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公权 中国政治思想史 第十二章 韩愈、柳宗元、林慎思
- 格式:doc
- 大小:227.48 KB
- 文档页数:2
柳诒徵的史德思想摘要:史学家柳诒徵在《国史要义》一书中对史德进行了系统阐述,其在章学诚、梁启超史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其论史德,既强调“从德而史”,更突出“由史而德”,主要从“治史以畜德”的角度论史德。
柳诒徵的史德既是对中国传统史德论的发展,从中亦可看出柳诒徵以一贯之的经世致用的治史特色。
关键词:柳诒徵;史德;国史要义;史学史一、史德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史德”既属于史家修养范畴,又属于史学理论范畴。
在中国史学史上,最早对史家修养提出系统理论的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刘知几认为,史学家应具备“三长”,即才、学、识,否则不可成为良史,“不可叨居史任”①。
白寿彝先生曾指出,史才“三长”论是刘知几史家素养论的核心,也是其提出的史家素养的最高标准。
“史德”,是清人章学诚最先提出的,他在《文史通义》中,做了专篇论述。
他认为史德即“著书者心术”,“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
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②章学诚认为要想成为良史要做到慎辨于天人之际,并且尽其天不益以人,“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述者之心术矣”③,也就是说虽然达不到圣人的境界,只要著述者心中带着尽其天不益以人的自觉意识,也可以称得上具有史德。
梁启超在章学诚史德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了史德的内容,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专门论述了史家的四长。
他认为章学诚所说的史德“乃是对于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④,然后围绕着忠实这一原则对如何培养史德进行了基本的勾勒。
继梁启超之后,柳诒徵在《国史要义》中也专门论述了史德,并对章学诚及梁启超的史德说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使得史德这一含义更加丰富、完整。
一、柳诒徵史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柳诒徵论史德主要从“治史畜德”的角度来探讨史德。
他指出,“治史而不言德①刘昫等.《旧唐书·刘子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②章学诚.《文史通义》(罗炳良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10页.③章学诚.《文史通义》(罗炳良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10页.④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139页.则已,言德则必究德之所由来,及其为用之普遍”,“不当专求执德以驭史,而惟宜治史以畜德矣”①。
2020直通高考——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精练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解析版)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中国史纲》记载:“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
”材料反映的是A.分封制B.城邦制C.郡国并行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一个王室”、"宝塔式的几级封君”、"一个地域的世袭统治者",这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材料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故A正确;中国古代没有经历过城邦制,故B不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所述不符,故C不正确;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不正确。
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
故选A。
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B.嫡长子拥有继承权C.严格的等级关系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C【解析】据材料“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特点,故D项错误。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统编版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在中国历史上,“圣贤政治”有几个不同的境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治理的层次境界有高有低,通常讲的是道、德、仁、义、礼五个不同的境界。
《群书治要》节选的《老子》《庄子》里面都讲到:“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也。
”最早圣人主持政事,治理天下,行的是不需要言传的教化,遵的是无为而治,他们的治国之道用语言讲不出来。
后来由于丢失了这个道,才有德。
《老子》里面讲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在尧帝以前,伏羲氏、黄帝,甚至更早的帝王,都是以道治天下,后来失了道,人们就只能通过德来治理天下。
以德治理天下就是教导人们自己修德,从而教化大家都来修德。
尧帝、舜帝、禹帝他们都是在以德治理天下。
这个时候人人为公,这就是孔老夫子讲的大同社会。
后来从夏朝夏启开始,大同社会里的禅让制没能够继续,开始出现了“家天下”,这个时候叫“失德而后仁”。
夏、商、周的开国君主都是圣人,大多数君王都很贤能,办理政事是以仁为核心。
仁是讲仁爱,大家都非常仁爱,社会也很好。
夏、商、周每一个朝代都是好几百年。
但这个时候人开始有了私心,这是我们讲的“小康之治”。
后来周幽王昏庸,西周变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战国。
东周时期仁没有了,但大家还讲义。
春秋战国是以义来维系的社会,出现了很多义士,人人都很讲道义。
虽然是诸侯争霸,但是名义上还是属于周朝,义还存在着。
后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起来,采用的是法治,用严苛的法令来治理国家。
虽然是很快强大起来,并且统一了六国,但用法治理国家,收效虽快,灭亡速度也很快。
秦朝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就被推翻了。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是以法治国的唯一一个例子,纯粹用严苛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结果国家很快就灭亡了。
汉朝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以后,吸取秦朝亡国的教训,采用儒家思想,把伦理道德的教化恢复起来。
驳《复仇议》原文及翻译译文1、驳《复仇议》原文及翻译译文驳《复仇议》原文及翻译柳宗元原文:①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当时谏臣陈予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臣窃独过之。
②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若日无为贼虐①,凡为子者杀无赦。
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
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②杀无赦。
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
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
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③向使刺谳③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
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
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
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④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
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
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
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④,掌司万人之仇。
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
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
”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
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
”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⑤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
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先秦诸子政治哲学之复古主义辨析 作者:付洪泉 来源:《求是学刊》2019年第05期
摘 要:先秦诸子的政治哲学以儒墨道法为大宗。其中,儒墨道皆有复古主义思想倾向。儒墨两家同尊封建,不同之处在于孔孟复古以阐扬经典文物的精神为主旨,墨家复古则流于空泛。道家复古的实质是反对一切社会制度,主张复归于自然和人的天性。法家反对将古代道德混入当世政治,试图构造一种更为纯粹的政治哲学,但是缺少政治人格的“先天不足”导致其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缺陷。总体看来,先秦诸子的政治哲学缺少纯粹的逻辑原点,不得不依托理想典范的历史预设进行历史和逻辑相混合的论述。
关键词:先秦诸子;政治哲学;复古主义 作者简介:付洪泉,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编审(哈尔滨 15008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8FZX062)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19.05.008 先秦诸子的政治学说中常有复古主义的言论,对此历代学者多有论及,如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等,但迄今为止对先秦诸子复古主义思想的关注大多分别附缀于对诸子学说的阐释之中,没有以复古主义为视角对诸子学说的总体特征进行综合的考察。究其原因不外以下三点:一是儒墨道三家虽各有复古主义的言论,但各自所指向的历史时代不同,其中似乎没有明显的共性;二是法家虽然偶尔也以先王的名义发表议论,但其政治主张的实质是变古;三是先秦诸子援引先王古制很多时候只能视为一种修辞手段。本文拟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先秦诸子政治哲学的复古主义加以综合性考察,以证明复古主义是先秦政治思想的一个基本特质。先秦诸子的政治哲学以儒墨道法四家为主,因此本文的考察也仅限于以上四家。
一、道家:由为无为而复归于自然 老子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第80章)这种“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一般被认为是老子复古主义的标志性言论。老子云:“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者不敢為。弗为而已,则无不治。”(《道德经》第3章)就物质生活水平来说,老子所推崇的社会仅以温饱为目的;就文化水平来看,相当于人类刚刚脱离蒙昧状态的时代。在这一点上,正如萧公权所指出的,“古代制度与之(老子所称许的社会——引者)略近者殆惟有殷初及殷前文化浅演之初民部落”。1也有学者将老子之理想社会定位为“封建社会开创时期的一副构想图”,2与萧公权所言大体相近。但萧公权又指出,“夫初民部落,严格言之,固非真正之政治组织也”,3那么老子所锚定的原始社会及其“为无为”的主张是否具有政治哲学的价值呢?既然老子否定任何形式的政治制度,我们在何种意义上能够称其思想为政治哲学呢?按照现代哲学门类划分,道家学说更接近人生哲学而不是政治哲学。然而,历代学者在论述先秦政治思想时都不能绕开道家学说,这是因为中国文化所具有的进本特征所决定的。在中国学术语境中,政治哲学从来都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思想体系。
专题3 文言文阅读一、(2024届安徽合肥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材:明代人物传记】材料一: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A.目,指条目、纲目,在文中的意思与成语“巧立名目”中的“目”意思相同。
B.拔,指攻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不同。
C.外,指向外,“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表示向西,两者用法相同。
D.遮道,指阻挡道路,文中是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内容理解】A.太公建议武王在选任将帅前,要从“五材十过”等方面对这些人进行综合考察,这对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都至关重要。
B.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士兵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营,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王铭随从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题型:句子翻译】(1)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2)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14.从王铭移守温州的经历来看,他符合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3分)【题型:内容理解与梳理】二、(2024届甘肃兰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材:先秦子书+儒家】〔注〕①曾西,曾参的孙子。
②镃基:耕田农具。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题型:断句】地未有过A千里者也B而齐C有其地矣D鸡鸣狗吠相闻E而达乎F四境G而齐有H其民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题型:词语解释】A.诏,文中指告诫,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诏”意思不同。
作者: 张允起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法学博士
出版物刊名: 环球法律评论
页码: 318-330页
主题词: 宪政;伦理基础;萧公权;《政治多元论》;西方国家
摘要:萧公权的英文著作《政治多元论》曾作为国际心理学、哲学及科学方法丛书之一于1927年由伦敦及纽约的出版社出版。
虽说本书在当时西方学界颇受瞩目,但遗憾的是迄今尚没有中文译本,也很少有国人言及此书。
本文将在考察《政治多元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探讨萧氏政治多元论研究的历史背景、问题意识、内容特色及其研究方法,并以此为契机深入思考现代宪政的伦理基础问题。
保密★考试结束前金丽衢十二校2023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命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重写中国古代法律发展史是当下学界需要认真审视的问题。
②目前为止,学界对中国法律史的论述还远未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古代法制的面貌,许多重要领域还未深入开拓,有些还没有涉及。
比如,食货法律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开始的元代以前食货法律资料辑佚和明清食货法律整理的初步成果证明,古代食货法律无论是立法总量,还是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都不亚于刑事法律。
“食货”一词,是古代经济、财政、金融的统称。
所以说用“经济法”表述“食货法律”使用的概念有欠准确。
古代食货法律的编纂经验和食货法律思想,很多可作为当代经济、财政、金融立法的参考,需要我们认真挖掘、研究和总结。
③受“以刑为主”思想的束缚,以往的中国法律思想史教程及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刑法思想研究。
就研究深度而言,古代前期法律思想研究相对较好,而汉以后基本上是套用先秦至汉儒、法家的基本观点“照葫芦画瓢”,使人误以为汉以后法律思想没有多少发展,这不符合历史实际。
真实情况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多元、丰富、领域宽广。
多元法律思想各具特色,既有历代都关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学说或阐发的命题,如“礼与法”“德与刑”“人治与法治”等,也有与各类法律相关的法律思想,如吏政法律思想、食货法律思想、军政法律思想、民事法律思想、监察法思想及司法思想等,还有具有时代特色的法律学说,如唐以后的“成案”说、“典例关系”说、“行政处分与刑罚分离”说,以及论述立法技术的学说等。
在中国历史上,任何重大的法制变革和法律的制定,都以法律思想为指导。
第九章贾谊至仲长统第一节儒学的复兴1.秦灭古学(儒学),至汉骤兴,与事实不尽相符。
首先,汉朝的政治制度许多都遵循秦朝,所采用的文化政策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其次,始皇混一之后,既不真行法治,也未摒弃儒术。
①博士虽不必皆儒者,然观扶苏谏坑咸阳诸生谓“皆诵法孔子”,可知始皇所用儒者数不在少。
②始皇坑儒,不过只杀死了咸阳犯禁者四百余人,不是尽数屠杀废禁。
③会稽及他处刻石,本是一统同文的意思为了防民正俗,是始皇用儒的明证。
④关于焚书,不过是害怕私学乱教,不是为了消灭儒术。
⑤嬴秦任法废儒的政治,与孝公相始终。
所以始皇之治,兼用儒法。
2.始皇与武帝相契合,不同之处:始皇以任法为主,列儒术为诸子之一,武帝尊孔子为宗师,用管商以佐治。
3.儒家政治思想在汉朝四百年间按其内容变迁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当高惠文景四朝。
在这六十多年中,黄老颇盛,儒家也不免受到影响崇尚无为,贾谊是最著名的代表。
第二阶段,是从武帝当王莽朝的大约百六十年间。
儒家已脱黄老的羁绊,独尊于世。
然而其内容已不是先秦的纯儒并且与孟荀有大不同,董仲舒是生命最大的大师。
第三阶段,是后汉的两百年,在这一时期,部分儒者对于朝廷犹信图谶祯祥,于是放弃妖言,崇尚实际。
儒学至此,势已衰微。
主要内容是言治术则重匡救,对专制也逐渐抱悲观的态度。
中叶以后,王符、荀悦、仲长统等是著名代表。
第二节贾谊第三节董仲舒第四节董子以后之天人论1.西汉今文经师多言天人灾异。
除了董仲舒,较著名的有——《春秋公羊》有眭弘,《榖梁》有刘向,《书》有李寻,《易》有谷永,《诗》有翼奉。
它们都意在匡正时君,与董学小有出入。
2.汉元帝和汉成帝两朝为天人革命思想盛极而衰的时期。
天人革命思想之所以成衰的必然原因:天人之说,目的在于限君。
然而雄才英主,往往强志多欲,本不倾向于宗教迷信。
即使有信仰,也是宁可取希望自我长生的神仙方士,而不取约束自我行动的灾异五行。
3.天人感应的思想由灾异革命腐化变为谶纬符命,这主要发生在汉哀帝和孝平帝的时候。
第十二章韩愈柳宗元林慎思
第一节唐代儒学之兴盛
1.儒学整体趋势变化概括:东汉盛极而衰→→魏晋几乎息灭→→北朝以异族侵占中原,模仿汉人文化(风气与南朝不同)儒学源流,赖以不匮→→隋末王通为一代儒宗,唐初名臣或出门下→→李氏平定天下,儒术随之中兴→→太宗著《帝范》,武后撰《臣轨》,儒术有西汉独尊之盛
以无为而治为最高理想,以仁义礼乐为主要道术,以
爱民厚生为政治根本。
2.王通思想(唐儒先导)老庄以无为成就个人逍遥,王通以无为达到民本的目
的。
——以儒为体,以道为用。
反复申重民贵君轻的古义。
因为隋朝承南北兵争,文帝
统治时间较短,隋炀帝又十分奢纵,生民困苦。
王通爱
民,赞许夷狄为君,是受时代影响,不仅仅是继承孟子
的绝学。
用听民的古说来限制专制君权苛政繁文都需要摒弃,为
政者不需干涉宗教。
王通依据民贵的宗旨,不惜承认异
族政权,虽然通非毫无夷夏观念。
第二节韩愈
1.子兼明贵民无为,其思想是反抗六代乱亡政治的呼声。
唐代儒家表示盛世乐观的首推韩愈和柳宗元,尤其韩愈为拥护专制政体的代表。
2.
用近代法理来说,主权者本身是法的根源,因此不再受法律的制裁。
孟学暗
示失职的君主应当废弃,韩愈与孟学相悖。
孟子与韩愈学说的区别:孟子用民众视听,上宣天意。
韩愈推助民可使由,
不可使知,讥讽周末庶人议政的自由。
斥责君位传贤的方法独取传子,主张
世袭君主专制政体,尤其背离孟学。
第三节柳宗元
1.
第四节林慎思
1.韩愈生于大历始衰的时代,能够代表专制天下的正统思想————柳宗元已经逐渐重视养民,不再推崇君权————林慎思生当懿僖乱世,大阐孟学,尽弃韩柳的荀学
2.
提问:是否生于乱世的思想家政治思想都比较偏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