状等。
岩石中有球粒组成时,则其结构称为球粒结构。
如果外形似球状,但其成分不是长英质,而是辉石和斜长石,则称球颗结构。
前者多见于中酸性、酸性岩石中,后者则出现在基性火山岩中。
(二) 、岩石中矿物的颗粒大小1、显晶质结构肉眼观察时基本上能分辨矿物颗粒者;显晶质结构按矿物颗粒绝对大小又分为:(1) 、粗粒结构:矿物直径>5mm(2) 、中粒结构:晶粒直径在2〜5mm 之间(3) 、细粒结构:2〜0.2mm(4) 、微粒结构:<0.2mm2 、隐晶质结构矿物颗粒很细,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者。
如果在显微镜下可以看清矿物颗粒者,称显微晶质结构;如果镜下只有偏光反映,而无法分辨矿物颗粒者,称显微隐晶质结构。
根据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划分为三种结构类型:(1) 、等粒结构:岩石中不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
岩浆岩的主要成分
岩浆岩是一种火成岩,形成于地壳深部,是地球内部物质通过火山作用喷发到地表后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岩浆岩的主要成分取决于其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但一般包含以下几种主要成分:
硅酸盐矿物(Silicate Minerals):
岩浆岩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矿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石英、长石(正长石和斜长石)、角闪石、电气石等。
这些矿物含有丰富的硅氧化物。
铝质矿物(Aluminum Minerals):
长石和角闪石等矿物中含有铝,因此岩浆岩中通常富含铝质矿物。
镁铁矿物(Magnesium-Iron Minerals):
岩浆岩中还包含一些富含镁和铁的矿物,如橄榄石、辉石等。
钾长石(Potassium Feldspar):
钾长石是一种特殊的长石,富含钾元素。
在一些岩浆岩中,钾长石可能是主要的矿物之一。
铁镁质矿物(Ferromagnesian Minerals):
包括橄榄石、辉石等富含铁和镁的矿物。
玄武岩矿物(Basalt Minerals):
玄武岩是一种常见的岩浆岩,其矿物组成包括橄榄石、辉石、钙长石等。
玻璃质基质(Glassy Matrix):
在一些快速冷却的岩浆中,可能形成玻璃质基质,其中包含未结晶的玻璃。
其它矿物:
除了上述主要成分外,岩浆岩中还可能包含一些次要矿物,如磷灰石、黑云母、白云母等,取决于岩浆的具体组成和条件。
总体而言,岩浆岩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矿物,其次是铝质矿物、镁铁矿物、钾长石等。
这些成分的相对含量和比例决定了岩浆岩的具体分类和性质。
岩浆岩试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岩石,2. 岩浆岩,3. 结晶岩,4. 岩石学,二、填空1、岩浆岩石学是研究 , , , 及 , , , , ,, , , 及与构造,矿产关系等的一门独立学科。
第二章岩浆及岩浆岩的特征一、名词解释1、岩浆,2,岩浆作用,3,侵入作用,4,喷出作用,5,侵入岩,6,喷出岩,7,熔岩,8,火山碎屑岩。
二、填空1、岩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 , 。
2、侵入岩按形成深度可分为和。
3、喷出岩可分为和。
4、岩浆作用按侵入位置可分为和。
第三章岩浆岩的产状和相一名词解释1、岩浆岩的产状,2、岩浆岩的相,3、透式喷发,4、裂隙式喷发,5、中心式喷发,6、熔岩流,7、火山口,8、破火山口,9、岩盆,10、岩盖,11、岩床,12、岩墙,13、岩株,14、岩基二填空1、常见的喷发类型可划分为: , , 。
2、火山锥依物质组成不同分为: . 和等三种。
3、火山岩相主要有喷出相, , 和。
喷出相又可分为 . . 三个相。
4、侵入相的划分一般为 , 和 .第四章岩浆岩的物质成分一名词解释1、主要矿物,2、次要矿物,3、副矿物,4、正常矿物,5、残余矿物和反应矿物,6、系列指数或里特曼指数,7、硅铝矿物8、铁镁矿物二填空1、岩浆岩的主要氧化物有:等九种.2、按岩浆岩的SiO2 的含量可把岩浆岩分为: , , , 。
3、按里特曼指数( s )可把岩浆岩划分为: ,, 。
4、岩浆岩的矿物按它们的含量可分类. , , 等三类.5、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可分为: , , 和。
第五章岩浆岩的结构构造一、名词解释1、岩浆岩的结构构造,2、岩浆岩的结构,3、岩浆岩的构造,4、斑状结构,5、似斑状结构,6、反应边结构,7、包含结构, 8、枕状构造, 9、流纹构造二、填空1、岩浆岩的结构分为三大类: , , 。
2、显晶质结构按颗粒大小分为: ,, , ,。
3、岩浆岩的结构按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分为:, , 和。
第十三章岩浆岩的成因由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到,岩浆岩种类繁多,性状各异。
现简要介绍形成岩浆岩的岩浆种类及其来源;形成岩浆岩的地质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
这些都是岩浆岩成因方面的重大问题,也是地质科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目前仍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
一、原始岩浆的种类和起源根据目前研究,岩浆起源于上地幔和地壳底层,并把直接来自地幔或地壳底层的岩浆叫原始岩浆。
岩浆岩种类虽然繁多,但原始岩浆的种类却极其有限,一般认为仅三、四种而已,即只有超基性(橄榄)岩浆、基性(玄武岩浆)、中性(安山)岩浆和酸性(花岗或流纹)岩浆。
当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经过一个长期历史发展过程。
在十九世纪中叶布恩森(Bonson,1851)曾提出有玄武岩浆和花岗岩浆两种原始岩浆的主张,但关于花岗岩浆的论点一直未受重视,一些学者却坚持认为只有一种玄武岩浆,而所有的岩浆岩都是由玄武岩浆派生出来的。
这就是本世纪初至20年代期间风行一时的岩浆成因一元论。
最早提出一元论者是戴里(Daly)和鲍文。
但一元论不能解释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地质事实,即花岗岩在大陆地壳中的分布要比玄武岩广得多,例如据计算,花岗岩的分布面积比玄武岩大五倍,比其他深成岩大二十倍,并且花岗岩几乎不与玄武岩共生。
进入本世纪三十年代,列文生—列森格和肯尼迪(Kenndy,1933)根据花岗岩和玄武岩同为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浆岩这一事实,又重新昌导花岗岩浆和玄武岩浆两种原始岩浆的论点,即所谓岩浆成因二元论。
本世纪中期前后,有人针对环太平洋“安山岩线”和阿尔卑斯型超基性侵入岩这种地质事实,又提出了安山岩浆和橄榄岩浆的论点。
于是进入了所谓岩浆成因的多元论阶段。
目前认为种类繁多的岩浆岩就是从橄榄岩浆、玄武岩浆、安山岩浆、花岗岩浆通过复杂的演化作用形成的。
这几种原始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底层的固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局部熔融(重熔)产生的。
局部熔融是现代岩浆成因方面的一个基本概念,大致解释如下:和单种矿物比较起来,岩石在熔化时有下列两个特点:第一,是岩石的熔化温度低于其构成矿物各自单独熔化时的熔点;第二,是岩石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有一个温度区间,而矿物在一定的压力下仅有一个熔化温度。
1、岩浆的概念。
目前一般认为,作为岩浆需具备以下4个条件:①是在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②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③炽热、粘稠、并且含有挥发分:④为熔融体。
2、原生岩浆、母岩浆、派生岩浆和进化岩浆的概念。
原生岩浆:是由地幔或地壳岩石熔融或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未发生变异的岩浆。
母岩浆:能够通过各种作用(分异作用、同化作用、混合作用等)产生的新的液态岩浆。
派生岩浆:由母岩浆通过各种作用(分异作用、同化作用、混合作用等)产生的新的岩浆。
进化岩浆:经分异作用产生的派生岩浆,又可称为进化岩浆。
风化作用强的表示进化程度高。
3、试述岩浆形成的基本条件。
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①区域岩石:岩浆发生之前已经存在于地幔或地壳的岩石,是熔融岩浆的母岩。
②热能的累积:1)热的物质流和热流体产生的热对流:2)放射性生热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③时间的积累:地质的时间尺度。
④其他因素:如粘性剪切力。
4、试述影响岩浆粘度的因素。
①成分:岩浆的酸度越大,粘度一般越大。
②温度;温度增高则黏度减小,流动性增加。
③挥发组分含量:含量越多,岩浆的黏度就越小。
④固体碎屑含量:它的含量的真多会增加岩浆的黏度。
5、试述岩浆上升和侵位的机制。
①底辟作用:岩浆加热顶部围岩,使其粘度降低,自身则因浮力上升,迫使围岩向下流动,并占据其腾出的空间。
②顶蚀作用:热的岩浆上升,引起顶部围岩被挖蚀、炸裂,在顶部围岩炸裂块下沉的同时,岩浆侵入到裂隙中。
③岩墙扩展作用:岩浆在压力的驱使下注入围岩裂隙,并通过挤压围岩使其扩展成狭窄的岩浆通道(岩墙),并沿该通道上升。
④火山口沉陷作用:在近地表地区,如果已就位的岩浆房因岩浆喷发作用而变得空虚,上部的岩层就会断裂成块体发生沉陷,围岩中形成环状裂隙,岩浆则乘虚而入,形成环状杂岩体。
6、试述岩浆作用及相关岩石(侵入岩、喷出岩、次火山岩等)。
地下深处形成的岩浆,在其挥发份及地质应力的作用下,沿构造脆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地表,岩浆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有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成分,最后凝固成岩浆岩,这一复杂过程的总体,称为岩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