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指导:《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法和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注重实践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与他人学会合作。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1、师:有这样一种树:它没有桃李的芬芳艳丽,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但它高大挺直,在风沙中傲然挺立。
是的,这就是白杨树!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白杨》。
(板书课题)2、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的事。
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又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和品格特征1.这位边疆建设者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读读课文,找到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句子,把它画下来。
2.生自由读书,勾画后指名说。
3.请生逐句品读,想想每句话各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4.逐句感悟。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大挺直)(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以体会出?(板书:适应性强。
哪儿……哪儿……很快)②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怎样?文中哪句话写的?(齐读第一段,理解“浑黄一体”。
)请学生看书上大戈壁的插图,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
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白杨礼赞教案两课时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 理解课文《白杨礼赞》的内容,了解白杨树的形象描写和表达。
(2) 能够初步把握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情感。
(3) 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的方式理解诗歌。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情感表达。
3. 情感与态度(1) 培养学生对自然、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保护之情.(2) 培养学生返回自然、回归本真的思维意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白杨树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并提问“你们觉得白杨树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学习与讨论(20分钟)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语言、意象和情感。
并利用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3. 朗诵与表达(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诵,并要求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表达出白杨树的形象和情感。
并且在小组内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合作和互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 创作与分享(40分钟)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验写一篇短文或诗歌来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和情感。
并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5. 总结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演和作品进行评价,并提醒学生要保护好身边的自然环境,加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之情。
三、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读后感,在班级分享之前,学生要进行修改并表达出自己对白杨树的深刻理解和体验。
四、教学反思本课采用了导入、学习与讨论、朗诵与表达、创作与分享以及总结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情感表达。
通过观察学生的反馈和听取他们的意见,我发现学生们对白杨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同时,学生们的合作与互动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些学生的作品没有时间展示。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唤起记忆。
1.指名认读相关生字和解释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师临时指定字词。
)2.师生共同完成“思考探究”的第一、二、三题。
3.指名概述本文的中心意思后听朗读录音,熟悉全文内容。
二、学习新课,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第①自然段后,思考问题。
这段仅有一句话,交代哪些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指名回答后,教师归纳。
明确:交代白杨树的特殊性“不平凡”和自己的情感态度“赞美”,为全文定下了情感基调,开启全篇。
这是全文的总起句。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②~⑧自然段,给该部分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指名回答,其他同学共同指正。
明确:第一层(②~④):写高原景色,交代生长环境。
第二层(⑤~⑥):具体描述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第三层(⑦~⑧):由白杨树过渡到人,突出其象征意义。
3.指名朗读第②~④段,回答相关问题。
⑴教师提出问题,全班学生思考:课题是“白杨礼赞”,作者在这儿为什么转写高原景色呢?这是不是与中心无关呢?⑵指名回答,其他同学点评并指正,教师肯定小结。
明确:作者在这儿转写高原景色,是为白杨树展示了一个生长的环境,即白杨树能在这样的高原上傲然挺立,确实是不平凡的,为后面赞美“不平凡”做好了铺垫(烘托);另外,高原旷野的面积使人“恹恹欲睡”的感觉与文后白杨树的品质使人精神振奋形成对比,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深化主旨。
4.学生齐读第⑤~⑥自然段,回答相关的问题。
⑴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相关思考题,全班同学思考。
①作者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时,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②白杨树在作者的笔下有怎样的外形特点?③你如何理解“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中的“普通”和“不平凡”?⑵同桌互相交流讨论,集中讨论意见,准备作答。
⑶分别指名回答后,教师归纳小结。
明确:①作者是按照空间顺序,即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白杨树的。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白杨礼赞》是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都是抒情散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接受美好情感的陶冶,提高审美品位,懂得各种抒情方式。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力求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散文阅读的基础。
但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体验,理解作者情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创设情境,以读和议为主,调动学生积极性,理清条理,体会情感。
3、教学目标本文教学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结构。
下面我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课标》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以三个维度为训练目标,我根据文本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各项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目标:了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进而研讨出它的象征意义。
(重点)(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给身边景物赋予象征意义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和分析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难点)二、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的质疑意识,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文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境法,引读品味法,质疑讨论法,感悟提升法。
2、说学法《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具体分析,掌握象征手法的基本特点。
2、理解象征、欲扬先抑、对比等写作技巧表达效果。
3、尝试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一、复习与导入:1、全文都在礼赞白杨,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生答)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呢?(生答师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 ,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热烈的歌颂他们和他们的精神、意志。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二、象征手法及其作用1、(讲授)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
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的写作手法。
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
2、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那些课文用这样的写法?(生答)《紫藤萝瀑布》,以紫藤萝繁密盛开的花穗赞美生命的顽强不息。
(师补)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两句是局部象征,以直冲云霄的白鹤象征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3、(讲授)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是临时的,不同于传统的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的“托物”与“言志”间的联系是相对稳定的。
如“腊梅”象征傲霜斗雪的坚强、淡雅朴素。
“菊”象征高洁、清秀。
这种写法帮助《白杨礼赞》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审查” 。
三、精读精讲第5 段,具体分析白杨树形象的描写方法,初步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1、作者为何单单选择白杨树来象征抗日军民和民族精神意志,而不选择别的物?(1)学生从课文和写作背景中找原因。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 能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 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2. 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白杨树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 文章的朗读录音。
- 小组讨论的引导问题。
- 写作练习的素材和范例。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标记重点和难点。
- 准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2. 提问:你们对白杨树有什么印象?为什么?3. 引出课题:《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二、回顾上节课内容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2. 回顾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
三、深入分析文章1. 象征意义- 小组讨论:白杨树在文章中象征着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白杨树坚韧、挺拔、生命力强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 总结: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2. 结构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总分总、总分等。
- 讨论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各部分的作用。
3. 表现手法- 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如白杨树与周围环境的对比、白杨树与人的对比等。
- 讨论对比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深化主题中的作用。
4. 语言特色- 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如朴实无华、富有诗意等。
-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四、小组讨论与分享1.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白杨树在文章中象征着什么?- 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情感的?- 你认为文章的语言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2.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白杨礼赞》精品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五年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深入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白杨树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深入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白杨树的特点。
2. 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 课文《白杨礼赞》全文。
2. 与课文相关的白杨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画的一棵白杨树,引发学生对白杨树的兴趣。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白杨树的了解和印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白杨礼赞》,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在课本上圈出生字词,并尝试解释其含义。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并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2.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白杨树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句子,用生字词填空。
2.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如何将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他们在讨论中得到的运用生字词的实际情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后找到的白杨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白杨树的特点,并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2.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句子,用生字词填空。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指导:《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
时)
【教学设想】《白杨礼赞》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
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然后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五、学生速读全文
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
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
“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