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 8
- 格式:pptx
- 大小:96.69 KB
- 文档页数:9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4.8《练习八》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4.8《练习八》主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但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学生计算过程中的错误纠正。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例如:小明有32本书,小红的书是小明的2倍,请问小红有多少本书?2.呈现(10分钟)讲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例如:23 × 17的计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并及时给予反馈。
例如:23 × 17、32 × 27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互相交流计算方法,讨论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判断两个两位数的乘积是几位数?例如:23 × 17的乘积是几位数?为什么?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要求学生在家长监督下完成,并签字确认。
8.板书(5分钟)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示例:23 × 17 = 391。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练习八
1.
2.
3.(1)一种客车每辆最多坐21名乘客,3辆这样的客车最多可坐多少名乘客?
(2)80名乘客乘坐4辆这样的客车,能坐下吗?
4.一匹马的体重是280千克,一头水牛的体重是这匹马的2倍。
这头水牛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5.
6.用90厘米长的丝绳可以编一个中国结。
王阿姨有一捆10米长的丝绳,要编8个这样的中国结,够吗?
7.(1)1排灯笼有12个,30排共有
灯笼多少个?
(2)1个灯笼5元,买这些灯笼需要多少钱?
8.
9.一个漏水的水龙头1分钟滴水50克。
(1)1小时滴水多少千克?
(2)1天(24小时)滴水多少千克?
10.
11.小亮用作文纸写一篇短文,作文纸每行最多写20个字。
小亮的短文大约有多少个字?
12*.一个数乘10,得到的数比原来的数大72。
原来的数是多少?。
数学一年级《练习八》教案(10篇)数学一年级《练习八》教案 1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了解这种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的结构,会用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初步感受符号所具有的简约化的特点,初步培养符号感。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及结构。
教学难点:根据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图画题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在学习“比一比”时,先比较哪根跳绳长,再比较哪个小朋友高,我们用“√”和“○”来表示比较的结果,这比用文字表示方便多了。
2、导入:使用符号表示既简单又明确,我们数学上经常使用符号。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如何用符号表示图画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并学习如何通过计算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题。
(1)小黑板出示苹果图。
(2)__: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得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如果把刚才的问题写下来,这些字要写好长时间,现在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3)初步了解括线和问号:(出示括线)这叫括线,括线对着哪里,就表示哪里的东西,这里的括线就表示左边和右边的苹果总数。
“一共有多少个?”不知道,要我们求出来,这是问题,就在括线下面写问号。
(出示“?”)你们看,这样表示简单吗?(4)了解已知条件和问题。
题目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呢?已经知道了什么就是已知条件,要求什么就是问题。
(5)__:这道题谁会列式计算?2、教学“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包括括线的问号)(2)__:在这道题里,括线表示什么意思?括线下面的“10”个表示什么?“?”表示什么?谁能说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3)在书上列算式计算。
(4)反馈交流,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三、__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学生在书上__列式计算。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5课《练习八》教案一. 教材分析《练习八》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认识,对加减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混淆、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卡片等。
2.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如:小猫和老鼠比赛摘桃子,小猫摘了3个,老鼠摘了5个,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系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
如:图片中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让学生操作并回答。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如:小组成员互相出题,计算并交换答案。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如:设置一个闯关游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题目。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
如:小明有5个苹果,他吃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