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x
- 格式:docx
- 大小:14.54 KB
- 文档页数:4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二、我们的民族精神◆高考迁移◆1、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思路提示:传统文化(作用、态度)+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特点、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强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思想道德建设)答: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要赋予历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增强民族凝聚力。
②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立足社会实践,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④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⑤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精华,传承传统美德,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思想道德建设。
⑥促进历史文化资源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强国战略。
2、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一直传承至今。
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华民族精神世代相传,为何永不泯灭思路提示:文化(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传统文化(特点)+中华文化(包容性)+民族精神(特点)答:①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很难改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基本特征不变,但是其具体内涵能够顺应时代变迁因时而异,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并且能够在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
④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时代性,能够不断注入时代元素,并且能够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和文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一、我国的文化现状二、国家的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态,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包括了诗、书、画、礼、乐、射、御、书法、卜、数等众多领域的学问。
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元素通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的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所共同具备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精神追求等方面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所在。
在中国,民族精神强调了团结、和谐、勤劳、智慧、崇高等价值观念,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孝道、儒家思想的传承、尊重师长、尊老敬老等传统思想观念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紧密联系。
其次,民族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得以传承和发展,正是因为有了民族精神的支持和坚守。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民族精神的弘扬,而民族精神的凝聚和传播也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关系,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深入理解和传承,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引言部分的回顾:简要回顾一下文章的主题和目的,以及前面已经讨论过的内容。
例如,本文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已经在前面的章节中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概念和定义。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文化,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热爱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中华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以中国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长期演进和创造的结果。
中华文化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传统医学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传承民族精神,是指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和民族个性。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包括孝道、忠诚、诚信、勤劳、自强不息等,是中华民族的骨髓和灵魂。
这些优秀传统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弘扬中华文化和传承民族精神是紧密联系的,二者相辅相成。
弘扬中华文化需要传承民族精神的支撑,而传承民族精神也需要弘扬中华文化的渠道和方式。
通过弘扬中华文化和传承民族精神,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6篇)《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意义(2)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与进展(3)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力气目标(1)能够从古典史籍、历史史实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宏大作用。
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力气。
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培育学生擅长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力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进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加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立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教学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精气神》【师】大家觉得中国的精气神表达在哪里?【师】鲁迅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舍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生】那些表达民族精神和气节,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学生具体举例。
【师】当中华民族患病侵略和凌辱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奋起抵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
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很多远离自己的父母而保卫在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民族的脊梁。
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拼搏的千百万工人,是民族的脊梁。
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民族的脊梁。
【师】在五千多年的进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制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绚烂的文化、传统美德,而且形成了宏大的民族精神。
这一宏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行分割的重要组成局部。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一、中华文化1.特征:源远流长(汉字、史书典籍、包容性)、博大精深(求同存异,兼收并蓄)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⑴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中华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⑵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⑶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⑷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中华民族精神1.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1)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3)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3.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①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历史上形成的、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③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的先进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青年学生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汉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 1.源远流长
史书典籍: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基本特点 独特性
2.博大精深
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民族性:既有中华文化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特性 现代中华文化繁荣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 求同存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
兼收并蓄
1.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的团结精神,创造精神,
梦想精神和奋斗精神
2.爱国主义 作用:
新时期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3.
民族精神 (1)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4.弘扬民族精神的原因 (2)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作用
(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5.怎样弘扬民族精神(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6.中国共产党丰富发展 民族精神的历程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
高考状元复习宝典——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清单】重点一在比较中把握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层含义所谓“求同存异”,就是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比如历史上中国对所有的外来宗教都一视同仁,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由传播。
又如在中国的许多著名寺庙中,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外在象征均供奉于同一殿中,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一个表现。
所谓“兼收并蓄”,是指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即在与外来文化交流接触时,既包涵兼容,又始终保留自身的体系和特点。
比如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内地以来,长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相互影响、相互借鉴,逐步演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
中国的文化自古就有兼取众长的优良传统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张骞出使西域、玄奘万里取经、鉴真六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等,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兼容品质的生动体现。
2.ブ谢文化的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重点三运用矛盾的观点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具体现。
1.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的特点。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 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 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二框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知识与技能: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民族精神在新时代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事例,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能力。
以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觉弘扬民族精神,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二、本课知识脉络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民族精神三、自主学习认真准备课堂预习(15分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预习题,并在教材中做出相应的标记)(1)民族精神的作用(2)民族精神的内涵(3)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丰富和发展,其表现有哪些?(4)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5)新时代条件下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6)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精神增添了哪些新的因素?提出质疑:(2分钟)(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那些不懂的或者你发现的问题请写下来)四、互动交流:(13分钟)五、课堂检测(10分钟)(一)填空题(1)________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_____________是民族的根,____________是民族的魂。
(2)中华民族形成了以__________为核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民族精神。
(3)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关系你知道吗?中华文化就像一个超级大宝藏,里面啥宝贝都有。
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传统节日、风俗习惯……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贝。
而中华民族精神呢,就像是这个大宝藏的灵魂。
比如说,咱们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团团圆圆,这体现的不就是对家庭的重视,对亲情的珍视吗?这背后就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和睦的精神。
再想想那些精美的剪纸、刺绣,那细腻的功夫,那独特的图案,不正是咱们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体现嘛,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呀!
中华文化里的那些古老的故事,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这就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写照。
而那些优美的诗词,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爱国精神和乐观精神的表达。
中华民族精神也让中华文化变得更加有魅力。
正是因为有了爱国精神,才有那么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写下壮丽的篇章,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因为有了创新精神,中华文化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出来。
呢,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那就是鱼和水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中华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精神,让它更加丰富和强大。
中华民族精神又让中华文化闪闪发光,充满活力。
怎么样,朋友,是不是觉得这两者的关系特别妙呀?。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关系
答: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华文化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和体现,中国精神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这些元素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中华文化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新的元素,使之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中国精神则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独特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
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也是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一方面,中华文化为中国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土壤和基础。
另一方面,中国精神也为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动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有机结合,以文化自信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细说“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作者:刘金强曹明香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版》2009年第08期一、二者的区别1二者的含义不同。
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结晶,各民族都对灿烂的中华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华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二者的范围不同。
中华文化是知识、思维、方法和精神的总汇,而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华文化包含民族精神。
二、二者的联系1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德和坚定志向的集中体现。
离开了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就失去了根基;而没有了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则失去了脊梁。
2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都具有历经沧桑而不衰的特性,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拥有新的内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虽然经历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依然能够传承下来,并在扬弃中发展。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特点。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每一次面对灾难,中华民族都进发出超越时代与地域的强大凝聚力。
面对灾难,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乐观向上,积极战胜灾难,并在抗争中使民族精神得到了升华。
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中华民族表现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就是例证。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中华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涵盖着中国民族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社会制度等方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契合中国民族特点的完整系统。
同时,中华文化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渊源。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善良、孝顺、忠诚等品质,这些品质也正是中国人民的集体精神所追求的。
中国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团结协作、勤俭节约、自强不息、诚信正直、传统美德等价值观念,都来源于中华文化的根基。
因此,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
中华文化提供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基础和谱系,而中国民族精神则又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呀,就像是一对超级有默契的组合,就像蝙蝠侠和罗宾,总是一起在人类精神的哥谭市里行侠仗义。
中华文化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魔法宝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宝物。
从古老的甲骨文到优美的诗词歌赋,从精致的瓷器到宏伟的古建筑。
而民族精神呢,就是宝箱的钥匙,没有这把钥匙,我们就只能对着宝箱干瞪眼,没法打开它领略其中的奇妙。
你看那儒家的思想,“仁爱”“礼义”啥的,这就像是中华文化这个大花园里盛开的最娇艳的花朵。
而民族精神就像勤劳的小蜜蜂,不断地在这些花朵间飞舞,把这些美好的理念传播到每一个角落,让人们都能闻到花香,感受到温暖。
要是把中华文化比作是一座超级大的美食城,那里面有着数不清的美食,什么八大菜系啊。
民族精神就是那个热情的服务员,把这些美食背后的文化底蕴、制作时的匠心精神一一介绍给前来品尝的人们,让人们在大快朵颐的时候还能对美食文化有深深的敬意。
再比如说,中华文化是一部超级长的电影,有无数精彩的情节和角色。
民族精神就是那个厉害的导演,把控着电影的走向,让这部电影充满了正能量,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至于变成一部烂片。
有时候,中华文化就像一个老顽童,有着无穷无尽的乐趣和智慧。
民族精神就像老顽童的那根打狗棒,让老顽童在文化的江湖里能够站稳脚跟,遇到那些想破坏中华文化的坏蛋时,还能挥棒就打,保护好自己的宝贝。
中华文化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山上有着数不清的宝藏和美景。
民族精神就是攀登这座山峰的绳索,没有这绳索,我们很难登上山顶去领略那绝美的风光,也难以挖掘出那些隐藏在山中的宝藏。
假如中华文化是一片浩瀚的星空,那里面的每一颗星星都是一个独特的文化元素。
民族精神就是那观星的望远镜,通过它,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每一颗星星的璀璨,能把这片星空的美丽深深地印在心里。
可以说,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麻花一样紧紧地扭在一起,分不开啦。
它们一起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最引以为傲的精神家园,只要这对组合还在,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活力,永远能在世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我国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疆域,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它包括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等。
•2、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中华文化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3、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奉献精神、爱国情操、崇高志趣、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为政风范、广阔胸襟、英雄气慨、社会理想等方面。
•4、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5、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6、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战胜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7、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其具体体现,如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有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8、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如: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科学精神等。
第三单位融入社会肩负使命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1.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
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
(人民—人大代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机关)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地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魂。
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
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关知识有哪些?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例题:(2010安徽・38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答案:①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③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2、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包容性相关知识)①含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也有利于文化多样性。
例题:(013年北京卷)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7分)答案: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是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何?(特性、地位、关系、意义)①特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关系: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④意义: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例题: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答案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指定用“中华文化”相关知识答题常用观点有哪些?①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③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力量,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用中华文化力量的相关知识作答时,可用这个观点答)5、文字、汉字的重要性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例题:(2013全国卷39)(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只是阐明理由。
(10分)①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
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6、指定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关系”的相关知识答题常用观点有哪些?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③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各个方面中。
例题: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梦”成真的认识。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分)(说明:此点也可以用民族精神的作用、或爱国主义精神的地位替代)②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分)这是中国梦想成真的文化基础③继续发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3分)④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征途中,中共立足实践,继承弘扬民族精神并增添新的时代内容,(1分)我们每个人都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发展的新篇章。
(1分)7、爱国主义的有关知识点(地位、作用、特点、要求)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②无论什么时候,爱国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④在当代中国,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
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⑥爱国主义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持之以恒,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提倡理性爱国,反对民族主义情绪。
例题: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爱国主义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展现的。
答案: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载人航天精神充分展现了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国航天人的精神支柱。
②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中国航天人继承优良传统,又有新的努力和创造,他们坚持“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p愛献”的宦盯致力于中国特电申兰主义事业的建设,充分展现了爱国主义新的时代主题。
8、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地位、作用)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④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为难关头,都迸发强大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企图都不能得逞。
⑤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⑥勤劳勇敢的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⑦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9、指定用中华民族精神有关答题常用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1)(是什么)中华民族精神屈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为什么)从文化生活分析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民族精神就是一种精神力量。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够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③优秀文化能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肿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 动力,是中华民族之曲⑤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⑥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例题:(2010年北京-40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8分)答案: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和困难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能够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战胜灾难和困难的强大力量;在战胜灾难和困难的每一次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
(3)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或者如何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立足点、主体、主心骨、继承、交流、时代特征)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立足点)②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强基固本。
(主体)③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主心骨)④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继承和发扬)⑤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
(交流)⑥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改革创新。
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时代特征)例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实现中国梦应该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①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作用,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②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③坚持改革开放,弘扬时代精神,推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④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文化展道路,提升中文化的力,建社会主文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