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血液粘度
- 格式:pdf
- 大小:90.18 KB
- 文档页数:2
深静脉血栓护理质控指标为了提高神经内科护理人员深静脉血栓预防和处理能力,控制科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基础护理质量,神经内科成立了深静脉血栓护理管理小组。
该小组的组长是XXX,副组长是XXX,成员包括XXX、XXX、XXX和XXX。
工作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工作职责,明确分工。
根据小组人员结构特点分工管理,小组成员负责科内深静脉血栓管理工作。
同时,负责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处理指导工作。
2.规范深静脉血栓评估及上报工作。
加强研究深静脉血栓评估,重视深静脉血栓预防工作。
鼓励深静脉血栓上报,指导科内深静脉血栓评估、预防措施及上报工作。
规范深静脉血栓上报流程,副组长每月底统计科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报护理部。
根据上报数据、案例,整理分析,通过干预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3.强化XXX护士对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提高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加强组员自身研究,跟进深静脉血栓护理新理念并及时分享和更新。
提高护士收集案例意识,对深静脉血栓护理的成功案例进行全员分享。
该小组的职责包括:1.对全科护士有针对性的举办深静脉血栓预防知识讲座及培训。
2.做好科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指导、监督。
3.管理小组留取相关资料,积极进行与深静脉血栓相关的经验总结工作。
4.对科室深静脉血栓护理管理进行检查,包括评估深静脉血栓预防、处理措施的可行性、落实情况及预防,以及深静脉血栓的记录情况。
5.小组成员应做到:督查护士对患者评估分值是否正确,评估预防措施实施情况,指导护士针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的落实工作。
若发生深静脉血栓小组成员及时督查相应措施并记录落实情况,对患者进行评估。
6.协助护理部积极推广已得到证实的深静脉血栓护理方法。
7.护士长每天查看深静脉血栓病人,起到指导、监督、促进作用。
8.每月统计深静脉血栓情况,至少每季度年全面总结分析一次,提出整改意见,督促落实并有工作纪录。
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疾病,其两种重要的临床表现形式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
血惯例各指标计划参照资料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1 / 19 -! 血惯例各指标参照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 (RBC) [ 正常参照值 ] 男: 4.0 ~5.5 ×10 的 12 次方 /L(400 万-550 万个 /mm3)。 女: 3.5 ~5.0 ×10 的 12 次方 /L(350 万-500 万个 /mm3)。 重生儿: ×10 的 12 次方 /L(600 万-700 万个 /mm3)。
[ 临床意义 ]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损坏增加:急性大出血、 严重的组织伤害及血细胞的损坏等③合成阻碍:缺铁, 维生素 B12 的缺少等 红细胞增加常有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加症、 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 (HB 或 HGB) [ 正 常 参 考 值 ] 男 : 120 ~ 160g/L(12-16g/dL) 。 女 : 110 ~
150g/L(11-15g/dL) 。 小孩: 120~140g/L(12-14g/dL) 。 [ 临床意义 ] 血红蛋白减少常见于种 贫血,如急性、 慢性重生阻碍性贫血 、缺
铁性贫血 等。 血红蛋白增加常有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加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 (WBC) [ 正常参照值 ] 成人: 4~10 ×10 的 9 次方 /L(4000-10000/mm3) 。 重生儿: 15~20 ×10 的 9 次方 /L(15000-20000/mm3) 。 [ 临床意义 ]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常见于强烈运动、进食后、妊娠、重生儿。此外采血部位 不一样,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别,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均匀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尿毒症、白血病、组织伤害、急 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 重生阻碍性贫血 、某些传得病、 肝硬化 、脾功能亢进、放
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 (DC) [ 正常参照值 ] 血惯例各指标计划参照资料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2 / 19 -! 白细胞分类( DC)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医用三氧大自血治疗高黏血症的效果观察及护理【摘要】三氧大自血治疗是一种针对高黏血症的新型治疗方法,本文旨在观察其效果并总结护理措施。
通过对实验原理、方法和结果的介绍,探讨了医用三氧大自血治疗对高黏血症的疗效评价。
提出了相关护理措施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以保障患者安全。
结论部分对医用三氧大自血治疗的优势进行评价,并总结了护理工作的经验。
展望部分展示了医用三氧大自血治疗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为高黏血症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服务。
本文将对医用三氧大自血治疗的实际应用提供有益信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医用三氧大自血治疗、高黏血症、效果观察、护理、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护理措施、并发症预防、效果评价、护理工作总结、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黏血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其特点是血液黏稠度高于正常水平,导致血液流动受阻,易造成血栓形成。
患者常表现为疲劳、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
目前常规治疗方法包括输液稀释血液、抗凝治疗和血液透析等,但效果有限且容易导致并发症。
医用三氧大自血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法,通过将患者自身血液经过特殊处理,去除多余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后再输回体内,可以有效降低血液的黏稠度,改善血液流动情况。
这种治疗方法在一些研究中已经显示出显著的效果,在高黏血症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旨在观察医用三氧大自血治疗高黏血症的效果,并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为临床上的高黏血症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够为高黏血症的治疗和护理工作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医用三氧大自血治疗高黏血症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通过对比实验方法和结果,评估三氧大自血在高黏血症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高黏血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通过护理措施和并发症预防的研究,为高黏血症患者的全面护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采集血标本溅洒事故的演练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第一篇:采集标本过程中出现不慎撒漏的应急预案采集标本过程中出现不慎撒漏的应急预案预案程序1.倾洒的标本按医疗废物处理管理办法进行处置。
2、诚恳与病人沟通解释,征求病人同意,重新采集。
3、按不良事件及时上报,分析原因,改进工作。
处理流程正确处理倾洒标本→与病人沟通解释→重新按标准采集→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上报护理部→科室讨论、提出整改意见.第二篇:标本采集应急预案1标本采集的应急预案和程序一、发现血标本采集错误时1.若血标本未送至输血科,及时找出血标本,并毁弃。
2.若血标本已送至输血科,立即电话通知输血科,勿进行交叉配血,并由护士至输血科将错误血标本收回,毁弃。
3.血标本毁弃后,值班护士重新遵医嘱,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经两人核对后抽取血标本,在医嘱单上签全名。
4.由护士将血标本送至输血科,与输血科工作人员核队无误后,交予输血科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并在标本送检本上登记患者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及标本到达时间,送检护士签全名。
5.主动上报护士长、值班医生,及时上报不良事件表至护理部,组织讨论,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程序:发现血标本错误——回收血标本并毁弃——两人核对后重新抽取血标本——将血标本送输血科——核对无误后登记患者信息——上报护理部二、采集血标本溅洒时1.从标本管中溅洒出来的血标本不能再放回标本管内作为标本送检。
2.立即对被污染物,如体表、衣物、台面、地面等,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
3.重新选取标本管,为患者解释重新抽取标本的重要性,取得患者及患者家属的谅解。
4.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重新抽取血标本,并及时送至检验科。
程序:血标本溅洒——勿重新回收送检――消毒处理被污染物――为患者解释重新抽取血标本的原因――取得患者谅解――重新抽取血标本――及时送检三、血标本溶血或凝血时1.找出血标本被检验科拒收的原因,若需重新留取血标本,护士重新打印标本标签,再次留取血标本。
粘度与黏度的区别与理解:专业技术知识点与专业数值分析一、引言在物理和工程领域,粘度和黏度是两个经常使用的概念,它们都描述了物质流动时的特性。
然而,这两个术语在使用时经常被混淆。
本报告将通过专业技术知识点和专业数值分析,帮助读者理解粘度与黏度的区别。
二、粘度与黏度的概念1.粘度:粘度是衡量流体在剪切力作用下的流动性。
它通常用于描述液体在层流状态下的流动行为。
粘度的单位常用泊(P)或厘泊(cp)表示。
2.黏度:黏度是衡量流体在法向力作用下的流动性。
它通常用于描述液体在湍流状态下的流动行为。
黏度的单位常用斯托克斯(St)表示。
三、专业技术知识点1.粘度与黏度的关系:在一定的剪切速率下,液体的粘度会发生变化,而黏度则不会。
因此,粘度和黏度是两种不同的流动特性。
2.测量方法:粘度和黏度的测量方法不同。
粘度的测量通常采用转筒法或落球法,而黏度的测量则采用圆管法。
3.应用领域:粘度和黏度在工程和科学实验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石油工业中,粘度是确定油品流动特性的重要参数;在流体力学中,黏度是评估流体湍流程度的重要指标。
四、专业数值分析1.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液体的粘度和黏度。
常用的数值模拟软件包括ANSYS、FLUENT等。
2.数据处理:对于实验或实地测量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得出准确的粘度和黏度值。
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方法。
五、结论粘度和黏度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它们分别描述了流体在不同流动状态下的特性。
通过理解粘度和黏度的区别,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实践和科学实验中。
同时,通过专业技术知识点和专业数值分析,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测量和计算液体的粘度和黏度,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全血血液流变学检测报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对全血血液流变学检测报告进行概述及解释说明。
全血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在不同条件下的流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主要关注血细胞和血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对整体血液流动特性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全血血液流变学概述、全血血液流变学检测方法、全血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解读与分析以及结论与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全血血液流变学检测报告的概念、意义以及相关方法,并详细解读和分析不同参数的异常情况。
同时,我们将讨论这些异常参数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性,以便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建议。
最后,我们还将展望全血血液流变学检测在未来临床诊断中的前景,并提出相关建议。
以上为“1. 引言”部分的内容描述。
2. 全血血液流变学概述2.1 血液流变学简介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特性和相关参数的科学,它关注着血液的黏稠度、弹性、塑性等物理特性以及红细胞聚集、变形等生理特性。
在正常情况下,健康的血液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黏稠度和弹性,以确保其在体内循环时能够有效地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组织器官,并排出代谢产物。
然而,当血液中的黏稠度增加或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时,可能导致血流阻力增加、供氧不足等问题。
2.2 全血血液流变学的意义全血血液流变学是对全血进行检测与分析,可以客观评价人体循环系统功能状态和机体疾病情况。
通过全血的流变学检测,可以了解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全血流变学检测可评估人体微循环功能状态。
微循环是指从动脉到毛细血管再到静脉的这一段血管网,它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组织细胞,并清除代谢产物。
全血流变学检测可以提供有关血液在微循环中的流动能力、黏稠度和微血管完整性等信息。
其次,全血流变学检测还可评估人体循环系统整体功能状态。
通过分析全血的黏稠度、弹性等参数,可以了解血液在大血管中的流动情况,进而判断心脏和血管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金氏脉学概要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繁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昌盛,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普遍开始关心自己的生存质量,随之而来的是对身体健康的更加关注,渴望有更安全、更经济、更便利的医疗诊断手段和医学理论,来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但是,尽管医疗水平和诊断手段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现有的医学理论和医疗诊断手段还是难以满足人们的要求,或者是安全简便但不准确,或者是准确但不够安全简便。
为此,许多医学工作者一直潜心于新的医学理论和诊断手段的研究,力争做出突破。
金氏脉学理论就是在此前提下建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简便易行的无损伤诊断理论。
所谓金氏脉学就是以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医的整体观与辨证观,总结近三十年的临床经验创立的一门新的脉诊理论。
第一节金氏脉学创立的背景及理论依据无损伤诊断是一种安全、方便、快捷的诊断手段,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不过现有的无损伤诊断手段临床三基本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且大多仅能做到局部诊断,难以真正做到通过无损伤诊断,实现疾病的定性、定位、定量,掌握疾病的本质。
为了使无损伤诊断能够成为临床上主要的、综合的诊断手段,各种理论不断提出,同时传统的中医诊断手段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中医脉学更引起广泛的关注。
一、中医脉学的启示和借鉴脉诊是中医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经济方便,无需任何仪器和繁琐的过程,并能避免仪器检查诊断中对人体造成的损伤,因而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所谓脉诊就是医生运用手的食、中、无名三指指腹触按病人的腕部桡动脉脉搏,运用轻重不同的指力,对各种脉象进行鉴别,借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是真正的无损伤诊断。
研究脉诊原理及诊脉方法的科学,称为脉学。
脉学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脉诊的研究应用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它始于《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脉经》,几千年来,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研究整理和总结提高,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医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
2003年9月第5期河南中医学院学报第18卷总第108期堂:主墅:兰竺堕型竺兰型型!型竺型婴竺!望竺型:!垒皇塑塑Q:!塑用Poiseuille定律探讨血液的流动特性ADiscussion09theFlowingFeaturesofBloodbyApplyingthePoiseailleLaw程方荣ChengFangron91,刘婉华Liuwall}lua21.河南中医学院Henan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郑州大学医学院MedicalSchoolofZhengzhouUniversity摘要:目的:通过Poiseuille定律探讨血液的流动特性。
方法:用Wiedemann粘滞性流体在刚性圆管中作稳定层流的流量公式推导。
结果:血浆和血清的粘度叼是定常值,而全血的粘度不是定常值,全血中存在红细胞集轴现象,使其具有非牛顿型流体特性。
结论:Poiseuille定律虽然为流体力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可推广应用来探讨血液流动特性。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flowingfeaturesofbloodbyapplyingthePoisuillelaw.Methods:DerivetheformulaofstablelaminarflowinroundrigidpipeusingWiedemannfluid.Results:TheplasmaandseruiTlviscosityrenaainedconstant,whilewholebloodviscositynot.Sympexiswasfoundinthewholeblood.gl‘vingitthenon—Newtonfluidfeatures.Conclusions:Asofthemostessentialandimportantlawsinfluidmechanics.PoiseilleIawcanbeusedtostudythefeaturesofbloodflow.关键词:血液流动特性;Poiseuille定律;活血化瘀Keywords:featuresofbloodflow;PoiseuilleIaw;promotingbloodflowandremovingstasis中图分类号CLCnumber:R331文献标识码Documentcode:A文章编号ArticleID:1006—3234(2003)05—0018—02Poiseille定律作为流体力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可推广应用于医药学,探讨血液的流动特性。
正确认识血液粘度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血细胞、分子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
一定内磨擦力,这种内磨擦力就是血液粘度产生的原因。
一旦血液粘度升高,血液流动减慢,大量脂质,脱落的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血中纤
维蛋白、血小板等乘机在异物上聚集,使血管腔狭窄,甚至形成血栓,而更加阻碍血液的正
常流动。由此可引起一系列与供血不足相关的症状及临床表现。
大量研究证明,许多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脑血栓、
高血压病、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先天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充血性
心力衰竭、高山病、糖尿病、高血脂症、恶性肿瘤、烧伤、休克及慢性肝肾疾病,均与血液
粘度升高有关。
临床观察发现,许多常见症状,如头痛、头沉、头胀、眩晕、胸闷、麻木、刺痛、无力、阵
发性视力模糊、复视、短暂失语、听力下降、耳鸣、记忆力减退、嗜睡、共济失调、腹胀、
恶心呕吐及情绪低落或急躁不安等,也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而且这些症状不少是随着血液
粘度升高而出现,随着血液粘度的降低而缓解。因此,血液粘度测定对上述症状的出现与消
失有提示及判断作用。
血液粘度测定的另一个意义是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有些学者在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中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液粘度明显升高,而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液粘度,不
升高或反而降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血液粘度,尤其是高切粘度显著升高,而重症心绞痛
患者的血液粘度升高不明显,二者存在着一定差异。
可见,对血液粘度的检测,虽难以作为对某种疾病的诊断指标,但其对多种疾病的预防、发
展监测、疗效观察、愈后评估等却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血流变分析仪在医疗单位的使用已经很常见了,尤其在健康体检中。如果能够通过一点血液
就能知道未来可能存在的潜在疾病威胁,提前采取措施,老百姓都是非常乐意的。而且海力
孚血流变分析仪非常省试剂,售后服务也好,在基层单位中口碑非常好。
如果检测结果是血液粘稠,这样的病人要做到日常饮食宜清淡,少吃高脂肪、高糖饮食,多
吃些鱼类、新鲜蔬菜、水果、豆类、豆制品、黑木耳等。茶叶有抗血凝作用,常饮茶对健康
有益。药物可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片、维生素C、潘生丁片、中成药复方丹参片等。上述药
物有改善血管壁功能,可抑制血小板聚积和粘附,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增加血液流速。
最后关于血液粘度检测标本的采集,海力孚给出以下的建议:
(1)采血时间一般为早晨。空腹。采血前避免剧烈活动。
(2)必须加抗凝剂(以肝素为宜,浓度为20单位/ML)
(3)采血部位一般为前肘静脉。
(4)尽量不用压脉带。如用压脉带,应在针头进入血管后放松压脉带5秒以上再行抽取,
针头以大为好,抽动注射器活塞用力不宜过大,以免剪切红细胞。
(5)采血量5ML,注入试管后立即混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