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生物电子教案全册
- 格式:doc
- 大小:398.50 KB
- 文档页数:47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3.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
教具准备: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通过蛔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3.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4. 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3.通过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观察蚯蚓”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三、方法的训练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假说)→实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四、过程与方法以蛔虫的生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细胞课时一:细胞的基本单位教学目标- 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教学重点-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教学准备- 课本- 图片或模型展示不同类型的细胞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我们的身体是由什么构成的?”2. 展示细胞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类型的细胞。
3. 向学生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4. 解释细胞的功能,例如细胞膜的作用是包裹和保护细胞。
5.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例如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差异。
6.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教学延伸- 请学生自行查找并报告一种特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作业完成课后题第1、2、3题。
课时二:细胞的各种结构教学目标- 了解细胞的各种结构和功能- 掌握细胞器的名称和作用教学重点- 掌握细胞器的名称和作用教学准备- 课本- 图片或模型展示细胞器教学过程1. 导入:复上节课所学的细胞基本结构。
2. 向学生展示细胞器的图片或模型,并介绍各种细胞器的名称和作用,如细胞质、线粒体、高尔基体等。
3. 解释细胞器的功能,例如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中心。
4. 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不同细胞器在细胞中的位置和形态。
5.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例如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
6.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并与学生分享关于细胞器的有趣事实。
教学延伸- 请学生自行查找并报告一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作业完成课后题第4、5、6题。
第二单元:遗传与进化(继续编写其他课时的教案)...(继续完善其他单元和课时的教案)总结本教案包含了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的全部内容,旨在帮助教师有效教授该课程,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课程内容覆盖细胞、遗传与进化等重要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3篇)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篇一一、说教材㈠.教材分析“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
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⑴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㈢.教学重点1.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
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说学法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八年级上册生物电子教案5篇海阔凭你们跃,天高任你们飞。
愿你们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上册生物电子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上册生物电子教案1《植物的无性生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植物的无性生殖”是第一章第七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植物的营养繁殖与植物的组织培养。
本节课所讲授的主要部分是“植物的营养繁殖”,主要讲解的内容有:让学生理解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压条),该部分,最主要地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亲自实验操作学习嫁接技术。
除此之外,让学生了解组织培养,即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的有性生殖有了深入的了解,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
生活中,学生虽听说过“无心插柳柳成荫”,也见过一些利用嫁接培育的植物,但大多数学生对此没有实践经历。
所以本节课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实验操作,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组织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现在许多高校都有组织培养实验室,网络上也有实验视频。
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形象地感知组织培养技术,同时亦可开展生物兴趣小组,让学生参观组织培养实验室。
从而让学生在学会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压条实验技术。
3、认识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科学之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的开篇,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课。
序言为科学探究奠定了基调,让学生了解物理课程性质、内容、学习方法、以及物理学的重要性是一个主要任务。
“科学之旅”主要由有用有趣物理和怎样学习物理两部分组成,教材安排了很多实验,通过几个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八年级苏教版生物教案上册(一)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1.1 生物的特征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教学内容:生物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
1.2 生物的分类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熟悉生物的分类单位,如种、属、科、目、纲、门等。
教学内容: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分类单位。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类法。
1.3 生物圈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和重要性,掌握生物圈中各种生态系统的基本情况。
教学内容: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和重要性,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特点。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例分析法。
八年级苏教版生物教案上册(二)第二章:植物2.1 植物的特征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组织、器官和生命周期等。
教学内容:植物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2.2 植物的分类教学目标:了解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熟悉植物的分类单位,如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等。
教学内容: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分类单位。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类法。
2.3 植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掌握植物发育的基本过程,如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
教学内容:植物的生殖方式,发育过程。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八年级苏教版生物教案上册(三)第三章:动物3.1 动物的特征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组织、器官和生命周期等。
教学内容:动物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3.2 动物的分类教学目标:了解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熟悉动物的分类单位,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教学内容: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分类单位。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类法。
3.3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的生殖方式,掌握动物发育的基本过程,如受精、胚胎发育、成长等。
教学内容:动物的生殖方式,发育过程。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生物的特征1.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的基本概念,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内容:生物的定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的例子。
1.2 生物能进行呼吸教学目标:了解生物能进行呼吸的基本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学内容:呼吸作用的定义,生物能进行呼吸的例子。
1.3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教学目标:了解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的基本概念,理解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废物的定义,生物能排出废物的例子。
第二章:生物的生长和繁殖2.1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教学目标:了解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的基本概念,理解生长和繁殖的意义。
教学内容:生长的定义,繁殖的定义,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的例子。
2.2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遗传的定义,变异的定义,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例子。
第三章:生物的分类和命名3.1 生物的分类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分类的基本概念,理解生物分类的意义。
教学内容:生物分类的定义,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分类的例子。
3.2 生物的命名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命名的基本概念,理解生物命名的规则。
教学内容:生物命名的定义,生物命名的规则,生物命名的例子。
第四章:生态系统4.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教学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的基本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的作用。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作用。
4.2 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目标: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本概念,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
教学内容:食物链的定义,食物网的定义,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
第五章:人类与生物圈5.1 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教学目标:了解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的基本概念,理解人类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人类的定义,生物圈的定义,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
5.2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教学目标: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的基本概念,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优秀5篇)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3、学会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培养观察能力。
4、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1、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
2、观察能力的训练。
难点: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教师:用橘皮、馒头、面包片来培养青霉和曲霉,为每个小组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制作有关青霉、曲霉和蘑菇结构的CAI课件。
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拟孢子的传播。
学生:复习七年级上册有关单细胞生物的内容中酵母菌的结构;查阅有关真菌的知识;制作孢子印。
四、课时分配一课时五、教学设计第三节真菌观看课件,生机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从生物圈的角度来认识真菌作用。
播放CAI课件,关重展现各种各样的真菌,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导入本节课的地内容。
各种各样的真菌学生根据观看的课件内容,并观察实物标本,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见识以及自大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对真菌的了解。
提供实物标本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参与学生讨论,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观察与思考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们的形态和颜色。
观察新鲜蘑菇的形态。
讨论: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2、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了什么?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
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同时让学生观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结构图,了解分们的形态结构。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学生回忆,结合新知识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出示酵母菌的插图,与学生共同了解有关酵母菌的知识。
真菌的繁殖观察自己在课前制作的蘑菇的必然性子印,进一步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及作用,从而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
八年级上册生物电子教案全册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1.1 生物的特征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教学内容:生物的特征及其表现。
1.2 生物的分类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生物的分类依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1.3 生物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和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
教学内容:生物圈的定义、范围和生态系统类型。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2.1 细胞的概念与结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细胞的概念和细胞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2 细胞的分裂与生长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细胞分裂和生长的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细胞分裂的过程、细胞生长的意义。
2.3 细胞的功能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功能和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细胞的功能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第三章:植物的生长发育3.1 植物的生长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3.2 植物的发育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植物的发育过程、植物发育的特点。
3.3 植物的生殖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植物的生殖方式、植物生殖的特点。
第四章:人体的生理功能与调节4.1 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在生理功能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细胞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的作用。
4.2 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主要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方式。
教学内容: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4.3 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内容: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第五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5.1 遗传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2. 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
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的特征。
2. 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3. 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具有生命现象,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
4.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堂练习】1. 判断题:生物具有生命现象,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
()A. 生命活动需要营养B. 呼吸C. 分解物质D. 生长和繁殖第二节:生物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2. 掌握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内容】1. 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2.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圈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2. 讲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 分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包括了所有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4.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堂练习】1. 判断题: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A. 大气圈的底部B. 水圈的大部C. 岩石圈的表面D. 外太空第二章:植物第三章:动物第四章:微生物第五章:人体的生理功能第六章:人体的生理功能第一节:细胞的基本功能【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组成部分的作用。
【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篇)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第一节生物的无性生殖(第1课时)教学内容:生物的无性生殖;试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1、熟悉无性生殖的概念。
2、训练使用显微镜观看的操作技能。
3、说诞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4、举例说出常见的养分生殖种类。
5、理解养分生殖的优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观看和“植物的嫁接”的实习活动,领悟“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培育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2、观看显微镜,制作临时玻片,提高科学技能,培育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举例说诞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2、说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1、无性生殖的原理2、酵母菌的培育。
教师预备:1、课前预备几张嫁接成活的植物体照片,在上课时供学生观看。
2、有关课件。
3、实习所用的器材。
学生预备:1、预备试验和实习的有关材料。
2、课前尝试嫁接,再把嫁接的动植物拿到课堂预备沟通。
教学步骤:一、引诞生物的生殖和发育1、情景创设:同学们都学过一首诗中这样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你们知道这是表达的什么样意思吗?2、诊断性设问:这就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现象。
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向我们描述了生物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生物习性及他们的构造特点,但是对各种生物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却是不甚了解,你们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吗? 3、启发问题:你们说的这些例子都是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才能生出新一代来。
那么,有没有这种状况,不经过受精作用,同样也能产生出下一代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4、安排试验:现在我这里给同学们预备了一些器材,有酵母菌培育液、烧杯、显微镜、载玻片、龙胆紫染色液等。
请你们先看书,争论应如何做试验,列出试验步骤,讨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问题。
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观看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教学预备教学目标1、把握细胞的分化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2、理解细胞的全能性。
八年级上册生物电子教案全册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细胞结构、生物圈、遗传与变异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观察、实验、思考、探究的能力,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生物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1.1 生物的特征1.2 生物的分类1.3 生物圈的概念和结构1.4 生物圈的保护2. 第二章:细胞结构与功能2.1 细胞的概念2.2 细胞的结构2.3 细胞的功能2.4 细胞分裂与生长3. 第三章:人体的生理系统3.1 人体概述3.2 运动系统3.3 消化系统3.4 呼吸系统4. 第四章:遗传与变异4.1 遗传的基本规律4.2 基因与DNA的关系4.3 生物的变异4.4 遗传病与基因技术5. 第五章:生态系统5.1 生态系统的概念5.2 食物链与食物网5.3 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5.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展示生物学相关的图像、视频和动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创设生活情境,将生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3. 组织章节测试,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4.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评价其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上册生物电子教材。
2. 多媒体课件:生物学相关图像、视频、动画等。
3. 实验器材:显微镜、生物模型、实验药品等。
4. 网络资源:生物学相关网站、学术文章等。
5.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教鞭等。
六、教学计划1. 第六章:植物的生理6.1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6.2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6.3 植物的适应性与繁殖2. 第七章:动物的生理7.1 动物的生长与发育7.2 动物的感觉与行为7.3 动物的适应性与繁殖3. 第八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8.1 生物的生殖方式8.2 生物的发育过程8.3 人类生殖与生育政策4. 第九章:生物的多样性9.1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9.2 生物基因的多样性9.3 生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9.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5. 第十章:生物技术10.1 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10.2 基因工程的应用10.3 细胞工程与组织培养10.4 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与前景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章节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解、实验、讨论等。
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1.1 生物的特征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发育、繁殖等。
教学内容:生物的特征包括生命活动、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适应环境、遗传变异等。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的特征。
1.2 生物的分类教学目标: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生物的分类体系。
教学内容:生物的分类方法包括形态分类、遗传分类、生态分类等;生物的分类体系包括植物界、动物界、微生物界等。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类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生物的分类体系。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2.1 细胞的概念与结构教学目标:了解细胞的概念和细胞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细胞的概念和细胞的基本结构。
2.2 细胞的基本功能教学目标:了解细胞的基本功能,如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
教学内容:细胞的新陈代谢、细胞的遗传变异、细胞的其他功能等。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三章:植物的生长发育3.1 植物的生长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的原因。
教学内容:植物的生长过程、生长的原因包括细胞的分裂、伸长等。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的原因。
3.2 植物的发育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发育过程和发育的原因。
教学内容:植物的发育过程、发育的原因包括基因表达、激素调节等。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发育过程和发育的原因。
第四章:动物的生长发育4.1 动物的生长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的原因。
教学内容:动物的生长过程、生长的原因包括细胞的分裂、伸长等。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的原因。
4.2 动物的发育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的发育过程和发育的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电子教案全册红墩镇寄宿制学校电子备课教案表一本册书新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表四学生成绩登记表(八年级1班)表四学生成绩登记表(八年级3班)表五红墩镇寄宿制学校电子备课(单元计划备课)表六红墩镇寄宿制学校电子备课(课时备课)置对照组时,要根据实验目的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
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
只有方案3排除了所有影响实验的干扰。
因此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这个评价过程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理性思维,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讲座让他们难免说明各个实验方案可行可不完善的道理,这学生学会选择最佳设计方案打下基础。
接着教师演示CAI课件,展示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提问: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分解者)?想一想,细菌和真菌是靠什么生活的?(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引导思考: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观看大屏幕,分组讨论并回答。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过渡:既然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的,那它们与动植物和人有什么关系呢?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类患不同的疾病。
下面,就由学生把各自从不同途径(网络、报纸、实际生活,)获取的有关资料(实物、标本、实例、报道等)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实物展示、讲小故事、谈体会感受、经验介绍、角色扮演、新闻播报等)呈示出来。
通过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培养学生课前探究能力,并且让学生自主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
教师或主持人利用课件呈示相应的图片标本以补充并把各类疾病分类归纳:人(扁桃体炎、猩红热、痢疾、丹毒、足癣、臂癣)提问:这与细菌、真菌的生活方式有关吗?引导思考: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治疗疾病?列举“抗生素”如安比仙(青霉素)、红霉素、金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等,展示收集的药盒,介绍该种抗生素的治疗范围。
八年级上册生物电子教案全册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1.1 生物的特征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和繁殖等。
教学内容:生物的定义,生物的基本特征,如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1.2 生物圈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圈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生物圈的定义,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的重要性,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实践活动。
第二章:植物的生长发育2.1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主要器官和它们的功能。
教学内容:植物的结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功能。
教学方法:实物观察,图解讲解,小组讨论。
2.2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内容: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植物的生殖过程。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实验操作,小组讨论。
第三章: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3.1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的主要器官和它们的功能。
教学内容:动物的结构,头、躯干、四肢、尾巴的功能,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系统的组成。
教学方法:实物观察,图解讲解,小组讨论。
3.2 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和特点,以及生殖方式。
教学内容:胚胎发育,幼体成长,动物的生殖方式,如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实验操作,小组讨论。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4.1 遗传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了解遗传的定义、遗传物质的传递和遗传规律。
教学内容:遗传的定义,DNA和基因,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遗传规律的类型。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解讲解,小组讨论。
4.2 生物的变异教学目标:了解变异的定义、类型和原因。
教学内容:变异的定义,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变异的原因,如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第五章:生态系统5.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教学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单元一:生物的多样性
第一课时:生物的多样性概述
- 目标:介绍生物的多样性概念和分类方法
- 教学重点:生物的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 教学内容:
- 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的概念
- 探讨生物的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 研究基本的生物分类方法
第二课时:生物的分类方法
- 目标: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层级结构
- 教学重点:研究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层级结构
- 教学内容:
- 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 研究不同生物类群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 掌握生物的分类层级结构
单元二:遗传与进化
第三课时:遗传的基本规律
- 目标: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和遗传变异的原因
- 教学重点:遗传的基本规律和遗传变异的原因
- 教学内容:
- 研究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基因、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 探讨遗传变异的原因
- 理解遗传对物种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进化的基本原理
- 目标:了解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证据
- 教学重点: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证据
- 教学内容:
- 研究进化的基本原理,包括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
- 探索进化的证据,如化石记录和比较解剖学
- 理解进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继续撰写下一部分)。
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生物的特征1.1 教学目标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1.2 教学内容生物的特征及其定义。
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1.3 教学活动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生物的特征。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2.1 教学目标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理解细胞的功能,如保护细胞、物质交换、遗传信息的存储等。
2.2 教学内容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细胞的保护、物质交换和遗传信息存储的机制。
2.3 教学活动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切片,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
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理解细胞的功能。
第三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3.1 教学目标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的原因。
3.2 教学内容遗传和变异的定义及其关系。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的原因。
3.3 教学活动通过遗传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遗传现象。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变异的原因。
第四章:生物的分类与进化4.1 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如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
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
4.2 教学内容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及其应用。
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
4.3 教学活动通过观察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让学生理解生物分类的原则。
通过进化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
第五章:生物的生态系统5.1 教学目标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如生物群落、生物圈等。
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5.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其功能。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5.3 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通过模拟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第六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6.1 教学目标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及其实例。
湘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单元一:细胞与生命
第一课:细胞的发现与细胞理论
- 教学目标:了解细胞的发现历程,理解细胞理论的意义。
- 教学重点:细胞的发现历程。
- 教学难点:细胞理论的意义。
- 教学方法: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 学时安排:2学时。
第二课: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教学目标: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教学重点:细胞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 教学难点:细胞的功能与结构的关系。
-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与讨论。
- 学时安排:2学时。
...
单元六:感觉器官与感觉的作用
第十一课:听觉器官与听觉
- 教学目标:了解听觉器官的结构与听觉的过程。
- 教学重点:听觉器官的结构。
- 教学难点:听觉的传导过程。
- 教学方法:讲解与实验结合。
- 学时安排:2学时。
第十二课:视觉器官与视觉
- 教学目标:了解视觉器官的结构与视觉的过程。
- 教学重点:视觉器官的结构。
- 教学难点:视觉的传导过程。
-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与讨论。
- 学时安排:2学时。
...
参考资料
- 湘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
- 网络资源
以上是对《湘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的简要概述,详细的教案内容请参考相关教材与网络资源。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共89 页)目录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四节鱼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第六节鸟第七节哺乳动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细菌第三节真菌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五章病毒第六单元生物圈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第二节从种到界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 )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3.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
教具准备: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一、腔肠动物1、代表生物淡水:水螅海水:海葵、水母、海蜇、珊瑚虫2、水螅的结构:内胚层、外胚层、消化腔、触手、口、芽体3、腔肠动物的特征:①身体呈辐射状②体表有刺细胞③有口无刚二、扁形动物1、代表生物独立生活:涡虫寄生生活:血吸虫、绦虫2、涡虫的结构:眼点、口、咽、肠3、扁形动物的特征:①身体呈辐射状②背腹扁平③有口无肛教学反思: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尝试通过观察找出蛔虫和蚯蚓的区别。
4.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5.认同个人饮食卫生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观察蚯蚓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