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三章习题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认为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答案D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答案A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念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答案C4.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 认识事物的量C. 确定事物的质D. 把握事物的度答案 D5.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答案 C6.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洽促使事物发展答案C7.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辨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答案A1、“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非决定论的观点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答案 D.8.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A.整体由部分所构成B.整体是各部分之和C.整体具有各个部分不具有的新的性质D.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E.整体和部分可能互相转化答案ABCD.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辨证法的观点是A.辫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E.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答案 ACE3.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 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E. 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答案 ABD)4.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答案 ADE5.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答案BDE6.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了()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 上层建筑是指()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7. 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8.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9. 社会革命源于()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0. 人民群众即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 唯心主义的观点B. 折中主义的观点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1.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 阶级斗争史B. 思想发展史C. 劳动发展史D. 文化发展史12.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A. 思想范畴B. 经济范畴C. 政治范畴D. 文化范畴13.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1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A. 占人口大多数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 具有先进思想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15.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A. 经济条件B. 法律制度C. 传统观念D. 文化水平【单项选择题答案】1.A2.C3.A4.D5.C6.D7.B8.B9.D 10.C 11.C 12.B 13.C 14.B 15.A二、多项选择题1. 社会存在包括()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3. 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4.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标准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
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藉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习题(第三章)一、单选题1.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
这说明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 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D.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2.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这些挖甘草的人们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3.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把它们区别开来的依据是A.事物的度B.事物的属性C.事物的量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唐诗蕴含的哲学原理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6.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快捷的全球信息,但互联网本身还不完善,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和一些病毒数据,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一些邪教组织、贩毒集团、黑社会势力也在利用这一新的传媒手段进行新的犯罪活动。
这表明A. 新事物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B.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互联网也不例外C.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消极和积极的对立统一D. 矛盾的双方的转化总是在无条件地进行着,否则就不会有物质运动的绝对性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是一种A.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唯物决定论的观点C.历史宿命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1单选(2分)在意识形态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哪一项()得分/总分A.政治法律思想B.宗教C.艺术D.科学2单选(2分)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得分/总分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C.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3单选(2分)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得分/总分A.社会制度B.生产工具C.科学技术D.生产关系4单选(2分)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得分/总分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生产关系C.生产工具D.生产力所谓社会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指()得分/总分A.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演化过程B.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C.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是毫无区别的物质过程D.人类活动和动物界的活动是一样的6单选(2分)生产关系体现的是()得分/总分A.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B.物与物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D.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而且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即上层建筑的变化。
这句话是()得分/总分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8单选(2分)上层建筑是指()得分/总分A.社会意识形态B.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组织和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C.政治法律制度D.国家政权9单选(2分)最早发现和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人是()得分/总分A.马克思和恩格斯B.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代的美国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摩尔根C.法国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D.德国古典哲学家10单选(2分)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在于()得分/总分A.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B.信奉宗教C.相信古人天人感应的学说D.迷信英雄人物11单选(2分)“时势造英雄”,这在哲学上说明了()得分/总分A.英雄的出现及其作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B.英雄人物的出现是他的命运好C.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必然的D.英雄人物的出现完全是上天的安排12单选(2分)下列对于国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有()得分/总分A.国体指国家的阶级本质,亦即国家的性质B.国体决定政体,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国体D.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谁是统治者,谁是盟友,谁是敌人13单选(2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得分/总分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如何看待阶级斗争的作用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英雄人物和普通人物的关系问题14单选(2分)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它的构成要素中最活跃的是哪一个()得分/总分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生产工具D.生产资料15单选(2分)下列关于国家的说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是()得分/总分A.国家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B.只有阶级消亡了,国家才会消亡,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C.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D.国家是通过社会契约形成的,或是通过“君权神授”得来的16多选(3分)下列属于社会意识的有 ( )得分/总分A.人力资源B.数学C.情感D.习俗17多选(3分)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正确的有( )得分/总分A.人的本质是理性B.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C.人的本质是自由,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D.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性18多选(3分)关于个人在历史中所起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有 ( )得分/总分A.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一起共同创造了历史,人民群众离开了英雄人物将一事无成B.个人即使参与创造历史也要遵循社会规律C.个人可以创造他们个人的历史,但是不能简单地创造人类社会的历史,他们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个人的历史不等于社会整体的历史D.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历代帝王将相的历史,是他们创造了整个中国的历史19多选(3分)“按照他们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地位来说,他们可能和小店主相隔天壤。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④)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①)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A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④)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⑤)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③)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C利己主义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A.吃喝穿住 ( )B.⼈的⾃觉意识活动 ( )C.物质⽣产活动(√)D.社会关系的形成 ( )世纪50年代,北⼤荒⼈烟稀少、⼀⽚荒凉。
由于⼈⼝剧增,⽣产⼒⽔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临的⾸要问题,于是⼈们不得不靠扩⼤耕地⾯积增加粮⾷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仓”。
然⽽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态问题。
现在,⿊龙江垦区全⾯停⽌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A.⼈与⾃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态为归宿 ( )B.⼈们改造⾃然的⼀切⾏为都会遭到“⾃然界的报复” ( )C.⼈在⾃然界⾯前总是处于被⽀配的地位 ( )D.⼈们应合理地调节⼈与⾃然之间的物质变换(√)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千个理由、⼀万个理由,但⽼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为天’”。
这说明:()A.⼈的⽣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B.⼈的本质决定于⼈的⾃然属性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的物质欲望 ( )D.⼈们⾸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4.制约⼈们⾏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A.⽣产⽅式(√)B.传统意识 ( )C.政治制度 ( )D.阶级关系 ( )5.下列哪⼀原理可以解释“⼤众⼼理影响经济⾛势”这⼀社会现象:()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 ( )B.社会意识反作⽤于社会存在(√)C.社会⼼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向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产⽅式的反映(√)B.阶级⽃争的反映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7.群体意识是:()A.集体主义的产物 ( )B.个体意识的总汇 ( )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 )D.群体实践的产物(√)8.⼈类社会的发展是⾃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类社会的发展像⾃然界⼀样有其规律性(√)B.社会发展史与⾃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 ( )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 )D.社会的发展是⼀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 )9.理解整个⼈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产关系的发展史 (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 )C.⽣产劳动的发展史(√)D.阶级⽃争的发展史 ( )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在于:()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 )B.它有相对独⽴性 (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A.从事物质资料⽣产的劳动者 (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 )C.物质资料的⽣产⽅式(√)D.各⾰命阶级的联合体 ( )12.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A.决定作⽤ ( )B.加速或延缓作⽤(√)C.⽆⾜轻重的作⽤ ( )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 ( )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性(√)B.它是全社会⼈的共同意识 ( )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14.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的是:()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 ( )C.⽂学艺术 ( )D.哲学思想 ( )1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性最突出地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平的不平衡性 (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 ( )16.⼀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的⼤⼩主要取决于:()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度和深度(√)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 )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 )D.它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平 ( )17.社会物质⽣活条件是指:()A.⾃然界 ( )B.⼈⼝因素 ( )C.地理环境 ( )D.地理环境、⼈⼝因素和⽣产⽅式的总和(√)18.测度⽣产⼒⽔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度和深度 ( )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 (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 )19.现阶段,先进⽣产⼒集中体现为:()A.劳动对象 ( )B.科学技术(√)C.劳动者 ( )D.管理⽅式 ( )20.社会⽣产⼒⽔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A.劳动者的技术⽔平 ( )B.劳动者 ( )C.科学技术和管理⽅式 ( )21.⼈们在物质⽣产过程中形成的⽣产关系本质上是:()A.⼈与⾃然的关系 ( )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 )C.⼈与⼈的物质利益关系(√)D.⼈们之间的分⼯协作关系 ( )22.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A.占统治地位的⽣产关系的性质(√)B.⽣产⼒的发展⽔平 ( )C.科学技术⽔平 ( )D.国家政权的性质 ( )23.判断⼀种⽣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A.是⽣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 )B.是促进还是阻碍⽣产⼒的发展(√)C.是社会化⼤⽣产还是个体⼩⽣产 ( )D.是⾃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 )24.⽣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产品的分配关系 ( )B.产品的交换关系 ( )C.⽣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们在⽣产中的地位 ( )25.⽣产资料包括:()A.⽣产⼒和⽣产关系 ( )B.⽣产⼯具和劳动者 (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劳动产品 ( )26.⽣产关系所体现的是:()A.⼈与⾃然界的关系 ( )B.⼈与⼈的政治关系 ( )C.⼈与⼈的思想关系 ( )D.⼈与⼈的经济关系(√)27.下列属于⾮意识形态的是:()A.道德 ( )B.哲学 ( )C.艺术 ( )28.道德是:()A.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 )B.最抽象的意识形式 ( )C.上层建筑的核⼼ ( )D.调整⼈与⼈之间关系的⾏为规范的总和(√)29.社会形态是指:()A.⽣产⼒和⽣产关系的统⼀ ( )B.技术形态和⽣产形态的统⼀ ( )C.同⼀定的⽣产⼒⽔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D.经济形态和⽂化形态的统⼀ ( )30.上层建筑反作⽤的直接根源存在于:()A.⽣产⼒中(√)B.⽣产⽅式中 ( )C.社会形态中 ( )D.经济基础中 ( )31.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A.封建社会 ( )B.资本主义社会 ( )C.社会主义社会 ( )D.⼀切社会形态(√)32.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A.经济基础(√)B.政治制度 ( )C.国家政权 ( )D.意识形态 ( )33.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 ( )B.⽣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 (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34.⾃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A.⾃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 ( )B.⾃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 ( )C.⾃然规律⽆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 )35.经济基础是指:()A.⼀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产关系的总和(√)B.⼀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 )C.⼀定历史时期社会⽣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 )D.⽣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 )3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取决于:()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 )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 )C.掌握在哪个阶级⼿中 (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社会⽣产⼒发展的需要(√)37.⼈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A.⼈民群众 ( )B.阶级⽃争 ( )C.社会基本⽭盾(√)D.科技⾰命 ( )38.社会基本⽭盾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盾 ( )B.物质⽣产和精神⽣产的⽭盾 ( )C.⽣产和消费的⽭盾 ( )D.⽣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盾(√)39.社会基本⽭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A.⽣产⼒的发展(√)B.⽣产关系的展 ( )C.经济基础的发展 ( )D.上层建筑的发展 ( )40.⽣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盾的关系是:()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 )B.前者和后者并⾏不悖 ( )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盾的解决 ( )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互相制约,相互作⽤(√)41.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量是:()A.政治权⼒ ( )B.社会⽣产⼒ (√)C.天才的创造⼒ ( )42.阶级⽃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 ( )B.惟⼀动⼒ ( )C.最终动⼒ ( )D.直接动⼒(√)43.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的直接原因是:()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 )B.⼀部分⼈对另⼀部分⼈的暴⼒掠夺 ( )C.⽣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 ( )44.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B.⼈们在⼀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 )C.⼈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 ( )D.⼈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 )4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 ( )C.思想标准 ( )D.社会标准 ( )4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命是指:()A.思想、⽂化、技术领域的重⼤变⾰ ( )B.⾰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 )D.反动阶级对⾰命政权的篡夺 ( )47.对⽆产阶级⾰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A.⽆产阶级具有⾰命的决⼼、勇⽓和毅⼒ ( )B.⽆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 ( )C.⽆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提⾼ ( )D.有⼀个敢于和善于领导⾰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48.马克思主义回答⼈的本质问题的⽴⾜点是:()A.⼈的社会关系(√)B.⼈的⾃然属性 ( )C.⼈类的共同利益 ( )49.所谓抽象⼈性论意指:()A.否认⼈的社会性,关于⼈的本质的唯⼼主义观点(√)B.⼀种对⼈类共同⼈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 ( )C.⼀种否认⼈之共性的错误理论 ( )D.⼀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 ( )50.在抗击“⾮典”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捐出⾃⼰的⾎清,⽤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A.⼈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为中 ( )B.⼈的价值必须以满⾜个⼈需要为前提 ( )C.⼈的价值表现为⼈的能⼒的⼤⼩ ( )D.⼈的价值是在满⾜⾃⾝和他⼈的需要中实现的(√)51.马克思主义认为,⼈的价值在于:()A.个⼈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的尊重(√)B.个⼈的⾃我创造和⾃我实现 ( )C.个⼈的⾃由选择和⾃由发展 ( )D.个⼈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约束 ( )52.“英雄和⼈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A.历史唯物主义 ( )B.历史唯⼼主义(√)C.历史主义 ( )D.⾃然主义 ( )53.党的⼗九⼤指出,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盾是()。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第三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 ?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藉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A .生产力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社会形态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马原,第三章习题及答案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 .上层建筑是指()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 .社会生产关系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 .社会形态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11 .社会革命根源于()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 .实现社会公平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是指()A。
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2.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 制造使用工具B. 具有宗教信仰C.具有思想意识 D.具有语言文字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地理环境的优劣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 D.人口增长的快慢4. 社会意识是()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5.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10.在劳动资料方面,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A.运输设备B.动力系统 C.传动装置D.生产工具11.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12.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1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14.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15.国家政权属于()A.社会的上层建筑B.社会的经济基础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剥削阶级意志的表现1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一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17.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期末分析题(第三章)来源:石叶chris的日志1.材料1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
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2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去。
材料3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1)材料2与材料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2)材料1与材料2、材料3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比较材料1、2、3,请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答案要点】(1)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只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
(2)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的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人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3)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进步的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的。
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
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2课: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2)“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A .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 B .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C .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D .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3)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4)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 )A .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B .宿命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C .倒退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D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精品资源共享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2)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3)“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4)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 )A.认为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B.根本否定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C.根本否定精神对历史发展的作用D.根本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者造(5)判断一种社会意识是先进还是落后,主要看它是否A.反映一切阶级的利益和要求B.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C.反映并服务于新的生产方式D.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相一致三、名词解释1.社会意识四、辩析题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题库)一、单项选择题(70)1.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 )。
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B.被压迫阶级的思想C.统治阶级的思想D.广大劳动群众的思想答案:C2.自然环境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主要是( )。
A.直接决定人类社会的生活过程B.通过对生产的影响起作用C.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的影响起作用D.通过对科学技术影响起作用答案:B3.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
A.社会的上层建筑B.人口因素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答案:D4.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最基本的方面是( )。
A.劳动工具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产品的分配形式答案:B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B.技术科学、语言学、哲学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答案:C6.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
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务实等等。
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 )。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B.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的C.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D.各民族的自然、社会等因素综合决定的答案:D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答案:C8.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A.它是否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B.社会意识的性质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答案:C9.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答案:C10.我国农村推广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之所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它遵循了( )。
A.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D.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答案:A11.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辨析题:1、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错误。
(1)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不可缺少的因素。
,但地理环境只能通过物质生产来制约社会发展,它本身并不能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
(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影响作用,即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3)重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确的,但把地理环境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则是不正确的。
2、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错误。
(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不能直接实现对自然的改造,是潜在的生产力。
(2)科学技术只有和生产相结合,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中,引起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重大变化,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才能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3)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就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错误。
(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思想动机之类的社会意识当作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仅仅看到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能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因,即物质生产及其规律;二是以往的历史理论恰恰未能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及其创造历史的作用。
(2)唯心史观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不是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而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正确。
生产力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
5、人民群众即劳动群众。
错误。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中,通常会包括若干不同的阶级。
(2)无论是劳动阶级,还是非劳动阶级,只要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的阶级,都属于人民群众。
6、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④)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①)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④)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⑤)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③)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附答案)2019-08-29三、辨析题1.“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
答:错。
因为:“宿命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它与唯意志论构成了英雄史观的两种典型形态。
只不过,宿命论把决定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的意志看作是一种神秘精神力量的体现而已。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
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
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
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4.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
答:错。
因为:首先,劳动的主体和客体是受自然制约的。
从劳动主体来看,劳动离不开人的肉体组织的作用,而人的肉体组织是受自然制约的。
从劳动的客体即劳动对象来看,无论是天然的劳动对象还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都来自自然界,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其次,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离开自然界劳动便无从发生。
劳动不能创造物质自然界本身,它只能改变自然物的形态,而且在改变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
劳动并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自然界的存在是劳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可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界是财富之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0秋)9.3第三章单元测验1【单选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2【单选题】物质生产方式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实践和认识的统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3【单选题】生产关系诸内容中,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产品的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D、人与人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4【单选题】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最终动力•B、根本动力•C、直接动力•D、唯一动力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5【单选题】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B、真理对事件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D、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6【单选题】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D、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7【单选题】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是()。
•A、天命论的观点•B、宿命论的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8【单选题】“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B、宿命论的历史观•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D、循环论的历史观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9【单选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是()。
A. B. C. D.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物质生产方式•D、阶级斗争10【单选题】物质生产方式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C、实践和认识的统一•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11【单选题】“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主要揭示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3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
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 分,共 分)。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 )ch3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ch3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3.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C )ch3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4.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C )ch3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5.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C )ch3
A.生产对象; B.生产工具; C.生产者; D.生产资料
6.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
说( C )ch3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7.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D )ch3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
论依据是( D )ch3
A.对立统一规律 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分,共 分)
1.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 ABCD )ch3
A.阶级斗争 B.人民群众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CD )ch3
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三、辨析题(请辨别下列各小题给出的观点的正确或错误,并简要说明理由。本大题共
小题,每题 分,共 分)
1、生产工具是生产资料中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因素。Ch3
答:正确。因为,生产工具是生产资料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同样的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
具不同,其所具有的生产力水平高低就不同。所以说生产工具是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性因素。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小题,每小题各 分,共 分)
1.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ch3
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归根到底受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所具有的在某
些具体情况下不完全受社会存在决定的一面。其主要表现有: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
平衡性(又称不同步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社会意识自身发展的历
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且能动的反作用。其中,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
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小题,每小题 分,共 分)
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结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正确对待
领袖人物的看法。Ch3
答:所谓人民群众,即对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但却未在史书上留下其个人
印记的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归根到底
的意义上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
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决定性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决定性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
会历史发展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同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受一定主客观条件制约的。
所谓领袖人物,即占社会人口的极少数、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特别重大的个人
贡献、因而在史书上留下了个人印记的人们。对于领袖人物,一方面必须承认他们个人对社
会历史的进步具有重大作用,他们往往比一般群众站得高、看得远,具有非凡的知识、思想
能力和才干,在重大社会历史活动中发挥着领导和组织作用;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到领袖人
物也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其个人的重大历史作用是以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
决定性作用为基础的。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领袖人物就将一事无成。所
以,我们应当注意把充分发挥领袖人物的重大历史作用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力是的决定
性作用有机统一起来。
例如,。。。。。。。
2.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有什么重要意义。Ch3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厂发展状况的规律,又叫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它包
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生产力决定上产关系;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
用,当生产关系于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向适应的时候,就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因此,为了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生产关系
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坚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的原理,对我们建设社
会主义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坚持和实践这一原理,按照这一原理办事,才能
卓有成效地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否则,就可能使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事
业遭受严重挫折乃至归于失败。因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离不开社会主义社会物质和精神生
活资料的高度丰富和发展,而这些生活资料的高度丰富和发展,归根到底都有赖于社会主义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必须遵循生产关系一定
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的原理。所以说,坚持这一原理对建设社会主
义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例如,。。。。。。(举正反两方面实例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