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大鼋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印度小头鳖拉丁名:Chitra indica英文名:the Giant Narrow-headed Softshell Turtle印度小头鳖(又名纹背鳖)是一种极其神秘的鳖,背甲长度可达6英尺(1.8米)以上,宽5英尺(1.5米),体重可达180-200公斤,是世界上现存的淡水龟鳖之中最大的一种。
同时它也十分稀有,在野外已很难发现。
印度小头鳖发现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马来西亚西部的河流中。
白天大部分时间里躲藏在深河底的沙子中。
雌鳖爬上沙滩产卵是一件费力的事情,因为它们那令人难以置信的大小和体型使得它们高度水栖,可在陆地上却显得笨拙。
像海龟一样,它们用力爬到河滩上涨潮区上方的一个地点,产下它们的卵,随后返回河里。
雌鳖能产60至110枚卵,一只背甲长度为110cm(44英寸)的雌鳖在人工饲养下产了107枚卵。
这些人工饲养的稚鳖测量值为35-40mm(1 1/2至2英寸),橄榄色的底色上有着鲜艳的带暗黑色边缘的浅色斑纹。
幼鳖的背甲上长满了小瘤还有一条脊棱。
但成体的背甲却是光滑、扁平。
幼体是茶色至茶绿色的,从头到脚都覆盖着飞溅状或旋涡状的装饰性浅色斑纹。
成体通常一律为灰色,但我曾见过几只已达成年体型(20-24英寸或更大)的大鳖仍完好地保持着美丽的幼体斑纹。
这或许是一种地理差异。
从外形上看,印度小头鳖确实和鼋这种亚洲的巨鳖非常相似。
在新几内亚南部的一个鼋的种群甚至长着和印度小头鳖相似的飞溅状和条状的淡色斑纹。
不过,这两种鳖的头骨完全不同——鼋长着一个短的、宽阔的头骨而印度小头鳖的头骨相对更长且不宽阔。
印度小头鳖长着巨大的桨叶状的有蹼和大爪子的四肢。
当它们躲藏在河底时,这些超大的四肢用来挖掘大量沙子盖在背上,同时还赋予了它们惊人的游泳能力。
在得到一群印度小头鳖并经过一个短暂的适应期后,应建造一个可容纳近250加仑水的6英尺圆形储水池。
建议在底部铺一层4至6英寸清洗过的中等大小的喷沙用的沙子,池子里放约250加仑已除去氯气的新鲜的水。
丽水生态河流保护修复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与概略一、规划背景瓯江,古名慎江,曾以地取名永宁江、永嘉江。
宋《太平寰宇记》称蜃川,《名胜志》称温江。
瓯江发源于庆元、龙泉两县市交界的百山祖山麓锅冒尖,流至青田县湖畔右纳小溪以后称瓯江,自西向东流,出温州湾入东海。
是浙江省内仅次于钱塘江的第二大河。
两岸群山崇山峻岭、幽田深谷、沉郁委婉、变化无常。
瓯江流域主要有丽水、温州两市(地级市),是浙江省南部正在加快发展的地区。
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中、上游是浙江的要点林产区,并有金、钼、砩石等矿产资源;下游滨海平原有近百万亩农田,是我省南部最大的产粮区。
沿江两岸,有许多传统手工业和大量的新兴的地方工业。
内河有优秀的水运条件,河口有依江通海的温州港。
瓯江是我省现存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保存较好的河流之一,水质优秀,自然风光优美,动植物生态丰富,历史人文古迹众多,独到的瓯越文化培养了丽水、温州两大城市,并培养了丽水成为“浙江绿谷”的生态优势和温州经济发展模式的奇观。
但因为城市化的加快,沿岸居民对河流侧重讨取而缺罕有效保护,使流域优美的自然环境、完好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乡土文化景观开始遇到破坏,对水生态系统造成较大压力。
水资源是人类生计和发展的命脉,在经历一百多年对于河流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工程建设此后,人类从20世纪50年月开始,逐渐把要点从开发利用转向对河流的保护。
并经历了水质恢复、河流生态恢复以及流域尺度的河流生态整体恢复的不一样发展阶段。
河流管理在认识上也发生了重要转变,河流不单是可供利用的资源,更是河流系统生命的载体;不单要关注河流的资源功能,还要关注河流的生态功能;河流保护工作也从最初的以改良水质为要点,拓展到以恢复河流的生态系统为最后目标。
瓯江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正是鉴于这一背景,重申在流域和地区水资源规划、防洪规划、水电开发规划等工作中,重视水生态系统保护工作,逐渐将水功能区保护目标从纯真的水质要求拓展为水质、水量和生态系统的要求。
鼋:独特而珍贵的生态守护者
鼋,是鳖科鼋属一种爬行动物,是淡水龟鳖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外形与常见的中华鳖相似。
鼋头中等大,头背较宽平,皮肤光滑,吻圆;鼻孔位于吻端;眼小,位于额部背侧方;骨质背甲较圆,板面密布似虫蚀样凹纹;颈板宽;四肢形扁;尾短,雌性尾仅稍露出背盘或不达背盘后缘,雄性尾长;背部呈褐黄色或褐绿色,头部、腹部为黄灰色,尾巴和后肢为黄灰色,后肢的腹面有锈黄色的斑块;肛门呈灰黑色。
鼋分布于中国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在缅甸、马来半岛、孟加拉国、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菲律宾群岛、新几内亚岛等地也有分布。
鼋喜欢栖于水流缓慢的深水江河、水库中;不常迁移,喜欢栖息在水底,并有结群现象。
鼋为夜行性动物,白天隐于水中,常浮出水面呼吸,晚间在浅滩处觅食。
常捕食鱼、虾、螺、蚬等水生动物。
鼋通常在体重为15千克时达性成熟,5-9月为繁殖期,卵分为数次产出,一般每次产卵十几至数十枚,最多可达上百枚,在穴中依靠自然温度孵化。
由于大量捕杀及其生活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鼋的数量已急剧下降。
目前中国仅在浙江的瓯江、广东绥江和云南澜沧江等
地有少量发现,其他地区基本灭绝。
鼋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爬行类)——极危(CR)。
浙江省第二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会徽、吉祥物评选结果公布自省第二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会徽、会标和吉祥物设计方案征集以来,得到校内师生的积极参与。
经评选委员会评选,现将中标与入围名单予以公布:(一)中标者名单:会徽:图①设计者:张洁丽水学院艺术学院吉祥物:“园园”,图②设计者:马闯(图)丽水学院艺术学院郭献进(策划、文字)丽水学院办公室图①会徽图②吉祥物:园园会徽设计理念:图案形象是跨越中的人,它融合了这次运动会举办单位丽水学院校徽的设计手法和数字2等设计元素,巧妙的把这些元素构成充满动感的跨越中人的形象,象征充满朝气的当代大学生和不畏惧艰难、勇于超越自我的时代精神。
红色象征激情、活跃、奔放,蓝色象征大学是知识的海洋,绿色则是生命的象征,也是象征在浙江绿谷举办的本届运动会,一定是充满朝气、充满友谊和谐的运动会。
吉祥物设计理念:1.吉祥物取名“园园”,取自瓯江大鼋“鼋鼋”的谐音。
2.鼋属龟鳖类。
据文献记载,鼋生存至今已有1.75亿年,是丽水母亲河——瓯江国宝级稀有动物,有“水上熊猫”之称。
3.鼋彪悍,力气大,汲取于寓言“龟兔赛跑”,体现了鼋坚韧顽强、不弃不馁、奋勇拼搏的精神,与浙江第二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宗旨相契合。
4.鼋是吉祥长寿瑞物,是神力的象征,其憨态可掬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二)入围奖名单:会徽设计入围者名单:黄晨丽水学院艺术学院;吕锦镯丽水学院艺术学院;涂玲丽水学院艺术学院;钱咏丽水学院艺术学院;吉祥物设计入围者名单:张洁丽水学院艺术学院;涂灵丽水学院艺术学院;黄晨丽水学院艺术学院;谨向所有应征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浙江省第二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筹委会二〇〇九年九月七日。
瓯江流域温州段鱼类图谱简介瓯江是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福建、浙江两省。
其中,瓯江流域温州段是瓯江下游的一段河段,生态环境优美,水域资源丰富,是众多鱼类的天然栖息地。
本文将为您介绍瓯江流域温州段常见的鱼类,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鱼类,我们将从它们的分类特征、常见的品种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为您做详细介绍。
鱼类分类鱼类在生物学中属于脊椎动物中的一类,具有鳍、鳞等特征。
根据鱼类的体型、口部结构、尾鳍形状和生活习性等不同特征,可以将鱼类分为以下几类:1.鳗形纲(Cyclostomata):包括无颌鱼类,如海丝鳃鱼等。
2.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包括鲨鱼、魟鱼等。
3.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也称硬骨鱼类,是最大的一类鱼类。
包括多数骨鱼,如鲤鱼、鲫鱼等。
在瓯江流域温州段,常见的鱼类主要属于辐鳍鱼纲。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温州段鱼类品种。
常见品种鲤鱼鲤鱼鲤鱼(学名:Cyprinus carpio)属于鲤科,是吃杂食性鱼类,体型较大,体侧呈现银白色,背部略呈暗灰色。
鲤鱼生活在淡水河流和湖泊中,属于温暖水域鱼类。
鳜鱼鳜鱼鳜鱼(学名: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属于白鲢科,是中国特有鱼种。
鳜鱼体型长而侧扁,体侧呈银灰色,鳞片细小。
鳜鱼常见于江河湖泊中,以浅水域为主要栖息地。
黄颡鱼黄颡鱼黄颡鱼(学名:Wangtiaolinsiiensis)属于鳅科,是温州地区典型的淡水鱼类。
黄颡鱼体型圆胖,体色青绿,头部有明显的黄色斑块。
黄颡鱼主要栖息在瓯江河流中,为底栖性鱼类。
以上只是瓯江流域温州段鱼类中的几种常见品种,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品种,如鲫鱼、鲈鱼等,它们都是这一地区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鱼类的生活习性鱼类的生活习性对于它们的栖息地选择、繁殖和捕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以下是瓯江流域温州段鱼类的一些典型生活习性:1.迁徙特性:部分鱼类如鳜鱼会根据季节迁徙,寻找更适宜的繁殖和生活环境。
【“水中大熊猫”鼋】鼋怎么读鼋(音“元”)俗称绿头龟、癞头鼋、黄沙鳖、烂团鱼,隶属龟鳖、鳖科,曾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及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
目前,我国现存野生数量不足200只,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此鼋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鼋是一种古老的动物,在2亿年前就爬行在地球上了,与植物活化石苏铁、孑遗植物桫椤以及恐龙是同室,堪称“水中活化石。
”因此,鼋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很多古老的传奇。
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说:“甲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
”是对鼋形象的解释,而在唐朝《宣宝志》中,关于宣州江中的鼋上岸与虎搏斗的情景,更是让人惊叹。
在我国历史上,鼋象征着神力,因此才有了众多鼋驮庙宇石碑及帝王墓碑的建筑形象。
鼋外形酷似龟鳖,体盘椭圆形,纵扁,头宽且小,吻短尖,四肢具蹼,有5趾,但仅3趾有爪,体背部黄褐色,布有褐色斑纹,腹部白色,雄性尾巴细长,而雌体尾巴短粗。
仅从上面的特征难于区别,事实上,鼋覆盖有一层软皮且未完全骨化的背甲是鼋区别于其他鳖的最大特征,且它身体四缘宽厚的裙边也是特有的。
另外在体型方面,鼋那硕大的身躯不是普通鳖能比的,通常它能长到15-35千克,甚至超过50千克,体长超过1米,所以称其鳖氏家族“巨无霸”毫不过分!鼋栖息于水质澄清、流速较缓的江河或水库深处,不常迁移,只有在其栖息地发生改变时,才会被迫迁移,并有结群现象。
鼋是夜行性动物,常在晚上游到浅滩觅食螺、蚬、蛙、虾、鱼等动物,且食量极大,通常它能一次吃进相当于体重5%的食物,然后半个月内可以不再进食。
捕食时,鼋会潜伏于水域浅滩边,将头缩入甲壳内,仅露出眼和喙,待猎物靠近时,发出致命攻击。
鼋不仅能用肺呼吸,还能用皮肤,甚至咽喉吸氧,进行呼吸,正是这种特殊的生理功能确保了鼋在水底冬眠时不被淹死!每年11月鼋都会准时开始在水底冬眠,一直到翌年4月,长达半年之久,可谓“睡神”。
而在夏秋季节鼋会每隔一段时间浮出水面进行换气。
鼋的繁殖期选在一年里最温暖的时节,通常5~6月份,它们会在一个晴天的傍晚,相约游到水流湍急的浅滩进行交配,到6-9月,鼋的产卵期到来,这时雌鼋会在沙滩上找到一个向阳、干燥的地方,然后在附近绕圈观察1-3天,确定无危险后,才会在雷雨后的黄昏或清晨挖洞产卵。
7月16日晚,永嘉县上塘镇两位渔民,在楠溪江下游捕到了一只重13.5公斤的大甲鱼,经动物专家鉴定为瓯江大鼋。
7月26日,有关部门将这只“水中大熊猫”放归了鼋产地。
时隔25年后,楠溪江再现大鼋,说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其貌不扬癞头鼋鼋,俗称“沙鳖”、“鳖斑”、“白鼋”、“鼋鱼”、“银鱼”、“绿团鱼”、“蓝团鱼”、“玳瑁鱼”等,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海南等省,缅甸、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一带也有,是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
体长80至120厘米,体重50至100公斤,最大可达数百公斤。
鼋是肉食性水生动物。
外形与常见的鳖很相似,体椭圆,扁平,背甲不凸起,浑身皮肤柔软;背腹两面由骨板包被,左右两侧连结,形成一副特别的“铠甲”;四缘长有宽厚的肉裙。
头宽,前端环形,可缩进甲内;吻短,不突出;鼻孔小,位于吻端;牙齿锋利。
颈粗,基部和背甲前沿较光滑,后部有疣状突起,故称“癞头鼋”。
夏秋两季天气闷热时,鼋常浮出水面呼吸,发出嘶嘶响声。
它栖息于水质澄清、流速缓慢且深的江河及水库、山涧深潭里,善于钻入泥沙,行动迟缓,不常迁移,有结群现象,盛夏夜晚喜上岸纳凉。
白天很少活动,夜里游到浅滩觅食螺、蚬、蚌、蛙、虾、鱼等。
捕食时,潜伏于浅滩边,将头缩入甲壳内,仅露出眼和喙,待猎物靠近时,发出致命攻击。
食量极大,一次能吃进相当于体重5%的食物,新陈代谢低,耐饥能力强,半个月内可不再进食。
气温过高或过低时要休眠,每年11月至翌年4月冬眠,长达半年时间,有“睡神”之称。
被捕后,常常绝食10至20天,并且将已吞食的食物都统统地吐出来。
鼋不会主动袭人,为了自卫会咬人,咬住后宁死不松口。
鼋繁殖后代颇有趣,5公斤时性成熟,5至6月交配,体内受精;6至9月产卵,黄昏或拂晓时,母鼋爬上岸边,在向阳干燥的沙滩上,用后肢扒沙,挖出一个30至40厘米的深穴,产卵十几粒至数十粒,最多100余粒,卵圆,白色钙质,直径40毫米,重约18克。
产卵后,扒沙覆盖,四肢缩进,用身体将沙土抹平压实,再在上面爬几圈作为伪装,最后从四五米处飞跳入江,不留踪迹。
鼋卵靠日光辐射热孵化,40至60天幼鼋破壳而出,受精率约9.6%。
幼鼋先在浅水地带活动和觅食,体重长到1.5公斤时,游到深潭中,俗称“沉潭”。
幼鼋生长很快,一年体重可达1750克。
鼋是天然的“气象预报员”。
它浮出水面时,一般头朝下游动。
夏季时,如鼋头翘起朝上游方向游动,不出三天就会有暴风雨,上游山洪暴发,非常灵验。
还有,鼋对汛期内江水的涨落极为敏感,能预测当年洪水的大小和水位的高低,当它产卵于沙滩高处时,说明当年洪水较大;产卵于地势较低的沙滩时,洪水较小。
据此,可判断当年洪水的大小。
这些现象原因何在?有待生物学家进一步研究,揭开其奥秘。
留下很多传说故事鼋肉鲜美,多胶质,先秦时鼋羹已列为珍贵美食。
《左传·宣公四年》载:“楚人献鼋于郑灵公。
公子宋(宋子公)与子家将见。
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
’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
公问之,子家以告。
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
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陆游《杂咏园中果子》诗:“架垂马乳收论斛,港种鸡头采满船。
鼋鼎若为占食指,麴车未用堕馋涎。
”范成大有“鼋鼎子公怒,羊羹华元衂”句。
“染指”,是用手指蘸鼎中鼋羹,后为典故,泛指品尝某种食品或参与某种事情,比喻分取非分利益。
苏轼《次韵水官》长诗中有“阎子本缝掖,畴昔慕云渊。
丹青偶为戏,染指初尝鼋”句。
古籍中与鼋有关的记载也很多,如《后汉书·张衡传》载:“樊哙披帷入见。
高祖踞洗,以对郦生,当此之会,乃鼋鸣而鳖应也。
故能同心戮力,勤恤人隐。
”“鼋鸣鳖应”,比喻互相感应,一唱一和。
北宋《太平御览》载,周穆王出师东征,到达江西九江时,因江河密布,行军受阻,于是下令大肆捕杀鼋、鼍(鳄鱼),用以填河架桥,终于战胜了敌方,给后世留下了“鼋鼍为梁”的成语。
鼋也有很多传说。
据唐《宣宝志》记载,宣州江中的鼋上岸与虎搏斗。
《西游记》中也有唐僧师徒路过通天河,被八百里河水阻隔,正在犯难时,一只大鼋浮出水面,驮着师徒四人和白马过河的故事。
据说鼋背壳上略凹的花纹,便是唐僧师徒的足迹所致。
相传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血战鄱阳湖,朱元璋兵败被追至湖边,陷入绝境,幸得大鼋背驮渡湖脱险。
朱元璋称帝后,就封鼋为“大将军”。
古时文人崇尚养鼋,爱在庭院里放养一二只鼋,以供观赏。
《红楼梦》中贾府就养有一只鼋。
江苏太湖古代以产鼋而著称,清代金友理《太湖备考》载:“古为珍味,今太湖中有之,然不易得。
”神奇莫测瓯江鼋瓯江,是鼋的故乡。
瓯江大鼋,自古闻名遐迩。
瓯江风光秀丽,物产丰饶,有111种鱼类,尤其生栖着珍稀的瓯江大鼋。
上世纪五十年代,瓯江水域常见到大鼋。
据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调查,1966年瓯江大鼋的资源量还是十分可观。
楠溪江是瓯江大鼋的著名产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很多。
新版《永嘉县志》载:“1983年4月,上塘渔民施成波,在楠溪江下游观下地段先后捕获雌雄两只大鼋,体重分别为27公斤、32公斤,运往浙江博物馆展览。
1985年,上塘镇浦东村渔民杜一祥在楠溪江捕获雌性大鼋一只,重21公斤,运往温州市博物馆展览。
”2002年10月,青田有人捕到一只1.9公斤重的幼鼋后,大鼋就在瓯江流域消失了。
瓯江流域,流传着许多有关鼋的秩闻。
青田小溪两岸民间,以前视鳖鼋为不祥之物,碰到了鳖鼋就认为“倒灶运”,以为吃了鳖鼋会生病,故民谚有:“拦路鳖,三年瘪;拦路鼋,无头冤。
”之说。
相传买鼋放生,能除病消灾,故成为青田民间的一大习俗。
上世纪六十年代,缙云左库水库曾发生了轰动全省的巨鳖奇观。
1967年12月24日下午,潜明村一村妇从壶镇赶集回家,在左库水库月底沉江地段,突然发现一只巨鳖窜入水中,激起了巨大的浪花,吓得村妇昏倒在地。
此后,接连不断地有人目击巨鳖:有时在沙滩上晒太阳,有时在水面昂首漫游。
1968年1月31日下午,宮前村李荼两兄弟从潜明村拜年返家,途经月底沉江时,看见岸边有一只巨鳖。
老大胆大,捡起石块就砸,第一块沒有击中,第二块被巨鳖张开嘴巴接住,吓得兄弟俩“落荒而逃”。
2月8日下午,左库村民在左库水库金刚潭南边发现巨鳖,点燃了一个炸药包,甩到离巨鳖三五米处爆炸,巨鳖竟不予理睬,不慌不忙地游入深潭中。
2月11日上午,松岩村百余名村民在金刚潭看到巨鳖:水极清,巨鳖整个身体看得很清,头大如火甏,脚掌大如蒲扇,脊背黃中帶黑,露出水面约20厘米,像一头正在沐浴的大水牛。
巨鳖在水中潜游,比人平常走路稍快一些,村民们在岸上追观。
巨鳖的出现,轰动了丽水金华两地邻近各县,杭州、上海等地也有人赶来观看,每天观众成千上万。
经众多专家访问、察看、分析,一致认为这是巨黿,估计有800多斤重。
壶镇区专门成立了捕鼋指挥部,先后布下三重、六重大网,都被巨鼋撕破、拖走。
3月25日至27日,水库开闸放完水后,却不见巨鼋踪影。
当年冬天,巨鼋再次出现在水库库底。
敢死队划着木筏,将雷管炸药投入水库中,一声巨响后,炸死了1000多斤鱼,巨鼋未损毫毛。
这只巨鼋如何成功地逃脱人类一次次的追捕,成为千古之谜。
亟待保护的活化石鼋是一种古老的生物,在自然界里已生存了1.75亿年,可与大熊猫、白鳍豚、金丝猴相提并论,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数量比大熊猫还要少,有“活化石”、“水中大熊猫”之誉。
由于环境恶化和长期的滥捕,致使鼋的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绝境。
目前,除了瓯江还有少量鼋残存外,其他地区已十分罕见。
瓯江鱼虾丰盛,捕捞历史悠久。
据《永嘉县志》载,宋绍兴年间,瓯江专设捕鱼公所,负责调理渔事。
民国时期,瓯江两岸重点渔村年捕鱼量数百担。
1949年,瓯江捕捞总量约2400吨,其中包括大鼋。
文革期间,瓯江上出现了滚钓捕鼋人,几乎使大鼋遭受灭顶之灾。
同时,日益繁忙的瓯江航运业以及日趋严重的水质污染,给大鼋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另外,因建筑需要而大量采挖沙石,使大鼋的产卵场所遭受严重的破坏。
2000年估计,国内鼋的数量不到100只,瓯江大鼋不足80只,主要分栖在青田的石门潭、芝溪潭、沙湾潭、十里潭等处。
瓯江流域的水生野生动物,除了大鼋遭殃外,还有其他物种受到伤害,原有111种鱼类,现在只剩下30多种了。
2002年12月,浙江省政府在青田县境内瓯江段建立了省级鼋自然保护区,加大了对瓯江鼋的保护力度。
浙江省青田鼋保护区分为核心区、实验区及缓冲区三块,青田县鹤城镇湖边村段在鼋保护的核心区内。
为了给母鼋产卵创造一片安静的、沙质好的沙滩环境,在核心区内又专门划出一块鼋产卵区。
核心区的规定十分严格,江中不能行船,两岸不能跑车,禁止挖沙、建筑施工等一切不利于大鼋生长繁殖的活动。
产卵区严禁放牧和人员进入。
然而,问题并没有因此解决,水电站、大型水库、高速公路在瓯江流域相继上马;机船采沙、江水污染、江中捕捞难以有效地遏制;甚至在保护区、实验区和缓冲区内,加油站、垃圾场、火锅大排档不断涌现,瓯江大鼋的命运依然岌岌可危。
据说,外地已有人工养鼋了。
笔者以为,除了强化瓯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加强青田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外,必须开展瓯江大鼋人工繁殖科学研究,将哺育的大批幼鼋放归瓯江,使鼋子鼋孙代代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