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牛图》考辩
- 格式:doc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8
故宫博物院藏韩M 'i 五牛图.卷声名遐迩,距今已一千两百五十年左右,是最早的传世纸本卷轴画。
图中五头牛姿态各异,生动写实,足见画家功底。
韩榥是准?如何知道这幅画就是韩溪画的?他为什么要画牛尤其是为什么要画五头牛这五头牛的形象是从哪里来的这幅画中过去未被揭露的内情,本文将娓娓道来……兴托春犁唐代韩溟《五牛图》余辉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有、故宫藏画的故事 秀骨清像...等韩漯的:五牛图>.卷是传世纸本卷轴画中最早的,是唐朝中期的作品,这 在学术界是公认的。
迄今为止,就其时代、作者,还没有谁发表不同意见。
该图墨 笔设色,纵二十点八厘米、横一百三卜 九点八厘米。
这件传世古画约一千两百 五十岁,这足以使它声名遐迩。
它为什 么能保存这么久呢?经过检测,这幅画 的纸质是唐代的麻纸。
古人云:纸寿 千年绢八百。
纸张虽然看上去没有绢结 实,但它不容易剥落、断裂,寿命比绢 长。
因为绢丝的材质是蛋白质,容易分 解、老化,而纸张的材质是纤维素,性真絶4^#響gp ^:屬fe c ll5 i y i 音盖礙^-AK5A也今碩考术知巧在 而择畫典4身豸 八石4IA 1敖邁令令數外r .f ■4龜二#-句丹 麵杓J 4攀寺\^敗^会;« 哥2真赜^忍问多浞知称穡舔言啟洚*0«泼€,1| 績该唷备M m 衡评 ^核奇士水付表# 主铖德翁奉後名囔芘笑«-$多禽餑機妓篸及i f f e 題办«r t n4+«无赴<^:一跃:U 2I 年第2期 28桷良箪M "F 邾耔榭 $訊民夕榦•'/ Ik 二見*况 田采突唐韩混五牛图纸本设色级二〇•八厘米横一三九•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十柬次4.伯45?玉斗.? 伞*人>«1我&<言枓叙 ^如-T 幸嵌辞虹m 哪趑放 ./!1诗钟窵4尺 *]*]# 胙1*辞谛 舶-^#这何如釗传旅 M *£+»彳队用-\^*f /v ]l *r •寸光戈V 名竑邡方^^纪^*^o ^f >*v -S 付总放耆野**仗版柢4位政昃如二韓輝輪畫神間斗 馬專冢仏^«畫而 及资社呔誚l a 扣不 t 畫♦取表倦軿後絲宽間宄右破平艸漱闷极寐 誰人韵和免表思4 金\部難•舍虎at 恭和*t ^to «u H >x^彳而t島蚪^^表噹杜i -銥 A 5^4-1能比绢丝稳定。
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五牛图》鉴赏
《五牛图》是中国古代的一件艺术作品,它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被认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五牛图》由五张牛肖像组成,每张牛头都动作各异,栩栩如生,展现出不同的情绪,形象逼真,神态非常生动,形体栩栩如生,饱含立体感。
五张牛头构图对称,犹如一幅壁画,显示出明快精细的构图结构,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空间表现力,使人们能够在观赏中感受到空间深度。
《五牛图》的线条流畅,细腻,运用层次区分手法,突出了牛头的动作和表情,使画面变得丰富而精美,极富表现力。
此外,作品的色彩也十分绚丽,结合了黑、白、青三种基调,令人神往。
《五牛图》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精湛的雕刻技艺,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
《五牛图》浅析中国绘画源远流长,传承有绪。
从史前滥觞时期算起,至今也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中国的卷轴画,从魏晋到当代,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可谓长河瀚海,景象万千。
各朝代的绘画作品,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审美理想和艺术发展水平。
一代代宗师巨匠,广纳博采,革新创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中国画的发展道路上树立了一座座丰碑。
然而在浩如烟海的绘画作品中,我对唐朝韩潢的《五牛图》却情有独钟。
《五牛图》是唐朝宰相韩滉的传世名作,距今1200多年,五牛图是现存最早的国画巨作,是现存最早用纸作画的孤品,也是中国10大名画中唯一的生肖国画。
自它问世后,收藏者不乏名人,清兵入关后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间,才从民间收集到宫中珍藏。
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
后在政府数次交涉之下《五牛图》才回到故宫。
名画虽然回归祖国,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画面上蒙满了尘垢,伤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蚀数百处,残破不堪。
后来博物院组织专家,用了几年时间,才将它修复完好。
今天我们有幸看到这幅《五牛图》,其用笔之细,描写之传神,牛态之可掬,几可呼之欲出。
它的珍贵还在于,中国古代留存今世的多为花鸟人物,以牛入画,且如此生动《五牛图》堪称孤品。
画中五牛,形象各异,姿态迥然,或俯首或昂头,或行或驻,活灵活现,似乎触手可及。
中间一牛完全画成表现难度极大的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画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美术素养,展现出一派和谐安宁的盛世景象与华夏儿女国泰民安的最高祈愿。
画者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浑然天成;笔法练达流畅,线条富有弹性,力透纸背;刻画精准且不失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传神,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者着重刻画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围的皱纹,还用尖细劲利的笔触细心描绘了五牛眼眶边缘的睫毛,通过细节的刻画,把每头牛独具的个性加以强调,使它们鲜明地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
题目:名画作品《五牛图》鉴赏一.《五牛图》作者简介韩滉(公元723—787年),字太冲,长安人。
历经唐玄宗至唐德宗四朝;曾为江淮转运使,官至唐德宗宰相,封晋国公,赠太傅,谥忠肃。
史书评他:“性持节俭,志在奉公,衣裘茵衽,十年一易,居处陋薄,才蔽风雨”(《旧唐书.列传第七十九》)。
韩滉在政事之余,雅爱丹青,词高格逸,时称“在僧繇、子云之上”。
韩滉自幼天资聪明,工隶书、章草,擅画人物、田家风光,牛羊曲尽其妙;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说他:“能画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其画功在唐代与画马名家韩干齐名,后人称为“牛马二韩”;据说韩滉曾画的图有《尧民击壤图》、《越王宫殿图》、《七才子图》、《醉客图》、《集社斗牛图》、《盘车图》、《渔猎图》、《田家风俗图》、《古岸鸣牛图》、《乳牛图》、《归牧图》等。
但传至现在的仅《五牛图》而已,可谓稀世珍宝。
直至本世纪50年代初,才被一位寓居香港的中国著名画家花费巨资购藏。
他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建议国家将这幅国宝赎回。
周总理当即批示,同意用数十万港币购回此图。
目前此《五牛图》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二.《五牛图》作品传奇《五牛图》一经问世便负有盛名,在整个宋代,它一直被珍藏在皇宫内苑;金兵进犯,宋高宗赵构在兵荒马乱中仓皇南渡也没有忘记带走这幅名画。
此图元初为赵伯昂所收藏,旋归于大书画家赵孟夫之手。
八国联军蹂躏北京时,《五牛图》被劫出国外。
1950年初,周恩来总理收到这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的《五牛图》近日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
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
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
《五牛图》回到故宫时,画面洞孔累累,残破不堪。
故官博物院组织专家,用了几年时间,才将它修复完好。
由《五牛图》谈美术鉴赏的意义马雁(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09公共事业管理)摘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
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画中五只不同形态的牛,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结构标准,造型生动,形貌真切。
《五牛图》是一幅纸本设色画,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用纸作画的作品,其艺术价值之高以及作者画技的高超,在不断的探索和评价过程中, 我们对美术的鉴赏本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五牛图韩滉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意义美术鉴赏就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
它也是鉴赏者面对足以引起审美感情的作品,两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下面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五牛图》为例,先对作品进行鉴赏,然后结合这幅作品来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五牛图》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一幅纸本设色画,是现存中国美术史上最早的纸本绘画真迹,也是可以确证的唐代大画家韩滉的唯一传世作品。
《五牛图》中所绘的五头神态各异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
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结构标准,造型生动,形貌真切。
该图手法写实、著色自然、用笔沉厚滞重而富于变化、整体风格朴拙而浑厚。
可贵的是,画面上没有背景衬托,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如果不是对牛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牛的造型描绘有十足把握的话,是万不敢涉此绘画风险的。
画家勾勒牛的线条虽然简洁,但是画出的筋骨转折十分到位,牛口鼻处的绒毛更是细致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体现了牛儿们温顺而又倔强的性格。
在鼓励农耕的时代,以牛入画有着非常的含义。
《五牛图》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
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
整幅画面出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别无其它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五牛图》作品赏析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画作内容整体评价唐代初期,以牛、马为主要表现对象进行创作的画家逐渐多起来,到中晚唐达到高潮,不少画家专以画牛、马而著称于世。
《五牛图》是唐代画家韩滉的代表作品。
画面中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分别呈现荆棵蹭痒,回首舐舌,缓步前行,翘首前仰,俯首吃草的画面,各具状貌,姿态互异。
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没有其他的背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五牛图》是传世品中最早的黄麻纸本设色作品,画面采用了一字构图,五头牛平行排列,五头牛虽是平行排列于画面上,但通过它们的昂首、低头、回眸左右顾盼的动态特征,使画面不显得呆板,于彼此呼应联络中而见构图的微妙变化,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构图呆板的问题。
笔法上运用粗重的线条描绘牛的体态,使画面产生缓慢的感觉,勾勒牛的线条虽然简洁,但是画出的筋骨转折十分到位,牛口鼻处的绒毛细致入微。
画家将牛眼适当夸大,着意刻画,使五牛瞳眸炯炯有神,以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在色彩上,以赭、黄、青、白等色彩表现五牛毛色的不同,且根据牛体的凹凸施以不同颜色,具有立体感。
韩滉的《五牛图》渗透着浓厚的个人情感,五牛寓指自己兄弟五人,以任重、勤劳、温顺的牛的品性,表达爱同忠君的真情实感。
史书中记载,韩滉就任宰相期间,非常注重农业的发展,他以牛为画题,也很可能是含有鼓励农耕之意。
《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五牛图》作品赏析【作品背景】:花鸟畜兽画在唐代发展成为独立画科并走上成熟,出现了许多以画牛、马著称于世的画家,《五牛图》是画牛名家韩滉的代表作品。
【作品内容】:画面中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分别呈现荆棵蹭痒,回首舐舌,缓步前行,翘首前仰,俯首吃草的画面,各具状貌,姿态互异。
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没有其他的背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艺术特色】:《五牛图》是传世品中最早的黄麻纸本设色作品。
《五牛图》考辩——兼向刘宏伟、林鹰两位专家求教几个问题(关于北京故宫藏《五牛图》卷真伪的几个问题)(一)、求教的缘起由浙江大学陈桥驿教授于2009年6月撰文推荐,刘宏伟、林鹰两位先生署名的《关于唐代画家韩滉传世名画《五牛图》辨伪——兼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及相关问题》一文,是一篇学术性很强的文章。
文章在网络上广泛转载之后,激起了一圈不大不小的涟漪。
陈桥驿教授以“对刘宏伟、林鹰《唐代韩滉(五牛图)真迹惊现私人收藏——兼谈中国古代书画鉴赏及相关问题》的评论”为题,评介刘、林的文章时说:“刘宏伟、林鹰二位所撰的这篇文章,确是近年来在学术界露面的难得创作。
因为这是有关中国文化史上的其实是很重要的问题。
在当前的潮流下,场面上的衮衮诸公,对此绝大多数都不会过问,因为他们都没有兴趣、时间和能力来考虑这类问题。
对于媒体上的流行词汇,他们当然熟娴(或许也不一定真的研究),但是要说真正地做一门学问,恕我直言,不少场面上的人实在是一窍不通。
拙作《学问与学风》(《杭州师大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已经论述,这里不再赘言。
我之所以推崇刘、林二位的文章,因为我们若把眼光放远放大,多少年后回过头来议论一番,当前潮流上人们感兴趣的,其实是纤芥小事,过眼烟云,而刘、林二位的文章,却是可以长期流传的。
”“刘、林此文之所以值得重视,也正是因此。
因为文章的主题是书画,是我们的民族文化。
这类文章在当今的世道中或许很少能引起场面上人的注意,但是它却具有长远的价值,会获得后世人的爱好和讨论。
而当前文化市场上许多也可以称为“文化”的东西,其实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一个时代过去,就随即消失,不会有人议论了。
”……刘、林两位专家的文章,为什么会得到陈桥驿教授这么高的评价呢?这是因为,始终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五牛图》卷,自50年代初期被用6万港元香港购回来之后,60多年来,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它的真伪。
而刘、林最近在民间调查中国古代书画遗迹过程中,惊奇地发现一幅由私人收藏的唐人韩滉《五牛图》卷(以下简称“私藏本”),该作品画于麻纸,纵20公分,横170公分。
2019·10一、《五牛图》的现存状况北京故宫博物院集明清两代皇宫收藏,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宫旧藏。
1949年曾对文物进行清点,总数竟达1684490之多,而且还在不断扩充。
到2017年底上升到1862690件,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华文明,可见其底蕴深厚。
韩滉能书善画,书学张旭笔法,画风远追陆探微,尤擅田家风俗。
而他画的牛,生动自然,真情流露,笔墨简劲粗犷,具有浑厚朴实之风。
《宣和画谱》中记载,韩滉一生作品很多,但是流传至今的只有这一幅《五牛图》,纵28.8厘米,横139.8厘米,麻纸本,无款印,致使这件作品及其上面的题跋和印章成为研究韩滉的重要资料。
是唐代仅存的几件传世纸绢画作品之一,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被誉为“镇国之宝”。
韩滉是唐代著名宰相韩休的儿子,历经玄宗至德宗四代,并在德宗时担任宰相一职,可谓出身二代宰相之家。
尽管有这样显赫的家世,韩滉生活中却极其清廉,一件衣服穿十年舍不得丢弃。
关于《五牛图》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韩滉来到郊外,看到耕牛在吃草,牧童在嬉戏。
田间,农夫正牵着耕牛耕地。
远处一头牛翘首以盼,还有几头牛有的仰头鸣叫,有的俯首寻草。
画家惊叹于这幅天然的田园画卷,立刻执笔作画。
一个月后,状貌各异的五头牛跃然纸上,这就是《五牛图》。
虽然只是传说故事,但是也体现了宰相韩滉体察民情,经常走访乡间,关注民生。
二、《五牛图》的图像分析《五牛图》描绘了排成一行的五头牛,信步走在田垄之上。
按照中国古代观看卷轴画的习惯,首先看的是最右边的一头牛。
这是一头棕黄色的牛,身躯肥壮,牛角弯曲,似乎是要低头吃草,又好像是惬意地在灌木上蹭痒,悠闲自在地看着观者。
第二头是黑白花牛,昂首往前看,似要仰天长啸,又似要追上前面的伙伴。
第三头是深褐色的老牛,它站在画面中央,正视观众,张口叫着,牛角无力,皮毛松弛,瘦骨嶙峋,似乎在呼唤前面和后面的同伴,又像是对前方的路发出疑问。
《五牛图》考辩——兼向刘宏伟、林鹰两位专家求教几个问题(关于北京故宫藏《五牛图》卷真伪的几个问题)(一)、求教的缘起由浙江大学陈桥驿教授于2009年6月撰文推荐,刘宏伟、林鹰两位先生署名的《关于唐代画家韩滉传世名画《五牛图》辨伪——兼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及相关问题》一文,是一篇学术性很强的文章。
文章在网络上广泛转载之后,激起了一圈不大不小的涟漪。
陈桥驿教授以“对刘宏伟、林鹰《唐代韩滉(五牛图)真迹惊现私人收藏——兼谈中国古代书画鉴赏及相关问题》的评论”为题,评介刘、林的文章时说:“刘宏伟、林鹰二位所撰的这篇文章,确是近年来在学术界露面的难得创作。
因为这是有关中国文化史上的其实是很重要的问题。
在当前的潮流下,场面上的衮衮诸公,对此绝大多数都不会过问,因为他们都没有兴趣、时间和能力来考虑这类问题。
对于媒体上的流行词汇,他们当然熟娴(或许也不一定真的研究),但是要说真正地做一门学问,恕我直言,不少场面上的人实在是一窍不通。
拙作《学问与学风》(《杭州师大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已经论述,这里不再赘言。
我之所以推崇刘、林二位的文章,因为我们若把眼光放远放大,多少年后回过头来议论一番,当前潮流上人们感兴趣的,其实是纤芥小事,过眼烟云,而刘、林二位的文章,却是可以长期流传的。
”“刘、林此文之所以值得重视,也正是因此。
因为文章的主题是书画,是我们的民族文化。
这类文章在当今的世道中或许很少能引起场面上人的注意,但是它却具有长远的价值,会获得后世人的爱好和讨论。
而当前文化市场上许多也可以称为“文化”的东西,其实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一个时代过去,就随即消失,不会有人议论了。
”……刘、林两位专家的文章,为什么会得到陈桥驿教授这么高的评价呢?这是因为,始终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五牛图》卷,自50年代初期被用6万港元香港购回来之后,60多年来,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它的真伪。
而刘、林最近在民间调查中国古代书画遗迹过程中,惊奇地发现一幅由私人收藏的唐人韩滉《五牛图》卷(以下简称“私藏本”),该作品画于麻纸,纵20公分,横170公分。
画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五牛图》(以下简称“故宫本”)如出一辙。
并由此对故宫本是否是真迹提出了质疑。
刘、林的文章分五个部分:一、私藏本卷传承脉络清晰有绪。
二、私藏本墨色苍旧、自然,墨色深透入纸,符合经历1000多年的自然老化迹象。
三、私藏本用笔沉着有力,徐疾顿挫,笔力娴熟,用笔上色都清楚表达出画家原创表现技巧。
四、关于故宫本为明未项圣谟摹本问题探讨。
五、关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的几点看法。
(一)中国古代书画的真伪鉴定史上,乾隆皇帝所鉴定的结论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二)中国高古书画被乾隆皇帝在画面上题词或题字的,一般情况下,不是临摹本,就是赝品。
(三)中国古代书画只要是绢本的,它就存有重大的仿品嫌疑。
(四)在传世的一些中国古代书画上盖有骑缝章的,这些书画作品,我们可以认定它不是临摹本,就是赝品。
陈桥驿教授对刘、林论述故宫本真伪的观点特别赞赏,他说:“第一,刘、林二位在他们的文章中对“私藏本”提出的三项论据,我认为是信而有证的。
即一,私藏本卷传承脉络清晰有绪;二,私藏本墨色苍旧、自然,墨色深透入纸,符合经历1000多年的自然老化迹象;三,私藏本用笔沉着有力,徐疾顿挫,笔力娴熟,用笔上色都清楚表达出画家原创表现技巧。
上述三条,显然是经过刘、林二位对私藏本的认真品评,仔细比较而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所以我认为以此三条论述私藏品的真实可靠,这是信而有证的。
”笔者在读了刘、林的大作和陈桥驿教授的推介文章后,眼界大开,不但知道了眼下民间还有一幅《五牛图》私藏本,而且还相信这个私藏本就是韩滉的真迹。
但是,刘、林二位在同一篇文章中说故宫本《五牛图》卷是项圣谟摹本或乾隆时期摹本,并且说有一些专家也这么认为。
笔者却感到疑惑。
把这些疑惑写出来向专家求教,就是这篇求教文章的缘起。
(二)、刘、林两位专家对故宫本《五牛图》真伪的见解刘、林二位专家对故宫本《五牛图》真伪的见解,主要集中在该文的第四部分。
好在这一部分不长,权且全文照录:四、关于故宫本为明未项圣谟摹本问题探讨。
故宫本从引首、画心、后跋,乾隆皇帝先后亲自书题4次,足以证明乾隆对此画重视和喜爱,在清宫所有的书画作品中也是不多见的。
但考证这些文字中乾隆题辞是否确认此画为韩滉真迹,乾隆却表达得含糊其词,不置可否。
先看引首【引首1——笔者注】,乾隆题“兴讬春犁”(私藏本引首也是乾隆题写的,四个字为“真跡无疑”)四字(见图13),细细品味,像文字游戏,兴讬、就是一个意思:寄托。
“讬”即“托”,有托付,肩负的含意。
“兴讬春犁”也就是国家兴旺托付于春耕。
乾隆并无对此画表达是韩滉真迹的意思。
图13、故宫本image025.jpg (43.17 KB)再看故宫本乾隆跋文【后跋7——笔者注】:“是卷旧藏天籁阁项氏,项圣谟尝(项圣谟出生在明代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年)阴历八月十八日,这是他的祖父项元汴去世后的第八年。
项元汴临终前,将其平生所收藏的古书画及其他的古器物,分给了他的六个儿子。
项圣谟的父亲也自然能得到一份。
项圣谟在明崇祯四年(1631年)临摹过著名的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
《五牛图》项元汴曾经收藏过,其上有他的题记和许多的收藏印记。
很可能这幅名迹,就是元汴死时分给他父亲的,后来归了项圣谟收藏-作者注)有摹本,故大学士蒋廷锡未见滉真迹,因仿项摹,志虎贲中郎之慕。
今得见此,当益叹古人不可及也。
今项本不知所在,而蒋画与此卷并入石渠宝笈,遇合信有定数耶”。
从乾隆跋中文字可看出乾隆当时看到过《五牛图》卷三个版本,即真迹、项圣谟摹本、蒋廷锡摹本。
乾隆也十分清楚哪是真迹,哪是摹本,否则乾隆不会作出:“益叹古人不可及也”的比较。
其后又说“今项本不知所在”云云,意思即为现今项本不知在何处,此卷项摹本与蒋摹本俱入石渠宝笈。
好在项摹本与真迹相比,确实摹得相当逼真和精彩,就拿项摹本当真迹玩。
从私藏本可看出,乾隆非常珍惜真迹,画心上没有题字,只是按宫廷规矩钤印,并珍藏内府秘不示人。
项摹本(也可能是蒋摹本,待考)因有乾隆题字,众臣也不知就里跟着题跋,造成真迹不现,摹本乱真局面。
乾隆皇帝喜欢在仿迹上题记,有较多例证,如清宫庋藏的所谓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上反复题记,即是一例。
由此可以认定故宫本《五牛图》卷是项圣谟摹本或乾隆时期摹本,至于蒋廷锡摹本如完整的话,应有张照后跋。
并且蒋廷锡与乾隆是差不多时期人,蒋摹本在当时是新画,必是一目了然,应排除乾隆皇帝将蒋摹本作为唐代韩滉真迹观赏题记的可能性。
清朝后期至新中国解放前,社稷动荡,外患内乱,导致《五牛图》卷及大批文化遗产精品流失,《五牛图》卷真迹收藏者能如此完好保存于国内,此乃我华夏族之幸也。
认真阅读刘、林二位专家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刘、林认为现存的故宫本《五牛图》卷是项圣谟摹本或乾隆时期摹本。
刘、林二位的依据是:1、乾隆皇帝先后亲自在故宫本《五牛图》上书题4次【乾隆四次书题分别是:引首1和引首2;画心诗题;后跋7;后跋5——笔者注】,“但考证这些文字中乾隆题辞是否确认此画为韩滉真迹,乾隆却表达得含糊其词,不置可否。
”2、对乾隆在故宫本《五牛图》上的第三段跋文【后跋7——笔者注】的理解歧义。
刘、林的理解为是:“从乾隆跋中文字可看出乾隆当时看到过《五牛图》卷三个版本,即真迹、项圣谟摹本、蒋廷锡摹本。
乾隆也十分清楚哪是真迹,哪是摹本,否则乾隆不会作出:“益叹古人不可及也”的比较。
其后又说“今项本不知所在”云云,意思即为现今项本不知在何处,此卷项摹本与蒋摹本俱入石渠宝笈。
”笔者认为,刘、林二位的这两点依据都不足以采信,因而所得出的结论“故宫本《五牛图》卷是项圣谟摹本或乾隆时期摹本。
”也就站不住脚。
为了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前权且先来考述一下乾隆获得三本《五牛图》的先后次序及证据(三)、乾隆三本《五牛图》获得的先后次序及证据清乾隆时期,乾隆宫中共有三卷《五牛图》。
首先获得的是韩愰的《五牛图》真迹,时间是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皇帝生日的八月十三日稍前;其次获得的是蒋廷锡摹本,时间是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初春;最后获得的是项圣谟的摹本,时间是在乾隆甲戍孟春即乾隆十九年(1754年)孟春稍前。
1、乾隆十七年(1752年)八月十三日稍前,乾隆获得韩愰《五牛图》真迹。
韩愰《五牛图》的流传沿革,根据画卷上的诗文题跋等可知曾流入南宋内府,元代时经赵伯昂、赵孟顺、元太子等人之手,明代项元汁等收藏过,入清,曾藏于浙江桐乡汪氏求是斋,金农曾两度观赏《五牛图》,最后一次是在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年)十二月。
此后《五牛图》流入清宫。
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可以查阅到一份两江总督尹继善进贡的进单(见《宫中进单》312),现将贡品抄录如下:竹如意玖枚;汉玉昭文带贰件;古铜提梁卤壹件;古铜雷纹尊壹件;旧玉料两块;玉龙凤蹲壹件;玉双福尊壹件;玉花插壹件;韩愰五牛图壹卷;卷;王晕江山苍霭图壹卷;万福万寿龙缎袍褂成套;李龙眠五马图壹卷;江贯道姑山无尽图壹卷;福寿吉祥宁细袍褂成套;寿山福海龙缎袍褂成套;玉龙献寿宁细袍褂成套;珠兰茶肆桶台菜干肆箱;玉兰笋贰箱;百合粉贰箱。
进单开列了二十种贡品,其中在三件贡品的名前,即“玉龙凤蹲壹件、古铜提梁卤壹件、王晕江山苍霭图壹卷”,有用墨笔打的叉“X”,表示驳回;其余十七件,则画圈“O”,表示赏收,其中就有韩滉的《五牛图》。
从贡品名称不难看出,这是尹继善呈送的乾隆十七年万寿贡(乾隆皇帝生日为八月十三日)。
查乾隆皇帝最早在《五牛图》上御题“兴托春犁”四字的时间,是在“壬申嘉平朔”,壬申,即乾隆十七年(1752年),嘉平,腊月,是农历对十二月的一种别称。
朔,初一。
“壬申嘉平朔”这个日期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腊月初一。
在乾隆十七年乾隆皇帝生日之后。
可见,这份贡单的记录是准确的。
附带说一句,既然是贡品,假的可能性就极小。
不然,欺君之罪可是担当不起的。
2、乾隆十八年即公元1753年初春,乾隆获得蒋廷锡《五牛图》摹本。
下面是乾隆题写在故宫本《五牛图》上的第二、三、四段跋文【画心诗题;后跋7;后跋5——笔者注】:“画心诗题”:一牛络首四牛闲,弘景高情想象间。
舐(shì)龁(hé)讵(jù)惟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
乾隆癸酉御题。
【按】乾隆癸酉年,指乾隆十八年即公元1753年。
“后跋7”:是卷旧藏天籁阁项氏,项氏项圣谟尝有摹本。
故大学士蒋廷锡未见滉真迹,因仿项摹,志虎贲中郎之慕,今得见此,当益叹古人不可及也。
今项本不知所在,而蒋画与此卷并入《石渠宝笈》遇合,信有定数耶。
既叠韵为题二绝句并录于此:摹本重临迢食闲,晋公真迹去思间。
石渠今日同收取,老牧纵知稼穑艰。
云海涛翻闹后闲,圣谟迹落有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