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基础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4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汁的成分: 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胆色素及多种无机盐。
胆汁中无消化酶
2.胆汁的作用: •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 •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 吸收
(三)小肠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1.小肠液的性质和成分 弱碱性液体,pH为7.6,日分泌量1~3L。 主要成分:无机盐、黏蛋白和肠致活酶等。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1.大肠运动的形式 袋状往返运动 多袋推进运动 蠕动 2.排便 初级排便中枢:脊髓腰骶段
第二节 吸收
吸收:消化产物通过上皮细 胞进入血液与淋巴的过程。
一、吸收的部位
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
1.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 2.小肠壁内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食物在小肠停留时间长 (3~8h) 4.食物在小肠已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2.胃的排空 胃内食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排空速度
糖>蛋白质>脂肪;流体>固体 混合食物排空时间为4~6小时 直接动力:胃内压与十二指肠内压差 原动力:胃的运动 3.呕吐
三、小肠内消化
化学消化:胰液 胆汁 小肠液 机械消化 :小肠运动
(一)胰液的成分及作用
1.胰液的性质和成分 无色无味碱性液体,pH约为8,1~2L/d,主要成分 为碳酸氢盐和胰酶。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糖的吸收 食物中的糖类主要是淀粉,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小 肠吸收。单糖的吸收是消耗能量的主动过程,属 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吸收途径是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的。
(二)脂类的吸收 脂类被水解为脂肪酸、甘油、一酰甘油。在
胆盐帮助下脂肪酸和一酰甘油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后,中、短链脂肪酸和一酰甘油溶于水,经毛细 血管进入血液;长链脂肪酸和一酰甘油经毛细淋 巴管进入淋巴液。由于人体摄入的动、植物油中 含长链脂肪酸较多,故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途径 以淋巴为主 。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学习要点
•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胃的运动形式 •胰液和胆汁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小肠的运动方式及其在吸收中的重要地位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消化道活动的主要作用
口腔

食道
消化道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唾液腺 分泌 唾液 进入 口腔

胃腺 分泌 胃液 进入 胃
消化腺 脏肝 分泌 胆汁 进入 小肠
腺泡细胞分泌胰酶 小导管的管壁细胞分泌碳酸氢盐
2.胰液的作用(最重要的消化液) 碳酸氢盐
中和胃酸,保护小肠粘膜,为消化酶提供最适pH 环境。
胰酶:
1) 胰淀粉酶:淀粉→麦芽糖 pH 6.7~7.0 2) 胰脂肪酶:脂肪→脂肪酸、甘油、甘油一酯 pH 7.5~8.5 3) 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蛋白质→䏡和胨 (共同作用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
(二)胆汁的成分及其作用 1.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胆汁由肝细胞分泌的苦味浓稠液体,0.5~1.0L/d
肝细胞
(消化期) 十二指肠
胆囊 (非消化期)
(金黄色、弱碱性) 肝胆汁 胆囊胆汁
(棕绿色、弱酸性)
肝胆汁:金黄色,弱碱性(pH7.8 ~ 8.6); 胆囊胆汁:棕绿色,中性或弱酸性(pH7.0 ~ 7.4)
游离酸—游离状态 结合酸—与蛋白质结合
盐酸的生理作用 1.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其提供最适 pH 2.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 3.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4.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5.有利于铁和钙等在小肠的吸收
盐酸分泌过少易引起腹胀、腹泻;过多则易引起消化性溃疡
2.胃蛋白酶原 由主细胞分泌,被盐酸和已活化的胃蛋白酶激 活,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䏡、胨和少量的 多肽及氨基酸。 发挥作用的最适pH为2~3。
(三)蛋白质的吸收 蛋白质必须分解为氨基酸才能被小肠吸收,
其机制与单糖吸收相似,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氨基酸的吸收途径是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
2.小肠液的作用 保护肠黏膜免受胃酸侵蚀 激活胰蛋白酶原,利于蛋白质的消化 稀释消化产物,利于吸收
(四)小肠的运动
1.紧张性收缩:其它运动的基础 2.分节运动 小肠壁环形肌收缩和舒张为主的节律性运动 3.蠕动
四、大肠内的消化
(一)大肠液及细菌的作用 大肠液的主要成分为黏液和碳酸氢盐,保护肠黏 膜免受机械损伤和润滑粪便的作用。 细菌还能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被人体吸收 利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会导致维生素缺乏以 致影响血液凝固和菌群失调。
一、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1.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近于中性、低渗、水(99%)、黏蛋白、唾 液淀粉酶、溶菌酶、无机离子等。
2.作用 •湿润口腔和食物,引起味觉 •清洁和保护口腔,溶菌酶杀菌 •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淀粉酶) •排泄(铅、汞及狂犬病毒等)
(二)咀嚼和吞咽 1.咀嚼 切割、磨碎、搅拌,利于吞咽 2.吞咽 使食物由口腔经食管到胃的过程
胰腺 分泌 胰液 进入 小肠
肠腺 分泌 肠液 进入 小肠
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加工、分解为小分子可 吸收物 质的过程。
消化的类型: 机械性消化:研磨、混合、推送 化学性消化:消化酶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
吸收:被消化后小分子营养物质以及水、无机盐等,通过 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第一节 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
3.内因子 由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 能与VB12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其不被消化酶破 坏; 促进回肠粘膜对VB12的吸收。
4.黏液



黏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胃蛋白酶 HCl
H+ pH2
HCO3 pH7
保护胃黏膜免受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
(二)胃的运动 1.胃运动的形式
(1)紧张性收缩 胃壁平滑肌经常处于缓慢、微弱而持续收缩的状态;维持胃 的正常位置和形态,维持胃内压,是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 (2)容受性舒张 胃特有的运动形式,有利于胃容纳和存储食物 (3)蠕动 食物入胃约5min开始,起源于胃体中部;蠕动频率为3/min。
食管蠕动
蠕动: 消化道平滑肌顺序舒张 和收缩所形成的一种向 前推进的波形运动,是 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 动形式。
二、胃内消化
(一)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胃液由胃腺分泌,无色,酸性,pH为0.9 ~ 1.5。 成年人每日分泌量为1.5 ~ 2.5L 。 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和黏液。
1.盐酸(胃酸) 由壁细胞的质子泵主动分泌,两种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