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 格式:doc
- 大小:195.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的自然灾害情况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易发生哪些自然灾害;2、了解自然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研究防灾减灾。
学习过程:一、1、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46]2、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47】3、完成55页活动内容。
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种类多、分布广。
【图2.48】【图2.49】_;完成58页活动题。
1、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2、我国干旱灾害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3、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国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我国防灾减灾方面的成就【图2.50---2.52】四、避灾方法【图2.53】你还能想出其它方面的吗?五、我们朝阳易发生哪些自然灾害?怎样做到防灾减灾?六、关于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
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雪灾、暴雨等,这类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
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虽然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但灾害的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所以也把它们列入突发性自然灾害。
另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则称之为缓发性自然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
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结汇报8篇篇1一、背景近期,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了自然灾害的袭击,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灾害,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结。
本文将围绕这次总结展开,旨在分析我们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进方向。
二、防灾减灾救灾现状1. 预防措施:我国在灾害预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了公众的灾害意识;通过建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了灾害预警信息;通过制定应急预案,明确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
2. 减灾措施:在灾害发生前,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例如,通过加固堤坝、清理河道等措施,提高了防洪能力;通过种植植被、建设防护林等措施,增强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3. 救灾措施:在灾害发生后,我们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调动了各种资源来进行救援工作。
通过组织救援队伍、调动物资、提供医疗救助等方式,我们尽可能地减少了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存在的问题1. 预警系统不完善: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预警系统,但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预警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
这导致公众在接到预警信息后无法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 应急预案不完善:一些地区的应急预案存在内容不全面、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这导致在灾害发生时无法迅速有效地调动资源进行救援工作。
3. 救援力量不足: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支规模较大的救援队伍,但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救援力量不足的问题。
这导致在灾害发生时无法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4. 社会参与度低:在一些地区,公众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参与度较低。
这导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难以得到广泛的支持和配合。
四、改进方向1. 完善预警系统: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预警信息的发布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我们还将建立更加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2. 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确保各级政府和部门能够迅速有效地调动资源进行救援工作。
2024年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减少和应对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国在过去一年中,加强了自然灾害防治和应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在2024年的自然灾害应对工作中,我国高度重视预防工作。
通过加强气象监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有效降低了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特别是在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预报方面,我国的技术不断提升,准确率也有所提高,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信息。
其次,在救援和救灾方面,我国在2024年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方面,加强了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储备的建设,提高了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反应速度和救援效果。
另一方面,我国大规模投入救灾资金,并制定了灾后重建规划,及时安置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
再次,我国在2024年还加强了对受灾地区的长期帮扶和发展。
我国不仅关注受灾地区的抗灾救灾工作,也考虑了受灾地区的长远发展和稳定。
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高受灾地区的自救能力和发展潜力,有效降低了灾后的损失。
最后,我国在2024年的自然灾害应对工作中,强调了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
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包括经验交流、技术援助和人员培训等。
通过借鉴和吸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教训,我国不断完善自然灾害应对的政策和措施,提高了整体的应对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2024年我国在自然灾害应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仅在预防工作、救援和救灾、受灾地区的长期帮扶和发展方面都有所突破,而且在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然而,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和挑战,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自然灾害防治和应对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继续加强研究和工作,不断提高我国的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2024年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总结(二)自然灾害是指地球上发生的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如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
2024年防灾减灾工作总结范例按照减灾委员会的要求统一制作了“5.12”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展板,现场发放了相关防灾减灾避险逃生知识手册和宣传资料。
并设现场咨询台解答了市民提出的疑问。
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固树立“防优于抗”、“减先于救”的思想,要全面提高减灾防灾知识,切实增强自身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尽量避免或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本次活动现场发放宣传资料____余份,出黑板报1块宣传图板6快,通过宣传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遍推广,有利于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防灾减灾,从我做起”,让我们携起手来,心手相牵,团结一致,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努力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让我们远离灾害,共建和-谐!一年来,西虹社区在雅山片区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辖区各单位、各居民住宅小区、广大居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结合社区实际情况,以____为指导,深入开展____,大力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汇报如下:一、深入扎实地开展工作,西虹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富有成效(一、加强组织建设,建立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
一是成立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书记王祝勇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社区开展各种防灾减灾的领导、指导工作;二是建立社区自然灾害事件处理领导小组。
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牵头,社区工作人员配合协调处理各种灾害发生事件;三是组织社区救援志愿者队伍____人;(二、加强制度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为确保社区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开展,社区着手制定了各种制度,明确职责。
1、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制度、职责;2、社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和演练预案;3、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工作职责;(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防灾减灾氛围在社区宣传栏张贴防灾减灾宣传海报,社区充分发挥教育场所作用开展讲座、知识竞赛问答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4.1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习目标】1.掌握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和淮河流域治理工程的相关内容。
2.初步学会根据自然灾害成因,确定防灾减灾措施的方法。
【自主学习】一、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1.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我国政府做出了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建水利重大决策,治理后长江下游摆脱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恶性循环局面。
2.主要措施:在中下游地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在上游地区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全面地改善了长江源头______________的状况,有效遏制了长江上游不断加剧的。
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1.范围:地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地区,建设范围东起____________省、西至______________自治区。
2.“三北”防护林的建设的背景:部分地区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有人口增加、____________、战争以及统治者大兴土木等,从而产生了土地荒漠化、____________和灾害等。
3.“三北”防护林的建设:1978年,国务院批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
通过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以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
4.意义:“三北”防护林重点治理区的______________有了较大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________________的提高。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提高)三、淮河流域治理工程1.治理目标:通过治理____________,对病险水库、河堤进行和等措施,提高淮河流域各地区的____________,改善航运条件,提高供水保证率。
2023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地理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1. 【简答题】1.题目:《人口与人种》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2)要有小组合作环节;(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一、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
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培养读图分析能力,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难点: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借助视频,导入新课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当中。
(二)结合日常,深入了解1.世界人口增长概念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特点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引出在2011年某时刻,世界人口数达到70亿,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2023年防灾减灾工作会议记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灾害频发,防灾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023年防灾减灾工作会议是一次全面评估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会议,也是我们更深入了解和探讨防灾减灾工作的机会。
在本次会议上,与会代表就防灾减灾工作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会议对当前防灾减灾工作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
据分析,近年来,在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防汛抗旱、地震救灾、气象预警等方面,我们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其中,应急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救灾能力的提升是值得肯定的。
会议还对当前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虽然目前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应急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灾害应对能力有待提升,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亟需加强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防灾减灾工作依然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与会代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他们普遍认为,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
具体来说,要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要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提高灾害防范能力;要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灾害救援能力等。
这些建议都为我们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3年防灾减灾工作会议是一次全面深入的讨论,使我们对防灾减灾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会议的举办不仅对当前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未来的工作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总结回顾性的内容是:在2023年防灾减灾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就防灾减灾工作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会议的举办不仅对当前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未来的工作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我们对防灾减灾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4自然灾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
2.了解我国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3.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4.举例说出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5.了解一些避灾常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观看视频,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通过收集、加工整理各种地理信息资料,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情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自救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课前准备我国自然灾害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我国大型自然灾害的课件:2008年年初的雪灾,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
请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的感受比较强烈,发言也比较积极)师:是啊,多么可怕的自然灾害。
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二、新课教学(一)常见的自然灾害1.展示图片,认识常见的自然灾害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各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图片。
学生观察讨论,区分自然灾害的两个种类: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1)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等,狂风有很大的摧毁力,使海轮、建筑物、通讯设施遭受损失;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风暴潮更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但台风带来的降水能缓解旱情。
(2)干旱,长期降水异常偏少甚至无降水,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
(3)洪涝,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涝。
(4)寒潮,是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现象的过程。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
选修5第4章第1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案课前温故知新【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防灾减灾的有关法律及重大项目。
2、理解长江防洪体系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和淮河流域治理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巨大作用。
【学习重点】1、我国防灾减灾的做法。
2、重大减灾项目。
【学习难点】主要减灾项目的分布与防治方向。
【学习流程】课前:1、回顾旧知,预习新课2、课前朗读,订正学案课堂:1、新课导入,明确目标(5min)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min)3、分组展示,相互纠错(10min)4、相互评价,归纳总结(15min)5、当堂检测,巩固训练(10min)【自主学习】一、我国主要重大减灾工程1、我国防灾减灾的指导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989年4月成立了中国“__________”委员会,1991年以来,每年____________________被确定为“国际减灾日”。
二、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1、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我国政府做出了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建水利重大决策,治理后长江下游摆脱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恶性循环局面。
2、主要措施:在中下游地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在上游地区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全面地改善了长江源头__________的状况。
三、“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1、“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地跨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地区,涉及我国北方13个省区,建设范围东起__________省、西至__________自治区,总面积达__________万平方千米。
2、三北部分地区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有人口增加、__________、战争以及统治者大兴土木等,从而产生了土地荒漠化、__________和干旱灾害等。
防震减灾工作小结8篇第1篇示例:防震减灾工作小结近些年来,我国频发的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加大了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和关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面就对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一次小结,总结经验、挖掘问题,以期望能够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防震减灾工作的成果来看,我国的地震安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重灾区,为人们提供了一系列的避难设施,比如地震避难所、逃生通道等。
相关部门还加大了对一些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整治力度,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工作,有效预防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在非常时期,相关部门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疏散,减少了人员伤亡,降低了经济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预防地震灾害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技术保障。
防震减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震安全意识还不够普及,一些地区的群众对地震的认识仍然存在局限性,对地震安全常识了解不足。
二是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比如抗震设防标准低、建筑物抗震能力不足等。
三是对于一些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相对滞后。
四是一些地区的地震预警设施还不够齐全,并且地震预警的传达还存在着时延。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继续加大投入和关注,完善地震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地震安全意识,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整治,加强地震科研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我们要加大投入,推进地震安全设施建设,加强对重点地区的抗震设防,提高建筑物和公共设施的抗震能力。
要建立健全地震安全设施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
我们要加强对群众的地震安全教育,提升群众的地震安全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地震安全知识宣传活动、组织地震演习等方式,让广大群众了解地震安全常识,掌握地震自救互救技能,提高抗震能力。
⾼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案湘教版选修5第⼀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习⽬标定位] 1.了解我国⼀些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及重⼤减灾项⽬,知道国际减灾⼗年与国际减灾⽇。
2.知道长江防洪体系建设⼯程、“三北”防护林体系⼯程和淮河流域治理⼯程的相关内容。
3.初步学会根据⾃然灾害成因,确定防灾减灾措施的⽅法。
⼀、我国的防灾减灾⼯作1.指导⽅针:①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措施(1)颁布和实施了与②防灾减灾有关的专门性法律、法规。
(2)成⽴了中国“③国际减灾⼗年”委员会,领导并开展了减灾的⼀系列活动。
思考1.2006年“国际减灾⽇”的主题是“减灾始于学校”,想⼀想,该主题的重要意义有哪些?答案学⽣是脆弱的群体,连续两年“国际减灾⽇”的主题确定为”减灾始于学校“,说明对学校尤其是学⽣的重视,加强在灾害中学⽣的减灾意识和⾃我保护,同时在学校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具有⾼效性,传播速度快,这样也有利于社会上⼈们防减灾意识的增强。
⼆、我国重⼤减灾⼯程项⽬⼯程措施效益长江防洪体系建设⼯程加固堤防、平垸⾏洪、④退湖还⽥、移民建镇、修建⽔库等摆脱了“⑤⼈争⽔地,⽔致⼈灾”的恶性循环局⾯。
在长江上游地区实⾏⑥退耕还林、⑦封⼭育林措施,有效遏制了长江上游不断加剧的⽔⼟流失“三北”防护林体系⼯程采取⑧⼈⼯造林、封⼭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实⾏⑨乔、灌、草结合,带、⽚、⽹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森林覆盖率提⾼到15%,⑩乔、灌、草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得到基本控制,⽣态环境和⼈民群众⽣产⽣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淮河流域治理⼯程治理?⽔⼟流失,对?病险⽔库、河堤进⾏除险加固和疏通河道等提⾼淮河流域各地区的?防洪标准、改善?航运条件、提⾼供⽔保证率。
发挥巨⼤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思考2.你了解我国有哪些防灾减灾⼯程?答案如我国的长江三峡⽔利枢纽⼯程、“三北”防护林⼯程、全国⽔⼟流失防治⼯程、淮河治理⼯程、太⾏⼭绿化⼯程和太湖综合治理⼯程等。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能说出一些我国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
2.能列举一些我国的重大减灾项目。
3.知道“国际减灾十年”与“国际减灾日”有关知识。
4.掌握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和淮河流域治理工程的相关内容。
5.初步学会根据自然灾害成因,确定防灾减灾措施的方法。
一、我国主要重大减灾工程
1.我国防灾减灾的指导方针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1989年4月成立了中国“③________________”委员会,1991年以来,每年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确定为“国际减灾日”。
二、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
1.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我国政府做出了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建水利重大决策,治理后长江下游摆脱了“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的恶性循环局面。
2.主要措施:在中下游地区主要有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等。
在上游地区实行⑩__________、⑪____________等措施,全面地改善了长江源头⑫______________的状况。
三、“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1.“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地跨⑬______________、⑭______________和⑮______________地区,涉及我国北方13个省区,建设范围东起⑯____________省、西至⑰______________自治区,总面积达⑱________万平方千米。
2.三北部分地区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有人口增加、⑲____________、战争以及统治者大兴土木等,从而产生了土地荒漠化、⑳____________和干旱灾害等。
3.“三北”防护林的建设:1978年,国务院批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
通过采取○21____________、○22________________和○23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以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
4.“三北”防护林的意义:“三北”防护林重点治理区的○24______________有了较大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25________________的提高。
四、淮河流域治理工程
1.淮河治理的目标:通过治理○26____________,对病险水库、河堤进行除险加固和疏通河道等措施,提高淮河流域各地区的○27____________,改善航运条件,提高○28 ____________。
2.淮河多水灾的原因:一是○29____________;二是○30________;三是○31____________;四是○32____________;五是○33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
1.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是()
A.以抗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B.以救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C.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D.防抗救同等重要,无主次之分
考查点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目的不包括()
A.长江中上游各省山区沙化、石漠化速度下降
B.涵养水源
C.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
D.美化环境
考查点3“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3.世界上最大的已建成的绿化生态工程是()
A.“三北”防护林B.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C.绿化撒哈拉大沙漠D.太行山绿化工程
考查点4淮河流域治理工程
4.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是()
A.在受灾地区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B.重灾区大规模移民,并不再布局大中型企业
C.在中下游修建蓄洪水库
D.在下游疏浚并增加泄洪通道
方法技巧练
方法图解法理解工程性防御措施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关系
自然灾害的防御就是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造成的危害。
下列属于非工程性防御工作的是()
A.研制、发射地球资源卫星进行自然灾害的监控
B.退耕还林及打坝筑堤
C.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D.通过多种方式,分别对不同人群进行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方法技巧
(1)区别
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防灾减灾目的的防御,即非工程性防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世纪末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二者的区别就是“工程”,是“软件”和“硬件”的差别。
(2)联系:两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较好的防灾效果。
1.为防灾减灾建立完整的防灾行政法规体系,可以使防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力推动了防灾工作的深入开展。
我国目前的防灾法律、法规、规章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2.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如百度、Google等进行资料的收集。
(P76)
3.略。
1.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起到了防治水旱灾害、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作用。
这是因为在湿润地区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作用。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涉及的省级行政单位有: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
(P80)
1.“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从东北边陲的黑龙江一直通向新疆的最西端,跨越黑龙江、
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对。
沙尘暴的形成与西北内陆干旱的气候、植被稀少、多大风天气等因素有关。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有效抵御了冬季风,起到了保护农田、防风固沙的作用,减弱了沙尘暴的危害。
(P81)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以防为主②防抗救相结合③国际减灾十年④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⑤人争水地⑥水致人灾⑦平垸行洪⑧退田还湖⑨移民建镇⑩退耕还林⑪封山育林⑫生态环境⑬东北西部⑭华北北部⑮西北大部分⑯黑龙江⑰新疆维吾尔⑱407⑲农业垦殖⑳水土流失○21人工造林○22封山封沙育林○23飞机播种造林○24环境质量○25人民生活水平○26水土流失○27防洪标准○28供水保证率○29支流多○30落差小○31河道弯曲狭窄○32湖泊淤积○33暴雨频繁
基础达标练
1.C[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突出“以防为主”。
]
2.D[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的作用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治沙化、石漠化,美化环境是城市绿地的作用。
]
3.A[解答本题关键要掌握“三北”防护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
“三北”防护林是我国目前为了防治西北地区荒漠化而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绿化生态林。
] 4.D[淮河治理措施: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控制洪水;中游利用洼地、湖泊修建蓄洪工程;下游开挖、扩大泄洪通道。
]
方法技巧练
D[完善法律法规和灾害管理体系,进行防灾减灾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是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