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长辈的礼仪
- 格式:doc
- 大小:15.75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那么你们了解过最传统的礼仪知识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中国古代礼貌的佳话中国古代历史上,礼貌一直被看作是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人们非常注重礼仪,讲究言行举止,以体现自己的修养和尊重他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礼貌的佳话。
1. "以礼待人":这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礼貌原则之一。
无论是与父母长辈相处,还是与朋友、同事、陌生人打交道,都要以礼待人。
古人常说:“礼尚往来”,即对待他人要以礼相待,以示尊重和友好。
这种待人之道被广泛传承至今。
2. "以和为贵":中国古代人们重视和谐相处,强调人际关系的和睦。
他们认为,相互尊重、包容和理解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因此,古人常说:“和为贵”,提倡和睦相处,避免争吵和冲突,使社会更加和谐。
3. "博学多才":中国古代人们注重修养和自我提升,认为这是体现个人修养和礼貌的重要方式之一。
古人常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广博知识,以充实自己的头脑和提高自己的素质,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境。
4. "尊敬长辈":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尊重长辈是一种传统的美德。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人们都要尊重年长者,并且遵从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这是一种表达对长者智慧和经验的尊重,也是对传统价值观的重视。
5. "以和为贵":中国古代人们重视和谐相处,强调人际关系的和睦。
他们认为,相互尊重、包容和理解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因此,古人常说:“和为贵”,提倡和睦相处,避免争吵和冲突,使社会更加和谐。
6. "尊重他人隐私":古代中国人注重保护他人的隐私权。
他们认为,不打听他人的私事,不干涉他人的私生活是一种礼貌和尊重。
因此,古人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醒人们要谨守自己的底线,尊重他人的隐私。
7. "尊师重道":中国古代人们非常注重师德和尊师重道。
他们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师生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作揖-姿势
作揖的基本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
右拳左掌是“吉拜”,反过来就是“凶拜”!
其中原由有好多版本,最合理的说法是:作揖的“掌上拳下”是表达古人的尊卑观念,即左大右小,左手为尊,右手为卑,把右拳(粗鲁的我)掩盖住,以尊贵的一面(左掌)示人,表示小人我对足下您的尊敬:老大!我是您的学生,您是我永远的老师。
但是又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解释:左小右大,一样说得通道理。
右拳象征我的力量,左掌是我的谦谦礼数,先礼后兵。
所以,不管您是谁,在婚礼上作揖请您一定左掌右拳!
作揖-拜法
从仪式上看,拜年“拜法”较常见的通常有几种:
一是叩拜,即跪拜磕头,现在在一些农村地区,晚辈给长辈,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还行这种礼仪。
二是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前举。
这抱拳可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
大过年的,来上一个右手握左手,就是触人霉头了。
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
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或下级向上级拜年时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
这种礼仪多见于平辈间的拜年。
四是万福,古代妇女礼仪的一种,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侧腰肋间,上下微晃数下,双膝微微下蹲,有时,边行礼边口称万福。
当代已经鲜有袭用。
五是鞠躬,现代通用礼仪,用于拜年,多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亦可用于平辈间,男女皆行。
传统文化礼仪
传统文化礼仪是指在传统文化背景下遵循的一套行为准则和制度。
它作为一种群体行为的规范,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强调个体责任和尊重他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统文化礼仪:
1. 尊敬长辈: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和尊重长者被视为一种美德。
人们在与长辈交流时通常要采用适当的称呼和行为表现,例如称呼父母为“父”、“母”,长辈为“叔叔”、“阿姨”等。
2. 礼貌用语:在传统文化中,使用礼貌的用语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遇到他人时常常要说“您好”,见到别人帮助自己时要说“谢谢”,进入别人的家时要说“请”。
这些用语可以表达对他人
的尊重和感谢之情。
3. 宴请礼仪:在传统文化中,宴请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在宴请时,主人要有礼貌地迎接客人并提供美食和饮料。
客人则要表现出谦逊和感激之情,遵循宴会礼仪,例如不吃得太多和与其他客人礼貌交流等。
4. 婚礼礼仪:传统文化中的婚礼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仪式。
新郎、新娘和家人要遵循一系列礼仪规定,例如在仪式中朝拜祖先、敬茶给父母、唱对联等。
这些仪式旨在祈求祖先的祝福和家庭的和睦。
5. 葬礼礼仪:在传统文化中,葬礼被认为是一种对逝者的最后承诺和敬意。
在葬礼上,人们要穿着适当的黑色或素色服装,
戴上白色花卉表示悼念。
同时,遵循特定的行为礼仪,例如向逝者鞠躬、献花等。
这些传统文化礼仪旨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一些礼仪可能有所改变,但仍然保留了传统文化礼仪的基本原则。
中国传统礼仪之人生四大礼仪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中传统礼仪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礼仪,将其视为一种行为准则,帮助人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礼仪中的四大礼仪,它们分别是尊敬长辈、照顾亲友、恭敬于事、感恩知足。
尊敬长辈尊敬长辈是中国传统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的关系非常重要,家族观念以及长辈的地位被广泛尊重。
中国人通过尊敬长辈来表达对家族和敬老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年轻人向老年人问好,称呼父母、爷爷奶奶以及其他长辈时使用尊敬的称谓。
尊敬长辈也体现在行为上,比如坐姿端庄、言行谦和、顺从长者的意愿等。
通过尊敬长辈,中国人传承了家族的血脉和文化,也传递了对长辈的感恩之情。
照顾亲友在中国传统礼仪中,照顾亲友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
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和人际关系,关怀和照顾亲友是表达爱和关怀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的餐桌上,人们常常以亲友团聚为乐,一同分享美食,亲友之间也会相互照顾和帮助。
此外,在生活中伸出援手给予帮助也是中国传统礼仪中的重要方面。
比如,在逢年过节或者他人有困难时,亲友之间通常会互相赠送礼物或者表示关心以示友好。
通过照顾亲友,中国人传递了友爱和亲情,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恭敬于事恭敬于事是中国传统礼仪中的一大特点。
中国人注重礼貌和谦逊,在处理事务时尤为重视。
无论是与他人沟通、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恭敬于事都是中国人推崇的准则。
恭敬于事体现在在公共场合中保持适当的礼节,如不吵闹、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
此外,在工作场所中,中国人讲究谦虚有礼,尊重每一个人的工作和贡献。
通过恭敬于事,中国人传递了对他人的尊重与敬意,并且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感恩知足感恩知足是中国传统礼仪中的重要价值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认为应该对生活感到满足,并且对他人的帮助和恩情表示感激。
古代见面打招呼的礼仪在古代社会,人们非常重视见面的礼仪,无论是平日的朋友之间见面,还是官员之间的会面,都要遵守一定的规矩。
下面将介绍一些古代见面打招呼的礼仪。
一、称呼在古代,人们根据社会地位和辈分来称呼对方。
通常,晚辈要主动向长辈行礼,如跪拜,以示尊重。
也有一些特定场合下,辈分相同的人可以平起平坐,共同商讨事务。
但在一般情况下,长辈要被晚辈先行行礼。
二、行礼见面时,行礼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行礼的方式视情况而定,常见的有举手礼、叩首礼等。
行礼时要保持态度端正,神态庄重,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行礼的方式常常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有所区别。
三、问候在见面时,人们通常会相互问候,表达问候的方式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会先问候对方是否身体健康、家庭是否安好。
同时,还要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敬意和关心。
四、交换礼物在古代,人们见面时常常会互赠礼物,以表达友好和亲近之情。
常见的礼物包括贵重的物品、文房四宝等。
赠礼时要注意礼物的选择,要符合对方的身份和口味,以及自己的经济能力。
五、交换名片六、客套话在见面时,人们常会使用客套话以示礼节。
例如:“久仰大名”、“请多关照”等。
这些客套话可以帮助双方缓和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好感情。
七、言谈举止在见面时,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言行大方得体。
不要过于随意,也不要过于拘束。
要注意尊重对方的感受,不要冒犯或伤害对方。
总的来说,古代的见面礼仪非常注重尊重和关心对方的感受。
无论是长辈之间见面,还是晚辈和长辈见面,都要以礼相待。
这些礼仪的遵守不仅体现了人们的教养和修养,也有助于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
从古代延续至今的礼仪礼仪是指人类社会中各种仪式、规矩、习俗和行为规范等,用于规范人们的社会交往形式和社会道德行为。
在我国,礼仪文化自古以来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礼仪习俗,这些礼仪习俗既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尊老爱幼、崇敬祖先、重视头衔等传统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人的修身自律、追求和谐、尊重人伦等道德准则。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从古代延续至今的礼仪文化。
1. 尊敬长辈自古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孝道”,即尽孝之义,尊敬和孝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和长辈亲属。
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尊敬长辈是一种最基本的礼仪之一。
年长者在家庭中权威很高,年轻人必须遵从父母或者祖父母的意愿,有时甚至为了“孝敬”而放弃自己的利益。
在一些重大的节日、家庭宴请等场合,年轻人常常要向长辈磕头行礼,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谢意。
2. 传统婚礼传统的中国婚礼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在婚礼仪式中,新郎和新娘会分别向父母行三个鞠躬礼,表示敬重父母、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于抚育、支持和关爱的感激之情。
同时,婚礼中也会出现对于长辈亲友的敬意表达,如家长敬烟、拜堂礼等传统元素。
在现代社会,虽然很多年轻人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婚礼形式,但仍有一些人坚持传统习俗,弘扬中华文化。
3. 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指人们之间互相赠礼,以表示彼此之间的关心和尊重。
在中国,送礼、接礼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交行为。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或者日常的交往中,人们会互送礼物,例如春节期间亲属之间的压岁钱、老板向员工发放年终奖等等。
在送礼的过程中,礼物的种类、价值、包装等都需要讲究,以体现对于对方的尊重和真诚。
4. 饮食礼仪在中国,饮食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饮食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古代,饮食礼仪非常繁琐,但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一些细节上的礼仪不再必要,但基本的饮食礼仪仍然需要遵循,例如餐前洗手、勿用手指夹取食物、不乱放碗筷等。
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礼仪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的体现,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承载了人们尊重、谦虚、友善的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包括尊敬长辈、尊重师长、持重而谦虚、宴会礼仪、婚丧嫁娶礼仪、祭祀礼仪、问候礼仪和礼尚往来。
尊敬长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核心之一。
在中国的家庭中,尊敬长辈是一种传统美德。
在古代以及今天,人们都要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年长者,并听从他们的教导和建议。
这种尊敬长辈的礼仪有助于保持家庭和谐稳定。
尊重师长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长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道德和行为榜样。
学生应该尊重老师的教导,恪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这种尊重师长的礼仪能够培养出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和社会有责任感的公民。
持重而谦虚是中国人民一直秉持的美德。
古人常说“君子谦谦君子温温”,即强调君子应该持有谦虚的态度。
中国人注重内外修养,不善言辞夸大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而是以谦虚为美德,追求真实和低调的生活态度。
宴会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定期的宴会是人们交流感情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宴会礼仪包括进场礼节、席间礼仪和饮酒礼仪等方面。
宴会礼仪的遵循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社交技巧和友好沟通,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婚丧嫁娶礼仪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婚礼和葬礼被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
新人们在结婚前需要秉持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仪式,而哀悼者在葬礼期间也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各项丧葬仪式。
这种礼仪的遵循有助于维护社会风气和家族伦理,凸显家族团结和社会道德。
祭祀礼仪是中国文化中追思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方式。
在古代以及今天,中国人举办祭祀仪式来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祭祀礼仪通常包括祭祀仪式的准备、场地的布置、祭品的供奉以及对神灵的祝福和祷告等环节。
这种礼仪体现了人们对家族和祖先的敬爱之情,加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问候礼仪是人们日常交往中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礼仪大全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其独特的传统礼仪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礼仪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修养。
在中国传统礼仪中,包括了各种行为规范、礼节习俗和礼仪礼节等内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中国传统礼仪注重尊重长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一直是人们的行为准则。
尊敬长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核心之一,无论是在言行举止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尊重长辈。
比如,见到长辈要行大礼,尊称长辈的名字,不可直呼其名。
在家庭聚会或者重要场合,长辈先坐、长辈先用餐是常见的行为规范。
这些行为举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礼仪中尊重长辈的重要性。
其次,中国传统礼仪强调团结亲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团结亲和一直是人们相处的准则。
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他人,团结亲和,不得有侮辱他人的行为。
在家庭中,要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在社交场合,要尊重他人的感受,不得说粗话,不得有侮辱他人的行为。
这些行为举止都是中国传统礼仪中团结亲和的具体体现。
再次,中国传统礼仪注重节俭礼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俭礼让一直是人们的行为准则。
在日常生活中,要节俭办事,不可铺张浪费。
在社交场合中,要懂得礼让,不可争先恐后。
在家庭聚会中,要懂得节俭,不可奢侈浪费。
这些行为举止都是中国传统礼仪中节俭礼让的具体体现。
最后,中国传统礼仪强调诚信守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守约一直是人们相处的准则。
在人际交往中,要讲究诚信,不得说谎话,不得欺骗他人。
在社交场合中,要守信用,不得食言而肥。
在商业交往中,要讲究信誉,不得欺骗消费者。
这些行为举止都是中国传统礼仪中诚信守约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礼仪注重尊重长辈、团结亲和、节俭礼让和诚信守约,这些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国传统礼仪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礼仪,使之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古代人见长辈礼仪
1. 敬语:古人对长辈使用尊称,如称呼父亲为“大人”或“老爷”,称呼母亲为“大娘”,称呼祖父为“老祖”,称呼祖母为“祖娘”等。
在与长辈交流时,使用敬语表示尊敬。
2. 行跪:古代人在见到长辈时会行跪礼,即下跪行礼以示敬意。
跪礼的方式有多种,如双膝跪地、双手扶地、额头贴地等。
行跪礼的时候,会说一些恭敬的话语,如“孙儿拜见”、“请受孙
儿一拜”等。
3. 鞠躬:若在某些场合下行跪礼不便,古代人也可以选择行鞠躬礼。
行鞠躬礼时,身体向前微俯,将身体僵直,双手放在胸前或腹部,表示恭敬。
4. 避让:古代人在长辈面前要尽量避让,给予长辈足够的尊重和关怀。
如行走时应主动让出道路,用餐时要等长辈先开始,坐姿要端正,不占用长辈的座位等。
5. 送行礼:若有长辈离开或回返,古代人也会进行送行礼,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和祝福。
送行礼可以是陪同长辈到门口,临别时行鞠躬礼或行跪礼,最后向长辈道别和祝福。
总之,古代人对待长辈的礼仪非常注重,尊敬和遵循社会的等级制度,以示对长辈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古人对长辈的礼仪
施礼、问候、庆贺寿辰……现代人以简洁的礼仪,实现着对长辈的尊崇。
追溯这些礼节的过往,它们有着非常严格甚至繁琐的范式——如晨省昏定、跪拜坐席、庆贺寿诞等。
什么是跪拜稽首?老人寿诞有几种叫法?今天的年轻人中,大约没几个人能回答得出。
所以,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古代中国的行孝形式。
其实,如今简化了的日常生活,都可以从中找到根源。
以此,我们也好继续抛弃那些粗鄙的,而珍视或重拾那些美好的。
孝敬长辈
发肤受之父母
《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
”割肉毁身有损生命的尊严,对自身的珍爱,正是孝的表现之一。
这样的理念,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庆贺寿诞
古人五十岁之后开始做寿,四十九岁之前,叫做生日。
男虚女实,是计算寿岁的方式。
做寿仪式有的放在生日这天,有的则放在生日的前一天,叫做暖寿。
假如父母生日相同,或者父母与祖父母生日相同或者在同一个月,则合并起来做寿。
两个人同时做寿,叫做双寿;三个人同时做寿,叫做合庆联亲。
做寿还有许多说法,七十七岁叫喜寿,八十八岁叫做米寿;而一百零八岁叫做茶寿。
尊称
令尊、尊公、尊大人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令堂、太君是对对方父母的尊称。
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
对自己岳父岳母尊称为泰山、泰水。
向老人问年龄要用“高龄”。
长辈的询问为垂问,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叫做垂爱。
用“先”称谓已故的长辈,去世的父亲尊称为先父,去世的母亲尊称为先慈或先妣。
尊老
古代文献中,老年人一般指五十到七十岁。
当然,这个年龄界限,已经不适应于当下的社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人们真心爱护自己的父母,当然也要把这种爱推及到所有老人的身上。
尊敬长者
跪拜稽首
在古代,向长辈行跪拜之礼,表示尊敬。
跪拜是行孝道的礼法之一,伸腰及股(大腿)为跪,以头着地者为拜,跪时前身往前略屈,将头部垂下至地面为稽首。
对父母要施稽首礼和跪拜礼,跪拜礼从汉代沿袭而来,并被传至日本、朝鲜、韩国等地。
直到现在,这些国家还是严格遵循这些仪式。
东向为尊
古人住的是堂室结构的屋子,堂在前,室在后,他们之间用墙间隔,墙西边有窗,东边有门,出来就登堂,进门就入室。
室内,以东向为尊。
在民间,东向而坐,一般为最尊贵的。
而在堂中,一般是面南而坐最为尊贵。
父母坐在堂中,背部向北面朝南。
而且,古代吃饭时,父子是不能同席的。
晨省昏定
子女每天要向父母行请安之礼。
“省”就是探望,“定”就是要休息。
早晨父母醒了,要扶持他们下床,晚上父母睡下,要侍奉他们躺下。
这是最根本的孝道礼节。
晨省昏定在《周礼》、《礼记》中规定得十分具体而细致。
■孝的故事
传统节日
除重阳节外,实际上中国的许多节日都与孝有关,如春节、清明、端午等,他们承担着团聚或者纪念的意味。
清明节实际上是一个孝节,这天祭扫先人的传统沿袭至今;而重阳节则与父老一起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期望父母长寿。
追思之礼
“事死如生,事亡如故”,这句话是说,对去世的父母长辈,要像生前那样尽孝。
丧葬之礼是孝道文化的重要部分,它的许多仪式
至今仍在沿用。
汉语中,有披麻戴孝一说,孝服的不同,体现与死者的亲疏以及辈分关系。
丁忧之说
居丧三年这个礼节,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
中国古代,在朝廷里当官的人,要请假回家服丧,这就是“丁忧”。
“丁忧”期间,除了不能做官,更不能应酬,只能在父母坟前搭个小棚子守墓,素衣粗茶,不能洗澡、剃头、刮胡子。
而朝廷如果有特殊原因强行要求官员继续做官的,叫做“夺情”。
明张居正父亲去世,但他在丁忧期间担心朝廷被政敌控制,指使亲信给自己开出了“夺情”的圣旨,遭受朝野抨击。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