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DOI:10.19551/ki.issn1672-9129.2021.12.309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13.‘穷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张㊀勇㊀㊀钱㊀慧(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普宜镇教育管理中心㊀551708)摘要:‘穷人“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本课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㊂小说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在自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仍本能地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的可贵品质㊂本设计的目标定位在 抓住小说三要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 关注环境描写 读懂心理活动描写 突出主题,感悟人物品质,旨在关注课文内容的同时,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努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㊂关键词:教学活动;画面;生活教育中图分类号:G62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9129(2021)12-0320-02㊀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写 汹㊁涌 等14各生字,会写 渔夫㊁汹涌澎湃 等14个词语;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3.能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拟写桑娜和西蒙的心理活动;(二)过程与方法4.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㊂5.抓住环境描写㊁心理描写等体会桑娜和渔夫能干㊁勤劳善良㊁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通过感悟桑娜的光辉形象,受到美好品质的熏陶㊂教学重难点:1.抓住心理描写㊁环境描写等体会桑娜和渔夫勤劳能干㊁善良㊁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2.根据课文内容,练写桑娜和西蒙的心理活动㊂教学准备: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㊁谈话导入:1.导入:同学们已经读了不少的课外读物,谁能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与大家分享?2.引导介绍中国的四大名著;总结板书: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有生活的影子;3.学习要中西结合,今天老师带大家认识一位外国作家,我们就跟着列夫.托尔斯泰一齐走近他的‘穷人“㊂板书课题:13.穷人4.学生看资料袋了解作者㊂二㊁新课学习(一)课件出示学习任务;(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2)作者是怎么写这篇课文的?(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课文?(二)结合学习任务展开教学;活动一:要解决的问题 指导学生弄清课文写了什么㊂1.请学生抓住小说三要素(人物㊁环境㊁情节)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并关注文中的生字新词;(课件出示重点词语:风暴㊀糟糕㊀汹涌澎湃㊀寒风呼啸㊀潮湿阴冷㊀波涛轰鸣㊀心惊肉跳㊀忐忑不安㊀沉思㊀抱怨㊀倾听㊀探望㊀照顾㊀忧虑)(1)指名读,齐读新词,识记词语;(2)重点指导 汹涌澎湃 的写法;(3)练习词语的运用;2.引导学生提取本文的三要素,并用三要素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人物:桑拿五个孩子西蒙两个孩子渔夫环境:夜晚起着风暴情节:等待探望抱回担心收养概括主要内容:课文写了在一个(㊀㊀)的夜晚,(㊀㊀)在邻居西蒙死后,(㊀㊀)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㊂活动二:要解决的问题 弄清这篇课文是怎样写的?1.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勾画出来㊂画面一:第一自然段(1)从第一自然段的 补一张破帆㊁屋外寒风呼啸㊁海上正起着风暴 等体会桑娜家的 穷 ;抓住屋内的环境 干干净净㊁闪闪发光 等体会的桑娜的勤劳㊁能干㊂(2)除了从这些环境描写中感受到桑娜家的 穷 之外,你还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又黑又冷......屋内:温暖舒适干干净净炉火没熄...... (3)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观察㊁分析,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对比写㊁交错写;2.除了对桑娜家屋内描写中感受到 穷 ,还有什么能体现她家 穷 呢?画面二:第二自然段(1)引导学生从吃的穿的再次感受桑娜家 穷 ,进一步体现桑娜和渔夫的勤劳与能干;(2)从 不过,孩子们都还健康...... 感受桑娜的积极乐观的心态㊂3.桑娜家虽然很穷,但她家 温暖而又舒适 ,大家想不想去看看西蒙家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画面三:第七自然段(1)走进西蒙家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对西蒙家环境描写的段落,抓住 没有生炉子㊁又潮湿又阴冷 等体会西蒙家的 穷 ;(2)抓住 在临死前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 等体会伟大的母爱㊂(3)写法指导:同学们,文中没有一个 穷 字,但处处彰显出她们家的 穷 ;课件出示:不写一字,处处彰显活动三:要解决的问题 走进桑娜的内心,感受她的光辉形象㊂(小组合作)1.小组讨论后汇报:(1)文章除了从环境描写中体现 穷 之外,还能从哪儿感受到 穷 ?(2)在这些描写中,你们有什么发现?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第九自然到第十一自然段大量运用了 ?!...... 将桑娜内心的复杂㊁担忧等表现得淋漓尽致;3.指导朗读,感受人物形象;活动四:课堂检测:练写西蒙和桑娜的心理活动㊂1.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西蒙临死前,心中一定愁肠百结㊁百感交集,她该怎么办呢?她就没有想过把孩子托付给桑娜吗?开头:此时此刻,西蒙心中愁肠百结:2.作为五个孩子的母亲,桑娜看到病死的西蒙,以及正睡得香甜的两个孩子,心中一定愁肠百结㊁百感交集,孩子今后怎么办?开头:此时此刻,桑娜心中愁肠百结:3.汇报交流㊂㊃023㊃DOI:10.19551/ki.issn1672-9129.2021.12.310基于中华传统文化支持下高中历史教学分析宁六妹(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第一中学㊀333000)摘要:学习高中历史,是让学生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是如何一步一步积累到今天㊂中国的发展趋势,离不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历史文化㊂本文针对如何将历史文化融入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展开一系列的探究㊂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历史中图分类号:G633.51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9129(2021)12-0321-01㊀㊀前言:教师要明白传统文化对高中历史的影响㊂中华传统文化和高中历史的融合,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㊂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情怀㊂1㊀中华传统文化对高中历史的影响1.1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㊂文化的传承是历史的见证,在当今不断发展的中国,都是有些强大的历史文化才走到今天㊂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㊂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互联网带给人们更多的思想输入,是当代的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缺少了一些意识,使我国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弘扬㊂中学生对于一些一样的节日文化甚是喜欢,如圣诞节㊁万圣节等一些西方文化,因此可以看出中学生并没有继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㊂近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多次受到其他国家的侵犯,它们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申请列入自己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㊂因此文化的继承,要从学生了解传承开始,教师要把传统文化带去历史课堂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㊂教师要通过有趣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才能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让中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㊁民族历史的深远影响㊂1.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㊂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一些传统观念等等,都与现在有些很大的不同,教师可以讲解古代人的风俗习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为学生普及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如关于 河西走廊的打通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关于汉朝的生活习俗㊁穿着等;张骞在被匈奴软禁时,发现了匈奴兵队的哪些弱点㊂这些都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让学生讲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㊂2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的教学策略2.1完善师资力量㊂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要真正的了解中国历史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清楚的将自己的知识传达给学生㊂学校可以定期的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集体出去学习,看其他学校是如何进行教学的,并且对于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名胜古迹进行参观,真实的感受到书中的历史文化,最后教师对出去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完善教学方法㊂2.2改变教学理念,发散学生思维㊂学生在学习历史文化时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死记硬背,他们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意义和影响㊂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太过于单一,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历史课变得枯燥无味,教师要不断的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的学习高中历史,潜意识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㊂如在讲解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时,可以讲一下霍去病的一生,17岁带兵打仗,在面对如何打仗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二十多岁的他就去世了;教师也可以用诗歌来补充课本上的知识,渲染历史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㊂2.3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㊂教师在教学时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真是的感受到历史的魅力,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高考能有一个好的成绩,更是让学生明白历史文化存在的意义㊂教师可以根据实时事件来对历史文化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发展㊂如在每年的九一八事件,教师可以为学生普及一些历史书上没有的知识,让学生更加明白我们的祖先当时所遭受的磨难等,对于九一八事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写一个短文来悼念㊂教师也可以找一些相关的短视频㊁图片等来辅助讲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加具体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鼓励学生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精神㊂2.4创建教学场景㊂为了能够让学生对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同身受,是学习的历史知识不抽象,学校可以每学期举报一个历史文化的节目,通过以表演,演讲等方式渲染氛围,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历史文化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深远影响㊂同时教师也可以在上课前,为学生播放一小段有关于这节课的纪录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课后可以自己去将纪录片看完,让学生主动的去了解历史文化㊂在寒暑假,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看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㊁电视剧和综艺等㊂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的去学习历史文化,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了解历史,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㊂结语:综上所述,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的更新教学方法,明白传统文化对于高中历史课堂的重要性㊂教师要不断的为学生创造传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潜意识中去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㊂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可以让高中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㊂参考文献:[1]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途径及意义[J].孙丽华.当代家庭教育.2020(32)[2]浅谈地方历史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贺超凤.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1) [3]钻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使用的若干建议[J].叶小兵.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20(08)㊀㊀三㊁总结本节课,渗透生活教育1.总结:同学们,通过与课文交流,从物质上来看,穷得不堪入目的桑娜家,在危难关头,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从精神上看,她是富有的;再读课题 穷人 不穷㊂2.生活教育:学生列举相互关爱的事例,教师引导总结:同学之间㊁家人之家㊁邻里之间㊁人与人之间都要互相关心㊁互相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创美好家园!四㊁作业布置:1.渔夫能安全的回来吗?2.渔夫能同意收养邻居的两个孩子吗?五㊁结束语: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文分解㊂板书设计:13.穷人环境:对比写交错写......极穷心理:标点独白......不穷参考文献:[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六年级上册2019.7㊃123㊃。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3课《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复备人:一、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自学理解等方法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习本课生字,并掌握“渺小、矿物、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和蔼可亲、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等词语。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自学理解等方法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学方法:搜集相关资料。
通过自读、思考、交流,感悟课文内容。
2、教具:录音机、多媒体、教学挂图。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老师昨晚做了一个奇妙的梦,老师梦见同学们制造了一艘奇特的宇宙飞船,邀请老师去参观。
老师坐在宇宙飞船的驾驶舱里,高兴极了,忍不住这里看看,那里摸摸。
忽然,飞船外面变得漆黑一片,只看见到处是闪闪的星星。
坏了,飞船飞到宇宙中来了!这时,老师看见一个晶莹透亮,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的球体(出示地球的图片)。
这是什么东西,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地球)2、这就是地球,地球就像妈妈一样,人类就生活在她的怀抱里。
地球妈妈很好客,于是老师就和她聊了起来。
你们有什么问题要老师问问地球妈妈吗?(学生自由发问,老师不作回答。
)3、小结:同学们向地球妈妈提了许多问题,但地球妈妈并没有告诉老师答案,她说你们的问题有些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从科普读物中了解,有些要等我们长大后去探索。
现在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生字:出示要求读写的词语,认读正音,并交流已理解的词语意思。
第13课《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理解“桥”的象征意义。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课文,增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桥”的象征意义,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难点: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对“桥”的看法和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的桥,激发他们对桥的兴趣和认识,为后续课文的讲解做好铺垫。
2. 呈现:通过PPT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同时,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扫清阅读障碍。
3. 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对“桥”的象征意义的阐述,让学生理解“桥”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连接过去和未来的象征。
同时,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性光辉。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谈一谈对“桥”的看法和认识。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归纳: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进行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讲授法、互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2. 使用PPT展示课文内容、相关图片和时代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3. 配合板书,将讲解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针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造句、连线等练习,巩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思考题,如“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撰写小论文或进行口头演讲。
3. 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小论文或口头演讲的质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穷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2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穷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
(板书: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
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1.出示初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2.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2.学生自学:(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点评。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执教人:凌征财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相关语句,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珍爱地球,善待地球。
2、通过各种方式朗读,探究式地学习,理解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原因。
3、体会课文语言严谨用词准确以及在谋篇布局上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课文,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通过联系实际思考总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她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它就是可爱的地球2、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全班交流)3、揭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出示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球?2、画出课文中能概括介绍地球特点的句子。
三、精读感悟,品赏悟情(一)、研读地球的可爱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宇航员会有如此感叹?2、交流点拨,读中感悟: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找出文中相关句子。
3、学习第一段(课件)(1)读第一句话。
并交流读完第一句的感受。
(2)体会打比方的作用。
(3)齐读第二句。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地球比作什么?(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4)小结4、体会地球的渺小。
5、过渡:作者把地球比喻成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难道仅仅就因为她外表美丽吗?(1)理解“无私慷慨”。
(2)举例说有哪些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3)、小结(二)研读“地球容易破碎”1、教学第3自然段。
(1)第三段告诉我们,人类对不可再生资源是什么态度?体会不加节制(2)有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2、第4自然段。
(1)人类又是如何对待可再生资源的呢?抽生读。
(2)“本来”是什么意思?“本来”这个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你知道人类的这些破坏行为,造成了哪些生态灾难吗?生交流。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桥》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小说三要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感受人物描写。
学习重难点: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评价任务: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出课文。
2、简单说出课文讲了什么事,说出表达的思想。
3、说出课文运用一系列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说出课文设置悬念的表达特点。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谈歌的桥,这节课我们开始新的征程,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看看大家,看看大家的旧知识掌握的如何。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个关卡:第一关:字词关。
开火车检查朗读情况。
找同学领读,领一跟三。
第二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填空课件,学生十秒钟准备,共同说答案。
完成填空后齐读。
第三关:出示并回顾单元导读页,提问小说三要素。
师:恭喜大家顺利通关,接下来我们开始新的征程。
学生齐读课题,老师板书,学生书空。
环节二:学习“环境”师:课文中是怎么描述这座桥的,请找出原文。
——窄窄的木桥。
这么平时普普通通的桥,在今天,洪水来袭时,成了乡亲们逃生的唯一出路,那我们可不可以把它叫做生命桥?希望桥?那它是在什么情况下,担此重任,成为相亲们的生命桥、希望桥的呢?请你快速浏览1-6自然段,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划出,也就是小说三要素之一的环境(板书环境)学生回答,出示课件答案。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讲解后两句——字虽少,但能让人从中体会到大雨的气势磅礴,声势浩大——字不在多,而在精准,一字千金。
山洪咆哮着……势不可挡。
——比喻句,把谁比作谁,好处是?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群魔乱舞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很猖狂,不仅在跳舞,还在狞笑。
师:四处环境描写,让你觉得——情况危急,恐怖,可怕——这就是咱们环境描写的第一个作用:烘托气氛。
板书师:请把情况的危急,你的恐惧送进句子,齐读这四句话。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下面,我简要地说一说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解释性文章,要抓住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解释方法。
”它是让学生以阅读为基础,全身心投入到文章中,设身处地,多阅读,多思考,多理解,理解作者介绍的内容,理解文本的写作方法,体验作者表达的情感。
“地球只有一个”一课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有关地球的知识,阐述了“地球只有一个”对人类生存的真理,并阐述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
这篇文章从宇航员从太空看地球时看到的东西开始,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然后,从地球在宇宙中的面积小、人类活动范围小、对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和不受控制的开发或随意破坏等方面,说明地球正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证明,当地球资源耗尽时,就没有第二颗行星可供人类居住;最后得出结论,人类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文本具有清晰的层次和上下文。
全文融合了科学、艺术和意识形态。
它不仅可以介绍科学知识,还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启发读者的思维。
2、把握教材目标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在本课中学习10个生词,正确读写“资源、矿产、礼物、慷慨、消耗、滥用、威胁”等单词;了解地球的特性和“只有一个地球”的真理。
2.体验讲解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学习讲解方法。
3、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三、关注学情说教法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试着从教学兴趣入手,让学生喜欢学习汉语,愿意阅读。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自己。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教师设疑“地球‘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边读书边在文中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13桥》一、教材分析《桥》是著名作家谈歌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
课文讲述了黎明时分,山洪咆哮,村党支部书记舍小家顾大家,从容镇定地指挥一百多号村民顺利跨越死亡的小木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的感人故事。
本文作者塑造了一位不徇私情,先人后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老支书。
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教学本课时,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课文中老汉高尚的精神品质,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不管是在认知还是情感、个性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所以在学习本课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让他们在情感中领会老汉的崇高精神。
二、设计思路班级情况分析班内学生来自农村,家长均是农民。
据了解本班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字体书写普遍不规范还不工整,上课小动作多。
其次是孩子们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感悟能力较差,学生搜集和存贮的好词、佳句、文段较少,能灵活运用所积累材料的学生寥寥无几。
因此导致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尤其害怕习作。
他们非常活泼,好奇心强,求知欲强。
但是自制能力差,时常不能控制自己,上课时爱随便说话或者做小动作。
很多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比如班集体缺乏凝聚力;班中尖子生比较少;在纪律方面本班学生特别爱讲空话,但真正让他(她)上台面来说点东西又鸦雀无声;以及本班学生的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学困生占了班级的三分之一等。
工作中采取的采措施1、抓好课堂40分钟的教学,我们要加强对同音字、形近字的比较练习,指导学生掌握形声字的组字规律,并逐步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使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培养良好的写字、读书、倾听、观察、思考等学习习惯,扎实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习惯和学习成绩是联系在一起的。
当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必定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扎扎实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读书、倾听、观察、思考、动手等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非浅。
《桥》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同时,思想受到感染,情感得到深化,感受人物的心灵美好和品质高尚。
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二)教学对象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的课文已有过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
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
因此,结合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标要求和学习目标(一)课程要求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二)学习目标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争取读写咆哮、狂奔、狞笑、呻吟、祭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雨和洪水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3.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课文中的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体会老党员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智慧目标引导学生在感人故事中受到情感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的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熟悉松鼠的各种特点,学习和掌握抓住事物特征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老党员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设计
执教人:凌征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相关语句,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珍爱地球,善待地球。
2、通过各种方式朗读,探究式地学习,理解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原因。
3、体会课文语言严谨用词准确以及在谋篇布局上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课文,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联系实际思考总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她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它就是可爱的地球
2、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全班交流)
3、揭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出示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球?
2、画出课文中能概括介绍地球特点的句子。
三、精读感悟,品赏悟情
(一)、研读地球的可爱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宇航员会有如此感叹?
2、交流点拨,读中感悟:
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找出文中相关句子。
3、学习第一段(课件)
(1)读第一句话。
并交流读完第一句的感受。
(2)体会打比方的作用。
(3)齐读第二句。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地球比作什么?(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4)小结
4、体会地球的渺小。
5、过渡:作者把地球比喻成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难道仅仅就因为她外表美丽吗?(1)理解“无私慷慨”。
(2)举例说有哪些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3)、小结
(二)研读“地球容易破碎”
1、教学第3自然段。
(1)第三段告诉我们,人类对不可再生资源是什么态度?体会不加节制
(2)有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2、第4自然段。
(1)人类又是如何对待可再生资源的呢?抽生读。
(2)“本来”是什么意思?“本来”这个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3)你知道人类的这些破坏行为,造成了哪些生态灾难吗?生交流。
(4)延伸课外资料,加深感受。
(三)、了解无法移居
宇宙不是大的很吗?我们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住哇。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1、课文中是怎样说的?谁来读读这段话?你们对这段话是怎么理解的?
2、“至少”什么意思?言外之意呢?
那么40万亿千米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3、既然我们不能移居,那我们只能怎么做?
四、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地球的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我们还了解到说明性文章用词准确、恰当,结构严谨,并运用说明方法,使文章更生动,更具体。
而我们最应当记住的则是——只有一个地球!
五、作业布置
设计一条保护地球母亲的标语。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太可爱:美丽而渺小,慷慨无私
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
太容易破碎:资源枯竭、不可再生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