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 格式:ppt
- 大小:10.04 MB
- 文档页数:162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一、名词解释1.消化2.吸收3.机械性消化4.化学消化5.基本电节律6.胃肠激素7.粘液-碳酸氢盐屏障8.内因子9.容受性舒张10.集团蠕动二、填空题1.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微弱持续的收缩状态称为________。
2.胃肠平滑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主要是________离子内流。
3.胃液的主要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
4.胃底和胃体的壁细胞分泌________和________,而主细胞分泌________。
5.食物进入胃扩张胃及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产物引起________释放________而促进胃的排空。
6.胃的运动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7.当交感神经兴奋时,节后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引起由肠道运动的减弱,腺体分泌减少。
8.对消化器官功能影响较大的胃肠激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9.胆汁中促进脂肪消化的乳化剂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0.胰液进入十二指肠后,小肠液中的________迅速激活胰蛋白酶原,使其被水解掉一个小分子的肽,转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三、选择题、(一)A型题1.消化道平滑肌慢波起源于A.壁内神经丛B.环行肌c.纵行肌D.环行肌和纵行肌E.粘膜2.消化道内最重要的消化液为A.唾液B.胃液c.胰液.D.胆汁E.小肠液3.唾液中的惟一的消化酶是A.溶菌酶B.唾液淀粉酶c.粘液D.蛋白酶E.脂肪酶4.胃液和血浆中H+浓度相差为A.3万~4万倍B.300万~400万倍c.3000~4000倍D.30万~40万倍E.30~40倍5.胃液的作用是A.保护肠粘膜免受盐酸的侵蚀B.迅速激活胰蛋白酶原c.水解胆固醇D.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E.有助于小肠内铁和钙的吸收6.胃液分泌头期的特点是A.分泌量多,酸度高,含酶丰富B.分泌量少,酸度高,含酶丰富c.分泌量多,酸度低,含酶丰富D.分泌量多,酸度高,含酶量少E.分泌量少,酸度低,含酶丰富7.引起胃液分泌的强刺激物是A.组胺B.促胰液素c.胃动素D.胆囊收缩素E.胆汁8.引起消化力最强的胃液分泌是A.头期B.胃期c.肠期。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第一节概述在人和高等动物,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主要的消化腺有唾液腺、肝、胰和散在分布于消化道壁内的腺体。
消化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为机体的新陈代谢提供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以及水和电解质。
此外,消化器官还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
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如糖类、蛋白质和脂肪,都以结构复杂的大分子形式存在,不能被人体直接利用,须在消化道内经消化而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和葡萄糖等,才能被机体吸收和利用。
而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则不需要分解就可直接被吸收利用。
消化(dkigestion)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糖、蛋白质和脂肪等)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有机械性消化(mechanical digestion)和化学性消化(chemical digestion)两种方式。
前者是指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搅拌、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后者则为通过消化液中含有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是糖、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两种方式的作用是紧密配合、互相促进、同时进行的,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过程。
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
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和消化道脱落的上皮细胞等在进入大肠后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过程。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在消化道中,除口腔、咽、食管上端的肌肉和肛门外括约肌是骨骼肌外,其余部分都由平滑肌组成。
在平滑肌细胞之间存在缝隙连接。
平滑肌的舒缩活动与食物的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以及吸收过程是密切相关的,细胞间的缝隙连接可使电信号在细胞间传递。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一、试题(一)选择题【A型题】1.关于消化管平滑肌生理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 具有一定的紧张性B. 兴奋性低,收缩缓慢C. 富有伸展性D. 对牵张刺激敏感E. 有快而规则的自律性2. 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A. 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增强B. Oddi括约肌收缩增强C.回盲括约肌收缩增强D. 肛门内括约肌收缩增强E. 胃肠平滑肌收缩增强3. 消化管共有的运动形式是:A. 蠕动B. 分节运动C. 容受性舒张D. 集团蠕动E. 以上都是4. 关于胃酸的生理作用错误的是:A. 能激活胃蛋白酶原B. 使蛋白质变性,易水解C. 促进铁和钙的吸收D. 能促进维生素B12 的吸收E. 促进小肠内的消化液的分泌5. 有助于脂肪消化的消化液是:A. 胃液和胰液B. 胆汁和胰液C. 胆汁和胃液D. 小肠液和胰液E. 唾液和胃液6. 对脂肪和蛋白质消化作用最强的是:A. 胰液B. 胆汁C. 胃液D. 小肠液E. 唾液7. 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主要成分是:A. 胆色素B. 胆固醇C. 胆盐D. 无机盐E. 脂肪酸8. 促进胃排空的主要原动力是:A. 食物对十二指肠内的刺激B. 迷走神经的兴奋C. 交感神经的兴奋D. 食物在胃内的刺激E. 胰泌素的刺激9. 胃液成分中与红细胞成熟有关的物质是:A. 盐酸B. 内因子C. 粘液D. 无机盐E. 胃蛋白酶10. 排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A. 脊髓腰骶段B. 中脑C. 延髓D. 脑桥E. 脊髓胸段11. 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的主要部位是:A. 空肠B. 回肠末端C. 结肠上段D. 十二指肠E. 结肠小段12. 三种食物在胃内排空的速度由快到慢依次顺序是:A. 蛋白质、糖、脂肪B. 糖、脂肪、蛋白质C. 糖、蛋白质、脂肪D. 脂肪、糖、蛋白质E. 蛋白质、脂肪、糖13. 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A. 蠕动B. 分节运动C. 容受性舒张D. 集团蠕动E. 蠕动冲14. 大肠内的细菌可合成:A. 维生素 DB. B 族维生素和维生素 KC. 维生素 B12D. 维生素 CE. 维生素 E15. 胃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A. 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比头期少B. 酸度低,胃蛋白酶含量尤其高C. 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尤其低D. 酸度及胃蛋白酶含量均低E. 分泌量很少,消化力很低16. 关于胆汁的描述正确的是:A. 非消化期胆汁无分泌B. 消化期时只有胆囊胆汁排入小肠C. 胆汁中含有脂肪消化酶D. 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成分是胆盐E. 胆盐可促进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17. 使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A. Cl-B. 盐酸C. Na+D. 内因子E. K+18. 分泌盐酸的细胞是:A. 唾液细胞B. 胃表面上皮细胞C. 粘液细胞D. 壁细胞E. 主细胞19. 关于小肠对无机盐的吸收,叙述错误的是:A. Na+的吸收是主动过程B. 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C. 三价铁吸收慢D. 维生素 D促进钙的吸收E. 亚铁不易吸收20. 糖类的主要吸收形式是:A. 淀粉B. 双糖C. 单糖D. 麦芽糖E. 寡糖【X型题】21.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有:A. 兴奋性高B. 具有一定的紧张性C. 具有一定的自律性D. 具有较大的伸展性E. 对化学、温度和牵张刺激敏感,对电刺激不敏感22. 促进胰液分泌的因素有:A. 迷走神经兴奋B. 促胰液素C. 胆囊收缩素D. 交感神经兴奋E. 生长抑素23. 胃运动的形式有:A. 紧张性收缩B. 分节运动C. 容受性舒张D. 蠕动E. 集团蠕动24. 关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正确的是:A. 糖以单糖的形式吸收B. 蛋白质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C. 脂肪的吸收主要经淋巴途径D. 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E. 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均与Na+的主动转运有关25. 大肠内细菌能够合成的维生素有:A. 维生素 AB. 维生素 BC. 维生素 CD. 维生素 KE. 维生素 E26. 能够分解食物中淀粉的消化液有:A. 唾液B. 胃液C. 小肠液D. 胰液E. 胆汁27.下列哪些不是胰液的作用:A. 分解蛋白质B. 分解淀粉C. 分解脂肪D. 乳化脂肪E.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28. 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A. 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B. 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C. 兴奋时胃肠括约肌收缩D. 消化腺分泌增多E. 胃肠蠕动增强29. 能够分解蛋白质的消化液有:A. 胃液B. 胆汁C. 胰液D. 唾液E. 小肠液30. 胃肠激素的共同作用有:A. 调节消化道运动B. 调节消化液分泌C. 调节胃排空D. 调节其他激素的分泌E. 对消化道组织有营养作用(二)是非题1. 胃大部切除患者往往有贫血的症状,主要的可能原因是内因子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