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轮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9.71 MB
- 文档页数:130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点解读】考纲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2)政治: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兼并,地主阶级势力壮大(3)思想:学术下移,私人办学兴起2、流派代表及主张道家老子“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无为而治”庄子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儒家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以德治民;教育思想和方法至今影响深远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养浩然之气,性本善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变法革新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用、节葬3、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深化拓展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w.w.w.k.s.5.u.c.o.m(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考纲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及宋明理学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新儒学的形成①原因: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特点:糅合了阴阳、黄老之学、和法家的思想③基本主张: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
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2)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结果: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①“理”是万物的本原②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2)陆王心学①“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结构专题线索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自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过程。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使这一思想体系能够不断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线索二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线索三 古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突出,源远流长,学校、书籍、图书馆等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间、中外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圈形成和扩大。
考点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时期 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和发展) 孔子创立儒学,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西汉时期(改造和正统) 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此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魏晋隋唐时期(挑战与危机)佛、道、儒三教并存,玄学盛行,儒学危机,儒家学者掀起复兴儒学运动 宋明时期(转型与成熟) 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王守仁在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2.传统文化优秀内涵内涵表现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孔子提出“仁”;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专题03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 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
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
5. 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
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
7.考查古代中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国粹。
8.从世界文明发展角度,这些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什么贡献,如四大发明对世界近代史的作用。
注意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样性或多元化规律。
9.古代中国能够创造领先世界的科技和灿烂的文化的原因,但到近代为什么远远落后于西方。
10.要注意用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查“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的主题。
注意通过比较掌握中国科技发展在古代、近代、现代、当今的成就和特点。
11.如何对待我们的国粹,如京剧、中医、国画、书法。
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1.儒家(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克己复礼”。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1)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
4.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二、汉代——独尊儒术,成为正统1.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拓展提升(十五):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基础强化】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大变革 ( )。
2.汉初实行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低下,经济凋敝 ( )。
3.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 )。
4.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具有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的特点,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
5.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本质是封建大一统思想 ( )。
6.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佛教和道教的迅速传播( )。
7.理学中积极的思想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力行意识。
消极影响有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重礼轻法观念等( )。
8.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分歧在于对世界万物的本原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天理”,而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存在于人心( )。
9.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10.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经世致用”()。
答案1.√ 2.√ 3.√ 4.√5.×正确答案: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本质是君权神授思想6.√7.√8.√9.√10.×正确答案: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工商皆本”【易错、易混、误区盘点】错误追踪:下面题目中有两个答案是错误的,请指出、改正。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主张有哪些?答案“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什么?答案“因材施教”。
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是什么?答案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4.诸子百家中,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区别最大的两位思想家是谁?答案孟子和荀子。
5.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仍把他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是因为什么?答案荀子提出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的主张。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学术思想流派,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批判其他学派的主张,各学派展开争论。
一、“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1、时代因素: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针对社会变革,各阶级、各阶层从自身立场出发发表见解和主张;2、社会基础:当时诸侯割据,政治的分裂使统治者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起,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
3、文化因素:私学的兴盛,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士”的形成;二、“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学术思想流派,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批判其他学派的主张,各学派展开争论。
三、诸子百家(儒、道、法、墨)的代表及主张(一)儒家学派——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1、孔子——春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思想主张:核心思想:“仁”。
内容: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的最高境界是尊重他人。
目的:主张用爱人之心调和社会的人际关系,包含有朴素的人本主义精神。
实现仁的方式:“礼”。
内容:礼即《周礼》,为奴隶制时代的统治秩序。
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个人的私心杂念,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
目的:要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是孔子思想中保守的成分政治主张(仁在政治上的表现):主张“德治”,即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反对虐民、暴民;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2)教育成就:教育理念:主张“有教无类”(教育不分等级,);教育实践:兴办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教育目标:全人观,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六艺)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第十八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1 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1.道家:老子(春秋)和庄子(战国)(1)老子:①主张道是世界本原,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2)庄子:崇尚自然、精神自由(逍遥),淡泊功利;齐物论(事物之间无界限)。
2.儒家:孔子(春秋)、孟子(战国)、荀子(战国)(1)孔子(春秋末期)①核心思想:“仁”。
其现实意义: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②政治思想:为政以德(德治)。
③消极思想:礼(周礼),指奴隶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④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作用:扩大教育对象,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⑤整理典籍:“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孟子(战国时期)①政治思想:仁政。
(作用:有利于抑制统治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者统治)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性善论。
(3)荀子(战国时期)①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基本含义:自然界的运动有其规律性,人类应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现实意义:有利于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②政治思想:“仁义” “王道” “以德服人”。
③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认识到人民力量不可轻视,对后世封建治世的出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④伦理观:性恶论。
3.墨家:墨子(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4.法家:韩非子(战国时代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君主集权。
为后来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考点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3.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考点3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的设立1.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1)原因: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学说糅合在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