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环评的发展历史
- 格式:pptx
- 大小:343.11 KB
- 文档页数:26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简介•1、什么叫环境影响评价?分析预测人为活动造成环境质量变化的一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2、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这种科学方法和技术被法律强制规定为指导人们开发活动的必须行为,就成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简介•3、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的四个阶段本文来自中华环评网,1、引入和确定阶段:1973-1979年2、规范和建设阶段:1981-1989年3、强化和完善阶段:上世纪90年代4、提高和拓展阶段:2000年至今1、引入和确定阶段:1973-1979年1969 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第一个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1973 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开始引入我国。
1979 年9 月,我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79 年4 月,北京师范大学在江西永平铜矿开展了第一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四个阶段2、规范和建设阶段:1981-1989年1981年《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明确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纳入基本项目审批程序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作了明确规定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试行)》,对评价单位提出了资质要求。
1989年12月26日颁布的《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四个阶段3、强化和完善阶段:上世纪90年代1994年起,颁布了一系列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规范。
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作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第一个行政法规,对环境影响评价做了全面详细明确的规定。
1999年,正式公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对评价单位的资质进行了规定。
现有甲级单位198家,乙级单位721家(2004年底)。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四个阶段4、提高和拓展阶段:2000年至今2002年10月,《环境影响评价法》,从项目影响评价扩展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但还没有上升到政策环境影响评价高度。
我国环评制度的发展历程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摘要环评制度作为重要的环境管理手段之一,在环保工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随着四十余年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回顾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当前环评制度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环评;环境;发展;建议1.建立与管理框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由美国首创。
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中的第102条规定,在对人类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每一个立法提案或报告和其他重大联邦行为中,均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1]随后,欧盟、日本等国纷纷效仿,大体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我国在斯德哥尔摩会议以后的1973年即引入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并于1979年在《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将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从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环境管理“八项制度”之一,为中国的环保工作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
经过40余年发展,环评逐渐形成了由审批机构、技术评估机构、评价机构、实施机构以及社会公众共同组成的格局。
2.发展历程2.1 成长期(1979年至1997年)从正式建立环评制度的1979年到《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前的1997年,环评制度经历了从一张白纸到初具形态的成长期,通过被纳入项目审批程序而得以实施。
[2]同时,技术体系逐步形成,在上世纪90年代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评技术导则,明确了环评的工作思路、内容及有关方法。
这一时期,环评制度的社会知名度不高,执行率低,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率更低。
[3,4]2.2 发展期(1998年至2003年)1998年颁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明确了环评分类审批要求、行业主管部门责任,提出了与环评制度配套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竣工验收制度,环评制度开始逐渐被企业认可并实施。
2003年,《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从根本上提高了环评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还有执行率。
流域水电开发必须进行规划环评- 水利治理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开工建设的华电鲁地拉水电站和华能龙开口水电站不久前被环境保护部叫停。
针对水电开发如何体现又好又快发展战略,流域规划环评如何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本文在介绍有关战略环评概念和意义的背景下,对流域规划和开发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并对金沙江中游环评问题做一些讨论。
战略环评的提出及发展战略环评可以弥补单一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局限性;可以对区域开发中多个发展项目的累积影响做出分析,并为管理提供依据。
它是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之一。
流域水电规划和建设问题对于水资源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重视程度不够;对水电建设造成的环境影响问题认识不足或忽视环境问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经济发展;对水电建设的环境监管不力等。
流域水电规划环评经验流域规划环评需要与各部门紧密配合;需要重点关注环境的累积影响;需要注重对鱼类保护的综合措施;应该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环评单位与规划部门应当保持沟通等。
阅读提示对规划进行环评,旨在协助政府在决策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消除和降低因规划失误和考虑不周造成的环境影响,从源头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
所谓战略环评,是对政府部门战略性决策行为及其可供选择方案的环境影响和效应进行系统和综合性评价的过程,它先于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为政府政策、规划、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及方案选择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这就说明战略环评评价的对象具有宏观性、决策性和长期性,是由政府部门制定的规划、计划和政策。
战略环评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可以弥补单一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局限性。
战略环评在决策过程的各层次上前瞻性地考虑政策、规划、计划方案的环境影响,它超越了单一发展项目,可以对区域环境影响做更为系统的考虑。
战略环评最终必然落实于某一特定的空间区域范围,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由于战略环评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更适合于对累积环境影响的考虑,因此战略环评可以对区域开发中多个发展项目的累积影响做出分析,并为管理提供依据;另外,由于战略环评是在决策层次上将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在一起考虑,在不同区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评价因子,有时是全球性的,有时是区域性的,并可以识别、分析累积环境影响,提出区域发展目标的优化方案和污染治理措施,因而可以成为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之一。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过程、特点及发展趋势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 EIA)也叫做环境预断评价,是指在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或者建设项目规划的制定中,预先实施的对可能造成的环境不利影响因素的判断和分析,并根据影响环境因素的不同,将环境影响评价分为发展规划、技术改造项目、基本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等。
[1]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学界普遍认为,1978年中共中央批准国务院《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的报告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开始。
该报告首次提出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向。
我国于1979年9月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该法在第六条和第七条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第六条规定:“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建设和生产,都必须充分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书,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其中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各项有害物质的排放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标准。
已经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应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制定规划,积极治理,或者报请主管部门批准转产、搬迁”。
第七条规定:“在老城市改造和新城市建设中,应当根据气象、地理、水文、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等作出环境影响评价,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有计划地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清洁城市”。
上述两条规定构成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雏形。
此后,在国务院及有关立法部门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法规及规章中,又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了补充。
1998年11月,国务院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专章的形式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了规定。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专门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了国家立法,夯实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地位,从而正式确立了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自人类出现以后,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就紧密联系在一起。
生物是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而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
一、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历程从全球视野看,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宝贵的觉醒、奋起的飞跃”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
随着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传统工业化在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八大公害.(二)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
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开始觉醒。
在环境觉醒历史进程中,出现过著名的3本书.第一本书是《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逊是一位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这本书揭露了为追求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因而也有人把它叫做《没有鸟鸣的春天》。
其代表性语言是,“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
第二本书是《增长的极限》,是1972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会聚在罗马提出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的代表性观点是,“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
第三本书是《只有一个地球》,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经济学家芭芭拉·沃德和生物学家勒内·杜博斯撰写的。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不进行环境保护,人们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三)第三阶段:奋起的飞跃.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和宝贵的觉醒之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对发展不断进行深刻反思。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概述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由来与发展从产业革命开始,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工业、交通都迅猛发展,在工业发达国家中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并由单一大气污染扩大到大气、水体、土壤和食品等多方面,由局部扩大到区域,酿成不少震惊世界的大规模污染事件。
各工业发达国家先后以法律的形式控制和监督污染物的排放,力求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同时人们认识到要发展经济、繁荣社会,不能再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道路,必须改变被动防治污染的局面,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环境保护办法。
为此,需寻求在认识和研究环境污染和破坏等问题中的共同语言、方法和标准,在1960年代中期,美国的学者率先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便应运而生。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制度最早于1969年在美国立法(《国家环境政策法》)中确立,随后瑞典(1970年)、新西兰(1973年)、加拿大(1973年)等十几个国家也相继立法,建立环评制度。
同时,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学的研究也迅速发展。
各种评价方法不断提出和完善,使环境影响评价成了当时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热点之一。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日趋深刻,环境评价对象的侧重点由单个建设项目扩展到对政府政策的影响评价,由单纯的环境污染评价扩大到整体的生态影响评价;评价范围也由只考虑对自然因素的影响发展到包括社会和经济影响在内的全面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由简单定量评价过渡到系统定量评价。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环境影响评价更加关注跨国跨区的全球性环境战略,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主要方面: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沿革1、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质量指某一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
环境影响评价的历史
197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的出台,使得美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固定下来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随后瑞典于1970年,新西兰、加拿大于1973年,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于1974年,德国于1976年相继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建设和生产,都必须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中,必须提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
”的规定标志着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式确立。
战略环评与可持续发展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战略环评与可持续发展18世纪开始的那场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
因那场革命而产生的工业化道路却在20世纪走到了尽头。
2002年世界首脑会议终于达成共识:经济、社会、环境必须相互协调才能可持续发展。
中国已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战略。
中央近年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理念,正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美国的莱思特·布朗先生说:“由于中国如此庞大的人口,人类至今为止走过的所有发展道路对中国都不能适用。
要不了多久,中国非得开拓一条全新的航道不可。
这个发明了造纸术与火药的民族,现在面临一个跨越西方发展模式的机会,向世界展示怎样创造一个环境上可持续的经济。
中国若成功了,就能为全世界树立一个光辉的楷模,为人仰慕效法;中国若失败了,所有的人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因此,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成败。
没有一个中国人希望失败。
一、可持续发展呼唤战略环评上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主流认识也是将单纯的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发展,导致环境危机在80年代全面爆发。
既制约了经济增长,也影响了人体健康、社会公平、政治稳定与文明延续。
为此,西方的环保思想便从“末端治理”、“生产过程控制”过渡到第三阶段,即“源头防治”。
这一痛苦的认识过程,是发展观升华的过程,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产生的过程,是解决环境问题整体战略提出的过程。
所谓战略环评,即是“从源头和过程控制”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即是对政策、法规、规划、计划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预测和科学评价,即是采取预防措施或者其他补救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战略环评制度产生于美国1969年的《国家环境政策法》。
该法案提出“在对人类环境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每一项建议或立法建议报告和其他重大联邦行动中,均应由负责官员提供关于该行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历程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一种系统性、综合性评价方法,旨在预测和评估特定发展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历程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
在那个时期,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到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保护环境,各国开始采取积极措施,通过评估项目的环境影响来决定是否进行该项目。
最先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是北美地区的一些国家。
1970年代初,美国和加拿大先后通过了环境评估法案,要求所有重要发展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之后,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制定了相应的环境评估法律法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影响评价逐渐成熟起来。
1987年,国际金融机构在《环境与社会考虑政策》中正式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了它们的贷款和援助计划中。
这一决定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提供了更为强有力的支持。
在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上,环境影响评价被确认为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
此后,环境影响评价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并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到了21世纪,环境影响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
许多国家通过立法、政策及指导文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和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已经成为许多项目开展前必须进行的环节。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环境影响评价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并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