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地区2012年7月20-13日暴雨过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5
一次东北冷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斯琴;荀学义;王佳津【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逐6h的再分析资料和FY-2E红外云图、TBB等资料,对2014年7月7-8日由东北冷涡引发内蒙古东北部的暴雨过程形成原因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低空急流是主要水汽来源,不同地区出现暴雨的机制不同,兴安盟东部、呼伦贝尔市东南部由于槽前、切变南缘地面暖锋附近,中低空急流汇合处,强辐合抬升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强天气的发生,而呼伦贝尔市西南部暴雨跟中上层冷涡的生成发展与对应的地面低压逐步耦合的动力作用相关;②湿位涡的分布对暴雨的发生、落区有较强的指示性作用,700 hPa正负值区过度带的配置是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潜势,暴雨发生在700 hPa等值线密集带和850 hPa MPV2大于等于0的叠加区域内,700 hPa正负过渡带附近,偏向于正值一侧;③最大降水量的雨强落后于云团TBB最低值1~2 h,并不是强TBB与最强降水同步出现.【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6(044)006【总页数】8页(P1016-1023)【关键词】暴雨;东北冷涡;低空急流;高空急流;湿位涡【作者】斯琴;荀学义;王佳津【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呼和浩特010051;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呼和浩特010051;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东北冷涡(以下简称冷涡)是造成我国东北部地区暴雨洪涝、雷雨大风和冰雹等突发性强对流天气以及低温冷害的重要天气系统,冷涡频发并持续发展对东北部地区的天气气候有重大影响。
东北冷涡在东北地区的频发性、持续性决定了它对东北地区天气气候的重大影响,从行星尺度上讲,东北夏季近40%的东北冷涡能够产生连续阴雨天气,然而东北冷涡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其诱发中小尺度系统的突发性和反复性,在东北冷涡的形成、发展、持续甚至消退期均可伴随暴雨、冰雹、雷暴、短时大风,甚至龙卷等强对流天气。
辽宁一次典型双雨带暴雨过程分析杨青;阎琦;陈力强;高松影;李爽;崔胜权;卢秉红【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结合卫星云图和诊断物理量场,对东北低压冷锋、高低空急流及中尺度辐合线形成的西北雨带与华北气旋、暖锋及切变线形成的东南雨带的双雨带暴雨影响系统、降水性质和形成机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北雨带是东北低压冷锋前对流发展造成的强雷雨及华北气旋西北部辐合线强降水共同形成的.高低空急流耦合动力作用和中空干冷空气侵入触发大气能量释放,是冷锋前强对流降水的形成机制;中β尺度云团是强降水的主体,发生在地面三角形或梯形偏南风场中,由辐合切变线、辐合线和雷暴出流边界触发.东南部雨带为华北气旋暖锋形成的混合型强降水,气旋的发展及移动路径决定雨带位置和降水强度,由气旋暖锋和气旋西北部切变的中β尺度云团造成强降水;湿层深厚且垂直运动强盛是东南雨带降水形成机制的特点.【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5(031)006【总页数】9页(P34-42)【关键词】双雨带;抽吸作用;中β尺度云团;露点锋【作者】杨青;阎琦;陈力强;高松影;李爽;崔胜权;卢秉红【作者单位】沈阳中心气象台,辽宁沈阳110166;沈阳中心气象台,辽宁沈阳110166;沈阳中心气象台,辽宁沈阳110166;丹东市气象台,辽宁丹东118000;沈阳中心气象台,辽宁沈阳110166;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辽宁沈阳110166;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辽宁沈阳11016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1.1双雨带暴雨是指在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中出现两条强雨带,其表现形式与形成机制不同,目前对双雨带的研究多集中于江淮梅雨锋暴雨及华南暴雨。
丁治英等[1-2]、何金海和丁治英[3]指出,中国南方暴雨在华南和江南地区常出现双雨带,其大尺度背景场与南亚高压和高空急流的稳定维持有关。
郑维忠等[4]和周顺武等[5]利用数值模式模拟梅雨锋中α尺度的双雨带,雨带由数个中β尺度雨团东移形成,双雨带之间具有此强彼弱的演变特征,揭示了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的急流锋生有利于双雨带的形成。
2016年7月20—21日赤峰、通辽地区暴雨特征分析袁慧敏【摘要】利用高、低空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NCEP1° ×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20—21日内蒙古东南部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针对这次过程中低涡发展演变及热动力形成机制分析表明:(1)前期副热带高压稳定,形成明显的阻挡形势,同时中高纬长波脊与副热带高压脊同相叠加,形成阻塞形势并维持,从东北至河套为深厚的低槽或切变线,低空急流不断把南方的暖湿空气向内蒙古东南部输送,这是造成此次赤峰、通辽地区区域性暴雨的主要环流形势;(2)850hPa低涡及地面气旋东移北上过程中,850hPa低涡中心强度、地面气旋强度逐渐加强;(3)异常深厚的急流将充沛的水汽从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向京津冀地区输送,然后在赤峰、通辽地区产生了异常强烈的水汽通量辐合;(4)偏东风与赤峰、通辽地区的强降水关系密切,这种偏东风若和地形有利配合,则有利于抬升辐合使降水增强.【期刊名称】《内蒙古气象》【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5页(P12-16)【关键词】暴雨;高低空急流;低涡结构【作者】袁慧敏【作者单位】内蒙古气象台,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1.11 降水概述2016年7月20—21日受江淮气旋北上影响,内蒙古赤峰、通辽地区出现区域性暴雨,此次暴雨过程是2016年汛期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最强的一次暴雨过程。
此次暴雨过程持续时间超过26h,116个站点雨量超过50.0mm,20个站点雨量超过100.0mm(图略),其中最大过程降水出现在赤峰市的八素台河王营子站,为209.8mm(出现在20日20时—21日14时),最大小时雨强27.9mm(出现在21日00—01时);从八素台河王营子站逐小时降水(图1)可以看到,此次降水过程雨势相对较为平缓,雷电活动弱,在赤峰、通辽地区较长时间停留。
2012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一、7月21日特大暴雨袭华北。
2012年7月21至22日,北京、天津及河北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到特大暴雨。
据央视报道,7月21日至22日早8点左右,北京遭遇61年以来最大降雨,城区和近郊发生内涝和洪灾,截至8月5日北京“7-21”暴雨确认79人遇难。
据人民网报道,北京防汛抗旱指挥部7月25日晚召开“7·21”特大自然灾害情况通报会通报称,北京市受灾人口160.2万人,因灾造成经济损失116.4亿元。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最大暴雨灾害,全市平均降雨量达170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为225毫米。
图为7月21日,在北京市莲花桥下,消防队员和志愿者在营救大巴车内的被困乘客。
二、云南连续4年干旱。
2012年,无论是雨季降水量还是总降水量,云南都是连续第四年偏少,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据报道,从2010年至2012年,云南连续3年遭遇大旱,造成云南631.83万人受灾,已有242.76万人、155.45万头大牲畜出现不同程度饮水困难;全省直接经济损失23.42亿元,其中农业损失22.19亿元。
2012年5月10日,丽江市著名景区黑龙潭公园干涸见底,残留的一股清流也面临干涸。
2012年以来的持续干旱导致云南丽江市近3个月无明显降雨,古城区著名景点黑龙潭公园池水已经枯涸,裸露的潭底在阳光的暴晒下裂开无数巨大的口子。
为了保持该景区的景观,丽江市曾着手给黑龙潭供水,但是由于旱情严重,供水难度很大,只能等待雨季来临。
三、6个台风一个月内连登我国。
据民政部通报,2012年大陆地区先后受到10个台风影响,其中7个台风在沿海登陆,登陆时间集中,强度偏强。
7月下旬至8月下旬间,6个台风先后登陆我国,为1949年以来历史同期罕见。
其中,8月2-8日七天之内,有3个台风先后在我国登陆,频次之高为1996年以来首次。
“达维”与“苏拉”在间隔不到10个小时内先后登陆我国,为有气象纪录以来首次。
内蒙古通辽市2016年一次暴雨及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乌文奇;万宇
【期刊名称】《畜牧与饲料科学》
【年(卷),期】2016(037)012
【摘要】利用高空和地面实况、物理量场及雷达资料,对内蒙古通辽市2016年7月28日的暴雨和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暴雨和冰雹天气过程是由高空槽、低空急流及地面辐合线共同影响造成的.同时发现,大气层结稳定度、水汽条件、动力条件是造成该次暴雨和冰雹天气发生的主要条件,另外,雷达产品对该次暴雨和冰雹天气预报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总页数】4页(P58-60,64)
【作者】乌文奇;万宇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气象局,内蒙古通辽 028000;内蒙古通辽市气象局,内蒙古通辽 0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8.121.1
【相关文献】
1.一次春季冰雹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J], 苟杨;向燕;张吉民;宋彦棠
2.2016年6月5日河南多地暴雨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J], 沙修竹;杨敏;丁建芳;肖瑶;李萌
3.内蒙古通辽市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J], 陈云飞
4.内蒙古通辽市2011年夏季一次大到暴雨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J], 李莉;马国贵
5.内蒙古通辽市一次久旱转雨天气过程分析 [J], 邰文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7.20特大暴雨灾害中深刻汲取教训《7.20特大暴雨灾害中深刻汲取教训》引言在今年的7月20日,我国多个地区遭遇了特大暴雨,引发了严重的水灾和山洪灾害。
这场罕见的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也让人们对于应对暴雨灾害的能力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从不同的角度探讨7.20特大暴雨灾害带来的教训,并共享我对这个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对灾害预警系统的反思7.20特大暴雨暴露了我国目前的灾害预警系统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这场暴雨来临之前,很多地区并没有及时、准确地发布暴雨预警,导致了许多人对于灾害的来临毫无准备。
我们应该深刻反思现有的灾害预警系统,加强预警的精确性和及时性,以便在未来的灾害来临之前能够有更多的准备时间。
二、对城市防洪能力的思考城市的防洪能力也是这次暴雨灾害中暴露出的一个问题。
城市建设中的排水系统并不完善,许多地区的排水管网容量不足,难以有效排除暴雨引发的洪水。
未来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应该更加重视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提升城市的防洪能力,以减少暴雨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
三、对应急救援体系的改进面对突发的暴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也显示出了一些不足。
有些地区救援力量和物资储备不足,导致了救援行动的滞后和不足。
我们需要对应急救援体系进行改进,加强救援力量和物资的储备,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暴雨灾害。
回顾与总结7.20特大暴雨灾害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需要深刻汲取这次灾害带来的教训。
在灾害预警、城市防洪能力和应急救援体系方面都有待改进和完善。
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更加重视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家人,让我们共同努力,努力打造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暴雨灾害不仅是自然的考验,更是我们应对灾害的能力和素质的考验。
只有在灾害发生之前真正投入到预防和储备工作中,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我们所生活的环境。
希望全社会都能够深刻汲取这次灾害带来的教训,共同努力,打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文章标题:7.20特大暴雨灾害中深刻汲取教训在7月20日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灾害对我们的巨大影响,也意识到我们在灾害面前显得多么渺小。
这次暴雨灾害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我们需要从中深刻汲取教训,并不断加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多个角度探讨7.20特大暴雨灾害,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应该怎样深刻汲取教训,加强防灾减灾的工作。
1. 7.20特大暴雨灾害的原因特大暴雨灾害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气候变化、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排水系统不完善等。
气候变化导致了特殊天气的增加,特大暴雨灾害因此而频发。
另外,由于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一些城市的下水道和排水系统难以应对大规模的暴雨,导致了水患。
这些都是7.20特大暴雨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
2. 7.20特大暴雨灾害的影响7.20特大暴雨灾害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许多地区遭受了水患,房屋和基础设施被严重损毁,导致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暴雨灾害还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造成了破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这个暴雨灾害给我们的城市建设和灾害防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 从7.20特大暴雨灾害中深刻汲取教训在这次特大暴雨灾害中,我们汲取了许多深刻的教训。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气候变化,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特殊天气。
我们需要加强城市建设规划,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确保城市基础设施能够应对特大暴雨的袭击。
我们还需要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灾害预警和救援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减少灾害给我们带来的损失。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从这次特大暴雨灾害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另外,我们也应该加强城市建设规划,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
这次暴雨灾害是一个警示,我们需要从中深刻汲取教训,不断提升我们的防灾减灾能力。
附录A内蒙古主要城市暴雨强度公式
表A.0.1主要城市暴雨强度总公式
注:1、表中P代表设计降雨的重现期;t代表汇流时间;用q表示强度时其单位为L (sꞏhm2)。
2、上表中乌海市当地无暴雨强度公式,故借鉴银川市的暴雨强度公式。
85
附录B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的关系
B.0.1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值的确定,是通过统计学方法获得的。
根据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资料数据,选取近30年(反映长期降雨规律和近年气候变化)日降雨(不包括降雪)资料,扣除小于等于2mm的降雨事件的降雨量,将降雨量日值按雨量由小到大进行排序,统计小于某一降雨量的降雨总量(小于该降雨量的按真实雨量计算出降雨总量,大于该降雨量的按该降雨量计算出降雨总量,两者累计总和)在总降雨量中的比率,此比率(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日值)即为设计降雨量。
B.0.2设计降雨量是各城市实施年径流总量控制的专有量值,考虑我区不同城市降雨分布特征不同,各城市设计降雨量值应单独推求。
附录C 给出了我区部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值,其他城市的设计降雨量值可根据以上方法获得,资料缺乏时,可根据当地长期降雨规律和近年气候的变化,参照与其长期降雨规律相近城市的设计降雨量值。
86。
收稿日期:2022-02-15基金项目:本文系 内蒙古自治区雷电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项目资助㊂作者简介:石茹琳(1994 ),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雷电物理与雷电预警㊂通讯作者:徐燕霞(1986 ),女,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雷电监测预警㊂内蒙古雷暴活动特征分析石茹琳1,徐燕霞1,王曼霏1,李庆君1,高 菲2,姜雨蒙3(1.内蒙古自治区雷电预警防护中心;2.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3.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摘 要:利用1971年 2013年内蒙古地区116个站的雷暴日观测资料,采用常规数理统计㊁气候倾向率和经验正交函数(E O F )等方法,对内蒙古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气候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㊂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雷暴日数总体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全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0d ,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下降幅度为2.0d /10a;夏季为雷暴多发期,峰值出现在7月;雷暴平均初(终)日为4月下旬 5月下旬(9月中下旬 10月上旬),雷暴初日在内蒙古中部出现最早,西部其次,东部最晚;根据E O F 分析将内蒙古雷暴异常分为全区一致型㊁东西差异型㊁纬向型和径向型4种类型,其中全区一致型为主要分布类型㊂关键词:雷暴日;时空分布;初终日;经验正交函数中图分类号:P 446(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6921(2022)17 0078 05 雷暴是一种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强对流天气现象,通常伴有大风㊁暴雨㊁冰雹等气象灾害,是我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1-4]㊂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推进,雷暴造成的灾害影响越来越大[5],因此,系统研究雷暴事件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不仅可以反映雷暴事件时空分布,而且对新形势下的防雷工作,尤其对减少雷暴天气下各行业经济损失有明确的指导作用[6]㊂长期以来气象学者一直高度关注雷暴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㊂众多学者分别对黑龙江[7]㊁江苏[8]㊁辽宁[9]㊁新疆[10]㊁海南[11]㊁湖南[12]㊁浙江[13]等地区的雷暴特征进行分析讨论㊂此外,巩崇水等[14]分析了我国年平均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指出近30年中国北方地区的雷暴整体呈现出减少趋势,而南方则是先减后增,其距平场的年代际变化较为明显㊂孔锋等[6]对中国及其七大地理分区的雷暴日进行分析得出,中国整体及其不同区域的雷暴日数整体均呈减少趋势,年均单站雷暴日数均在2000年后普遍偏少,而从2010年开始迅速增加㊂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㊁地形复杂,是雷暴活动和雷电灾害发生较频繁的省份之一,其雷暴天气具有发生频率高㊁分布范围广的特点[15]㊂目前,针对内蒙古地区雷暴的长时间序列气候变化趋势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研究内蒙古雷暴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对于分析内蒙古气候变化规律及研究雷暴的成因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为内蒙古雷暴预报预警及雷电防护等工作打下基础㊂1 资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内蒙古自治区1971年 2013年43a 的雷暴日观测资料,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选取了116个站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㊂利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㊁气候倾向率㊁经验正交函数(E O F )等方法,对内蒙古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气候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㊂气候要素的趋势变化一般用一次线性方程表示[16],即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趋势变化:y=a x +b ,定义10a 为气候倾向率㊂经验正交函数(E m p i r i c a l O r t h o go n a l F u n c t i o n ,E O F )又称主分量分析,由P e a r s o n (1902)提出,被广泛地应用于气候研究领域中,该方法通过对矩阵数据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能够分离出主要空间模态和各模态的时间变化特征[17],以便更好地了解内蒙古地区雷暴的空间分布特征㊂2 结果与分析2.1 雷暴日数时间变化特征2.1.1 年际变化特征㊂内蒙古116个气象站43a平均雷暴日数为28.0d,年际变化较为明显㊂从平均雷暴日数逐年变化趋势图1可以看出,平均雷暴日数最多出现在1980年,为35.2d,最少出现在2007年,为20.3d ㊂年平均雷暴日数高于43a 平均值的有22a ,低于平均值的有21a ,1971年 1992年平均雷暴日变化曲线在高值区振荡,1993年2010年曲线呈明显偏小趋势,雷暴日数总体上呈波动减少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2.0d /10a ,即每10a 雷暴日数减少2.0d ㊂由表1可看出,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平均雷暴日数分别为30.0d 和31.0d ,均高于43a 平均水平,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2001年 2013年)的平均雷暴日数均低于平均水平,其中21世纪初为最低㊂表1给出的1971年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122022年9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S e pt e m b e r 202217507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E c o n o m yN o .17T o t a l N o .507个盟市平均雷暴日数的气候变化参数,可以看出,年平均雷暴日数最多的地方为乌兰察布市(36.6d /a ),其次为呼和浩特市(35.6d /a)年平均雷暴日数最少的是阿拉善盟,仅为11.8d /a ㊂据统计,12个盟市的气候倾向率和相关系数均小于0,说明各盟市的年平均雷暴日数总体上均呈减少趋势,其中乌兰察布市㊁包头市㊁赤峰市㊁巴彦淖尔市和呼伦贝尔市的气候倾向率较大,说明这些地区的雷暴日减少较多㊂图1 1971年 2013年内蒙古平均雷暴日数逐年变化表1 1971年 2013年内蒙古12个盟市年平均雷暴日数气候变化参数盟市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000年 2013年43a均值气候倾向率相关系数呼和浩特37.337.637.431.735.6-0.1915-0.4430包头32.033.328.326.229.6-0.2311-0.5302呼伦贝尔29.829.925.723.526.8-0.2152-0.5897兴安盟30.133.129.225.729.2-0.1858-0.4296通辽31.030.429.525.028.6-0.1973-0.4337赤峰34.134.632.128.131.8-0.2270-0.5482锡林郭勒30.231.828.925.728.8-0.1697-0.4433乌兰察布38.542.135.832.236.6-0.2562-0.5043鄂尔多斯28.730.027.024.327.2-0.1746-0.4397巴彦淖尔23.722.420.117.320.3-0.2211-0.5135乌海17.319.318.016.917.8-0.0337-0.0889阿拉善14.513.712.38.511.8-0.1834-0.6092全区30.031.027.924.528.0-0.2017-0.63462.1.2 季节变化特征㊂内蒙古雷暴的季节性变化明显,总体呈现单峰型特征㊂结合表2可得,雷暴主要集中在夏季(6月 8月),平均每年夏季出现21.8个雷暴日,占全年雷暴日数的78.0%,其中峰值出现在7月(8.5d/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30.4%;其次为秋季和春季,有少量雷暴发生,分别占全年雷暴日数的11.9%和10.1%;冬季几乎无雷暴发生㊂这是因为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水汽充沛,结合动力㊁热力作用,容易引发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导致夏季雷暴多发[18]㊂表2 1971年 2013年内蒙古各月平均雷暴日数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d 0.00.00.00.52.37.08.56.32.80.50.00.0百分比/%0.00.00.11.78.325.030.422.610.01.80.00.0图2给出了内蒙古12个盟市1971年 2013年平均雷暴日数随月份的分布情况,可见各盟市雷暴日的逐月变化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㊂雷暴主要发生在4月 10月,峰值均出现在夏季,除通辽地区在6月份平均雷暴日数已达到峰值水平,其他地区均在7月份达到峰值㊂图2 1971年 2013年内蒙古12个盟市平均雷暴日数逐月变化2.1.3 雷暴的初终期特征㊂雷暴出现的初㊁终期是很重要的气候指标,每年第一次雷暴出现的日期称为初雷日,最后一次出现雷暴的日期称为终雷日㊂根据内蒙古自治区1971年 2013年43a 的雷暴日观测资料统计归纳了12个盟市的雷暴日初㊁终日变化概况,见表3㊂从表3可知,内蒙古最早在3月初出现雷暴,最晚在8月中旬出现,雷暴平均初日为4月下旬 5月下旬㊂由于内蒙古地域跨度较大,导致东西差异较为明显,即各盟市间雷暴开始日期差异较大㊂内蒙古中部地区雷暴出现得最早,如呼和浩特市㊁包头市㊁乌兰察布市㊁鄂尔多斯市及锡林郭勒盟,最早初日出现在3月上旬(3月1日 4日);内蒙古西部地区,如巴彦淖尔市㊁乌海市及阿拉善盟,雷暴最早初日在3月中旬(3月11日 12日)出现;内蒙古东部地区最早初日相对较晚出现,其中呼伦贝尔市㊁兴安盟㊁通辽市和赤峰市最早在3月中到下旬(3月15日 31日)首次出现雷暴天气㊂同时雷暴初日也有明显的年际差异,各站雷暴初日出现的最早时间和最晚时间相差3个月~5个月,有的年份在3月就出现雷暴,有的年份在6月 8月才出现㊂雷暴终日平均日期在9月 10月之间,阿拉善盟平均终日出现时间最早,为9月上旬,其余各盟市的雷暴终日平均日期均在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之间㊂雷暴终日也有明显的年际差异,最早终日和最晚终日相差2个月~3个月左右㊂雷暴初㊁终日之间持续的日数称为雷暴持续期㊂由于雷暴持续期的大小由当年雷暴初㊁终日出现的日期决定,所以雷暴持续期的年际变化比较大㊂2009年鄂尔多斯市东胜站的持续期最长,为252d,最短持续期发生在阿拉善盟,为0d ,即当年没有雷暴过程发生或仅发生一次㊂各盟市平均雷暴持续期在103d ~161d 之间,其中呼和浩特市的平均持续期最长,为161d,其次为乌兰察布市,其平均持续期为157d ,阿拉善盟的平均持续期最短,为103d㊂结合雷暴日数的分布表3可知,乌兰察布市和呼和浩特市的年平均雷暴日数最多,阿拉善盟的年平均雷暴日数最少,由此可见,平均雷暴持续期的分布趋势和平均雷暴日数的分布基本保持一致㊂石茹琳,等㊃内蒙古雷暴活动特征分析2022年第17期表3 1971年 2013年内蒙古12个盟市雷暴初终日期和持续期盟市初日/月-日最长最短平均终日/月-日最长最短平均持续期/d最长最短平均呼和浩特3-16-94-268-2611-910-4240106161包头3-36-215-58-2111-79-2720681144呼伦贝尔3-317-45-197-1210-229-1418730118兴安盟3-316-185-148-1011-109-1919269128通辽3-186-145-48-211-209-2623282145赤峰3-156-135-28.811-179-2621583148锡林郭勒3-46-245-98-711-179-2423463137乌兰察布3-46-224-298-2411-910-324093157鄂尔多斯3-37-165-18-711-109-2825261150巴彦淖尔3-127-315-127-1811-49-1919918129乌海3-116-245-168-1510-169-1919464127阿拉善3-118-175-237-310-239-619701032.2 雷暴日数空间变化特征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经度横跨范围广,呈现平原㊁山地㊁高原带状分布的地貌特征,以高原为主,海拔1000k m ~1500k m ,地势起伏较缓且向北倾斜,其中锡林郭勒盟㊁乌兰察布市高原地势较高,呼伦贝尔㊁乌珠穆沁㊁居延海盆地地势较低㊂气候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呈现自东向西由湿润型向干旱型过渡的大陆性气候㊂复杂的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差异,使内蒙古雷暴活动的空间分布不尽相同㊂图3 1971年 2013年内蒙古年平均雷暴日分布/单位:d (a -1)2.2.1 年平均分布特征㊂图3为1971年 2013年内蒙古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情况,由图可知年平均雷暴日数总体上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其中中南部地区雷暴日数最多,西部地区最少㊂全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在7.6d ~40.1d 之间,年平均雷暴日数最多的地方为乌兰察布丰镇市,最少出现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㊂呼和浩特市㊁乌兰察布市中南部㊁锡林郭勒盟南部及赤峰市西南部地区为雷暴日数高值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在31.6d ~40.1d 之间;其次为鄂尔多斯市西部㊁包头市中南部㊁锡林郭勒盟中部㊁赤峰市和通辽市北部㊁兴安盟以及呼伦贝尔市东部,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6.7d ~31.6d;西部的阿拉善盟地区为雷暴日数的低值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1.8d㊂综上,内蒙古各地区的雷暴日数分布差异较大,最多可相差30余天㊂2.2.2 月平均分布特征㊂据统计,6月 9月的平均雷暴日数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8.1%,故图4给出6月 9月每月月平均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图,以便于分析不同月份雷暴日空间分布的差异㊂总的来说各月的平均雷暴日分布均呈东高西低㊁北高南低的趋势㊂6月份的雷暴日数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呼和浩特市㊁乌兰察布市南部㊁锡林郭勒盟南部㊁赤峰市西北部㊁通辽市西部㊁兴安盟及呼伦贝尔市东部,呈现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高值带,最大月平均雷暴日数为8.0d ~10.1d ;7月份雷暴日数的高值带状区域向西北移动并扩散,雷暴日数高值区范围增大,最大月平均雷暴日数达9.2d ~10.8d ;8月份雷暴日天数有一定的回落,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即鄂尔多斯东部㊁包头市东南部㊁呼和浩特市和乌兰察布市中南部地区,最大月平均雷暴日数降至7.4d ~8.7d ;9月份雷暴日数大幅减少,高值区位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最大月平均雷暴日数仅为3.6d ~4.3d㊂3 雷暴空间分布的E O F 分析为了清楚地显示内蒙古地区雷暴的主要空间分布类型及其与年际变化之间的联系,下面对1971年 2013年的雷暴资料进一步做E O F 分析,资料采用各测站的距平值,用特征向量及其所对应的时间系数和方差贡献率来表示时空分布特征㊂表4列出了E O F 前4个特征向量场的个别方差贡献及累积方差贡献,可以看出,前4个特征向量场累积方差贡献占总方差的61.1%,对于雷暴这类地域性较强的天气现象来说,其收敛性较好㊂表4 雷暴日数年际变化E O F 分析前4个特征向量场的方差贡献序号特征值个别方差贡献/%累积方差贡献/%11980.7539.239.22597.2411.851.03292.015.8056.84216.074.3061.1第一特征向量场图5(a)占总方差比例最大39.2%,呈一致的正值,称为 全区一致型 ,是内蒙古雷暴日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㊂该型反映出虽然内蒙古地区地形复杂,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一天气系统和某些因子的影响,雷暴日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㊂图6(a )是对应的时间系数曲线,大于0的年份为全区雷暴日数偏多年,小于0的年份为全区雷暴日数偏少年㊂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 90年代初期为总体偏多期,90年代中期以后为总体偏少期,年雷暴日数气候倾向率是负值,且呈下降趋势,这与之前分析的雷暴日年际变化规律是一致的㊂第二特征向量场图5(b )占总方差的11.8%,表现为东西相反的异常分布,称为 东西差异型 ㊂锡林郭勒盟以东为正值,大值区位于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即赤峰市㊁通辽市一带;锡林郭勒盟以西为负值,大值区位于巴彦淖尔市及鄂尔多斯市地区㊂该型反映了内蒙古雷暴日空间分布的总趋势还存在东西反总第507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位相的特点,即东部雷暴减少时西部雷暴相对增多,反之趋势相反㊂从对应的时间系数曲线图6(b )上看,总体上气候变化趋势不明显,有微弱的上升趋势㊂20世纪70年代 80年代中期为总体偏少期,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为总体偏多期,之后又转为总体偏多期,结合该型为东正西负,反映了锡林郭勒盟以东雷暴日数的变化趋势为少 多 少,以西的变化趋势为多 少 多㊂第三特征向量场图5(c )占总方差的5.8%,其符号从北到南呈负-正-负-正的分布,该型称为经向型㊂正值区位于呼伦贝尔市㊁兴安盟及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西部,负值区位于赤峰市㊁通辽市和锡林郭勒盟东部以及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以西地区㊂从其对应的时间系数曲线图6(c )可以看出,正负相位变化较为显著,总体呈上升趋势㊂第四特征向量场图5(d )仅占总方差的4.3%,其符号从东到西呈正 负 正 负的分布,该型称为纬向型㊂正值区位于呼伦贝尔市南部㊁兴安盟㊁通辽市东部以及巴彦淖尔市㊁鄂尔多斯市西部㊁乌海市和阿拉善盟,负值区位于呼伦贝尔市北部及赤峰市㊁锡林郭勒盟㊁乌兰察布市一带㊂综上所述,内蒙古雷暴异常的空间分布类型主要有:全区一致型㊁东西差异型㊁纬向型和径向型4种类型㊂图4 1971年 2013年内蒙古(a )6月㊁(b )7月㊁(c )8月和(d )9月平均雷暴日分布/单位:d (a -1)图5 1971年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雷暴日数年际变化E O F 的(a )第一㊁(b )第二㊁(c )第三和(d)第四特征向量场空间分布石茹琳,等㊃内蒙古雷暴活动特征分析2022年第17期图6 1971年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雷暴日数年际变化E O F 的(a )第一㊁(b )第二㊁(c )第三和(d)第四特征向量场时间分布型4 结论本研究使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㊁气候倾向率㊁经验正交函数(E O F )等方法,对内蒙古1971年2013年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气候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㊂主要结论如下:①内蒙古雷暴日年际变化较为明显,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0d,总体上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下降幅度为2.0d /10a ㊂平均雷暴日数最多的地方为乌兰察布市,其次为呼和浩特市,平均雷暴日数最少的是阿拉善盟㊂②内蒙古雷暴季节性变化显著,总体呈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7月,夏季为雷暴多发期,占全年总雷暴日数的78.0%㊂③内蒙古地区雷暴平均初日为4月下旬-5月下旬,在内蒙古中部出现最早,内蒙古西部其次,内蒙古东部地区最晚,雷暴平均终日为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之间,并且雷暴初㊁终日有明显的年际差异㊂④内蒙古年平均雷暴日数总体上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其中中南部地区雷暴日数最多,西部地区最少㊂各地区间的雷暴日数分布差异较大,最多可相差30余天㊂⑤根据E O F 分析,内蒙古雷暴异常的空间分布类型主要有:全区一致型㊁东西差异型㊁纬向型和径向型4种类型㊂其中全区一致型是内蒙古雷暴日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㊂[参考文献][1] 李卫英,陈渭民.冀南地区一次强雷暴过程分析[J ].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31(4):52-57.[2] 陆汉城,杨国祥.中尺度天气原理和预报[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251-288.[3] 李松如,石茹琳,孙豪.2019年呼和浩特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综合分析[J ].气象科学,2021,41(3):417-426.[4] 周明薇,万协成,唐瑶,等.近50年湖南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0(4):507-513.[5] 黄芳.近60年南宁市雷暴日数特征分析[J ].气象研究与应用,2011,32(2):222-224.[6] 孔锋,郭君,王一飞,等.近56年来中国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异特征[J ].灾害学,2018,33(3):87-95.[7] 钟幼军,曹铁英,宫延平,等.黑龙江省雷电活动气候特征分析[J ].自然灾害学报,2007(5):79-83.[8] 刘梅,魏建苏,俞剑蔚,等.近57年江苏省雷暴变化趋势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2010,26(2):227-234.[9] 孙丽,于淑琴,李岚,等.辽宁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1):59-62.[10] 秦贺,陈春艳,霍文,等.1999-2008年新疆雷暴活动特征分析[J ].沙漠与绿洲气象,2013,7(6):63-67.[11] 陈秋壮,吴名杰.海南省雷暴日数年代际变化特征[J ].气象研究与应用,2016,37(4):106-108,132.[12] 姚蓉,许霖,唐佳,等.湖南省雷暴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J ].气象与环境科学,2017,40(3):65-70.[13] 崔雪东,张卫斌.2007 2017年浙江省雷暴路径时空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21,37(1):59-66.[14] 巩崇水,曾淑玲,王嘉媛,等.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2013,32(5):1442-1449.[15] 袁慧敏,孔文甲.1971 2008年内蒙古地区雷暴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内蒙古气象,2017(1):17-22.[16] 施能,鲁建军,朱乾根.东亚冬㊁夏季风百年强度指数及其气候变化[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6(2):168-177.[17]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105-110.[18] 刘晓东,张其林,冯旭宇,等.内蒙古地区雷暴活动特征分析[J ].自然灾害学报,2010,19(2):119-124.总第507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内蒙古通辽地区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判别指标祁雁文【摘要】通过对内蒙古通辽市新一代天气雷达建站以来至2013年发生在通辽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以及各种雷达回波产品在冰雹发生前一段时间内的表现特征以及探空资料进行分析可知:雷达反射率因子产品的钩状回波、“V”型缺口和三体散射(即长钉状回波)、弓形回波、“人”字形回波(LEWP)和菱形回波等特征,径向速度图上明显的辐合场或辐合带、“中气旋”“逆风区”等特征,以及回波顶高,VAD 风廓线产品,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中气旋产品,强度和速度的剖面图等都有指示意义的表征,并且通过以上特征总结出相应的量化指标,作为未来是否会有冰雹出现的判断依据,应用到实际的短时临近预报工作中,以期提高冰雹的预报预警能力.【期刊名称】《畜牧与饲料科学》【年(卷),期】2016(037)008【总页数】5页(P93-96,98)【关键词】三体散射;弓形回波;中气旋;逆风区;风暴顶辐散【作者】祁雁文【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气象局,内蒙古通辽0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4;P457.6内蒙古通辽市处在中纬度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四季气候差异大。
该市是强对流天气的频发区,冰雹是通辽地区夏季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也是气象预报的难点之一。
由于冰雹具有突发性、局地性、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以及持续时间短的特点,长期以来预报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
新一代天气雷达以其高时空分辨率、及时准确的遥感探测能力,正好弥补了常规观测预报的不足,成为冰雹天气监测预警方面极为有效的工具。
国内外气象学者应用多普勒雷达产品对产生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1-6],形成了大量预报指标和概念模型,为预报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
但由于冰雹的地域性很强,各地预报冰雹的指标也有所不同,通辽新一代天气雷达建成运行了多年,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历史个例资料,有必要建立属于本地的冰雹预报模型。
November2020No.23TotalNo.4652020年12月第23期总第465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 Economy通辽市2017年8月3日极端暴雨水汽输送特征及源地分析贾宁,杨旋(通辽市气象局,内蒙古通辽 028000)摘 要:利用通辽市逐日降水观测资料、EC 的再分析资料和GDAS 资料,对2017年8月3日通辽市中部、南部地区发生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先通过欧拉方法定量分析了 850hPa 上的水汽通量及散度在暴雨前后的特征和水汽输送特征,再应用 HYSPLITv4. 9模拟计算暴雨日期间气团在 800m 、1500m 、3 000m 的后向120h 的运动轨迹,计算3个高度暴雨水汽来源的轨迹簇分析,对所有轨迹进行聚类得出主要水汽通道,再讨论上述两种方法结论的异同,最后综合分析得出了通辽市此次暴雨过 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及源地分析&关键词:暴雨;水汽通量;水汽输送通道;后向轨迹中图分类号:P426. 6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6921(2020)23—0074—03通辽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夏季时冷暖空气频繁交汇,暴雨天气多发°暴雨发生时常有强的不稳定能量和水汽,常常发生的是稳定性暴雨和强对流暴雨都有的混合型暴雨,因此在预报上有着 一定的难度(1) 而暴雨直接造成的洪涝灾害和城市 内涝,以及暴雨间接造成的次生衍生灾害等都会对 造成社会的重大损失,因此分析暴雨的成因,尤其是分析暴雨过程中水汽是否能够充分供对提高本地暴 雨天气的预报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是非常重要 的笔者通过欧拉方法和拉格朗日方法对2017 年8 月 3 日 通辽市极端暴雨过程中局地的水汽输送 特征及源地进行分析'1暴雨过程概述2017年8月2〜3日,受台风海棠后期减弱成热带低压北上后和高空西风槽共同的影响,8月2 日20时〜3日20时的降水量如图1所示,通辽市 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天气, 在西南部地区局地出现了特大暴雨的极端降水天 气°降水量记录显示国家级气象站青龙山、通辽市 2个站的日降水量分别达到349. 7mm 、179” 0mm ,均突破了有观测记录以来历史单日极值°青龙山站更是突破了内蒙古国家级气象站的日雨量记录,是 内蒙古首个国家级气象站实测到的特大暴雨°此外舍伯吐、科左中旗、奈曼旗3站也出现了有降水记录 以来的降水量最大的极端降水°降水过程中最大小时雨强出现在奈曼旗青龙山站的3 日 2〜03 时达 57. 96mm ・h 1 ,该站3日02〜05时,3h 的降水量 达157” 7mm °暴雨日的强降水主要出现在两个时段分别为3日03〜08时和12〜15时°此次暴雨过 程具有强度强、分布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虽然,通辽地区主要受台风影响的个例很少,但 此次暴雨过程是通辽市有降水记录以来降水量最大 的一次过程,属于一次极端降水个例,造成的灾害和 影响是巨大的,所以研究其水汽的输送特征是十分 必要的图1 通辽市2017年8月2日20时〜3日20时降水量实况(mm )2资料选取与研究方法笔者在研究暴雨水汽输送上主要选取2017年11个国家站的日降水资料及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同时选取NCEP 的再分析资料,资料的时间分辨率 为6h 一次,空间分辨率为2. 5°X2. 5° °选取基于NCEP 全球数据的GDAS 资料,资料起始时间为2005年,最新资料时间为2019年,资料的时间分辨率为3h —次,空间分辨率为1. 0°X1 0°因为高层大 气中的水汽含量很少,绝大部分的水汽集中于中低 层,其中85%〜90 %的水汽集中在500hPa 以下⑶,所以笔者主要使用850hPa 、700hPa 、500hPa 三层的 资料°由于欧拉方法只能给出水汽通量随时间变化 的瞬时特征,导致只能分析出暴雨过程中较简单的 水汽输送路径特征⑷’而拉格朗日方法则通过模拟 气团在一定时间内的三维运动轨迹,来确定水汽输 送路径及水汽源地的,并可以定量统计出各路径和 源地的水汽输送贡献率⑸,因此笔者分别利用两种方法对该日的水汽输送路径及源地进行分析3环流形势演变前期500hPa 高空形势上中高纬呈两槽两脊型,收稿日期!020-09-22・74・贾宁,等•通辽市2017年8月3日极端暴雨水汽输送特征及源地分析2020年第23期日20时台风海棠减弱为热带低压并北上,588线位于41°N附近,副高呈块状分布,经向度加大。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18期图12008—2013年通辽地区各地冰雹出现次数地区摘要通过对2008—2013年通辽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时空特征统计分析,以期为今后冰雹出现的时空分布提供有力的判断依据,提高冰雹的预报预警能力。
结果表明,通辽地区的冰雹天气主要分布于北部和南部山区,平原地区相对偏少,这和通辽市北部为大兴安岭南麓余脉的石质山地丘陵,南部为辽西山地边缘的浅山、黄土丘陵区,中部为西辽河流域沙质冲积平原的地形(通辽市地势南部和北部高,中部低平,呈马鞍形)分布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发生冰雹最多的是6月,7月次之。
冰雹发生的高峰期(6月)在降雨高峰期(7月、8月)之前,这同冰雹的形成特性和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进退有密切关系。
通辽地区降雹高度集中在午后至傍晚,说明在午后至傍晚气温日变化最大的时段里,湍流作用致使大气层结不稳定更易造成强对流天气。
关键词冰雹;时空特征;动力抬升;副热带高压;湍流作用;内蒙古通辽;2008—2013年中图分类号P41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7)18-0166-02Analysis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Hail in Tongliao Area from 2008to 2013QI Yan-wen(Tongliao Meteorological Bureau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ongliao Inner Mongolia 028000)Abstrac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hail in Tongliao area from 2008to 2013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strong judgment and improve the forecast ability for hai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ail weather mainly happened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mountainous area ,and rarely happened in plain region.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ail in Tongliao area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addle shaped terrain which high in the north and south ,and low in middle area.The hail mainly occurred in June ,and ahead of its peak rainfall season (July and August ).Thi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hailstones and the seasonal subtropical high.The hail mainly happened in the afternoon and evening and it illustrated that the instability of atmosphere caused by turbulence may let to the strong convection weather.Key words hail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dynamic lifting ;subtropical high ;turbulent effect ;Tongliao Inner Mongolia ;2008-20132008—2013年通辽地区冰雹天气时空特征分析祁雁文(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气象局,内蒙古通辽028000)通辽市位于中纬度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四季气候差异大。
通辽市暴雨特征分析及区域性暴雨定量评估贾宁高蔷张健航张硕(通辽市气象局,内蒙古通辽028000)摘要基于通辽市1960—2020年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暴雨站次及区域性暴雨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国家标准《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GB/T 42075—2022)对区域性暴雨进行定量评估。
结果表明:暴雨极值呈明显的南部地区大于北部,暴雨空间分布整体上北部和中西部少、南部和中东部多,年平均暴雨日数0.8d ;7—8月为暴雨主要发生月份;区域性暴雨共45次,年平均0.7次,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达11次);利用国家标准定量评估,得出有3次特强区域性暴雨,依次为2017年8月3日、1994年7月12—14日、1984年8月10—11日。
结合本地情况,定义综合强度Z 值在280以上为特强区域性暴雨,Z 值在160以上为强区域性暴雨,Z 值在120及以上为较强区域性暴雨。
该区域性暴雨等级评估方法适用性较好,利于区域性暴雨强度的划分。
关键词暴雨站次;区域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定量评估;内蒙古通辽中图分类号P458.1+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4)08-0120-04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4.08.03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Rainstorm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Rainstormin Tongliao CityJIA NingGAO QiangZHANG JianhangZHANG Shuo(Tongliao Meteorological Bureau,Tongliao Inner Mongolia 028000)Abstract Based on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Tongliao City from 1960to 2020,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ainstorm stations and regional rainstorms were analyzed,and the regional rainstorms wer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using the national standard Assessment Method of Regional Rainstorm Process (GB/T 42075-2022).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xtreme value of rainstorm in the south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instorm was less in the north and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and more in the south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regions.The annual average number of rainstorm days was 0.8d.July and August were the main months for rainstorm.There were 45regional rainstorms,with an annual average of 0.7,and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Regional rainstorms mainly occurred in late July (11times).According to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national standard,there were three extremely strong regional rainstorms,namely August 3,2017,July 12-14,1994and August 10-11,bined with local conditions,the comprehensive intensity Z value above 280was defined extremely strong regional rainstorm,Z value above 160was defined stronger regional rainstorm,and Z value ≥120was defined strong regional rainstorm.The assessment method of regional rainstorm grade has good applicability,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division of regional rainstorm intensity.Keywords rainstorm station;regional rainstorm;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quantitative assessment;Tongliao Inner Mongolia基金项目通辽市气象局科技项目(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