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16
专题14:文言文阅读(课外)一、【2017届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复儿子书①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特⑩汝不应若是耳。
况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
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⑰负⑱老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
②悉:知道。
③兹:现在。
④汝:你。
⑤业:已经。
⑥资:钱财,费用。
⑦即:就,便。
⑧告罄:财务用尽。
⑨苟:假如。
⑩特:不过。
⑪恃:倚仗,依赖。
⑫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
⑬固:本来。
⑭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⑮致:给予。
⑯函:信件。
⑰毋:不要,不可。
⑱负:辜负。
⑲训: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儿自去.国至今②求学宜.先刻苦③特汝不应若是.耳④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②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①去:离开.②宜:应当.③是:这样.④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3)①即使一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足以供得起你。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含答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①不,没有②阻止)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有。
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北京市2017年中考语文精品复习:5-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11页,含答案)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贞观初,以疾罢归。
河渚^①间有仲长子光^②者,亦隐士也,无妻子。
绩爱其真,遂相近结庐,日与对酌。
君有奴婢数人,多种黍,春秋酿酒,养凫^③雁、莳^④药草自供。
以《周易》《庄》《老》置床头,无他用心也。
自号“东皋^⑤子”。
虽刺史谒见,皆不答。
终于家。
性简傲,好饮酒,能尽五斗,自著《五斗先生传》。
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
(节选自《唐才子传全译·王绩》)【注】①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②仲长子光:字不耀,洛阳人。
③凫:野鸭。
④莳:移植。
⑤东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诗有“登东皋以舒啸”句,“东皋”由此而来。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无妻子..()②日.与对酌()③君有奴婢数.人()④终.于家()(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绩爱其真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其真不知马也(《马说》)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1)①妻子儿女②每天③几,几个④终了,结束(2)C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遂相近结庐【答案】遂/相近/结庐3.翻译下列句子。
(1)虽刺史谒见,皆不答。
翻译:(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翻译:【答案】(1)即使有刺史来拜见他,他都不应答人家。
(2)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4.文中许多地方都表现了王绩的“性简傲”,请你概括出两点。
【答案】(1)辞官回家后就随便在仲长子光的附近盖了茅屋居住。
(2)有刺史来拜见,都不应答人家。
(二)阅读《晋文公攻原》,回答下列问题。
晋文公攻原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2017年山东省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汇集2017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8分)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薄暮冥冥狐裘不暖锦衾薄B.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C.则有去国怀乡乃记之而去D.把酒临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迫近/形容词,与“厚”相对;B.阳光/景色;C.离开/离开;D.面对/接近,靠近。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答案】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要做到句句对应,字字对应,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尽量做到“信、达、雅”。
8.两段文字表现了迁客骚人的不同心境,用自己的话分别说一说“悲”和“喜”的原因。
(4分)【答案】在阴雨连连、数月不放晴的情景下,登上岳阳楼想起被贬官离开京城的经历,心中生出对家乡的思念,对遭到贬谪的愤懑不平,自然生出“悲”来;而在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登上岳阳楼则会感到胸襟开阔,精神愉快,产生“乐”的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全文可知,《岳阳楼记》主要写了两种情感,即选段中“感极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作者于不同情景登岳阳楼有不同的心境,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即可。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
(6分)宋有兰子①者,以技干②宋元③。
宋元召而使见。
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④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
专题14:文言文阅读(课外)一、【2017届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复儿子书①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特⑩汝不应若是耳。
况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
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⑰负⑱老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
②悉:知道。
③兹:现在。
④汝:你。
⑤业:已经。
⑥资:钱财,费用。
⑦即:就,便。
⑧告罄:财务用尽。
⑨苟:假如。
⑩特:不过。
⑪恃:倚仗,依赖。
⑫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
⑬固:本来。
⑭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⑮致:给予。
⑯函:信件。
⑰毋:不要,不可。
⑱负:辜负。
⑲训: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儿自去.国至今②求学宜.先刻苦③特汝不应若是.耳④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②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①去:离开.②宜:应当.③是:这样.④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3)①即使一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足以供得起你。
1【湖北宜昌】容美纪游(节选)①◆顾彩①二十九日,大雨。
龙江水涨,置酒泛舟,观打鱼以为欢。
其渔者刻木一段为舟,牵巨网截江,度.其中有鱼,则飞身倒跃入水,俄倾两手各持一鱼,口中复衔一鱼,分波跳浪登舟,百无一空江面望见人在水中,扁阔如金虾蟆。
虽可笑,然亦奇观。
②云际庵亦名留云院,在山顶平处,每将雨则云铺地埋人肩,仅露其帽,电光煜㷍②,走方,时发震雷撼墙壁。
大雨倏过,西风骤来,劈云为千百道,皆东走。
俄顷,屹立如奇峰,东西则霁.矣。
当云行时急闭窗则留云一片挂窗牖③间不去徐徐放之最可娱玩。
③初五日,过长乐坪,览山景,路坦如康庄④,两边皆山,烟峦万变,应接不暇,如入画图。
台为点缀耳。
坪尽为三登坡,稍上复下者三,至底十二里,石礛⑤嶙峋,下马策.杖而行,渡汉阳河,清浅可浴.,然容之地界到此尽矣。
【注释】①《容美纪游》是清初戏曲作家顾彩游历鄂西南容美土司地区的一部游记作品。
容美:地名,古有柘溪,容米,容阳诸称。
辖地甚广,今鹤峰、五峰、长阳大部,建始、石门、巴东、恩施局部均属之。
其地崇山峻岭,危关险隘,为古巴人后裔土家族聚居之地。
“纪”通“记”。
②煜口:yùlún光耀灿烂。
③牖:yǒu窗户。
④康庄:平坦而四通八达。
⑤礛:jiān磨玉的砺石。
6.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度()霁()策()浴()7.请将“于”“者”“但”三个虚词准确还原到原文的方框内。
(3分)(A)百无一空(B)走下方(C)少亭台为点缀耳8.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2分)当云行时急闭窗则留云一片挂窗牖间不去徐徐放之最可娱玩。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路坦如康庄,两边皆山,烟峦万变,应接不暇,如入画图。
10.请从每段中分别选用两个字,各组成一个最恰当的词,概括作者沿途的游历活动。
(3分)①②③11.根据示例,从文段中再找四种容美风物,并高度概括其特点。
(2分)示例:鱼多山高①②③④12.积累链接:请默写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描写流水清澈、鱼石可见的两句原文。
2017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文言文是语文考试里的重点内容,在2017年的中考备考过程中,掌握一些课外文言文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2017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以供大家学习。
2017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曹司农竹虚言曹司农竹虚言①,其族兄自歙②往扬州,途经友人家。
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
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
"曹强居之。
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
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
曹殊不畏③。
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
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
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也。
"鬼技穷,倏然④。
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蠕,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
导读:俗话说"邪不胜正",鬼的伎俩在堂堂正正的人面前就无计可施了。
鬼是不存在的,但社会上的邪气却是有的。
只有发扬正气,邪气才无市场。
注释:①曹司农竹虚言:曹竹虚司农说。
司农,官职名。
②歙(sh):县名,在安徽省。
③殊不畏:一点儿也不害怕。
④倏(sh)然:很快地。
这里指很快地消失不见了。
2017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长安何如日远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③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
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⑤?"答曰:"举⑥目见日,不见长安。
"导读:明帝两次的回答不一样。
自然不能都对,但他却都能说出个道理来。
这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注释:①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
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8《课外文言文阅读》【广东省】(二)(9分)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
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
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
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
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
”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是.时西边用兵当是.时,妇手拍儿声B.常被.发面.铜具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C.士大夫翕.然称之往来翕.忽D.匹夫之勇,不足尚.也风力虽尚.劲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11.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
(3分)【答案】9.(3分)A【解析】A.均指“这时”之意。
B.名词用作动词,面戴/名词作状语,当面;C.一致/轻快、敏捷;D.崇尚/还,依然。
10.(3分)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使用4条以上“/”的,给0分;其他情况,对1处给1分。
)11.(3分)因为狄青①作战骁勇(频立战功);②博古通今(通究古今);③辅佐朝政。
(每对1处给1分。
)【参考译文】武襄公狄青,当初凭借侍从官的身份担任延州指使。
这时西部边境正在打仗,武襄公因智勇双全且有谋略,屡次建立战功。
(他)经常披散头发,戴着铜面具,飞奔着冲入敌阵,敌人畏惧,没有谁敢抵挡他。
武襄公见识高远,气度宏大,士大夫一致称赞他,而且特别受韩魏公和范文正公赏识,被称为国器。
范文正公把《春秋》《汉书》授给他说:“将领不了解古今,只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不值得推崇。
”武襄公从此就广泛阅读经史,透彻地钻研古今变化,不久立了大功,登上辅佐大臣之位,记录在史册中,配享在宗庙里,成为宋代著名将领,天下人都称赞他贤能。
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 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 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 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开始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 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 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 便以为学全了驾船 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 胆,桨坠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吗?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 .二、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 妻善织缟②, 而欲徙于越。
“何也? ”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 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老婆善于织缟,想移民到越国 去。
有人对他说:“您必然会穷的。
”鲁国人说:“为什么?” 说:“屦是用来穿的, 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 使用的国家,想让不穷,这可能吗?”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 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 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 浮梁:浮桥。
2维:系,连结。
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1.【2017年•湖北省鄂州市】(二)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11—15题。
【甲】伤仲永(节选)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
(2分)⑴余闻之也久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⑴即书诗四句⑵稍稍宾客其父⑶无从致书以观⑷同舍生皆被绮绣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或以钱币乞之或遇其叱咄B.未尝识书具尝趋百里外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假借于藏书之家D.还自扬州手自笔录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文言文阅读——课外篇目一、(2017上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12分)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
”余曰:“木小不堪也。
”僮曰:“留以为栋。
”余曰:“木大不宜也。
”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
”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
余曰:“太多矣。
’’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
”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
”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①留以为.梁②乃尽.湿之(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第一件:。
第二件:。
一、1.【答案】①作为、做成②全、都【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词语有:病:嫌弃;句意为: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故选C。
3.【答案】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
【参考译文】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僮说:“留下可以做成房梁。
”我说:“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家僮说:“可以做栋。
”我说:“木料太大,不适宜做栋。
2017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精选(含答案)01 文言文阅读(共10分)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第12-14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⑴广故数言欲亡亡_________________:⑵诸郡县苦秦吏者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⑴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选段从动作、语言等方面直接刻画了陈胜这个历史人物,请说说从中体现了他能“为王”的哪些特点。
(4分)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⑴逃跑。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同步练习测试=====一、文言文阅读(一)孙期传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
少为诸生,勤习典籍。
家贫,事母至孝,牧豕①于大泽中,以奉养焉。
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②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
郡举方正③,遣吏赍④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
司徒黄琬特辟⑤,不行,终于家。
(选自《二十六史》)【注释】①豕(shǐ):猪.②里落:村庄。
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
④赍(jī):持有,携带。
⑤辟:召,征召.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皆执经垄畔以追之()②期驱豕入草不顾( )2、孙期身为儒生而不耻做粗鄙之事,文中他“牧豕于大泽”、“驱豕入草”分别有什么目的?3、孙期虽为布衣,却被记于史册,为史家所称道。
2017年中考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观月张孝祥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今余之游金沙堆①,其具是四美者与?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②童隶③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④,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有删改)【注释】①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
②尽却:全部退去。
③童隶:书童仆役。
④正黄:纯黄。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临水之观,宜.独往宜:__________(2)其具是.四美者与是:__________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天色没有小云,月亮如同白昼。
B.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C.天上没有云彩,月亮是白昼。
D.天上没有细云,月光白白的。
3.第2段中的哪句话是具体描写中秋金沙堆的景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二)郗超与谢玄①不善。
苻坚将问晋鼎②,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③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④之间,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郗超:东晋时曾任参军,中书侍郎;谢玄,东晋名将。
②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
③桓宣武:东晋大臣桓温。
④履屐:泛指鞋,这里代指平民百姓。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朝议遣玄北讨.讨:__________(2)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匿:__________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已经像恶狼一样吃了梁州、岐山,又看老虎在淮南。
B.已经吃了梁州、岐山的狼,又在看淮阴的虎。
C.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
D.已经吞噬了梁州、岐山的狼,又看了淮阴的老虎。
3.国家危亡之时,郗超力排众议,支持谢玄,从中可看出他是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尾写“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对塑造郗超形象有怎样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安世①仪状魁硕,音吐如钟。
初除②谏官,未拜命,入白母③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④。
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⑤,以身任责,脱有触忤⑥,祸谴立至。
主上⑦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
若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
”于是受命。
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
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⑧,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选自《宋史·刘安世传》) 【注释】①安世:即刘安世,宋代大臣。
②除:被授予官职。
③白母:禀告母亲。
④在言路:指当谏官。
⑤明目张胆:主持公道,敢作敢为。
⑥触忤:触怒(皇帝)。
⑦主上:皇帝。
⑧蓄缩悚汗:缩着头颈,吓出冷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倘居.其官/不可久居.— 2B.或.帝盛怒/或.异二者之为C.伺.怒稍解/伺.其欣悦D.入.白母曰/入.则无法家拂士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他在职多年,真正的颜色在早上,帮助公道。
B.在职累了,神色严肃在早上,帮助公道。
C.在职的岁月累了,真正的颜色在早上,帮助公道。
D.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刘安世不想接受谏官这一官职任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认为刘安世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段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
”景公遽起,传骑又至。
景公曰:“趋驾烦且①之乘,使驺子②韩枢御之。
”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
以烦且之良而驺子韩枢之巧,而以为不如下走也。
【注释】①烦且:良马名。
②驺子:古代管车马的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趋驾烦且之乘.乘:__________(2)尽释.车而走释:__________2.对句子“以烦且之良而驺子韩枢之巧,而以为不如下走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凭着烦且这样的好马和马夫韩枢的技巧,齐景公还以为不如自己下车徒步奔跑。
B.用烦且的马和韩枢的巧合,以为不如下车走。
C.凭着烦且这样的马和韩枢的巧合,是可以走下去的。
D.凭着烦且的良好技能和马夫的技巧,还是不走下去好。
— 33.文章画线句子写出了景公的什么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可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用恰当的俗语、成语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南郡庞士元①闻司马德操②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
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
昔伯成③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④桑枢,不易有官之宅。
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⑤所以慷慨,夷、齐⑥所以长叹。
虽有窃秦之爵⑦,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
若不一叩洪锺,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庞士元:庞统,字士元,号凤雏。
为刘备中郎将。
②司马德操:司马徽,字德操。
汉末名士,曾向刘备推荐庞统、诸葛亮。
③伯成:指伯成子高,尧时贤人,禹为天子,他辞掉诸侯回家种地。
④原宪:孔子弟子,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为官。
⑤许、父:许由和巢父。
尧舜时期的两位隐士,尧想把君位让给许由,许由拒绝,归隐箕山。
⑥夷、齐:指伯夷、叔齐,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死后,两人都不肯继承君位。
周灭商后,二人不食周黍,饿死在首阳山。
⑦窃秦之爵:战国末年,吕不韦将和自己同居的邯郸美姬献给秦王子楚,生下嬴政,即秦始皇。
嬴政即位后,封吕不韦为相国,所以说他“窃秦”。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故二千里候.之候:__________(2)伐.雷鼓伐:__________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孩子知道邪恶的路更快,不考虑没道路的迷惑。
B.你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虑会不会迷路。
C.你是知道邪恶的道路,不考虑失去道路。
D.孩子知道邪恶的路更快,不考虑失去道路的迷惑。
3.文中司马德操用什么方法反驳庞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司马徽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太宗①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晏子请数.其罪云数:__________(2)必轻.吾国轻:__________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3.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