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建筑创作中继承发扬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8
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探索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日益受到重视。
在建筑领域,地域文化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元素,对于提高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地域文化融入的教学方法尚不成熟,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将地域文化元素与建筑设计相结合。
探索一种有效的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方法的探讨,为建筑设计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的理论分析,明确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总结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所提出的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为建筑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1.1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历史、风俗、习惯和信仰等特征的文化现象。
它是一个地区的精神支柱,是人们生活、工作和思考的基石。
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地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它决定了建筑的风格、形式和功能。
了解地域文化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创作,使作品更具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
地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它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研究地域文化,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丰富设计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地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价值所在,它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传承。
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应重视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将其融入到教学方法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地域文化,为今后的建筑设计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1.2 建筑设计教学中地域文化的融入现状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地域文化的融入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不够成熟。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Crea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heritance
作者: 胡希越[1];胡卫青[2]
作者机构: [1]浙江工业大学;[2]龙泉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
出版物刊名: 建筑与文化
页码: 156-157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6期
主题词: 建筑设计;地域建筑;地域文化;传承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促使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更是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冲击。
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已得到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加强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已成为了社会共识。
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完美地融合和继承建筑文化精华成为了当前建筑设计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地域文化建筑的传承出发,结合当前建筑设计的创作要求进行探讨和分析。
140引言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了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了。
同样,经济全球化也促进了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筑业的发展空前繁荣,为建筑设计创作领域带来了巨大生机。
现代建筑创作设计思想观念的发展,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建筑美学品位,这是社会进步、经济富强的标志,同时也给我国地域建筑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传统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曾经影响了许多国家的建筑文化发展。
然而,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记忆中的传统街道、建筑在很多城市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国际式”建筑,城市建筑面貌变得“千城一面”,城市建筑文化失去了传统的地域特色。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建筑师必须要加强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将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建筑,弘扬地域建筑文化。
1. 地域建筑文化及传承研究1.1地域建筑文化建筑是人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利用维护材料与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围合而成的空间场所,它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孕育和形成的,主要包括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1]。
地域建筑文化就是这些地域文化在建筑上的反映和体现,具有是空性等特征;地域不同,其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不同的,这使得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呈现独特的地域特色。
1.2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的怪象全球化使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材料和新的建造技术,巨大的经济财富及技术,推动我国城乡建设高速发展;过去的三十年,是我国城市化飞速发展时期,城市中旧的建筑和街道被不断推倒,新的高楼大厦不断涌现,各地方城市建设开始争相斗艳,标志性的摩天大楼此起彼伏;一时间,城乡大地一片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各种“球、蛋、巢、裤衩”等建筑充斥城乡。
探讨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标志,能直观反映城市的风格和特色,但是建筑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建筑轮廓上,更体现在建筑群代表的地域文化,在城市中建筑风格是城市精神内涵,是地域文化的传播。
近些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为了保障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将城市的精神内涵传达到众人,就需要树立良好城市形象,而建筑物是体现城市风格的关键,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将其与地域文化融合在一起,才能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发展。
标签:地域文化;建筑设计;结合措施1、前言通过地域文化可以对该区域的文化特征进行充分体现,会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修养的提升,逐渐多的人开始关注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该举措可以更好的体现当地建筑特色和城市风格,创造出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精神物质文化的建筑产品。
2、地域文化概念地域文化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深化探索所形成的物质成就和精神技艺的结晶。
而地域文化最主要的特质便是表现地域性的自然环境,而这涉及当地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宗教、文化、艺术、风俗等各个层面。
对于不同地域受到所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行为不和发展程度不同,地域文化的风格也有很大不同,建筑创作过程折射出地域人文因素的方方面面,包括城市的形态肌理,地域性的传统人文风情、传统特色建筑以及地方特色的建筑材料的运用等。
3、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结合原则3.1凸显地域文化把地域文化和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地域文化既在建筑外型和设计方法上有体现,还要重视设计师情感的表达,建筑设计师利用某一地域文化的时候,要对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考虑,并在建筑构造中加以尝试和应用。
除此之外,还要综合分析地区的经济、地理、民族因素,在开展设计工作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增加设计深度和广度,在地域文化元素中找寻设计灵感,将其作为建筑设计的特色和亮点。
建筑设计师除了设计渲染建筑形式之外,还要突出设计内涵,立足整体工程项目特点,通读地方志及相关历史、文化素材,选择自身需要的设计元素,通过多次思考和探讨,从而激发自身的设计灵感。
1地域文化的概念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的人们在当地的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长期生活,适应环境所形成的精神能力和物质成就。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独特的生活环境在地域文化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地的地理环境、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当地各方面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了人们在生活习俗、宗教、艺术、文化风格等方面的不同[2]。
由于建筑是一种艺术品,能表达出各地生活习俗的差异。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当地的建筑特点更直观地体会到各地域之间的文化区别,包括城市空间发展形态、地域传统建筑风格和当地的建筑材料等,这些差异形成了各地独特的城市风貌。
2现代建筑中的地域文化特色缺失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风貌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历史建筑在高耸的现代建筑群中渐渐丧失了地域气息,更多的是以单体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令我们无法充分感受当地的文化气息[3]。
盲目地大拆大建使得建筑中的地域元素逐渐减少,导致城市失去个性、千城一面。
从地域性角度来看,可以总结为外来文化影响了本土地域文化,从而导致当地的建筑文化失去了地域性。
正因如此,建筑师们开始以地域性和现代建筑设计有机融合为新的设计理念探索如何摆脱外来文化的干扰,获得其精髓。
当今的建筑设计界中,如何创作出具有地域文化特性的建筑作品成为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3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原则3.1注重地域文化的体现地域文化与建筑相融合,不仅要体现地域文化在建筑外观上设计的联系,还要注重设计师的情感表达。
不能刻意运用各种符号和强加各种元素,避免建筑物的整体外观摘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建筑数量和建筑设计团队数量的增加,给我国各城市的风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城市建筑缺乏个性、脱离地域性等现象逐渐显现。
从地域性角度来看,由于外来文化影响了本土地域文化,从而导致当地的建筑文化失去了地域特色。
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剖析了现代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丧失的问题,并总结提出了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哈密地区地域性建筑设计方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传统民居文化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传承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6-183-02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得以存在下去的出路是将其变成有机体,它能像世间万物一样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进化、改变,并在城市和乡村寻找到可以存在的空间。
我们应研究和借鉴传统民居,并把传统民居中的环境处理视作与当代建筑融会的结合点,创建新型地域性建筑。
关键词传统民居地域文化地域性建筑一、丰富多元的民居文化中国传统民居结合不同气候、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塑造了极为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及审美情趣。
西北高原: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中原平地:狭巷夹天,庭院深深;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粉墙黛瓦……。
无论是北方民居的深沉厚重,还是南方民居的洒脱秀丽,都富于诗的韵律和画的意境。
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源远流长,从选址、布局、结构和材料等方面,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因山就势、相地构屋和因材施工的营建思想,样式极为丰富。
民居不仅是一个物质环境,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院落式、天井式、楼居式、碉房、毡包等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蕴含着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以及浓郁的地域文化风情。
京城里严整的四合院,最能解释古代社会长幼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礼教;苏州幽静雅致的园林,飘散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意韵;徽州的高院和马头墙,体现着当地商贾、仕人内聚的生活意识;依山傍水、随势赋形的吊脚楼,“下养畜、中居人、上贮粮”,为土家山民提供了实用的生活空间……乡民对居室的要求从遮风蔽雨提升到审美层面上,于是有了精美的匾额、透雕的门窗、萦绕的长廊,有了相向荷塘的书房,有了疏影横斜的庭院。
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是如此丰富精湛又意趣盎然。
二、发展中的变奏这几年,住宅建筑的“跟风”一直很盛。
时下流行“欧陆风”,就把欧洲各个时期的流派堆积成“建筑快餐大拚盘”,既无时代特色,又无地方特色,更欠缺令人震撼的传统文化内涵。
这样一来,使得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民居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几乎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和地域文化正与住宅建筑脱离。
中图分类号 TU2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4)04-0039-06 收稿日期 2023-09-23摘 要 该文以漳州市长泰宾馆项目设计为例,基于对城市的地域特征与人文历史的研究,以地域文脉赓续为主旨、“新闽南”建筑创作理念为指导、建筑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统一为设计原则开展设计。
详细阐述了设计中将地域文脉要素融入到建筑设计的具体策略与手法,揭示建筑形象之下所蕴含的精神,探索文脉与地域建筑创作结合的途径。
关键词 建筑文脉 “新闽南”建筑 地域建筑Abstract Taking the design of Changtai Hotel in Zhangzhou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humanistic history of the city, the design is carried out with the regional context as the theme, the "New Southern Fujian" architectural creation concept as the guidance, and the regional, cultural, and epochal unity of architecture as the design principles. In this article we elaborate on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for integrating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into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veal the spirit contained in the architectural image, finally we explore some ways to combine cultural elements with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reatio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context, "New Southern Fujian" style architecture, Regional architecture文脉赓续视角下闽南地域建筑设计研究——以长泰宾馆为例Architectural Design in Southern Fujian Region Based on Inheritance of Context: Taking Changtai Hotel as an Example林子涵 | Lin Zihan王绍森 | Wang Shaosen李立 新| Li Lixin杨佳麟 | Yang Jialin宋智霖 | Song Zhilin1 建筑文脉主义1.1 文脉主义的内涵文脉(context)一词源于语言学,可理解为“上下文”,表明文章的前后逻辑关系以及事物相关的背景和状态。
建筑设计如何与地域文化结合摘要:本文剖析了文化与建筑的互动关系;指出现代地域建筑特色的创造应该从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去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文化;地域文化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architecture; to create modern regional architecture should be from the deep cultural background to study and explore.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architectural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中图分类号:f416.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引言建筑是城市文明的外在表现,是考证城市文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而建筑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且处在一定的时代。
建筑创作也就必然离不开地域的环境启示,摆脱不了时代的需求和域外先进文化的渗入。
广义地讲,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
作为地域文化结晶和凝聚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自发形成。
它不仅满足了社会的物质功能要求,体现了人们的意识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生活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需求等精神需求,反映了隐含于其中的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内涵,造就了建筑的地域特色。
二者相互作用推动着地域文化和地域建筑的不断演进。
2 建筑文化渊源于本土文化建筑是一种文明成果。
现代人探索历史,离不开对历史建筑的研究;现代建筑要有活力,只有链连历史文化,并且把本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设计和建设依据。
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和当地材料等硬件性物质文化对建设设计的影响与要求。
2021·03地域文化是公共艺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含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体现了城市的文化精神和历史内涵。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现代城市人文生活环境的关键构成,在艺术作品中添加优秀的地域文化有助于传播以及继承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大众在提升个人素质的时候,能够逐渐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不多,这些传承下来的地域文化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的重要性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主要由四部分构成:自然、人工、景观以及社会。
自然因素主要指城市建设依靠的地理环境以及自然生态,包含地形、水体、动植物和气候条件等;人工因素主要指人类参考个人想法完成加工与建设;景观因素一般包含建筑物、构筑物以及相关人工条件等;社会因素包含地区文化、经济条件、发展历史等,能对城市景观和空间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代城市经济发展为公共艺术的产生与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公共艺术的出现与兴起有助于增强城市景观的人文意义。
加快经济建设,明确地域文化的价值以及作用,寻找其对应的位置,将公共艺术和地域文化全面融合,也是呈现城市建设特点、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地域文化是民众不可忽视的重要财富,不仅拥有强大的亲和力以及号召力,还是地域内民众精神内涵的载体,体现了地域民众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个性以及人文精神。
比如上海地区的城隍庙、老胡同等,不只是传统建筑,也承载了和城市文化相融的艺术文化,是人文景点。
将以上带有厚重地域文化内涵的建筑和公共艺术景观作为整个地区的名片,可以促进城市相关的经济以及文化事业崛起,使地域文化及其精神内涵扎根于大众的内心深处。
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中,地域文化演变为所有艺术人员重视的创作源泉,尤其是具有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公共艺术设计。
重视本土文化环境和设计内容的结合、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扬地域精神的和谐,可以明确公共艺术设计的核心理念、社会内涵、文化特点、地域面貌和民众的精神世界。
探讨建筑空间设计对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发展摘要: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建筑空间设计融入地域文化有利于传播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
发掘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并汲取之中特色鲜明的自然人文因素融入设计,形成展示型的语言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形成个性化的空间设计。
我国的空间设计正朝着多元化的区域发展,如果能够更好地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可以帮助设计逐渐走向新形势。
本文主要根据建筑空间设计对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分析,为我国建筑空间设计提供动力。
关键词:建筑空间设计;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发展地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千千万万,各种文化的形成都为地域文化提供了营养。
我国的建筑空间设计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对其的实用性和美观性也备受关注。
但是在我国建筑空间设计过程中受到外来建筑的冲击,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空间设计文化的要求。
把地域文化融入到建筑空间设计中,可以有效地促进不同领域的文化与建筑空间设计更好的结合,共同推动我国建筑空间设计的高度。
1建筑空间设计与地域文化特色的有机融合地域文化在其生存环境和状态下可以理解为在不同层次地域空间中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的多样性文化,并且通过交流和省市研究产生的不同地域空间差异性的文化种系。
而建筑空间设计需要把城市中的各个因素都要考虑到,然后进行设计图的规划,这样才能够将城市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有机地整合起来,进行科学化的建筑空间设计。
不同的区域文化给建筑空间设计带来了新的活力,建筑空间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可以将设计中需要的艺术特色都包含在内,建设出优秀的空间设计作品。
并且在建筑空间设计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受到当地的区域文化特色的影响,会将自己的特色文化展示在空间设计上。
建筑空间设计与地域文化特色的有机融合,可以展示当地人们的生活智慧,让空间设计具有了灵魂,让人们感知到空间和文化的存在,这些空间设计也将成为文化。
2建筑空间设计上对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使用2.1 对于地域元素的提炼地域文化是历史的传承和人类文明的积淀中形成的产物,建筑空间设计,如果想要结合地区优秀的区域文化,就必须针对地区的区域元素进行提炼,将地域元素通过设计师的审美意识与建筑空间设计相结合,同时要注意使用的方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与地域元素相结合的同时,可以让人们在建筑空间上达到精神上的满足感。
122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121丹下健三与贝聿铭的地域性建筑思想1.1丹下健三丹下健三是亚洲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
他的作品擅长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使日本的建筑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形象,在国际建筑界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丹下健三青年时期,由于汇入日本的现代主义思想缺乏对日本地域文化的思考和创新,当代日本建筑形式多以传统样式为主。
丹下提出“敢于投身现实的技术世界中,建设性并创造性地运用‘技术’,并敢于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尝试,以合理主义的姿态”[1]。
丹下创新性地将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对日本地域建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连续三年凭借日式建筑样式的设计赢得日本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这在此后一直影响着他的创作实践。
1.2贝聿铭贝聿铭作为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华裔建筑师,青年时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执着于寻觅在林立的摩天大厦和地域文化根基之间架设桥梁的方法,使地域文化与建筑共生,如期甚至超预期实现了项目使命和当代价值,用建筑作品诠释对于地域文化创新性的理解。
2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1丹下健三——现代与传统的叠影2.1.1建筑元素符号从丹下健三的诸多作品中,都可以提炼出极具日本地域文化特点的元素符号。
(1)香川县厅舍在设计之初就要求与香川县的风土环境相适应,充分利用当地的产品和材料,设计成一个服务于县民且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
欧美的古典风格、折衷样式是人们对政府机关的刻板印象,而现代的日本强调民主意识,丹下对于香川县厅舍的建筑形式进行了大胆突破,对地域文化进行了创新。
摘要 在城市化建设的热潮之中,部分现代建筑形式趋于单一,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呈现出不断缺失的趋势。
针对这一现象,文章在反思中国建筑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普利兹克奖得主丹下健三及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从建筑元素符号、构筑手法、空间营造三个方面对其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两位建筑师对于地域文化传承手法的异同和创新之处,以期获得对中国地域性建筑发展的启示。
地域文化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以徽州艺术博物馆设计为例作者:陈旸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16期陈旸(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摘要:徽州文化不仅是安徽三大文化板块之一,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博、内涵丰富,极具地域文化特色,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标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与利用价值.由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州版画、徽州雕刻及徽州工艺汇聚而成的徽州艺术,可谓品类繁赜、形态多样.纵观世界各类建筑,最能实现存承文化、传播文化、研究文化功能的非博物馆莫属.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意、创新、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以优秀地域文化--徽州文化在当代设计艺术中的传承与创新为主线,从剖析、解读徽州艺术的精神内核入手,寻求徽州艺术博物馆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明晰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学理意义和实践意义.关键词:徽州艺术博物馆;地域文化;环境设计;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TU2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57-031 研究背景与现状1.1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主课题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提升全民综合素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域文化展现了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以明显的地域环境烙印而独具特色.被认为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就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其品类繁赜、内容广博、内涵深邃、系统性强、完整度高,全息包容了自唐宋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民间生活、经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标本,极具研究与发掘价值.1.2 博物馆是存承、研究、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空间近年来,我国大力繁荣公共文化建设,传统博物馆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和优化,一批更具公益性、专门性、地域性、概念性、实验性、前瞻性、互动性的各类各式博物馆顺利建成,在服务社会、传承文明、普及科学、拓展素质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例如:苏州博物馆、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绩溪博物馆等,都是在融合传统文化精髓、展现时代精神等方面比较成功且与本文研究有关的优秀案例,对这些优秀博物馆设计案例在此不做详细解读与剖析.1.3 当代研究现状综述相关安徽地域文化和徽州文化艺术研究的专著有《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徽州文化》、《徽州建筑》、《徽州文化十二讲》等.相关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专著有《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延续和发展》等.相关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的学术论文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探析》、《建筑环境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以苏州博物馆为例》等.硕士学位论文《福州地方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闽南人居环境设计中本土传统文化的延续》等.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在学理意义上起到进一步充实和丰富的作用,有的在实践意义上具有启示、借鉴、指导等方法论价值.但从总体而言,其研究规模小,研究态势离散,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统合性.2 徽州文化解读2.1 徽州文化的衍生地处安徽、浙江和江西三省交界的徽州,山水纵横,环境优美,黄山、齐云山横亘其间,新安江、青弋江、阊江、乐安江等水系连接着外面的世界.丰富的林茶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资开发的雄厚基础,重教兴文、彬彬有礼的社会风气成就良好的人文生态.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古徽州,孕育出传承有序的徽州文明.2.2 徽州文化的内容由徽州六县先贤和广大民众共同建树、创造的徽州文化涉及徽州建筑、经济、文学、艺术、教育、学术、工艺、医学等学科领域,涉及艺术领域的有: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州版画、徽派建筑、徽派雕刻、徽州工艺、徽剧等.2.3 辉煌的徽州艺术集徽州山川之灵气,汇营造工艺之精华的徽派建筑(插图1),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且极具地域表征的古建筑流派代表,其布局合理,结构谨严,雕绘精湛,风格清丽.除了建筑艺术,徽州还以绘画、篆刻、书法、版画等名扬海内,尤其是明末清初兴起的“新安画派”,更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作为对自清代以来中国山水画创作与评鉴的审美取向.徽州民间工艺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技艺出神入化、巧夺天工.受新安画派、徽州版画、徽墨与歙砚制作等相关技艺影响的木雕、砖雕、石雕,统称“徽州三雕”(图2),“三雕”不仅作为建筑装饰部件存在,也是徽州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2.4 徽州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就本质而言,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儒家文化在徽州地区厚重积淀和现实实践的产物.其开拓创新的一面体现为“徽骆驼”精神.除了传承与弘扬儒家精神之外,徽州人还具有不畏艰难、坚忍不拔、任重致远、捕捉机遇、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3 徽州艺术博物馆设计的心路历程3.1 题目由来以“地域文化,遗风传承”为主题,所谓遗风传承是指文化的遗风和各种地域行为习惯在现代空间设计上的体现.作为安徽人,笔者曾多次前往黄山市以及歙县、绩溪、黟县、祁门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先后收集了大量的图、文、影像资料和部分木雕、文房用品、民间工艺品及民俗杂项物品,资料收集较为充实.研究定位“地域的”、“具体的”和“局部的”,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徽地域文化之徽州文化中的徽州艺术为展示对象,以环境设计中建筑艺术设计为载体,传承传统元素,凸显艺术创意,实现设计创新.确定《徽州艺术博物馆》为设计方向,在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及时梳理考察资料,充分利用文献资料,同步整理设计过程材料,做好设计总结,确定围绕地域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这个主题,以徽州艺术博物馆设计方案为例进行研究.3.2 馆址选择依据古徽州地域的概念,曾作为徽州府治所在地的歙县是可选目标地之一;从当前徽州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角度考虑,黄山市屯溪区是可选目标地之二.歙县今隶属安徽省黄山市,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是徽商、徽剧、徽墨、歙砚等徽州文化的发祥地,素有“中国徽文化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牌坊之乡”、“东南邹鲁”、“礼仪之邦”、“文物之海”的称誉,气候宜人、民风儒雅、山清水丽、风光旖旎,徽文化积淀尤为厚重.屯溪区是黄山的一个市辖区,交通顺畅.屯溪人杰地灵,文明久远.屯溪区为黄山市的中心城区,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屯溪老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戴震纪念馆、程大伟珠算纪念馆、程氏三宅古民居、中共皖南特委旧址展览馆以及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等分布在城区各处,共同呈现出徽州文化在当代传承与创新的生态景观.根据建筑体量与用地规模、交通、观众流量、遗址保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引力等选址原则综合比较后,得出结论,总体而言,黄山市屯溪区优于歙县县城的绩点多.本案最终确定选址黄山市屯溪区城郊部位.3.3 创意主线通过对徽州文化和相关博物馆设计的实地考察,立足现有文献成果资料,形成调研结论,确定创意主题.从主题出发,借鉴传统徽派古村落建筑群体与个体以及各个体间的空间构成原理,推衍出博物馆方案的意象空间形态,包括实体与虚体、功能空间与辅助空间,并使其与展览内容模块相对应;吸收传统徽派建筑单体形态和主要界面的构造和衔接原理,深化博物馆方案单体建筑的基本形态、体量;提纯传统徽派建筑装饰艺术元素,根据现代构成设计原理,运用打散再构、空间变异等手法提纯出备用装饰形态;借鉴徽州传统庭院与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及语素,结合目标馆址所在地的景观条件和资源,形成博物馆配套景观设计的基本构思草图;由传统徽州民居厅堂布局及艺术品陈设获得启发,结合展示需要,细化博物馆建筑内部构造;吸收传统徽派建筑材料运用原则和色彩组合特征,进一步确定博物馆外观色调和材质;结合时代精神,了解当下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等方面最前沿的观念、知识、材料、技术、手段,将之有效融入设计方案.3.4 量化方案徽州艺术博物馆(图3)馆址总面积106000平方米,建筑用地约占4500平方米,建筑密度适中.建筑围合关系以徽州典型的三合屋、四合屋为创意基础,适度融入了北方四合院的组合意象;出于展览空间人流量大、观赏密度高等特点,进一步增加开放度.主要功能空间为:开放式主入口、“雕刻时光”四雕工艺展区、“新安画苑”美术品展区、“粉墙黛瓦”徽州建筑艺术展区、“山水之间”休闲文化区,“平流细石”与“小山芳树”组合的中央庭院共享空间,以及办公、停车等辅助空间.开放式主入口居停车场与展区建筑物中间,以牌坊、下陷式休闲广场、大型照壁墙等构成横向次轴线.次轴线以南是停车场与绿化景观,以北为博物馆建筑群.为更好融入周边徽派建筑环境并与之体量相当,博物馆主体建筑采用地上2层、地下1层的高度规划.为最大限度停放交通工具,停车上也采取地上1层、地下1层且以地下为主的结构方式,地上多辅以绿植及景观设计.博物馆总动线按照开放式入口→服务中心免费取票→“雕刻时光”→“新安画苑”→“粉墙黛瓦”→“山水之间”→出口序列设计.“雕刻时光”以人字斜坡顶单层平房呈现,南端山墙加马头墙处理,凸显徽派建筑表征,向南设一几何构成化的月门符合,体现现代设计意识.相对较小的四个室内展示空间各自独立,可使观众能得以近距离细品徽州雕刻工艺,所展示徽州“四雕”(砖雕、木雕、石雕、竹雕)工艺(含雕刻代表作、技艺展示、互动体验等内容),各室内小区,以檐廊串联.由“雕刻时光”入“新安画苑”展区,以短暂室外空间过渡,适当缓解观众观赏疲劳.“新安画苑”主要展出新安画派各代山水画精品,兼展部分花鸟、人物画作品.室内楼梯靠墙设立,最大限度地拓展有效展示界面.“新安画苑”与“粉墙黛瓦”展区间有室内连廊相通.为再次营造动游节奏,由“粉墙黛瓦”向“新安画苑”主建筑夹廊之间设一阳光休闲区,以现代灰色防腐钢架和透明钢化玻璃搭建,既实现动游缓冲,又能与整体建筑的徽派气质相映衬.“粉墙黛瓦”展区以传统徽派建筑为展示载体,兼而展示建筑装饰构件与题材、纹饰.在展墙、展柜、展架、展台设计上借鉴徽州建筑、家具、工艺美术等典型视觉造型符号,以使内容与形式、形象与内涵相统一.东部“山水之间”休闲区因与西部纯展示空间的功能差异性,在建筑布局上也同西部建筑体保持一定距离,以使动静分离.建筑色调沿承徽派建筑色彩体系,以白为基色,局部建筑转折、线脚、节点与装饰构件作深浅灰色处理.为丰富材料质感,外墙白色涂装采用塑质弹性喷涂处理,局部装饰采用石材加工,内部结构以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主辅结合,在保证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力求呈现精密细致的结构细节.场馆中栽植的绿植花卉不仅是重要的景观设计元素,同时也是丰富与调节博物馆整体色彩关系的有效手段.绿树白墙、漏窗修竹,荷风三面、柳浪闻莺.其形、其色、其影、其声,情景交融.地面铺装以石材为主,局部铺设户外塑胶、沥青或草坪砖.为丰富空间层次,实现分区功能,入口中心广场空间地平面一下凹沉,形成领域暗示,其中又设花坛、树池凸出,下陷与浮出,于对比中实现平衡.景观植物以本土为主.因主入口在博物馆东南方位,故将高耸的云杉在博物馆西墙线和北墙线外单排列植,既使其成为建筑物的背景,又暗合地理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之势.博物馆东侧与南侧行道树以四季常青的香樟为主,树下间以球形红叶石楠,长方体形金森女贞绿篱,嫩叶当花,红黄辉映、热烈奔放.地被草坪分可步入式或限定步入式两种,可步入草坪栽培密实有弹性的的马尼拉,限定步入式地被可选择宽叶书带草和矮化萱草等.开放式主入口处牌坊同西边的照壁长墙,一大一小、一实一需,遥相呼应.二者使用性在次,主要传达的是传统徽派建筑最典型的符号化表征.博物馆北部建筑群围合而成的中央庭院,虽不开阔,但安置其中的庭院小景却起到磨转风水的点睛作用.小景虽小,却借鉴了徽州园林造景和私宅庭院造景的两种创意源.传承私宅庭院造景者:青石条凳,树桩盆景.传承园林造景者:“叠山”、“理水”;设计创新者:水作镜面浅池,卵石铺底,花岗岩折边;山以抽象叠积,简约至极.水底散养小鱼,共成一景,曰“平流细石游鱼可数”;石旁高置香橼,低栽南天竺,共成一景,曰“小山芳树珍禽时来”.所谓栽柳引蝉、叠石邀云.咫尺天地,气象万千.3.5 设计表达徽州艺术博物馆设计表达大致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出图.先根据成熟草图在CAD软件中生成准确的制图,含总体规划图、建筑布局图、景观布局图,以及建筑物的平立面与装饰细节图.然后将CAD制图导入3D建模软件生成模拟真实结构与材质的模型场景.接着在图像处理软件中按要求排定图文板式,最后打印输出、装裱展板.这一环节中第二个环节是制作等比例立体实物模型,按照场景造型结构,结合模型材料规格,在计算机软件中生成分模型构件,利用数控雕刻机床刻制出来,再手工组拼出完整的模型成品.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本案选择以SketchUp软件虚拟建模,综合近年来尤其是以青年设计师或高校学生为创意主体的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作品,SketchUp建出外观模型效果更能展现设计创意,且图形雅致、色调清新脱俗.需要特别说明的另一点是,在选择实物模型材质时,本人专门考察了建筑与装饰材料城的板材市场,最终选定3mm厚度的奥松板.原因之一是其厚度恰好适合模型组合,原因之二是其中性偏浅暖灰色调柔和淡雅、肃穆清新,与徽州文化气质相符.3.6 设计总结本设计方案以传承徽州地区优秀文化艺术为主旨,以徽州艺术博物馆设计创新实践案例为平台,先后经历设计调研、资料分析、创意草案、方案定稿、设计表达、设计总结等工作流程,旨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的系统认知,结合环境设计原理,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在本专业领域锐意创新,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又能与时俱进,借助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创造环境艺术设计新成果.参考文献:〔1〕袁行霈,陈进玉主编丛书;郭因,主编本卷《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3.〔2〕谭志明.博物馆设计与地域性的关系初探——论长沙铜官窑遗址博物馆设计[J].装饰,2014(08).〔3〕卫鹏.徽派建筑传承文化在桂北建筑中的应用[J].艺术百家,2013(12).〔4〕傅宏.如何通过城市博物馆展现地域历史文脉的延续——访迪拜城市博物馆[J].装饰,2009(03).。
如何利用建筑设计表达文化特色?建筑设计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不仅体现了设计师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追求,更是文化特色的载体,传递着地域、民族、历史等丰富的人文信息。
如何利用建筑设计表达文化特色,成为当代建筑师们关注的焦点。
以下从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展现文化特色。
一、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地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建筑师应深入挖掘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民俗风情等特色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中,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象。
例如,我国南方地区的建筑常常采用木质结构,屋顶采用歇山顶或硬山顶形式,体现了当地气候湿润、注重通风散热的特点。
二、传承和创新民族建筑风格民族建筑风格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建筑师应在尊重和继承传统民族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创新性地展现民族建筑特色。
例如,藏族建筑以碉楼、帐篷为典型代表,建筑师可以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将碉楼和帐篷的元素融入建筑设计,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貌。
三、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尊重场地特色,使建筑与周边环境形成有机整体。
建筑师可以从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景观等方面入手,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创造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建筑形态。
如我国建筑师王澍设计的杭州南宋御街改造项目,将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商业建筑相结合,实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四、强化文化符号的运用文化符号是建筑设计中表达文化特色的直观手段。
建筑师可以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色彩、材质等符号,展现当地文化特色。
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等,都是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建筑师可以巧妙地将这些符号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传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总之,在建筑设计中表达文化特色,需要建筑师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传承创新民族建筑风格、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强化文化符号的运用。
只有将这些要素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作品,为城市天际线增添独特的韵味。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影响郗茜发表时间:2018-05-28T10:40:03.7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作者:郗茜周腾陈哲[导读] 摘要:建筑作为反映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地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体现,而文化作为建筑的重要表现形式,不同地区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建筑设计特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地区的民族特色。
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省西安市 710077摘要:建筑作为反映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地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体现,而文化作为建筑的重要表现形式,不同地区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建筑设计特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地区的民族特色。
地域文化中的表象因素及精神因素都会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影响地域文化是指某一个区域根据地理环境、文化习俗形成的特有的精神及物质财富,地域文化主要由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两部分组成,如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由于各地区的地形地貌、天气特征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各地区的人文因素有所不同,也就使得各地区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建筑是指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融入该地区的建筑中,这样就能通过这些建筑将当地的人文特色、文化习俗反映出来,地域文化建筑中包含建筑观念、社会行为、人文习俗,这些都是城市发展的体现,是各地区人文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沉淀,可以说通过地域文化建筑,能更加形象的将城市内涵体现出来。
由于各城市的地域文化不同,因此其地域文化建筑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其设计观念也有所不同,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以当地的文化为背景,直观的将当地的文化思想体现出来,设计出具有代表意义的地域文化建筑,从而让人们能通过建筑了解城市的发展进程。
1 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方式1.1 地域材料的使用在对建筑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特色来进行。
地域文化在建筑创作中的继承与发扬[摘要] 本文围绕着地域文化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我国地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然后阐述了地域文化对建筑创作的重要性,最后重点介绍了如何在建筑创作中运用地域文化。
[关键词] 地域文化建筑创作继承发扬引言随着近几年中国建筑界逐步走向世界,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绩,人们开始对中国能否出现世界级的明星建筑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然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牢牢抓住中国的根,中国建筑师在世界范围内才能大有作为。
中国建筑创作不应该是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应该找到自己独特的甚至更优秀的东西,来引领世界。
中国建筑师已从日本建筑师,印度建筑师,拉美建筑师,甚至是欧美建筑师那里得到了启示,将地域文化加入到建筑创作中来,让其影响建筑创作,但如何影响,影响的原则,实践中如何操作,都是应该好好总结的地方。
因此,地域文化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影响以及如何继承和发扬是建筑界一直在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一、中国地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1. 中国地域文化的历史中国是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多民族伟大国家,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各地域各民族文化不断地相互交融共同形成的,又因各地域各民族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间习俗、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的不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形式。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中国城市生长于特定的地域中,或者说处于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哺育之中。
愈来愈多的考古发掘成果证明,历史久远的中华文化实际上是多种聚落的镶嵌。
就全中华而言,亦可称亚文化的镶嵌(mosaic of subculture),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三星堆文化、巴渝文化等,地域文化发掘连绵不断。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经营、创造、演变的结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哺育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又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组合出色彩斑斓的中国文化空间的万花筒式图景。
2.中国地域文化的现状当前,中国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市场”欣欣向荣,非常热闹。
我们可以看到各地大小设计竞赛不断,并且似乎非国际招标不足以显示其“规格”,因此国际上一些建筑事务所也纷纷来中国“抢滩”进行一场“混战”(说它是混战,因为项目往往未经过深入的可行性研究而匆匆忙忙发标、组织评审)。
繁荣的建筑市场中的设计竞赛,表面上看,是技术与经济的竞争,实际上也是一种地域文化的竞争。
一般说来,技术与经济竞争的目标和要求较为明显,“指标”具体,而建筑文化的竞争、设计艺术匠心的酝酿则较难捉摸,但非常重要。
目前,一般商品市场的竞争战略观念已经从产品竞争转变到智能竞争,要求掌握“核心专长”,即要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智能。
有人说21世纪竞争将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对建筑来说,颇为确切。
中国建筑师理应熟悉本土文化,能够赢得这方面的竞争,但事实上未必如此,兹举首都博物馆的例子说明。
应该说首都博物馆设计不是一般的建筑设计,它本身是文化建筑,又建在中国的首都、全国的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主要大街上,建筑构思理应追求更多一些文化内涵和地方文化特色,但事实很令人失望,从参赛的一些方案包括中标的方案中,我们并不能得到这种印象。
这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在国家大剧院设计竞赛中,由于操办者的偏颇以及中国某些同行们的哄抬,那位建筑师扬言“对待传统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逼到危险的境地”,今天试看到处“欧陆风”建筑的兴起,到处不顾条件地争请“洋”建筑师来本地创名牌,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种种现象都反映了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与自信。
二、地域文化在建筑创作中的重要性1. 中国地域文化的概念它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本文所关注的地域文化,是指当地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积淀以后所形成的活生生的存在于当地的对建筑创作有积极影响的优秀文化。
2. 在建筑中引进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之所以要在建筑创作中考虑地域文化,是由于文化滞差所造成的。
文化滞差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惯性。
威廉奥格本论述了在同一社会的不同领域里,变化速度的不平衡是产生社会紧张的原因,因此,人们求得某种平衡,不仅各个社会领域的变化速率要平衡,而且在环境变化速度和人们有限的适应速度之间也要保持平衡。
在当今动荡不安的社会里,经济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各种花样不断翻新的产品,企业或个人在各自领域中竞争产生的紧迫感,这些都在客观上要求美学创新,与其整体社会的经济结构相平衡。
今日西方社会各种复杂的多变的社会现象和艺术思潮无一不与这种客观上的要求有关。
文脉的思想与原则,之所以在这个时期得到复苏并且概念化,也深深受这种客观的必然性所支配的。
那么同样的当外来文化进入我们的生活中,当地居民的心理适应能力滞后于外来先进文化,由于心理惯性,不能与之保持平衡,产生了不适应感,于是心里归属感缺失,精神上产生不适。
因此在建筑中引进地域文化是为了使当地居民的心理适应速度与建筑的更新速度相平衡,使他们在具有原地域建筑空间特征的建筑里得到心灵的归属感,不至于产生心理的不安。
这样看来,地域文化在建筑的精神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当然这不能等同丁抱残守缺,一定要把优秀的地域文化发扬出米,而陋俗则还不如一刀切,长痛不如短痛。
三、地域文化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1. 地域文化的产生从广义上讲地域性分为地域环境和地域文化两部分。
地域环境指特定的风景旅游区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如图3.1),包括:地理区位、地形地貌、植被生态、地质水文、气候条件等因素。
地域环境的特殊性及其客观性,使建筑带有显著的地域标志,它使建筑因展现不同的环境内涵而富有个性与特色。
图3.1地域环境组成要素而地域文化就是在这独特的地域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例如风景旅游区的地域文化是风景旅游区的原住民在当地地域环境经过漫长的岁月造就的,这种文化除体现在风俗习惯、人文素质、信仰崇拜、文化艺术等内容以外,最直接地是体现在该地域的建筑上,形成其建筑风格的地区特色。
(如图3.2)图3.2 地域文化组成要素总之这两者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地域环境导致地域文化的积淀产生,地域文化反过来又影响地域环境中的人工环境的改变,两者相互促进共同造就了地域独特的文化氛围。
2.地域性性在建筑设计中的反映(1)环境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地域环境中气候条件、自然景观与自然资源。
气候条件主要是指自然气候因素,如日照、风向、降雨量等;自然景观主要是指自然形态因素,如地形、地貌、绿化、水域等;自然资源主要是指地方材料。
就我国居民普遍采用的四合院建筑而言,由北而南,天井的尺度发生明显变化,在东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寒冷,太阳高度角小,要求建筑间距较大,故而院落空空间开阔(如图3.3所示);而南方地区湿热多雨,对建筑遮阳避雨和通风的要求较高,建筑间距拉近,院落渐变成了利于通风的天井,甚至在江南、华南的部分地区,出现了所谓的“蟹眼天并”,这就是地方建筑对气候回应的极好例证(如图3.4)图3.3 北方四合院民居院落开阔图3.4 南方四合院院落小巧(2)文化因素随着历史向前推移,人类文明的不断积累,历史文化的内涵日渐丰富,包含了历史传统、宗教、民族、民俗等诸多因素,这种精神方面需求是持久的、动态的、发展的,对建筑具有历时性影响。
历史传统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出于诸多方面原因造成了建筑形象的差异,周商的质朴厚重,汉唐的简约大气,明清的精细严谨……对我们今天的创作而言,这些历史的积淀成为了建筑创作的丰富源泉。
宗教对建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地区建筑形式差异颇大,各具特色,这与建造者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精神欲望是不可分割的(如图3.5)。
图3.5 风格迥异的宗教建筑(3)技术因素建筑的技术因素是由经济条件决定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经济状况,也决定了不同的营建技术及不同的装饰工艺。
由此,地域性建筑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建筑特色,技术的运用只有结合当地的经济条件、文化条件和自然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本质,给予建筑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技术一旦与传统文化割裂,盲目地构筑建筑,会使地域性建筑失去文化特异性和连续性。
只有将技术的发展纳入到合乎社会及人的需求,符合文化特征的体系中去,达到与地域经济条件、文化条件及自然条件的整合,才能创造出理想的生活家园。
技术若与经济条件脱离,势必会使构筑的建筑成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
下图反映的是大庆景园小区海滨综合楼,它成功的将现代技术与地域特色结合起来。
图:大庆景园小区海滨综合楼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和当地材料等硬件性物质文化对建设设计的影响与要求。
为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充分考虑与环境相融合,使建筑成为环境的一分子,找寻天人合一的惬意。
同时,还要灵活地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使得所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一方面能本着节俭节约的原则,就地取材,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来,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扬。
在建筑设计时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要求,与建筑设计进行有机融合。
在建筑设计中就要体现出文化背景设计构思感受体验这一过程,使人们在建筑中亦能享受到当地生活风情的文化习俗。
四、结束语在全球化与地域化的问题被提出后的今天,中国建筑界渐渐认识了自己的一些失误。
当代中国建筑创作水平的确有了很大提高,然而也还存在着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像三种倾向:一是摹仿西方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另一种倾向是摹仿我国传统的古建筑;还有一种倾向就是将两者相加或混合。
这些还是需要进一步克服的。
中国建筑要想崛起并使其引领世界建筑潮流,就必须在建筑创作中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并在城市更新改造中使其更好的融于城市文脉但并不至于失去时代性,使城市特色更加鲜明。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