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2)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2)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2)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复习资料1

一、填空题

1、从政区地理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上有四个要素:()、()、幅员和()。

2、《禹贡》九州是指徐州、()、()、()、()、()、()、梁州、()。

3、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而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

4、三国到隋朝统一前,中原王朝实行()——()——()三级行政区划体制。

二、名词解释

1、《汉书·地理志》

2、历史地理学

三、简答题

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

2、列举二十四史中的16部正史《地理志》。

四、论述题

1.简述隋唐至明清中国政区(含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及县级政区)之沿革。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层级、边界、行政中心或治所。

2、雍州、兖州、青州、豫州、扬州、荆州、冀州。

3、转运使、安抚使。

4、州-郡—县。

二、名词解释

1、《汉书地理志》,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此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全录《禹贡》和《职方》两篇,简述了西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第二部分叙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疆域政区;第三部分是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性质近似于附录,但对第二部分有补充说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2)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1.简述黄河下游湖泊演变的特点。 答:(1)从演变的过程来看,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由大变小,甚至完全消失,如荥泽、圃田泽、孟诸泽、菏泽、雷夏泽等;一种是湖区有移动,如大陆泽等;一种是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如南四湖、洪泽湖等。(2)从湖泊演变的动力来看,湖泊的演变一方面受黄河河道的改变、泥沙的淤积有关,一方面与人为的垦殖有很大的关系。 2. 简述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森林植被的变迁。 答:(1)黄河流域的森林植被 A、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破坏殆尽。到公元6世纪时,关中平原、汾涑河平原、伊洛河谷、黄河下游平原等平原地区的天然森林已被彻底破坏,只是局部地区还有一些人工栽培的经济林和风景林 B、山地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山地森林逐渐遭到破坏。 1、吕梁山、横山森林资源的开发 这一时期为修筑洛阳城,曾到山西吕梁山、陕北横山等山脉砍伐木材。 2、阴山山脉森林资源的开发 阴山山脉的林木也遭到砍伐,如北魏为讨伐夏国,曾到阴山砍伐木材制造武器。

总的来说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山地森林的破坏还只刚刚开始,广大的山地森林仍然茂密。 (2)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这一时期自永嘉南渡以后,黄河中下游的汉族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从事农业生产,长江流域的局部地区随着农业经济区的形成,森林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森林植被破坏较大的区域: 太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成都平原 长江流域的其他区域森林植被仍保持良好。 3.简述传统历史地理学的特点。 答:(1)研究内容主要是沿革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方面的内容少。 (2)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是对各种地理现象的简单记载和描述,缺乏规律探讨。 (3)研究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历史文献,资料来源比较单一。 (4)典型的地理著作少,大多数地理著作都要追溯历史,学科的独立性不明显。 4、论述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1)第四纪气候的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题库-南昌大学

中国历史地理 一、名词解释 《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正史中的第一部地理志,共上下两卷,卷首记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正文主要以西汉政区郡为纲,详述103郡国及所辖地区相关内容。它也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同时也是我国正史中最好的一部地理志。其体例被被历代正史沿用。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所著的区域地理著作,全书集自然与人文于一身,但以军事地理为主。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欲地理形势的关系,注重经世致用,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尤为重视。不但对于军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读史方舆纪要》有十分重要的记述,而且在经济地理方面亦有相当可观的内容 《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作者徐霞客。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禹贡学会: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禹贡》半月刊:是顾颉刚1934年3月创办的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权威学术刊物。该刊从1934年3月1日创刊至1937年,开创了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族研究的新风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发展。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的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图集共分八册,上自原始社会,下迄清末,分为20个图组,分图304幅。它不仅包括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还包括边区少数民族政权所辖的地区,体现了中国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国家。是“五四”以来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为以后历史地理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山海经》:最早记载山川为主的著作,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海经》叙述海中和沿海边远山区以及四海之外的国家和地区。而《山经》是全书的精华,地学价值重要,堪称我国最早山岳地理书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云梦泽:云梦是楚王的狩猎区,指今湖北东南部的大半省区。而云梦泽是指其中的湖沼部分,在今下荆江以北的江汉平原内。先秦时期,云梦泽分布在荆江三角洲和西面的泛滥平原之间,受多方水源,面积极大。汉晋以来,云梦泽开始枯萎,新扩展为陆地三角洲,而主体开始向东部移动,是城陵矶至武汉间的泛滥平原成为湖沼。南朝以后,江汉三角洲进一步发展,云梦泽不断淤平 潘季驯治河:潘季驯是明代著名水利专家,在治河中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使黄河下游被固定为单一河道,即今地图上的废黄河。潘季驯治河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使得水灾减少,有利于漕运,并保障了农业生产 皇木采办: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秦建立,开始推行郡县制,实行军衔两级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道是唐在行政区划上一个最重要改动。贞观元年,开始设立道。北宋初年,承唐代道制而设立路,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唐道制与宋路制合称道路制行省制度: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行省除腹地直属中央中书省、吐蕃和诸王封地由宣政院,全国设立行省。它改变了传统的以“山川行便”划分区划的原则,其省制和分省政区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刺史制度: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作为一种较为完备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 黄册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人口登记制度。是明代用来管理户口、征调赋役的重要制度之一,也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档案工作制度 方镇:也称“藩镇”,唐朝后期设立的军镇。唐玄宗时,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初期只掌管地区的军政,后权力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安史之乱后,内地也遍设藩镇,并逐渐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藩镇割据,使得唐朝国力日趋衰落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唐初沿袭北朝以来制度,在军事重地置总管,后改为都督,管辖几个州的军事。高宗时,为加强防务,给边境诸州都督带使持节,以增其权力,称节度使 江右:江西位于江南地区西部,江右一称应该来自传统中国“东为左,西为右”的文化观念。南北朝时,当时人习惯以江右称呼西晋,也可指江北 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长江中上游的湖广和四川为重灾区,对人口损耗极大。清康乾嘉三朝,大量移民迁入四川,且湖广籍占大多数,故称“湖广填四川”。首先对恢复四川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期起了积极作用,移民带来了先进技术、农作物和新的民风习尚。特别是各省移民进入后,五方杂处,各种文化

(完整版)中国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中国地理作业习题 第一章问答题: 简述中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 中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自然地带形成有什么 影响? 简述中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 概述中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 第二章自然结构 一.读图读月千帕斯卡平均流场图 要求读出下面的内容:()我国以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以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青藏高原南北两侧分别是什么方向的气流? 其流场类型(指气旋、反气旋、平直等)如何?()何处有反气旋中心?何处有切变线?()将上面读图结果,联系到地面层的气压中心、气团、锋面 等系统试做说明或解释。 二、问答题

简述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中国气候的大陆性强表现在哪? 中国下垫面对气候影响的表现如何? 中国冬、夏环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指出我国降水季节分配的个主要类型的表现。简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且对我国的水 资源有何基本评价? 试述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我国的森林资源有何特点? 试述中国矿藏的基本特征。分析矿藏资源的成矿条件及分布规律。 第四章灾害与环境 、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情重、地域差 异大? 、中国有哪些环境问题,为什么? 、论述中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分布和成因。、 中国生态工程布局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

、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五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论述中国土地利用格局与地貌、降水的关系。、对比长江与黄河在治理与开发方面的异同点。、举例分析中国能源工业布局的特点与依据。 、论述中国工业布局的特点和发展(可以举例)。 、论述中国交通布局的特点和前景。 第六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 程、简述中国文化形成的时空环 境。、概括中国文化结构的主要特 征。 、论述中国民族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简答中国各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地理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点是什么?如何受现代化

中国历史地理考题

中国历史地理考题 一、填空题 1、历史上黄河发生过1500多次决口泛滥,其中有_________次重大改道。1048年黄河第三次重大改道形成__________、________两条河道。 2、历史上随着长江三角洲不等量下降和沿海泥沙的淤积,太湖面积逐渐_____________。 3、“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名句,诗中所及瓜洲相当于今_____________。 4、玉米、甘薯等是___________时期传入中国的农作物。 5、西汉设立刺史部______个,行使_______功能。 6、_______代设立宣政院,正式形式对西藏的管辖权 7、在农田与草原之间存在_________,这里既是游牧业萌生的地带,也是日后农、牧两大文化集团文化交流与武力争雄的空间。 二、选择 1、到达山东临清的运河 元隋唐宋代 2、丝绸之路由数条道路组成,在以下各条道路中,中原王朝最早开通的是 由玉门关至今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一线的西域北道 3、清代只有总督没有巡抚的省份 4、战国时期所说的山西是指 崤山以西 5、井陉关与下列哪条道路相交 太行东麓的道路 6、主权国家中俄尼布楚条约

7、中国今天种植的棉花是什么时候传入的 8、周人起于西方,兴起之后,不断向东方发展。相传周人先祖后稷生于邰,此后公刘至豳,古公亶父居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豳即今陕西邠县,岐山位于陕西岐山、扶风两县北部,丰、镐位于陕西西安市西南郊沣河两岸,丰在河西,镐在河东。 9、第一任巡台湾巡抚,刘铭传 10、云梦泽为什么消失 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三、简答题 1、《史记·河渠书》载:“抵蜀从故道,故道多坂,回远。今穿褒斜道,少坂,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舟漕。”这段文献记述哪几条越秦岭的古代道路?请写出这些道路的起点和终点。(10分) 2、请从地理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燕太子丹送荆轲到易水?(15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史记·刺客列传》 3、写出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的长江流域经济格局变化的原因与年代(15分) 4、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 ——《新唐书·地理志》 “因山川形便”指什么?有什么优劣?(10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徐霞客游记 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禹贡学会 答: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羁縻州 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一般来说层级越多,上下的阻隔越远,政令不

中国地理重要知识点填空题

中国地理重要知识点填空题 第一章复习题 1·中国位于东西半球的(东半球),位于南北半球的(北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大部分国土位于(中)纬度地区,属温度带中的(北温带),少数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3、中国的邻国有(14)个,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陆国(哈萨克斯坦)。 4、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5、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6、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万8千)多千米。 7、我国最大盐场为(长芦盐场),最大渔场为(渔场)。 8、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9、中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 10、为了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1、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划分界线为的(漠河)至省的(腾冲)县。 12、我国人口第一大省是(省),最少的是()。 13、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除(汉族)外,其它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壮族)。 14、我国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15、我国在各少数民簇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 16、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国公民有(信仰)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活动。 中国地理第二章复习题 1、我国地势总特征是(西)高(东)低,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我国第一阶梯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3、我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为(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4、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我国四大高原为(青藏高原)、(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6、我国四大盆地为(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7、我国三大平原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8、我国的平原和丘陵主要集中在(东部),绝大部分经济林木、(2/3)以上的农业人口和耕地以及(3/4)以上的粮、棉、油都集中在这里。 9、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3),加上高原两者约占(60%),其中一半是难以利用的。 10、我国山区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

2015中国历史地理练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绪论: 一、填空 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1923年就已有人提出“历史地理学”一词,但中国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词是到 ( 1935 )年。 4.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和() 5.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主要是通过历史地理传世文献、()和( )三种形式获得。 6.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和()三种。 二、选择 1.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 B ) A.归纳和演绎 B.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C.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 2.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 (A ) A.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B.交叉学科C.辅助学科 三、名词解释 1.尽全是空 2.人地互动 第一章历史地理文献 一、填空 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内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我国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是先秦时期的()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王朝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是() 4.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是()朝李吉甫所著的《》 5.我国古代的军事历史地理著述最有影响的是宋代的《》和明末清初的《》。

6.西晋时期对我国地图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他提出来编绘地图的六条原则,即() 二、选择 1.《谈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 A、顾炎武 B、章学诚 C、顾祖禹 D、黄宗羲 2.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一部区域性地方志是() A、《华阳国志》 B、《元和郡县志》 C、《汉书地理志》 D、《国语》 3.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是() A.《山海经》B。《水经注》3.《管子.地员篇》4.《穆天子传》 4.我国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 A.《元丰九域志》 B.《太平寰宇记》 C.《舆地纪胜》 D.《方舆胜览》 5.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 A.《舆地广记》 B.《舆地纪胜》 C.《方舆胜览》D《太平寰宇记》 6.唐代在我国地图学上贡献最大是:() A.裴秀 B.裴矩 C.贾耽 D.许敬宗 三、名词解释 《元和郡县图志》 第二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一、填空 1. 中国近2000年的气候,前1000年相对(),后1000年相对() 2.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正从()转向(),冷暖变化的幅度随()呈现明显的差异,即:() 3.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期正对应着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和魏文帝迁都都洛阳。 4.通过对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关系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 ()和()共同创造了人类。()是猿从攀树转为地面说的主要原因,()是从猿到人转变的动力。 5.在距今8000年到5000年左右的温暖期,为冰后期的气候最适期,称(),又称()。 6. 1400年到1900年这个时期中国的气候十分寒冷,被称为(),又称() 二、选择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答案

[单选题]3、《尚书?禹贡》所列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以今天行政区划来看,以下()是《禹贡》中梁州的地域范围。 A:今湖南、湖北两省的大部分和江西的西部B:今山西、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C:今四川、重庆及陕西、甘肃及其以西D: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河南东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参考答案:C [单选题]2、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是()。 A:归纳和演绎B: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C: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D:动态和静态参考答案:C [单选题]1、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A:交叉学科B: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C:辅助学科D:交叉学科参考答案:B [单选题]4、在历史时期我国的()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 A:长江B:黄河C:珠江D:澜沧江参考答案:B [论述题]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曾发生变化,请简要叙述经济重心变化的过程,并分析经济重心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变化过程: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在我国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几 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 主要原因::①北方战祸多,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 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⑤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填空题] 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发展关系的学科。参考答案:人类及人类社会;[填空题]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湖泊主要有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参考答案:昭余祁 [填空题]明代时对黄河下游河道进行了治理,其中提出“塞绝筑堤,束水攻沙”策略的人是()。参考答案:潘季驯[填空题]清朝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决口,又重新注入渤海。参考答案:铜瓦厢 [填空题]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在()决口,由泗水入淮注入黄海,改变了黄河东注渤海的历史。参考答案:李固渡 [填空题]元代后期、明代至清代末(1300-1900)在我国气候变化史上是一个气候()时期。参考答案:寒冷 [填空题]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仰韶文化时期是我国气候史上的一个气候()时期。参考答案:温暖 [填空题]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近代历史地理学和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参考答案:传统历史地理学 [论述题]1、简要叙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 参考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学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如果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2、尽全时空观念: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3、人地互动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4、水土流失: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人为活动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六级。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5、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现仅为大片盐壳。 6、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7、统万城:又称“白城子”,这座古城遗址气势浩大,它是1600年前北朝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赫连勃勃都城,但唐代开始逐渐被风沙淹没。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的沙漠之中,城址东北有淖泥河,向东南注入无定河。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 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 2,(唐)李吉甫所撰( 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 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时都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贯穿河北平原的称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元时属中央管辖 1.《水经注》的作者是朝的 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朝的 3.齐召南是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 4.唐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宋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 5.明代的长城西起关,东迄关 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7.北魏是( 鲜卑)族建立的

政权,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 8. 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周礼~考工记》有充分的体现9..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二.填空题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 灵渠(兴安运河) 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方国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侨州郡和实州郡⒎耧车最早出现于西汉朝。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杜诗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卫温和诸葛直到夷洲。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纺织业。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苏州和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⒓市舶司最早是在

中国地理测试题含答案(供参考)

中国地理选择题测试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我国两大不同地形区中,请根据下表所提供的甲、乙两 地区经纬度海拔(米)一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甲102°E,25°N 1891 7.7 19.8 乙113°E,28° N 68 4 32 A、云贵高原、成都平原 B、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C、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D、云贵高原、洞庭湖平原 2、甲地夏季气温明显低于乙地,其主要原因是( ) A、所处地形类型不同 B、所属气候类型不同 C、所处海陆位置不同 D、所处纬度位置不同 3、乙地所在的省份() A、是我国香蕉主要产区 B、锑矿和铅锌矿丰富 C、喀斯特地形广布 D、京九线穿过该省 右图是我国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四大河流的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反映松花江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②河流径流量最小,最主要的原因 是() A.流域面积最小 B.河流长度最短 C.流经半干旱、半湿润区 D.水土流失严重 读下图,分析回答6——8题: 6、2002年12月17日,河流在P处突 然决堤泛滥,这主要是因为() A.上游开河解冻,漂流的冰凌壅塞而造成的 B.上游水库大量泄水而造成的 C.河堤防洪标准过低所导致的 D.上游突降大暴雨而引起的 7、同样类型的水患,还容易发生在该河的( ) A.内蒙古~河南段 B.中、上游 C.河南~山东段 D.中、下游 8、Q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 主导因素是( ) A.水热条件好 B.土壤肥沃 C.水源充足 D.地势低平 读下面“108°E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9~11题。 9.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①为江南丘陵 B. ②为四川盆地 C.③为渭河平

中国历史地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 【名词解释】 1,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2,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逻辑推证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定性的个别历史文献材料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是一种最传统的方法。 二是统计计量法。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最有生命力和影响的方法。 三是数理模型法。 区域研究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2、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1、「禹贡」学会 1934年2月,顾颉刚正式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意味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0、顾颉刚 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1、明清宇宙期{P60} 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明清宇宙期」。 2、皇木采办{P73} 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3、食物链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4、荆江河曲 荆江单一河床形成后,由于下游壅水和洞庭湖的顶托,河曲活动亦随之发展。明中叶时,监利东南典型的河曲弯道已发育形成。以后又有自下游向上推移的明显趋势。清一代下荆江河床曲流活动全面发展,监利境内河床有八曲之多,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辞书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

(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剑雄、吴松弟、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 【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 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 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 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 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 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 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 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 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 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中原王朝势力的伸展与气候关系的一种合理解释是在较稳定的温暖气候条件下, 今干旱气候的西域变得温暖, 因而东域与西域的道路较为通畅, 东域、西域的文化交流增多, 中原王朝伸展到西域在政治上是必要的。其次, 气候湿润使得东部军队可能开辟西域。东汉年间, 中原国队经居延海北侧西进, 其行军路线, 今天已经变得极为严酷, 如果依今天的环境条件如此行军, 已无可能。至唐代, 西域驻军, 屯田是维持驻军的主要方式, 如无相应的气候条件, 屯田是不可能的。再次, 气候温湿期, 中国人口、政治重心位于西安附近, 人口、政治中心的西偏使得中原王朝后勤上可能及时支援西域的中原军队, 政治上也易于控制。 【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5000年,世界进入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许多人类文化的出现都有明显的体现。河姆渡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是其代表,同时许多无人区也出现了人类。 【冰后期】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称为冰后期,这时期,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中世纪温暖期】是指处于600年到1000年左右间的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这是一个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燥的转折时期。 【南宋寒冷期】1100年至1200年的寒冷时期,这次12世纪的气候转寒标志着中世纪温暖期的结束,以后气候虽有反复,但总体看来是以寒冷为主。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导言 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情 定义(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学科归属(论述题):长期以来,其归属问题已知争议颇大,归纳总结起来有四种观点。一是认为其实历史学的辅助学科。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在我国古代,沿革地理作为地理学的最基本的和主要的内容,在古代经、子、史、集四部文献中地理类书籍属于史部,故而在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过去的地理环境,是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为阐明当代的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第三、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而研究时间、资料、方法有多是历史学的,故而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者新学科。第四、认为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也为历史地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提供了发展方向。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问答题)

答: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三个阶段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先后经历了六个时期,分别是:先秦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成熟时期。首先这个时期在历代正史相沿中以《汉书。地理志》为起始,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区域和系统地理著作。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时期。两大特点,一是大量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二是大量的边疆地地理著作出现。明清时期,为繁荣时期。一是大量方志出现,二是大量的有关国计民生的经世地理学著作出现,如《海国图志》《天下郡国利弊书》。20世纪初到70年代为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沿革地理方面,历史自然地理称为这个时期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他如历史经济地理也开始受到重视,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已经开始。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在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后,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形成现代历史地理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逐渐向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发展。尽全空间的地理剖面基础上,以高密度连续时间堆积为前提,再来探索人地互动关系,人地关系成为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切入点。现代历史地理学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领域。 研究机构: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尽时空概念(名词解释):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的时空组成,这样,

(0563)《中国历史地理》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563)《中国历史地理》网上作业题及 答案 1:第一批次 2:第二批次 3:第三批次 4:第四批次 5:第五批次 6:第六批次 1:[论述题] 1、简述我国丝织业的发展过程? 2、简述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三次人口南迁的过程及其迁徙路线? 参考答案: 1、大约在5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已经开始了丝织业生产。 丝织业起源以后,直到殷商和西周时期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个时期丝织业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淮河流域。 春秋战国时期丝织业生产遍及黄河流域,各诸侯国都把发展农桑生产放在经济生活中的首要位置,蚕丝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丝织业的重要产地有齐、鲁、卫、郑、魏、秦等国,齐、鲁、卫是全国的丝织业中心,齐纨、鲁缟、卫锦被誉为最珍贵的丝织品。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作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地位得到巩固,丝织业生产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进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主要生产麻织品。西汉丝织品的主要产地是临淄、襄邑、长安、洛阳。东汉时,成都也成为丝织业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丝织业生产收到战乱破坏较大,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丝织业才逐渐恢复起来。位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定州是北齐的丝织业中心。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得到迅速发展。 隋代和唐代前期黄河流域丝织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河南、河北二道是主要产地,巴蜀地区的丝织业也比较发达。安史之乱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丝织业迅速发展起来。越州(今浙江会稽)是丝织业中心,荆州(今湖北江陵)和宣州(今安徽宣城)的丝织业也很发达。黄河中下游地区丝织业逐渐衰落,关中地区尤为严重。北宋时期,开封、洛阳、真定(今河北正定)、成都、江宁(今江苏南京)润州(今江苏镇江)等地设有规模巨大的官营丝织工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和河北东路是其主要产地。宋室南渡以后,南方丝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提纲 一古地今名或大致地理方位(共考察10个小题) 1、殷 2、沫(p27) 3、原武 4、荥泽(P34) 5、邢 6、卫(P95) 7、临淄 8、蓟(P95) 9、会稽(P95) 10、郢(P95) 11、安邑 12、大梁 13、邯郸 14、临洮(p96) 15、咸阳 16、陈(p96) 17、东瓯闽越南越骆越(p98) 18、狼居胥山(p101) 19、轮台(p103) 20、伊吾城(p117) 21、翰海(p119) 22、鸡笼港(p146) 23、雒阳冀州……益州(13州刺史部)(p175) 24、信都彭城番禺襄平 p176 25、开元十五道治所 26、金陵 p207 27、盛乐p236 28、五原 29、平城 p236 30、朝歌清河房子邺 p272 31、定州江陵润州越州 p273 32、帝丘相 P326 33、江宁 p349 34、葱岭 p348 35、楼兰p350 36、楚州明州p354 二列举(考察4题,每题只需列举其中五个) 1、从金元至20世纪50年代,黄淮海平原上湖沼变化类型。 2、列举百越分类。 3、列举西汉县级政区。 4、列举东汉10刺史。 5、列举贞观10道。 6、列举开元15道。 7、列举天宝10节度。 8、列举宋代24路名称及治所古今地名。 9、列举元代行省名称及治所古今地名。 10、列举西汉几种特殊的地方行政区。 11、宋代五大名窑及现今地址。 12、宋元时期海上域外交通空前发展的原因。 13、列举三皇五帝名称。 14、列举代“中国”的几种含义。 15、列举古代定都南京、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的几个王朝。 16、列举《周礼·职方》及《禹贡》中的九州名称。 17、列举汉代13州中的几州。 18、列举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五个少数民族。三问答 1、谈谈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形成的原因。 2、中国古代州县建置沿革划分思想变迁。 3、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几点认识。 4、试述元代行省制度。 5、简述中国几大农业区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6、试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大体过程,并结合东汉永明12年(公元69)至唐末,中原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的发展演变,分析黄河长期安流的民族原因。 7、试述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8、简述隋朝大运河的构成及其重要意义。无答案 9、简述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的几种表现形式。 10、试述三四千年来中国气候变迁的大体历程,并结合是中古代史上几次少数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