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电影风格
- 格式:docx
- 大小:15.83 KB
- 文档页数:1
从关联理论看幽默语言电影字幕汉英翻译——以冯小刚电影为例引言幽默是一种文化对话与交流的重要形式,而电影作为一种流行媒介,也是幽默表达的重要场所。
在电影中,字幕翻译是将电影对话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重要环节。
本文通过关联理论探讨幽默语言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的问题,并以中国导演冯小刚的电影为例进行分析。
一、关联理论与幽默语言翻译关联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语言学理论,强调词语或句子的意义与其上下文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幽默语言翻译中,关联理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幽默的产生和理解需要读者与作品之间达成共识,而关联理论可以帮助翻译者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来传达幽默的效果。
二、冯小刚电影中的幽默表达冯小刚是中国著名导演,其电影以幽默而又具有社会意义的故事情节著称。
他的电影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其中的幽默表达也成为了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以电影《非诚勿扰》中的台词为例:“我不小气,小气也要有个限度。
”这句话运用了反讽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片中角色的个性和态度。
在翻译中,如果直译为“ I am not stingy, but stingy also has its limit。
”虽然能传达出原汁原味的幽默效果,但却未能迎合英语语境,不易为英语观众接受。
因此,根据关联理论,我们可以借用类似“Don't be meanie, and even meanie has a limit.”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相似的幽默效果。
三、字幕翻译中的策略根据冯小刚电影的幽默风格,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字幕翻译的策略。
首先,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
有些幽默语言的表达方式在不同语言中无法直接对应,因此需要使用意译的方法。
比如在电影《一九四二》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只是舔了一下。
”直译为“I just had a lick.”会使观众感到迷惑不解,而将其意译为“I just gave it a try.”则更贴合英语语境,能够传达出原句的幽默效果。
关于冯小刚电影《芳华》中的人性分析《芳华》是冯小刚执导的一部备受关注的电影作品,该片以中国文革时期为背景,展现了一群青年人在那个时代中经历的困苦、磨难和光辉。
影片揭示了人性在各种环境下的复杂和多样性,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种种特征和内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芳华》中的人性进行分析。
影片中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坚韧。
主人公林丁丁是一位坚强又善良的女孩。
在剧烈的年代变迁中,她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压力,但依然保持着善良的本性和顽强的生存意志。
她用自己的坚韧和善良,去影响、感化着周围的人,展现了人性中的乐观和善良的一面。
片中的其他角色也有类似的表现,在困难的环境下,他们依然保持着善良和坚韧的品质。
这些人性的美好一面,使得影片在黑暗中散发出光芒,给人以希望和鼓励。
影片中也揭示了人性的懦弱和自私。
在影片中,不乏有一些人的内心被现实的残酷所扭曲,表现出懦弱和自私。
比如片中的男主角,如柳林,他在成长过程中曾经受过不少打击,内心充满了挫折和悲愤,因此在面对一些事情时,他的懦弱和自私也时常显现。
还有一些次要角色,在现实的磨难面前,也展现出了自私和懦弱。
这些展现了人性的负面特征,使得影片中的人物更加立体、真实,也更加令人感到心痛。
影片中还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每个人的内心都经历了种种的挣扎和矛盾。
比如在面对爱情和责任时,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就清晰地展现出来。
林丁丁和柳林之间的爱情,就展现了他们内心的矛盾。
在每个人物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对现实和命运的无奈和抗争,这种抗争和矛盾构成了影片中人性的一大主题,给观众以深刻的思考空间。
影片中还表现了人性的成长和进步。
在剧情的发展中,影片中的每个人物都经历了成长和进步。
林丁丁从一个乡村姑娘成长为优秀的军医,而柳林也在痛苦和挣扎中逐渐成熟起来,体会到责任和担当。
这种成长和进步展现了人性中的积极向上的一面,激励着我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不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实现内心的成长和进步。
《1942》分析冯小刚的电影风格总是平淡但又暗藏汹涌,他总是让影片是不是闪现出黑色幽默感。
前一个镜头逃荒人们吃着掺着树皮草根的窝窝头,后一个镜头就是政府官员剥着鸡蛋喝着牛奶,前一个镜头瞎鹿跟老东家去偷传教士的驴,结果被溃兵一棍子轮死在热锅里,第二天花枝赖在没马的马车上喊着瞎鹿的名字说“你上哪去了,别人欺负你家孤儿寡母都不管”,下一个镜头就是国民党前线战死烈士的遗孤们穿着整齐合体的小军装在排练迎接美国访中人员的军乐,为首的举杆的小姑娘还有幸被蒋委员长邀请过年去他家发压岁钱。
两个镜头里的孩子们都没有哭喊着找爸爸,但是同样麻木的小脸的前面和后面依然是不同样的人生。
整场电影里把日本人攻占河南时“君”“臣”“民”这三个阶层的写照穿插表现,这三个阶层从始到终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系,“民”根本不可能与“君”有交集,即使美国摄影师试图以灾民照片为线把“君”“民”想接,但“君”永远在乎的是自己的嘴脸有没有被别人识破,根本不会为“民”办事,而“臣”在做什么,“君”也永远看不到。
委员长以一种决然做作的呛调对参议长说“我已责成检察院赶赴灾区调查,这次,我要关一批,杀一批。
”结果却是找了三个小官游街N久后跪在冰天雪地里还得让“众多”灾民观看并对灾民都去扒火车逃难而感到不满。
以此来证明党国确实为人民办事了。
我并不认为这是在丑化国民党,任何一个党国制度下都会这样,就算和平发展中的现在,也是如此。
就像那个如此了解中国人劣根性的要给中国灾民发粮食拉拢灾民的日本军官说的一样,“首先,他们是人。
”或者说,他们是中国人。
故事从一九四二年冬开始,我们仿佛把时间拨回七十年后隔着玻璃看着我们祖辈、父辈的人生,卖儿卖女卖老婆、吃人、溃军变土匪、饿殍遍野,奸商趁机贩卖人口。
这些都是从小唱着社会主义好的我们无法体会的,有些人会说什么年代了还老拍些战争年代,不就为了体现党好社会主义好么。
其实有时候我会想,如果经历那段历史的最后一批人都离我们而去了,这段历史、那些经历过苦厄和绝望的人们会不会真的就彻底埋没在历史里,或许还会为了体现我们泱泱大中国而被抹去,那他们经历的、存在过的还有什么意义。
谈冯小刚电影的转型与回归【摘要】冯小刚是中国电影界备受瞩目的导演之一,他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经历了转型与回归的过程。
在电影转型之路上,冯小刚从搞笑喜剧走向严肃题材,尝试挑战不同类型的作品,展现出他的创作多样性。
而在电影回归之路上,冯小刚重新回归到自己的特色,探讨中国社会现实问题,挖掘人性的复杂性。
他的电影风格也随着时间变化,从简单直白到更加深刻细腻。
通过分析冯小刚的电影作品,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把握。
冯小刚的电影在市场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受到观众和评论家的好评。
展望未来,冯小刚有望继续保持他的创作活力,延续他的成功之路,影响更多的观众并塑造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冯小刚,电影转型,回归,风格变化,作品分析,市场反响,未来展望,影响力,成功之路1. 引言1.1 谈冯小刚电影的转型与回归冯小刚是中国著名导演,以其犀利的讽刺和幽默风格闻名于世。
他的电影作品大多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冯小刚也开始尝试新的创作方向,试图融入更多元化的元素,进行电影风格的转型与回归。
冯小刚的电影转型之路可以追溯到他的作品《非诚勿扰》,这部影片结合了幽默和真实性,成功地打破了他之前的风格定位,赢得了观众的肯定和认可。
随后,冯小刚的电影作品逐渐呈现出更多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性的元素,展现了他不断探索的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冯小刚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方向,试图回归到更深刻的现实主题上。
他的作品《手机》和《私人订制》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展现出他对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也让观众看到了他的艺术实力和情感投入。
冯小刚的电影转型与回归之路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但也充满了希望与可能。
他不断探索和挑战自己,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向,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正文2.1 冯小刚的电影转型之路冯小刚作为中国电影界的知名导演,其电影转型之路可谓曲折而又扑朔迷离。
莎士比亚说,戏剧是时代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录者。
被誉为“影坛鬼才”的冯小刚似乎想用自己的电影说明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艺术的高下不以得到专家的认同论成败,他拍电影似乎只有一个终极目的,他将这个目的表述为“我的片子是拍给人民看的”。
也许,说是拍给大众看会更贴切一些。
的确,他导的电影创造了中国近年来票房的新高,给本不景气的电影市场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冲击,冯小刚的名字为越来越多的观众熟知,他自己就曾说:“每年12月,我都过一节,我的电影节就在12月份。
是观众掏自己兜里的钱给我做了一奖杯。
”可是观众群的增多,并没有给他带来桂冠,“金鸡奖”落选,“百花奖”也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好成绩,甚至连一直为评论界看好的傅彪(《没完没了》中男配角扮演者),也是名落孙山。
冯小刚的失落是自然可以想见的,“我拍电影不是为了得奖”,话虽然说得英雄豪气,但是失落和不服气还是掩饰不了的。
这就难免给人们带来思考,那就是票房高的电影是不是就该这么倒霉,或者,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观众电影欣赏水平有问题或者是专家们的眼光有些问题?这确实需要好好地加以研究,否则,中国电影专家与观众欣赏的错位无疑将导致电影创作的两个极端。
因此,笔者意欲通过对冯小刚类型电影的个体研究,探讨贺岁片这一文化快餐的得与失、成与败,以期为电影的艺术创造和可观的票房相结合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索。
1、从类型电影的诞生看冯小刚电影创作的初衷有人说,好莱坞电影的“杀手锏”就是生产类型电影,他们靠编织一个个相同或相类似的电影童话来打动观众的心。
所谓类型电影,无非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来创造影片,其中主要有西部片、喜剧片、歌舞片、侦探片、惊险片、幻想片等。
它从诞生之初起就和经济效益紧密相连,由于制片厂商为攫取最大利润,对一些受观众欢迎的影片大量仿制,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某些相对稳定的影片类型。
20世纪20年代末期,经济危机席卷美国,引起了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各个方面的强烈动荡,人们朝不保夕,填饱肚子尚且困难,哪还有心事欣赏什么艺术。
100朱 敏:隐喻的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早期是以一种文学现象的方式被受众所熟知并认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渐被世界普遍认可并广泛的传播。
黑色幽默的内涵大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现存情况的糟糕所造成的人的悲观失望的情绪,第二,人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对于现实的压迫骨子里具有一种反抗意识,人对于残酷现实的能动性反抗也属于黑色幽默的范畴。
冯小刚的影片中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将黑色幽默展现得淋漓尽致,打破了传统的喜剧呈现形态,让受众笑中有泪,引发人们的思考。
一、《甲方乙方》——冯小刚黑色幽默电影的开始冯小刚影片中的黑色幽默是他所独有的,别人既无法模仿更无法超越,黑色幽默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的形式呈现出来,是整部影片的精髓,是传达影片主题的法宝。
《甲方乙方》的播出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冯小刚的知名度,并被国内甚至国外的受众所喜爱,影片的高票房既成就了冯小刚,也成就了我国的商业电影,加速我国影视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对现实的调侃和对人性的调侃。
《甲方乙方》的主要内容是四个自由职业者通过举办“好梦一日游”的业务实现了人们理想的美梦,美梦是人们所向往的生活的乌托邦,展现了人内心的渴望和人性的张扬。
人性是不容易被满足的,圆梦时代的来临折射出他们期盼精神上的满足与慰藉,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接近于冷漠与无所谓的态度。
(二)谎言与真相。
“烈士梦”里的厨子一心想做英雄,然而真的处于当下,带上英雄的头衔,就相当于道德绑架,不得已去做很多抉择,“受气梦”里的张富贵圆梦屈辱自己的老婆,才真正的体会到夫妻间关系不对等、不会互相尊重的可怕,也渐渐地学会了体谅妻子。
“团圆梦”是姚远和北雁满足了一堆患难的夫妻的小愿望,让他们在梦里有个温暖的港湾。
梦如人生,人生如梦,人们始终游离于虚幻和现实之间,真真假假的相互交织使得甲方乙方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最大化的满足,通过荒谬的情节来揭示蕴含的真相和主题。
(三)欲望。
影片中的人们的七个梦可以看出来人们对于当下的自我是不满意的,所以内心极度渴望不一样的生活,即使是瞬间的精彩也可以令他们满足,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从《甲方乙方》看喜剧《甲方乙方》是一部由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电影,整部电影采取的是"小品串联"式的结构。
手法奇巧,风格独特,集多种艺术手法于一体,不仅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也风趣幽默,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幽默语言特色。
影片充分调用戏仿、比拟、悖境、调侃等喜剧手法来表达幽默,从中观众可充分领略其喜剧电影的语言风格。
喜剧片,顾名思义,是那些能够制造快乐的影片。
《甲方乙方》中,幽默创造出的讽刺使“巴顿将军”显得异常的可笑。
“巴顿”要晋级,揪了别人肩上的一颗星,从嘴里捏一点泡泡糖,粘在自己的钢盔上;“巴顿”主持军事会议,用的是南京地图,又是“夫子庙”、“新街口”、“孝陵卫”,驴唇不对马嘴,表演却仿佛像真的一样,观众被感染在喜剧气氛里,笑声油然而发。
《甲方乙方》用了小品的方法把一个个小故事串联成一个整体的故事。
创意上很新颖,加上国内一流演员的精彩演义,将当代中国人的梦想和尴尬以喜剧化的形式栩栩如生的展现给了观众。
好梦一日游使人们过了好梦成真的瘾,圆了大家的梦,满足了不同人的需要,带给观众发自内心的微笑。
影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一连串的误会、笑话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讲述了一个个令人捧腹而又温暖感人的故事。
然而人们在好玩、开心、甚至胡闹中逐渐投入了自己的真诚,感悟着生活的真谛。
在影片中,小书摊老板因整日沉迷于书籍,想真正当一天巴顿将军,小市民意犹未尽的圆了一天“将军梦”胖厨子因为生在和平年代,一直梦想成为宁死不屈的勇士,体会一天被捕、严刑拷打、英勇就义的滋味。
他在圆了“烈士梦”后才知道,原来自己并不是个守口如瓶的人,英雄也不好当。
屡遭失恋而对生活丧失信心的青年人在圆了“爱情梦”之后又找到了对生活的自信。
大男子主义的张富贵一贯欺负老婆却反感她的逆来顺受,圆了“长工梦”之后才领悟到了屈辱的可怕。
大款想圆“受苦梦”、明星想圆“普通人梦”,他们梦圆之后的无助与失落使人啼笑皆非。
21214052014 江志 大陆电影三大佬之怪才冯小刚 说他中国电影界的“怪才”一点也不为过,作为草根阶级的他这些年逐渐打破了陈凯歌、张艺谋二分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他的一系列影片的商业成功给疲软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被称为贺岁档的及时雨。 但和其他两位大佬相比,他的成长之路更受争议:自幼喜爱美术、文学的他,高中毕业后进入北京军区文工团,担任了舞美设计,后来进入北京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担任工会文体干事。1985年,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为美工师,先后在《大林莽》、《便衣警察》、《好男好女》等电视剧中担任美术设计。1992年,他再次与郑晓龙合作写了电影剧本《大撒把》,搬上银幕后,又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等五项提名。而在1994年,非科班出身的他又尝试着干起导演,处女作《永失我爱》是一部城市题材影片,冯小刚还兼做美工。一个高中毕业生在职业上巨大跨越,一度被外界认为他是疯了,从一个美工到编剧再到导演这样的转变是常人难以挑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严重的匮乏是他导演之路的重要障碍。同时,这也是外界对他产生偏见的理由之一,所以直到现在仍有不少所谓的“资深影评家”这样评价他的电影:“佩服冯小刚的勇气。但他的电影风格就是“拼凑”。这是他的成功之本,也是他难以突破的瓶颈。从《甲方乙方》到《天下无贼》到《非诚勿扰》几乎每部影片,都是一个段子一个段子的拼凑,结构松散,很多啰嗦而无用的剧情,小刚不懂整体与部分的哲学。” 21214052014 江志 个人认为,这些所谓的专家缺少专业素养,我们都知道再好的电影题材都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再进行艺术化处理,最终拼成一个完美的故事。而在一部影视作品中,内容自然要全部都是精华,但我们是否该反思:为何任何导演的作品总有些看起来在做无用功的剧情?难道他们都是滥竽充数,凑时间长度?尝试着写过电影剧本的人才会知道,在一个故事中,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是关键,而如何营造这种效果呢?这个时候看似无用的剧情就发挥着别样的魅力,例如在影片《集结号》中王金存妻这一角色的出现,她没有在影片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角色也可以完全找别人来代替,但倘若这个故事中没有这样一个寡妇,那整片就缺少了些情感性的内容,难以去触动观众的感情线。所以王金存妻的戏份看似鸡肋,食之无味,但其实她的出现不仅使得整个故事更丰满,更把导演所希望传达的那种执着的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 “识时务者为俊杰”,在我看来,冯小刚绝对是个善于给自己、给中国电影市场定位的导演。在他导演事业起步初期便主打喜剧片,因为这类电影更生活化气息,具有成本不高、技术难度低、更容易受人欢迎等特点。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名气的导演来说,票房收入才是他实力最好的证明,而且他可以在这样的导演中去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崛起奠基。所以,直到今天,谈起冯小刚,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冯氏喜剧。 而在90年代初,他举步维艰,因为他的同期作品与陈凯歌的《黄土地》引起的轰动相比,他的作品在一笑之后,因为没有多少思想性21214052014 江志 的内容,更谈不上艺术性,很容易被人遗忘,所以在当时他的作品一度被认为是不入流的。但经验是逐渐累积的,非专业的他也渐渐发现了自己的这些问题,他开始向陈凯歌学习,把自己的作品与社会性的问题相挂钩,在影片中去传达自己对社会,对人际关系的一些想法。例如在《甲方乙方》中,“好梦一日游”公司在带来笑点的同时,同时也在讽刺着当时社会的一种病态:人们注重理想化的内容,而不肯脚踏实地的去奋斗,热衷于把希望寄托于那些能为自己营造一个美好的梦的人。这也是他的导演风格第一个转变的重要标志。 《甲方乙方》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他越来越受外界关注。但他在趁热推出了几部冯氏喜剧取得收益不错后,不甘于安于现状的冯小刚开始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考量后,决定再次突破自己:将故事的时代背景推前,并且在全篇不设置笑点,以内容来吸引观众。 《夜宴》作为冯小刚再次转型的首部作品,故事发生在繁华之后危机重重的唐朝中后期。作为冯小刚金牌搭档的葛优,也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角色转变—-饰演一位弑兄篡位的皇帝,一个长期以喜剧角色出现在荧幕上的演员突然变成心狠手辣的皇帝,且成效十分不错。在佩服葛优演技超群的同时,我们是否该再次向冯小刚的大胆和独具慧眼致敬呢?再次审视本片的风格:像是台历史舞蹈剧,演绎的成分浓重,就连最常见的武打场面都被冯小刚赋予别样的美学特征——慢节拍的武斗,倒像是在舞蹈一般。其视觉冲击可想而知。不可否认的是这部作品多少有些跟风的意思,是继《卧虎藏龙》、《英雄》之后又一别样的古装武打大戏。 21214052014 江志 所以说,冯小刚是个善变的人,他很好结合自己已经积攒了十余年的导演经验和国内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各类喜剧片层出不穷的市场前景进行分析之后,推出了《夜宴》、《集结号》等影响力深远却与一改以往自己影片风格的大片。 就在今年,冯小刚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耗费了他二十年心血之作《一九四二》推出,他赌上个人商业品牌,整部片子充满人文关怀的民族史诗,极具社会责任感,针砭时弊寄望有点醒世人。他敢说别人不愿说的,他更敢拍别人不敢拍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饭都吃不饱,一切都会在饥饿中变得轻飘飘。性、身体乃至人身自由都成了代价而沽换取粮食的工具,礼义廉耻所构筑的传统价值观在空前的饥饿中变得薄如蝉翼,不仅传统的儒家宗法理念被抛弃,就连基本的家庭伦理也饿得头昏眼花、不堪一击——丈夫出卖妻子,父亲兜售儿女,以及各种通奸匪劫事件,更是不一而足。虽有原作的坚实基础,但在影片拍摄前,导演冯小刚还是多次前往实地调查搜集史料,无奈史实太骇人,在我们这个没有分级制的电影市场里,导演只好大量舍弃过于“刺激”的素材,并大幅弱化了电影中种种因饥饿而导致的道德伦理冲击(当然也考虑到了普通观众的接受度),不过即使这样,当我们在电影院里看到《一九四二》时,其震撼程度也是近年来的国产片无法比拟的。 《一九四二》的电影基本上分为两条大线索,一条是“老东家”等人的逃荒,另一条就是国民政府应对饥荒的措施。当然,日本侵略军给救灾造成了不言而喻的困难,但国民政府在饥荒时依然贪污腐21214052014 江志 化、横征暴敛,军队甚至不顾客观困难对灾民强征军粮,凡此种种,相互叠加,终于酿成了这场灾难。要不是美国记者白修德如实报道这场饥荒,通过美国政府给蒋介石施加了压力,恐怕蒋还会迟迟不开仓放粮(电影中也呈现了这条故事线)。总的来看,《一九四二》基本客观的还原了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军队对于灾民的罔顾。 《一九四二》也呈现了日本侵略军用军粮赈济灾民的史实,当然笔墨并不多,对于日军的暴虐行径,影片也进行了交待——日本鬼子给了灾民救命的白馍,但接下来就是不由分说的滥杀。很显然,《一九四二》的深处隐藏着一个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相冲突的主题,导演在处理这一敏感主题时,不得不小心翼翼。应当说,影片现在所呈现的面貌,既符合大的历史事实,也不会在立场上授人以柄。注视着大银幕上的《一九四二》时,我们的睫毛正在拨开历史风尘,我们的瞳孔正在看透岁月篇章——对经历了那场大灾难的同胞来说,这是一场迟到但必需的告慰。 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冯小刚也逐渐形成以冯式幽默为主打的导演风格:一直注重在世俗的话题中去传达自己的思想,以笑点为支撑,扩大受众范围,看似喜剧,其实是曲社会悲歌,其中蕴藏着冯小刚对社会、对生活等等的看法和对社会种种怪异现象的批判。中国电影需要陈凯歌那样对社会丑相不断批判的思想家,更少不了冯小刚这样的怀揣一个责任心,并不断的突破自己的导演风格的大家。 12广编二班;江志
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摘要:冯小刚作为我国银幕上一位异军突起的导演,曾致力于对意识形态下所形成的电影模式的反叛,致力于电影艺术潜力的感性挖掘。
1997年他开创了内地贺岁片的风潮,并始终把注意力集中于喧闹的当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状态,他的电影继承了王朔小说中的戏谑、反讽等特点,对人生的调侃和对大众文化的嘲弄推向了极致。
本文试图归纳出冯小刚电影的叙事规律,以期从中折射出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为今后对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有新的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冯小刚,贺岁电影,艺术特色,传播策略Analy sis the Art of Feng Xiaogang’s moviesAbstract: As an outstanding director in China’s movie industry, Feng used to be a rebellion of the old forms which were established with ideology and devoted to discover the potential of art. In 1997 he set the starting of new year’s film in mainland, focusing on the city life and civilian’s psychosis. Meanwhile his movies inherits Wang Shuo’s novels characteristics-Irony and Banter, and enlarged the “game” to the entertainment of life in the movies. He has created his rules of his commercial movies and used the proper ways to promote the movies. And in this way could Feng becomes the benchmarking in China’s movie industry.Key words: Feng Xiaogang, New Year’s movie, Art characteristics, spreading methods引言90年代以来,一方面我国电影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为电影的发展扫清了诸多障碍,创造了电影发展的良好契机,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开放,好莱坞电影始终笼罩着中国电影,本土国产电影的创作数量逐渐下滑,电影票房市场也一蹶不振,电影的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
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秀山电大分校2013春汉语言文学专业熊燕【内容摘要】: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随着电影类型多样化的世界浪潮,华语电影势头强劲,其中不能不提到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尤其是其贺岁电影,其贺岁作品虽不特意安排宏大的场面,不刻意运用绚丽的色彩,不注重苦大仇深曲折的情节,但却历来被观众所称道。
冯氏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影中那些生动幽默的台词。
本篇文章将从语言形态层面上讨论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从冯氏电影的台词语言来分析其电影魅力所在。
【关键词】:冯小刚语言艺术叙事方言修辞作为中国当代的著名导演之一的冯小刚,作品风格以喜剧见长。
从《甲方乙方》到《非诚勿扰》,冯小刚给沉寂已久的中国喜剧电影带来了新的气象。
不谈思想主题是否深刻,但观众们的笑声是实实在在的,每一部影片的票房可以为证。
于是这就诞生了具有标签性质的“冯氏电影”。
所谓“冯氏电影”,顾名思义,指的是冯小刚所导演的电影。
但又不是冯小刚导演的所有电影,而是指他那些以“‘冯氏幽默’为主要特征,以贺岁片为特定档期,以时髦和流行为主要内容,以游戏和娱乐为目的的‘品牌效应’”的电影。
比如:《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以及即将上映的《非诚勿扰2》等。
在这一层面上,《一声叹息》、《夜宴》、《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不属于这个范畴。
冯小刚电影受观众喜爱,究其原因莫过于电影中幽默生动的台词。
他打破了当时中国喜剧市场多动作喜剧的局面,而仅用语言达到幽默效果。
而他的电影台词也成为当下最时髦的流行语。
本文从语言本体层面和社会原因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言本体层面(一)北京话与其他方言带来的喜剧效果冯氏喜剧是台词的出色带来故事和演员的精彩。
人物对话充满调侃、反讽,给人一种一针见血、一语道破的痛快感。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变体,这里所定义的北京话也是方言,而不是汉民族的标准音。
同样一句话,不同人用不同的方言可以说出不同的韵味。
冯小刚的一部部贺岁电影正是一次次地证明了方言的魅力。
中国的平民喜剧——《甲方乙方》看了这部电影,导演冯小刚的幽默诙谐真正的深入人心,下面我对这部电影做以下几个评论:九七年贺岁喜剧《甲方乙方》是冯小刚导演的首部贺岁电影,讲述了北京几个热血青年成立了一个叫做“好梦一日游”的“圆梦”公司,通过帮别人圆梦,自己也有所感悟,并最终决定将这项服务办成一个公益事业的故事。
故事情节:以时间为顺序串联起多个小故事,而且这些小故事层层递进,从娱乐到感动,从欢笑到泪水,通过剧中“王老板进村”的娱乐高潮,以及“借房”掀起的感动高潮,让我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也一同欢笑和感动。
电影线式的叙述方式,结构简单明了,故事情节一目了然,便于观众的理解和接受,而这种简单的情节恰巧又是贺岁片所应该具备的。
人物形象:故事通过第三方的视角进行叙述,通过故事递进向我们展示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姚远、北雁、梁子、书商、厨子等等,可以说每个人物形象都很饱满,我们通过“好梦一日游”,通过他们平日里的梦想,一下子就进入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比方说厨子,他是一个心直口快,肚子里藏不住秘密的人。
通过他的愿望与经历,我们还看到了他胆小怕事的一面,而他最后那句:这英雄,还真就不是一般人!让人感慨万千。
另外还有想尝尝受气滋味的丈夫,为名所累的女明星,也是让人印象深刻。
相比之下,四名主角的人物形象反而要弱一些,主要是因为本剧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主角人物形象停留在“真善美”的层面,探讨的不够深。
影片风格和情感色彩:本部电影独具特色地将喜剧性与纪实性完美地揉和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寓庄于谐、庄谐相映成趣的剧作风格。
无论是“公交车上抓小偷”、“解决婚姻矛盾”、“圆癌症患者一个梦”还是“体验贫困地区生活”等等,无处不体现影片的纪实性,但又不缺乏影片喜剧性色彩。
整部影片也很感人,通过实现不同阶层的不同梦想,总结出一道道人生感悟和哲理,教育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世界充满爱,世界真奇妙,这也是此部影片的一大风格。
影片的另一风格在于反映的是第三产业,但又不随波逐流,属于第三行业中的典型。
冯小刚电影风格:
冯小刚的贺岁片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仿佛是一场“及时雨”。
作为一名中国电影界的“怪才”,冯的出现打破了陈、张(陈凯歌、张艺谋)二分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他的一系列影片的商业成功给疲软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并没有把一个故事进行有头有尾的包装,而是用很多板块拼贴成一个现代生活的万花筒,使他的影片具有一种多棱镜的作用。
虽然冯小刚的电影没有深刻的历史反思,也无法对现实社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不是冯小刚的特长。
但从他的电影中,观众可以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经验和快感。
首先,他的那些异想天开的电影,非常直接地给观众带来了快乐。
冯小刚“开创了中国电影另一种话语系统和叙述方式”,这是冯小刚电影和别人电影的区别。
如果要说冯小刚电影的风格特征,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他对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
在文学领域,王朔的小说以它生动的语言和巧妙安排的故事完成了对中国话语习惯的一次巧妙的颠覆;冯小刚的电影其实是王朔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延续。
他的喜剧效果主要来自于语言的表层语义与深层语义的不协调。
他将倒反、失重、移接、婉曲、双关、夸张、对照等巧妙的糅合起来,千方百计运用到各种人物的对话之中,引发了中国电影里的话语革命。
通过主人公的对话对习惯和传统势力进行了无情的嘲弄。
在这场与所谓的文艺片的战争中,冯小刚虽没有进行正面的攻击,但他的迂回包抄同样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也正是因为语言的自身目的是用来表达和阐述意义的,它不可避免地要与某些重要的价值判断相联系,因此当使用者将高尚与渺小、美丽与丑陋、严肃与诙谐、幽雅与粗俗、正经与胡扯等混在一起拉到同一个平面上的时候,也注定消解它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冯小刚的电影体现了他一贯的亲民性,这也恰到好处地契合了冯小刚影片本土化的商业策略。
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冯小刚明白自己在电影中必须找到观众的兴奋点,不像艺术电影要千方百计体现艺术家的个性,根本不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
艺术电影是艺术家和自己叫劲,而拍娱乐片,不管导演愿不愿意,他必须和观众妥协,否则影片和导演都无法生存。
在这一点上冯小刚的商业影片自然失去了国际化、外向化的荣誉,却意外获得了国人的赞许。
而他的选择,注定了他与陈凯歌、张艺谋的分道扬镳。
与其他大导演的不同之处:
有人说,冯是痞,张是雅,徐是神!(冯小刚、张艺谋、徐克)
冯小刚电影从早期充满调侃但略带粗陋的处理,一步一个脚印,贴近时代表象继而发掘时代本质,由浅入深,最终在娱乐和艺术之间找出双轨并进的路子,展示了一个电影人的摸索与成长。
在这条路上,有志在必得的成功,也有意想不到的失败,但冯小刚一直寻求让观众开心跟让自己开心之间的平衡点。
从头看冯小刚电影,第一印象多半是痞,会耍嘴皮,擅长耍小聪明。
但不难看出,他骨子里不乏文青甚至愤青的一面,喜剧只是他的一种掩饰罢了。
他用戏谑把真话给包藏起来,但随着他地位的提升,他的真实越来越不需要这种掩饰了。
他的作品商业但未必类型,比如他的爱情喜剧不可能出自另一导演之手,而纯粹的类型片则会淡化导演的个人风格。
在这个意义上,他最好的作品(包括喜剧)完全进入艺术领域,换一个时空也可称为“雅”,只是因兼顾表达的主体和客体而雅得不极致罢了。
诚然,15部公映作品不可能一般齐,要找瑕疵一点儿不难,从个人喜好的角度也不可能每部都喜欢,而且,某些批评也不无道理,尤其是,某些冯氏作品对现实多了观照但少了点升华,仿佛跃身跳进社会但忘了跳出来。
但冯小刚最可贵之处除了贴近草根、贴近现实,还有他的不断拓展,这让他为中国电影带来了不少的意外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