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理走进生活
- 格式:ppt
- 大小:14.76 MB
- 文档页数:45
让地理走进生活——三年级地理教案设计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它不仅具有学术性、理论性,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生活性。
而且,作为小学学生,他们面临着日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对地理科学知识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地理学的课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而让地理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则是地理教育的核心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应该采取多种策略,包括鼓励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引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等等。
作为一名三年级地理教师,我将下面的几篇教案分享给大家,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让地理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教学目标1. 掌握学习地图的基本方法;2. 了解地球上主要大陆和水域的分布;3. 了解自己居住城市周边的地域环境,掌握简单的地理术语。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地图的基本方法(1)地球仪和地图的区别;(2)学习地图上的地理符号;(3)学习距离的表示方法。
2. 地球上主要大陆和水域的分布(1)学习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等大陆的位置;(2)了解各洲的特点和经典景观,如长城、埃及金字塔、南极冰川、亚马逊河等;(3)了解各海洋的位置,如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
3. 了解自己居住城市周边的地域环境(1)学习房山区的地理图案和简单的地理术语,如山脉、平原、盆地、岛屿等;(2)了解房山区风光,如燕山、百花山、周口店等。
三、教学方法1. 演讲法利用视频、图片等资料展示世界各大洲、海洋、地形等知识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
2.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游戏,探索和发现身边的地理环境,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 视听教育法选用生动形象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使学生身临其境,实现地理知识的清晰呈现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播出视频或呈现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态以及世界各大洲、海洋的分布。
如何将地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地理与我们息息相关。
它不仅局限于地图或课堂,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日常活动、思维方式及决策过程。
将地理与生活相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首先,让我们从居住环境谈起。
无论是城市的喧嚣,还是乡村的宁静,地理环境塑造了我们所居住的地方。
选择居住地时,交通便利性、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生活方式。
例如,住在海边的人可能会参与更多的水上活动,而山地区域的人则可能享受徒步旅行和滑雪。
这种对地理特征的敏感,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融入自己所处的环境,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
其次,地理知识也在日常消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选择食物时,我们往往会受到季节性和地域性的影响。
在不同的季节,市场上盛产的水果和蔬菜各不相同,消费者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和当地气候选择最适合的食材。
此外,了解地理分布还可以激发我们对美食的探索欲望,例如,尝试不同国家的特色菜肴,这不仅丰富了饮食体验,也培养了对世界的认识。
在旅行中,地理的影响尤为明显。
旅游目的地的选择通常基于地理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通过研究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人们不仅能发现独特的自然景观,还能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俗。
例如,前往山区,游客可以体验到与海滨截然不同的生活情境,如农舍、传统手工艺和当地民俗。
这样的经历不仅拓宽了视野,也增强了对地理环境的感知。
教育也是将地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重要领域。
地理教育不仅限于课本知识,更应该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地理意识。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社区的地理特征,了解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技术的进步也为地理与日常生活的结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现代科技,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智能手机应用,使得人们能够实时获取地理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例如,在规划旅行时,使用地图应用能够轻松找到最佳路线,了解沿途的景点和餐饮选择,以便充分利用旅行时间。
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初一地理教学浅谈作者单位:江东镇初级中学作者姓名:李政权论文内容摘要:各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将身边的事引入课堂,提醒大家从平时的生活中去寻找与地理有关的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当引用古诗句,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增添课堂气氛而又略带些文学色彩;巧用实验来解释课堂问题,瞎猜测的现象就会减少甚至消失,既让学生学得有趣又可让学生初步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世界观和学习观;自制简单教具,化抽象为直观,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时事热点,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将地理知识教活学活等讲授地理课的方法,都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初一地理教学浅谈歌曲《一剪梅》中唱道,“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如果我们教师能将其中意思体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做到“无怨无悔”,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啊!要让学生爱上地理课,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中感受地理知识的价值,如何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地理。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使用的是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许多的教师对此有些不适应,其实这是时代进步、教育变化、观念流动的具体体现。
一、谈身边的事、兴趣引入课堂本学期七年级所使用的是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教材,教材在编著上有着明显地域性特点,而且在“绪论”部分给出了三个内容,即“地理学习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和“怎样学好地理”。
在学习“地理学习什么”这一小节时,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我没有按书上的内容进行直接解说,而是首先提问:“今天大家上学带雨衣了吗?”“没有!”“那为什么没有带呢?请同学们在教材上找出的在何种情况下该带雨衣的内容。
让地理教学走进生活摘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在课程目标和活动建议中也对乡土地理教育明确提出了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注意联系乡土实际和进行乡土地理教育,积极运用乡土地理案例活化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使原理和案例相结合,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更有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乡土地理;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乡土地理调查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
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挖掘乡土地理案例,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地理课的质量,更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实践能力和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如何在教学中应用乡土案例提高课堂效果,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个勤于思考的头脑,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要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就会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
一、巧设乡土地理案例,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高中地理教材在阐述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现象时,考虑到地理事物的典型性和整体性,所选的材料和事例多具有全球性、全国性。
但从学生的角度讲,由于对家乡耳濡目染,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
我们在课堂上如果能适时恰当地选择乡土地理案例加以举例说明,则更有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让他们体验到地理知识活学活用的乐趣。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又能拉近学生与地理课程之间的距离。
如,学习选修四《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一节课时,我们选用“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为案例,让学生收集关于开平碉楼的保护措施和现状资料,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
让地理走进生活自古而今,教育者总在不断探索,如何“授人以渔”,为人师者仍在苦苦寻找,能让莘莘学子真正爱学、乐学的法宝。
而今,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基本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就是说,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
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何等重要。
对于自我约束力不太强的中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兴趣问题,我们要想使学生成为地理课的乐之者,就要千方百计的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上下功夫。
课堂乃小生活,生活乃大课堂。
让地理走进生活才能让学生接受地理。
一、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地理,七年级的学生对生活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他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逐层深入的引导其去提炼、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例如,在进行天气预报的教学时,考虑到它与日常生活非常密切,首先笔者开门见山地用英语提问:“How ‘s the weather today?(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听到地理老师居然用英语提问,感觉很新鲜,而且英语课上也刚刚学过,纷纷积极举手回答:It ‘s sunny(晴朗的) It ‘s cloudy (阴天的) It ‘s windy(多风的)It ‘s cold(冷的)……,然后请收听或收看了当地天气预报的学生播报给大家,师生共同归纳天气包含的主要内容。
又如,由于学生对沙尘暴现象有切身体会,给学生放了一段“沙尘暴”的录像,当学生目睹天昏地暗,风沙肆虐的景象时,如临其境,感染力极强,使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忧患意识,这时教师引用《还珠格格》里的一句歌词:“你是风儿,我是沙,风儿吹吹,沙儿飞飞。
”学生都露出会心的微笑,此时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沙儿为什么飞,这种灾害是怎么形成的?”,随着悬念的产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起来了,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152生活即为地理,地理即为生活——浅谈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李燕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因而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从生活出发,从中发掘素材与文本知识的融通之处,将教学内容纳学生的生活之中。
要想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挖掘生活素材,教学过程中使用真实生活实例想要让学生理解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先要让学生看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形态。
在教学中列举学生司空见惯的地理现象,以丰富学生的感知,从这些现象中,挖掘蕴含的地理知识。
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
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
还能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并不神秘。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处处有地理思想。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离不开平常在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地理知识。
利用生活现象提炼地理知识,引入新的教学课程,才能随心所欲,随口而出。
那么如何具体化的将生活实例引入地理课堂呢?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收集素材,随手拍照,随手录取视频,在享受生活的过程中,将这些照片或者视频插入我们的课堂中,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即为地理,地理即为生活”。
如:同学们四季校服的变化,校园的四季景色,结合教材《地球运动》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让学生解释这些现象。
再如:冬季我们校园里的落叶多,那我们的植被类型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学校要有冬季、夏季、春秋季的入校时间表?为什么夏季大家喜欢去海边玩耍,或者喜欢去草原探险等等。
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现象,引起他们的探究心理,他们会体验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地理建立一种需求感。
让学生将所学原理扩展,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认识。
让地理走进生活:实用人类之家地理教案实用人类之家地理教案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学科,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也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
但是,许多人在学习地理时,却感到乏味无趣。
那么,如何让地理这门学科更好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中?这就需要实用性强的地理教案了。
本文将介绍一种实用人类之家地理教案,旨在让地理真正走进大家的生活中。
一、人类之家地理教案介绍人类之家地理教案是“实用型地理教案”之一,主要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为基础,透过实例的呈现,循序渐进地推展地理知识。
在实用性与解释性之间的运用,能够加深学习者对相关概念的掌握,并增加对知识的识记度与交互性。
此外,该教案注重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掘地理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教案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人类之家地理教案实例接下来,我们以封开县的茂文村为例,介绍人类之家地理教案的具体设计步骤:第一步:了解地理概念需要让学生了解“地方的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加上思维导图和视频资料,呈现地理环境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步:解剖案例地理环境接着,将一个实际的案例——茂文村,作为教材案例。
该案例应包含茂文村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资源与人类活动等方面的资料。
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搜索引擎、资料库等方式探索地理环境,并观察地方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变化。
第三步:分析地方发展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此阶段,通过研究资料,让学生发现地方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例如,茂文村位于梅江上游,气候温暖多雨,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等,为种植柑橘等水果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该地区水电资源丰富,也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此,该地区发展了柑橘种植、农村旅游业、水力发电等行业,使茂文村的经济发展得到了长足的提升。
第四步:探究通过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影响通过探究,让学生了解到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带来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