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同步练习(附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153.67 KB
- 文档页数:3
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张中丞传后叙》是唐代政治家、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张中丞传后叙》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张中...《张中丞传后叙》是唐代政治家、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张中丞传后叙》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张中丞传后叙》阅读材料张中丞传后叙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传》[3]。
翰以文章自名[4],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5],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7],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8],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9]。
两家子弟材智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1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13],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 [15],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6]。
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17],虽欲去,必不达。
《〈张中丞传〉后叙》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蚍蜉..(pí fú)卓.效(zhuō)遁.迹(dùn) 宝藏.(zànɡ)B.书帙.(zhì) 勉强.(qiánɡ)羸.弱(léi) 污垢.(ɡòu)C.雨霁.(jì) 嵩.山(sōnɡ)沮.丧(jǔ) 睢.阳(Suī)D.秩.序(chì) 载.重(zài)遏.制(è) 髯.客(rǎn)解析:选C。
A项,“卓”读zhuó;B项,“强”读qiǎnɡ;D项,“秩”读zhì,“髯”读rán。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B.此矢所以志也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解析:选D。
A项,“常”通“尝”,曾经;B项,“志”通“识”,标志,标识;C项,“蚤”通“早”。
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诵嵩所读书..B.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C.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D.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解析:选B。
A项,古义,读过的书籍;今义,指上学或学习功课。
C项,古义,计算日子;今义,指时间。
D项,古义,感动,奋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4.下列各句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必以其言为信B.其亦不达于理矣C.城陷而虏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解析:选C。
“虏”即被俘虏,意念上的被动。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好学无所不读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
《〈张中丞传>后叙》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蚍蜉..(pí fú)卓.效(zhuō)遁.迹(dùn)宝藏.(zànɡ)B.书帙.(zhì)勉强.(qiánɡ)羸.弱(léi) 污垢.(ɡòu)C.雨霁.(jì)嵩.山(sōnɡ)沮.丧(jǔ) 睢.阳(Suī)D.秩.序(chì)载.重(zài)遏.制(è) 髯.客(rǎn)解析:选C。
A项,“卓”读zhuó;B项,“强”读qiǎnɡ;D项,“秩”读zhì,“髯"读rán。
2。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B.此矢所以志也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解析:选D。
A项,“常”通“尝”,曾经;B项,“志”通“识",标志,标识;C项,“蚤”通“早".3。
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诵嵩所读书..B.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C.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D.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解析:选B。
A项,古义,读过的书籍;今义,指上学或学习功课。
C项,古义,计算日子;今义,指时间。
D项,古义,感动,奋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4。
下列各句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A.必以其言为信B.其亦不达于理矣C.城陷而虏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解析:选C。
“虏”即被俘虏,意念上的被动。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云:........,.好学无所不读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张中丞传后叙》练习二一、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1.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宁能(怎么能)卒(最终)2.弃城而逆遁逆遁(事先逃走)3.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及其(等到他们)而且(而且将要)4.将其创残饿羸之余创残饿羸之余(负伤残废、饿得瘦弱不堪的残余部队)5.虽欲去,必不达虽(即使)6.其讲之精矣讲(谋划)7.以千百就尽之卒以(率领)就(将近)8.蔽遮江淮,阻遏其势蔽遮(屏障保卫)9.其谁之功也其……也(那是……呢?)10.不可一二数数(计算)11.擅强兵坐而观者擅(掌握)12.自比于逆乱比(并,同等地位)13.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州从事(参与军务)14.屡道于两府间道(取道,来往)15.延霁云坐延(请)16.因拔所佩刀因(于是)17.此矢所以志也所以(用来……)志(标记)18.船上人犹指以相语相(我,偏指一方)语(告诉)19.又降霁云降(使……投降)20.嵩常在围中常(同“尝”,曾经)21.粗问巡、远事粗(粗略)22.士卒仅万人仅(将近)23.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且(将近)24.嵩将诣州讼理诣(到)讼理(告状讲理)二、阅读文章4~6节,思考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第四节,作者是怎样为整个睢阳保卫战辩护的?①作者先批驳“死守论”。
由申述不能弃城逆遁的原因,转入从正面论证据守睢阳的重大意义。
“守一城,捍天下……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用反诘语气,严加痛斥“死守论”。
②接着进一步指出,在睢阳将士艰难奋战时,弃城逃跑、坐视不救者比比皆是,现在竟有人责备张、许,居心何在?③作者进而指出,这是帮助叛乱者攻击爱国志士的行为。
2.第五节写南霁云“乞师”和就义。
作者是如何展示南霁云的性格的?①将人物放在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示其性格:贺兰进明嫉妒张巡、许远的功绩,又企图强留南霁云,南霁云不忍独食,在矛盾中凸显人物性格。
②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写南霁云断指、射塔、斥责贺兰和慷慨誓言,不仅表现了南霁云和睢阳将士同甘共苦,而且彰显了其忠义慷慨、刚直不惧的英雄形象。
《张中丞传后叙》同步练习(附答案)(3) 《张中丞传后叙》同步练习(附答案)(3)文章来自:《张中丞传后叙》同步练习班级:姓名:座号: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嫉妒(jì)呜咽(yě)杀戮(lù)云霄雨霁(jì) B.沮遏(jǔè)须髥(rán)诉讼(sùsòng)卷帙浩繁(zhì) C.蚍蜉(pífú)远遁(dùn)诟骂(gòu)流言蜚语(fēi)D.羸弱(léi)睢阳(suī)创伤(chuāng)潜滋暗长(zī)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竟,竟然B.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立传。
恨,怨恨C.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擅,擅自D.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讲,谋划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籍时尚小,粗闻巡、远事,不能细也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B.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草创为就,会遭此祸C.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D.强留之,具食与乐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4.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B.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C.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D.疑畏死而辞服于贼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屡道于两府间道,取道,经过B.具食与乐,延霁云坐延,邀请C.云虽欲独食,义不忍义,恩情D.此矢所以志也志,通“识”,标记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②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③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④不可为不义屈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7.下列句子补出的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巡不屈,即牵(巡)去。
《张中丞传》后叙没有“时乘”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陈独秀的最后岁月》一书第168页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在重庆沈尹默见了陈独秀,作了一首诗赠他:声名晦已久,不挂齿颊间。
时乘逐入市,曲尽宜归山。
诗句中的“乘”应是“乖”。
“乖”是一个多义字,有“违背、背离”的意思。
“时乖”,是说时运不顺。
元稹的《遣悲怀》中一诗就有“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之句,“百事乖”就是百事不顺。
沈尹默写给陈独秀诗中的“时乖”的“乖”,也是“不顺利”之义。
一个原本轰轰烈烈的中共创始人,沦落到了颠沛流离的境地,这就是所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时乖”写成“时乘”,就让人不知所云了。
因为“乘”虽有多个意思,但与“乖”不相通。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吴均平走近作者相关知识中国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
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
史传文学具有真实性、艺术性、概括性和通俗性的特点。
识记字音饿羸.(lãi)沮遏..(jǔ â)嵩.(sōnɡ)帙.(zhì) 须髯.(rán)蜉.蚁(fú)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蚍蜉..(pí fú)卓.效(zhuō)遁.迹(dùn) 宝藏.(zànɡ)B.书帙.(zhì) 勉强.(qiánɡ)羸.弱(lãi) 污垢.(ɡîu)C.雨霁.(jì) 嵩.山(Sōnɡ)沮.丧(jǔ) 睢.阳(suī)D.秩.序(chì) 载.重(zài)遏.制(â) 髯.客(rǎn)解析:A项,“卓”读zhuï。
B项,“强”读qiǎnɡ。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1.通假字(1)然尚恨有阙.者同“缺”,缺陷,遗漏。
(2)此矢所以志.也同“识”,标志,标识。
(3)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
2.古今异义(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古义:两个词,成,成就、达成;功,功业。
今义:①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②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深知,深入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②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古义: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近。
今义:几天。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古义:从,跟从;而,表顺承的连词。
今义:连词。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古义:而,而且、并且,表递进;且,将要。
今义:递进关系连词。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6)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从,跟从;事,做事。
今义:①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7)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古义:到处。
今义:表推测,副词。
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8)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9)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
古义:时,当时;尚,还。
今义:①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
②合于时尚。
(10)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古义:读过的书籍。
今义:①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
②指学习功课。
③指上学。
(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面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一词多义(1)穷⎩⎪⎨⎪⎧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困顿,绝望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2)虽⎩⎪⎨⎪⎧ 云虽.欲独食:纵然则虽.欲长侍足下:虽然 (3)卒⎩⎪⎨⎪⎧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最终以千百就尽之卒.:名词,士兵(4)少⎩⎪⎨⎪⎧ 少.依于巡:小时候则其至又加少.矣:少,跟“多”相对(5)于⎩⎪⎨⎪⎧ 月日后于.巡:介词,比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巡”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6)以⎩⎪⎨⎪⎧ 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因乱抽他帙以.试:连词,来4.词类活用 (1)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称。
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及答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及答案现如今,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诚畏死诚:如果B.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尤:归罪,责备C.将其创残饿嬴之余将:率领D.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讲:演讲答案:D讲:筹谋,考虑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授之柄而处其下吾从而师之B.以与贼抗而不降乎作《师说》以贻之C.外无待而犹死守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D.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以其无礼于晋答案:D在;对于【解析】A代词,他 B连词,来C连词,表转折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张巡传》十分详密。
大学语文思考与练习张中丞传后叙一、单项选择1.《张中丞传后叙》“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一句中“蒙”字的意思是 C 。
A. 蒙蔽B.覆盖C. 遭受D.愚昧2.《张中丞传后叙》中,写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这种人物描写方法是 D 。
A.环境描写 B.行为描写 C.言语描写 D.神态描写3.《张中丞传后叙》中“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一句中“相”字的准确解释应该是。
A.相互 B.相当 C.相对 D.我4.《张中丞传后叙》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 B 。
A.议论与抒情紧密结合B.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C.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D.叙事与描写紧密结合5.下列《张中丞传后叙》中的典型事例,用来刻画许远形象的是 B 。
A.背诵《汉书》 B.为国让贤 C.拔刀断指D.抽矢射塔二、多项选择题:《张中丞传后叙》着重突出了人物( ABCDE )的性格特征。
A.许远为国让贤B.张巡过目不忘C.张巡视死如归D.许远宽厚谦和E.南霁云疾恶如仇三、名词解释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四、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白话文1.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相信他们的话;外面毫无希望却仍然死守,军民相食,人越来越少,即使是傻瓜也会计算日期而知道自己的死所了。
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用千百即将覆没的士兵,与百万逐渐壮大的部队作战3.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当张、许二公初守睢阳的时候,怎能料到人家最终不来救援,因而放弃睢阳事先退走呢?4..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张、许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5.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抽出箭来射佛寺的佛塔,箭的半截射进佛塔上边的砖中五、阅读理解题(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