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县12.23井喷事故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47
重庆开县井喷事故
导语:2003年12月23日,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罗家寨发生了特大井喷事故,是建国以来重庆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损失最重的一次特大安全事故,造成243人不幸遇难。
事故经过
高桥镇是重庆市开县西北方向的一个边境镇,离开县县城约80公里。
位于高桥镇晓阳村境内的“罗家16H”井,气藏天然气高含硫,中含二氧化碳,该井设计井斜深4322米,垂深3410米,水平段长700米,于2003年5月23日开钻,设计日产100万立方米。
在日常钻探过程中,该气井运行正常。
2003年12月23日21时55分,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川钻12队对该气井起钻时,突然发生井喷,来势特别猛烈,富含硫化氢的气体从钻具水眼喷涌达30米高程,硫化氢浓度达到100ppm以上,预计无阻流量为400万-1000万立方米/天。
失控的有毒气体(硫化氢)随空气迅速扩散,导致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面积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
据统计,井喷事故发生后,离气井较近的开县高桥镇、麻柳乡、正坝镇和天和乡4个乡镇,30个村,9.3万余人受灾,6.5万余人被迫疏散转移,累计门诊治疗27011人(次),住院治疗2142人(次),243位无辜人员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达8200余万元。
其中受灾最重的高桥镇晓阳、高旺两个村,受灾群众达2419人,遇难者达212人。
“12.23”井喷事故1.基本情况罗家16H井是川渝东部地区高陡构造上的第一口水平井,也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试验井。
该井由某钻探公司川钻12队承钻。
2003年12月23日2:29钻至井深4049.68m,层位为飞仙关,21:55在起钻过程中发生强烈井喷,进而发生井喷失控,造成井场周边居民硫化氢中毒,导致243人死亡,是一次特大井喷事故。
(1)项目投资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
(2)构造位臵:四川盆地温泉井构造带东段罗家寨潜服构造高桥高点附近。
(3)地理位臵: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小阳村1组(与罗家2井同井场,距罗家2井井口3.8m)。
(4)设计井深:垂深3410m,斜深4289m。
(5)井别:开发井。
井型:水平井(水平段长700m)。
目的层:飞三、飞一。
(6)开钻时间:2003年5月23日。
(7)φ244.5mm套管下至井深2479m。
(8)发生事故时的作业方式:起钻作业。
(9)事故时间:2003年12月23日21:55分。
(10)事故地点:罗家16H井。
(11)事故发生时的天气情况:夜间大雾、风速为零(据开县气象局资料)。
(12)事故后果:硫化氢中毒造成243人死亡。
2.事故发生经过2003年12月23日2:29,用密度为1.43g/cm3、粘度为63s的钻井液钻至井深4049.68m,层位为飞仙关,设计钻井液密度为1.37-1.45g/cm3。
2:29-3:30循环钻井液;3:30-12:00起钻至井深1948m;12:00-6:20调校顶驱滑轨;16:20-21:51继续起钻至井深209.31m;21:51-21:54发现溢流1.1m3;21:55发出警报,并立即下放钻具(当时钻具已起至钻台面以上20m左右),同时发现钻井液从钻杆水眼内和环空喷出,喷高5-10m,钻具上顶2m左右,大方瓦飞出转盘,不能坐吊卡,无法抢接回压阀,发生井喷;21:55-2l:59关球形防喷器和半封防喷器,钻杆内喷势增大,液、气一起喷至二层平台;21:59-22:08立即抢接顶驱,由于钻杆内喷出的液气柱强烈冲击,抢接顶驱不成功,钻具上顶撞击顶驱着火;22:08-22:10关全封防喷器,顶驱火自灭,钻杆内失控。
钻井井喷案例案例1、川东钻探公司“12.23”特别重大井喷失控案例2003年12月23日,位于重庆市开县高桥镇晓阳村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所属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钻井二公司川钻12队承钻的罗家16H 井发生特别重大井喷失控事故,造成243人死亡(其中石油系统职工2人),直接经济损失9262.71万元。
一、事故简要经过2003年12月23日2时52分,罗家16H井钻进至井深4049.48m时,因更换钻具需要,在仅进行了35min泥浆循环(应该循环90min)的情况下,就开始起钻。
在起钻作业中总共起钻120柱,灌注泥浆38次,但是在操作中没有遵守每3柱钻杆灌满泥浆1次的规定及时灌注泥浆;其中有9次是超过3柱才进行灌浆操作的,最多至提升9柱才进行灌浆。
23日12时因机械故障停止起钻操作,用了4个多小时进行检修。
在16时20分检修结束后,没有下钻进行泥浆充分循环即继续起钻作业。
21时55分,录井员发现泥浆溢流,向司钻报告发生井涌,司钻发出井喷警报,井队采取多种措施未能控制局面。
至22时4分左右,井喷完全失控,富含硫化氢的天然气大量逸出。
22时30分左右,井队人员开始撤离现场,同时疏散了井场周边居民。
23时20分左右,井队人完全撤离,在外围设立了警戒线。
23时左右,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接到川东北气矿事故报告,并要求协助事故抢险工作。
23时左右,高桥镇政府听到晓阳村方向群众燃放爆竹和传来类似洪水声响的声音,镇党政领导派人前去查看。
晓阳村党支部书记周克安回答:是井场出了事故,许多群众在他家周围。
镇里随即叫他通知群众转移。
23时20分左右,开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电话询问高桥镇是否发生井喷事故、在哪个地点。
高桥镇回答:在晓阳村一组的气井发生事故。
井场没有向镇里报告,派人去了解情况,还没有回来。
23时25分左右,开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再次电话通知高桥镇组织群众疏散。
高桥镇党政领导分工负责组织转移当地中学800多名住校学生和高桥镇居民;同时要求镇机关全体干部利用电话和手机拨打井场附近各村能打通的号码,通知人员撤离。
重庆开县12.23事故引发的安全思考12.23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影响摘要:从技术与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油田生产过程中发生的12.23重庆开县井喷事故原因,并分析了人身自身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人身安全的影响,针对这些原因与影响因素提出了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安全事故;管理者;执行;以人为本;引言安全是油田生产正常经营的基础和前提,油田历来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并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生存、发展、壮大和保障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重视安全而造成的各类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给国家、社会、企业、家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作为在油田行业工作的员工,分析造成这些安全事故的深层原因,总结从事油田工作应采取的防范措施,对于员工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在将来的工作中贯彻“安全第一”的宗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人身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影响人身安全的因素1.1井喷事故发生的原因1.1.112.23天然气井喷事故详细过程12.23重庆天然气井喷事故详细过程(强烈建议阅读)2003年12月23日22时04分,由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承钻的位于开县境内的罗家16H井,在起钻过程中发生天然气井喷失控,从井内喷出的大量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天然气四处弥漫、扩散,导致243人因硫化氢中毒死亡、2142人因硫化氢中毒住院治疗、65000人被紧急疏散安置、直接经济损失达6432.31万元的严重后果。
21日16时许,王建东带领本中心助理工程师唐梁、刘易思等人到钻台上检查SperrySun无线随钻测斜仪,经检测发现该测斜仪确已损坏,遂决定更换安装QDT无线随钻测斜仪,重新制定钻具组合。
但是,王建东在重新制定钻具组合时,明知罗家16H井已钻开油气层,本应严格执行在钻柱上始终安装钻具内防喷工具回压阀的有关规章制度,忽视回压阀在钻井安全中的重要性,违章决定卸下原钻具组合中的回压阀防井喷装置,并将此决定告知了钻井队技术员宋涛。
宋涛身为钻井队井控管理人员,明知其决定违规且有责任拒绝,却违反有关规章制度,对该决定未表示异议,并指令井队见习技术员孙本法按照王建东重新制定的钻具组合填写了班组作业计划书,19时30分,宋涛又在召开的当日班前会上对接班工人宣布了卸下回压阀的指令。
重庆开县井喷事故案例分析赵胜绪事故背景“罗家16H”井位于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境内,气藏天然气高含硫,中含二氧化碳,该井设计井斜深4322米,垂深3410米,水平段长700米,于2003年5月23日开钻,设计日产100万立方米。
2003年12月23日21时55分,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川钻12队对该气井起钻时,突然发生井喷,来势特别猛烈,富含硫化氢的气体从钻具水眼喷涌达30米高程,硫化氢浓度达到100ppm以上,预计无阻流量为400万-1000万立方米/天。
失控的有毒气体(硫化氢)随空气迅速扩散,导致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面积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
据统计,井喷事故发生后,离气井较近的开县高桥镇等4个乡镇,30个村,9.3万余人受灾,6.5万余人被迫疏散转移,243位无辜人员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达8200余万元。
其中受灾最重的高桥镇晓阳、高旺两个村,受灾群众达2419人,遇难者达212人。
此次事故是建国以来重庆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损失最重的一次特大安全事故[1]。
事故涉及的主要问题1.罗家16号井采用的是“过平衡钻井”,即钻杆内外的泥浆形成液柱压力大于地层压力,地层流体(天然气)原则上不可能进入井筒,即使井口敞开也不会发生井喷。
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局事故调查组专家组的专家排除起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气侵现象以及地层可能出现溶洞等异常情况,从而断定发生井喷的原因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起钻时没有注入足够的泥浆,或者是泥浆的密度不够,二者的结果会使井内液柱压力减小,导致地底有毒气体涌出。
2.井喷是石油钻探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即便发生井喷,如果得到合理的控制也不会酿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而且各国的石油工业都有一套完善的防喷操作规程。
对于本次发生的井喷,钻井工人虽然立即开动防喷器封闭了钻柱和井筒之间的环形空间,但是没有及时抢接顶驱或者抢接失败,泥浆高速从钻杆中间的泥浆孔喷出,才导致井喷失去控制。
3.井喷失控之后,大量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有毒气体喷出并扩散。
中石油川东气矿“12.23特”大井喷事故事故经过2023 年12 月23 日2时52 分,地处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小阳村境内的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罗家16H井钻至4049.68m 时, 因需更换钻具,经过35 分钟的泥浆循环后,开头起钻12 时,起钻至井深1948.84m,此时,因顶驱滑轨偏移,致使挂卡困难, 于是停顿起钻,开头检修顶驱。
16 时20 分检修顶驱完毕,连续起钻。
21 时55 分,起钻至井深209.31m 时,录井员觉察录井仪显示泥浆密度、电导出口温度、烃类组分消灭特别,泥浆总体积上涨,溢流1.1m3。
录井员随即向司钻报揭露生了井涌。
司钻接到报告后,马上发出井喷警报,并停顿起钻,下放钻具,预备抢接顶驱关旋塞。
21 时57 分,当钻具下放10 余米时,大量泥浆猛烈喷出井外,将转盘的两块大方瓦冲出,致使钻具无支撑点而无法对接,抢接关旋塞未成功。
21 时59 分,实行关球形和半闭防喷器的措施,但喷势未减,顶驱下部起火,作业人员使用灭火器灭火,但粉末喷不到着火部位而失败,随后关闭防喷器,将钻杆压扁,随后的一系列压井措施不当,未能准时把握井喷,导致大量硫化氢泄漏……事故预防设计不符合标准要求,审查把关不严—钻井地质设计未按《含硫油气钻井法》、《钻井井控安全规程》等有关行业标准,在设计书上未标明井场四周2km 以内的居民住宅、学校、厂矿等—有关人员在审查、批准钻井地质设计时把关不严现场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在起钻前,钻井液循环时间严峻不够;—在起钻过程中,违章操作,钻井液灌注不符合规定,且在长时间检修顶驱后,没有下钻充分循环,排出气浸泥浆就直接起钻;—违章卸掉回压阀,井队负责人和钻井工程监视觉察后未准时制止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监视检查不到位—未配备专职安全治理人员,未向井队派出井控技术监视;钻井工程监视人员未切实履行安全监视职责—对川钻12 队落实井控责任制等规章制度状况监视检查不力;事故预警—没有安排专人观看泥浆罐入量和出口变化—录井队负责人不按规定接班,对特别状况不把握。
1.这个惨痛教训说明了:公共危机预防、预警、预控机制是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重庆12·23特大井喷事故的教训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从全国来看,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足够的危机预防意识,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不肯在危机预防上下功夫,而是等到危机爆发时才匆忙应战,效果当然不好。
二是危机教育严重缺失,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三是没有常设的危机管理机构,危机管理政出多门,投资分散,指挥混乱,联动困难,危机管理的预防、预警和预控机制很不健全。
2.建立健全危机事件的统一指挥体制有何必要性:必须尽快建立起国家级的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预警机制和应急救援体系。
如果我们拥有上述体系,就可以迅速组织救援工作,大大减少伤亡人数。
然而,我们目前的应急救援体系确实很薄弱。
按说,国家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应该属于国家危机管理的重要支撑和总体应急救援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综合管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应当是国家统一领导、统一指挥、高效、权威的应急救援机构。
同时,还应该逐步建立完善条块结合、分级管理、职责明确的应急救援网络体系。
可是,我国目前没有明确的负责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工作的统一管理机构,应急救援力量分散于消防、交通、矿山等多个部门。
当发生重特大事故时,仅仅依靠某一部门的应急力量和资源往往十分有限,而临时组织应急救援力量,难以协同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