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骨科中医护理常规(2021年1月修订)目录第一章骨科常见病中医护理常规第一节一般中医护理常规 (2)第二节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 (5)第三节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 (7)第四节牵引术后护理常规 (8)第五节上肢骨折护理常规 (10)第六节股骨粗隆间骨折护理常规 (16)第七节骨蚀中医护理常规 (21)第八节髌骨骨折护理常规 (29)第九节胫腓骨骨折护理常规 (33)第十节腰椎间盘突出护理常规 (38)第二章危重患者护理常规第一节休克病人护理常规 (39)第一章骨科常见病中医护理常规第一节一般中医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测量,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手术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天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处理或报告医师。
2、各种引流管保持通畅,不受压,不脱落,注意及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及气味等,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遵守无菌技术原则。
3、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4、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
5、手术患者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
骨科中医护理常规骨科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合理安排病床。
3.做好入院介绍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5.详细了解病史,观察患者全身及患肢情况,包括疼痛、肿胀、出血等,并做好记录。
密切观察患肢指(趾)端的血液循环,皮肤感觉及运动状况。
开放性骨折患者,应注意观察出血量的多少,伤口大小,有无异物及重要血管、神经损伤等。
6.进行必要的牵引、复位、固定术。
术前做好解释工作,得到患者的配合。
术后按各种牵引、固定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7.保持患者四肢关节摆放于功能位,防止畸形发生。
8.尽量减少患肢移动。
移动患者时动作轻柔,扶托患肢时,必须双手同时扶托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
9.患肢疼痛可针刺合谷、外关等穴,或外敷止痛药物。
疼痛剧烈且诊断明确者,按医嘱给予止痛剂。
10.饮食调养,骨伤科患者宜进高热量、高营养饮食,避免食用过量肉类。
气滞血瘀者饮食宜清淡,待舌象正常、大便通畅后,再进清补食品,忌生冷、酸辣及发物。
肝肾亏虚者宜进补益肝肾食品,如枸杞、山药、蘑菇等。
忌辛辣香燥之品,戒烟酒。
11.指导患者尽早功能锻炼,防止发生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11.做好出院康复指导。
上肢骨折病人护理常规1.护理评估1)受伤史、暴力性质。
2)患肢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情况。
3)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4)X线摄片及CT等检查结果。
2.护理要点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协助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密切观察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被动活动手指时的反应。
如出现皮肤温度下降、皮肤颜色变深、动脉搏动减弱、麻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被动活动手指引起剧烈疼痛,要警惕发生骨筋膜综合症。
应立即去除一切外固定及敷料,必要时切开减压。
4)疼痛护理伤肢疼痛,可针刺合谷、外关等穴,必要时可酌情用镇痛药。
外固定过紧引起的疼痛,放松后即可缓解。
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分析胫腓骨骨折是指下肢胫骨与腓骨同时断裂或部分断裂的损伤。
中医护理方案是指通过中医药的方法对胫腓骨骨折进行干预和治疗的方案。
本文将分析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
1. 中医药内服治疗方案中医认为,胫腓骨骨折是外伤引起的病理变化。
内服中药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并加速骨折部位的愈合。
常用的中药有补中益气汤、四物汤等。
疗效观察结果显示,中药内服治疗对胫腓骨骨折有一定的促进愈合作用。
平均愈合时间缩短,骨折处的疼痛和肿胀也有所减轻。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护理方案中被广泛应用于骨折治疗。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整气血运行,加快骨折部位的愈合。
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触碰引流、直接取穴、搔刮刺激等。
针灸治疗可以有效舒缓疼痛和肿胀,缩短愈合时间。
研究表明,针灸疗法与传统治疗相比,能够更好地促进骨折愈合。
3. 中医药外治疗法中医药外治疗法是指通过外部涂抹、包扎等方式,将中药直接应用于骨折部位。
中药外治疗法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直接刺激骨折处的血液循环,促进愈合。
常用的外治药物有当归、川芎、秦皮等。
研究显示,中药外治疗法可以有效减轻疼痛和肿胀,促进骨折愈合。
但需要注意的是,外治疗法的使用应慎重,因为不当的外治方法可能导致骨折复杂、愈合不良等并发症。
综合分析上述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医护理方案在胫腓骨骨折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药内服能够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愈合;针灸疗法能够舒缓疼痛和肿胀,加快愈合;中药外治疗法可以刺激血液循环,促进愈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方案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胫腓骨骨折患者,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在使用中医护理方案时,要结合传统的骨折治疗方法,遵循医嘱,避免不当使用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康复护理措施在下肢骨折围手术期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下肢骨折是常见骨折类型,多发于中老年群体。
近年来手术治疗下肢骨折患者明显增加。
围术期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随着中医护理技术的发展,因为其具有操作便捷、价格低廉、快速康复、易于接受等特点,深受医患青睐。
基于此,本文对中医护理措施在下肢骨折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下肢骨折;围术期;中医康复护理下肢骨折是临床十分常见、高发的一种骨折类型,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促进骨折愈合。
同时,围术期患者多伴有程度不一的疼痛症状,且围术期患者要卧床休养,深受病情和不适症状影响,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1]。
因此,围术期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十分必要,以促进患者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基于此,本研究对中医康复护理措施在下肢骨折围手术期病人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1.中医康复护理中医康复护理主要采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念,采用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配合康复医疗手段、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对残疾者、慢性病患者、老年病患者以及急性病恢复期患者,通过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使形体和精神尽快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状态[1]。
中医康复护理与中医临床护理存在不同,其采用独特的康复护理方法,配合自我康复训练,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
2.中医康复护理措施在下肢骨折围手术期的应用2.1 情志护理七情属于中医学“神”的范畴,和心、脑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围术期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可影响患者气息,郁气在心处集结,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以应注重对患者的情志护理,可以为其播放八段锦音乐,转移注意力,缓解疼痛,同时注意患者不良情绪的疏导。
研究表明,下肢骨折围术期通过对患者实施情志护理,有助于改善其负面情绪,促进患者恢复[2]。
2.2饮食指导结合患者病情等实际情况,采用中药膳食调理方法,术后进行中药食疗干预,可选择当归、桃仁、红花等,混合炖烂后食用,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术后两周到一个月内,食材可选择党参、新鲜排骨、当归、骨碎补等,混合炖熟后服用汤肉,具有活血通络、温经散寒的功效;术后1个月后,食材可选择枸杞子、骨碎补等,具有健脾胃、调气血的功效[3]。
胫腓骨骨折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血瘀气滞证:伤后2 周以内。
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
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 •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
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 •肝肾不足证:骨折4 周以上。
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疼痛1. 评估疼痛的诱因、性质、踝趾关节活动、感觉、运动状况。
2. 体位护理:髋关节屈曲15 度、外展0 度、膝关节屈曲15 度、踝关节背伸90 度、足尖向上位。
3. 遵医嘱予中药贴敷、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效果,及时向医生反馈。
4. 遵医嘱使用耳穴压豆,减轻疼痛。
常用穴位:神门、交感、皮质下、肝、肾等。
(二)肿胀1. 评估肿胀的部位、程度以及伴随症状,并做好记录。
2. 注意保暖,指导患者进行踝趾关节屈伸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3. 遵医嘱局部给予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注意防止皮肤损伤,观察治疗效果。
(三)患肢活动受限1. 评估患者患肢功能活动情况,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事件发生。
2. 指导患者进行踝趾关节主动运动,促进末梢血液循环。
3. 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摆放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4. 遵医嘱给予物理治疗如中频脉冲、激光、微波等;或采用中药贴敷等治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整复的护理1. 整复前告知患者整复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
2. 整复后注意观察患者患肢疼痛、活动、感觉、运动等情况。
3、复位固定后,即可作踝、足关节屈伸活动及股四头肌收缩训练。
三周后,断端稳定可扶双拐不负重行走,10-12 周后,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时,去除外固定。
(二)围手术期护理1. 术前护理(1)、做好术前宣教与心理护理,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及相关准备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
下肢骨折中医护理常规下肢骨折是指腿部或脚部的骨骼发生断裂,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损伤。
传统中医在骨折护理中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以下是下肢骨折中的中医护理常规。
1.饮食调理:在骨折康复期间,患者需要维持一种平衡且富含营养的饮食。
传统中医认为,饮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骨骼的生长。
患者应该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肉、鱼类和豆制品,以促进骨折部位的修复。
此外,还应适当增加维生素C、D、钙等对骨骼健康有益的营养素的摄入,如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同时,要避免食用油炸、辛辣和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和康复。
2.气血调理:传统中医认为,在骨折康复过程中,气血的循环对于骨骼的修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护理中常采用一些气血调理的方法,如推拿、针灸和中药调理。
推拿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缓解局部的疼痛和肿胀。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的运行,促进骨折的愈合。
中药调理可以通过中药的药性来改善气血的流通,加速骨折的康复。
骨折患者在接受气血调理时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中医治疗方法。
3.休息调养:在骨折康复期间,患者需要适当休息来减轻受伤部位的压力和保护骨折部位。
中医护理中强调休息调养的重要性。
传统中医认为,适当的休息可以帮助气血的循环,促进骨折的修复。
患者在休息期间应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的站立。
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4.外治疗法:中医护理中常采用外治疗法来促进骨折的愈合。
传统中医认为,外治疗法可以通过刺激伤口周围的经络和穴位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的流通。
外治疗法包括热敷、熏洗、药膏外敷等。
热敷可以通过热能来促进伤口周围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熏洗可以通过中草药的药性来改善伤口的愈合和康复。
药膏外敷可以通过药膏中的药物成分渗入皮肤,促进骨折的愈合。
在使用外治疗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药物。
5.心理关怀:在骨折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得到心理方面的关怀和支持。
一般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责任护士、护士长,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测量,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身高。
2、手术当天及术后3天、体温37.5℃以上,每天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3、体温39℃以上时,每4小时应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体温37.5℃以上,每天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测3天平稳后改测1次。
4、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每天4次或遵医嘱执行。
5、一般病人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
五、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1次。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病情观察。
1、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做好标识,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每天更换引流袋。
3、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二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了解患者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5、手术患者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护理。
6、根据病情指导幷帮助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功能锻炼的意义、原则、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九、遵医嘱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外治或内服药,观察用药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宣教。
十、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禁忌。
十一、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患者配合治疗。
十二、给予或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十三、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的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下肢骨折护理常规【2 】因下肢及下肢带骨的骨持续性中止所致.病位常见有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主干骨折.髌骨骨折.胫腓骨骨折.踝部骨折等.(一)护理评估 1. 受伤史.暴力性质.2. 其他脏器有无毁伤.3. 患肢痛苦悲伤.肿胀.瘀斑.功效障碍.畸形等情形.4. 生涯自理才能及心理社会状况.5. X线摄片.CT.血常规和生化等检讨成果.(二)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2)嘱患者保持功效体位或治疗所需体位.(3)病情不雅察,做好护理记载:不雅察患者的性命体征.患肢局部痛苦悲伤.皮肤色彩.温度等病情变化,发明平常实时报告医师并合营处理.2.用药护理(1)痛苦悲伤时遵医嘱应用止痛剂或针刺止痛.(2)遵医嘱局部贴敷时,留意避免烫伤皮肤,过敏者实时揭去,并留意不雅察药后反响.3.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颖蔬菜.生果,多饮水.4.情志护理生涯上赐与关怀和照料,使之安心养病.5.临症护理(1)下肢骨折一般应使髋关节愚昧15°.外展0°.膝关节愚昧15°.踝关节背伸90°.足尖向上位.(2)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应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外旋.内收.(3)准时协助患者坐起,深呼吸并拍打背部,预防肺部沾染.6.并发症护理(1)出血1)不雅察体温.神志.尿量.创面出血情形.2)赐与局部榨取止血或手术.须如果补充血容量.(2)神经毁伤1)不雅察患肢肢端血运.感到及活动情形.2)避免石膏支具卡压神经.避免肢体过度牵引.如发明平常,实时报告请示大夫.(3)沾染1)不雅察创面.骨牵引或外固定支架针孔有无红.肿.热.痛,渗液,体温,血象变化.2)实时换药,每日两次赐与75%酒精消毒针孔,抗炎治疗.(4)骨筋膜室分解征1)不雅察有无进行性痛苦悲伤.活动障碍.肿胀.压痛及肌肉被动牵拉痛,不雅察肢端血供活动感到及全身情形,不雅察石膏支具绷带绑扎的松紧度.2)预防:日常平凡要实时调剂石膏支具的松紧度,避免过紧,举高患肢,按医嘱准确应用甘露醇.3)如疑惑产生骨筋膜室分解征,应立刻通知大夫,解开石膏或支具,平放患肢,患肢避免按摩.热敷,合营大夫做好切开减压的预备.(5)肺栓塞:1)不雅察神志.性命体征.氧饱和度.胸闷胸痛.皮肤情形.典范表现为发烧.体温忽然升高.脉快.呼吸艰苦.低氧血症.意识障碍.嗜睡.昏黄或晕厥.周身乏力.可消失抽搐.皮肤有出血斑,肺部X线可见全肺暴风雪状暗影.2)做好预防,骨折部位赐与确切的外固定.制动,操作手段轻柔,当心搬运,患肢举高位放置,预防沾染和防治休克,改正酸中毒,给氧.3)轻微骨折创伤有显著低血氧,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说明者,有显著的诊断次要指标(如贫血.血小板削减等)可以初步诊断,应亲密不雅察.并应开端治疗.4)治疗以症状治疗为主.可赐与呼吸支撑疗法,头部降温,脱水疗法,沉着剂,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激素.抑肽酶.利尿剂,严厉掌握晶体液量,加强抗沾染等.(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留意不雅察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现象,如发明肢体肿胀.麻痹.痛苦悲伤等情形实时报告大夫.2)预防:加强小腿肌肉静态压缩和踝关节的活动.理疗.预防性抗凝治疗.3)教会陪护人员按摩患肢并指压有关穴位,如涌泉.三阴交.承山.足三里等穴,以活血通络.止痛.4)血栓形成后,避免患肢活动,忌做按摩.理疗等,按医嘱予抗凝溶栓治疗.5)若有肿胀,遵医嘱用芒硝2000克.加冰片10克外敷患侧下肢,以渗湿利水消肿.(7)肌肉萎缩.关节柔软1)依据患者的活动才能,早期进行肌肉压缩锤炼.2)在不影响骨折断端移位的前提下,尽早进行肌肉压缩放松活动及未固定关节的各项活动.(8)压疮1)不雅察患者痛苦悲伤的部位,皮牵引或石膏支具对皮肤的卡压情形,留意牵引部位或边缘皮肤有无破损或消失水疱.2)留意骶尾部皮肤情形.卧床患者准时翻身.抬臀,实时调剂皮牵引.(9)便秘1)评估患者的饮食构造.排便习惯.今朝的排便情形.活动情形.2)许多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怕造成别人麻烦,应清除患者的心理挂念,宣教便秘及便秘防治的相干常识,宣教保持大便通行的主要性.(三)辩证施护1.气滞血瘀证(1)病室应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流畅,阳光充足,温湿度合适,准时开门窗通风,但应避免患者受凉.(2)新伤.肿痛较剧或有沾染发烧者,饮食宜清淡.待病情稳固,大便通行,舌苔转为正常时,再进清补之品,忌辛辣.腥膻.肥甘厚腻之品.(3)加强情志调护,清除不必要的挂念,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保持优越的精力状况,进行有用地肢体功效锤炼,加强治疗信念,促进早日康复.(4)亲密不雅察患者的神志.毁伤情形及全身状况,若有面无人色.气短懒言.四肢阙冷.大汗漓淋.脉搏细数,甚至晕厥等贫血气脱时,应立刻通知医师,合营挽救.(5)凋谢性骨折患者,在清创术中应留意创口大小.出血量的若干.有无异物及主要血管.神经的毁伤等.(6)患肢痛苦悲伤影响睡眠及歇息时,除举高患肢.消肿外,局部可外敷消淤膏,暂时遵医嘱可服止痛药治疗.(7)瘀血肿痛显著者,可用中药外敷;如局部发痒,消失皮疹时,停用.(8)外敷中草药单方:如新伤红肿,可用生栀子.接骨木,捣烂外敷或调面粉敷. (9)针刺止痛上肢宜选合谷.外关穴,下肢宜选足三里.阳陵泉.解溪.内庭等穴. (10)本证宜选服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中药方子.中药汤剂宜温服.(11)保持大便通行,大便湿润者,选用麻子仁丸,水煎服.也可选用番泻叶代茶饮或蜂蜜开水冲服.(12)加强功效锤炼,防止产生肌肉萎缩.骨质松散和关节柔软等并发症,以促进功效的尽快恢复.(13)指点患者留意养成优越的生涯习惯,做好小我卫生,协助患者擦身.按摩.翻身等,以防压疮等并发症的产生.2.肝肾亏虚证(1)病室情形宜安静,室温宜偏暖,留意气象变化,避免六淫侵袭.(2)饮食宜用补益肝肾的食物,如枸杞.山药.桑葚.芝麻等.忌辛辣.肥甘厚腻之品,如韭菜.生姜,戒烟酒.(3)久病宜致各类情志问题,可见掉眠.多梦.纳差.焦躁不安或沉默寡言等症状,故要加强情志调护,必要时合营疏肝理气佐以补益肝肾的中药治疗.(4)头晕目眩者嘱其静养歇息,可佐以中药治疗.(5)腰酸腿软者可针刺肾俞.腰俞.环跳.血海等穴.(6)骨折康复期,气象变化时,若局部痛苦悲伤.关节柔软者可做局部按摩或局部用宽筋散洗剂熏洗,以舒经通络,通利关节,每日2次,留意防止烫伤.(7)本证可选服补益肝肾之地黄汤加味,如阴虚者,用麦味地黄汤.杞菊地黄汤;偏阳虚者,用桂附地黄汤;气贫血者,用八味汤等.汤剂宜温服.(四)健康指点 1. 留意安全,防止产生不测骨折.2. 加强体育锤炼,加强体能和身材的调和性,防止骨质松散,削减骨折产生.3. 指点患者进行合理有用的.循序渐进的功效锤炼.4. 指点患者准时改换体位,准时排便习惯,预防便秘.5. 去除牵引和外固定后,勉励患者尽量应用手杖,防止负重再跌仆.6. 按期到病院复查.。
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目录1、股骨粗隆间骨折2、锁骨骨折3、胫腓骨骨折4、伤筋5、肱骨外髁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一、临床表现以伤后髋局部疼痛、肿胀,患肢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
检查时可见患侧粗隆升高,局部可见肿胀及瘀斑,局部压痛明显。
叩击患侧足跟部常引起患处剧烈疼痛。
二、中医辩证分型1、瘀血内结型:创伤早期,骨断之初,血瘀气滞,瘀结骨内,疼痛固定、拒按,功能活动障碍。
舌质红或见瘀紫,脉弦。
2、肝肾亏虚型:损伤后期,断骨未坚,或断骨经久不连,筋脉疲软,可出现肝肾缺乏之症。
肝肾阴虚者,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偏于肾阳虚者,兼见形寒肢冷,神疲乏力。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三、临证护理1、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应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外旋、内收,应使用髋关节屈曲15°、外展0°、膝关节屈曲15°、踝关节背伸90°、足尖向上位。
2、患肢肿痛,影响睡眠及休息时,除抬高患肢、消肿止痛外,可用穴位贴敷〔消肿止痛散〕适用于骨折早期,敷〔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穴位。
睡眠不好者可用耳穴贴压,贴双耳〔心、神门、肾、枕、胃〕,每日用手指按压3-5次,每次3分钟。
3、骨折康复期,气候变化时,假设局部疼痛、关节僵硬者可做局部按摩或局部用当归透骨汤中药熏洗,每日2次,注意防止烫伤。
四、饮食护理1、骨折早期,肿痛较剧或有感染发热者,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肥甘、煎炸之品,不要急于选用补养之品。
便秘患者可艾灸神阙穴。
2、骨折中后期宜选择补益气血之品〔如枸杞、山药、胡萝卜、桑葚、芝麻等〕,忌辛辣,戒烟酒。
五、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温服。
2、遵医嘱给予中药湿热敷,注意温度,防止烫伤,穴位贴敷一般保存4-6小时,过敏者及时揭去敷贴。
耳穴贴压保存3-7天。
3、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响。
六、情志护理做好情志疏导与生活护理,防止患者焦虑情绪与恐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常规胫腓骨骨折是长骨骨折中常见的骨折,自胫骨平台以下至踝上的部分发生的骨折,发病率高,以10岁以下儿童及青壮年多见。
胫骨干1/3横断面呈三角形,下1/3呈四边形,中下1/3交界处最细,易发生骨折。
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患肢的感觉、活动、温度、皮肤的完整性及患肢的短缩畸形。
(2)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及心理状况。
(3)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4)中医证型:①血淤气滞证。
证候:骨折初期,伤后1〜2周,局部肿胀压痛。
舌质淡,苔薄白。
②瘀血凝滞证。
证候:骨折中期,伤后2〜4周,伤处疼痛拒按,动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自。
③肝肾不足证。
证候:骨折后期,伤后4周以上,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
舌淡胖。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患者保持功能体位或治疗所需体位。
(3)患者术前抬高患肢,给予牵引。
(4)观察病情,做好记录。
①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以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②观察患者伤口有无渗血,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和创面无特殊异味。
患者疼痛时可适当用止痛药。
③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血液循环、感觉、运动、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肿胀情况。
(5)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患者伤口疼痛时,可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6)临证(症)施护:①疼痛:a.评估患者疼痛的程度、性质、原因、伴随症状,是否有被动牵拉痛,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b.遵医嘱给予中药塌渍。
②肿胀:a.评估患肢肿胀的程度、范围、伴随症状,有无张力性水疱并做好记录。
b.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症状,如出现肿胀进行性加重、皮肤张力增高、水疱、肌肉发硬、不能触及足背动脉搏动、肢体颜色发给或发白,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切开减压术前准备。
C.观察患者肢体血运及颜色。
下肢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下肢骨折指下肢及下肢骨连带的骨连续性中断。
常见的有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髌骨骨折、胫腓骨干骨折踝部骨折等。
一、临床表现
以局部肿胀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骨骼、涉及肾。
二、护理评估
1、受伤史、暴力性质
2、其他脏器有无损伤。
3、患肢疼痛的性质、程度、肿胀、瘀斑的范围
4、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5、X线摄片、CT、血常规很生化检查结果。
6、辩证:气滞血瘀标本俱实证,气滞血瘀标实本虚证。
三、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嘱患肢保持功能体位或治疗所需体位。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四、并发症护理
1、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肢局部疼痛、皮肤颜色、温度、足背
动脉搏动等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发现问题时,报告医师,及时调整。
五、给药护理
1、疼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或针刺止痛。
2、遵医嘱局部敷贴时,注意避免烫伤皮肤,过敏时及时揭去,并
注意观察药后反应。
3、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观察服药后反应。
六、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
2、气滞血瘀标本俱实证:宜进食清肺润肠通便之品如:菜干蜜枣
汤、大蕉、雪梨等。
3、气滞血瘀标实本虚证:宜进食健脾益胃化瘀食物如:淮山、黑
木耳、玉竹煲田鸡等。
七、情志护理
做好情志疏导和生活护理,避免患者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八、临证(症)施护
1、下肢骨折一般应使髋关节屈曲15°、外展20°膝关节屈曲
15°踝关节背伸90°足尖向上位。
2、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应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防止外旋、内收。
3、适当抬高患肢,可放在软枕或布朗市架上。
4、遵医嘱患部外涂云南白药气雾剂等祛瘀消肿药时,需坚持涂
擦,切忌按摩。
5、遵医嘱用中药散熏洗患肢,应先熏后洗,边洗边运动关节或按
摩肌肉,每日1-2次。
6、针刺止痛取穴:足三里、解溪。
九、健康指导
1、注意安全,防止意外骨折。
2、根据病情肢体受限程度,指导患者合理有效、循序渐进的进
行功能锻炼。
3、指导患者定时更换体位。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预防便秘。
4、去除牵引和外固定后,鼓励患者尽量使用拐杖,防止负重再
跌仆。
定期到医院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