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环境学概论2018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7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及答疑重点《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考试大纲的性质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考试内容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环境及其组成;近代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经。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第四章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全面考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在环境保护其他方面的应用。
第五章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任务与方向;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人口的增长与控制人类人口的增长;未来一百年的世界人口;环境保护与人口控制;我国人口的控制问题。
第七章粮食问题粮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世界粮食的供应情况;农药污染的防治与发展方向;利用生态学原理提高粮食产量。
能源与环境当前世界能源的消耗情况;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未来的能源供应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太阳能的利用;未来的核能;地热能。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我国能源的现状;如何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
第十一章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关于水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世界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十二章海洋污染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海洋污染的现状;海洋污染的特点;海洋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的控制。
第十三章大气的污染大气的组成;大气污染的形成和污染源;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各论;空气污染和人体健康。
第十四章大气污染气象学地球大气圈的结构;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空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
第十五章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与其防治对策全球变暖与防治对策;臭氧层破坏与防治对策;酸沉降与防治对策。
《环境学概论》复习大纲一、考试性质《环境学概论》考试是为东华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考试对象为参加东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环境学概论》考试的考生。
二、要求1.要求: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环境学研究对象,掌握大气、水、土壤和固体废弃物环境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规划的内容、作用、手段和方法,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及人口、能源、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参考书目:《环境学概论》刘培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考试时考生需自带计算器。
三、内容1.第一章绪论(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3)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4)*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2.第二章大气环境(1)大气的结构和组成;(2)*大气污染和污染物;(3)*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4)*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5)*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和管理。
3.第三章水体环境(1)*水体环境概述;(2)*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3)*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转化;(4)*水环境污染控制及管理;4.第四章土壤环境(1)土壤的组成和性质;(2)*土壤环境污染;(3)*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4)*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5)*土壤污染的防治;5.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1)固体废物的概述;(2)*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及资源化;6.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规划(1)*环境质量评价概述;(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3)*环境影响评价;(4)环境规划7.第七章全球环境问题及人口、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全球环境问题;(2)人口、能源、资源对环境的影响;(3)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必须掌握的内容四、考试结构:概念题 10% 简答题 30% 计算题和论述题60%(大概比例)。
在很多年之前我从来不认为学习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那个时候我混迹于人群之中,跟大多数的人一样,做着这个时代青少年该做的事情,一切都井井有条,只不过,我不知做这些是为了什么,只因大家都这样做,所以我只是随众而已,虽然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但,我的人生目标一直以来都比较混乱。
但是后来,对世界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我忽而发现,自己真的不过是这浩渺宇宙中的苍茫一粟,而我自身的存在可能根本不能由我自己来把握。
认识到个体的渺小之后,忽然有了争夺自己命运主导权的想法。
所以走到这个阶段,我选择了考研,考研只不过是万千道路中的一条。
不过我认为这是一条比较稳妥且便捷的道路。
而事到如今,我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时隔一年之久,我终于涅槃重生得到了自己心仪院校抛来的橄榄枝。
自此之后也算是有了自己的方向,终于不再浑浑噩噩,不再在时代的浪潮中随波逐流。
而这一年的时间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懒惰、闲散的人来讲实在是太漫长、太难熬了。
这期间我甚至想过不如放弃吧,得过且过又怎样呢,还不是一样活着。
可是最终,我内心对于自身价值探索的念头还是占了上峰。
我庆幸自己居然会有这样的觉悟,真是不枉我活了二十多个春秋。
在此写下我这一年来的心酸泪水供大家闲来翻阅,当然最重要的是,干货满满,包括备考经验,复习方法,复习资料,面试经验等等。
所以篇幅会比较长,还望大家耐心读完,结尾处会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希望会对各位有所帮助,也不枉我码了这么多字吧。
苏州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专硕的初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02)数学二(811)环境学概论(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02)数学二(81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811)环境学概论参考书目:《环境学》左玉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81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参考书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四版)周群英、高廷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关于英语复习的一些小方法英语就是平时一定要做真题,把真题阅读里面不会的单词查出来,总结到笔记上,背诵单词,在考试之前,可以不用大块的时间,但一定要每天都看最起码2小时英语,把英语当做日常的任务,真题一定要做,而且单词要背熟,我在考试之前背了3遍的考研单词,作文可以背诵一些好词好句,在考场灵活运用。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002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录初试考试大纲 1610高等数学 1638 量子力学 1953 声学基础 3806 普通物理 5807数据结构7808地理信息系统8810数字电子技术10341农业知识综合三11910高级程序设计12911软件工程14912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16930程序设计基础19940 计算机网络与安全 21946 信号与系统23954计算机基础综合24复试考试大纲28现代物理基础28科技英语(光学、凝聚态物理) 30现代光学基础31电子技术基础33科技英语(光学工程专业(学术型080300和专业型085202)34 电子技术A 35通信原理36计算机系统结构38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40数据库系统41程序设计实践43保密概论45安全程序设计实践47农业信息化概论50数字信号处理52C++语言编程54科技英语(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56 光学电磁学57信号与系统59数字电子技术61科技英语(海洋探测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62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大纲63数据结构63软件工程65初试考试大纲610高等数学一、考试性质高等数学是理、工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高等数学入学考试是为招收理、工科专业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它的指导思想是既要为国家选拔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又要有利于促进高等学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考察目标要求考生能系统理解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具有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高等数据75%,线性代数25%。
四、考试内容(一)高等数学(75%)考试内容:函数的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场论,含参变量积分,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及其应用。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009 工程学院目录初试考试大纲 1841热工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 1842自动控制理论 5845水力学 8848运筹学 8915机械设计(含机械原理)10959 结构力学A 16960 结构力学B 17复试考试大纲18机械工程综合18动力工程专业综合20电子技术综合25土木工程综合考试28管理信息系统31工程水文学33理论力学34船舶结构力学35初试考试大纲841热工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一、考试性质热工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是动力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理论课程。
作为选拔性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察目标重点考核学生对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基本定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常用工质的热物理性质的了解,有关图表及计算公式的综合运用。
对典型热力工程和热力循环的计算和分析能力,对热量传递的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热量传递工程计算方法。
能源合理利用及其高效转换的基本观念的掌握。
三、考试形式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选择20%,计算题80%四、考试内容(一)基本概念1、主要内容:(1)热力系。
(2)热力状态和平衡状态。
(3)工质的状态参数。
状态方程。
热力参数坐标图。
(4)功和热量。
热力过程,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
热力循环。
2、具体要求:理解热力系、理想气体、平衡状态和可逆过程的基本概念。
掌握工质基本状态参数和热效率的计算、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了解热力系的分类和特点、工质状态参数性质。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1、主要内容:(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2)内能。
(3)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
(4)焓和稳定流动能量方程。
2、具体要求: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来源和本质。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在不同热力系的表达方程、应用特点和工程计算方法、热与功的计算。
理解内能、焓、比热的定义和含义。
(三)气体的热力性质和热力过程1、主要内容:(1)实际气体和理想气体。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总4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环境科学概论地球与环境学院耿艳主要内容:1. 环境概念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3. 环境生态学4. 环境污染控制(气、水、声等)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二节环境科学及其分类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一、环境概念环境的定义: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电子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 环境类型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 特点•(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三、环境效应及其特点• 1. 环境效应:•指环境受到污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包括•(1)环境生物效应生态系统•(2)环境化学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3)环境物理效应噪声、沙尘暴、矿区沉陷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环境特点•1)整体性和有限性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最终污染物被清除。
这一过程称为自净。
环境清除污染物能力的大小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容量:指对一定区域,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二节环境科学及其分类•二、环境科学分科• 1. 环境学:环境科学的核心,重点研究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
《无机及分析化学》考试大纲无机与分析化学是一门涵盖化学反应原理(含热力学和动力学)、定量分析基础、四大化学平衡及滴定(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物质结构基础的一门学科。
考生应该掌握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知识和定量分析的一般方法,具有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理论部分基本要求1.掌握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
2.掌握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
3.掌握四大平衡基本原理及其滴定。
4.掌握物质结构的基本知识。
5.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二、具体内容和要求:第二章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2.1基本概念2.2热化学2.3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2.4化学平衡2.5化学反应速率2.6化学反应一般原理的应用要求:掌握热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和盖斯定律;掌握熵变判据和吉布斯函数变判据,了解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标准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了解基元反应概念,掌握质量作用定律,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第三章定量分析基础3.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3.2定量分析方法的分类3.3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3.4定量分析中的误差3.5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3.6有效数字及其运算3.7滴定分析方法概述要求: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分类;了解分析化学中误差产生的原因与分类;掌握准确度、精密度的定义及其评价指标的定义和相关计算;掌握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掌握分析结果的检验方法;了解滴定分析方法的分类,掌握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的定义,掌握滴定分析的计算方法。
第四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4.1电解质溶液4.2酸碱理论4.3溶液酸度的计算4.4缓冲溶液4.5弱酸碱溶液各分布型体的分布4.6酸碱滴定法要求:掌握酸碱质子理论;了解酸碱溶液中酸碱的分布形式;掌握酸碱溶液中酸碱pH 的计算;掌握酸碱缓冲溶液理论及其计算;了解酸碱指示剂作用原理;掌握一元强酸(碱)滴定一元强碱(酸)体系的滴定;掌握一元强酸(碱)滴定一元弱碱(酸)体系的滴定;了解多元弱酸(碱)的滴定;了解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中国高端辅导品牌专注教育20年苏州科技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建筑学基础》科目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以建筑学一级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综合考查学生对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以及建筑构造等主要专业课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以及以上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1.中国建筑史部分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认知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独特传统,了解中国建筑的自然地理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认知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平面构成、构架体系、造型特征、构件做法和细部装饰的基本形态和具体形制,掌握其主要术语;认知中国古代建筑和当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脉络;认知各地区建筑的类别及特点;认知传统园林建筑的造园思想和设计手法等。
考生还应具备能综合运用以上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能够徒手绘制与中国建筑史有关的图形。
2.外国建筑史部分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外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各阶段建筑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包括各主要风格的建筑理论与实践作品;要求考生认知近代、现代、当代外国建筑的发展史,掌握近现代欧美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各时期知名建筑师的理论和其代表性作品。
考生还应具备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筑构造与材料部分建筑构造部分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民用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构造方法,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能,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综合运用建筑构造与材料知识进行构造设计。
了解建筑物的分类组成,构造特点和相关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掌握建筑物的基础、墙(柱)、楼地层、楼梯、屋顶、门窗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熟悉施工详图的基本内容及表现方法和常用建筑材料的特点,并能运用建筑构造与材料知识进行一般的民用建筑的构造设计。
4.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要求考生能分析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共性问题,运用一般性的原则解释公共建筑中普遍性规律;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构思方法等;掌握主要公共建筑类型的总体规划布局、功能关系、空间组合、结构选型等;了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规范条文;掌握建筑设计的经济技术指标计算方法。
苏州科技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风景园林基础》科目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以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综合考查学生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中外园林史以及风景园林工程等主要专业课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1.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部分系统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基本原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了解国内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发展的新动态,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相关法规和规范等。
并具有能够综合运用所掌握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应用的能力。
2. 中外园林史部分系统掌握我国园林发展一般历程,各历史时期园林类型、代表作品、主要园林设计理念、设计手法及相关历史文献;了解世界园林发展一般历程,掌握各主要园林流派的园林艺术特点,代表作品及主要园林设计师。
能够徒手绘制经典园林实例,深刻领会传统园林艺术富具特色的理念和理法,阐发传统园林艺术对现代园林发展的价值意义。
能够用相关理论阐释园林产生、留存、转变的内在原因,以期使学生能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具有较高的理论高度。
3. 风景园林工程部分系统掌握风景园林建设相关的工程原理、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等基本知识,能正确、清楚、简明、严格地表述有关园林工程的各种基础知识、设计方法、技术与技艺、材料与做法等。
能够综合运用所掌握知识,分析和解决园林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出现的实际问题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1.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满分150分。
2. 答题时间3小时。
3. 考试内容的比例①基本概念:约20%②基本原理:约50%③实际问题:约30%4.主要题型名词解释、作图题、问答题、论述题等。
四、参考书目①.《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②.《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日]针之谷钟吉著,中国建工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③.《风景园林工程》,张文英,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④.《风景园林工程》,孟兆祯,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⑤.《园冶》,(明)计成撰,胡天寿译注,重庆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刘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⑦.《中国园林》、《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学术期刊,及其他相关法规、规范。
《环境学》考试大纲一、考试范围:第一章环境学原理1.1 环境科学-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研究的起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
环境科学问题科学的内涵——为解决环境问题而产生;长期缺乏基础理论。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必要性——指导实践;明确学科地位;指导学科发展。
1.2 环境多样性原理自然环境多样性类需求与创造的多样性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多样性环境多样性的内涵和意义1.3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内涵人与环境和谐的五个台阶的内涵人与环境和谐的量度人与环境和谐原理1.4 规律规则原理规律的内涵、特征规则的内涵、特征规律规则原理的内涵及其理解1.5 五律协同原理五类规律环境规律的概念和内涵环境规律与其它规律的区别和联系五律协同原理内涵1.6 环境科学战略思考环境基本原理内涵总结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任务环境科学学科结构环境科学战略思考学习要求:了解环境科学的起源;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了解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掌握环境学四个基本原理;掌握环境科学知识结构体系;思考有关环境科学发展的战略问题。
重点掌握:环境学四个基本原理;环境科学知识结构体系。
第二章人口与环境2.1 人口发展的五律解析2.2 中国人口发展特征2.3 中国人口发展趋势2.4 人口调控与环境重点掌握:影响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中国人口变化特征;人口调控对策。
第三章大气环境3.1 大气概述大气的成分大气结构大气运动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3.2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概念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煤烟型大气污染、交通型大气污染、酸沉降污染成因、条件、特征和典型案例大气污染的危害3.3 大气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策略清洁能源(各种能源的利用对大气污染影响的差异,清洁能源发展策略和方向)绿色交通(合理的交通规划和清洁的交通工具)末端治理(技术)环境自净(生态环境建设)3.4 全球大气环境变化3.4.1 全球变暖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全球变暖的影响控制温室气体的对策3.4.1 臭氧层破坏臭氧与臭氧空洞臭氧层破坏的原因臭氧层破坏的危害臭氧层保护学习要求:掌握大气的组成与分成;掌握大气边界层特征,尤其是与污染有关的大气状态和运动;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污染物类型及其危害;掌握主要的大气污染类型、特征、成因;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掌握主要能源利用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大气污染控制策略;掌握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了解全球变暖的影响;掌握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的关系;掌握臭氧对于人类的意义,掌握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了解臭氧层保护的相关行动;掌握我国能源利用形势,掌握主要能源利用的五律协同分析方法和结论。
重点掌握:大气边界层特征;大气状态、运动与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产生的条件;大气污染类型及其特征;大气污染控制策略;全球气候与温室气体的关系;臭氧层保护行动;主要能源的五律协同分析。
第四章水环境4.1 地球上的水4.1.1 水的形成4.1.2 水的分布4.1.3 水的循环(1)水的自然循环(2)水的社会循环4.1.4 人与水的关系(1)生活用水(2)生产用水(3)生态用水4.2 水资源4.2.1、水资源的基本含义(1)水资源的含义(2)水资源的特性4.2.2 水资源短缺(1)全球的水资源短缺(2)我国的水资源短缺4.2.3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对策(1)开源:南水北调工程(2)节流:节水的对策(3)治污(4)综合管理4.3 水灾害4.3.1 洪水灾害(1)洪灾的危害(2)洪水的成因(3)防洪减灾战略与措施4.3.2 干旱灾害(1)旱灾的危害(2)干旱的成因(3)旱灾的减灾措施4.4 水污染4.4.1 天然水的化学性质4.4.2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1)点污染源(2)面污染源4.4.3 主要水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4.4.4 水污染的特征(1)地表水污染特征(2)地下水污染特征(3)海洋污染特征4.4.5 水污染控制(1)水污染控制模式(2)污染的源头控制(3)污水的人工处理(4)尾水的生态处理与资源化(5)尾水的自然处置学习要求: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状况;了解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掌握水资源的概念,了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状况;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掌握水资源“开源、节流,治污为本,加强综合管理”的策略体系;了解中国水灾害及灾害影响;掌握不同地区防洪减灾战略与措施;了解旱灾防控策略;掌握水污染概念;掌握天然水的化学性质;掌握水污染来源分析;掌握主要水环境污染及其环境效应;掌握主要水污染特征;掌握水污染控制模式,熟练掌握水污染三级控制的内容和内涵;掌握运用五律协同原理分析水污染、研究设计水污染控制对策的方法。
重点掌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策;防洪减灾战略与措施;水环境污染与主要水环境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水污染特征;水污染源;水污染控制对策;三级控制策略。
第五章土壤环境5.1 土壤概述5.1.1 土壤的形成5.1.2 土壤的形态特征(剖面与结构)5.1.3 土壤的物质组成及性质(1)土壤的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2)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5.2 土壤的污染与防治5.2.1 土壤污染的概念5.2.2 土壤污染的特点及其污染来源5.2.3 主要土壤污染物及其危害5.2.4 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5.2.5 土壤污染防治学习要求:了解土壤的基本常识,掌握与土壤污染相关的土壤组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等;掌握土壤污染的概念、特点,掌握主要土壤污染物及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特征;掌握土壤污染以防为主的防治策略。
重点掌握:与土壤污染相关的土壤组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掌握主要土壤污染物及其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特征,掌握土壤污染防治思想。
第六章物理环境6.1 声学环境6.1.1 噪声概述6.1.2 噪声来源6.1.3 噪声危害6.1.4 噪声控制6.2 电磁辐射6.2.1 电磁辐射的来源6.2.2 电磁辐射的危害6.2.3 电磁污染的控制6.3 放射性污染6.3.1 放射性污染来源6.3.2 危害和影响6.3.3 放射性污染的分类6.3.4 放射性污染的控制6.4 光污染6.4.1 光污染及其来源6.4.2 光污染的危害6.4.3 光污染的控制6.5 热污染6.5.1 热污染的类型6.5.2 热污染的危害6.5.3 热污染控制学习要求:掌握各种物理性污染的概念、内容、特征和危害;掌握噪声污染防治的主要方法;了解其它物理性污染的防治方法;掌握热污染的控制途径。
重点掌握:噪声污染特征、危害、防治对策;热污染的原因、防治对策。
第七章生物环境7.1 生物多样性7.1.1 生物多样性7.1.2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1.3 生物多样性保护7.2 生物安全7.2.1 食品安全7.2.2 转基因技术的生物安全7.3 生物污染7.3.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循环7.3.2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归宿7.3.3 污染对生物的影响7.3.4 污染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学习要求: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了解食品安全与生物安全的概念、影响因素等;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过程,了解一些主要污染物的生物环境行为;了解一些主要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变化与归宿,掌握主要污染物对生物、生态系统的影响。
重点掌握: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人类活动对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主要污染物对生物、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八章人居环境8.1 人居环境的发展和类型8.1.1 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8.1.2 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8.1.3 人居环境的类型和差别8.2 城市人居环境8.2.1 自然环境8.2.2 人工环境8.2.3 人文环境8.3 人居环境舒适度评价8.3.1 从城市生活居住环境的角度进行评价8.3.2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进行评价8.3.3 从生态环境和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评价学习要求:了解人居环境发展历程;熟悉掌握理想人居环境的内涵和探索历程;熟悉掌握城市人居环境的构成、要求;掌握人居环境舒适度内涵;了解主要的人居环境舒适度评价方法。
重点掌握:人居环境的概念;理想人居环境内涵及其探索历程;城市人居环境的内容;人居环境的舒适度内涵。
第九章景观环境9.1 景观环境的概念及分类9.2 自然景观9.2.1 自然景观的构成与分类9.2.2 自然景观的欣赏9.3 人文景观9.3.1 人文景观的构成与分类9.3.2 人文景观的欣赏学习要求:掌握景观环境的概念的分类;了解自然景观的构成与分类,了解自然景观欣赏的内容;掌握人文景观的构成与分类;了解景观生态学在景观环境研究中的作用。
重点掌握:景观环境的概念及分类;景观生态学常识。
第十章可持续发展10.1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10.1.1 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10.1.2 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10.1.3 第一次环境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0.1.4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10.1.5 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0.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10.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0.2.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0.2.3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学习要求:了解环境科学思想发展历程;掌握可持续发展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人物、代表事件、代表著作和代表文件;熟悉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了解可持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
重点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关键人物、事件、著作、国际会议和文件;可持续发展基本理念。
学习网站:/msmk/Courses/hjx/index.htm教材:《环境学》,左玉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