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兰州太平鼓的发展与民俗旅游开发
- 格式:pdf
- 大小:202.03 KB
- 文档页数:2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兰州太平鼓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标题:家乡的风俗--兰州太平鼓大家好,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兰州的一个有趣的民俗--太平鼓!我家就住在兰州市区,每逢春节或者重大节日的时候,城里街头巷尾总能听到震天响的鼓声。
原来那就是太平鼓的热闹场景啦!太平鼓是甘肃省兰州地区独有的民间傳统文化,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太平鼓队伍一般都由十几个人组成,有人敲锣打鼓,有人捶铃撞钹,有人吹喇叭。
队伍中间则有几个人负责舞龙舞狮,后面是一些穿戏装的小丑,手持小鼓户门击舞。
大家一起摇旗呐喊,热热闹闹地沿街游行,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看到热闹的行人也会加入进来,一起High 兴地歌舞。
太平鼓队伍最吸引人的就是那精彩绝伦的舞狮和舞龙表演了。
舞狮要两个人合作,一人冒充狮头,一人当狮尾。
他们会摇头晃脑,张牙舞爪,狰狞威武;又会做出可爱讨喜的姿态逗弄小朋友。
舞龙则需三至四人合作,舞者们挺举着长长的彩龙慢慢曲折舞动,龙身轻盈地在空中翻腾扭动,时而熟睡,时而振翅欲飞,极为精彩。
除了舞龙舞狮,太平鼓队伍中的小丑们也很出众。
他们身穿花里胡哨的戏服,脸上画着夸张的妆容,手持小锣小鼓边走边敲,还会随时大喊"恭喜发财"、"万事如意"来祝福路人。
小丑们搞怪的动作逗得大人小孩都乐不可支。
太平鼓队伍游行时响亮的锣鼓声、喇叭声、铃铛声、欢呼声汇成一片,将整个城市的热闹气氛渲染得十分热烈,给人一种喜庆祥和的感觉。
大家都说听到太平鼓的锣鼓声,就像迎接了新年的脚步声,预示着吉祥如意的到来。
所以人们都很喜欢太平鼓,把它作为自己辞旧迎新的重要仪式。
我最喜欢太平鼓队伍到我家门口表演的时候。
那阵阵锣鼓声和诙谐的舞狮舞龙总能让我高兴得合不拢嘴。
爸爸妈妈会给小丑们塞一些压岁钱,小丑就会使劲摇铃敲鼓祝福我们新年快乐。
当然,我们全家人也会和太平鼓队伍一起载歌载舞,家里外里洋溢着新年的喜气洋洋。
太平鼓不仅是我们兰州人迎新春、庆丰年的民俗,也是我们热爱家乡、认同家乡文化的一种情怀。
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与发展导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因灾难人们就要驱魔祛邪,因战争人们要祈求和平,因盛世人们就要欢腾高歌。
震天动地的太平鼓就成为人们宣泄情感的一种媒介。
伴随着时代的步履,兰州人敲响着太平鼓赶走了昨日的苦涩,步入了清明景和的太平盛世。
任何一种民间文化形式的形成都蕴含着一定的人文、历史和地域特色,太平鼓的形成就是兰州地区部分艺术元素的集中组合。
太平鼓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乐器之一。
兰州市博物馆收藏着兰州市永登县乐山坪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彩陶鼓,史学界称它为鼓的“鼻祖”。
它和今天的太平鼓外形极为相似,被看作是太平鼓的雏形。
兰州太平鼓鼓身以红色漆之,并且绘有中华民族图腾龙的图案。
两侧用牛皮制作成鼓面,用“八卦”围绕太极图饰之。
这一系列的制作方法充分说明:擂起太平鼓而变“八卦”触阴阳,“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兴地之宜,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表露出天、地、人、鼓合而为一的思想,成为太平鼓起始的“心象”特征。
太平鼓大约出现在西汉,元狩二年汉武帝开辟西域建立丝绸之路,东西文化积聚交汇。
这时的鼓除用于战争鼓舞士气外,大多用以祭祀、舞蹈、音乐。
据《玉海》记载:“羯鼓如漆桶,两头具可击”,这就是早期的太平鼓。
更有兰州市的民间传说:明朝初年,朱元璋令徐达等将西征,收复了庆阳和临洮后一举将兰州城攻下。
惟有黄河北王保保城有元军坚守,久攻不下。
时逢元宵佳节,徐达设计,命将士装扮成社火队入城,将兵器藏于鼓中混入城中。
随着一声炮响,城内外将士里应外合击败元军,收复城池。
为了庆祝胜利不再兵刃,愿天下太平,即取此鼓名为太平鼓。
由于此事发生在春节期间,人们就约定俗成了在春节社火表演中,太平鼓是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
成为人们渴望和平、向往天下太平的情感表达方式。
兰州太平鼓自具特色,首先它的外形与其他鼓不同,鼓身长80至85厘米、直径37厘米,以圆柱体为基本造型,体积硕大,不用鼓槌,而是用麻拧成鼓条(或称鼓鞭)擂其鼓面。
打太平鼓的传统习俗与节庆活动太平鼓作为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凝聚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祈福的期盼。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太平鼓都有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仪式。
在众多的传统节庆活动中,打太平鼓更是一个引人注意的环节。
本文将重点讨论打太平鼓的传统习俗和节庆活动,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一、太平鼓的起源和发展太平鼓起源于中国古代军队的战斗乐器,用来鼓舞士气、提振军心。
它是由鼓身、鼓膜、鼓棰以及鼓带等组成,经过演奏者的巧妙运用,能发出响亮而富有节奏感的声音。
随着时代的变迁,太平鼓逐渐从战争中走入了民间的生活,成为了一种特色的传统乐器。
二、打太平鼓的传统习俗1.庆祝丰收:在农耕社会,人们通常会选择在秋天把庄稼收获后举行打太平鼓的活动,以庆祝收成的丰硕和对未来的祈福。
打太平鼓的人们敲击着太平鼓,舞动着身躯,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表达出对喜悦和幸福的追求。
2.驱邪祈福:传统上,打太平鼓还常常被用作驱邪和祈福的仪式。
人们相信,打太平鼓的声音能够驱散邪气和恶灵,保护家庭平安。
在节庆活动中,太平鼓往往是闹市区或庙会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会高举太平鼓在街头巷尾敲击,以此来驱散纷扰和厄运,祈求平安和如意。
三、太平鼓与节庆活动1.春节庙会:中国农历新年期间的春节庙会是一个聚集民众欢庆、观光游览和传统表演的热闹场所。
据史书记载,自唐朝起,太平鼓就常常伴随着春节庙会的活动。
各种表演队伍都会在庙会上用太平鼓演奏,并且通过太平鼓的鼓点和舞姿展示出节庆的喜庆气氛。
2.传统婚礼:在一些地方,打太平鼓也是传统婚礼的重要环节之一。
新娘在婚车上,夫妻步入洞房的时候,都会伴随着打太平鼓的节奏,象征着喜庆和幸福的开始。
太平鼓的声音和节奏能够为新人带来好运和祝福,将婚礼气氛推向高潮。
3.民俗节日:除了春节庙会,太平鼓也与其他民俗节日密不可分。
例如,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在庆祝活动中打太平鼓,纪念诗人屈原;农历七月的中元节,人们也会打太平鼓迎接中元鬼节的到来。
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兰州太平鼓,不仅在北京亚运会、国庆50年大典等重大活动中进京演出,今年春节期间还应邀参加中国文联大联欢,在央视荧屏美美露了把脸儿。
此次将通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欢天喜地庆奥运”,向世界展示雄浑有力的铿锵鼓声和粗犷豪迈的黄河儿女风采。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垫场演出中,兰州太平鼓震响鸟巢,在世人的瞩目中,兰州太平鼓擂开了一扇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
兰州太平鼓”。
太平鼓的特点是鼓身比其他鼓都长,上面绘有龙或兽的图案,鼓面上绘着太极图。
在我小的时候,太平鼓队的规模很大,庄子里的年轻汉子都参加,,鼓队由大旗作前导,后随数十面锣钹,再后是几十乃至上百太平鼓手列队。
表演时旗为指挥,锣钹击节,鼓身飞舞,三者起落有序,配合默契、整齐划一。
记得那时鼓队都是由打大锣的庄子里的受尊敬的白胡子长老指挥着,整个队伍听着锣声或进或退,或围成一个大圈表演.他们都身穿黑衣黑裤,打扮的像戏曲里的武松打虎时的装扮,近年来,皋兰农民太平鼓队多次代表省市赴全国各地参加重大活动表演,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国庆五十周年庆典、香港鼓乐节、北京奥运会、国际非遗节、上海世博会等重大表演活动,先后获群星奖、山花奖、太阳神金鸟奖等数十个国家级大奖,誉满华夏,蜚声中外。
从兰州市区出发,向北跨过东西横亘的黄河,沿公路行驶60公里,就到了皋兰山西南麓的皋兰西岔乡铧尖村,这里就是兰州太平鼓的“发源地”了。
铧尖人历来习性好武,太平鼓在兰州擂得也最出名,数百年来,每逢正月初十开始,到元宵节进入高潮,村里村外处处听闻太平鼓的雄壮声威,尤其是来了客人,铧尖人总得摆出阵式,得意地耍耍铧尖人的威风。
本村太平鼓队的领队得知我们是诚心远道而来赶赴乡里寻访“太平鼓”,十分热情地为我们张罗,钟声一响,不到半个小时,队员就到齐了。
一队80多名壮年男子,头戴英雄巾,身穿皂隶服,腰系红丝带,脚登麻窝鞋,个个宛如京剧舞台上的武松一般英挺。
队列中,我还发现竟有一名最小的队员,只有6岁,硬要一起参加表演,小人儿肩背一个大人一般的腰鼓,很有意思。
兰州城关区太平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概述:太平鼓,作为兰州城关区的传统文化艺术表演形式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现代化发展的推进以及人们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太平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研究分析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对策,以促进太平鼓的传承和发展。
一、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现状分析1.1 文化意义太平鼓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兰州城关区的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人们娱乐休闲的一种方式,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历史渊源太平鼓作为兰州城关区的传统艺术形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经过多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技巧。
它被视为兰州城关区的民间艺术瑰宝,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口碑。
1.3 文化传承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太平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
许多年轻人对太平鼓缺乏兴趣,导致传统的表演队伍逐渐萎缩,传统技艺未能得到有效传承。
二、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对策研究2.1 引导年轻人参与鼓励年轻人参与太平鼓表演队伍的培训和传承。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开展太平鼓培训班、组织比赛和展演等,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太平鼓艺术。
2.2 创新表演形式传统的太平鼓表演形式可以结合现代舞蹈、音乐等元素,进行创新,使其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提高太平鼓的吸引力和观赏性。
2.3 宣传推广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如网络、电视等,积极宣传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将太平鼓的知名度推向更广阔的领域,吸引更多观众的参与和支持。
2.4 保护与扶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太平鼓的保护和扶持力度。
建立太平鼓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推动太平鼓的传承和发展。
三、结论兰州城关区太平鼓作为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推进,太平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通过引导年轻人参与、创新表演形式、宣传推广和保护与扶持等对策,可以促进太平鼓的传承和发展,保持其在兰州城关区的文化影响力,为兰州城关区的文化多样性和传统艺术保护做出贡献。
兰州太平鼓舞是流传于甘肃部分地区的一种以广场表演为主要形式的汉族民间锣鼓舞蹈,通常在新年花会、社火和大型庆典中演出。
又因其名字中含有庆贺新年吉祥如意、太平安康之意而闻名于世,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鼓”。
兰州太平鼓在当地又称为“羊角鼓”,程先甲的《游陇丛记》卷二中记载:“正月初,兰州城内有腰系鼓遍行街巷,且行且击,其声震人,谓之‘羊角鼓’。
据地方人云‘:甘地寒气闭塞,春初非击此鼓则地气不融合,岁必不熟。
’”[1]兰州太平鼓舞表演种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衍生出了很多种,现有女子太平鼓、男子低鼓、男子高鼓等多种表演方式。
其内容丰富、风采独具、引人入胜。
表演时阵容宏大壮观、气势雄浑、场面热烈精彩,完整的体现出了西北黄河儿女的宽广胸怀和壮志豪情。
兰州太平鼓的产生“基因”是兰州的明军打败元将的战场传说,直接原因是屯耕兰州的明军将士排解枯寂环境、活跃屯耕生活的人本要求。
经考证,这一代兰州先民在创造太平鼓的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以表现战场情结为主,还是表现向往太平为主的矛盾。
当时的他们刚从野战军变成屯耕民,内心既有不灭的战场情结,又有对今后太平农耕的诚挚盼望。
从传统太平鼓的实象我们看出,兰州先民把战争、太平两大对立的情结在鼓文化中融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是“古战阵法”表演中采用的“开合术”。
开合术是古代战争制胜阵法中的最高追求,主张“仁爱为本”,尊“开合复次,转化融合”的养生之理。
这可从“四合如意”、“江山一统”、“龙腾云合”等阵法名称中看出。
开合术要求太平鼓的一切饰物和道具必须是中华吉祥物。
主要是“四星旗”。
四星源于《易经》天圆地方说,寓“起四角可合天地”的意境。
旗面绘“烟云相连”的如意图。
旗一摇,阵法表演开始了。
击鼓的各类高难度的动作,使开合术的意境得到了完美体现。
“太平歌”是兰州太平鼓的最后表演形式,是古代屯军太平情结的具象见证。
阵法表演后,一段名叫“急急跟”的打法突起,这时鼓手们旋裹在旗周围,三通锣鼓戛止后,鼓手们敲鼓边,清脆的木音中,一老者缓步队前,唱太平歌。
兰州太平⿎,错过亚运会开幕,却受史蒂⽂森⼤赞,终成天下第⼀⿎兰州太平⿎:天下第⼀⿎是这样炼成的过年了,震天的⿎声,或远或近地在⼤地上响起,营造出浓浓的节⽇氛围。
在兰州说到⿎,⾃然是指“天下第⼀⿎”之称的兰州太平⿎。
兰州太平⿎是西北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其集⿎乐、健⾝、娱乐、军演为⼀体,带着⾮常浓厚的黄⼟⽓息。
每逢重⼤节庆活动时,⼈们总是敲响太平⿎,以表达渴望太平,期盼美好⽣活的愿望。
关于兰州太平⿎的起源,有源于宋代王韶进攻河湟的讶⿎说、有名将徐达进攻兰州之说,有源⾃古代的军屯之说。
在众多观点中,以徐达⽤太平⿎攻破兰州城获胜⽽流传最⼴。
明初,明军攻克兰州后,其时北元势⼒依旧⾮常强⼤,元将王保保围攻兰州。
后徐达率明军,在今定西和兰州之间的车道岭,击破王保保主⼒,彻底稳定了兰州周边局势。
兰州宗⽒家谱记载,徐达部将宗正龙率军攻占黄河北岸的王保保城时,将兵器放⼊⿎内,扮社⽕队⼊城,⼀举夺取城门,攻占王保保城。
由此,兰州太平⿎名声⼤噪,据说还传下了:太平年求太平事;太平⼈打太平⿎。
横披“太平盛世”的对联。
六百多年过去了,兰州太平⿎早已被⼈们誉为天下第⼀⿎。
然⽽,⼈们不知道的是,兰州太平⿎的“天下第⼀⿎”称呼由何⽽来?上世纪九⼗年代前后,专家们⼜是如何发掘整理太平⿎的。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著名编导许琪讲述,她和太平⿎的故事。
蓉城之秋,兰州太平⿎,⼀鸣惊⼈ 兰州太平⿎⾛出黄⼟地的第⼀步是从蓉城开始的。
蓉城是成都的别称,兰州太平⿎为何与成都有了关系?这背后还有⼀个故事呢。
“⽂化”⼤⾰命前后,太平⿎的演出基本上偃旗息⿎。
改⾰开放后,各地虽陆续恢复了社⽕队,但存在诸多的问题。
1987年年初,获知⼀个消息中国舞蹈家协会将在国庆节期间,在四川成都举办了《中国舞蓉城之秋》的⼤型赛事。
省市⽂化部门决定派⼀⽀太平⿎队参赛,请我去做编导。
说实话,编导们都不愿意搞太平⿎。
为啥呢?整天要在太阳底下晒着,谁愿意啊。
再说,这是开创性的⼯作,搞砸很容易,搞好很难。
论兰州鼓子发展历程及概况[摘要]兰州鼓子,又名兰州曲子、兰州鼓子词,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
在兰州地区曾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文化娱乐形式,所以能弹会唱者甚多。
2006年,兰州鼓子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关键词] 兰州鼓子、曲牌、艺人、传承在如今的现代生活中,我们被的艺术修为和美学价值正在一天天的被所谓时尚的”流行音乐“与低级庸俗的”网络歌曲“吞噬着,磨灭着,又有多少人去关心过那些在我们身边最朴实无华,但却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的传统民间曲艺形式呢?在中国的大西部的名城兰州,就有一种让人如痴如醉的民间曲艺形式——兰州鼓子兰州,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兰州民间艺术也是种类繁多,有很多已例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平鼓和兰州鼓子。
一、兰州鼓子简介兰州鼓子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甘肃农村流传的以唱《打枣歌》和《切调》为主的“送秧歌”形式流入兰州后以清唱方式表演,形成兰州鼓子,时在清代中晚期。
清末民初兰州鼓子又受到北京传来的“单弦八角鼓”和陕西传来的“迷胡子”(眉户)等的影响,艺术上进一步定型。
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论文庆节日,请客宴会,不论在农村的家庭院落,还是集镇的茶肆酒楼,老兰州人聚集在一起弹唱。
每当唱到高潮之时,他们便一人演唱而众人帮腔显得气氛十分热闹。
兰州鼓子内容丰富、委婉典雅、豪放激越、一唱三叹,似珠落玉盘。
它承续北京八角鼓的演出形式,吸收诸多明清俚俗小曲作为曲牌,用兰州方言对曲牌作了许多适应性改编而成,流传于兰州市及周边县市,属牌子曲类,常见曲牌近100多个,曲目1000多首,分属“平、勾、荡、令、百、鼓、词、悲、跨、越”10个调。
单口坐唱,众人帮腔(艺人们称“拉梢子”或“接声”)。
唱三国,唱水浒,唱红楼,唱西游,唱西厢以及许多广为流传的故事。
无道白,一唱到底,无形体表演,无特殊着装要求是兰州鼓子演唱的主要特点。
太平鼓文化兰州太平鼓是流传在兰州市郊区农村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我们黑石川乡也是太平鼓文化流传并传承的地方。
关于太平鼓的来源,众说不一。
相传,明朝大将徐达为同意河山奉命西征,久攻兰州王保保成不克,于是走访民间,从兰州百姓挑水的水桶受到启发,创造了三尺长鼓,让士兵将兵器藏在长鼓中,乔装打扮,混入城中,攻克了城关。
百姓欢欣鼓舞,赞美此鼓为“太平鼓”。
数百年来,兰州太平鼓已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独具西部风情的民间艺术形式。
在兰州市郊的农村里,每年春节期间都有闹"社火"的习俗。
从阴历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六这段时间的祭祀活动中,太平鼓队一直充当着重要角色。
正月初三起社火,太平鼓队就打起锣鼓,在村里各家各户转一遍,名曰"扫街",目的是为了打扫各家的秽气。
然后在鼓队的带领下,村民们到附近的庙宇祭祀地方神(如山神、土地神等),起形式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庙会。
此时太平鼓声惊天动地,目的是为了驱邪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有条件的村落,在春节期间每天演两场戏,上午一场,晚上一场。
戏开演前,一般都要先打一通太平鼓助兴,戏散场时,同样要敲打太平鼓。
春节期间村落之间太平鼓还要互相送社火,此时太平鼓又成了联络村落友谊和感情的桥梁。
发掘、保护甘肃兰州太平鼓舞,不仅对继承和丰富中国鼓舞文化有积极意义,而且能增进中国古代舞蹈、音乐的学术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兰州太平鼓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活动人数大量减少,年轻的乡村"好家"也不如以前多了。
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兰州太平鼓的挖掘、保护、整理和提高。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兰州太平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尽管兰州太平鼓在民间流传久远,艺人遍布,但活动仅限于春节期间,局限在村社,表演技法缺乏交流,被淹没于各种民间技艺之中。
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办,兰州太平鼓作为献礼节目将赴北京参加亚运会艺术节的演出。
民族旅游和苗鼓的变迁【摘要】:文化的变迁,习俗的改变,苗鼓的改变,其实是社会系统永恒的规律,即使是我们湘西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苗鼓文化,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改变。
在汉族文化和苗族文化在相互融合的今天,苗族的文化,习俗一切的一切都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苗鼓在现在的社会中不仅仅受各个名族的文化的影响,也由于社会上的旅游热热潮的到来,也发生着新的改变。
那什么是鼓舞呢?鼓舞就是以鼓为主要工具,击鼓为形式,再加上舞蹈的,鼓者的情绪,形成了整个鼓舞,也将鼓舞的表现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大鼓,同时也把鼓者的情绪带动每个在场的人。
湘西是苗族的聚居区之一,曾经在德夯举行了屈指可数的几次比赛中,共选出了五个苗鼓王,两个猴儿鼓王,从他们的舞蹈中,我们看到了苗族的灿烂文化和一种有待广泛开发的运动。
我们从这富含民族艺术的活化石中,窥探到了他的源远流长和绚丽多彩。
【论文摘要】:苗族鼓舞随着时间变化着,他同样在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变化,社会的需要在变化,看看鼓舞在旅游的影响下和自身的影响下的改变。
【关键词】:苗族苗鼓旅游民族【正文】一.苗鼓与民族旅游,民族文化1.苗鼓与民族旅游现如今的社会,旅游已经掀起了一股热潮,越来越多的人们都愿意出来旅游,离开自己生活的那个范围,跳到别人生活的一个范围,去尝试一下别人的生活。
也有的人是因为长时间的在一个地方工作,由于社会的压力太大,想去散散心,访名山,看绿水。
有些人甚至是想看看其他民族是怎么生活的,生活中和自己又有什么区别。
而我们湘西的德夯就是一个聚万千旅游目的于一身的一个景点。
它不但有璀璨的民族文化,又有青山绿水,是众多游客所希望游览的!它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遗产的地区。
所以游客们喜欢来到湘西,来到德夯看看我们的苗族,而进入德夯苗寨,最引人瞩目的便是鼓,一进门就可以感受到这个被称为天下鼓乡的地方,它的出名,它的特色就是因为它的鼓,这个地方曾经出现过四个苗鼓王和一个猴儿鼓王,在“2005德夯。
兰州太平鼓舞的生存现状分析作者:牛睿斌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02期【摘要】兰州太平鼓舞是甘肃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地方艺术,是当地非常重要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通过对于兰州太平鼓舞的生存环境和现在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兰州太平鼓舞的生存现状,以及其在传承發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为其日后的传承发展与保护提出了相应措施,旨在为兰州太平鼓舞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思想借鉴。
【关键词】兰州;太平鼓舞;生存现状;传承与发展;保护【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一、兰州太平鼓舞的生存现状由于受到现代都市文化的剧烈冲击,当下民间曲艺形式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改变,有的甚至面临消亡。
兰州太平鼓舞作为甘肃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地方艺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和影响。
但是,兰州太平鼓在今天仍然有有它的生存空间,这当然也是有一定的原因。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本土文化的保护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这些都是兰州太平鼓舞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仍能占据一定生存空间的重要原因。
二、兰州太平鼓舞在传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一)传承人日渐减少兰州太平鼓舞以往的传承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师徒传承、企业传承和社会传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传承的方式已经逐渐减少,师徒传承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大多数家长选择将小孩送入学校接受常规教育,很少会有家长愿意在自己的小孩年己尚小的时候送去学习专门的民间艺。
社会传承的影响力也不如以往。
这直接导致了兰州太平鼓舞传承人数的日渐减少,不利于传承发展。
(二)现代流行文化的强烈冲击由于现代流行文化的迅猛发展及网络信息化的普及,人们对兰州太平鼓舞这类传统民间艺术的关注越来越少。
对流行文化的追求和喜爱利用网络就能观看的各类节目使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减少,太平鼓舞的生存空间受到影响,其传播发展也存在阻碍。
兰州太平鼓文化渊源略论作者:杨晓敏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71期【摘要】兰州太平鼓是西北重镇兰州特有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作为兰州地区特有的鼓舞艺术,关于它的来历与起源却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定论。
本文剖析关于兰州太平鼓起源的不同说法,加以考证,从而揭示兰州太平鼓肇端于永登陶鼓,继承并扬羯鼓,经过兰州人民政府的不断改进而创造出的符合兰州特色民间艺术。
兰州太平鼓是西北重镇兰州特有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民族艺术。
据《兰州古今注》载:“兰州春节百戏……唯有两件特异者。
一日八面鼓。
壮夫十八人为队,锣鼓各八。
翻腾掷击各中节奏,其前以二旗导之,高下急迟悉视旗为节度,盖为古代屯军习俗,发扬蹈厉使人兴奋。
”这里的“八面鼓”即为今天的兰州太平鼓。
《中华风俗杂志》中也提到:“元旦后数日,市民举行迎春赛会,满街锣鼓喧阗,几许人装扮若鬼怪,招摇过市。
又十余人负大鼓,鼓长形,且跳且击,日太平鼓。
闻此风俗为兰州优有之,他县所无。
”“太平鼓形如圆筒,鼓帮木质,鼓面蒙以厚实的牛皮,鼓身长0.7至0.8米,直径0.35米至0.4米,重约5公斤:”鼓内纸裱糊,诸面瓦渣粉泛模,两根拉黄较叉,系以铜陵;鼓身外表白布缠裹涂以油漆,多为黑红相间,绘以泥金饰狮子滚绣球、牡丹、龙凤等图案;鼓面中心绘太极八卦图案:鼓头边缘分别用“富贵不断头”花边装饰:鼓帮两头铁钉环二,以栓背带。
鼓带细长,鼓手斜挎肩上,置鼓于膝下。
“兰州太平鼓在兰州民间具有十份尊崇的地位,是年节时必不可缺少的仪式与节目。
考证并研究兰州太平鼓的起源,对于我们发掘古典艺术,研究古代兰州地区民间风俗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为兰州地区特有的鼓舞艺术,关于它的来源与起源却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定论。
关于兰州太平鼓的起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说法:一是徐达造鼓说。
这种说法在兰州民间广为流传,兰州百姓口口相传,延续至今。
二是讶鼓说。
曹燕柳在《太平鼓正源》中考证,真正发明发明太平鼓的并非是徐达,而是北宋神宗熙宇初年拓边复地的名将王韶(字子醇)。
浅论兰州太平鼓舞文化艺术作者:晁玥来源:《北方音乐·上半月》2014年第01期摘要:甘肃兰州太平鼓,是兰州地区独有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
本文通过对其历史、现状以及继承与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与剖析,并希望寄此能为这一民间艺术的延承作以宣传。
关键词:太平鼓;鼓舞;民间习俗;艺术特色;传承一、兰州太平鼓舞的源由及其外形特点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兰州太平鼓,是甘肃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风俗的鼓舞文化,流传于兰州、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
关于它的源由说,有一个传奇般的故事在民间渲染着这一鼓文化的内涵:关于兰州太平鼓的源由,有一个传奇般的故事在民间渲染着这一鼓文化的内涵。
相传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为了中原和江南地区去元入明,便派徐达和冯胜两名将领征伐元军,相继占庆阳,收临洮。
当大军抵达兰州,元军大将扩廊帖木儿(又名王保保)以河为障,居高临下,固守黄河北岸,对方久攻不下,无计可施。
就在争锋相对的僵持中,徐达以老百姓在河边用木桶挑水触发灵感心生一计,仿水桶的式样做三尺长鼓,内藏兵刃,借正月十五闹元宵之际,让战士们扮成“社火”队员身挎长鼓,以锣鼓、彩旗做映衬,暗藏玄机的混入城内。
元兵观社火掉以轻心之时一举攻破城池,大败元军。
此后,百姓们欢欣鼓舞的享受着太平盛世,并赞美此鼓为“太平鼓”。
通过这个传说表达了百姓祈求天下太平的朴素美好心愿,也许正是它抒发出的这般美好,才使得人民群众世世代代信奉着,传承着……随着岁月的变迁,兰州太平鼓已经历了六百余年的历史流程,同时逐渐演变着各种复杂的形式。
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太平鼓舞已是兰州社火中最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表演形式,成为倍受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太平鼓舞的表演形式与动作分析中华民族幅员广阔,地域、民族文化多样,鼓的种类繁多,且各具地方和民族特色。
如:陕北刚劲激昂的安塞腰鼓;气势宏大的河南开封盘鼓;和吉林朝鲜族音色柔和的长鼓等等。
它们的表演技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鼓固定在鼓手身体的某一部位,双手持鼓槌以不同的节奏和身体的动律进行表演。
第37卷第5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7,N o .52021年9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S e pt .2021ʌ收稿日期ɔ2021G08G11ʌ作者简介ɔ苟晓飞(1970-),女,甘肃通渭人,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民间文化㊁戏曲理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保护探究以兰州太平鼓为例苟晓飞,张润琳(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甘肃兰州㊀730000)ʌ摘要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历史发展的见证,精神文化的结晶,为持有其的社区或群体提供认同感.而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真实性保护是颇具有争议性的一个话题,是否需要真实性保护㊁怎样进行真实性保护,都是争议的重点.以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兰州太平鼓为例,分析其在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从而对非遗保护工作中真实性保护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对真实性保护工作的相关问题提出可能的建议与对策.ʌ关键词ɔ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太平鼓;真实性保护ʌ中图分类号ɔG 127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1)05G0012G08R e s e a r c ho n t h eA u t h e n t i c i t y P r o t e c t i o no f I n t a n g i b l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e T a k eL a n z h o uT a i p i n g g ua s a nE x a m pl e G O U X i a o Gf e i ,Z H A N G R u n Gl i n(G a n s uI n s t i t u t e o f Cu l t u r e a n dA r t ,L a n z h o u 730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 t a n g i b l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i s t h ew i t n e s s o f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 n a t i o n a n d g r o u p ,a n d t h e c r ys t a l l i Gz a t i o n o f s p i r i t u a l c u l t u r e p r o v i d e s i d e n t i t y f o r i t s c o mm u n i t y a n d g r o u p .I n 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 o f I n t a n g i b l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a u t h e n t i c i t yp r o t e c t i o n i s q u i t e a c o n t r o v e r s i a l t o p i c ,w h e t h e r a u t h e n t i c i t yp r o t e c t i o n i sn e e d e da n dh o wt oc a r r y ou t a u Gt h e n t i c i t yp r o t e c t i o na r e t h e f o c u so f c o n t r o v e r s y .T h i s p a p e rw i l l t a k eL a n z h o uT a i p i n g g u ,a f o l k Gd a n c e I n t a n g i b l eC u l G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p r o j e c t ,a s a ne x a m p l e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p r o b l e m s a r i s i n g i n i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o a s t od i s c u s s t h e r e l e v a n t i s Gs u e s o f a u t h e n t i c i t yp r o t e c t i o n i n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o f I n t a n g i b l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F i n a l l y ,s o m e p o s s i b l es u g g e s t i o n sa n d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a r e p u t f o r w a r d f o r t h e p r o b l e m s r e l a t e d t o a u t h e n t i c i t yp r o t e c t i o n .K e y wo r d s :I n t a n g i b l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L a n z h o uT a i p i n g g u ;a u t h e n t i c i t yp r o t e c t i o n ㊀㊀一㊁引言兰州太平鼓作为甘肃民间舞蹈,主要流布于兰州市各区县及周边部分地区,其多样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动作㊁富有观赏性的表演队形等特点,为它在民间的长期延续留存与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兰州太平鼓即为其中之一.早年间,关于太平鼓的研究多集中在其作为民间舞蹈艺术的相关内容上,以民俗文化研究为主.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也出现了一批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对太平鼓进行研究的文章.但是已有的文章多以太平鼓的发展现状和政策法规研究为重点,少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为切入点的文章.真实性保护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之一,在应用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论.真实性保护是否会对非遗的活态流变性产生影响㊁真实性的范围由谁来界定㊁如何把握真实性保护的 度 等是争论的主要问题.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真实性问题进行讨论,本文将以兰州太平鼓为例,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来判定真实性保护在现实条件下的作用以及意义.二、兰州太平鼓的起源与发展(一)兰州太平鼓的起源太平鼓,属于我国民间的传统鼓舞艺术,有两种主要形制,其一是扇鼓样式的太平鼓,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㊁北京及周边,在陕西㊁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其二是直筒样式的太平鼓,即兰州太平鼓,主要流行甘肃省兰州市及其下属的各县㊁镇辖区内.兰州太平鼓,在民间又称背鼓㊁武鼓㊁筒子鼓等,直到20世纪90年代,经过统一体制的规范,才正名为 兰州太平鼓 .兰州鼓文化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兰州处于北纬35ʎ32ᶄ~37ʎ04ᶄ㊁东经102ʎ45ᶄ~104ʎ30ᶄ之间,石质山地㊁黄土丘陵环绕狭小盆地,虽地理条件恶劣,但穿城而过的黄河,为鼓文化的孕育提供了可能.兰州的气候属于半干旱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而苦寒,多冰雹㊁霜冻等灾难性天气.在寒冷的冬日,人们敲打太平鼓,向上天祈愿来年的风调雨顺与丰收;面对突如其来的冰雹灾害,隆隆的鼓声是避邪驱灾的仪式;而红色的太平鼓身与鲜艳的彩绘花纹则为西北荒凉的冬日增添了一抹鲜艳的色彩.兰州虽地理与气候条件恶劣,但依托于黄河也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马家窑的彩陶文化辉煌绚烂,说明早在五千年前,先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其后,除了中央政权,西秦㊁吐谷浑㊁金㊁西夏等各民族政权先后在这片土地上交替,羌人㊁匈奴㊁鲜卑㊁女真等民族也在此交流融合.古老而多样的文化为兰州太平鼓的服饰道具增添了多元的色彩.兰州地处西北,处于中原民族与边疆游牧民族的版图分界线,自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兰州作为边疆地区咽喉要道的作用就愈发明显.军屯遗俗,对兰州太平鼓的打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也是兰州太平鼓区别于其他鼓舞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关于兰州太平鼓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陶鼓起源说.李贺年等学者持陶鼓为兰州太平鼓的鼻祖这一观点.此处的陶鼓指的是在兰州市永登县乐山坪马厂类型遗址出土的和在甘肃青海交界地区征集到的半山 马厂类型的陶鼓,此两类陶鼓形状上窄下宽,呈喇叭形,与直筒状的兰州太平鼓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虽从广义上讲,陶鼓历史悠久,兰州太平鼓存在由陶鼓逐渐演变进化而来的可能性,但如果将二者视为一一对应的起源与发展的关系,也显得有些牵强附会.2.讶鼓起源说.这一观点是由甘肃省艺术研究所曹燕柳先生在«太平鼓正源»[1]一文中提出的,其依据是宋人彭乘的笔记«续墨客挥犀»: 王子醇初平熙河(今甘肃中部与青海东部地区),边陲宁静,讲武之暇,因教军士为讶鼓戏,数年间逐盛行于世,其举动舞按之节与优人之词,皆子醇所制也.或云:子醇尝与西人对阵,兵未交,子醇命军士百余人装为讶鼓队,绕出军前,虏见皆愕眙,进兵奋击,大破之. 后经过改造编排成为如今的兰州太平鼓.但文中并未对此处所提 讶鼓 的形制与现在的 太平鼓 的形制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在那贞婷的«西北农耕文化的象征与隐喻»[2]中,提到讶鼓在宋徽宗时期因 有伤风败俗之嫌 而被禁止,民间遂改名为太平鼓①.但其后经过其他学者的考证,认为这种被官方所禁止而改名的讶鼓,应当是上文提到的扇形太平鼓,而非兰州太平鼓②.但在关于兰州太平鼓研究的早期文献中,仍有部分观点受这一说法的影响.3.军屯起源说.这一说法主要流传于甘肃民间,主要内容是明初将领徐达在进攻由元军王保保占领的兰州城(部分地区在具体城池的说法上有差别)时,久攻不下,遂令军士化妆为元宵节参加社火队的百姓,将兵器藏入鼓中,混入城内,里应外合攻下城池.由于缺乏更具体的考证资料,虽历史上这一时期确有徐达与王保保之战,且有 黄云动杀气,战鼓声震地 的记载③,但在具体时间㊁地点和内容上有所出入,故这一说法也难以得到确切证明.此外,还有祭祀起源说㊁羯鼓起源说等等.由于早期文物史料的缺乏,关于兰州太平鼓的起源,虽众说纷纭,却难以一锤定音.不过基于兰州的历史背景和兰州太平鼓的表演特点,目前官方认可第三种说法,即兰州太平鼓的起源与当地军屯历史有关,本文也持这一观点.(二)兰州太平鼓的发展明清时期,在史志和其他历史文献中,对兰州太平鼓的记载较少,仅在部分描写过年的诗词散文中有所记载,邓明先生对这些文字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整理收集[3].由此或可得出,在明清时期兰州太平鼓可能是作为年节时的一种表演而存在的.清后期至民国,关于兰州太平鼓的记录与描述逐渐增多.如在«兰州竹枝词»中就提到: 金钱再买乐如何,路转星桥灯火多.的是人间春不夜,满城都唱太平歌. 这也是文献中第一次出现 太平 二字④.根据这些文献,兰州太平鼓的发展轨迹得以梳理:1.民间社火.民国时在文献中就有所提及: 今日住兰州.今日街上锣鼓喧阗,盖市民新年闹社火以取乐也 又有十数人负椭圆形之大鼓旋转跳击,均有节奏,俗称太平鼓,闻此风惟兰州最盛. ⑤此时兰州太平鼓属于民间社火中的表演内容,起到祭祀㊁驱灾㊁祝福的作用,主要在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间,与其他社火项目一同表演.以各村为主要表演单位.在社火表演后,往往将鼓与道具封存,直到来年才又拿出,并不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2.广场文化.20世纪90年代,为了参加文化部举办的 中国舞 蓉城之秋 邀请赛,兰州市邀请徐琪执导兰州太平鼓,由于先前兰州太平鼓缺少统一规范,在各村镇打法或多或少皆有不同,徐琪决定对其进行整理.这是兰州太平鼓规范化与统一化的开始,也为之后的传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兰州太平鼓队又先后参加了北京亚运会外围演出(1990)㊁国庆50周年首都国庆联欢晚会(1999)㊁香港鼓乐节(2003)㊁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暖场表演(2008)等一系列演出,知名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也逐渐被大众认可,成为兰州的一张 城市名片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太平鼓也逐渐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表演等场景中.3.舞台实践.随着兰州太平鼓的知名度的逐渐增加,出现了一批以其为对象的艺术作品,代表作有甘肃省陇剧团参加1992年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大型陇剧«天下第一鼓»,该剧以兰州太平鼓手为主角,不仅反映与探讨了现实,更是将太平鼓的打法㊁阵法融入舞台表演中,展示给大众.它既是一部出色的舞台作品,又对兰州太平鼓的推广与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还有兰州市群艺馆(现名兰州市文化馆)1997年排演的«社火归来»等舞蹈作品,都通过多种形式对兰州太平鼓进行了表演与阐释.以上提到的三点,并不是呈单一发展的线性趋势,而是逐层叠加,愈发展,愈丰富.兰州太平鼓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从分散走向统一,从自娱自乐走向大众认可,从特殊活动走向日常生活.如今在兰州,逢年过节,在甘肃省榆中县㊁皋兰县的村镇上,太平鼓依然随着社火队走场演出;非年节时,各种活动开幕式表演或是开业庆典上也总会出现太平鼓队的身影.兰州太平鼓,已经走出了正月表演的限制,走进了人民的生活.三、兰州太平鼓的特点(一)兰州太平鼓的表演特点作为一项民间舞蹈艺术,兰州太平鼓的表演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太平鼓的打法和表演行进中的队列设计.1.兰州太平鼓的打法早期由于各地的太平鼓队都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在兰州三县五区内,各地打法均有不同.直到20世纪90年代,兰州的文艺工作者开始对兰州太平鼓的打法进行整理和归纳,并用 跳㊁跃㊁翻㊁转㊁闪㊁展㊁腾㊁挪㊁骑㊁纵 等七个动词对太平鼓的舞蹈动作进行了总结;此外,据传兰州太平鼓鼓的舞蹈架势与武术 小洪拳 息息相关,故在动作中可见 鹞子翻身 扫堂腿 等武术动作.兰州太平鼓的主要打法有走鼓㊁闪鼓㊁转鼓㊁骑鼓㊁过鼓等,各打法中又有 白马分鬃 猛虎下山 回头望月 等招式,如今经过统一整理,已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打法体系.兰州太平鼓分高鼓㊁中鼓㊁低鼓三种打法,三者流行于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表演动作,最重要的区别是鼓身所处的位置有所不同,高鼓击打动作高过头顶,中鼓环绕腰胯,低鼓最为特殊,鼓身低至脚面,鼓手需配合挪骑步法进行表演.但因太平鼓表演动作组合多变,所以三者间也并无绝对的界限.但是,由于高鼓和中鼓的技法运用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表演难度较低,便于进行现代化的改编与表演,目前更多见的为此两种打法,独具特色的低鼓打法却在太平鼓表演中被逐渐淡化了.2.兰州太平鼓的队列设计兰州太平鼓由走鼓㊁棋盘击㊁阵法表演和太平歌四部分组成,除太平歌外其余皆为队列设计.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如今的太平鼓表演多只表现前两部分,阵法表演已不多见.走鼓,即背挎太平鼓,击鼓前行;棋盘击,即列方阵,在方阵位置上进行表演.而兰州太平鼓的阵法表演则类似于战场阵法,是兰州太平鼓独有的表演特色之一.表演者在场地中挪移穿插,摆出阵法,有 燕子双飞阵 一字长蛇阵 四门兜底阵 破门激战阵 两军双垒阵 铁绳奎子阵 将军不下马阵 等种种阵法,体现出鲜明的军事风格.经过90年代的重新整理后,阵法表演也被重新编排,出现了 乾旋坤转 三阳开泰 五福庆典 麦浪滚滚 跃马扬鞭 黄河激浪 等新的表演套路,虽更适用于舞台表演,但过于偏向现代化㊁模式化,失去了兰州太平鼓阵法表演的原有特征.图1㊀ 燕子双飞阵图2㊀ 四门兜底 阵(二)兰州太平鼓的文化特点兰州太平鼓的最主要的文化特点即是其表现出的浓厚的军事遗风.无论是来源自武术动作的鼓舞动作,还是类似行军布阵的表演阵型,乃至于流传在民间的 军队曾用太平鼓攻城 的传说,都显示出兰州太平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本地军事重镇气息的影响,这也是兰州太平鼓区别于其他鼓舞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别具一格的低鼓打法使兰州太平鼓的表演动作独树一帜,而古战阵法则使表演更雄浑大气,观者如置身古战场,充分体现出西北粗犷豪迈的文化特色.兰州太平鼓还蕴含了祈祷丰收㊁爙灾祈福的巫术文化㊁鼓面绘制的太极图案所代表的太极文化以及每个地区独特打法的区域文化,这都为太平鼓注入了独有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意义.四、兰州太平鼓保护传承应遵循的活态性与真实性原则㊀㊀兰州太平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其他非遗代表性项目一样,在保护和传承中要遵循活态性与真实性原则,但在具体的保护传承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活态性和真实性的关系,是要探讨的重要课题.(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区分的重要特征.这里的 活态 ,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既是 鲜活的 ,也是 动态的.贺学君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中提到: 与作为历史 残留物 的静止形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还继续存在,就始终是生动鲜活的.这种 活 ,本质上表现为它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创生并传承她的那个民族(社群)在自身长期奋斗和创造中凝聚成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集中体现为共同信仰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 要之,特定的价值观㊁生存形态以及变化品格,造就了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特征. [4]简言之,随着时间的推移㊁社会的变迁,群体的文化㊁精神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依托于这一群体而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随之而产生变化.此外,与物质文化遗产的静态传承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往往是动态的.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 社会实践㊁观念表述㊁表现形式㊁知识㊁技能及相关的工具㊁实物㊁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的定义⑥,许多非遗项目的表现与传承都以行为和语言为主,这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动的㊁变化的,是充满生命力的.(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真实性,是英文 A u t h e n t i c i t y 的译名,在国内又被翻译为真实性㊁原真性等,这一概念在哲学㊁政治学㊁心理学等领域也有所提及,于20世纪60年代被逐渐引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和1994年的«奈良真实性文件»进一步强调了真实性保护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意义,即保护文化遗产原生的㊁本来的㊁真实的样貌,以保护其物质形态与历史见证的真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保护时也面临着真实性这一问题,但由于非遗保护对象的特殊性,在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产生了分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并未提及 真实性 这一概念,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中则提出 真实性与排他性不应构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担忧和障碍 ⑦,并 从2011年开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每年都把真实性(a u t h e n t i c i t y)列入提名草案使用的不恰当用词 [5].由此可见,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保护是持不太认同乃至于否定的态度的.国内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 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的依据和核心,2011年«中华人民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则在第一章第四条中明确提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㊁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在我国非遗保护中,真实性保护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认为,国际与国内之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方面产生如此大分歧,究其原因是实际情况的不同.以欧美为首的西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少数族群的技艺㊁文化等为主,大多面临的是生命力逐渐消失㊁难以融入现代社会的状况,急需的是让非遗活起来不至于失传,所以认为过于注重真实性是限制非遗的发展可能性,会影响非遗的活态发展;并且非遗的真实性应当交由非遗的持有者来判断,基于他人形成的 是否真实 的判断,对非遗传承的主体的权利产生了影响,所以真实性在非遗保护中是不应被强调的.而在国内,我国非遗面临的一大问题恰恰是因为受到各种外来文化因素的冲击,因此而面临着被改变或消失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强调活态性或真实性,而是要二者平衡发展.此外,国内非遗的保护工作往往以政府为主导,一项非遗项目的认定,需要专家学者㊁政府部门等的多方面调研与审批,这就对非遗项目是否是 真实的提出了要求,强调真实性,也是为了在保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存非遗项目的原有面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㊁艺术科学资源㊁经济资源等价值,并借由这些资源而具有了见证历史㊁传播文化艺术与科学知识,创造经济价值等诸多功能,进而有了历史见证价值(或称记忆价值)㊁精神文化价值㊁艺术审美价值㊁科学认知价值㊁经济开发价值等多样的价值[6].在这些价值之外,非遗最重要的价值体现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即某一群体中或个人与个人之间对于某一文化产生了共同的认可, 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㊁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㊁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 [7].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也提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 .由此可见,为特定群体提供文化认同正是非遗的作用之一.反之也可以说,假如一项非遗无法为持有其的群体提供文化认同,那么这项非遗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就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对于群体来说,判断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提供了文化认同,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 价值的有无.这里的价值主要强调的是历史见证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历史见证价值是群体发展延续的共同记忆,精神文化价值则是群体间相通的精神内涵,这二者是群体认可的重要来源.对于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审美价值㊁科学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体现较为直观,历史见证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难以直接体现,而真实性就是这两种价值实现的前提.在保护过程中强调 真实性 ,正是因为只有真实的㊁ 原汁原味 的非遗,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见证㊁精神内涵的本质体现.如果一项非遗被加入了太多的外来因素,那么这项被 加工 过的非遗还能用来重现原来的历史㊁展示群体本来的精神内涵吗?恐怕是不行的.综上,真实性是非遗价值得到正确体现的前提,而非遗价值又是得到文化认同的依据,因此,在非遗保护的工作中注重真实性的保护,是让非遗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条件.(三)活态性与真实性的取舍活态性与真实性,二者似乎存在着一些冲突,但这并不说明它们是完全对立的.不管是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还是真实性保护,本质都是为了非遗更好地进行传承.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这二者不应是二选一,而应做到统筹兼顾.这就要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相关的传承人与工作人员要做到心中有数,对非遗的各项内容有着较为准确地把握.哪些内容是应当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以保持生命力;哪些内容是非遗的核心与本质,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遗失或改变.这样才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传播的过程中,因真实性保护的不足而造成非遗价值的缺失㊁失去群体的文化认同.五、兰州太平鼓传承发展的活态性与保护的真实性之间的矛盾㊀㊀兰州太平鼓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在处理活态性和真实性的关系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发展上的矛盾.(一)低鼓打法的淡化低鼓打法,是兰州太平鼓的重要特色打法之一,也是传统兰州太平鼓表演的主体.大部分的鼓舞艺术,如安塞腰鼓㊁威风锣鼓等,鼓往往固定于腰胯附近,而太平鼓的低鼓则是鼓带在肩头鼓在脚面.也因为低鼓的独特位置,才有了长长的鼓鞭挥舞和鼓身翻飞的动作架势,为表演增添了豪迈色彩.此外,低鼓打法节奏缓慢沉着,一击一击格外有力,这也是兰州太平鼓的特色之一.但是,低鼓打法相较于中鼓和高鼓打法,可改动重编的余地较小,动作难度更大,对鼓手的要求更高,所以现在大部分表演队主要表演高鼓㊁中鼓打法,有意地减少了低鼓打法在表演中的比重.这种做法虽然增加了太平鼓表演的观赏性㊁降低了鼓手表演的难度,客观上促进了太平鼓的传播发展,但是却失去了兰州太平鼓的原有特色.(二)武术内容的改编在前文提到,兰州太平鼓的打法架势,与传统武术 小洪拳 息息相关,所以虽然太平鼓是传统舞蹈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其实单就表演动作而言更偏向于武术,动作粗犷潇洒,招式硬朗有力.兰州太平鼓之所以在兰州附近长久流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兰州附近,尤其是榆中㊁皋兰两县尚武成风,太平鼓的鼓手也往往是习武好手,村村之间逢年过节太平鼓队的交流也称得上是武艺的 切磋 ,武术文化与太平鼓文化相辅相成.但是太平鼓的武术特色也面临着流失,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习武之人更是寥寥,传统的武术难以传承,许多太平鼓手对于含有武术内容的击鼓架势,只得其形而难得其神;在城市,一些依托于私人表演单位的太平鼓队,在排练动作时为了提升观赏性,会聘请舞蹈表演的专业人员对动作进行改编,虽然表演更加整齐好看,但却失去了原有的英武气魄.武术内容的流失与改编,直接造成的是兰州太平鼓原有精神气质的改变,也因此许多本地人感叹: 很少再见到有气势的太平鼓表演了.(三)古战阵法内容的忽视在前文提到,兰州太平鼓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浓厚的军事遗风,而古战阵法表演则是军事遗风的重要体现,然而在现在的表演中,古战阵法表演也逐渐面临着被忽视的尴尬境地.古战阵法表演,对于太平鼓队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古战阵法对鼓队人数有所要求,只有人数较多才能实现 战 和 阵 的表演效果,如果人数不够,表演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另一方面,古战阵法队形变换多样,对指挥和鼓手素质要求较高,稍有闪失现场就会变得杂乱无章;此外,表演场地这一客观因素也对古战阵法表演造成了限制,阵法表演为了体现出交错变换的战斗场景,需。
武术研究2019年3月第4卷 第3期兰州城关区太平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张子兵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 要:兰州太平鼓是兰州市郊区的一种传统民间鼓舞,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文章简单介绍了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起源、形制特征、表演形式,分析了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为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兰州城关区 太平鼓 现状 对策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9)3—0126—031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们生活的现代化,西方文化如潮般涌入我国,加上我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不太重视,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强烈冲击,导致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危险。
兰州太平鼓是流传在兰州市郊区农村的一种传统民间鼓舞,是兰州市民间艺术的瑰宝,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兰州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探究太平鼓的源起和其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变,重视太平鼓在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中的作用,充分挖掘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民俗性及健身性等特征,对于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兰州城关区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2 兰州太平鼓的起源与发展2.1 兰州太平鼓的起源对于兰州太平鼓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其中,主要有陶鼓起源说,讶鼓起源说,羯鼓起源说,以及各种民间传说等。
由于陶鼓距今年份久远,讶鼓和羯鼓的造型特征及打击方式与今天的兰州太平鼓有着本质的差异,说兰州太平鼓是由它们演变而来的话,则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考证。
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说法为:明初,朱元璋派徐达西征,兵围兰州,很长时间不能攻破。
大将军徐达有一次在巡视时经过一条河,见到老百姓正在用木桶挑水,由此受到启发,于是下令让工匠制作了许多三尺长的鼓,让士兵们把兵器藏在做好的长鼓里面,当时正好赶上过元宵节,于是,就让能征惯战的士兵把藏着兵刃的长鼓挎在身上,扮作社火队员混入兰州城里面,将士们里应外合,极其顺利的攻下兰州城,人们为纪念这次伟大的胜利,这种又粗又长的鼓被后人称为“兰州太平鼓”。
天工|2023年第13期[摘 要]在兰州太平鼓6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中,甘肃人民凭借自己的智慧在其原有文化内涵及功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完善与创新。
由于甘肃兰州地区独特的气候及地理环境,生产方式较为复杂,造就了独特的兰州太平鼓文化。
受正月闹灶火、年节祈福、祭祀等民俗的影响,兰州太平鼓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各种文化的融合也使兰州太平鼓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如今,年轻人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认知不足,影响了后备人才的培养,导致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与发展不理想。
针对兰州太平鼓的传承现状进行深入探究,并提出传承与发展路径。
[关键词]非遗;兰州太平鼓;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13-0070-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韩冬梅.非遗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与发展探析[J].天工,2023(13):70-72.韩冬梅 甘肃开放大学非遗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与发展探析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电大社区教育中的‘非遗’传承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0A -2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韩冬梅(1975—),女,汉族,甘肃临夏人,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地方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承的无形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1]其范围十分广阔,包括传统口头文学,语言与方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传统体育和游艺等[2]。
非遗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并为社区和群体带来身份认同感和历史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3]。
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很多人在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过程中,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走进兰州太平鼓活动策划:张立强活动参与:张立强王宁韩军孝报告撰写:张立强摘要兰州太平鼓流传于甘肃省兰州、皋兰、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
太平鼓是兰州地区城乡人民喜爱的汉族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
每逢大的庆典活动,太平鼓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显示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英雄气魄,其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
甘肃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
2006年5月20日,兰州太平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兰州太平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兰州太平鼓天下第一鼓扬名亚运会盛世的颂歌导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因灾难人们就要驱魔祛邪,因战争人们要祈求和平,因盛世人们就要欢腾高歌。
震天动地的太平鼓就成为人们宣泄情感的一种媒介。
伴随着时代的步履,兰州人敲响着太平鼓赶走了昨日的苦涩,步入了清明景和的太平盛世。
文献综述兰州太平鼓是世界独有的民间鼓舞文化艺术,木质鼓身彩绘龙狮,牛皮鼓面皆绘太极,鼓身重十数斤不等。
鼓者几十乃至几百,阵容雄浑,旌旗指挥,锣钹击节,鼓身飞扬,起落有序,表演时左手扣环,驾驭鼓身,右手持鞭击打鼓面,身法刚健多变,节奏时缓时骤,鼓阵开阔进退,鼓声雄浑激越,充盈天地,气势磅礴,奇伟壮阔,神似黄河排浪百折不挠,势如万马奔腾惊心动魄,声同春雷滚滚,山河振振,方圆十数里皆闻。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将分别从太平鼓的闻名天下,历史悠久,气势磅礴,社火习俗,传承发展,文化特征,打法及阵法,特征,创新实践,传说等带您走进兰州太平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一、兰州太平鼓,“雄风”震天下(一)、农民艺术团兰州太平鼓艺术团是由皋兰县西岔镇农民组成的民间文艺团体,1990年赴京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时叫“兰州太平鼓队”,1999年在首都参加国庆50周年联欢晚会时改为现用名。
艺术团团长庞炳说,他们在皋兰县参加比赛时称“西岔镇兰州太平鼓艺术团”,在兰州市称“皋兰县兰州太平鼓艺术团”,参加全省乃至全国性的比赛和表演时,则直接称中国·兰州太平鼓艺术团”———这是一种艺术,不是哪几个人或哪一个小地方的,是黄河文化的精髓,是甘肃的艺术品牌。
兰州六中太平鼓的开展现状与对策作者:康轩瑞来源:《楚商》2016年第04期根据国家教育系统对体育课程的安排,初中每个年级一周体育教学课有三节,高中年级每周教学课有两节。
两个年级每天下午一个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
具体的校本体育课程开课情况为初中年级每周三节体育课中有一节为太平鼓内容,下午大课间学生自主学习太平鼓。
高中年级两周实施一次太平鼓课程,大课间学生根据兴趣自主学习。
兰州六中还积极邀请兰州太平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生教授太平鼓技艺,使学生能够更好学习太平鼓技艺。
在校园中张贴兰州太平鼓的文化宣传海报,使学生能够了解太平鼓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全方位的了解太平鼓,学习太平鼓。
每年举办以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国学精粹为主旨的托起希望,放飞梦想的体育文化节活动,活动期间各班学生进行太平鼓表演的比赛,并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评分指导,对表演较好的班级进行奖励。
以体育文化节为契机学校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在操场尽情挥舞鼓鞭,使学生能够做到学校倡导的:“我学习,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兰州六中为推进太平鼓为学校校本体育课程,加强了体育教师队伍对兰州太平鼓技艺的学习了解,给每位体育教师发放了兰州太平鼓的表演光碟,使体育教师能够更好的学习太平技艺,从而提高教学技艺。
学校还加大了对兰州六中太平鼓作为校本体育课程的宣传,把记者请进学校,对学生教师进行采访,从而激发学生教师的学习教授积极性。
在兰州当地报刊进行刊登,使学生家长了解兰州太平鼓走进校园的积极作用,使家长能够支持学生走进操场舞动太平鼓。
在场地器材方面兰州六中现有三百米塑胶操场,一块小型足球场。
一块网球场。
两块排球场,一间60平米力量房。
200米室内跑廊。
太平鼓有30面。
鼓鞭60条。
锣15面。
学校对现有的场地器材进行合理运用,使学校的场地在课外活动期间没有一块空闲,全部投入使用从而满足学生进行太平鼓技艺学习。
在学校校本体育课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整堂校本体育教学课中教师是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
走进兰州太平鼓走进兰州太平鼓活动策划:张立强活动参与:张立强王宁韩军孝报告撰写:张立强摘要兰州太平鼓流传于甘肃省兰州、皋兰、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
太平鼓是兰州地区城乡人民喜爱的汉族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
每逢大的庆典活动,太平鼓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显示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英雄气魄,其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
甘肃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
2006年5月20日,兰州太平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兰州太平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兰州太平鼓天下第一鼓扬名亚运会盛世的颂歌导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因灾难人们就要驱魔祛邪,因战争人们要祈求和平,因盛世人们就要欢腾高歌。
震天动地的太平鼓就成为人们宣泄情感的一种媒介。
伴随着时代的步履,兰州人敲响着太平鼓赶走了昨日的苦涩,步入了清明景和的太平盛世。
文献综述兰州太平鼓是世界独有的民间鼓舞文化艺术,木质鼓身彩绘龙狮,牛皮鼓面皆绘太极,鼓身重十数斤不等。
鼓者几十乃至几百,阵容雄浑,旌旗指挥,锣钹击节,鼓身飞扬,起落有序,表演时左手扣环,驾驭鼓身,右手持鞭击打鼓面,身法刚健多变,节奏时缓时骤,鼓阵开阔进退,鼓声雄浑激越,充盈天地,气势磅礴,奇伟壮阔,神似黄河排浪百折不挠,势如万马奔腾惊心动魄,声同春雷滚滚,山河振振,方圆十数里皆闻。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将分别从太平鼓的闻名天下,历史悠久,气势磅礴,社火习俗,传承发展,文化特征,打法及阵法,特征,创新实践,传说等带您走进兰州太平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一、兰州太平鼓,“雄风”震天下(一)、农民艺术团兰州太平鼓艺术团是由皋兰县西岔镇农民组成的民间文艺团体,1990年赴京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时叫“兰州太平鼓队”,1999年在首都参加国庆50周年联欢晚会时改为现用名。
艺术团团长庞炳说,他们在皋兰县参加比赛时称“西岔镇兰州太平鼓艺术团”,在兰州市称“皋兰县兰州太平鼓艺术团”,参加全省乃至全国性的比赛和表演时,则直接称中国·兰州太平鼓艺术团”———这是一种艺术,不是哪几个人或哪一个小地方的,是黄河文化的精髓,是甘肃的艺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