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一中2014届高三级第二次统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6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新课标全国卷I)历史部分试题分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在试题结构、题型、能力立意等方面都保持了去年的风格,但整体难度有所降低,且稳中求变,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今年的试题体现了哪些特点和能力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一谈本人的看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以供参考。
一、整体评价2014年高考伴着清风如约与你我相遇,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与历届的高考试题比较来看:难度大体相同,考点明晰,重点突出,在紧抓课本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
1.题型稳定:从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题型来看,一如既往顺序展开—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西方思想,西方政治,西方经济的模式进行试题安排。
非选择题40题,采用的仍然是去年的模式,分为两大问的出题模式。
2.创新:非选择题41题的题型跳跃性比较大,与以往历史试题相比是较新颖的题型。
内容上既注重历史知识的重点,紧抓考纲,立足于教材。
同时对学生整体知识体系以及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的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二、2014年试题结构和题型以稳定为主,但有新特色今年的历史试题仍为18道。
其中,选择题12道,每题4分;非选择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两道共37分,第40题25分,第41题为开放性试题总分12分;选做题共四道,分值均为15分,考生选择任意一题作答即可。
选择题方面, 考查的知识分布合理,中国古代(24题、25题、26题、27题),世界古代(32题),世界近代(33题、34题),中国近代(27题、28题、29题、30题),世界现代(35题),中国现代(31题),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都有涉及。
材料新颖,别出心裁,对知识和课本的变式较大,但直击考点,紧抓考纲。
需要考生回归知识点的源头去思考辨析。
针对材料的选项设置迷惑性大,有一定的难度。
考查内容皆为历史主干知识,部分为往年常考知识点。
非选择题方面,在强调学科特色的同时,降低了难度。
中山一中2014届高三级第二次统测理科数学试题本试卷共4页,20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已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考生号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1,2,3M =,{}14N x Z x =∈<<,则 ( ) A. N M ⊆ B. N M = C. {2,3}MN = D. (1,4)M N =2.等差数列{}n a 中,“13a a <”是“1n n a a +<”的 (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3.化简2001sin 352sin 20-=A .12 B .12- C . 1- D . 1 4.已知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11=a 公比2=q ,则=+++1122212log log log a a a A. 50 B. 35 C. 55 D. 46 5.已知平面向量()1,2a =-,()4,b m =,且a b ⊥,则向量53a b -= ( ) A. (7,16)-- B. (7,34)-- C. (7,4)-- D. (7,14)- 6. 命题,p :,R αβ∃∈,使tan()tan tan αβαβ+=+;命题q ⌝:x R ∀∈,210x x ++≥.则下列命题中真命题为( ) A. q p ∧ B. ()p q ∧⌝ C. ())(q p ⌝∧⌝ D. ()q p ∧⌝7.奇函数()f x 满足对任意x R ∈都有(2)()f x f x +=-成立,且(1)8f =, 则(2012)(2013)(2014)f f f ++的值为 ( ) A . 2B . 4C . 6D . 88.如右图所示,,,A B C 是圆O 上的三点,CO 的延长线与线段AB交于圆内一点D ,若OC xOA yOB =+,则 ( ) A .01x y <+< B .1x y +> C .1x y +<- D .10x y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9.已知等差数列{}n a ,满足381,6a a ==,则此数列的前10项的和10S =10.在ABC ∆中,AB ,=2AC ,0=60C ,则BC =11.已知向量(3,1)a =,(1,3)b =,(,7)c k =,若()a c -∥b ,则k =___ 12.若函数()x f 的导函数()342+-='x x x f ,则函数()x f +1的单调减区间是 _____ 13.一物体在力5, 02,()34, 2x F x x x ≤≤⎧=⎨+>⎩(单位:N )的作用下沿与力F 相同的方向,从0x =处运动到4x = (单位:m )处,则力()F x 做的功为 焦. 14.下面有四个命题:①函数44sin cos y x x =-的最小正周期是π; ②函数x x y cos 4sin 3+=的最大值是5; ③把函数)32sin(3π+=x y 的图象向右平移6π得x y 2sin 3=的图象; ④函数)2sin(π-=x y 在),0(π上是减函数.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三、解答题(共80分。
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件类型:试卷+综合科目:历史年份:2014-6试卷名称:201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适用年级:高三试卷类型:高考真题适用省市: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语文及综合湖北综合江西综合湖南综合学校:题数:18质量评分:关键词:历史,201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已解析:是解析:王洪章解析时间:2014-06-12编辑:编辑时间:(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语文及综合湖北综合江西综合湖南综合)一.选择题。
(共12题,共48分)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的法家提出的,商鞅、吴起等在变法运动中初步实践了君主专制的思想,秦统一全国后秦王嬴政确立皇帝制度,确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直到辛亥革命废除君主专制,所以A错误;祖先崇拜,或称敬祖,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图腾崇拜过渡而来,所以C错误;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一种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祭天是为了神化和强化统治而非为了强化宗法制度,所以D项说法错误;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举行祭天大典,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反映出了君与臣民的等级差别(即人伦秩序),且皇帝‚承天‛而‚子民‛(承奉天道,治理百姓之意),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B项正确。
一.基础题组1.【广东省中山市一中2014届高三第二次统测】已知集合{}M=,1,2,3 {}=∈<<,则()14N x Z xA. NM N= M⊆B。
N M=C。
{2,3}D. (1,4)M N=2.【广东省中山市实验高中2014届高三11月阶段考试】设集合{}B=--,则()2,1,2A B等于( )2,1,0,1,2A=,{}1,2U=--,{}UA。
{}1B。
{}1,2 C.{}2D。
{}0,1,23。
【广东省仲元中学、中山一中、南海中学、潮阳一中、宝安中学、普宁二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设U R=,集合{}==∈,A y y x R2,x{}24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B x Z xA.()A B=+∞0,B.()(],0A B=-∞UC.(){}2,1,0A B=--UD。
(){}1,2A B=U4。
【广东省增城市2014届高三调研考试】设集合{}U=,集1,2,3,4,5,6,7合{}2,4,5A=,集合B={}A B=1,3,5,7,则()U( )A。
{}5 B.{}2,4,52,4C。
{}D。
{}2,4,65.【广东省惠州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设集合{3213}A x x =-≤-≤,集合B 为函数lg(1)y x =-的定义域,则A B =( )A 。
(1,2)B 。
[1,2]C 。
[1,2)D 。
(1,2]6.【广东省执信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设全集U R =,集合(){}30A x x x =+<,集合{}1B x x =<-,则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 ) A 。
{}31x x -<<- B.{}30x x -<< C.{}0x x >D 。
{}1x x <-7。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4届高三调研考试】已知集合{}1,2,3,4,5,6U =,集合{}1,2,3,4P =,{}3,4,5Q =,则()UP Q = ( )A 。
2014高考文综(新课标I)历史试卷分析2014年高考是我们江西省文科综合试题使用的是课标全国卷(文综卷I),2014年的试题相对2013年试题而言,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变化和调整,可以说是稳中有变,而探究这些变化,对2014年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我们2015年的高三的复习备考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试卷结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国课标卷在试卷结构、命题形式,能力考察方面基本保持不变。
分值方面,今年的高考历史是卷中,必修模块,古代28分,近代史28分,世界古代史4分,世界近现代25分;选修模块中古代史2分,近代史1分;其中中国史占主体71分。
从模块分布上看,教材模块一28分,必修二25分,必修三33分。
二、试卷特点1、考察基本史实。
纵观整个试卷,历史必修部分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唐朝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中对人性的认识、中国古代的经济·清初对外贸易的状况、中国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后中印消费英国棉布、棉纱的差异、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18989年康梁发动举人废除八股取士而受到众举人的抵制的情况、近代中国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情况、古希腊、罗马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特点、苏联工业化和新经济政策相关内容、欧洲一体化进程·对欧元问世的巨大作用、17世纪中国的传统科技与同时期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不同时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
2、背景、原因指向性明显。
2014年选择项的设置继续保持2013年的模糊性的特点,12道选择题中第24、25、28、32、34题都是“反映”类试题,第27、29、30、35题都是“表明”“表现”类试题,而“反映”“表明”“表现”“说明”类试题要求回答的是现象、原因、特征,还是本质、影响、意义,只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这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相对作答的难度是比较大的。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广东卷,解析版)12.“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祖先牌位 D.皇帝宝座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宗法制。
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皇帝制度出现于秦朝,此时普遍使用篆文,与题目中的信息“甲骨文”不符,故排除B、D两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宗’是……会意字”即可知“”可能表示祖先牌位,故本题应排除A项,选择C项。
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 B.均田制受到破坏C.分封制恢复 D.“市”突破空间限制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旨在考查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井田制和分封制均瓦解于春秋时期,早于题目中的时间“唐代”,故排除A、C两项;“市”突破空间限制开始于宋代,晚于题目中的时间“唐代”,故排除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恣行吞并……国家授予的田地”即可知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
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1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汉朝丞相和唐朝六部尚书的职责是执行重要政事。
权力均明确,故与题目中的信息“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不符,排除A、B、C 三项;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该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故本题应选D项。
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中山一中2014届高三级第二次统测化学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S —32 Cl —35.5 Cu —63.5一、单选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4分,多选、错选、没答题均不得分。
) 7.有关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A .聚丙烯的结构简式:CH 2-CH 2-CH 2B .C1-的结构示意图:C .Pd 10246和Pd 10346互为同位素D .过氧化氢电子式:8.下列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 .Na +、NH 4+、CO 32-、Br -B .Fe 2+、H +、ClO -、Cl -C .Al 3+、Ca 2+、HCO 3-、SO 42-D .Fe 3+、Cu 2+、NO 3-、OH - 9. 设n A 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L 0.1mol·L-1的FeCl 3溶液中,Fe 3+的数目为0.1n AB .1molNH 3中含有N-H 键的数目为3n AC .7.8g Na 2O 2中含有的阳离子数目为0.1n AD .标准状况下,22.4L 水中分子个数为n A 10.下列叙述Ⅰ和Ⅱ均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选项 叙述I叙述IIA NH 4Cl 为强酸弱碱盐 用加热法除去NaCl 中的NH 4ClB Fe 3+具有氧化性用KSCN 溶液可以鉴别Fe 3+C 溶解度:CaCO 3<Ca(HCO 3)2 溶解度:Na 2CO 3<NaHCO 3 DSiO 2可与HF 反应氢氟酸不能保存在玻璃瓶中11A .用SO 2漂白纸浆和草帽辫 B .用硫酸清洗锅炉中的水垢 C .高温下用焦炭还原SiO 2制取粗硅D .用Na 2S 做沉淀剂,除去废水中的Cu 2+和Hg 2+ 12. 下列物质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 ①②③④⑤A. ①③⑤B. 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④⑤ 二、双选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给6分,选对一个得3分,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22.下图为短周期的一部分,Y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Y 的氢化物比Z 的氢化物稳定 B .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X >Y>RC .Y 、R 形成的化台物YR 2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D .四种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是Y 2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锅炉中沉积的CaSO 4可用Na 2CO 3溶液浸泡后,再将不溶物用酸溶解去除B .向沸水中滴加FeCl 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的原理是加热促进了Fe 3+水解C .向纯水中加入盐酸或降温都能使水的离子积减小,电离平衡逆向移动D .反应2A(g) + B(g) = 3C (s) + D(g)在一定条件下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ΔH >0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
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A卷)文综历史解析(正式版)一.选择题。
(共12题,共48分)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同时人的道德理性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说明当时的大部分读书人认为废除八股,断了自己的生路以此加以阻挠,说明此时梁启超等请求废八股取士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群众缺乏认知,缺乏必要的群众基础。
中山一中2014届高三级第二次统测物理试题本试题卷分两部分,请把第一部分(选择题)答案填在机读答题卡上,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填在对应科目答题卷上。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共150 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118分)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4分,多选、错选、没答题均不得分。
)13.如图所示,斜面小车M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边紧挨着墙壁。
现再在斜面上放一个物体m,当m相对于M匀速下滑时,小车受力的个数为:A.3 B.4 C.5 D.614.两根滑杆上分别套A、B两圆环,两环上分别用细线悬吊着两物体C、D,如图所示,当它们都沿滑杆向下滑动时,A的悬线始终与杆垂直,B的悬线始终竖直向下。
则:A.A环做的是匀速运动B.B环做的是匀速运动C.A环与杆之间一定有摩擦力D.B环与杆之间一定无摩擦力15.如图所示,用一根长杆和两个定滑轮的组合装置用来提升重物M,长杆的一端放在地上通过铰链连接形成转轴,其端点恰好处于左侧滑轮正下方O点处,在杆的中点C处拴一细绳,通过两个滑轮后挂上重物M。
C点与O点距离为L,现在杆的另一端用力使其逆时针匀速转动,由竖直位置以角速度ω缓慢转至水平(转过了90°角),此过程中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重物M做匀速直线运动B.重物M做匀变速直线运动C.重物M的最大速度是ωLD.重物M的速度先减小后增大16.如右图所示,从地面上A点发射一枚远程弹道导弹,假设导弹仅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沿ACB椭圆轨道飞行击中地面目标B,C为轨道的远地点,距地面高度为h。
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质量为M,引力常量为G。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导弹在C B.导弹在CC .导弹在C 点的加速度等于2()GM R h +D .导弹在C 点的加速度大于2()GMR h +二、双选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6分,共54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给6分,选对一个得3分,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17.如图所示,相距l 的两小球A 、B 位于同一高度h (l,h 均为定值). 将A 向B 水平抛出的同时, B 自由下落。
广东省六校联合体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试题本试卷共10页,41题,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字迹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莫斯科时间(东三区)2011年2月18日12时55分,“火星—500"项目的中国志愿者王跃首次踏上模拟火星表面.为人类登上火星进一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读下表,完成1~2题.火星地球直径4220英里7926英里自转轴的倾斜角度25度23.5度公转周期687个地球日365.25日自转周期24小时37分钟23小时56分钟4秒大气主要是CO2 ,还有部分水蒸汽氮、氧、氩及其他大气密度0.0711.下列关于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部分地方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B.大气层的厚度比地球大C.自转速度比地球快D.火星的极地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2.当王跃踏上模拟火星表面时A.北京时间是2月18日7时55分B.我国从南向北白昼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C.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D.非洲南部的热带草原草木枯黄下图为沙尘暴的形成与消亡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的植被覆盖率比乙地高B.乙地风速小于丙地C.乙地的海拔高度高于丙地D.甲地气压高于乙地4.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地质作用与形成的地貌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流水侵蚀,易形成沟谷B.乙地风力搬运,易形成峡谷C.丙地风力沉积,易形成沙漠D.三地风力侵蚀,易形成风蚀蘑菇下图是某地气温年较差(单位:℃)图,读图回答5题。
中山一中2014届高三级第二次统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300分第I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制的完善B.理学的兴起C.事权的分割D.租佃制的发展13.梭伦时期,曾制定一项特别法令,规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
这表明了()A.雅典民主政治是全体雅典人民的民主B.雅典的法律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C.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派别之争D.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以公徇私的现象14.1917年7月20日,俄国政府作出决议,凡年满20岁的男女一律获得选举权。
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意味着沙皇政府正在着手铲除农奴制改革的残余B.作出这一决议的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C.一战爆发后,男性奔赴战场,女性承担更多工作,地位提高D.俄国的女权运动在同时期的西方国家中开展得最早15.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
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B.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C.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16. 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
我们认为,西欧国家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
”“西欧的联合”在当时客观上有利于A.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B.推动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正常化C.消除中美间敌对关系D.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17.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是从下列哪个角度而言的()A.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域性特点B.中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方式C.中国古代农业的技术性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结构18.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规模和数量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这段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B.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19.“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
”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工业革命促进了个人自由的发展B.工业革命前的欧洲缺少经济上的竞争C.自由放任政策是工业革命的要求D.工业化就是要求不断打破经济垄断的过程20.1933年7月《申报月刊》掀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
此次讨论共收到10篇短论和16篇专论,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倾向,完全赞成走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90%的论文赞成、倾向于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方式。
以下对这种情况的认识正确的是A.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想法B.当时知识界对“非资本主义”前途和社会主义倾向己有明显的增长C.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D.这是后来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依据21.1921年,苏俄出现全国性大饥荒。
政府救灾的决定性措施是()A.颁布土地法令,没收贵族和教会土地等财产B.与西方主动结束战争,争取经济援助C.实行新经济政策,改革生产关系D.实行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22.罗斯福在“新政”时期,积极干预甚至控制立法,频繁使用否决权,几乎“扮演着议长的角色”,1933年至1943年间,美国国会的重大立法,几乎都不是国会创始的。
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读应该是()A.罗斯福的做法背离了分权制衡的宪法精神B.罗斯福利用“大萧条”的“紧急状态”加强了行政权力C.该时期的美国国会形同虚设D.罗斯福此举使“新政”的推行大打折扣23.“长期以来日本人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国是不讲卫生的、主权高于人权的、允许使用危险农药的、说假话的、绝不妥协的;同样地,中国人也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日本是虚伪的、不反省历史的、右翼的、拒绝道歉的。
有色眼镜干扰了两国关系。
”此话不能反映()A.中日两国彼此之间的认知存在误差B.客观认知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很重要C.中日两国大规模政治运动扭曲了彼此间的认知D.中日两国不能相互客观认知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第Ⅱ卷38. (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一个地名命名或其变更并非单纯来自偶然或者不自觉的语言因素,更多的是历史的折射与反应。
材料一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发现了一组文字材料:“……两县共辖109坊,一为永乐、曲池、敦化、安仁等54坊,一为善和、通化、怀远、醴泉等55坊。
”(1)材料所涉及的朝代最晚可能是?说明理由(4分)。
材料二中国城市众多,但是城市的路名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胜利路,解放路,红旗路,三民路,中山路等。
(2)材料二中的路名,你认为哪两个被当今中国大陆与台湾共同使用的频率会最高(2分)?分别说出大陆与台湾使用这两个路名的理由(4分)。
结合史实说明大陆哪座城市最适合使用这些路名(3分)?材料三法国巴黎有一个著名“路易十五广场”,1789年被改名为“自由广场”。
1795年易其名为“协和广场”。
1814年再次被改回“路易十五广场”。
1830年路易·菲利普时代它又重新恢复为现在的名字:协和广场。
(3)导致该广场改名为“自由广场”的因素有哪些?广场名称的几经反复说明了什么实质性问题?(4分)。
(4)你从以上材料中得出什么认识(3分)?39.(32分)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影响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纵观近现代各国历史,在这一问题上有过成功的启迪,也有深刻的教训。
材料一2003年3月4日,俄罗斯社会学家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
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材料二①在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来改名为“资源委员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由全国知名的学者、专家担任专员。
②资源委员会制定“重工业五年计划”,拟定兴建冶金、机械、燃料、化学等工业。
③这些工作虽然是初步,甚至可以说是粗糙的,但是它们在当时和抗战期间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却不能忽视和低估。
——铁血社区网材料三50代初,毛泽东首次提出“两件大事”的思想。
他指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
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
”60年代后,加强经济建设的思想被“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思想所取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的关系受到影响。
材料四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军队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
——邓小平《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1984年11月1日)(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其对新中国的影响。
(7分)(2)历史评价作为人们对历史事物所作的价值判断,是历史认识或史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环。
材料二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哪句话(写出序号)?材料一中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的观点与材料二遵循了历史评价的哪些原则?(5分)(3)30年代的苏联和中国,都十分强调国防与重工业建设,假设它们都是合理的,请你为它们各自找两个依据?对两国共同而言,上述建设在四十年代最重大的意义是什么?(10分)(4)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领导人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的看法出现过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60年代和80年代产生变化的原因?(10分)2014届高三第二次统测文科综合—历史答案12-17 CBCBDC 18-23 BCBCBC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D C C A C C B C A B B C38. (20分)(1)朝代:唐朝(2分)。
理由:因为唐朝实行坊市制度,而宋代开始打破了坊市的界限。
(2分)(2)三民路,中山路(2分)。
孙中山在大陆被称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台湾,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创始人(中华民国缔造者)(4分)。
后面一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譬如:武汉——武昌首义地(其他如广州、南京、中山皆可)。
(3分,城市1分,理由2分,两者必须相关)(3)因素:启蒙思想影响;法国大革命爆发,对封建势力进行打击;(2分)说明的问题: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十分艰巨、曲折(类似表述亦可)。
(2分)(4)地名的变化不是偶然的;地名的变化有政治色彩;地名的变化能够反应出当时的时代特色.(答出两点给3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同等给分)39. (32分)(1)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国防工业;重视积累,不重视人民生活改善。
(4分)对新中国的影响:新中国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模式,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但经济体制的弊端在改革开放前也曾长期存在。
(3分) (2)历史评价:②(1分)遵循的原则:客观性原则(或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的原则);全面性原则(答一分为二、辩证分析亦可);史论结合原则。
(4分,答对两点给满分)(3)苏联:当时苏联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发展重工业;处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包围。
(4分)中国:日本侵华,民族危机深重;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必须提升基础工业水平。
(4分)意义:为两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分)(4)变化:五十年代——两者并重;六十年代——国防建设优先,经济建设受到影响;八十年代——经济建设是大局,国防建设服从经济建设。
(2分,答对一个不给分,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三个给满分2分)原因: 60年代:中美敌对,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提出“两只拳头出击”战略。
(4分,任答两点即可)80年代:国际局势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潮流;中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更趋务实理性;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改革开放。
(4分,任答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