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推荐九年级物理全册 20.5 磁生电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0.50 KB
- 文档页数:4
磁生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磁生电发现的历史过程。
②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学习,体会对称思想和科学猜想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②领会自然界的奇妙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的艰辛与喜悦。
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先了解磁生电发现的过程,再实验揭开磁生电的奥秘。
本节课把重点放在后一项,在教材处理问题中,引入课题后,简单介绍磁生电发现的过程,这部分内容有所压缩。
没有介绍的内容让学生课后自己阅读,并布置课后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磁生电发现的过程。
学情与教材分析学生在初中学过电磁现象,前面学过了电场、磁场的知识。
已知道了电流的磁效应及磁现象的电本质。
教材基于物理科学研究中的对称思想,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能生电”吗?科学家从而开始了“磁生电”的探索,引入对科学家探索过程的历史回顾,再用实验得出磁生电的条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材重点:实验探索磁生电现象及磁生电产生的条件。
难点:利用磁通量的变化来解释磁生电的条件。
教学准备(教、学具)线圈,电流计,条形磁铁,蹄形磁铁,螺线管。
教学过程设计引入:展示大自然中对称美的图片,让学生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和谐。
引入物理学的研究中可运用对称的思想。
提出问题:电能生磁,那么磁能生电吗?历史的回顾(简单介绍)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开了关于电和磁之间联系的研究序幕,普遍引起了这种对称的思考:能不能用磁体使导线中产生出电流?菲涅耳(A.J.Fresnel,1788—1827,法国物理学家)的贡献:在奥斯特公布他的发现不久,菲涅耳就宣称他把磁铁放在螺旋线圈里,能够成功地由磁产生出电。
但是当其他科学家按照这样做时,却没能产生出电,但是菲涅耳的这一发现却启发了安培于1821年着手于这一方面的探索。
《磁生电》教学模式介绍:“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
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用这种方法教学。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课程环节: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设计思路说明:1、复习旧课:奥斯特实验说明了什么?2、激发学习动机:重现奥斯特实验,进行反向思维引导,提出本课的问题。
3、讲授新知识:通过模仿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探究方法来设计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
从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评估改进等多个环节启发学生,使之获得知识与方法;人们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发电机,使人们大量使用电力称为可能,开启了电气化时代,其意义和影响十分巨大与深远;通过演示手摇发电机发电,说明发电机发出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是变化的,叫做交流电。
4、巩固运用:通过分析生活中实例---动圈式话筒的工作过程,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含“什么情况下下磁能生电”和“发电机”两部分内容。
“磁生电”是前面“电生磁”的逆向思维的产物,电生磁建立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那么磁能否生电呢?通过实验探究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认识电磁感应现象,总结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要产生感应电流,电路要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导线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有关。
发电机就是电磁感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还有动圈式话筒等。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电磁感应实验,认识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磁生电的条件;难点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磁生电》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在电生磁的基础上,探究磁生电的问题。
课本中就是通过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以后,许多科学家都在思索磁能否产生电呢?从而引出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磁能产生电”?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以及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发电机。
并通过演示手摇发电机发电说明发电机的电流的大小和方向是变化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知道发电机的原理;能说出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了解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 Hz的含义;能把交流电和直流电区分开来。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简单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2.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妙的科学方法2.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发现磁生电的条件。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连接电路,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磁生电的条件。
四、教学手段本课采用以实验为主导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引导发现法、讲解法、关键点拨、练习巩固等相结合。
五、板书设计§20-5磁生电一、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1.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闭合电路一部分导体;②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应线运动。
3.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4.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二、发电机1.交变电流:大小和方向周期性变化的电流2.频率:交变电流每秒周期性变化次数3.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周期是0.02S、频率是50Hz。
《磁生电》设计理念磁生电一节教学的设计,应体现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实现课程的价值。
包括:一、目标设计应围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这个总体目标。
二、教学内容选取:应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把握教材因素,结合地方、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拓展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为目的。
四、教学手段、器材:结合教学实际,力图直观、清晰、高效。
器材可行、大方。
五、教学评价:注重学习结果评价的同时,注重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评价。
以鼓励性、导向性评价为主,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使评价具有促进性、发展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磁生电过程中能够转化。
2.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初步了解发电机的构造、工作过程,我国使用的交流电主要参数。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磁生电现象,感知逆向思维。
2.探究磁生电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电磁感应转化成发电机这一应用技术的过程,提高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认识在创新中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教学器材小电动机、耳机、电流表、导线、线圈框、U型磁体、手摇发电机、小灯泡、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电动机的使用。
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请列举电动机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实例,并简要说明使用电动机的意义。
生:议论、发现。
师:电动机及其他用电器运作时,消耗大量的电能从何得来?生:积极思考:可能(导入:注重提出问题、引发探索、激发兴趣。
)二、提出问题师:电能从何而来的,同学们做出了多样的猜测。
这些猜想,人们大都变成了现实。
现在我们一起重点探索一下:机械能→电能首先,我们再观察一下电动机的转动。
要求:①同桌的二位同学合作进行;②画出电路图。
生:连接电路,电动机运转。
师:很好!我们观察到给电动机通电,电动机转动。
反过来,想想让电动机转动(如用手转动它的轴),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生:猜想、创新。
《磁生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知道发电机的原理,能说出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区分交流电和直流电过程与方法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与磁的联系;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了解探索自然奥密的科学方法;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究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和磁生电的条件教学难点尝试动手设计实验,并由实验结果概括物理规律教具准备25cm电阻线一条、学生电源、铁架台、蹄形磁铁、细线、矩形线圈、电流计、手摇发电机模型、小灯泡、若干导线、发电机原理挂图、磁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演示:如图①②按步骤①、②回忆、思考并回答奥斯特实验内容及电流方向与磁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复习旧知识,同时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新旧连贯提出问题电能生磁,那么磁能生电吗?思考、讨论后回答,可能答法不一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实验探究演示:如图,按①~②进行观察、体验、思考后回答:磁能生电。
并指出此装置(实验)中能的转化(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精神演示:如图,按①~④步进行再把N、S互换观察、分析后回答出:运动①无电流产生。
运动②无电流产生。
运动③有电流产生。
运动④有电流产生,但电流计指针摆动方向与③的相反,N 、S互换也不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①②③④①②发电机工作原理挂图解说每秒周期性变化次数叫频率,单位——Hz闭合线圈在磁场中转动产生交流电我国交流电频率为50 Hz——50周期/s——电流方向100次/s让学生了解我国交流电的频率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回答能的转化过程发电机—机械能转电能内燃机——内能转动能水轮机——水能转动能汽轮机——内能转动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布置作业1、“动脑动手学物理”⑴~⑷2、查找关于电磁感应的应用资料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通过回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磁生电》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初中阶段的电与磁学习是在电学基础上,以磁场为主线,揭示电与磁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而本节是在电生磁的基础上,探究磁生电的问题,是整个电与磁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本节由“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和“发电机”两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探究,分析概括出规律;第二部分是知识应用的内容,在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发电机的原理,知道发电机工作过程的能量转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感知逆向思维,进一步体会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2、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简单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培养刻苦学习、探索真理的精神。
2、通过了解电磁感应转化成发电机这一应用技术的过程,提高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认识科学方法对创新的重要性,初步具有发明创造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磁生电的条件。
难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电磁感应实验盒、灵敏电流表、发电机模型五、板书设计1、探究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电磁感应: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则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2、发电机(1).原理:电感感应;(2).能量转化: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
3、交变电流(1).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叫交变电流,简称交流。
(2).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Hz。
(3)我国电网交流电频率50Hz。
六、教学过程电机串联,转动摇把使二极管发光。
(1)交流: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叫交变电流,简称交流①频率:电流每秒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单位赫兹Hz。
②我国电网交流电频率50Hz。
(2)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3)发电机的能量转化:其他形式能转化成电能两个二极管交替发光学生小结:电流方向不断的变化。
20.5磁生电(1)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二、过程和方法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
2.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
教学重点:1.通过探索概括出电磁感应。
教学难点:1.由实验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电磁感应。
教学准备:演示电流表、蹄形磁铁、导体、开关、投影、微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从生活中离不开电谈起电从何而来。
再回忆奥斯特实验,请同学们回答: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
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即电能生磁。
那么逆向思维将会怎么样?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磁能否生电。
我们先设计实验,从实验需要器材、实验条件、实验操作入手。
二、新课学习(一)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1.实验器材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根据实验目的,本实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必须有开关。
让学生弄清蹄形磁铁的N、S极和磁感线的方向,然后按书上的装置安装好(直导线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实验器材:蹄形磁体、电流表、导线、直导线、铁架台、细线。
2.实验步骤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呢?我们先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磁,反过来,我们可以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
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是平放?竖放?斜放?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另外:磁场的强弱对实验有没有影响?下面我们依次对这几种情况逐一进行实验,探索在什么条件下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
播放flaf课件:磁生电(由于实验室无器材)1置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于磁场中,开关断开,导体在磁场中上下左右运动2置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于磁场中,且保持导体与磁场相对静止3更换强磁体,增强磁场,仍保持导体与磁场相对静止4使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上下运动5使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左右运动6使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斜着运动教师按实验步骤进行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每完成一个实验步骤后,请学生将观察结果填写在上面表格里。
20.5 磁生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知道发电机的原理;能说出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3.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 Hz的意思;能把交流电和直流电区分开来.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简单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2.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妙的科学方法.2.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教学重点1.通过探索概括出电磁感应.2.通过实验知道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1.由实验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电磁感应.2.应用原理分析问题——发电机工作原理.●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具准备演示电流表、蹄形磁铁、导体、开关、投影、微机、挂图、手摇发电机一台、小灯泡.●教学过程一、通过实验,引入新课重做奥斯特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1.此实验叫什么实验?(奥斯特实验)2.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师]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即电能生磁.那么逆向思维将会怎么样?(先找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本第一自然段,然后请学生提出问题)[生甲]磁能否生电?[生乙]怎样能使磁生电?[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磁能否生电.我们先设计实验,从实验需要器材、实验条件、实验操作入手.第七节磁生电[板书](一)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板书][生甲]实验器材:蹄形磁体、电流表、导线、直导线、铁架台、细线[生乙]将直导线用导线和电流表相连,用细线将直导线悬挂在铁架台上(不要挂太高).[生丙]让直导线在蹄形磁体的磁场中静止,换用不同强度的磁体,观察到电流表指针不偏转.[生丁]这说明没有产生电流.[生戊]让直导线在蹄形磁体中上、下运动,观察到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这说明没有产生电流.[生庚]将直导线在磁场中左右运动,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偏转.[生辛]这表明有电流产生.[生1]将直导线在磁场中斜着运动,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偏转.[生2]这表明有电流产生.[师]如果把磁感线想象成一根根实实在在的线,把导线想象成一把刀,表达起来会方便些,讨论一下如何表达.[生甲]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有电流产生.[生乙]闭合电路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有电流产生.[师]他们回答的准确吗?应怎么表达?[生丙]不准确.闭合电路中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上、下运动,就有电流产生.[师]那么怎样表达能准确?[生](讨论得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师]回答得非常好.我们把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1.电磁感应[板书]2.感应电流[板书][师]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的,他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发现了这一现象,这种热爱科学,坚持探索真理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现象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开辟了电的时代,所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二)发电机[板书][师]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呢?[演示1]把一台手摇发电机跟小灯泡连接起来,当摇动手柄使线圈在磁场中快速转动,观察到什么?[生甲]观察到小灯泡发光.[生乙]有感应电流产生,并通过小灯泡.[演示2]用电流表换下小灯泡,缓慢摇动大轮,观察.[生甲]电流表指针左右摆动.[生乙]这表明发电机发出的电的大小和方向是变化的.[师]从上面演示可以看出,发电机能发电,且发出的电的大小和方向是变化的.那么它的构造是怎样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看挂图.[生甲]发电机的构造由定子和转子组成,包括磁极、线圈、铜环、电刷等.[生乙]当ab向下cd向上运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有感应电流,ab边电流方向从a→b.[生丙]当ab转过平衡位置,ab向上运动,cd向下运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ab边的电流方向从b→a.[师]从发电机工作过程我们能看出,线圈转动一周,电流方向变化两次.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叫交变电流,简称交流.在交流电流中,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线圈转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周期.(边讲解边板书)1.交变电流[板书]2.频率[板书]3.周期[板书][师]周期和频率是用来表示交流电特点的两个物理量.4.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周期是0.02秒,频率是50赫兹.[师]我们看课本想想做做,通过做、想、观察得出结论.[生甲]磁体近似于蹄形,一边N极,一边S极.[生乙]线圈通过铜环、电刷和灯泡连接.[生丙]摇把是通过皮带带动线圈转动.[生丁]当慢慢转动摇把,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电流表中指针摆动,线圈转动一周,指针来回偏动两次.[生戊]发电机中线圈转动越快,小灯泡越亮.[师]同学们做得非常认真,回答得也很好,值得表扬.下面我们看屏幕(微机播放关于发电机的内容),看看从中获得什么信息?[生甲]实际发电机也是由转子(转动部分)和定子(固定部分)组成.[生乙]大型发电机一般采取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方式来发电.[生丙]发电机发电过程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师]我们现在根据板书进行小结.三、小结根据板书与学生一起归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1.电磁感应、感应电流2.发电机四、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五、板书设计第七节磁生电一、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1.电磁感应2.感应电流二、发电机1.交变电流2.频率3.周期4.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周期是0.02秒、频率是50赫兹.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第5节磁生电九年级物理全册第20章第5节磁生电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甘肃武威民勤第三中学许尔锋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简单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
2.知道发电机的原理;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3.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的意思;能把交流电和直流电区分开来。
二、过程和方法1.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2.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
2.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
3.学习科学家坚忍不拔、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创造发明意识,在师生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互相尊重、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四、创新激发1.由奥斯特实验电生磁激发学生发散创新思维:磁能生电?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
2.平移、借鉴、奇思妙想、互助设计探究磁生电的猜想、实验、分析论证、结论、检验。
教学重点1.通过探索概括出电磁感应。
2.通过实验知道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1.由实验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电磁感应。
2.应用原理分析问题--发电机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脑耳眼口手“五到”学法网络的学习自主学习互助探究融会贯通联想想象发散创新。
教具准备演示电流表、蹄形磁铁、导体、开关、投影、微机、挂图、手摇发电机一台、小灯泡、发光二极管(红、绿、蓝等)各1只、导线若干段。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了电生磁的基础知识,学会了一些探究的方法,积累了一定探究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探究新问题还会受到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必须借鉴前面研究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磁生电的学习。
磁生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磁生电发现的历史过程。
②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学习,体会对称思想和科学猜想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②领会自然界的奇妙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的艰辛与喜悦。
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先了解磁生电发现的过程,再实验揭开磁生电的奥秘。
本节课把重点放在后一项,在教材处理问题中,引入课题后,简单介绍磁生电发现的过程,这部分内容有所压缩。
没有介绍的内容让学生课后自己阅读,并布置课后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磁生电发现的过程。
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过电磁现象,前面学过了电场、磁场的知识。
已知道了电流的磁效应及磁现象的电本质。
教材基于物理科学研究中的对称思想,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能生电”吗?科学家从而开始了“磁生电”的探索,引入对科学家探索过程的历史回顾,再用实验得出磁生电的条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材重点:实验探索磁生电现象及磁生电产生的条件。
难点:利用磁通量的变化来解释磁生电的条件。
教学准备(教、学具)
线圈,电流计,条形磁铁,蹄形磁铁,螺线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展示大自然中对称美的图片,让学生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和谐。
引入物理学的研
究中可运用对称的思想。
提出问题:电能生磁,那么磁能生电吗?
历史的回顾(简单介绍)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开了关于电和磁之间联系的研究序幕,普遍引起了这种对称的思考:能不能用磁体使导线中产生出电流?
菲涅耳(A.J.Fresnel,1788—1827,法国物理学家)的贡献:在奥斯特公布他的发现不久,菲涅耳就宣称他把磁铁放在螺旋线圈里,能够成功地由磁产生出电。
但是当其他科学家按照这样做时,却没能产生出电,但是菲涅耳的这一发现却启发了安培于1821年着手于这一方面的探索。
3.安培(A.M.Ampere,1775—1836),法国学家安培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多匝线圈固定在竖直平面上,在这个线圈的内部的同一竖直平面悬挂一个可以转动的闭合线圈。
他设想,当固定线圈中通以强电流时,悬挂的闭合线圈中也会产生某种电流而出现磁性;这时如果用一个强磁铁接近它,就会使中间的可动线圈转动起来。
由于他只是在稳态情况下进行实验,所以未能探测到这种现象。
4.科拉顿(D.Colladen,1802—1892):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将一块磁铁在线圈中移动,试图在螺线管中产生出电流。
为避免磁铁对电流计的指针产生影响,他用一根很长的导线把螺线管和电流计连接起来,并把电流计放在隔壁的房间里。
实验时,他将磁铁分别插入和拔出螺线管,然后再跑到隔壁房间观察电流计的摆动情况。
但不管他跑的多快,始终没有看到电流计的偏转。
5.法拉第(M.Farad1791—1867)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自1821年就开始了磁生电的研究,他用强磁铁靠近闭合线圈,想在闭合线圈中产生出电流,均遭到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仍然坚定地进行各种实验,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于1831年发现了磁生电的现象。
磁生电的实验探索
实验1:没有电池也能产生电流
[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
导线与电流计连接,让导线在蹄形磁铁中左右运动,观察电流计指针有没有偏转。
现象:指针偏转
结论:磁铁不动,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能产生电流。
提出问题:如果导体不动,磁场发生改变,能否产生电流呢?
[学情预测:学生回答能或不能的都有,教师先不解答,引入实验2]
实验2:观察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时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
[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并填下表]
判断磁铁运动时产生电流的情况:
现象:(1)在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的瞬间,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2)条形磁铁在螺线管中保持不动时,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现象解释:
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螺线管,实际上是使通过螺线管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知识链接:复习磁通量定义,穿过磁场中某一面积的磁感线条数叫做穿过该面积的磁通量,φ=BS磁通量的变化:一段时间内始、末两时刻的磁通量之差,ΔΦ=Φ2-Φ1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是一定的,不随磁铁的运动而改变,但穿过螺线管的磁感线的条数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和判断磁铁运动时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结论:当穿过闭合回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该回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总结:
1.磁生电的条件:穿过闭合回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该回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2.电磁感应现象:因磁通量变化而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
3.感应电流:电磁感应现象中所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三、布置作业:利用课外时间查找有关电磁感应发现过程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