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太平鼓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作文兰州太平鼓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标题:家乡的风俗--兰州太平鼓大家好,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兰州的一个有趣的民俗--太平鼓!我家就住在兰州市区,每逢春节或者重大节日的时候,城里街头巷尾总能听到震天响的鼓声。
原来那就是太平鼓的热闹场景啦!太平鼓是甘肃省兰州地区独有的民间傳统文化,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太平鼓队伍一般都由十几个人组成,有人敲锣打鼓,有人捶铃撞钹,有人吹喇叭。
队伍中间则有几个人负责舞龙舞狮,后面是一些穿戏装的小丑,手持小鼓户门击舞。
大家一起摇旗呐喊,热热闹闹地沿街游行,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看到热闹的行人也会加入进来,一起High 兴地歌舞。
太平鼓队伍最吸引人的就是那精彩绝伦的舞狮和舞龙表演了。
舞狮要两个人合作,一人冒充狮头,一人当狮尾。
他们会摇头晃脑,张牙舞爪,狰狞威武;又会做出可爱讨喜的姿态逗弄小朋友。
舞龙则需三至四人合作,舞者们挺举着长长的彩龙慢慢曲折舞动,龙身轻盈地在空中翻腾扭动,时而熟睡,时而振翅欲飞,极为精彩。
除了舞龙舞狮,太平鼓队伍中的小丑们也很出众。
他们身穿花里胡哨的戏服,脸上画着夸张的妆容,手持小锣小鼓边走边敲,还会随时大喊"恭喜发财"、"万事如意"来祝福路人。
小丑们搞怪的动作逗得大人小孩都乐不可支。
太平鼓队伍游行时响亮的锣鼓声、喇叭声、铃铛声、欢呼声汇成一片,将整个城市的热闹气氛渲染得十分热烈,给人一种喜庆祥和的感觉。
大家都说听到太平鼓的锣鼓声,就像迎接了新年的脚步声,预示着吉祥如意的到来。
所以人们都很喜欢太平鼓,把它作为自己辞旧迎新的重要仪式。
我最喜欢太平鼓队伍到我家门口表演的时候。
那阵阵锣鼓声和诙谐的舞狮舞龙总能让我高兴得合不拢嘴。
爸爸妈妈会给小丑们塞一些压岁钱,小丑就会使劲摇铃敲鼓祝福我们新年快乐。
当然,我们全家人也会和太平鼓队伍一起载歌载舞,家里外里洋溢着新年的喜气洋洋。
太平鼓不仅是我们兰州人迎新春、庆丰年的民俗,也是我们热爱家乡、认同家乡文化的一种情怀。
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与发展导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因灾难人们就要驱魔祛邪,因战争人们要祈求和平,因盛世人们就要欢腾高歌。
震天动地的太平鼓就成为人们宣泄情感的一种媒介。
伴随着时代的步履,兰州人敲响着太平鼓赶走了昨日的苦涩,步入了清明景和的太平盛世。
任何一种民间文化形式的形成都蕴含着一定的人文、历史和地域特色,太平鼓的形成就是兰州地区部分艺术元素的集中组合。
太平鼓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乐器之一。
兰州市博物馆收藏着兰州市永登县乐山坪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彩陶鼓,史学界称它为鼓的“鼻祖”。
它和今天的太平鼓外形极为相似,被看作是太平鼓的雏形。
兰州太平鼓鼓身以红色漆之,并且绘有中华民族图腾龙的图案。
两侧用牛皮制作成鼓面,用“八卦”围绕太极图饰之。
这一系列的制作方法充分说明:擂起太平鼓而变“八卦”触阴阳,“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兴地之宜,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表露出天、地、人、鼓合而为一的思想,成为太平鼓起始的“心象”特征。
太平鼓大约出现在西汉,元狩二年汉武帝开辟西域建立丝绸之路,东西文化积聚交汇。
这时的鼓除用于战争鼓舞士气外,大多用以祭祀、舞蹈、音乐。
据《玉海》记载:“羯鼓如漆桶,两头具可击”,这就是早期的太平鼓。
更有兰州市的民间传说:明朝初年,朱元璋令徐达等将西征,收复了庆阳和临洮后一举将兰州城攻下。
惟有黄河北王保保城有元军坚守,久攻不下。
时逢元宵佳节,徐达设计,命将士装扮成社火队入城,将兵器藏于鼓中混入城中。
随着一声炮响,城内外将士里应外合击败元军,收复城池。
为了庆祝胜利不再兵刃,愿天下太平,即取此鼓名为太平鼓。
由于此事发生在春节期间,人们就约定俗成了在春节社火表演中,太平鼓是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
成为人们渴望和平、向往天下太平的情感表达方式。
兰州太平鼓自具特色,首先它的外形与其他鼓不同,鼓身长80至85厘米、直径37厘米,以圆柱体为基本造型,体积硕大,不用鼓槌,而是用麻拧成鼓条(或称鼓鞭)擂其鼓面。
甘肃民间艺术兰州太平鼓兰州太平鼓呈圆筒形,鼓身高70至75厘米,鼓面径长45至50厘米,鼓重19至22公斤,双面蒙牛皮,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挎在肩上,便于击打,同时又可将鼓抛向任何一个方向。
兰州太平鼓流传于甘肃省兰州、皋兰、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
兰州太平鼓是兰州地区城乡人民喜爱的汉族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
每逢大的庆典活动,太平鼓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显示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英雄气魄,其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
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
2006年5月20日,兰州太平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兰州太平鼓历史溯源兰州太平鼓是流传在兰州市郊区农村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关于太平鼓的来源,众说不一,有兰州市的民间传说:明朝初年,朱元璋令徐达等将西征,收复了庆阳和临洮后一举将兰州城攻下。
惟有黄河北王保保城有元军坚守,久攻不下。
时逢元宵佳节,徐达设计,命将士装扮成社火队入城,将兵器藏于鼓中混入城中。
随着一声炮响,城内外将士里应外合击败元军,收复城池。
为了庆祝胜利不再兵刃,愿天下太平,即取此鼓名为太平鼓。
由于此事发生在春节期间,人们就约定俗成了在春节社火表演中,太平鼓是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
兰州太平鼓的特色与文化象征兰州太平鼓自具特色,首先它的外形与其他鼓不同,鼓身长80至85厘米、直径37厘米,以圆柱体为基本造型,体积硕大,不用鼓槌,而是用麻拧成鼓条(或称鼓鞭)擂其鼓面。
擂鼓时,鼓发音低沉而浑厚,鼓手的动律是人舞鼓、鼓带人、人鼓合一。
鼓的上、下、跃、翻、骑、闪、展、腾、挪等打法丰富,充分体现着鼓手与鼓的相互交融、纵横离合。
可以说它的打法独领鼓道的风骚。
任何一种民间文化形式的形成都蕴含着一定的人文、历史和地域特色,太平鼓的形成就是兰州地区部分艺术元素的集中组合。
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兰州太平鼓,不仅在北京亚运会、国庆50年大典等重大活动中进京演出,今年春节期间还应邀参加中国文联大联欢,在央视荧屏美美露了把脸儿。
此次将通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欢天喜地庆奥运”,向世界展示雄浑有力的铿锵鼓声和粗犷豪迈的黄河儿女风采。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垫场演出中,兰州太平鼓震响鸟巢,在世人的瞩目中,兰州太平鼓擂开了一扇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
兰州太平鼓”。
太平鼓的特点是鼓身比其他鼓都长,上面绘有龙或兽的图案,鼓面上绘着太极图。
在我小的时候,太平鼓队的规模很大,庄子里的年轻汉子都参加,,鼓队由大旗作前导,后随数十面锣钹,再后是几十乃至上百太平鼓手列队。
表演时旗为指挥,锣钹击节,鼓身飞舞,三者起落有序,配合默契、整齐划一。
记得那时鼓队都是由打大锣的庄子里的受尊敬的白胡子长老指挥着,整个队伍听着锣声或进或退,或围成一个大圈表演.他们都身穿黑衣黑裤,打扮的像戏曲里的武松打虎时的装扮,近年来,皋兰农民太平鼓队多次代表省市赴全国各地参加重大活动表演,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国庆五十周年庆典、香港鼓乐节、北京奥运会、国际非遗节、上海世博会等重大表演活动,先后获群星奖、山花奖、太阳神金鸟奖等数十个国家级大奖,誉满华夏,蜚声中外。
从兰州市区出发,向北跨过东西横亘的黄河,沿公路行驶60公里,就到了皋兰山西南麓的皋兰西岔乡铧尖村,这里就是兰州太平鼓的“发源地”了。
铧尖人历来习性好武,太平鼓在兰州擂得也最出名,数百年来,每逢正月初十开始,到元宵节进入高潮,村里村外处处听闻太平鼓的雄壮声威,尤其是来了客人,铧尖人总得摆出阵式,得意地耍耍铧尖人的威风。
本村太平鼓队的领队得知我们是诚心远道而来赶赴乡里寻访“太平鼓”,十分热情地为我们张罗,钟声一响,不到半个小时,队员就到齐了。
一队80多名壮年男子,头戴英雄巾,身穿皂隶服,腰系红丝带,脚登麻窝鞋,个个宛如京剧舞台上的武松一般英挺。
队列中,我还发现竟有一名最小的队员,只有6岁,硬要一起参加表演,小人儿肩背一个大人一般的腰鼓,很有意思。
兰州城关区太平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概述:太平鼓,作为兰州城关区的传统文化艺术表演形式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现代化发展的推进以及人们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太平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研究分析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对策,以促进太平鼓的传承和发展。
一、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现状分析1.1 文化意义太平鼓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兰州城关区的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人们娱乐休闲的一种方式,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历史渊源太平鼓作为兰州城关区的传统艺术形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经过多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技巧。
它被视为兰州城关区的民间艺术瑰宝,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口碑。
1.3 文化传承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太平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
许多年轻人对太平鼓缺乏兴趣,导致传统的表演队伍逐渐萎缩,传统技艺未能得到有效传承。
二、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对策研究2.1 引导年轻人参与鼓励年轻人参与太平鼓表演队伍的培训和传承。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开展太平鼓培训班、组织比赛和展演等,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太平鼓艺术。
2.2 创新表演形式传统的太平鼓表演形式可以结合现代舞蹈、音乐等元素,进行创新,使其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提高太平鼓的吸引力和观赏性。
2.3 宣传推广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如网络、电视等,积极宣传兰州城关区太平鼓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将太平鼓的知名度推向更广阔的领域,吸引更多观众的参与和支持。
2.4 保护与扶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太平鼓的保护和扶持力度。
建立太平鼓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推动太平鼓的传承和发展。
三、结论兰州城关区太平鼓作为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推进,太平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通过引导年轻人参与、创新表演形式、宣传推广和保护与扶持等对策,可以促进太平鼓的传承和发展,保持其在兰州城关区的文化影响力,为兰州城关区的文化多样性和传统艺术保护做出贡献。
兰州太平鼓的制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兰州太平鼓的制作流程兰州太平鼓,作为甘肃省兰州市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兰州太平⿎,错过亚运会开幕,却受史蒂⽂森⼤赞,终成天下第⼀⿎兰州太平⿎:天下第⼀⿎是这样炼成的过年了,震天的⿎声,或远或近地在⼤地上响起,营造出浓浓的节⽇氛围。
在兰州说到⿎,⾃然是指“天下第⼀⿎”之称的兰州太平⿎。
兰州太平⿎是西北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其集⿎乐、健⾝、娱乐、军演为⼀体,带着⾮常浓厚的黄⼟⽓息。
每逢重⼤节庆活动时,⼈们总是敲响太平⿎,以表达渴望太平,期盼美好⽣活的愿望。
关于兰州太平⿎的起源,有源于宋代王韶进攻河湟的讶⿎说、有名将徐达进攻兰州之说,有源⾃古代的军屯之说。
在众多观点中,以徐达⽤太平⿎攻破兰州城获胜⽽流传最⼴。
明初,明军攻克兰州后,其时北元势⼒依旧⾮常强⼤,元将王保保围攻兰州。
后徐达率明军,在今定西和兰州之间的车道岭,击破王保保主⼒,彻底稳定了兰州周边局势。
兰州宗⽒家谱记载,徐达部将宗正龙率军攻占黄河北岸的王保保城时,将兵器放⼊⿎内,扮社⽕队⼊城,⼀举夺取城门,攻占王保保城。
由此,兰州太平⿎名声⼤噪,据说还传下了:太平年求太平事;太平⼈打太平⿎。
横披“太平盛世”的对联。
六百多年过去了,兰州太平⿎早已被⼈们誉为天下第⼀⿎。
然⽽,⼈们不知道的是,兰州太平⿎的“天下第⼀⿎”称呼由何⽽来?上世纪九⼗年代前后,专家们⼜是如何发掘整理太平⿎的。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著名编导许琪讲述,她和太平⿎的故事。
蓉城之秋,兰州太平⿎,⼀鸣惊⼈ 兰州太平⿎⾛出黄⼟地的第⼀步是从蓉城开始的。
蓉城是成都的别称,兰州太平⿎为何与成都有了关系?这背后还有⼀个故事呢。
“⽂化”⼤⾰命前后,太平⿎的演出基本上偃旗息⿎。
改⾰开放后,各地虽陆续恢复了社⽕队,但存在诸多的问题。
1987年年初,获知⼀个消息中国舞蹈家协会将在国庆节期间,在四川成都举办了《中国舞蓉城之秋》的⼤型赛事。
省市⽂化部门决定派⼀⽀太平⿎队参赛,请我去做编导。
说实话,编导们都不愿意搞太平⿎。
为啥呢?整天要在太阳底下晒着,谁愿意啊。
再说,这是开创性的⼯作,搞砸很容易,搞好很难。
甘肃民间舞蹈——兰州太平鼓舞,很霸气兰州太平鼓舞,2006年先后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兰州太平鼓呈圆筒形,鼓身高70-75CM,鼓面径长45-50CM,鼓重19-22公斤,在鼓帮两头,钉有两只铁环,拴一根长背带,可挎在肩上,便于击打,又可将鼓抛向任何一个方向,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
太平鼓兰州太平鼓舞是群舞,每逢大的庆典活动,它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鼓点铿锵有力,显示了黄河人民的英雄气魄,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
鼓队有24到48人,多的达108人,寓意梁山好汉。
群舞鼓手一律头戴英雄幅,身穿皂隶服,腰系灰丝带,脚蹬麻窝鞋,身背太平鼓,左手执鞭,右手执槌,在当地称为“双鞭”,表演时鞭槌飞舞,动作刚劲潇洒。
鼓手打鼓太平鼓舞也有好多队型,并且在打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变换,比如一会是“两军对擂”、“金龙交尾”、“双重突围”,一会是“车轮旋战”、“跳打”、“蹲打”、“翻身打”,等等。
跳打翻身打蹲打太平鼓的击鼓动作融进了武术成分,幅度大,力量强,骑鼓腾跃,前打后击,表演起来十分不易。
鼓对一般以牙旗作指挥,锣钹击节,鼓身飞舞,三者起落有序,场面十分壮观。
骑鼓腾跃“蓝天白云黄土情,高原汉子擂太平,霹雳惊雷响万里,脚下腾起五洲云”,是对兰州太平鼓舞的入神描述。
蛟龙戏水兰州太平鼓常用的打法有“鹞子翻身”、“黄河激浪”、“麦浪滚滚”、“铁壁合围”、“三阳开泰”、“万马奔腾”等。
高鼓打花样,中鼓打技巧,低鼓打深沉。
锣鼓响起,鼓手围圆,先打“鹞子翻身”,一层,二层,三层,层层开花,象征着事业蒸蒸日上。
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了黄河汹涌澎拜势不可挡的架势。
黄河激浪每年春节,兰州城乡闹社火,太平鼓一直充当着想当重要的角色。
正月初三社火一开始,太平鼓队就打起锣鼓,在村里各家各户转一遍,名曰扫街,是为了打扫各家的秽气。
社火队中的太平鼓到农历正月十六,社火就结束了。
结束后,村民就修理破损的太平鼓,然后将其封存,直至来年春节,平时任何人是不许动的。
兰州太平鼓,究竟如何起源?这个金城百年家族有说法家族传说兰州太平鼓是这样诞生的兰州太平鼓是西北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其集鼓乐、健身、娱乐、军演为一体,以鼓声低沉而浑厚,鼓手人鼓合一,气势雄浑而名扬四方,有“天下第一鼓”之美誉。
关于兰州太平鼓的起源却争论不断。
目前,大体形成了三种观点:其一,依据民间传说,明朝初期,徐达、冯胜等奉命西征元军残部,为攻克永登(一说王保保城)而制作太平鼓。
其二,民国时学者张维认为,兰州太平鼓源自古代的军屯习俗。
其三,曹燕柳先生认为,兰州太平鼓的源头是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在熙河(今甘肃临洮、临夏一带)地区创始的讶鼓。
这三种说法,有的源自传说,可信度低;有的经不住推敲,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有的资料单一,不足为凭。
讲述人:宗效金兰州宗氏后裔兰州宗氏后人宗效金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流传在宗氏家族内部的太平鼓起源传说。
宗氏家谱记载,创始太平鼓的人是兰州宗氏祖先宗正龙,他曾为徐达的部将,在攻克王保保城的战斗中制作了一种长筒鼓。
宗氏家谱的记载,给人们研究太平鼓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佐证。
家族传说明初,为了消除边患,明政府在将大批江南罪犯充军甘肃的同时也迁来了大批山西晋南居民。
这些移民填补了甘肃的人口不足,也推动了本土文化的发展。
他们带来了各地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甘肃的民间习俗及生活方式。
宗氏家族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来甘肃的。
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讲古今。
这是乡村中特有的文化传承方式。
我和许多小孩坐在大炕上,听老人们讲述家族故事、三国隋唐。
听老人们讲,我们宗氏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兰州人。
我们宗氏原先居住在南京石头巷,明朝初年从江南迁到兰州。
我小时候,还看到过一幅画像,是我们宗氏家神的形象名叫叭蜡虫蝗,为人形鸡首,有三只眼睛。
据说这幅像就是从南京带来的。
我们近些年到南京中华街进行过调查,但没有找到石头巷。
《宗氏家谱》记载,兰州宗氏先祖名叫宗正龙。
明初,徐达、冯胜率军进攻西北的残元势力,宗正龙也随军来甘肃。
描写兰州太平鼓的作文
《兰州太平鼓》
在咱兰州啊,有个特别有名的宝贝,那就是兰州太平鼓。
还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我专门跑去看太平鼓表演。
那场面,真的是太震撼了!表演的人们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一个个精神抖擞的,那气势就像要去打仗一样。
最吸引人的当然还是那大大的太平鼓啦。
那太平鼓又大又圆,鼓面上还画着特别好看的图案。
打鼓的人双手拿着鼓槌,高高地扬起,然后重重地敲在鼓面上,“咚!咚!”的声音,仿佛能把人的心脏都给震得跳出来。
他们一边打鼓,一边还变换着各种队形,一会儿排成一字长蛇阵,一会儿又变成了圆形,就像在跳舞一样,可有意思啦。
周围的观众们都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
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孩子们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兴奋得不得了。
我呢,也被这热闹的氛围深深感染,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些打鼓的人,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兰州太平鼓啊,它可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咱兰州人的骄傲和精神象征。
它承载着兰州的历史和文化,也见证了兰州人的热情和豪爽。
每次看到太平鼓,我就觉得特别亲切,特别自豪。
它就像是兰州的一张名片,向全世界展示着兰州的魅力呢!
这就是咱兰州的太平鼓,怎么样,够厉害吧!。
走进兰州太平鼓活动策划:张立强活动参与:张立强王宁韩军孝报告撰写:张立强摘要兰州太平鼓流传于甘肃省兰州、皋兰、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
太平鼓是兰州地区城乡人民喜爱的汉族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
每逢大的庆典活动,太平鼓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显示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英雄气魄,其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
甘肃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
2006年5月20日,兰州太平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兰州太平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兰州太平鼓天下第一鼓扬名亚运会盛世的颂歌导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因灾难人们就要驱魔祛邪,因战争人们要祈求和平,因盛世人们就要欢腾高歌。
震天动地的太平鼓就成为人们宣泄情感的一种媒介。
伴随着时代的步履,兰州人敲响着太平鼓赶走了昨日的苦涩,步入了清明景和的太平盛世。
文献综述兰州太平鼓是世界独有的民间鼓舞文化艺术,木质鼓身彩绘龙狮,牛皮鼓面皆绘太极,鼓身重十数斤不等。
鼓者几十乃至几百,阵容雄浑,旌旗指挥,锣钹击节,鼓身飞扬,起落有序,表演时左手扣环,驾驭鼓身,右手持鞭击打鼓面,身法刚健多变,节奏时缓时骤,鼓阵开阔进退,鼓声雄浑激越,充盈天地,气势磅礴,奇伟壮阔,神似黄河排浪百折不挠,势如万马奔腾惊心动魄,声同春雷滚滚,山河振振,方圆十数里皆闻。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将分别从太平鼓的闻名天下,历史悠久,气势磅礴,社火习俗,传承发展,文化特征,打法及阵法,特征,创新实践,传说等带您走进兰州太平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一、兰州太平鼓,“雄风”震天下(一)、农民艺术团兰州太平鼓艺术团是由皋兰县西岔镇农民组成的民间文艺团体,1990年赴京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时叫“兰州太平鼓队”,1999年在首都参加国庆50周年联欢晚会时改为现用名。
艺术团团长庞炳说,他们在皋兰县参加比赛时称“西岔镇兰州太平鼓艺术团”,在兰州市称“皋兰县兰州太平鼓艺术团”,参加全省乃至全国性的比赛和表演时,则直接称中国·兰州太平鼓艺术团”———这是一种艺术,不是哪几个人或哪一个小地方的,是黄河文化的精髓,是甘肃的艺术品牌。
关于兰州太平鼓的诗句
以下是 9 条关于兰州太平鼓的诗句及例子:
1. “兰州太平鼓震天,那气势真如巨龙翻。
”
例子:你看那表演的现场,兰州太平鼓一敲起来,可不就像巨龙在天空中翻滚一般,难道不震撼吗?
2. “鼓声咚咚响不停,兰州太平鼓最动情。
”
例子:听听这咚咚的鼓声,真是让人的心跳都跟着加速了呀,这兰州太平鼓怎能不让人动情呢?
3. “兰州太平鼓呀,敲出生活的热辣辣。
”
例子:每次看到兰州太平鼓的表演,就感觉那鼓好像在敲出生活中各种热辣辣的滋味,不是吗?
4. “威风凛凛太平鼓,兰州城中绽奇光。
”
例子:哇塞,那威风凛凛的太平鼓在兰州城里可真是绽放出了奇特的光芒呀,厉害吧!
5. “兰州太平鼓韵长,声声都透着豪爽。
”
例子:你细听那兰州太平鼓的韵味,长长的,每一声是不是都透露出一股豪爽之气呀?
6. “欢快节奏太平鼓,兰州风情它来述。
”
例子:那欢快的节奏可不就是兰州太平鼓带来的嘛,它就这样静静地述说着兰州的风情呢,多有意思!
7. “兰州太平鼓激昂,像那勇士在战场。
”
例子:你瞧那兰州太平鼓敲起来多激昂呀,像不像勇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呢,好震撼!
8. “鼓动人心兰州鼓,魅力简直没法阻。
”
例子:哎呀呀,这兰州太平鼓真的是鼓动人心啊,那魅力简直没办法阻挡,是不是呀?
9. “兰州太平鼓神奇,传统文化绽光辉。
”
例子:嘿,不得不说这兰州太平鼓真神奇呀,让传统文化在它身上绽出了耀眼的光辉呢!
我觉得兰州太平鼓是兰州非常独特且极具魅力的文化象征,它那充满力量和情感的表演,让人深深着迷,应该大力传承和弘扬。
兰州太平鼓历史探源前言一为什么要提出探讨兰州太平鼓的历史问题?二弄清兰州太平鼓的历史源头重要吗?三我为什么对兰州太平鼓的历史坚持已见?第一章兰州太平鼓起源于北宋时的讶鼓有史可征一偶然的发现王韶与熙河及其人其事二关于讶鼓的传奇三北宋时期关于讶鼓的记载讶鼓在南宋及元明时期的发展第二章对民间传说中的元末明初徐达攻打兰州的历史论证一《明史》中对徐达进军兰州的记载二《明史》中徐达与王保保的元军决战地——沈儿峪三《明史》中记载的沈儿峪决战实况第三章有关兰州太平鼓的历史的诸家之说第四章当代有关兰州太平鼓的历史问题的争论第五章兰州太平鼓历史问题的回归之重要性前言一为什么要提出探讨兰州太平鼓的历史问题?为什么要提出探讨兰州太平鼓的历史问题?近日有关媒体报道说:兰州太平鼓已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一个兰州的市民,对于兰州城市名片的兰州太平鼓的入选都会由衷的感到高兴!于是,笔者急忙在互联网上查看有关兰州太平鼓的有关网页,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网页上看到了在文化部首批公布的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第118目即“兰州太平鼓”的介绍:118 兰州太平鼓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舞蹈地区甘肃编号III—15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甘肃兰州太平鼓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流传于兰州、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
兰州太平鼓呈圆筒形,鼓身高70至75厘米,鼓面径长45至50厘米,鼓重19至22公斤,双面蒙牛皮,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挎在肩上,便于击打,同时又可将鼓抛向任何方向。
兰州太平鼓是群舞,有‚大轿迎宾‛、‚黄河儿女‛、‚擂台比武‛等多种表演形式。
鼓队有24至48人,多的达108人。
鼓手在领队的号令下击锣伴奏,队形不断变换,一会儿是‚两军对垒‘、‛金龙交尾’、‚双重突围‛,一会儿是‚车轮旋战‛、‚跳打‛、‚蹲打‛、‚翻身打‛、‚岸打‛,等等。
走进兰州太平鼓走进兰州太平鼓活动策划:张立强活动参与:张立强王宁韩军孝报告撰写:张立强摘要兰州太平鼓流传于甘肃省兰州、皋兰、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
太平鼓是兰州地区城乡人民喜爱的汉族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
每逢大的庆典活动,太平鼓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显示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英雄气魄,其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
甘肃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
2006年5月20日,兰州太平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兰州太平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兰州太平鼓天下第一鼓扬名亚运会盛世的颂歌导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因灾难人们就要驱魔祛邪,因战争人们要祈求和平,因盛世人们就要欢腾高歌。
震天动地的太平鼓就成为人们宣泄情感的一种媒介。
伴随着时代的步履,兰州人敲响着太平鼓赶走了昨日的苦涩,步入了清明景和的太平盛世。
文献综述兰州太平鼓是世界独有的民间鼓舞文化艺术,木质鼓身彩绘龙狮,牛皮鼓面皆绘太极,鼓身重十数斤不等。
鼓者几十乃至几百,阵容雄浑,旌旗指挥,锣钹击节,鼓身飞扬,起落有序,表演时左手扣环,驾驭鼓身,右手持鞭击打鼓面,身法刚健多变,节奏时缓时骤,鼓阵开阔进退,鼓声雄浑激越,充盈天地,气势磅礴,奇伟壮阔,神似黄河排浪百折不挠,势如万马奔腾惊心动魄,声同春雷滚滚,山河振振,方圆十数里皆闻。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将分别从太平鼓的闻名天下,历史悠久,气势磅礴,社火习俗,传承发展,文化特征,打法及阵法,特征,创新实践,传说等带您走进兰州太平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一、兰州太平鼓,“雄风”震天下(一)、农民艺术团兰州太平鼓艺术团是由皋兰县西岔镇农民组成的民间文艺团体,1990年赴京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时叫“兰州太平鼓队”,1999年在首都参加国庆50周年联欢晚会时改为现用名。
艺术团团长庞炳说,他们在皋兰县参加比赛时称“西岔镇兰州太平鼓艺术团”,在兰州市称“皋兰县兰州太平鼓艺术团”,参加全省乃至全国性的比赛和表演时,则直接称中国·兰州太平鼓艺术团”———这是一种艺术,不是哪几个人或哪一个小地方的,是黄河文化的精髓,是甘肃的艺术品牌。
几百年来,兰州一直有一面“天下第一鼓”威震山河,它叫作太平鼓!太平鼓呈圆筒形,鼓身高七十至七十五厘米,鼓面直径四十五至五十厘米,鼓重十九至二十二公斤。
所谓太平鼓舞,自然便是以太平鼓乐为伴的舞蹈了。
作为兰州人,今年春节,我彻底成了太平鼓舞的“粉丝”。
腊月二十九,我和爸爸随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来到白塔山脚下,一片片雪白的“棉花”纷纷扬扬随风飘舞,他们打着旋儿,抱着团儿,落在中山桥上,趴在红帐篷上,附在红灯笼上,一齐欢笑着为新年的气氛点缀亮色。
四周望去,黄河上氤氲着朦胧的雾气,灯笼阵上的白塔山一袭白衣,似佳人静立在画中。
“咚咚咚……”忽然一声声沉沉的鼓声从身后传入耳中。
回头望去,只见人头攒动,大家正围成一圈,喝彩声不绝于耳。
我兴奋地挤入人群,抬眼就吃了一惊,一步之外,几十个浑身黄衣的汉子带着龙的朝气与威武,正挥舞着鼓条奋力击打着大鼓。
红色的鼓身上画着腾飞的龙,鼓条像雨点儿般击在鼓面上,牛皮鼓发出一声声龙吼,震开了雾气,传遍了宽阔的河面。
鼓手们节奏统一,边击鼓边起舞,带着黄河的粗犷和豪放。
人随鼓飞,是他们在鹞子翻身!大鼓甩过头顶,又像流星落下,再被稳稳地拽住,好似神龙摆尾!人们都目不转睛地瞪大了眼睛,用相机、用掌声、叫好声鼓励着这群挎着鼓的舞者。
那些挥舞着黄红旗帜的指挥者更加卖力,旗子变成了战旗,变成了花样百出的指挥棒,让人眼花缭乱。
但无论队形怎样变化,可那浑厚之音却始终连绵不绝。
在这一刻,人、鼓化为一体,舞蹈喜气融为一色。
虽然在雪中,鼓手们却不知不觉汗水流下脸庞,他们眼中的坚毅和认真感染了观众,喝彩声直入云霄。
“咚、咚、咚……”听啊,这鼓声是兰州人的呐喊,更是淳朴美好的祈愿,它是团圆的年味,是文化的纽带,也是兰州的心跳!。
兰州太平鼓场面作文
《兰州太平鼓》
哎呀呀,一提起兰州太平鼓,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呀!
记得有一次我去看兰州太平鼓的表演,那真的是让我终身难忘。
还没到地方呢,就听到远处传来“咚咚咚”的鼓声,那声音可有劲儿了,像是在召唤着大家快来。
等我凑近了一看,哇塞,那场面可太壮观了!一群精壮的汉子们站在那儿,每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大大的太平鼓,那鼓面红得发亮,就像他们炽热的心一样。
他们一个个穿着鲜艳的服装,扎着头巾,那精神劲儿别提有多足啦。
表演开始啦,他们就像是被注入了无穷的力量,开始奋力地敲打着太平鼓。
那鼓槌在空中挥舞着,一下又一下地砸在鼓面上,发出一声声震撼人心的巨响。
每一下都仿佛敲在了我的心上,让我也跟着激动起来。
这些汉子们的动作那叫一个整齐,他们一边敲着鼓,一边还变换着各种队形,一会儿是圆形,一会儿是方形,一会儿又分成两队对打着,真是太精彩啦!我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就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在旁边观看的人们也都被这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大家都忍不住跟着节奏拍手叫好。
有的人还跟着鼓声跳起了舞,那场面真是欢乐极了。
我也被带动起来,跟着大家一起欢呼雀跃,仿佛所有的烦恼都在这一刻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这场兰州太平鼓的表演真的是太震撼了,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直到现在,每当我想起那个场景,耳边仿佛还能听到那阵阵激烈的鼓声,心里还是会涌起一股兴奋和激动呢。
这就是兰州太平鼓,永远那么有活力,永远那么让人喜爱呀!。
兰州太平鼓舞是流传于甘肃部分地区的一种以广场表演为主要形式的汉族民间锣鼓舞蹈,通常在新年花会、社火和大型庆典中演出。
又因其名字中含有庆贺新年吉祥如意、太平安康之意而闻名于世,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鼓”。
兰州太平鼓在当地又称为“羊角鼓”,程先甲的《游陇丛记》卷二中记载:“正月初,兰州城内有腰系鼓遍行街巷,且行且击,其声震人,谓之‘羊角鼓’。
据地方人云‘:甘地寒气闭塞,春初非击此鼓则地气不融合,岁必不熟。
’”[1]
兰州太平鼓舞表演种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衍生出了很多种,现有女子太平鼓、男子低鼓、男子高鼓等多种表演方式。
其内容丰富、风采独具、引人入胜。
表演时阵容宏大壮观、气势雄浑、场面热烈精彩,完整的体现出了西北黄河儿女的宽广胸怀和壮志豪情。
兰州太平鼓的产生“基因”是兰州的明军打败元将的战场传说,直接原因是屯耕兰州的明军将士排解枯寂环境、活跃屯耕生活的人本要求。
经考证,这一代兰州先民在创造太平鼓的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以表现战场情结为主,还是表现向往太平为主的矛盾。
当时的他们刚从野战军变成屯耕民,内心既有不灭的战场情结,又有对今后太平农耕的诚挚盼望。
从传统太平鼓的实象我们看出,兰州先民把战争、太平两大对立的情结在鼓文化中融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是“古战阵法”表演中采用的“开合术”。
开合术是古代战争制胜阵法中的最高追求,主张“仁爱为本”,尊“开合复次,转化融合”的养生之理。
这可从“四合如意”、“江山一统”、“龙腾云合”等阵法名称中看出。
开合术要求太平鼓的一切饰物和道具必须是中华吉祥物。
主要是“四星旗”。
四星源于《易经》天圆地方说,寓“起四角可合天地”的意境。
旗面绘“烟云相连”的如意图。
旗一摇,阵法表演开始了。
击鼓的各类高难度的动作,使开合术的意境得到了完美体现。
“太平歌”是兰州太平鼓的最后表演形式,是古代屯军太平情结的具象见证。
阵法表演后,一段名叫“急急跟”的打法突起,这时鼓手们旋裹在旗周围,三通锣鼓戛止后,鼓手们敲鼓边,清脆的木音中,一老者缓步队前,唱太平歌。
唱一句,擂一通鼓,直到结束。
比如:鼓声锣声停一停,我为乡亲唱太平。
一唱邻里无纠纷,家家安乐山水清。
二唱婆媳和睦好,兄妹妯娌感情浓。
三唱四乡无闲田,粮多柜满乐盈盈。
四唱父母好茶饭,尊老爱幼是根本。
五唱诸君无大病,拉扯子孙走得稳。
我谢天地赐太平,代表乡亲请新春。
有人听了,说有江南丝弦的情味。
原因可能是:当年屯军的将士,多为江南人。
二、兰州鼓子传承与发展的境遇
(一)兰州鼓子的境遇:社会变迁中的兰州鼓子解放前兰州鼓子在兰州地区曾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文化娱乐形式,不论是喜庆节日宴请宾朋,还是在农村的家庭院落集镇的茶肆酒楼,兰州人聚集在一起弹唱,气氛十分热闹。
解放后,各类文化艺术受到了国家的保护和扶持,兰州鼓子的发展处于鼎盛时期。
兰州鼓子爱好者人数至数万之众。
这期间,兰州鼓子艺人们兰州鼓子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有影响是李海舟老先生,早在上世纪50 年代,团结和联合兰州周边县区老艺人演出,发展爱好者,他学习创作,搜集整理兰州鼓子曲词,1962 年 3 月,由兰州市文化局,市文协主编出版了《兰州鼓子》一书。
书中共收集了八十多支曲子,有“牌调”、“越调”、“悲调”、“大平调”、“小平调”等一千多个唱段。
根据当时社会发展与时代特征,李海舟创作歌颂英雄“黄继光”、描绘革命老前辈“双枪老太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多首鼓子新曲。
上世纪80 年代以来,甘肃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甘肃省文联召开“兰州鼓子座谈会”,研讨兰州鼓子的保护与发展。
在座谈会期间,崔宝山先生倡议成立“兰州鼓子协会”,并于1984 年11月8 日正式成立。
1986 年,甘肃省和兰州市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将“兰州鼓子协会”改为“兰州鼓子研究会”,把纯民间组织变为政府领导的民间活动的组织。
此后,研究会组织老艺人进行各种活动。
与此同时,于1988 年8 月,兰州市召开“兰州市艺术节”,在艺术节期间兰州鼓子被列为重点演出项目,在五泉山地藏寺演唱了10 天,观众达10 余万人次,其中包括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
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籍华人赵如兰在兰州大学录制兰州鼓子录
相带并将兰州鼓子翻译成英语在美国进行播放,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兰州鼓子的海外宣传。
同时,中央、甘肃、兰州等电视、电台以及甘肃日报、兰州晚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大的报道,极大地提升了兰州鼓子的影响力。
兰州鼓子的传承和发展中,“兰州鼓子研究会”副主席崔宝山先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创作如“十里桃乡迎佳宾”、“兰州好”、“香港回归众人乐”、“亚运之光传天下”等几十首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兰州鼓子新曲,搜集、整理兰州鼓子词多达60 余万字,录音磁带四十多盒,曲谱部分编入《中国曲艺音乐集、兰州分卷》。
进入90 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国家致力于城乡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推动了城市的近代化和现代化,也极大地改善了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传统国家及其文化赖以证明其“正统性”的整套礼仪制度,在“欧风美雨”的吹袭下和翻天覆地的社会、文化革命以后,已经不复存在。
百姓日常生活的各种礼仪习俗与文化传统,由于知识分子阶层对自然科学法则的迷信和国家政治力量推行的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随着流行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强势介入并融入民众生活的各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2006 年9 月30 日甘肃省公布的85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括天祝土族《格萨尔》等在内民间文学7 项,唢呐艺术等民间音乐8 项,民间舞蹈13项,道情、皮影等传统戏剧8 项,兰州鼓子等曲艺8项,民间杂技与竞技2 项,民间美术8 项,刻葫芦等传统手工技艺13 项,民俗类16 项等。
如此项目繁多且背负悠久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甘肃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但是,笔者在安宁区的问卷调查:40%的人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30%的人能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5 项以上)”;当笔者问及“什么是兰州鼓子,兰州鼓子是非遗项目吗?”回答只有20%的人知道鼓子,但是不知道鼓子属于哪一类项目;80%的受访者不知道兰州鼓子。
特别要指出的是40 岁以下的受访者对兰州鼓子认识度几乎为零,受访者普遍认为“这些东西(兰州鼓子)已经不能够融入自己的生活,所以也没有多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