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生物电分析化学全解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85
电分析化学—名词解释1、电化学位把电荷ze 的粒子从无限远处移动到某相内所做的总功叫做电化学位,包括3部分:①克服外电位所做的功ze ψ;②由于表面存在定向偶极层,或者电荷分布不均匀,克服表面电势所做的功ze χ;③将一个粒子从无限远处移向不带电荷也无定向偶极层的某相内,需克服粒子间的短层作用所做的化学功μ。
2、电极电势产生在金属和溶液之间的双电层间的电势差称为金属的电极电势,包括电位差Δψ和表面电势差Δχ,并以此描述电极得失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
3、界面电势一个电化学池中,相界面都存在的电位差称之为界面电势,可分为以下3类:金属和金属之间的接触电势、金属和溶液之间的金属电极电势、溶液和溶液之间的液接电势。
4、电极表面双电层在电极的金属-电解质的两相界面存在电势存在双电层。
最邻近电极表面的一层称为内层,也叫做紧密层,这层由溶剂分子和特性吸附的离子或分子组成。
由于溶液的热运动,非特性吸附的离子的分布具有分散性,从外Helmholtz 平面一直延伸到本体溶液,称为分散层或者扩散层。
5、离子选择性系数pot ijK 称为离子i 对离子j 的电势选择性系数。
pot ij K 大,共存离子j 的干扰大,pot ij K 小,则干扰小,一只优良的离子i 的选择性电极,选择性系数越小越好。
6、离子选择电极的电极电势用标准氢电极(或者其他参比电极)做左半池,用离子选择电极组成右半池,测得的电化学池的电动势即为离子选择电极的电极电势。
表达式为lna z 0FRT E E ISE ISE ±=,它与分析溶液电极响应离子的活度间遵从能斯特关系式,是离子选择电极电势分析法的依据。
7、离子选择电极的温度系数 由i i 0lna z F RT E E ±=,电极电势对温度T 求导,得温度系数dTdlna z lna z d d d d i i i i 0F RT F R T E T E ±±=。
1.物质传输的三种方式,哪一种最有效?(1)对流控制比扩散控制更为有效(2)不存在支持电解质时,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比扩散更为有效。
2.计时电流测量电流随时间的变化3.伏安图表示电流随电位变化的曲线图4.电子传输路径还原反应:电子由电源出发,通过电极,穿过电极-溶液界面,传递给溶液中的电活性物质。
氧化反应:电子进行反方向传输,由溶液中的电活性物质提供电子,在电子传递反应发生时穿过电极-溶液界面。
5.平均离子活度系数通常是无法获知的,该如何处理活度因子的问题?①离子强度的变化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最好在离子强度已知并可控的情况下进行电位分析。
②测定标准曲线的过程,即测定标准电极电位也应该在相同的离子强度的溶液中进行。
③假设I总是高于分析物的浓度,分析物浓度对总的离子强度贡献很小,可以忽略其对活度因子带来的波动。
④如果保持溶液的离子强度恒定来测定标准曲线,那么活度和浓度可以毫无阻碍地相互转换。
6.盐桥原理:就是为了消除液接电位。
KCl,KNO7.实例:考3虑简单电池“SCE||Cu2+|Cu(s)”。
从测定的电动势以及已知的ESCE计算得电极电位E Cu2+/Cu为0.300V。
将考虑三种可能的情况,并对每种情况计算铜离子的活度:(i)Ej=0;(ii)Ej=30mv,液接电位加入到了铜半电池的电极电位中;(iii)Ej=30mV,铜半电池的电极电位中已经减去了液接电位。
8.法拉第第一定律物质在电极上析出产物的质量W与通过电解池的电量Q成正比。
9.工作电极的电位以dE/dt的速率变化,这个值称为扫描速率υ10.极谱法是以汞为工作电极的伏安法。
11.极化是指电极电位偏离其平衡值。
12.三电极体系:工作电极:被研究的电极,即发生所需电化学变化的电极。
13.电位阶跃之后,电极周围不含待分析物的空间称为耗尽层,厚度用符号δ表示。
14.循环伏安法中,可逆的含义①电对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活度比与工作电极电位满足Nernst方程。
化学分析中电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在近代科技的发展中,电化学技术已经成为化学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
电化学分析利用电化学现象来检测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具有快速、灵敏、准确、可靠、简便、经济等优点。
因此,在现代化学分析中,电化学分析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
一、电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电化学分析是通过电化学反应来检测分析物或样品中的化学成分。
电化学反应是指化学反应在电极表面的反应,这种反应导致电极电势的变化。
电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两种。
(一)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某些原子的氧化态和还原态之间的转化。
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将一种物质氧化成另一种物质,也可以将一种物质还原成另一种物质,这种氧化还原反应常常伴随着电子的转移。
具体来说,就是某种物质(还原剂)通过将自身氧化来得到足够的电子,以便还原另一种物质(氧化剂)。
在这个过程中,被氧化的还原剂变成了氧化剂,而被还原的氧化剂变成了还原剂。
这种反应在电极表面进行,会产生一定的电势。
(二)非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电子不参与的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是在电极表面产生化学物质的吸附或解吸过程,或是通过离子对的移动和物质的扩散来实现。
非氧化还原反应通常与电势的变化相关。
二、电化学分析的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主要包括极谱法、电位滴定法、电化学滴定法、电化学测量法和电位分析法等。
(一)极谱法极谱法是指利用电极的电势和电流实现对分析物的检测和分析。
极谱法通常用于检测较小的分析物浓度,而且不需要太多的样品。
极谱法分为直接极谱法和间接极谱法两种。
直接极谱法是将分析物电化学还原或氧化成为生成物或还原物,并将其在电极上检测的一种电位法。
直接极谱法分为阴极极谱法和阳极极谱法。
阴极极谱法一般用来检测具有弱氧化性能的分析物,而阳极极谱法则用来检测具有强氧化性能的分析物。
间接极谱法是通过观察在电极上形成的有机分子的电化学反应来检测分析物。
间接极谱法具有应用范围广,实验操作简单,适用于分析种类不同、结构复杂的分析物。
生物电分析化学的研究及应用进展今天,生命科学已经成为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将生物学、化学与工程学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生物工程学。
采用生物工程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加产量,而且可以生产出许多新的品种来。
毫无疑问,这种方法已经在农业、医药和工业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际应用。
在生物工程学研究领域中,需要对各种各样的生物分子进行分离、鉴定和结构表征,这就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分析方法。
目前,有好几种分离、分析方法已经成为生物工程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如电泳法、色谱法、免疫法及各种用于分子结构测量的近代仪器分析方法等。
当然,这几种方法还需要不断地加以改进,才能适应生物工程学继续发展的需要。
然而另一方面,电分析化学对于解决生物工程学方面的问题,目前尚显得软弱无力。
可是,正是这种新的挑战,开拓了电分析化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生物电分析化学。
二、生物电分析化学概况电分析化学技术在生物体系研究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
概略地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微量元素的测定及其在生物、医学及生物无机化学中的应用,这方面的工作大家比较熟悉,如电极法测定pH、po2、pco2、K+、Na+、Cl-、Ca2+等,已成为临床检验中的常规手段。
许多重要的微量元素,如Se、Mo、Co、重金属等,用极谱催化波法和溶出伏安法进行测定,已达到了很高的灵敏度。
2.生物体中氨基酸、蛋白质、激素、碳水化合物等重要组分的测定在这一方面,酶电极和组织电极的应用特别受到重视,因为它们可能为体内这些重要组分的测定提供简单、直接和连续的分析。
当然,伏安法由于其灵敏度高,特别是由于伏安免疫法的出现,可以看出,它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对某些生物组分的氧化还原机理进行研究,是生物电分析化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这一方面,循环伏安法及光谱电化学法是重要的研究手段。
采用这些方法,可对某些蛋白质,细胞色素C、尿酸、嘌呤、铁-卟啉及含硫生物物质等的电还原机理进行研究。
通过这些研究,对人们认识它们在生物活体组织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所进行的氧化还原机理,有很大启发。
电分析化学目录一、引言二、电化学基础知识1. 电解与电解质2. 电极与电势3. 电解池与电位计4. 电流与电荷三、电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1. 电解过程与离子迁移2. 氧化还原反应3. 电位差法与电流法四、电化学分析技术1. 电化学电导法2. 电化学滴定法3. 电化学沉积法4. 电化学荧光法五、电分析化学的应用1. 环境监测2. 食品安全检测3. 药物分析4. 金属材料分析六、电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1. 微型电极与纳米材料的应用2.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发展3. 电化学传感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七、结论【正文开始】一、引言电分析化学是研究电化学原理及其在分析化学领域中的应用的学科,它通过测量电流、电势、电位等电化学参数来完成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本文将介绍电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技术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电化学基础知识1. 电解与电解质电分析化学中的电流是通过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迁移而形成的。
电解质可以是无机盐、有机化合物或溶解在溶剂中的离子。
电解是指通过加电势使电解质发生电解反应,从而使离子聚集在电极上。
2. 电极与电势电极是通过与电解质溶液接触而与之反应的介质。
电极可分为阳极和阴极,阳极是电子流离开的地方,阴极则是电子流进入的地方。
电势是衡量电子流动性的物理量,通常使用标准电极电势来表示。
3. 电解池与电位计电解池是进行电分析化学实验的装置,它由一个电解槽和阳极及阴极组成。
电位计是用于测量电位差的仪器,它通常由参比电极和工作电极组成。
参比电极的电位被认为是标准的,而工作电极则与待测物质进行反应。
4. 电流与电荷电流是电荷通过导体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通常用安培表示。
电荷是电子或离子所携带的基本电荷单位。
三、电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1. 电解过程与离子迁移电分析化学中的电解过程涉及到阳极和阴极的氧化还原反应。
当电势差施加在电解质溶液中时,溶液中的阳离子会向阴极移动,而阴离子则会向阳极移动。
生命科学领域电分析化学的运用-分析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上世纪70年代,电分析化学由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电生物学以及电化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逐渐形成了的一门的学科。
电分析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物传感器和化学传感器,电分析化学采用生物活性物质与各种固态物理传感器相结合,形成一种高端的检测仪器,这种仪器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应用,灵敏度较高,而且检测相当准确。
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电分析化学是一门最基础的相关学科,能够为生命科学提供更多的服务。
例如,采用电化学中生产的燃料电池在氧化和还原过程能够模拟人体细胞代谢以及细胞功能,同时,电分析化学能够广泛的应用到心电图、脑电图等仪器中,将模拟生物体内器官的生理规律及其变化过程。
因此,电分析化学广泛应用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对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电分析化学的概述电分析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生物传感器和化学传感器,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细胞电极传感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组织电极传感器、酶电极传感器、电化学DNA传感器。
1.1微生物电极传感器微生物电极传感器主要采用细菌和酵母菌作为敏感材料,将敏感材料固定在电极表面,形成微生物传感。
它能够有效的识别含有酶的分子,对有机物具有同化作用,通过检测能够提高氧的吸附活性,进而测定有机物的浓度,同时,微生物传感器也广泛应用在食品检验和发酵工程以及医疗卫生领域,使微生物电极传感器能够进一步得到发展。
1.2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由于抗体对抗原具有一定的识别和结合特性,因此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能够利用这一特性经过组合形成的检测装置,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能够将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产生的反应信息直接转变为电信号,早期妊娠以及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采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性和准确性,同时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能够测定人体的血清蛋白含量、胰岛素含量等。
1.3细胞、酶、组织电极传感器直接采用动植物的细胞或者组织薄片作为敏感元件被称作组织细胞电极传感器,主要利用动植物组织中的酶进行传感,在制作方面t匕较容易,材料的选取较方便,制成后能够长时间的使用,动物的组织电极主要有动物的肝肾组织、肠组织、肌肉组织以及胸腺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