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事故原因分析与预防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农机安全事故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农机安全事故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农机设备的操作、维护、维修等环节出现的事故。
常见的农机安全事故有机械伤害事故、电气事故、火灾事故、中毒事故等。
本文将就农机安全事故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1. 操作不当:农机设备操作不当是导致农机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使用不当农机设备操作方式不正确、操作人员不具备操作技能和知识、疲劳驾驶等。
2. 设备故障:农机设备故障也是引发农机安全事故的常见原因。
农机设备没有定期维护保养,使用老旧的农机设备等。
3. 作业环境不良:农机作业环境不良也是导致农机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
作业地势不平整、作业区域存在障碍物等。
4. 驾驶员错误判断:驾驶员错误判断也是农机安全事故的一个原因。
驾驶员放松警惕、对道路交通状况判断不准确等。
5. 过度自信:过度自信也是导致农机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
驾驶员觉得自己驾驶技术非常熟练,从而忽视了安全操作规程。
1. 加强操作培训:农机使用人员应接受相关操作培训,熟练掌握农机设备的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
2. 定期维护保养:对农机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及时修复发现的故障,确保农机设备的正常运行。
3. 加强警示标识:在农机设备上设置必要的警示标识,以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操作。
4. 确保作业区域安全:在作业区域中清除障碍物,使地势平整,确保驾驶员的行车安全。
5. 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农机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提醒他们随时保持警惕,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6.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农机安全事故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农机使用情况进行巡查和监督,确保农机安全操作。
7. 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农机使用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农机安全事故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操作培训、设备维护、作业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只有通过加强农机使用人员的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对农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避免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
农机事故原因分析与预防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机事故也日益频发,给农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对农机事故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机事故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机事故原因分析1. 人为操作不当农机事故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为操作不当。
有些农民对农机的使用不够熟悉,操作中常常因为粗心大意而发生事故。
有的农民在工作之余感到疲劳,或者饮酒后进行操作,这些都容易导致操作不当而引发事故发生。
2. 设备维护不到位农机设备的长期使用和磨损,如果不及时进行维护和保养,就容易出现故障,从而引发事故。
一些农机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质量不过关,也容易导致设备故障发生。
3. 地形地貌因素农田地块多数位于山区、丘陵地带,地形多变、地貌复杂。
在此种环境中操作农机,布局不合理,易发生翻车、滚坡、碾压异常等事故。
4.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导致农机事故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如雷雨交加、龙卷风、冰雹等气象灾害的直接威胁。
各种自然灾害对农机设备完好性产生了破坏。
由于农机设备处于室外,受到雨雪的侵蚀,设备零部件存在故障隐患,造成农机运行中事故的发生。
5. 忽视安全生产法规一些农民为了省事,不愿意遵守相关的安全生产法规,盲目追求高产,而忽视了安全生产问题。
这容易导致农机事故的发生。
二、农机事故预防措施1. 提高操作技能农机操作人员应该不断学习和提高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农机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尽量减少因为个人操作不当而引发事故的发生。
2. 加强设备维护对农机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要做到位,及时发现并排除潜在的隐患,保证设备的完好性和稳定性,避免因设备故障引发的事故。
3. 合理布局和规划在农田地块中进行农机作业前,要对地形地貌进行全面考察和认真规划,保证作业路线的安全性,合理布局作业路线,做好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4. 加强自然灾害防范对于自然灾害的发生,农机操作人员要密切关注气象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进行农机作业。
农机事故原因分析与预防农机事故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械设备发生的意外事件,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甚至生命危险。
农机事故不仅会给农民带来直接的伤害和经济损失,还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因此,了解农机事故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保障生产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机事故的原因分析1.人为原因:农民在操作农机具时,如果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或缺乏经验,容易操作不当,造成事故发生。
另外,有些农民使用农机时缺乏安全意识,容易冒险行为,也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2.机械设备原因:农机设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零部件老化、损坏、磨损等现象,导致设备工作不稳定,易发生故障,从而引发事故。
3.环境原因:农田地势复杂、坡度大等环境因素也是农机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陡坡、湿地等地形复杂的地方使用农机,存在翻车、滑倒等危险,容易造成事故。
4.维护保养不到位:农机设备需要定期维护保养,包括更换零部件、加油加水、检查设备运行状况等。
如果维护保养不到位,设备容易出现故障,从而引发事故。
5.疲劳驾驶:长时间驾驶农机设备容易造成驾驶员疲劳,影响驾驶技术水平,增加事故的发生概率。
二、农机事故的预防措施1.提高农民操作技能:通过加强农民的农机操作培训,提高农民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降低操作不当导致事故的可能性。
2.定期检修维护:对农机设备进行定期的检修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事故发生。
3.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在农机设备上安装安全防护设施,避免驾驶员意外受伤,减少事故损失。
4.合理选用农机:根据农田环境情况选择适合的农机设备,避免在复杂地形操作不当导致事故的发生。
5.定时休息:避免驾驶员长时间连续驾驶农机设备,保证驾驶员充分休息,减少疲劳驾驶带来的安全隐患。
6.配备急救设备:农机作业时,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和急救设备,以防发生事故时及时处理伤员。
7.强化监督管理:农机事故可通过建立健全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对农民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定期检查农机设备,加大对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等方式进行预防。
农机安全事故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农机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农机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生安全事故,严重威胁农机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为了减少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深入研究农机安全事故的原因,并从源头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 不合理的操作:操作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和操作指导,对农机的性能和操作要求不熟悉。
操作人员经验不足,操作技术差,容易误操作。
操作人员在行驶中突然改变方向或速度,农机发生失控,造成事故。
预防措施:加强农机操作人员培训和教育,提高操作技能。
建立健全农机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指南,确保操作人员按照规程和指南操作,减少误操作的可能性。
2. 设备故障:农机设备质量不过关,存在设计、制造和安装问题。
农机的制动系统失灵、轮胎爆裂等。
设备故障是导致农机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预防措施:加强农机设备质量监管,提高农机制造商和销售商的质量意识。
农机设备的制造和安装要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定。
定期对农机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修理和更换有问题的设备。
3. 人为因素:操作人员的违章操作、故意破坏或不良行为也是导致农机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操作人员在行驶中不系安全带,开设备时饮酒或吸烟,导致操作不规范,容易发生事故。
预防措施:加强农机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强调安全意识和纪律观念。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惩罚措施,对违章操作和不良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4. 环境因素:农机作业环境复杂多变,地形起伏大,有时可能存在坠落、滚翻等危险情况。
农机在陡坡上行驶时因重心不稳而侧翻。
预防措施:在农田作业前进行现场考察,评估作业环境的安全性。
对于复杂和危险的作业环境,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例如设置护栏、加装滚翻保护装置等。
5. 缺乏维护保养:由于农机设备使用频繁,容易出现磨损和故障。
如果农机设备没有及时进行维护保养,可能会导致设备失效或发生故障,引发事故。
预防措施:建立农机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农机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
农机安全事故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农业机械在农田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事故,给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了解农机安全事故的常见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农机操作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农机安全事故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的一些内容。
1. 操作失误:操作人员由于经验不足、观念陈旧或缺乏安全意识,导致机器操作错误,引发事故。
2. 设备故障:农机设备本身存在问题,如电气故障、机械部件断裂等,导致机器失灵或破损从而引发事故。
3. 人为疏忽:农机操作人员在农田作业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疲劳驾驶、过度自信等原因,疏忽处理机器操作,造成事故。
4. 地形条件不理想:农田地势不平坦、有突出的石头或岩石等不利条件,使得农机在作业过程中发生翻车、滚落等事故。
5. 过度速度:农机在作业过程中过度速度,超出了机器能够控制的范围,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6. 日常维护不到位:农机的日常保养和维护不到位,机器出现磨损或故障,容易引发事故。
7. 自制改装:农机操作人员对机器进行自行改装,超出了原有设计的使用范围,导致机器使用不安全,容易出现事故。
1. 加强人员培训:针对农田作业的不同农机设备,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提升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
2. 安全操作规程:建立农机操作的详细规程,包括机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安全操作流程等,让操作人员遵循规程操作机器。
3. 定期检查维护:对农机设备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机器故障和磨损,确保机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 严格管理制度:建立农机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权限,加强对农机操作人员的管理,确保他们按照规定进行作业。
5. 安全装备配备:农机作业时,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装备,如安全带、安全护罩、灭火器等,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
6.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农机操作人员的工作时间不宜过长,适量安排休息和休假,确保他们在作业状态良好的情况下操作机器。
7. 关注天气变化:在作业前了解天气情况,避免在不利天气条件下进行农机作业,减少事故的发生可能性。
农机安全事故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农机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能够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劳动力成本。
由于一些原因,农机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民和农机操作人员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农机安全事故的常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常见原因1.操作不规范:农机的操作人员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培训和经验,对农机的操作不熟悉,从而导致安全事故。
忽视农机的参数设置,未按照操作手册进行操作等。
2.设备老化:农机作为机械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使用频率的增加,很容易出现磨损和老化。
设备老化可能导致机器运行不稳定,发生冷却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灵等问题,从而引发安全事故。
3.缺乏维护和保养:农机作为重要的生产资产,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以保持机器的正常运转和安全性能。
一些农民由于经济困难或忙碌等原因,可能会忽视对农机的维护和保养,导致机器出现故障和事故。
4.缺乏安全意识:一些农民和农机操作人员对农机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安全意识,从而对农机的安全风险缺乏警惕,不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5.环境因素:农机作业通常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如天气、地形等。
不良的环境条件可能增加农机操作的风险,如冰雪天气导致道路湿滑,恶劣天气条件下工作影响视线等。
二、预防措施1.加强培训和教育:对农机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农机操作的技能和安全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农机的机械原理、操作技巧、安全知识等,以提高其对农机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2.定期检查和维护:农机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其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安全性能。
定期更换易损件和保养农机,确保农机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3.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农机管理制度和安全标准,明确责任和义务,规范农机的使用和维护程序。
加强对农机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做到管理有序。
4.提供必要的安全设备和工具:农机操作人员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工具,如安全带、防护罩等。
鼓励农机操作人员穿戴合适的工作服和防护设备,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农机事故原因分析与预防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机事故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农机事故不仅造成了不良的经济影响,更关键的是对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
为了更好地预防农机事故的发生,我们有必要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农机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人为原因1. 操作不当:农机操作人员对农机的操作技术不熟悉或者操作不当,往往会导致农机事故的发生。
比如在操作收割机时未注意周围环境,导致与其他农具或者建筑物相撞;或者在操作拖拉机时未按规定速度行驶,导致翻车等事故。
2. 违章作业:一些农民或者农机操作人员为了赶工期或者图省事,往往会违反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这种情况下容易发生事故。
3. 操劳过度:一些农民在忙碌的农忙季节往往要连续工作很长时间,加之体力不支,易发生操作不慎。
二、机械故障原因1. 设备老化:由于一些地区的经济条件较差,导致农民使用的农机设备老化严重,易出现机件损坏或者故障。
2. 质量问题:一些农机设备由于生产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在质量方面做了妥协,导致易出现故障。
三、环境因素1. 恶劣天气: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如大雨、大雪等,易导致农机操作不当及零部件损坏等情况下,出现事故。
2. 地形复杂:一些地区地形较为复杂,如山区、坡地等地形易导致农机操作不当而发生事故。
一、加强安全教育对农民和农机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遵守操作规程,做到文明用机。
二、定期维护对农机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
三、严格规范对农机操作规程进行严格规范,禁止违章操作,对违规者进行严肃处理。
四、配备安全设备在农机上配备安全设备,如安全带、灭火器等,提高农机使用的安全性。
五、加强监督加强对农机使用过程中的监督,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及时纠正和整改。
六、技术改进加大技术投入,鼓励研发更安全、更智能的农机设备,减少由于技术问题而导致的事故。
农机事故的发生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预防农机事故的发生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农机安全事故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农机安全事故是指在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符合预期的意外事件,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坏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减少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深入了解常见的事故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 操作不当: 操作人员对农机的使用方法、安全规范等不了解或不熟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操作人员也可能在疲劳、分神、酒后等状态下操作农机,增加了事故的风险。
2. 设备故障: 农机设备的质量问题、零部件失效、机械结构磨损等,都可能导致设备故障,进而引发事故。
3. 外部环境因素: 恶劣的天气条件,比如大风、暴雨等,会影响农机的稳定性,增加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农田的地势、土壤质量等因素也会影响农机的操作安全。
4. 缺乏维护保养: 农机长时间使用而未进行维护保养,会导致设备磨损加重、零部件脱落等问题,增加了事故的风险。
为了预防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人员培训: 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农机的使用方法、操作规范、安全常识等,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他们严格按照规定操作。
2. 定期检查和维护: 对农机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设备的良好状态。
及时更换损坏的零部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对于大修期限已到或有明显故障的农机设备要及时停用,并进行必要的维修。
3. 强化安全宣传: 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民对农机安全的重视和意识。
可以通过举办安全培训讲座、悬挂安全宣传标语等方式,提醒农民注意农机使用的安全问题。
4. 合理安排作业时段: 避开恶劣的天气条件,尤其是在大风、暴雨等天气下不进行农机作业。
尽量在天气条件较好、地形平坦的时段进行作业,降低事故的风险。
5. 安全防护装置的装备: 给农机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比如防护网、安全带等,提供操作人员的安全保障。
也可以采用安全警示符号、标志等,提醒操作人员注意安全问题。
预防农机安全事故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加强人员培训、定期检查和维护、强化安全宣传、合理安排作业时段以及配备安全防护装置等。
农机安全事故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已成为威胁农民生命安全和农机设备使用效能的重要因素。
为了确保农业机械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农机使用的安全可靠,以下将详细论述农机安全事故的常见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1. 人为操作不当:农民对农机的操作技能和知识掌握不足,导致操作中存在疏忽和错误,造成事故发生。
2. 设备故障:农机设备长期使用或维护不当,导致设备出现故障或失效,从而引发事故。
3. 环境因素:道路狭窄、工作面狭窄、坡度陡峭等恶劣环境条件下使用农机,容易导致事故发生。
4. 未按规定进行维护保养:农民对农机设备的保养维护知识欠缺,或对保养维护工作不重视,从而使设备失效或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
5. 安全意识淡薄:农民个别存在对安全重视程度不高的状况,安全管理和意识淡薄,导致操作不规范。
1. 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加强对农民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增强他们对农机使用和安全的认识。
2.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农机安全管理的政策法规建设,明确农机安全使用的要求和标准。
3. 推进设备质量保障:加强农机设备的质量检测和监管,提高农机设备的质量可靠性,减少设备故障发生。
4. 加强农机设备维护保养:建立健全农机维护保养和定期检修制度,确保农机设备的正常运行。
5. 增加农机安全投入:加大对农机安全事故的研究和防范力度,提高农机安全管理的投入力度。
6. 安全技术装备更新:推进农机安全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提高农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7. 加强事故信息共享:建立农机安全事故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传播事故案例和防范措施,提高农民对农机安全的关注。
8. 鼓励安全投保:加大对农机安全保险的推广力度,鼓励农机使用者购买安全保险,减轻农机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
农机安全事故的常见原因包括人为操作不当、设备故障、环境因素、未按规定进行维护保养和安全意识淡薄等。
为了预防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完善政策法规、推进设备质量保障、加强农机设备维护保养、增加农机安全投入、安全技术装备更新、加强事故信息共享和鼓励安全投保等方面持续加大工作力度,从而确保农机安全使用和农民的生命安全。
农机安全事故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农机安全事故是指在农业机械操作和使用中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等不良后果的事件。
这些事故往往是由于操作不慎、设备故障、环境因素等原因造成的。
为了确保农机的安全运行,我们需要了解农机安全事故的常见原因,以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 操作不当:操作人员对农机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求不熟悉,或者存在驾驶技术不过关、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预防措施:严格按照操作手册和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熟悉和掌握农机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
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驾驶技术和操作水平。
建立健全操作员的安全培训制度,及时开展培训和考核,提高安全意识和操作能力。
2. 设备故障:农机设备由于长期使用或者维修保养不到位,容易出现故障,例如刹车失灵、轮胎爆裂等。
预防措施:定期对农机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建立健全农机设备的维护管理制度,加强对设备的巡检和维修,并定期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故障源。
3. 环境因素:不良的天气条件、不平坦的地形、杂草丛生的地面等环境因素也是农机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预防措施: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尽量避免使用农机进行作业。
对于地形不平坦、杂草丛生的情况下,应进行充分的勘测和准备,确保安全进行作业。
在使用农机时,要特别注意周围的环境,避免与其他设备或者人员产生碰撞。
4. .操作疏忽:操作人员在繁忙的作业中容易出现疏忽大意,例如忽视安全警示标志、使用残缺不全的设备等。
预防措施:要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设立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定期检查其是否完好。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复或更换,确保设备的完好性。
除了上述常见原因外,还有其他因素如设备过旧、不合理的作业安排和管理等也会导致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了更好地预防农机安全事故,下面提出以下预防措施:1. 制定合理的作业计划: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和作业量,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作业,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农机事故原因分析与预防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告别了过去的马车、牛车或人工的体力劳动,农村机械化生产得到了迅猛发展,农户更多的选择购买机械,但是,农民没有得到较好的技术培训,相对而来的黑车非驾现象明显增多,大多数都是私自在车辆没有办理手续的情况下作业。
这些潜在的因素导致事故频繁的发生,所以时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是各地农机监理部门不可忽视的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发生的农机道路事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高达十几亿元,这直接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建设。
本文就根据农业机械事故的相关特点,对事故进行深入的讨论,主要包括事故的原因和预防对策。
关键词:农机事故;经济损失;事故原因;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2.7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2012年,全国累计报告农机道路外事故2091起,死亡692人,受伤943人,直接经济损失2240.64万元,同比下降2.65%、33.9%、14.12%、3.24%。
其中:拖拉机事故1226起、死亡599人、受伤600人,占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的58.6%、86.6%和63.6%;联合收割机事故664起、死亡51人、受伤221人,占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的31.8%、7.4%和23.5%;其他农业机械事故201起、死亡42人、受伤122人,占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
数的9.6%、6%和12.9%。
这些数据都表明,预防农机事故,完善事故的处理方案是时下的热题。
1 农机事故的原因
1.1 人为因素
1.1.1 个体户的人为因素
农村的通讯设备不完善,信息不发达,也无法得到相关机构的技术培训。
任何一项事故几乎都与人有关联。
很多农机的使用者没有进入驾校学习或自学,通过多方面的认知和技能获得驾驶农机的资格证书。
在安全方面,没有充分的意识,经常是违章操作。
农村的受教育水平更是偏低,自然影响其文化素质的培养。
在安全意识,法律常识方面的了解极其浅薄,对于牌照管理制度更是陌生。
在农机的维护方面没有经验,比如超重和超载现象严重,尤其在秋收时节,为了节省时间和财力,都是超出农机本省所能承受的重量,这是造成重大事故的隐患。
针对超载而言,当危险发生时,驾驶者容易逃生,但是乘坐的人却不宜逃脱,导致人员伤亡严重。
最后一个重要的人为因素就是酒驾,醉酒后人往往冲动,意志不清醒,对突发事故的反映迟缓,甚至在濒临死亡那一刻,都不知道自己酒驾所承受的代价。
所以,对酒驾的行为是要严格惩罚的。
1.1.2 政府等相关部门的管理因素
每项农机事故的发生都不能脱离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关注。
农机安全生产是国家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但是一些部门存有侥幸心理,在道路建设上粗心大意,往往在
事故发生后才能唤醒意识,后知后觉。
在事故后的处理方面,不能准确的找出根本原因,掌握的数据资料不完全,大量的事故都被逐渐的遗忘,这种安全意识存在严重的不足。
当然,一些相关的农机监理部门因为不能保障员工的基本工资而使相应的管理工作不能
顺利的开展。
国家应该在这方面合理的进行投资规划,可以避免国家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
农机事故发生的外在原因是法律不健全,责权不统一。
国家法律没有授予农机监理机构对乡村道路的检查权和违章处罚权,更没有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以及配套农机的安全管理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导致事故发生的几率增加。
2 农机自身安全性能的因素
首先,农机从设计制造到最后生产使用的每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事故发生的严重性。
所以,对于生产的过程要严格把关。
就我国目前的规定,只对一些大型农机纳入了检验和牌证的行列,例如用于道路运输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除此以外的其他机械没有强制检验的规定。
在农机检测这方面,技术并不先进,所以,造成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机器投入使用。
其次,国家没有界定农机使用年限,使用到什么程度应该报废。
再加上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更换机器对于他们是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很多农机已经打到甚至超过了报废水平仍然继续使用,极其容易引发事故。
3 自然因素
农机作业环境多为土路、丘壑、道路陡坡而且狭窄弯曲,地形复
杂,这些都能导致事故频发。
但是很难人为性的去改变这种环境。
每当遇到恶劣的天气,道路的泥泞导致农机无法正常行驶。
这些都是会引起事故发生。
4 农机事故的预防工作
综上介绍可知,加强农机事故的预防工作是必要的,做好安全方面的教育宣传工作和监督管理是可行的。
现针对以上的问题,提出以下3种措施。
4.1 发挥国家和政府的力量,出台全国性的农机管理条例,并严格执行
组织专门的农机驾驶员的培训机构,多方面培养驾驶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
授权给各个地方的管理机构,给与相应的投资,使管理方面的工作有序的进行。
对于农机的制造商,严格做好质量把关,实行农机产品报废补贴制度。
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和心里压力。
4.2 针对农村信息不发达的缺陷
建立农村安全生产综合信息管理制度,在第一时间掌握农机事故的最新消息,准确的统计出伤亡数据,从中总结出经验,强化预防工作,确保人身财产安全。
而政府对信息管理执行认真的信息员执行嘉奖制度,激发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
4.3 发挥保险部门的作用,对于大型农机参加三责险
可以解决农民因为农机事故造成的经济负担;为政府提供最真实的基础数据,使政府详细的掌握相关资料,并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
参考文献
[1] 姚建松,朱张才.农机安全知识读本[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刘司法.农机安全手册[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赵文慧(1980-),女,汉族,吉林白城人,任职于吉林白城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研究方向:农业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