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六单元《卜算子黄 州定慧院寓居作》-课外古诗词知识清单(部编版)【附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71.07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原文+译文卜算子·咏梅陆游对梅花情有独钟,歌咏梅花的诗词有一百多首。
这首小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梅,表现了词人孤高傲世的情怀。
词的上片,写梅花的生存状况。
从生长环境的恶劣,到无人欣赏的寂寞,再到暮雨黄昏的愁苦,写出梅花处境的悲凉。
词的下片,写梅花的品格精神。
梅花无意争抢春光,却惹来众多凡花俗朵的嫉妒。
但它与众不同的是,纵使凋落于地,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精神犹在。
陆游一生在仕途上屡遭排斥,怀才不遇。
他所写的梅花,正是他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
卜算子·咏梅文|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卜算子·咏梅①文|陆游驿②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③风和雨。
无意苦④争春,一任⑤群芳妒。
零落⑥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①选自《放翁词编年笺注》。
②[驿]驿站。
古代官道上设有驿战,供传递文书的人及官员、行人往来歇息。
③[着(zhuó)]遭受。
④[苦]苦苦,极力。
⑤[一任]任凭。
⑥[零落]凋谢。
【译】驿站之外的残破的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过问。
黄昏日落,暮色降临,梅花孑然一身,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的了,又遭受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宠斗艳,任凭百花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践踏成泥土,被碾作灰尘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因写诗获罪,幸免一死。
被贬到黄州后,仍惊魂未定,梦寐惶恐。
这首小词即作于初到黄州时,描写了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成感。
“缺月”“疏桐”“漏断”,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
万籁俱寂,只有“孤鸿”隐约掠过。
这“孤鸿”若有若夫,也许就是他心灵的投影。
词的下片,词人与“孤鸿”合二为一。
写鸿“惊起”“有恨”,写鸿“拣尽寒枝不肯栖”,独宿荒冷沙洲,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在黄州的心路历程的第一阶段痛苦孤独里写的名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感受他独特的情怀。
二、目标1、复习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2、领会词的思想内容;3、学习词人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三、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四、注释《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
卜算子:词牌名。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州东南。
苏轼初到黄州,一家人寓居定慧院中。
疏桐:枝叶稀疏的梧桐。
漏断:指深夜。
幽人:幽居之人。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孤鸿:孤单的鸿雁。
省:知晓。
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五、词意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六、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赏析:上片写幽人,幽人孤独如孤鸿。
先写夜景幽寒,为幽人、孤鸿的出场营造氛围。
接着写幽人孤鸿往来。
冷落凄静的夜晚,惟有孤鸿与幽人相对,那孤傲不群的孤鸿,正是独往独来的幽人的化身。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下片写孤鸿,孤鸿幽恨如幽人。
孤鸿被惊起,惊慌高飞,心怀幽恨,却无人能懂;寒林千枝,却不肯栖息;最后,它落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
失群孤鸿与失志幽人互喻叠映,意脉贯通。
总评:苏轼因写诗获罪,幸免一死。
被贬到黄州后,仍惊魂未定,梦寐惶恐。
这首小词即作于初到黄州时,描写了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②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③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①定慧院:在湖北者黄冈县东南,即定惠院。
苏轼贬官黄州时在此寓居数月。
②疏桐:稀疏的桐树。
漏断:古代以漏壶盛水刻度计时,漏壶里水滴完了,谓之漏断,亦即夜深之时。
③幽人:幽居之人,即词人自己。
缥缈(piao miao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④省(xing醒):明白、理解。
【译文】一钩残月斜挂于稀疏的桐林,更漏已断,人声渐趋寂静。
唯有幽居者孑然徘徊,仿佛那飘泊不定的孤鸿身影。
孤鸿惊飞却又频频回首,无人理解它满腔的怨情。
一棵棵高枝它不屑一顾,却栖息在寂寞的沙洲自甘清冷。
【集评】宋·黄庭坚:“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山谷题跋》卷二)宋·胡仔:“‘拣尽寒枝不肯栖’之句,或云:‘鸿雁未尝栖宿树枝。
唯在田野苇丛间,此亦语病也。
’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
……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金·王若虚:“东坡《雁词》云:‘拣尽寒枝不肯栖’,以其不栖木,故云尔。
盖激诡之致,词人正贵其如此。
而或者以为语病,是尚可与言哉!”(《滹南诗话》卷二)清·王士祯:“坡《孤鸿词》,山谷以为非吃烟火食人句,良然。
鲷阳居士云:‘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
此与《考槃》相似’云云。
村夫子强作解事,令人欲呕。
”(《花草蒙拾》) 清·黄苏:“此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耳。
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下专就鸿说。
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
”(《蓼园词选》)【赏析】全词以人鸿互喻,拟托孤鸿飘泊无定的踪迹,抒写自己仕途坎坷的遭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赏析【部编版八下】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二、卜算子•咏梅/陆游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原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
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知识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1.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卜算子,词牌名。
2.创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
这首小词即作于初到黄州时,描写了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3.诗歌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指深夜。
漏,古时计时的器具。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知晓。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氛围,有何作用?“缺月”“疏桐”“漏断”,勾画了一幅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画面,营造了寂寞清冷的氛围。
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2)“谁见幽人独往来?”反问表达怎样的意思?“飘渺孤鸿影”,孤鸿与诗人有何关系?第一问:意思是说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突出一个“独”字。
第二问:孤鸿是作者的自喻。
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
(3)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A. 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可栖,只好栖与寂寞冷清的沙洲。
B. 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合二为一。
C. 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独、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等(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的关键。
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恨的内容:无人理解的愤恨;封建社会文字狱(乌台诗案)对人才的摧残。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1)你认为本次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比兴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将孤鸿与幽人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教材课外诗词篇目一本通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因写诗获罪,幸免一死。
被贬到黄州后,仍惊魂未定,梦寐惶恐。
这首小词即作于
初到黄州时,描写了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成感。
“缺月”“疏桐”“漏断”,构成了一个
寂寞清冷的世界。
万籁俱寂,只有“孤鸿”隐约掠过。
这“孤鸿”若有若夫,也许就是他心
灵的投影。
词的下片,词人与“孤鸿”合二为一。
写鸿“惊起”“有恨”,写鸿“拣尽寒枝
不肯栖”,独宿荒冷沙洲,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这首词托物写怀,是作者
对人生的反省,也是对人生的坚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北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①选自《东坡乐府笺》。
卜算子,词牌名。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州东南。
苏轼初
到黄州,一家人寓居定慧院中。
②[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③[漏断]指深夜。
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
深夜壶水渐少,所以说“漏断”。
①[幽人]幽居之人。
⑤[省(xIng )]知晓。
⑥[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译】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上,深夜人们安静了。
时常能见幽居之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
那隐隐约约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匆匆回首,心里有恨却无人知晓。
拣遍了寒冷的树
枝不肯栖息,独宿于荒冷的沙洲。
1.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土。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
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
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常 识
学 文 注 释 材 教读
文 原读
提 示 读 阅读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2.写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原文诗文赏析及翻译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内容理
解
景物描写,写出(渲染)了寂寞清冷的环境,为“幽人”“孤
鸿”的出场作了铺垫。
炼字角
度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传
神。
译文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上,深夜人们安静了。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内容理
解
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在寒枝间飞来飞去,不肯选择高
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落宿于荒冷的沙洲:
用孤鸿自比,表达了自已贬谪黄州时期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
洁(不愿随波逐流的清高等)。
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巧将“浮云”“落日”作比,友人会像
浮云一样飘忽不定,正如现在的诗人如落日依恋大地一样与友
人难舍难分。
译文时常能见幽居之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隐隐约约的孤雁的身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译文
它突然惊起又匆匆回首,心里有恨却无人知晓。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修辞角
度
拟人化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寄寓作者对人生的反省,
对理想的坚守,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
艺术技巧
写作手
法
象征(或拟人)的手法,通过描写孤鸿选求栖息处的情景,表
达了作者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不同流俗清高自许)的人
生态度。
译文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柄息,独宿于荒冷的沙洲。
析
赏
基础
歌
诗读
这首词的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
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1.虚实结合(或类比)。
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
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2.巧用拟人。
词的下片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
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
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
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
象化。
1.理解性默写 (1)诗以言志,歌以咏怀。
苏轼被贬黄州,于是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
“ , ”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和高洁的志趣。
(2)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 , ”
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2.“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
3.词的上阕开头两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有什么作用?
答:
4.作者借孤鸿自比,抒发了怎样的心境和人生志趣?
答:
5.“拣尽寒枝不肯栖”表现出词人怎样的品质?
答: 练
精 知 识 点 重 特 色 作 写 主 旨 歌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