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七上《风筝》word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25.50 KB
- 文档页数:10
《风筝》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 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2. 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询问学生是否放过风筝,引入课题。
2.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并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探究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总结: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6. 课后作业:模仿课文,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作文。
《风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 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
2. 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 深入研读:
-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鲁迅和弟弟放风筝的过程。
- 分析文章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 让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
4.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放风筝的经历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分享不够积极,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风筝〉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网络,了解鲁迅生平及重要作品等信息2、解读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说出你的感悟3、学习文章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并积累、运用。
学习重点与难点:1、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2、体会鲁迅对亲情的感悟;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作业设计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他不仅有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笔,战斗的精神,更有细腻的情感和善良的爱心。
很多人都在研究鲁迅,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小研究员,走近鲁迅,了解鲁迅。
预习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选做以下作业,上传到本年级语文资料库。
1、网上检索,了解鲁迅生平,制作“鲁迅简介”幻灯片。
2、小组合作,利用网络及其他资料,制作“名人评鲁迅”幻灯片。
3、夯实基础,找出文中重点字词及你喜欢的句段,读读写写。
每小组以幻灯片形式出一页基础检测题。
4、读熟课文,可借助网络资源,进一步了解课文,并提出你的问题。
二、教师展示优秀预习作业。
三、课堂探究(一)用研究的态度自读课文,与作者对话,体会“悲哀”之情。
(方法指导:先自学,后小组交流。
)1、小声读课文,拿起笔,用你喜欢的符号做好圈点勾画,把你的理解或者疑问记在某个句子旁边。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3、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文章的开头结尾有哪些词句相互照应,说明了这种心情?(二)用研究的态度品读课文,与文体对话,品味浓浓的亲情。
(方法指导:选择一项任务,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在班内交流。
)任务一:回忆往事,再现当年情境。
1、找出“我”和弟弟对风筝的不同态度,并思考:我为什么不喜欢?2、找出这部分内容中对“我”和弟弟的描写方法,品一品其妙处。
3、想像一下弟弟偷做的风筝被“我”发现并毁坏时的心情怎样?写一段话表达。
任务二:补救过错,展现浓浓亲情。
1、“我”什么时候开始省悟的?“我”为了补救过错想到了哪些方法?2、你认为“弟弟”还记得这件事吗?如果你是弟弟,你会怎么面对哥哥的道歉?3、你从兄弟二人身上学到了什么?(三)用研究的眼光默读课文,与文中人物对话,再现温馨亲情。
一、预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字词的积累与运用。
3、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936)本名____,浙江___人,伟大的____、____、____。
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初》,文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二心集》、《三闲集》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____集____。
该集共收作品23篇。
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风筝》就是作家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在新发现的鲁迅的一首散文诗《我的兄弟》的基础上写成的一篇感想。
《风筝》的寓意比《我的兄弟》更为深刻,体现了作家几年来的思想进程和严肃认真自我解剖的态度。
3.《我的兄弟》原文及评介我的兄弟神飞(鲁迅另一笔名)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
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
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
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
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
阿!我的兄弟。
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唐弢同志形容得好:“正如色彩鲜艳的油画先画一个简朴的素描草稿”,他认为《我的兄弟》便是《风筝》成功前的一幅“素描草稿”,一个“雏形”。
风筝学习目标: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前准备:学生:1、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教学过程:1、课文导入: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速读课文,整体把握(1).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2).学生读课文,就\'这篇散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两个问题小组内部交流。
意见基本统一后小组代表发言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而心情沉重,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心里更加悲哀。
4、品读重点(1)、老师心里有一个疑惑:一件过去了二十多年的往事,为什么还如此耿耿于怀?(虐杀残酷,十分后悔,补过不得。
)(2)、品味“虐杀残酷”:a.弟弟对风筝的痴迷体现在那些词句中,找到相关内容,勾画重点词加以体会,说明。
b.我怎样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找出相关句子加以说明。
c.文章中的小弟是如此可怜,“我”是多么冷酷狠心的毁掉了他的风筝。
是什么使作者对弟弟采取这样的行动?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d.我们来朗读第3、4两段,把小兄弟的可怜,“我”的残忍读出。
4.风筝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好、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感受本文在误解和冲突中所体现的兄弟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感受本文在误解和冲突中所体现的兄弟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风筝是每个小朋友都放过的,放风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但是,鲁迅先生却因童年关于风筝的一件小事而引发了无限深思。
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吧。
2.(播放班得瑞的音乐《春》,营造气氛。
)春天来了,让我们来到户外,在蓝天下,在青草地上,放飞我们的快乐。
当风筝满天飘舞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何等的舒畅,可此时在鲁迅的眼里,风筝的浮动竟是一种惊异与悲哀,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生活,一起去看个明白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4课《风筝》。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伶仃..(línɡdīnɡ)虐.(nüè)杀瑟.(sè)缩荡漾..(xiánwù)傲.(ào)然..(dànɡyànɡ)嫌恶2词语解释苦心孤诣:费劲心思,刻苦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肃杀: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瘦得不堪:意思是瘦得非常厉害。
不堪,表示程度深。
恍然大悟:形容猛然醒悟过来。
3作者名片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在《鲁迅全集》里。
4背景追溯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鲁迅在广州编成的,并于26日深夜写了《题辞》(散文诗)。
《风筝》1、本文作者鲁迅,原名,现代伟大的家、家、家。
2、在文中按要求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根据划线句的意思写出成语。
3、选文第一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看到远处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5、第三段中写道“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6、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我为什么鄙视“放风筝”?7、第三段中“只得”一词反映了什么?8、第三段第一句话中“最”字能否去掉?为什么?9、第三段如此写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11、第四段中“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12、选文中剥夺弟弟的爱好对我的惩罚是指什么?“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中的“不幸”应该怎样理解?13、第五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14、“我”得到弟弟的宽恕了吗?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示?15、“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指什么?16、文中作者对待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所写的弟弟又是个怎样的人?17、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18、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19、课文第五段里谈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课文和你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
参考答案1、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背影》
呆看着空中出神,
(二)第三部分(
因为
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
作者扼杀了小兄弟喜欢游戏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
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
①选择你最有兴趣的角度,进行讨论,看看哪个组的同学
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板书设计
毁
我风筝弟
自责反省
浓浓亲情
教学反思:
对于文章主旨的把握,一定要立足位于文本,透过学生最为熟悉的“故乡的春天”的温暖与北京严冬的肃杀的景色描写的对比、“风筝事件”中的动作个神态描写以及多年之后的“自责”“愧疚”等情感描写,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恰当解读。
最好不要进行的那么深入,特别是不要借助各种参考资料,一股脑的堆砌在学生面前。
《风筝>教案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授课人:二审= 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 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 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难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前预习读准下列字音1. 生字丫杈chd 憔悴qidocui模样nnl 嫌恶xidn wu 可鄙bi 什物shi 惊惶 • • • • • • •• • 「诀 ju6< 决 jue I抉 jue课堂学习一、 导入1. 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 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 家和革命家。
二、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朗读课文1. 朗读要求:① 读准字音;② 停顿恰当;③ 读出感情;④ 读出重音。
2. 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 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② 风筝在全文屮起什么作用?(线索)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 “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 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④ 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 (1925年、半殖课型=新授主备:任道成课时:笫一课时审核序号huang 瑟缩sb 惩罚chOng • • 虐杀niie 宽恕shu ■ 苦心孤诣yi 堕dub 娱蚣 • • • • 嫌 xian赚 zhuan wugong 伶仃 11 ngdi ng• •愤怒 宽恕 dub 堕落 zhui 下坠民地半封建社会)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儿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J 思考r “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白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