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合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52例
- 格式:pdf
- 大小:234.69 KB
- 文档页数:3
下肢静脉炎中医病历主诉:患者男性,45岁,主诉右下肢疼痛、肿胀已三天。
现病史:患者三天前突然出现右下肢疼痛、肿胀,无明显外伤史。
疼痛呈持续性,活动时加重,休息时稍有缓解。
患者无发热、寒战、畏寒、头晕等症状。
就诊前自行口服了一些中成药,但效果不佳。
既往史: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无手术史。
个人史:患者平时做事积极,工作压力较大,饮食规律,无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
家族史:患者父母健在,无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全身情况:患者神志清楚,精神状态良好,自述疼痛、肿胀感。
皮肤黏膜:患者右下肢见明显肿胀,皮肤温度正常,无明显红肿、糜烂、溃疡等病灶。
淋巴结: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
心肺:心率78次/分,心律齐,心音清晰,肺部呼吸音正常。
腹部:腹部平坦,无压痛,肝脾未触及明显肿大。
辅助检查: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红细胞计数正常,血小板计数正常。
2. 肝肾功能:ALT、AST、BUN、Cr均在正常范围。
3. D-二聚体:正常。
初步诊断:肢静脉炎中医诊断:湿热瘀阻型肢静脉炎辨证分析:患者右下肢疼痛、肿胀,活动时加重,休息时稍有缓解,表现为湿热瘀阻型肢静脉炎。
肢静脉炎是指肢体深静脉或浅静脉的炎症性病变,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中医认为,肢静脉炎多与湿热瘀阻有关,湿热瘀阻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淤积在肢体的静脉中,引起疼痛、肿胀等症状。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祛湿活血。
方药组成:1. 苦参、黄芩、连翘:清热解毒,疏散湿热。
2. 三七、川芎、当归:活血化瘀,舒缓疼痛。
3. 丹参、红花、桑叶:活血祛瘀,促进血液循环。
处方:苦参15g,黄芩10g,连翘10g,三七10g,川芎10g,当归10g,丹参10g,红花10g,桑叶10g。
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中药外敷:将当归、川芎、红花、三七研成粉末,与适量醋调成糊状,外敷于患肢。
饮食调理:忌辛辣、油腻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饮食清淡。
随访观察:患者需持续服药,定期复查病情。
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中药方剂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是指下肢深静脉出现血栓形成,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方剂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
1.桃仁红花汤桃仁红花汤是一种用于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剂,主要成分包括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
桃仁红花汤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症状,如肿胀、疼痛等。
2.三七决明汤三七决明汤是一种用于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剂,主要成分包括三七、决明子、蒲公英等。
三七决明汤具有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改善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症状,如疼痛、坏疽等。
3.当归四逆散当归四逆散是一种用于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川红花、穿山甲、当归、赤芍等。
当归四逆散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症状,如肿胀、痛感等。
4.当归花蛇七汤当归花蛇七汤是一种用于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当归、红花、蛇七、穿山甲等。
当归花蛇七汤具有活血散瘀、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改善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症状,如疼痛、坏疽等。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方剂只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对于严重的病情仍需要结合其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在使用中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时,应咨询医生的建议,根据个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和剂量。
此外,除了药物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还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辅助治疗和预防:1.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防止血液在下肢积滞。
2.穿着适合的袜子或弹力绷带,可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产生。
3.饮食上应注意控制盐的摄入,减少水肿的发生。
总之,中药方剂在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仍需结合其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以及辅助治疗措施,全面综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和症状。
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中药方剂【序】1. 引子:下肢静脉血栓的危害2. 论题概述:中药方剂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作用和意义3. 正文:深度探讨中药方剂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机制、效果和应用4. 结论:中药方剂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实践意义和前景展望【引子】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的痛苦,还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栓塞等。
对于患者来说,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是非常重要的。
在现代医学中,中药方剂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包括下肢静脉血栓。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药方剂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机制、效果和应用,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治疗方案。
【论题概述】中药方剂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
它不仅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气血运行状况,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循环,还可以促进体内的炎症反应、抗凝血和溶栓等生理功能,从而起到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作用。
中药方剂的治疗效果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证实,因此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正文】1. 中医理论基础中医认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不畅有关。
中药方剂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状况,从而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循环,清除瘀血,实现治疗目的。
2. 中药方剂的组成和功效在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方面,中药方剂通常采用多种草药的组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其中,一些常用的中药草药如山楂、三七、川芎等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可以帮助患者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循环,消除血栓。
3. 中药方剂的应用与效果临床实践表明,中药方剂可以显著改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症状,如肿胀、疼痛等,同时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一项研究表明,在使用中药方剂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病例中,有效率可达90%以上,治愈率也相对较高。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中药方剂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比于西药治疗,中药方剂更加温和、安全,副作用少,并且具有调理全身气血的效果,可以改善患者整体的身体状况。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中西医治疗原发性浅静脉曲张系指小隐、大隐静脉异常扩张及延长的病变,同时不伴有深静脉病变,主要由先天静脉管壁薄弱、瓣膜功能不全及各种因素下浅静脉高压引起。
若曲张静脉迁延失治,静脉壁严重变形后可因代谢产物堆积易遭受缺氧、炎性损害和慢性感染,进而诱发浅血栓性静脉炎(SuperficialThrombophlebitis,STP),同时血栓又可进一步破坏静脉瓣膜,两者的发病互为因果。
据夏玉双等统计,STP在人群中发病率为3%〜11%,其中有4%〜59%的STP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由于统计主要依靠临床查体,一部分隐匿性STP可能被忽略,需要超声进一步诊断支持,因此STP发病率或许更高。
虽然本病呈良性、自限性发展,但血栓性静脉炎可因血栓蔓延累及深静脉而致病致残,甚而有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致死的风险,老年患者因血液流变学改变更易形成静脉血栓,应引起一定重视。
目前病理学机制研究发现STP发病初起以白细胞浸润为主,并与滋养血管密度增高有关,静脉管壁的通透性增强,炎性因子逐渐延展至周围,复发多次的STP,可能引起皮肤及皮下发生轻度的蜂窝织炎,形成皮肤硬结与色素沉着。
依其发病形态,本病属中医学“青蛇毒”“恶月底”等范畴,病机主要为多种内邪因素下致筋脉不和,气血运行不畅,血壅于下,久则瘀热互结,恶血积聚不散,热不去则瘀不除,故沿筋脉循行出现红、肿、热、痛,可触及痛性条索状或串珠样结节。
目前,本病的国内外文献获取量较少,且以回顾性研究为主,缺乏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的评价报道,现将中西医正在发展和研究的疗法综述如下。
1西医手术治疗1.1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加浅静脉剥脱取栓术1.1.1常规手术联合术前术后辅助治疗邓汝淇等对47例患者术前采取2〜5d活血化瘀治疗联合早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除术治疗,麻醉恢复后鼓励早期活动,并继续活血化瘀治疗2〜4d,出院后口服迈之灵,拆线后改穿医用弹力袜6个月以上。
中药蜡疗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蜡疗对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探讨中药蜡疗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作用机理。
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周围血管病入院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蜡疗治疗配合传统活血化瘀之中药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活血化瘀之中药静脉滴注治疗。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现代化中药蜡疗治疗周围血管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药蜡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发生于肢体浅静脉的血栓性、炎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
临床表现以肢体浅静脉呈条索状突起、色赤、型如蚯蚓、硬而疼痛为特征,多发于青壮年,以四肢多见。
属于中医“赤脉”、“青蛇毒”、“恶脉”、“黄鳅痈”等范畴[1]其由湿热之邪外侵,或寒邪凝滞,郁久化热以致气血瘀滞,脉络阻塞不通所致。
湿热与瘀血是主要致病因素,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基本治疗大法。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为我院2017年~2018年住院的血栓浅静脉炎患者52例,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34~73岁,平均45.9岁,部位均为下肢。
1.2诊断标准1.2.1中医诊断标准据《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学》[2]浅静脉炎诊断标准: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在下肢,多见沿静脉走行红、肿、热、痛,红肿渐消时,颜色变为褐色,其下可触及条索。
1.2.2中医辩证标准依据《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学》[2]中青蛇毒的证候分类标准。
脉络湿热证:沿浅静脉走行或静脉曲张团突然出现疼痛、色红、肿胀、灼热,可摸到硬结节或索条状物,以下肢多见,可伴有全身不适、发热症状,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或濡数。
2 方法2.1治疗方法2.1.1 治疗组采用智能恒温电蜡疗机(XYL-I型)作为治疗仪器,以熔点58℃的医用白色无水石蜡为基质,每公斤配制:制川乌、制草乌、红花、威灵仙、独活、羌活、川芎、白芷、各15g,研细和蜡调匀,经仪器加热至58℃-60℃,在患者患肢外敷,1次/d,30min/次,7次为一疗程。
清热利湿法治下肢血栓性静脉炎
治疗方法
将53例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方法,按1:1比例设置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
治疗组应用益气、活血清热利湿法治疗。
药用:黄芪、泽泻、黄柏、牛膝、金银花、香附、地龙。
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用煎药残液敷洗病变部位,每日1次。
对照组应用西医的理疗和热敷方法,每日早晚各1次。
抗生素应用头孢拉啶3g/每日,分2次静脉滴注。
15天为一疗程。
治疗结果
分别观察红肿、疼痛、色素沉着、硬结或静脉石、瘀滞性皮炎、静脉性溃疡的治疗前后变化,采用记分方法,以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分数比值大小评定疗效。
结果在对红肿的消退、疼痛的缓解、硬结的消退和促进溃疡的愈合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治愈74.1%,显效18.5%,有效7.4%,无效为0。
对照组治愈19.2%,显效23.1%,有效50.0%,无效为7.7%。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3%。
分析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因损伤、血流缓慢等因素造成以静脉壁血栓、炎性反应等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疾病,是血管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以中老年人多发。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静脉疾病的发病率高出动脉疾病10倍左右,美国静脉疾病的发病率高出动脉疾病15倍左右,而静。
古今单验方选评114——紫草浓煎液外用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紫草浓煎液外用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录自《夏小军医学文集》紫草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
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言其可“治恶疮癣”。
唐代甄权《药性本草》谓其能“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
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则说其“煮汁洗疮肿,除血长肤”。
受此启发,笔者在临床上采用紫草浓煎液外擦防治化疗引起的血栓性浅静脉炎,效果显著,介绍如下。
方法:取市售紫草饮片200g,加凉水1000ml,浸泡2小时,后用文火煎煮40—50分钟,至药液为250毫升左右时过滤,收其滤液,装瓶备用。
使用时以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
每日4—6次,症状严重者每日可涂擦10次以上。
若作为预防,则在每次静脉输液后即用上述方法沿血管走向涂擦,每日2—4次,且只能凉用,不能加热后涂擦。
如治李某,患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2年,已分别应用DA3-7、HOAP方案化疗7疗程,致使左前臂2处、右前臂1处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
症见局部血管变硬成条索状,色暗红,刺痛明显,周围轻度肿胀,用上法涂擦10天后疼痛肿胀及条索状突起完全消失,局部色泽转正常。
此后每次静脉化疗或输液前后均用以上方法涂擦,未见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静脉化疗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特点是穿刺部位及化疗药物途经的血管产生疼痛,变硬或成条索状,周围皮肤呈充血性红斑,有时可伴水肿。
若不及时治疗,不仅妨碍化疗的继续进行,而且给患者带来新的痛苦。
根据其临床特征,属中医血瘀证范畴,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拟定以上方法防治而获效。
同时,还可用于长期静脉输液引起的血栓性浅静脉炎,以及药物外渗等,且方法简、便、廉、验,值得推广。
评注静脉输液是西医临床最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其优势长处的确很多,但其也可带来不少问题,有的甚至是严重后果。
很多是药物本身所致,也有由于生产、转运、贮藏、配制等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而血栓性浅静脉炎就是其并发症之一,尤其肿瘤化疗病人、长期静脉输液病人,非常易于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