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理论与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3
欧盟经济的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化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实体之一,欧盟在经济发展中一直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化之间的挑战和抉择。
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化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对于欧盟经济体系的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欧盟在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化之间取得的平衡,并分析其对欧洲经济的影响。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与表现形式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国家采取措施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的一种经济政策。
欧盟作为一个由28个成员国组成的贸易联盟,每个成员国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和产业结构,因此贸易保护主义在欧盟内部一直存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欧盟通过实施贸易关税、非关税壁垒和贸易限制措施等手段,保护了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冲击。
1. 关税壁垒欧盟通过设置关税壁垒来限制进口商品的流入。
以钢铁行业为例,欧盟为了保护本国钢铁产业,对进口钢铁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使得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加大了进口商品的成本。
2. 非关税壁垒除了关税壁垒,欧盟还通过一些非关税壁垒措施来限制进口。
比如,欧盟对进口商品进行技术标准、产品质量和认证要求等方面的限制,以保护本国产业的竞争地位。
3. 贸易限制措施欧盟还可以通过采取贸易限制措施,例如配额和出口限制等手段,来限制其他国家对欧盟商品的进口。
二.自由化的合作与开放与贸易保护主义相对应的是自由化的贸易政策。
自由化主张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和自由流动的资本。
欧盟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参与多边贸易谈判,推动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1. 自由贸易协定欧盟积极与全球各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推动贸易自由化。
比如,与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达成了自由贸易协定,降低了贸易壁垒,促进了贸易合作。
2. 多边贸易谈判欧盟也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多边贸易谈判,推动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改革。
通过与其他成员国合作,欧盟力争扩大市场开放和消除贸易壁垒,实现更自由、公正的全球贸易体系。
三.欧盟经济的挑战与平衡欧盟经济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化之间的平衡挑战。
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形式,对于全球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贸易过程中,贸易保护主义逐渐兴起,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争议话题。
本文将探讨贸易保护主义的定义、原因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定义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国家采取一系列行动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国际贸易竞争的冲击,以实现国内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策立场。
这些行动包括征收关税、实施配额限制、采取非关税壁垒、补贴本国产品等。
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是保护本国产业,减少进口商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1. 保护本国产业利益:贸易保护主义的核心目的是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产品的竞争压力。
国家会通过限制进口以保持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保护本国产业的利益。
2. 市场失灵:在市场存在失灵的情况下,政府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调整市场的均衡。
例如,面对倾销商品,国家会采取反倾销措施,以保护本国产业不受损害。
3. 就业保护:贸易保护主义可以为本国就业提供保护。
限制某些商品的进口,可以促使本国企业扩大生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三、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 贸易限制: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国际贸易受到限制。
征收高额关税、实施配额限制等做法会使进口成本增加,导致进口量减少,从而限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 贸易战: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可能引发贸易战。
当一个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时,其他国家可能会作出类似回应,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导致贸易战。
3. 经济效率下降:贸易保护主义限制了商品和服务的跨境流动,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本国企业因为市场竞争不足而没有动力提高生产效率,长期来看会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增长。
四、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的辩证关系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这两个概念是相辅相成的。
在一定程度上,贸易保护主义可以帮助国内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然而,长期坚持贸易保护主义会带来经济效率下降和贸易争端等问题。
贸易保护理论的研究一.理论归纳(一)传统的贸易保护1 在发展中国家支持贸易保护理论有以下几种理论(1)保护幼稚工业论实行贸易保护以保护发展中国家刚刚起步的工业,等工业成熟再取消保护。
代表人物: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2)改善国际收支论实行贸易保护来减少进口,从而减少外汇支出,增加外汇储备。
(3)改善贸易条件论用增加关税等贸易手段限制进口减少需求可以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
(4)增加政府收入论通过关税来增加政府收入。
增加政府收入论实际上是一种利益行为。
(5)民族自尊论为了增加民族自豪感,政府一方面从政治上把使用国货作为爱国主义来宣传,一方面企图通过贸易保护政策来减少外来冲击,发展本国工业。
总体来说,发展中国家采取贸易保护的依据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实践上也需要克服许多困难。
在保护幼稚工业论的实践中存在保护对象的选择的问题以及保护手段的选择的问题。
在改善国际收支论的实践中存在别国贸易政策对本国出口的影响的问题。
在改善国际贸易论的实践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能否成功的通过贸易保护来降低产品的进口价格首先要取决于该国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其次,通过降低进口价格也未必能够获利,贸易是相互的,实行贸易保护很可能会引起别国相应的报复,结果是贸易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贸易量下降。
至于增加政府收入论,研究表明关税的比重跟异国的发展程度有反向关系,发展程度越低关税在政府收入中的比重就越高。
历史表明通过贸易保护实现民族自尊的做法往往是不成功的。
清末中国在闭关锁国后使国家更落后,离现代科技发展更远,民族也就没有资本来自尊了。
2在发达国家支持贸易保护理论有以下几种理论(1)保护就业论当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时,西方国家就以因外国的竞争而导致的经济不景气为由,来采取限制进口的方式来保障本国工业的生产和就业。
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2)保护公平竞争论这一理论最初是用来对付国际贸易中因为政府参与而出现的不公平行为,后来又被广泛用来要求对等开放市场。
第二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开篇导读]⏹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是西方最早产生的国际贸易理论。
后来分离出两大国际贸易理论流派:一派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也称之为自由贸易理论;另一派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对派,也称之为保护贸易理论。
⏹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传统的保护贸易理论则主要有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说、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超保护贸易理论和发展中国家保护贸易理论等。
一直以来,自由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都占据主流地位。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则包括人力资本说、偏好相似说、产业内贸易理论、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说、战略贸易论和管理贸易论等。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前史:重商主义(15c末-16c初,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初)研究中心:外贸如何为一国带来财富(金银)。
观点:出口获利、进口受损;主张:多出口少进口2.创立阶段:古典经济学派(观点及主张)亚当.斯密,《国富论》¡ª¡ª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ª¡ª相对利益理论3.发展阶段:从比较利益论到要素禀赋理论(瑞典学派)赫克歇尔、俄林对李嘉图模型发展。
4.当代贸易理论阶段:40年代以来(特别是二站后)里昂惕夫、萨谬尔森、克鲁格曼等。
第二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第一节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第二节自由贸易理论与政策⏹第三节保护贸易理论⏹第四节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第一节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一、强制性的贸易保护主义¡ª¡ª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一)背景重商主义是15世纪到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
它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一国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就越富有。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时代,国际贸易对于各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的制定,对于促进贸易的顺利进行以及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
其中,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认为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的特殊优势产品,从而实现贸易的互利互惠。
绝对优势理论则由亚当·斯密提出,主张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其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要素禀赋理论则着眼于国家资源禀赋的差异,认为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不同,因此存在互补性和补充性的贸易。
二、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为了实现国际贸易的目标,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常见的国际贸易政策包括关税政策、非关税壁垒政策、贸易补贴政策等。
关税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通常用于保护本国产业或者调节贸易平衡。
非关税壁垒政策则包括配额、进口许可证、技术标准等措施,用于限制或者调控进口商品。
贸易补贴政策是指国家对本国产业提供的经济补贴,以增加出口竞争力或者保护本国市场。
三、国际贸易的利与弊国际贸易对于各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首先,国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实现各国之间的互利共赢。
其次,国际贸易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
再次,国际贸易能够扩大市场规模,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
然而,国际贸易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可能导致某些产业的衰退和失业问题,可能增加不平等现象和贫富差距。
四、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强调保护本国产业和经济利益的政策取向,其主要手段包括限制进口、提高关税等。
自由贸易则主张开放的市场和自由的贸易环境,倡导减少贸易壁垒和限制。
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在实践中存在争议,取决于各国的经济状况和政策目标。
五、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与挑战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贸易摩擦、经济衰退、保护主义抬头等。
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的博弈一、前言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的博弈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限制进口产品,保护国内产业的政策,而自由贸易则是指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或取消关税和其他限制,鼓励国际自由贸易。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数据分析,探讨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博弈。
二、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所产生的限制措施,将导致国际贸易的下降,企业生产效率降低,进而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
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限制,国内企业可能会产生较大的生产成本,使得进口产品的价格高昂,最终削弱了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贸易保护主义还可能引发贸易战,继而升级影响到全球贸易环境。
例如: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中国同样会采取反制措施,这样对世界经济的稳定性带来不利影响。
三、自由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自由贸易战略的实施将鼓励国际贸易,提高企业效率,促进全球贸易中的乘数效应。
尤其是建设自由贸易区,通过裁减或免除关税、准入壁垒等手段,能大大便利贸易流通,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还能吸引其他国家的投资,形成对本国经济的推动作用,促进相互合作,最终实现共赢局面。
例如:中非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为双方贸易带来更多利好,进而促进两国经济互利发展。
四、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的博弈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的博弈,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并且很可能在未来继续发生。
在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议定后,自由贸易恢复是比较困难的。
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应重视四种重要策略:1、经济刺激政策:通过提供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创新生产,实现改革,从而提高产出和企业效益,促进国际贸易与发展。
2、官方贸易投资保险机构的支持:在进行国际贸易投资中,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可能成为投资的重大障碍。
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官方贸易投资保险机构来提供保护,有效地降低贸易风险。
3、加入国际组织:通过加入相关的国际组织,如WTO,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协商,促进自由贸易和禁止贸易保护,打破各国政策差异,提高国际贸易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简述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在于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竞争的强大压力以及美国汉密尔顿最先提出的保护贸易理论和早期重商主义理论。
李期特将贸易保护主义发展成了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以“生产力论”和“国家经济学说”为基础,充分论证了保护贸易的必要性、阶段性和具体措施,具有极大的历史和现实的进步意义,深刻影响了德国经济生活和经济理论的发展。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 ist,1789-1846)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早期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杰出代表。
其贸易保护主义思想“一直影响到俾斯麦时代”, 一浅略分析,相信对当今的发展中国家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李斯特生活的时代,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正达到发展的顶峰,成为最流行的经济学派,在欧洲大陆拥有众多的追随者。
李斯特敢于独辟蹊径,提出与流行学派自由贸易理论完全不同的贸易保护主义,其中既有现实的影响,又有理论上的渊源。
首先,李斯特的贸易保护理论是“从自己祖国的实际需要,特别是1815年后德意志工场手工业的艰难处境出发”维也纳会议后,德国没有迎来人们期盼已久的国家统一,它仍然只是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上的国家存在着。
新建的德意志联邦,“实际上是中欧地区中世纪封建传统的最后表现形式”,③它由38个主权邦组成,保持各邦的独立性和不可侵犯性,联邦议会“对成员国几乎没有任何行政权威”。
另一方面,在经过了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拿破仑战争的洗礼,特别是“大陆封锁政策”的保护后,德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萨克森和西里西亚地区出现了发达的棉、麻纺织业,莱茵地区的采矿、冶金和金属加工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1800到1820年,德国工业总产值从6000万英镑增至8500万镑。
⑤但是“大陆封锁政策”结束,特别是1815年和平时期以后,英国商品大规模地涌入欧洲大陆。
法、俄等国严格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把关税当作“民族的围墙和砥柱”。
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自由化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自由化是两种主要的贸易政策。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政策的含义、原因和影响,并就此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一、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其他国家的商品和服务进入本国市场,以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机会。
这包括提高进口关税、限制进口配额、实施非关税壁垒等手段。
1.1 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源于国家间的竞争和利益冲突。
保护主义政策通常起因于以下几个方面:(1)本国产业保护: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冲击,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以确保本国产业的持续发展。
(2)就业保障:贸易保护主义也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就业机会。
通过限制进口,可以减少商品的竞争,从而保障本国劳动者的就业。
1.2 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关税壁垒导致贸易壁垒加剧:提高进口关税和限制进口配额会导致一国与其他国家间的贸易壁垒进一步加剧,限制了自由贸易的发展。
(2)加剧贸易战争风险: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往往引发其他国家的反制措施,进而掀起贸易战争的风险,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稳定性。
二、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是指各国之间建立开放的贸易体制和市场,通过减少贸易壁垒,促进自由和公平的国际贸易。
贸易自由化的核心是建立开放的市场和推动经济全球化。
2.1 贸易自由化的原因贸易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效益:通过贸易自由化,各国可以借助国际经济合作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机遇。
(2)促进创新:贸易自由化有助于加强技术交流和创新合作,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
2.2 贸易自由化的影响贸易自由化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促进国际贸易:贸易自由化可以降低贸易壁垒,扩大国际市场,促进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提高国际贸易的规模与效益。
自由贸易理论与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一、自由贸易理论
1、自由贸易理论的定义
自由贸易理论,创始者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其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它是通过对贸易原因的近于完美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论而得出,这是自由贸易理论获得广泛认同的主要原因;自由贸易理论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成为整介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甚至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理念和目标,对后世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理论和政策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1、前提假设
(1)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生产过程中唯一形成成本的就是劳动;
(3)生产要素在两个国家之间不流动,但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可以自由流动;
(4)两个国家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5)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机会成本不变;
(6)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而且产品在各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
(7)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
2、主要内容
(1)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原因是同种产品在各国之间存在价格差;
(2)开放条件下,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国际贸易的方向是一国出口其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进口其劳动生产力较低的产品;
(3)国际交换以开放条件下的均衡价格为基础,其确定的原则是国际比价要处于封闭条件下两国国内价格之间;
(4)贸易利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口商品比封闭条件下更便宜,二是出口商品比在封闭条件下的价格贵
3.绝对利益论的特点和局限性(1)亚当•斯密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
(3)亚当•斯密的论述虽然精辟,但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别是当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话,上述分析就无法解释这一种情况。
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他认为该国应根据“两优相较择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的比较利益法则,选择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而放弃优势较小或劣势较大产品的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4、穆勒对贸易利益分配问题的解释
首先,他运用比较优势原理,说明实际贸易条件必定介于两国国内两种商品交换比例所确定的上下限之问,超出上限或下限,国际贸易不会发生。
其次他得出结论,实际的贸易条件取决于贸易国各自对对方商品的相对需求强度。
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实际贸易条件就接近于外国国内这两种
商品的交换比例,这个实际的贸易条件对本国就有利。
反之,如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则实际贸易条件就接近于本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这个实际的贸易条件对外国就有利。
5、H—O Model
不同商品的生产需要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是不同的,因此,一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并出口,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各种要素的价格将会因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移动以及进一步发展或因其中一种遇到较小阻力而趋于均等化。
贸易保护主义
1、重商主义
2、李斯特的贸易保护主义:财富的产生比财富本身更为重要。
生产力论是李斯特理论体系的中心, 也是他论证保护贸易政策必要性的最有力的根据。
与古典经济家不同, 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并不在于它所积聚的财富的多少, 而取决于它的生产力水平。
因为生产力可以创造财富, 它和财富的关系如同树和果子, 结果子的树当然比果子价值更大。
所以, 一个国家的国外贸易不能单纯从某一特定时刻的物质利益所得来考虑, 而应着眼于国家现在和将来的生存和发展, 也就是说要尽量减少对国外贸易的依赖性, 发展国内生产力。
李斯特特别强调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对国家全面繁荣的重要性。
他的贸易保护理论主要也是围绕获取工业力量、发展工业生产力这个主题。
他认为, 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 落后国家要想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国就必须实行保护关税。
这是抵御外国竞争, 促进国内生产力成长的必要手段。
“在与先进工业国家进行完全自由竞争的制度下, 一个在工业上落后的国家, 即使极端有资格发展工业, 如果没有保护关税, 就决不能使自己的工业力量获得充分发展, 也不能争得圆满无缺的独立自主地位。
”保护政策虽然起初会引起工业品价格上升, 但工业生产力充分发展以后, 由于生产成本降低,价格反而会低于进口商品。
也就是说,“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 它却使生产力有所增长, 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
”因为在保护关税下成长起来的国内工业, 会增进国家财富, 增强国家力量, 带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国家经济学说是李斯特论证实行贸易保护必要性的另一有力根据, 它以民族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 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
古典经济学家的自由贸易理论是以世界主义为基本特性的。
他们设想存在一个世界范围的共和国, 存在一种持久和平的局势, 因此各国之间进行自由商业往来是完全正确的, 是为全人类谋福利的一种途径。
李斯特并不否认一切国家有联合起来的可能, 但他认为在国家彼此分立的现阶段, 还不具备实行普遍自由贸易的根本前提, 流行学派的理论是空想的, 缺乏实践性,“没有考虑到各个国家的性质以及它们各自的特有利益和情况, 没有把这些方面同世界联盟与持久和平的观念统一起来。
”bn 在他看来,“只有多数国家在工业与文化、政治修养与权力达到尽可能近于同等的程度时”, bo世界联盟才能实现。
因此, 政治经济学首先应该是一种“国家经济学”, 它的任务是要正确了解各国的当前利益和特有环境, 指导它们如何从落后状态转入发达状态, 达到近乎同等的发展水平。
在这个意义上, 只有民族国家的利益才是真实的, 才是制贸易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对于落后国家来说, 要谋求与优势国家的同等地位, 唯一的办法就是实行保护制度。
保护制度是它们超赶先进国家的必要手段, 是“促进各国实现最后联合, 也就是促进真正自由贸易的最有效方法。
凯恩斯的贸易保护主义
凯恩斯的贸易保护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国家建立在走向工业化基础上的贸易保护论,而是建立在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试图寻求经济稳定增长基础上的贸易保护理论。
凯恩斯认为,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决定于需求水平。
然而私人的消费需求、私人的投资需求不足以维持经济资源的充分就业。
边际消费倾向、资本之边际效率和货币的灵活偏好使需求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
基于这个出发点,凯恩斯认为政府不仅要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国内的经济,实现内部平衡,还要干预对外贸易,以便使进出口有利于国民收入水平的稳定提高。
凯恩斯认为重商主义有其合理性,在于重商主义认为一国可以通过保护贸易增加国内的就业。
四、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
战略性贸易理论向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发出了挑战,因为它断言:“积极的贸易政策”比自由贸易政策更有益于国家。
首先,积极的国家政策可以攫取卖方寡头环境产生的“租金”,国家可以帮助本国公司获得规模效益或其他类似利益。
其次,由于技术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因素,比较利益基本上是人为的,以及从一个工业到另一个工业的外溢效应已经存在;同时,一个部门创造的知识可以使其他部门受益,并提高整个国家的技术水平,所以政府应当支持和保护这些产生租金、并被认为对国际竞争具有战略价值的工业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