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哺育我们的“母亲河”
- 格式:ppt
- 大小:3.02 MB
- 文档页数:38
《我们的“母亲河”》教学反思《我们的“母亲河”》是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内容。
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壮丽的山河”,而它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旨在培养孩子们懂得关爱,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生活的需要。
我在教学《我们的母亲河》这堂课时就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课堂和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
一、激励竞赛,贴近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参与竞赛是他们喜欢的活动之一,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在学习中竞赛,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课外调查,源于生活。
教学以人为本,材料来自学生调查,来自现实生活。
课前学生调查母亲河的相关资料,调查黄河是怎样的,黄河水现在和夏天有什么不一样,是什么原因是长江水逐渐变清?人们为保护母亲河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在调查、交流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更快更近地接受信息。
三、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对于儿童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教学。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为保护母亲河设计广告宣传词,发出呼吁,以此体验生活,成为他自己生活的实践者。
四、课后延伸,引导生活。
生活是品德教学的重要资源,它本身就是儿童成长的“养料”,课堂教学要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
最后一个环节: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相关的资料,而且用我们对母亲的爱去爱长江、黄河,让每一颗爱心串联起来,去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奉献一片赤子之情。
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感受最深的是课前学生开始我检查他们收集的资料不够丰富,当我重新提出要求后,学生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分工合作,从多渠道中去找、整理资料,使上课时资料非常充足,信息丰富。
品德归还生活自主提升认识:《我们的母亲河》说课稿品德归还生活自主提升认识-------《我们的母亲河》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您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我们的母亲河》。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说说我对这节课的设想与实施。
一、教材分析:《我们的母亲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展示了长江、黄河的风采,用小资料的形式介绍了两条母亲河的基本情况与意义,用歌曲表达了对母亲河的赞美。
这一课我结合《可爱的青海》省情读本将设计四个主题活动:1、走进母亲河;2、了解母亲河;3、赞美母亲河;4、保护母亲河。
在主题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情况,在学习中让学生明白“母亲河”的含义,欣赏母亲河的壮丽秀美的风光,从而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
同时教材呈现的人们对待母亲河错误行为、及恶果,了解母亲河的现状,意在引导学生怎样对待母亲河怎样保护母亲河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是以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德育新课程。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认识社会,正确了解社会,同时还得养成良好习惯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情感,更是要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正确了解祖国,通过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实践等活动,不断修炼自己,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我们的母亲河》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情感与态度:通过收集、交流有关长江、黄河的诗文、歌曲,培养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通过对母亲河的了解,能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
3、知识和技能:通过了解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作用,知道这两条河流是我们的母亲河;并通过调查了解母亲河的现状以及人们保护母亲河的措施,且能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
三、重难点分析:重点:了解母亲河和保护母亲河。
2023年《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2023年《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我们的母亲河》是山东美术版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寻找文明的足迹》中的第一课。
在认真阅读教材后,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道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市等地理常识。
知道长江、黄河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知道母亲河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2、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长江、黄河概况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在交流与讨论中加深对母亲河的认识。
3、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关注,树立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的特点,我将教学设计思路拟订为“欣赏歌曲、导入新课——自主探究,走近母亲河——巩固内化,歌唱母亲河——交流讨论,保护母亲河”,努力营造和谐自主发展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上完本节课后我有如下感受:1、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努力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第三单元《寻找文明的足迹》是一个以地理知识为主的单元。
地理是儿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儿童需要通过地理知识来建立自身的空间感,了解自己生活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
因此在《我们的母亲河》的教学中,多次出现地图(中国行政区地图;长江、黄河流域图;长江、黄河水电枢纽图等)引导学生读图,让他们自己发现地图中表达的与本主题相关的信息。
既有老师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又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2、关注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情感。
新的德育教育理念倡导以儿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利用儿童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进行教学,以达到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儿童的生活实际,着力于将地理教学同儿童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利用学生生活在长江边上,非常熟悉长江的相关资源的实际,让学生围绕“长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展开讨论,使学生很容易的就感受到了江与人的关系,是长江养育了我们,我们离不开长江。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材系列解读5——哺育我们的母亲河今天开始第二单元“锦秀中华大地”了,本单元是依据课程标准中5.3中提出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知道并理解这些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而设置的。
第一课“哺育我们的母亲河”共有三个栏题“孕育中华文明”、“养育华夏子孙”和“保护母亲河”,旨在通过这三个栏题让学生理解人类文明的不但发源地大河流域而且也是大河流域养育了华夏子孙,并认识河流重要性的基础上认识人类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对河流的影响,产生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孕育中华文明”这一栏题先是简要介绍了人类的早期文明就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为后来的中华民族奠定了基础。
并介绍了几千年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
从教材呈现的问题和学生引语可以看旨在通过让学生搜集人们赞美长江、黄河的诗和歌曲来感受自古以来人类与河流之间的密切关系。
同是教材还呈现了我国早期人类文明在长江、黄河流域的位置示意图和两个流域早期文明成就的图片,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两流域文明之间的差异,探究早期文明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在引导学生分析过程中,要分步进行:1先让学生观察两流域的都取得了哪些文明成就。
(衣、食、住、行、生产工具、农作物等方面的成就。
)2.比较这些文明成就它们是否有什么不同?如果有,说明什么?3.思考这些文明成就与河流是否有关系,如果有请进行说明?通过这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观察,把观察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出两个流域文明之间的差异。
并探究人类早期文明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注意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资料或提供一些网站,甚至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模拟考古材料,如小米、水稻等,让学生先是通过分析判断这些资料属于哪个早期文明,再用这些资料来进行解释说明早期文明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可以从三个早期文明的官网上搜集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属于哪里,并在图上标注出来。
养育华夏子孙这一栏题主要从河流的灌溉、运输以及发电说明它的养育作用。
《哺育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中华文明》东铁匠营第二小学校任利利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而在三维目标中则有这样的阐述:(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方面,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层面,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锦绣中华大地”的第一课——《哺育我们的“母亲河”》第一课时《我们的母亲河》正是诠释和落实这些目标的典型课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好课文这一载体,让这些具体目标在学生脑海中得到内化呢?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所以,本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学习。
教学中我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
感受长江、黄河的源远流长,明确河流对人类的贡献,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哺育我们的“母亲河”一课是第二单元“锦绣中华大地”中的主题一。
新课标指出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长江的诉说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长江的诉说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长江的诉说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教学准备1.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图。
2.歌曲录音:《长江之歌》《我们的田野》。
3.有关长江流域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活动及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
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2.朗读教科书第60页的课文。
3.教师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讲授。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的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2)“长江在青海省发源以后,向东向南,流经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市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
”(3)出示歌谣,帮助学生识图。
歌谣:第一大河是长江,发源于青海西南部。
流过川、藏、滇,穿过渝、鄂、湘,赣、皖、苏、沪要记住。
全长六千三,注入东海水力富。
4.课堂练习。
识图:长江的流程。
5.探究活动。
(1)布置探究内容。
由教师指地图讲:“和其他河流一样,长江也分为上、中、下游三段。
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从宜昌到江西省的湖口是长江的中游,从湖口到入海口是长江的下游。
现在我们就从地图上找一找:①长江的上游江段;②长江上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上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上游的水流状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地图,进行探究。
首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对本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根据小学生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国策、历史与文化教育、地理与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与参与现代社会生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本册书共分为四个主题单元。
第一个主题单元:我们的祖国。
第二个主题单元:锦绣中华大地。
第三个主题单元:古老的民族。
第四个主题单元:民族团结一家亲。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疆域、行政区划等概况,感受祖国的辽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不同的地形地势,理解地形的差异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我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作的贡献,尤其是港澳的回归、两岸同胞的期盼等内容,懂得我国领土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知道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4、引导学生知道我国人民解放军是祖国江山的保卫者,了解我们的革命斗志和奉献精神,体会人民与军队的鱼水情,热爱解放军。
教学重点:1、通过读图,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等,知道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的人们是的生活方式。
3、知道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有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56个民族应该平等相处,和睦与共。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我们的母亲河》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第55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中国政区图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概况,明白母亲河的涵义,了解母亲河的保护措施。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指图、识图、认图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与树立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情况,明白母亲河的涵义。
2、难点:培养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与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幻灯片,内容包括中国政区图、母亲河风光视频、被污染的母亲河图片等。
2、学生查找关于母亲河的资料,包括关于母亲河的传说故事、赞美母亲河的诗词歌曲、治理母亲河的措施等。
五、教学过程引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歌曲,想听吗?(想)那就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龙的传人》歌曲)在这首歌里出现了两条重要的河流,你们听出来了吗?(长江、黄河)(板书:长江、黄河)小结:这首歌表达了远在他乡的中华儿女对长江、黄河的感怀,以及对祖国的向往和思念之情。
千百年来,长江、黄河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称作是我们的母亲河。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长江、黄河,去认识和了解我们的母亲河。
(板书课题:我们的母亲河)新课活动一:走近母亲河1、(出示课件:中国政区图)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把长江、黄河称作母亲河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9页和第54页、第55页,参照书中的地图和小资料,或许大家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退出问题: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它们分别流经哪些省区?全长各是多少?最终各注入什么海?(学生读图)学生1指图汇报:长江发源于青海省,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区,最终流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中国第一长河。
学生2指图汇报:黄河发源于青海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9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