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 格式:docx
- 大小:13.28 KB
- 文档页数:6
附件 4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表成果名称成果完成者成就完成单位介绍单位名称及盖章推荐时间年月日成果科类类别代码□□□□□□序号□□□□□□编号青海省教育厅制成就拥有者承诺书在申报成就奖过程中,自己自觉做出以下承诺:对填写的各项内容负责,成就申报资料真实、靠谱,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未弄虚作假、未抄袭别人成就。
成就拥有者签字: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签章):年月日填表说明高等教育教课成就要反响高等教育教课规律,突出教育教课改革,对提升教课水平易教育质量产生显然成效的成就。
要要点奖励在教育教课改革方面实现重要打破、获得重要人材培育效益,特别是在突显学科专业特点、增强实践教课、加速创新人材培育等方面的优秀教课成就。
《高等教育省级教课成就奖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是教课成就奖申请、介绍、评审、同意的主要依照 ,一定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照实、全面填写。
一、封面1.成就名称:字数(含符号)不超出35 个。
2.成就完成者、成就完成单位:个人名义申报的,填写成就主持人姓名,并写上所在单位名称;以单位名义申报的,填写成就主持单位名称。
集体完成的成就,成就完成者和成就完成单位依照其贡献大小从左至右或从上到下序次排列,不限人数和单位数,依据实质状况填写。
3.介绍时间:指介绍单位决定介绍省级教课成就奖的时间。
4.成就科类依照教育部宣布的《一般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 年)》(教高 [2012]9 号)的学科门类分类(规范)填写。
综合类成就填其余。
5.成就类型代码构成形式为: abcd ,此中:ab :成就所属科类代码:填写科类代码一般应按成就所属学科代码填写。
哲学— 01 ,经济学— 02 ,法学— 03 ,教育学— 04 ,文学— 05 ,历史学— 06 ,理学— 07 ,工学— 08 ,农学— 09 ,医学— 10 ,军事学— 11, 管理学— 12 ,艺术学- 13 ,其余— 14 。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 成果科类: 文学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大学英语“CBI”教学模式实证研究完成单位:(1)武汉理工大学(2)(3)成果主要完成人:谭颖、王爱军、马文丽、毛颖、汪铭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谭颖教授武汉理工大学420负责项目设计与实施;主持省级精品课程;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撰写国家规划教材、CBI系列教材等王爱军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520 项目实施;组建课程团队;撰写教材、讲义及论文;指导学生获奖;主持教研科研课题马文丽教授武汉理工大学400 组织调研;主持制定分级教学模式、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主持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毛颖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384 资料收集、撰写论文、开设CBI系列课程、编写课程讲义汪铭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384 资料收集、撰写论文、开设CBI系列课程、编写课程讲义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课题实施以来,以CBI教学理念为指导,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1、教学理念创新:以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David Ausubel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内容为依托,融互动教学与个性化协作、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于一体;促进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自主有效学习,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而实现意义的建构过程;2、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创新:针对学生层次差异定制分级目标,创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实行分级教学,协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3、教学实践创新:实践教学目标明确,积极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①充分拓展教学内容:编写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2部),申报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编撰教材及教辅,提供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鲜活素材,以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②立体打造课程教学体系:确立四大模块,开设系列拓展课程、文化讲坛或讲座;③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依托省级精品课程与省级实验教学中心,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组织教学。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昌职业学院 成果科类:经济学申报等次:三等奖成果名称:高职经管类专业“岗、学、赛、教”互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完成单位:武昌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成果主要完成人:毛三艳 王然 李元杰 王伶俐 黄颖 朱婧 曾芸芸 吴瑶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毛三艳副教授 武昌职业学院 360 主持人王然 副教授(校内评聘)武昌职业学院 648 主研人员李元杰 副教授(校内评聘)武昌职业学院 648 主研人员王伶俐 副教授(校内评聘)武昌职业学院 200 主研人员 黄颖 副教授(校内评聘)武昌职业学院 648 主研人员 朱婧 助教 武昌职业学院 648 主研人员曾芸芸 助教 武昌职业学院 648 主研人员 吴瑶 讲师 武昌职业学院 648 主研人员一、成果主要创新(400字以内)(1)创新了课程体系开发模式范式,在德国双元制“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的基础上,设计了“3355”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即3个阶段、3类课堂、5种转换、5大结合。
(2)创新了“任务驱动,情景模拟”为基础的“做学教说”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三层四段”的实践教学模式;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信息化教学模式;“赛教互通”教学模式。
(3)创新了考核考评方法,即由学校、企业、行业考评为基础,多方联合、多方评价的课程考评模式。
(4)本成果提出的人培模式对教师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界定了教师必须具备的七种能力即七种角色。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1、“岗、学、赛、教”互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该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所谓“岗、学、赛、教”互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把“以岗定学、赛教融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相统一,使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技能大赛要求相融合。
培养目标:能在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连锁、物流等行1业从事服务、作业、管理第一线相关岗位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成果科类:管理科学-12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基于国家精品专题教育社区的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泛在教育体系的探索实践 完成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成果主要完成人:李莉、刘励、邱惠芳、朱志红、刘雪春、许媛、蔡浩、彭文菁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李莉 副教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450 总体框架设计、项目实施 刘励 副教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00 项目组织协调,课程教学 邱惠芳 副教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160 项目信息化教学组织与协调 朱志红 副教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00 教学资源设计刘雪春 讲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120 课程实施、成果总结与推广 许媛 讲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80 项目协调与实施蔡浩 讲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300 项目平台技术架构设计实施 彭文菁 讲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300 资料整理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一)提出了以泛在的网络资源建设为核心的R-PST理论。
本成果是对网络教学环境设计与评价 PST 理论的继承和创新,PST理论的三个要素:教学法(Pedagogical Affordance)、社会交互(Social Affordance)和技术支持(Technical Affordance)的核心是构建3A模型的泛在网络教学资源。
(二)创新了IMIE四维模型的网络学习空间组织策略。
I(融合)模型是指社区创建的蕴含“互联网思维”、“国际视野”、“创新”等鲜明特色的30多门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体系,以及5500多个社区资源的生成和再利用。
M(激励)模型是在社区引入WISE倡导的严肃游戏学习理念,在教学法中借鉴阿里巴巴,逻辑思维等互联网企业采用的游戏化团队学习模式。
I(创新)模型贯穿于社区学习活动组织和学习交互的全过程。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单位(盖章):湖北工业大学成果类别:其他类(教学管理)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完成单位:(1)湖北工业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周应佳教授湖北工业大学32 总体负责思路设计龚发云教授湖北工业大学128 方案论证,组织实施马丹教授湖北工业大学240 落实改革,负责课题研究李晓波助理研究员湖北工业大学32 落实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撰写报告齐萍—湖北工业大学—落实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整理汇总资料吕栋—湖北工业大学40 参与落实实践教学,撰写教研文章张友平—湖北工业大学—负责专业建设、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崔锋泽—湖北工业大学—负责教学资源建设,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邓绪水讲师湖北工业大学—实施校级教学评估,撰写教学质量报告孙云—湖北工业大学64 负责学分转换、主辅修融通的学籍管理任鲁倩—湖北工业大学—参与落实改革和制度建设刘欣—湖北工业大学—参与推进教研项目,撰写教研文章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集成创新。
按“7-实、2-宽、1-深”的总体思路,针对70%左右的学生,突出实践环节,培养就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重在交叉融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中坚人才;针对10%左右的学生,采取一制三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领军人物。
全面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师生全员参与、全过程整体推进,校内外协同,促成了学生多途径发展、人人成才的格局。
2.地方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全面探索。
专业主动对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服务能力,着力解决“所办非所需”问题;实施“721”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着力解决“所授非所愿”问题;推进校企(地)等多种形式协同育人,强化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着力解决“所学非所用”问题。
3.实践教育体系的系统重构。
优秀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尊敬的教育部门,我谨向您提交我校教师申请优秀教学成果奖的申请表。
以下是我个人的教学成果及其具体表现,以及相关材料支持。
一、基本信息1. 姓名:2. 性别:3. 职称:4. 工作单位:5. 联系电话:二、教学成果描述1. 成果简介:(提供一段简要介绍教学成果所涉及的课程和学科,并突出成果的创新和影响力。
)2. 成果背景:(描述教学成果实施前的现状和问题,说明为什么进行该项教学改进或创新。
)3. 成果目标:(阐述教学成果的目标,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4. 成果方法:(详细介绍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教学设计、实践活动、课堂互动等,以及选择这些方法的理由。
)5. 教学效果:(对教学成果所取得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如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加、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等等。
)6. 成果特色:(强调教学成果的独特性和创新点,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的优势。
)7. 成果可持续发展:(展望教学成果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继续推进该项成果的应用和发展。
)三、教学成果展示材料(提供授课录像、学生作品、教学设计等相关材料,以支持教学成果的申请。
)四、总结与展望1. 教学成果总结:(对所取得的教学成果进行总结,包括创新点的突出、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2. 教学成果展望:(对今后教学成果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展望,包括推广该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等。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申请优秀教学成果奖的申请表,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认可和支持。
感谢您的审阅和评估,期待能够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华中科技大学成果科类:工科-计算机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具有创新创业素养的软件英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完成单位:(1)华中科技大学(2)武汉市软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果主要完成人:吴涛,肖来元,武剑洁,陈长清,苏曙光,喻国良,徐进,徐洁.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吴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300 创新性成果的提出肖来元教授华中科技大学300 成果的共同提出者武剑洁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400 成果要素的设计陈长清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400 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苏曙光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400 硬件课程群的构建喻国良高工软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0 工程实训及成果推广徐进五级华中科技大学100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徐洁五级华中科技大学100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具有创新创业素养的软件英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创新点有三个。
(1)提出了“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和“素养展现”三位融合一体的培养模式。
在培养方案中符合国际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符合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素质的要求。
(2)在软件英才的工程能力培养上,提出了“认知级”、“课程级”、“项目级”和“企业级”四级提升的工程能力培养模式和成熟度模型(STP-CMM)。
能有效培养和提升软件英才的工程实践能力;(3)在软件英才的创新创业素养培养上,提出了“基础层”、“技术/能力层”、“案例/项目层”、“思维层”和“展现层”五层展现的培养构架。
这种培养架构能有效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发现和捕捉商业机会、知识和资本对接能力等。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中国成为第18个《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国家发展战略对工程教育和软件英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面向国际工程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教育部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IT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本校信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通过以结果为导向的OBE设计,把对软件英才培养的需求转化为毕业规格要求所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在培养体系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创新创业素养的软件英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这一成果。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成果科类: 08 工学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面向职业岗位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软件建模”的建设与实践 完成单位:(1)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成果主要完成人:罗炜、刘洁、谢日星、徐加、杨国勋、库波、李文蕙、苏智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罗炜副教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432 组织规划,课程主讲,资源建设刘洁副教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504 课程主讲,专业建设,资源建设谢日星副教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432 资源开发,教学改革,实训保障徐加讲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216 教务管理,外联交流,网络维护杨国勋副教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504 课程主讲,专业建设,案例设计库波副教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504 课程主讲,案例设计,教学改革李文蕙讲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504 案例设计,教学实施,材料编写苏智副教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504 案例设计,媒体制作,信息收集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 真实项目,真实过程,职业岗位体验式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中融入产品经理、项目组长、程序员、测试员、软件咨询服务等多种职业岗位体验。
以真实项目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将开发过程与贯穿项目结合;将工作流程与分解任务结合;将知识要点与经典案例结合;将职业素质与课程考核结合;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结合。
课程以其独有的综合性、系统性将高职分散的专业课程融会贯通进行运用。
2. 资源系统,类型丰富,使用灵活。
网上开放资源分为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两块。
整体目录上体现出基础资源的系统性,同时将小案例运用于各个教学单元,配合教学视频,使得各单元又具有较好的独立性,方便学习者随时进行线上学习。
拓展资源类型丰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角度展现。
3. 资源共享,服务师生,辐射面广。
通过“爱课程”网开放课程,将我校建设的优秀课程资源对兄弟院校及广大社会学习者共享,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也使软件建模思想得以推广及普及。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华中师范大学 成果科类: 教育学类教育技术学 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面向大学生研究能力提升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为例完成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成果主要完成人:张屹、周平红、林利、黄磊、罗恒、黄勃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张屹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890全面负责该成果相关工作的组织、管理和规划,课程教学教研周平红 讲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460课程教学教研,研究工作方案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林利 副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400 实验教学及管理,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黄磊 讲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430 网络教学和实验教学管理罗恒 讲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490 数据处理与分析部分的教学和指导黄勃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450实验中心建设、管理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环境和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教学模式创新:构建APT教学模型和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研究能力提升构建了APT(Assessment Pedagogy Technology)教学模型,将评价、教学法、技术融为一体,倡导“以评促学”的教学理念。
在此模型指导下,提出基于网络课程的混合学习、基于交互式微视频的虚拟实验教学、基于“云课堂”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基于技术支持的形成性评价互动教学四种信息化教学模式。
2.教研方法创新:建立基于EDR的教学研究体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采用设计研究(EDR)范式,通过不断的迭代循环,教学团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并将基于EDR的教学研究体系推广到课题组的中小学实验学校,通过迭代循环的方式与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受到了实验学校的好评。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本研究的成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具体如下:1.构建APT教学模型及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学习。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科技大学 成果科类: 工学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 创新创业导向的多元深度融合信息类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 完成单位: (1)武汉科技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吴谨 杨永立 程磊 朱磊 邓慧萍 郑庆庆 张涛 吴雪垠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吴 谨 教 授 武汉科技大学 573 主持项目研究与规划实施杨永立 教 授 武汉科技大学 557 电子信息相关内容研究与实施程 磊 教 授 武汉科技大学 769 自动化相关内容研究与实施朱 磊 副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 391 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邓慧萍 讲师 武汉科技大学 418 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郑庆庆 副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 531 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张 涛 教 授 武汉科技大学 637 创新创业特区研究与实施吴雪垠 助 工 武汉科技大学 263 参与研究协调及材料收集与整理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 提出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强化实践、提升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并实施了“知行融合”的“卓越计划+产业计划+香涛计划+中外合作办学+创新创业特区”五元化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多种模式协同推进。
(2) 打造了“中外融合-校企融合”的教学团队,构建了“跨界融合”信息类交叉课程体系,丰富了优质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
探索建立了跨国别(中美合作)、跨学科(科学人文综合)、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3) 强化了“学工融合”的实践教学,建立了国家、地方、企业、学校四级创新创业基地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了基于课内外学习的学分互换及奖励加分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推动机制。
(4) 培育了一批优质教学成果: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获得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首批试点;已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合格评估的电子信息工程项目1个;获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自动化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电子信息工程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项,大学生科技竞赛奖励54项等。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成果科类:其他(素质教育)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群建设及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完成单位:(1)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成果主要完成人:刘冶 、费关勇、汪韵、王露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刘冶副教授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120 总体设计、制定方案、指导实践费关勇助理研究员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240 方案设计、调查论证、教学实践汪韵助理研究员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240 调查论证、组织协调、质量监控王露讲师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360 调查论证、专题研究、教学实践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一)坚持引领性与贴近性的统一。
国内率先构建了以全程化就业指导为依托的,面向行业就业、技能提升的基础课程核心框架,研究制定了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接地气的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五种能力系列教学模块。
(二)坚持实践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构建了 “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和“2+1+1”就业指导新模式。
“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是在就业指导单课程教学中融入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培养、企业实践、实习就业等五种元素,“2+1+1”是指2年分专业基础指导,1年分行业重点指导,1年企业“定制”指导。
(三)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构建了其他课程可复制的跨领域授课教学团队和创新性较强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游戏互动、职场讲坛、企业考察等全过程教学手段。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一)以全程化就业指导为依托,构建面向行业就业、技能提升的基础课程核心框架,打造提升“五种能力”的系列教学模块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出台了《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大学生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实施意见》(鄂经法【2015】96号)意见,构建了 “2+1+1”全过程就业指导模式(2年分专业基础指导,1年分行业重点指导,1年企业“定制”指导)。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工程大学 成果科类:其他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院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 完成单位:(1)武汉工程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张俊,王海晖,吕涛,汤剑琴,易国洪,谭云松,王邯, 田红梅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张俊 副教授 武汉工程大学 640 分管教学、成果体系构建 王海晖 教授 武汉工程大学 600 教学指导、合作联盟建设 吕涛 副教授 武汉工程大学 720 专业建设汤剑琴 实验员 武汉工程大学 / 教学运行易国洪 副教授 武汉工程大学 560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谭云松 副教授 武汉工程大学 500 教学质量督查王邯 讲师 武汉工程大学 700 学科竞赛田红梅 讲师 武汉工程大学 480 课程建设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①构建了“理论支持+体系框架+实践创新”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质量管理和SOP三大理论理念,构建了由“质量目标和论证评价”、“教学秩序与过程管理”、“质量环节与质量标准”、“督导督察与组织保障”、“外部评估与反馈改进”、“学生发展与学业指导”等六大体系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通过“目标→执行→评价→督导→改进→发展”的闭环实践,取得了成效。
②培育了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教学质量文化。
明确了“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IT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完善了质量评估、信息反馈、需求匹配的三三机制,形成了促进学生发展的长效机制。
建立了“学院+专业+教师”的三级教学运行管理模式,形成了以专业建设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氛围。
③基于SOP思想,制定了教学管理SOP体系:核心教学环节和质量环节实施过程SOP;专业建设指标和教学岗位职责考核SOP;教学建设SOP;重要文档的质量标准评估SOP。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在信息技术和社会需求不断发展变化的背景下,计算机学院始终致力于建设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以提供稳固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大学 成果科类:工学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四位一体式大学生创新实践体系探索与实践完成单位:武汉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陈小桥、倪彬彬、周立青、黄根春、何楚、谢银波、杨文、杨光义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陈小桥 教授级高工 武汉大学 180 总体规划、设计与实施倪彬彬 教授 武汉大学 108 专业课程、指导学生科研 周立青 高级实验师 武汉大学 216 实验课程、学科竞赛指导 黄根春 副教授 武汉大学 180 理论课、学科竞赛指导何楚 教授 武汉大学 72 专业课程、创新实践指导 谢银波 实验师 武汉大学 216 实验课程、嵌入式竞赛指导 杨文 教授 武汉大学 72 专业课程、指导学生科研 杨光义 实验师 武汉大学 144 实验课程、实验室开放管理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研究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验课程、自主式学习、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四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特性与共性,以及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科研反哺教学等关联因素,构建了适合学生自身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四位一体式大学生创新实践体系,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证明效果显著,2.采取跨专业、跨学科“点、线、面”即“班级、专业、学院”的实践模式,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综合知识运用、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教育融为一体,较好解决了因实践环节薄弱影响教育质量结症,探讨了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新机制。
3.结合当前电子技术迅猛发展趋势,深入研究电子信息大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理科、工科相互渗透及相互融合以及“新工科发展趋势”等有关问题,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研究了培养大学生创造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联因素及创新机制,探索了综合型大学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类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1.提出以构建“融合式实践创新课程群”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新建《电工电子实训》、《电子系统设计与制作》等5门实践类课程,按照教育部关于理工科专业实验环节不少于教学总量25%的要求,将原先的35门实践类课程优化、整合为22门,选课人数增加18%。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 成果科类:文学 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类课程改革与优化研究完成单位: 江汉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曾丹、宗丽、周筱娟、夏凤梅、罗庆云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曾 丹 副教授 江汉大学 466 主持统筹、教改、教研 宗 丽 讲 师 江汉大学 350 教改实践、教学研究 周筱娟 教 授 江汉大学 175教改实践、教学研究 夏凤梅 副教授 江汉大学 320 教改实践、教学研究 罗庆云 教 授 江汉大学 260 教改实践、教学研究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种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吸收前沿成果,改进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重视教师的导学作用和学生学习内容的转化。
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积累了丰富的指导经验,产出了一批学生科研成果。
(2)重视实践积累,打造品牌课程,扩大社会影响。
努力探索适合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着力打造示范性精品课程。
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
(3)注重实践总结,展开理论思考,形成学术著作和论文。
出版著作1部,多篇教研论文获得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奖励。
(4)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支持教师提升知识储备和学历水平,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负责人曾丹被评为市优秀青年教师、市教学学科带头人,获得教育部、省市、学校教学奖项19项。
青年教师宗丽获得教学奖励3项。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1)践行教学方法改革,打造省级精品课程项目组长期致力于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从2011年开始主持校级教改重点项目2项和一般项目3项,涵盖“中外语言学史”“语言与社会文化”“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汉语语法专题”等语言类课程。
建成校级在线课程2门。
2013年,“语言与社会文化”被选为校教改示范课,进行专题教学录像。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表成果名称成果完成者所在单位省级教学成果奖励等级推荐单位名称及盖章推荐时间年月日序号□□□□□□编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成果持有者承诺书在申报成果奖过程中,本人自愿做出如下承诺:对填写的各项内容负责,成果申报材料真实、可靠,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未弄虚作假、未剽窃他人成果。
成果持有者签字: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签章):年月日一、成果类别(一)在下列所属基础教育阶段、领域中打“√”(限选一项)□1—学前教育□2—小学教育□3—初中教育□4—高中阶段教育□5—特殊教育□6—其他,如成果内容涉及上述两个及以上阶段或领域,或涉及基础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衔接等(二)在下列所属改革与实践探索领域中打“√”(限选一项)□01—幼儿园保育教育□02—幼儿园环境创设与资源利用□03—幼儿园教育评价□04—幼儿园教学研究与指导□05—幼儿家庭教育指导□06—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07—中小学课程开发与实施□08—中小学教学方式、组织形式改革□09—中小学教学评价改革□10—中小学教育技术教学应用与资源建设□11—中小学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12—中小学教育教学综合改革□13—特殊教育改革研究□14—其它(三)在下列所属学科或具体的实践探索领域中打“√”(限选一项)□01—幼儿发展观察分析与指导□02—幼儿学习与发展领域研究与实践□03—幼儿园教育活动适宜性与有效性研究□04—幼儿园一日生活组织与指导□05—幼儿游戏研究与实践□06—幼儿园保育教育综合改革□07—活动区玩具教具材料与幼儿发展的适宜性□08—幼儿园社区教育资源的研究与利用□09—幼儿发展评价□10—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评价□11—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价□12—园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13—学前教育区域教研机制与教研网络建设□14—面向家庭与社区的学前家庭教育指导□15—0-3岁婴幼儿发展研究与指导□16—公益性早期教育服务模式探索□17—中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含小学1-2年级品德与生活、小学3-6年级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等)□18—综合实践活动(含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19—语文教育□20—数学教育□21—外语教育□22—历史教育、历史与社会教育□23—地理教育□24—生物教育□25—物理教育□26—化学教育□27—科学教育□28—技术(含劳技)教育□29—艺术教育(含音乐、美术)□30—体育与健康教育□31—校本课程(含高中选修Ⅱ)开发与实施□32—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33—中小学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改革□34—中小学教育技术教学应用与资源建设□35—中小学教学评价改革□36—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37—中小学教学研究机制、方式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38—关于小学课程、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改革□39—关于中学课程、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改革□40—关于中小学课程、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跨不同学段)□41—特殊教育与康复结合的设计与实施□42—残疾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改革□43—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综合改革□44—其它(四)在下列成果申报者类别中打“√”(限选一项)□1—以个人名义申报□2—以单位名义申报如果除本单位之外,有其他推广应用的单位,请选择3个以内的实践检验单位,填写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