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曹操与杨修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曹操与杨修教学目标通过梳理戏剧情节和品读人物语言,理解复杂而矛盾的人物性格;领会剧本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戏剧语言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在理解剧本内容的基础上,探讨杨修之死的悲剧因素,体会编剧的用心。
说明:从体裁上看,属于剧本;从题材上看,属于历史故事新编;它所在的第三单元主题是“历史”。
历史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矛盾冲突是学生学习这篇的兴趣点所在;现代改编中体现的反思是学生学习这篇的难点所在。
根据剧本的特点,拟设计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这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展开解读,最终挖掘出悲剧因素。
设计理念是,参与和对话。
参与——剧本的阅读诀窍在于假设自己是其中的演员;历史故事的解读诀窍在于假设自己是其中的人物。
参与意味着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投入进去。
对话——与剧本中的演员对话意味着演出;与历史中的人物对话意味着思辨;与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对话意味着学习。
教学指导思想是,把课堂变成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剧中人物,同时也展现师生自己。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品评主要人物的矛盾性格;难点:领会杨修之死的社会因素。
说明:历史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矛盾冲突是学生学习这篇的兴趣点所在。
在解读过程中应注意紧扣文本开展分析。
《三国演义》里相关故事是学生所熟知的,这些信息可能干扰课文的解读,从而使学生忽视课文的新编特点。
所以,应强调从中为发言找依据,牢牢把握住解读的对象。
现代改编中体现的反思是学生学习这篇的难点所在。
在反思“有没有可能避免悲剧”的过程中,学生容易陷入“没有依据地假设”误区,脱离文本虚构解决途径。
应注意及时指出错误,把讨论引导到对性格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大方向上。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品故事导入语:我们这堂课要学的是,这是一出京剧的选段,是戏里的两位主人公。
提出问题:课文大家事先都预习过了,那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些什么?两人的关系怎么样呢?请你用一些合适的动词把中间那个“与”字替换掉:曹操杨修小结:曹操对杨修的态度是矛盾的:有爱也有恨,最终恨占了上风。
曹操与杨修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戏剧情节和品读人物语言,理解曹操与杨修复杂而矛盾的人物性格;2、领会剧本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戏剧语言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3、在理解剧本内容的基础上,探讨杨修之死的悲剧因素,体会编剧的用心。
说明:《曹操与杨修》从体裁上看,属于剧本;从题材上看,属于历史故事新编;它所在的第三单元主题是“历史”。
历史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矛盾冲突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点所在;现代改编中体现的反思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所在。
根据剧本的特点,拟设计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这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展开解读,最终挖掘出悲剧因素。
设计理念是,参与和对话。
参与——剧本的阅读诀窍在于假设自己是其中的演员;历史故事的解读诀窍在于假设自己是其中的人物。
参与意味着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投入进去。
对话——与剧本中的演员对话意味着演出;与历史中的人物对话意味着思辨;与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对话意味着学习。
教学指导思想是,把课堂变成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剧中人物,同时也展现师生自己。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品评主要人物的矛盾性格;2、难点:领会杨修之死的社会因素。
说明:1、历史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矛盾冲突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点所在。
在解读过程中应注意紧扣文本开展分析。
《三国演义》里相关故事是学生所熟知的,这些信息可能干扰课文的解读,从而使学生忽视课文的新编特点。
所以,应强调从文章中为发言找依据,牢牢把握住解读的对象。
2、现代改编中体现的反思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所在。
在反思“有没有可能避免悲剧”的过程中,学生容易陷入“没有依据地假设”误区,脱离文本虚构解决途径。
应注意及时指出错误,把讨论引导到对性格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大方向上。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本文是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的节选,在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观摩京剧演出,带给他们剧本相关概念的感性认识。
也可以围绕“杨修之死”的故事引导学生开展专题阅读,然后抓住“杨修究竟该不该死”这个问题组织课堂辩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人与时代如何才能良性互动”。
浅谈京剧《曹操与杨修》主要人物矛盾摘要:《曹操与杨修》是以京剧移植的剧目,剧中以大汉丞相曹操和帐下谋士杨修的矛盾为主要线索,上演了一系列盘根错节、叫人怦然心动的戏剧纠葛。
曹操与杨修都是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在京剧中他们既高大又卑微的双重品性,使他们在相处中产生了非常大的矛盾。
最终导致了杨修被曹操处死的结果。
关键字:曹操、杨修、人物矛盾、文字文本正文:三国时期曹操与杨修之间的事一直被很多人讨论和研究,而在京剧《曹操与杨修》中他们的性格特点又有很多不同,下面从京剧的文字文本中谈谈曹操与杨修的戏剧人物矛盾。
曹操与杨修的矛盾可以主要概括为性格矛盾、身份矛盾和理想矛盾。
这三个方面的矛盾组成了曹操与杨修之间的主要矛盾。
京剧中的《曹操与杨修》与演义里面的剧情有一点区别,在京剧中少了关于杨修介入到曹丕和曹植党锢之争的情节,京剧中的剧情有曹操杨修初见于郭嘉墓前、曹操夜梦杀人、兵出斜谷杨修被杀。
剧中主要侧重于曹操与杨修之间既爱又恨、既爱惜又惋惜的情感矛盾。
和以往大多数历史剧不同,京剧《曹操与杨修》中的曹操并不是那种猥琐、奸诈、多疑的反面角色,而是更多的截取了曹操接近于常人的性格与内心活动。
它所展现的不是像以往的那种单调、平面的曹操,而是一个浮雕式的立体的人物形象。
不去评价两人的功过是非,没有做道德层面的分析,而是表现两位历史杰出人物的心灵和精神冲突,以此达到审美的艺术境界,在审美意境中观赏和领会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曹操与杨修的三个方面的矛盾中,我认为主要是他们的性格矛盾。
曹操爱才,唯才是举,但是疑心较重,死要面子,作为一个创建霸业的君主,他有他自己谋略和胸怀,但又对有些小事不能释怀。
而杨修作为一个聪明,机智的代表,他又有一副直肠子,看不惯的事就要说出来,心里容不下一点瑕疵。
在剧中,曹操和杨修刚见面后有段对话,曹操尴尬说:“实不相瞒,老朽就是曹操。
”杨修道:“哈哈哈,丞相到底自报家门了。
”曹操:“怎么,先生早知孟德到此?”杨修:“丞相不也早知杨修到此么?”然后两人相互倾慕、结识到深谈。
《曹操与杨修》教学目标:1、认识杨修之死的原因及意义。
2、领会剧本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唱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
难点重点把握:重点难点——剖析人物性格,认识杨修之死的原因及意义。
课时安排:1节教学过程与步骤:一、1、熟悉剧本,了解剧情。
1、学生表演。
2、教师介绍全剧。
赤壁之战后,汉相曹操败而不馁,力图东山再起,一统三国割据的局面。
他求贤若渴,甚至发布《求贤勿拘品行令》广罗人才,名士杨修为曹操赏识重用,并且政绩斐然。
然而,却酿成了一出悲剧。
曹操和杨修,都是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
但他们既高大又卑微的双重品性,使他们终于无法携手共事,于是,便有了一系列盘根错节、叫人怦然心动的戏剧纠葛。
杨修终于被杀了。
曹操多么不想杀他,又不得不杀他;杨修多么不想得罪曹操,却又屡屡得罪了曹操。
两个卓绝的英才,两个高傲的灵魂,在无情的撞击中,一个过早地陨落了,一个也陷入痛苦和绝望……《曹操与杨修》极力渲染的时两个历史人物深刻的性格冲突和杨修的命运悲剧。
而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是通过曹操三次欲杀杨修而终未杀成来表现的,这在第六场的对话中被点明。
而文中所选的部分主要是杨修在三次大难不死之后最终被杀掉的内容,即在与蜀国交战中,杨修为挽救败局,力谏不果,乃自作主张,决意退兵,曹操甚为妒贤,怒而将其处斩的过程。
二、讨论剧情,把握矛盾冲突。
☆戏剧的生命在于“冲突”。
《曹操与杨修》节选部分中,作者设计了哪几个冲突?明确:第七场中,作者首先设计了曹操内心激烈的冲突。
冲突以曹操得知杨修擅自调动许楮、张辽的兵马,是因为其预见到诸葛亮将出兵断己粮草而有意布下埋伏始。
通过曹操唱词“杨修智谋实少有,料事如神更无俦。
欲留下这运筹帷幄的擎天手,妙笔为我写春秋。
难将这赦免二字说出口”,刻画了曹操不愿杀杨修又不得不杀杨修的痛苦矛盾的心理,表现出曹操既求贤若渴有多疑妒才的双重性格。
其次,作者通过公孙涵的挑拨和蒋干等众臣力保杨修的场面作为衔接,自然地过渡到本场的第二大冲突,既曹操与杨修性格的冲突。
《杨修之死》(精选16篇)《杨修之死》篇1教学目标:1.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3.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教学重点: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杨修被杀的原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哼唱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感受作者笔下两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疏通文意,掌握字词读音。
2.让学生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四、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第二课时一、深入阅读:1.学生读第一部分:师提问:①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②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明确:①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
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② 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曹操与杨修观后感精选01鲁迅曾说:一部好剧能引出一个话题,这话我非常赞同。
(我TM什么是时候说过?——鲁迅)这部《曹操与杨修》就是如此精彩,不同于传统戏曲角色的扁平化处理,戏中的曹操与杨修都是多重复合体,而由此而生的恩怨爱恨就更加复杂。
所以《曹》不但剧情精彩,还蕴涵深意,寓意广博。
好剧能吸引人,能引发深思,能让许多人对剧中展现的情感与矛盾产生共鸣,当然也能因为这些共鸣而推人及己,联系到自己身边的人与事,脑中发散出更更多的看法。
而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次上映,我想给这对老少赋予一个更新的身份。
让我们来聊聊曹操和杨修的人物特点。
此剧中塑造的曹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奸雄,他拥有权势型人格却偏偏才华横溢,电影中的他兼具感性的文艺人与作为理性的领导者的双重资质。
而曹操种双重性完全决定了曹操作为领导者的命运:一方面造就了他懂才惜才善于用才,不仅能看到下属的优点,也可以最大化的发挥下属的才能;但他作为的领导也会出现专横与多疑,不仅由此引发了许多下属的悲剧,也因其没有在自己的领域没能最后登顶。
就像是千百个理想创业者的奋斗史,在感性与理性的两端来回踱步,最终倒在自己的性格弱点之处。
可爱可恨,可惜可叹。
而以杨修为代表的士阶层和现今的白领就更为相似。
智能型人格的他年少有才而不够老辣,信奉理想主义,有远大的抱负,对其同样才学甚佳的领导拥有知己般的期望,却对领导的另一面毫无知觉。
不是所有事件都有黑白曲直,你可能为求业绩而不惮顶撞上司,你可能也为同事兄弟的冤屈怒发冲冠,可能你的世界相对单纯而美好,却料想不到现实层面的乌云密布,也小看了领导的打雷闪电。
有一才而藐天下的你,可能因为那些不在意的小事早已把那个曾是知己的领导逼成你最危险的仇敌。
不要以为这些事情只是个例。
人的性格可不像科技一样进化,像曹操与杨修这样的典型人格千千万,千年后这些矛盾仍在数不清的地方不断的上演。
在一个个商海战场的漩涡中,谋事与谋人的矛盾的上司与下属就是这样通力合作又明争暗斗着,表面相似的两人可能根本不是一路人,可能即使斗到结束,也未必彻底知晓对方真正的心思。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下册《曹操与杨修》说课稿一、课程背景《曹操与杨修》是高中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章回体小说,通过讲述曹操与杨修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以及曹操的人格魅力和智谋才能,引发学生对于英雄人物形象和智慧之道的探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了解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和表现手法;2.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并理解其背后的智慧和战略思维;3.分析曹杨互动的含义和作用,探讨人际关系的重要性;4.深入思考曹操与杨修的智慧之道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进一步认识曹操这一历史人物,并从中汲取对人生、对学习和对待人际关系的启示。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曹操与杨修》这一篇章回体小说。
通过课文的阅读和分析,学生将能够认识到曹操的人物形象和智慧,同时思考曹操与杨修之间的互动所蕴含的意义。
2.1 理解章回体小说在学习《曹操与杨修》之前,首先引导学生了解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通过简单的介绍和示例,让学生对章回体小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2 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和智慧接下来,通过阅读课文,深入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
从他的言行举止、心计谋略和对待敌手的态度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2.3 探讨曹杨互动的含义和作用课文中,曹操与杨修有多次的互动和交流。
通过对这些片段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曹杨互动的含义和作用。
学生可以从中深入探讨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思考智慧与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
2.4 思考智慧之道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最后,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思考曹操与杨修的智慧之道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可以以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的方式展开,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有效实施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策略:1.导入法:通过引入章回体小说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欲望,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阅读理解法:通过学生的独立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感悟,同时激发对于课文的深入思考。
曹操与杨修
上海市第二中学包亮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戏剧情节和品读人物语言,理解曹操与杨修复杂而矛盾的人物性格;
2、领会剧本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戏剧语言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
3、在理解剧本内容的基础上,探讨杨修之死的悲剧因素,体会编剧的用心。
说明:
《曹操与杨修》从体裁上看,属于剧本;从题材上看,属于历史故事新编;它所在的第三单元主题是“历史”。
历史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矛盾冲突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点所在;现代改编中体现的反思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所在。
根据剧本的特点,拟设计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这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展开解读,最终挖掘出悲剧因素。
设计理念是,参与和对话。
参与——剧本的阅读诀窍在于假设自己是其中的演员;历史故事的解读诀窍在于假设自己是其中的人物。
参与意味着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投入进去。
对话——与剧本中的演员对话意味着演出;与历史中的人物对话意味着思辨;
与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对话意味着学习。
教学指导思想是,把课堂变成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剧中人物,同时也展现师生自己。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评主要人物的矛盾性格;
2、难点:领会杨修之死的社会因素。
说明:
1、历史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矛盾冲突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点所在。
在解读过程中应注意紧扣文本开展分析。
《三国演义》里相关故事是学生所熟知的,这些信息可能干扰课文的解读,从而使学生忽视课文的新编特点。
所以,应强调从文章中为发言找依据,牢牢把握住解读的对象。
2、现代改编中体现的反思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所在。
在反思“有没有可能避免悲剧”的过程中,学生容易陷入“没有依据地假设”
误区,脱离文本虚构解决途径。
应注意及时指出错误,把讨论引导到对性格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大方向上。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本文是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的节选,在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观摩京剧演出,带给他们剧本相关概念的感性认识。
也可以围绕“杨修之死”的故事引导学生开展专题阅读,然后抓住“杨修究竟该不该死”这个问题组织课堂辩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人与时代如何才能良性互动”。
练习举隅
1、在熟悉剧本的基础上观摩实际演出,你会发现,实际演出对剧本内容作了些许的调整。
你觉得调整得好么?为什么?
2、剧本的生命在于演出。
请以本文为参考,改写或自编课本剧《曹操与杨修》,排练并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