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在跨文化实时计算机辅助_省略_流中的意义协商及词汇习得实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17.76 KB
- 文档页数:7
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述评及展望张勇【期刊名称】《日语知识》【年(卷),期】2016(004)003【摘要】With rapid globalization,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of China is attaching more importance to fostering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students. This study reviews the ifndings of studies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Based on the review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more work should be done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or future empirical study. First, we should put more emphasis on comparing academic hours and exploring the changing tendency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students. Second, we should improve research design and adopt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s. Third, we should inno-vate the content and activitie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students.%在国际社会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国高校的外语教育日益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基于跨文化沟通课程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证研究作者:郭桂然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21期摘要: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跨文化沟通课程以其独特的课程特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文章对学校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分析了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同时列举了两个典型的教学案例来论证跨文化沟通课程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可行性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跨文化沟通课程;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1-0214-02世界发展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西方教育体系大都把思辨能力作为学生的重点能力来培养,并将其作为高等教育的终极使命之一,发展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国的高等学校公共英语教学大纲也指出,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要”[1]。
这就使得我们的英语教学已不再是简单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是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文化功能。
跨文化沟通课程以其独特的课程特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識,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一、思辨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亦为批判性思维能力。
“特尔斐”项目的双维结构模型认为思辨能力包括分析、评价、推理等方面的认知能力和好奇、灵活、开放等的情感特质[2]。
对跨文化能力的定义,较为权威的是Michael Byram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
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跨文化能力。
具体来讲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运用其应该具备的本民族和异民族的知识,以理性客观的视角和标准去解释和分析评价异文化中的文本和事件的能力[3]。
不难看出,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有诸多重合之处,这也为我们基于跨文化沟通课程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平台。
大学生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的调查及实证研究[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弊端,容易形成“高分低能”的不良后果。
究其原因,就是在教学中欠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培养。
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对学生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能力、文化意识的程度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测试,并利用相关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和文化测试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说明跨文化交际教学导入大学英语常规教学的必要性,并对文化教学导入的模式和英语教学的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跨文化语言交际;跨文化语用失误;社交语用能力;实证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交际能力并不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而自然提高,而是需要有针对性地教学和培养。
这些研究从文化因素入手,或通过实证研究来探讨显性教学(Explicit Teaching)对提高非母语者理解会话含义能力的作用,或从理论上对跨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的方法进行了很多探讨(Kasper, 1997)。
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大多仅从理论上对跨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途径进行了探讨,但实证研究为数很少。
我国学者对英汉文化语用差异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中国学生的英语社交语用能力现状及其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指出了培养中国EFL学生文化语用能力的几个切入点。
跨文化交际语用研究对于外语教学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方法,增强学生对于不同语体的感受和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它强调对语言进行整体研究,强调语言的应用,强调反映话语和语境的关系,注重言语行为的六要素,即说话者、听话者、话题、交际方式、时间、地点的统一。
由于英汉社交语用差异的客观存在,学习者只有拥有足够的文化意识和英语社交语用能力,才能与英语国家人士进行成功的交际。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研究如何将语言教学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结合,以使学生能适应当今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趋势,适应新世纪的挑战,是一个非常必要和迫切的课题。
中国大学生在跨文化实时计算机辅助交流中的意义协商及词汇习得实证研究作者:冯金金, 陈永捷, 申瑞民, 中野美知子, Feng Jin-jin, Chen Yong-jie, Shen Rui-min, Michiko Nakano作者单位:冯金金,陈永捷,申瑞民,Feng Jin-jin,Chen Yong-jie,Shen Rui-min(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中野美知子,Michiko Nakano(早稻田大学,东京,1698050)刊名:外语电化教学英文刊名: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年,卷(期):2015(2)参考文献(35条)1.De la Fuente M Is SLA interactionist theory relevant to CALL?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interaction in L2 vocabulary acquisition 2003(16/1)2.Ellis R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0033.Ellis,R;X.He The role of modified input and output in the incidental acquisition of word meanings 1999(21)4.Foster P;A.Ohta Negotiation for meaning and peer assistance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2005(26/3)5.Gass, S Selected Works of Susan Gass on Applied Linguistics 20096.Gass,S;L.Selinker Second Lan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ion Course(3rd Edition) 20087.Gass,S;Mackey A.L;Ross-Feldman Task-based interactions in classroom and laboratory settings 2005(55)8.Gass,S;Mackey A;T.Pica The role of input and intera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1998(82)9.Gass.S;E.Varonis Variation in native speaker speech modification to non-native speakers 1985(07)10.Kondo,Y;S.Oya;M.Owada;K.Ueda N.Murao Cross Cultural Distance Learning(Social and Global Issues) 2014rsen-Freeman,D;L.Cameron Complex System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200812.Long,M.H Native speaker/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and the negotiation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1983(04)13.Mackey A Input,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2000(21)14.Oliver R The Patterns of Negotiation for Meaning in Child Interactions 2002(86)15.Pica T Research on negotiation:what does it reveal about second-language learning conditions,processes,and outcomes 1994(44)16.Ross-Feldman, L Task-based interactions between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exploring the role of gender 200517.Shekary & Tahririan Negotiation of meaning and noticing in text-Based online chat 2006(90)18.Smith, B Taking students to tasks:task-base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negotiated interaction in the ESL classroom 200119.Smith B Computer-mediated negotiated interaction and lexical acquisition 2004(26)20.Swain,M;pkin 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wo adolescent French immersion students working together 1998(82)21.Warschauer M Computer-media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Theory and practice 1997(81)22.Yilmaz Y Task effects on focus on form in synchronous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11(95/i)23.方文礼意义协商与外语焦点式任务型教学 2005(01)24.顾佩娅;朱敏华网上英语写作与项目教学法研究 2002(06)25.刘吉林;莫爱屏网络环境下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2014(10)26.刘学惠;钱薇薇协商互动与即时输出:课堂语言学习探微[期刊论文]-{H}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11)27.马冬梅影响互动性交际中意义协商的主要因素 2004(07)28.乔丽娟任务特性对意义协商质与量的影响 2007(03)29.王洁卿计算机中介交流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述评 2012(44)31.汪清外语环境下任务类型、水平配对与意义协商研究 2011(34)32.张荔;盛越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中的网络支持系统--以明尼苏达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为例 2013(03)33.郑佩芸彩式协商的多视角研究和思考 2007(05)34.郑佩芸不同英语水平对子组合的语言输出和互动模式研究——给予网络书面实时交流的实证探索 2011(03)35.郑佩芸网络书面实时交流与口语能力培养研究 2011(05)引用本文格式:冯金金.陈永捷.申瑞民.中野美知子.Feng Jin-jin.Chen Yong-jie.Shen Rui-min.Michiko Nakano中国大学生在跨文化实时计算机辅助交流中的意义协商及词汇习得实证研究[期刊论文]-外语电化教学 2015(2)。
教育辅助工具对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促进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教育领域,辅助工具的使用已经成为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教育辅助工具在这方面的作用,并分析其对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促进。
一、电子词典电子词典作为一种常见教育辅助工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查找目标语言的词汇,还能提供多种语音和例句供学生参考。
这对于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电子词典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不同语言词汇的学习和理解。
学生可以通过输入目标语言的词汇来获取相应的释义和用法,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
其次,电子词典提供的语音功能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目标语言的发音,从而提升他们的听说能力。
这在跨文化交流中尤为重要,因为良好的发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与其他语言母语者进行互动。
二、网络交流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通过网络进行跨文化交流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方式。
而网络交流平台作为教育辅助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交流机会,从而促进其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发展。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结识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与他们进行对话和交流。
通过与母语者的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的价值观、观念和习俗,增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此外,网络交流平台还为学生提供写作和口语练习的机会,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元素的教学方法。
它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的语言和习俗。
例如,通过观看其他国家的传统节日庆典的视频,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其他文化的风俗和习惯。
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时,既能够学习到知识,又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变得日益频繁,跨文化能力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竞争优势。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大学生在跨文化能力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缺乏跨文化意识、沟通能力不足、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认识和技能等问题普遍存在。
对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培养策略,有助于为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通过研究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可以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砠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当前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促进他们在国际化背景下的发展和成长。
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可以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科学的依据,制定有效的培养计划和措施,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个人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跨文化环境,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研究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可以为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1.3 研究意义跨文化能力是当今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项能力,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跨文化能力来适应和应对这种跨文化环境。
研究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可以帮助学校和社会更好地制定相关的培养策略和措施,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深入研究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和提升跨文化能力的积极性。
研究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还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分析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全面理解和评估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本文深入探讨了跨文化能力的多维度特性,并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量表。
通过这一量表,我们希望能够准确衡量中国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表现,为高校跨文化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本文首先界定了跨文化能力的内涵,指出其不仅包括语言沟通能力,还涵盖了文化意识、跨文化适应和跨文化策略等多个维度。
接着,结合中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设计了一套包含多个指标的评价量表,每个指标都经过精心挑选,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通过这一量表,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与不足,为高校跨文化教育提供数据支持。
本文还就如何提升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提出了建议,旨在帮助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多元文化环境。
本文旨在通过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量表,全面分析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为高校跨文化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推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提升,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一代青年贡献力量。
二、文献综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跨文化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
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定义和评估,学术界和实践界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跨文化能力是指个体在跨文化交流中所展现出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能力,它涵盖了语言沟通、文化理解、文化适应、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技能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能力的研究日益增多,不仅涉及到跨文化能力的理论构建,还涉及到跨文化能力的评价和培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Byram的跨文化能力模型,该模型从知识、技能、态度和批判性文化意识四个方面界定了跨文化能力的构成。
Fantini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模型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该模型强调了跨文化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和动态性。
在跨文化能力评价方面,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基于跨文化沟通课程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证研究跨文化沟通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它帮助人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在教育领域中,有必要通过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仅仅学习跨文化沟通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指个体能够独立、全面地分析和判断问题,并能提出合理、契合事实的观点和论证的能力。
它对于学生在跨文化沟通中的应用至关重要,因为在跨文化沟通中,学生需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个体经验来思考问题,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那么,如何通过跨文化沟通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呢?下面将介绍一项关于基于跨文化沟通课程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证研究。
该研究选择了一所大学的跨文化沟通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了一批学生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了基于跨文化沟通的思辨能力培养课程,而对照组接受了一般的跨文化沟通课程。
在课程结束后,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讨论会的方式采集了学生的数据。
研究结果显示,在思辨能力方面,接受基于跨文化沟通课程的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水平。
他们能够更全面地分析问题,更独立地思考,并能够提出合理、契合事实的观点和论证。
而对照组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相对较差。
实验组学生在跨文化沟通方面也表现出更好的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这一结果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解释。
基于跨文化沟通的思辨能力培养课程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跨文化经验和案例,从而扩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思考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处理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和理解问题,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观点。
该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中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这项实证研究表明,通过基于跨文化沟通的思辨能力培养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大学生跨文化沟通技能的培养与应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文化沟通能力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跨文化沟通是指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理解和合作的过程。
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大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如何培养和应用跨文化沟通技能。
一、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成为优秀的跨文化沟通者,首先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有时候,这些差异可能表现得十分微小,但它们累积起来可能会大大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想法。
因此,大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信仰、价值观、社会和商业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阅读有关于不同文化的书籍。
例如,道格拉斯·霍尔教授的《沟通的语言——跨文化交际》或者是埃德华·霍尔的《文化的语言》等。
2.家庭访问项目。
访问当地的不同族裔社区和家庭。
这样一来,便能够通过亲身体验优化自己的跨文化沟通技能。
3.研究你自己的文化。
了解你自己的文化可以帮助你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二、学习语言语言是跨文化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大多数国际商务会使用英语作为交流语言,但是如果你能够至少掌握一门外语,依然将会对你在跨文化交际中带来很大帮助。
习得一种外语不仅可以帮助你同外籍人士交流,还可以加深对目标语言文化的理解。
学一门新的语言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可以为你的职业生涯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避免贤者模式贤者模式通常体现在一个文化中更有经验的个人会向其他国家或文化中的个人传授正确的做法和方法。
然而,这种方法可能导致对其他国家和文化的错误偏见,因为这些传授都是源自于教育、社会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局限。
在跨文化沟通中,最好的方式是减少预见性和偏见,以便真正理解和倾听对方的观点。
四、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跨文化交际需要更开放的头脑,因为它要求控制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当人们接触不同背景或者说是同理心不足的人时,需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控制,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沟通方式和文化特点。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章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被试,考察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使被试与留学生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跨文化交流,在课堂上讨论完成十个关于文化差异的话题等方式,运用跨文化敏感度量表检验实验前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效果。
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提出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An Empirical Study on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College StudentsAbstract: With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municative petence is be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is study, the non-English major college students as subjects, intercultural munic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tested within a period of four months of cross-cultural munication. The students discussed in class to plete ten about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topic, used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 test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municative pet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collegestudents' intercultural munication.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provided.Key Words: intercultural municativepetenc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scale oversea students随着大型公司的全球化经营、金融经济的国际化、商品劳务的广泛输送,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愈益加强。
D e c .2023V o l .43N o .6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12月第43卷第6期[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国西部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18X J C 880014);202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教材研究院青年项目 课程思政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研究 (2021G S 0006)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张婧,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㊂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2000-2022)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基于C i t eS pa c e 的可视化分析研究ʻ张婧(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 分析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对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以及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㊂文章采用C i t eS p a c e 计量学软件对2000 2022年间的292篇核心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绘制出网络图谱,从发文量㊁作者分布㊁机构分布㊁期刊分布㊁研究方法与研究热点及演进主题方面揭示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㊂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有:英语教学㊁外语教学㊁多元化培养㊁培养模式以及文化教学㊂最新研究前沿体现在根据国家 一带一路 建设以及 乡村振兴 等发展目标的实际需求来培养国际跨文化人才以及乡村跨文化外语人才等㊂建议未来研究应树立多学科视角,增加跨机构㊁跨领域的合作;拓展理论视角,强化应用型和实用型研究,同时扩大研究外延,最终实现 以外语专业为主,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发展 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㊂[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能力培养; 热点主题; 前沿演进; 可视化分析[中图分类号]H 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6-0085-12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3.06.013一㊁引 言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个日益成熟的学科㊂但是,由于学界对于交际能力的构成和定义没能达成统一,因此目前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持以下三种观点:1)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同于跨文化能力(L u s t i g &C h e n 1998,S p i t z b e r g 1994), 等同说 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与 跨文化能力 是同一概念,可互用,在论述时可交叉使用这两个概念;2)跨文化交际能力大于跨文化能力(B y r a m 1997,文秋芳1999), 大于说 认为 跨文化能力 只是 跨文化交际能力 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典型代表人物是B y r a m (1997),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跨文化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语言能力㊁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篇能力;3)跨文化交际能力小于跨文化能力(K o t t h o f f1999,S p e n c e r-O a t e y 1999), 小于说 支持 跨文化能力 涵盖 跨文化交际能力 ,代表人物K o t t h o f f(1999)认为跨文化能力包括诸多要素,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是其中之一㊂鉴于国内大部分学术文献对 跨文化能力 和 跨文化交际能力 都不予区分(胡文仲2013:4),本研究也倾向于将两种提法视为同一种能力,即认同 等同说 的观点㊂在以下的论述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用法不做区分㊂西方国家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动力主要来自实际需求(R u b e n1989:229-230),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三类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型,分别是构成要素类㊁发展阶段类和对话互动类㊂构成要素类模型界定了跨文化能力的关键构成维度(B y r a m1997,G u d y k u n s t 2004,T i n g-T o o m e y&K u r o g i1998,R i s-a g e r2007),其中以B y r a m(1997)的模型最具影响力,即从知识㊁技能㊁态度和批判思维四个维度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态度㊁知识㊁阐释和联系技能㊁发现技能㊁交际技能等;发展阶段类模型注重跨文化能力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B e n n e t t1993,F a n t i n i&T i r m i z i 2006,K i n g&B a x t e r M a g o l d a);对话互动类模型旨在突出交际的对话性质,阐释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在交际的动态过程中发挥作用(S p i t z b e r g2000,D e a r d o r f f2006,L i d d i-c o a t&S c a r i n o2013)㊂L i d d i c o a t&S c a r i n o (2013)在模型设计中首次结合了语言学习理论,并提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会经历注意㊁比较㊁反思和交流四个阶段的循环㊂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本土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贾玉新1997;许力生2000;高一虹2002;杨盈,庄恩平2007;张卫东,杨莉2012等)㊂而针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研究,根据中国知网(C N K I)的数据,最早刊载的核心期刊文章收录于1999年:卢春媚在‘外语电化教学“发表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上好视听说课的关键“,她首次尝试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低年级的英语视听教学相结合,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樊葳葳于‘高等教育研究“发表了‘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文中提到我国外语教育只注意语法㊁语音和词汇的教学,忽略了培养学生合适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指出外语教学应转向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㊂2000年,我国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本科教学大纲“中首次提出 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㊁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㊂自此,我国学者开始积极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㊂及时梳理与总结这些成果不仅能够全方位了解当下的研究现状,发现研究的不足与缺陷,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这对于推动我国跨文化学科发展和跨文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㊂因此,本研究将采用可视化分析,结合文献计量和文献研读的分析方法,系统分析2000 2022年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相关文献,绘制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知识图谱,探寻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分析当下研究不足,力求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㊂二、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一)文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文献均来自中国知网(C N K I)的 核心期刊 ,考虑到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多维度和多视角,因此除C S S C I来源期刊以外, C S S C I扩展版以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也纳入筛选范围,以期获得更加全面的文献资料㊂鉴于我国是在2000年首次将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纳入高校外语的教学大纲,由此极大地推动了国内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因此,2000年被视为国内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时间起点,检索跨度为2000-2022;主题选择为 跨文化能力培养 ,共得到初始检索结果359条㊂首先剔除书评及会讯,再通过对摘要的阅读分析,删除主题重复文献共计67篇,最终得到292篇有效文献㊂(二)分析方法与工具本文将主要使用C i t eS p a c e软件,同时结合中国知网计量分析以及内容分析法对292篇文献进行分时动态的可视化图谱分析,主要包括年度发文量分析㊁核心作者分析㊁核心期刊分析㊁重要研究机构分析㊁研究方法分析等,科学展示知识的宏观结构及其发展脉络;并通过高频关键词聚类追踪出跨文化能力培养热点与发展演进㊂三、结果与讨论(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时空知识图谱1.时间分布图谱㊂年度发文数量是衡量一个主题研究热度与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㊂据图1显示,从2000年至2022年,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总体呈现出在 波动中增长 的特点㊂其中,2000 2011年发文量逐年增多,但是论文发表总数较少;2012 2022年的发文量虽然也有所波动,但是较2000 2011年来说发文数量相对稳定,平均每年都在20篇以上㊂2012年和2018年均达到了近20来年发文量的峰值(27篇)㊂由此,我们可以将2000-2011年划分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 快速发展期 ,而2012-2022年则是研究的 稳定发展期 ㊂值得注意的是,几次国家相关文件的发布及实施促使了研究成果的激增㊂图1 发文量变化趋势2.空间分布图谱㊂期刊分布㊂根据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我国2000 2022年关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文献共分布于81种核心期刊,涵盖了外语㊁教育㊁汉语㊁对外汉语㊁电影㊁农林㊁管理经济类等学科㊂其中,C S S C I 来源期刊有20种,其中以‘外语界“和‘中国外语“的发文量最高;‘教育发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教育类期刊的发文量紧随其后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江苏社会科学“等综合类社科期刊的发文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㊂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和教育学科,近些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科的普遍重视,高质量成果比较丰富,已经形成了 以外语教育学科为主,多学科共同发展 的核心期刊群㊂作者分布㊂使用C i t eS pa c e 软件,并将N o d e t y pe s 设定为 作者 (A u t h o r ),时间跨度为2000 2022年,时间切片为1年,运行之后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作者共现图谱㊂其中,节点数为250,连线数为80,密度为0.0026㊂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研究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只出现了个别两人及多人之间的联合研究,大多数都属于独立研究,因此图谱中连线和密度都较低,整个图谱的网络也较为零散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国内学者对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视角比较多元,关注的重点各不相同㊂图2 作者共现图谱机构分布㊂从发文机构的共线图来看(见图3),连线数只有36,没有形成明显的聚类,只有少数地理位置接近的研究机构之间存在着合作,如黑龙江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的合作等㊂这反映了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虽然得到了较多学术团体的关注,但多为独立研究,研究人员和机构缺乏合作意识,知识与研究成果的共享与流动性不强㊂这也与作者共现图谱显示出来的信息基本吻合㊂图3 机构共现图谱3.研究方法㊂根据A l a v i &C a r l s o n(1992)对文献研究方法的分类,所有的文章都可以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㊂凡是基于一定研究对象进行了观察㊁调查㊁分析然后总结归纳出结论的研究都属于实证研究,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除此之外的研究统称为非实证研究,涉及书评㊁综述和思辨类文献㊂经过对292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统计结果(表1)显示近20多年来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中非实证研究论文居多,共271篇,达到92.8%,由于书评已经在文献筛选时剔除,因此非实证研究主要是理论思辨类文章㊂实证研究论文有21篇,其中定量研究14篇,定性研究7篇㊂具体来说,在快速发展期(2000-2011),非实证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数量分别是102和4,比例为25.5ʒ1;在稳定发展期(2012-2022)数量分别是169和17,比例约为9.94ʒ1㊂表1 研究方法统计数量非实证实证定量定性快速发展期(2000-2011)106102440稳定发展期(2012-2022)18616917107总量29227121147以上数据表明,近20来年国内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一直是以理论建设为主,重点聚焦培养模式的构建和策略,涉及能力培养的实证性研究数量则偏少㊂但是,相较于快速发展期(2000-2011),稳定发展期(2012-2022)的实证研究数量还是呈现出上升趋势(4ʒ17)㊂而且就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而言,稳定发展期的实证研究除了问卷调查㊁教学实验等定量研究方法以外,还出现了访谈㊁观察法㊁个案分析㊁行动研究以及叙事研究等定性研究手段和研究范式㊂这些变化一方面体现了国内学者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研究视角的逐渐纵深,从而开始更多地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这也和核心期刊科学实用的研究导向密切相关(王晓宇,潘亚玲2019)㊂(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㊁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研究问题或专题㊂由于论文的关键词往往是作者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提炼与概括,体现着文章的研究价值与方向,因此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以及从文章中提取出的名词短语可以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侯剑华2016ʒ71),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领域的研究热点㊂通过C i t e S p a c e 的寻径法(P a t h f i n d e r )进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可以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进行热点追踪㊂图3反映了近20年来国内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领域和视角,共包括9个聚类标签,分别是 跨文化外语教学 文化 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 移情 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㊂其中,聚类表中Q=0.8233(>0.03),M S =0.8769(>0.05),说明聚类轮廓清晰,结果合理㊂图3 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接下来,在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的基础上,通过 S u m m a r i z a t i o no fC l u s t e r s ,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2)㊂表2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031英语教学对外汉语英文影片跨文化交际意识高校教师614文化导入多元识读情节能力文化差异文化能力230外语教学交际能力国际语言外国文化教学培养学生714科学主义文化能力认知结果建构主义自主学习325高职院校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一带一路构成要素国家标准811培养路径新常态深度教学法教学模式新技巧续表2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聚类号聚类大小标识词(取前五个)420民族地区特殊素养本土化知识乡土情怀乡村教师106国际商务培养目标本族语者失误现象文化教学520商务英语专业实验研究培养途径合作技巧合作精神结合图3和表2,我们可以对热点主题进行综合分析㊂首先,避免主题重复和范围太大的聚类,因此剔除掉 跨文化 和 交际能力 两个主题检索词,考虑到大部分文章都是针对培养模式的构建,因此将 教学模式 聚类扩为 培养模式 ; 文化 文化交际能力 语用失误 移情 这几个主题都是在文化教育理念下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因此归纳为 文化教育 ;最后,结合 乡村教师 体育文化 民族地区 等关键词,生成 多元化培养 聚类㊂最终,近20来年内来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 英语教学 外语教学 多元化培养 培养模式 以及 文化教育 五个主题领域㊂1.英语教学㊂共现标识词为:英语教育㊁高校学生㊁跨文化交际意识㊁复合型外语技能人才等㊂在我国,跨文化交际是隶属于语言学而存在的一个学科㊂2000年,我国首次提出 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是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本科教学大纲“;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也将跨文化交际列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2017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 人文性 需要体现在跨文化教育上;2018年和2020年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都将 跨文化能力 作为外语类专业的核心能力指标㊂国家教育政策是学科研究的重要推动力量,由于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政策都是针对英语教学展开的,所以就使得该领域研究在近20来年内始终受到国内英语教学界的持续关注㊂从根本上而言,跨文化外语教学理念从目标到内容始终都在响应国家对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要求(付小秋,张红玲2017:90)㊂可以说,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与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是息息相关的㊂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内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属性㊁内容和方法都是兼具外语教学与教育学特色,研究主体多为教育学和外语教学领域学者(张红玲2012:6),针对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且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权威的跨文化理论(吕丽盼,俞理明2021;顾晓乐2017;杨秋宁,肖龙海2015;刘春燕2012;潘亚玲2008;高一虹2002等)和相对稳定的培养模式(许力生,孙淑女2013;刘慧云2012;彭健2010;刘育东,周迎2009等),并且有不少实证研究对培养效果进行了测评(廖鸿婧,李延菊2017;高永晨2016;黄文红2015;韩晓蕙2014等)㊂除了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进行积极探索,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是针对英语教师跨文化素养及能力的提升(刘玮,杜景芬;高月琴2016;王小清2015;陈素琴,张丽红,王金生2010;张祖辉,丁妍2010等),因为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体成分(王晓宇,潘亚玲2019)㊂只有英语教师切实提高跨文化素养,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能力提升㊂2.外语教学㊂共现标识词为:对外汉语㊁外国文化教学㊁外语教育㊁国际语言等㊂随着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在英语教学领域的不断深入,其他语种也逐渐重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研究㊂这也是对英语跨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积极借鉴和推广㊂涉及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的语种有日语(王艳2019;刘钟鸣,曾妍2014;刘慧云2012;高红2007等)㊁德语(杨建培2020)㊁法语(木艳娟2010)等㊂这也证实了外语教学始终是我国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㊂值得注意的是,以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对外汉语领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是除英语以外,所占比例最多的㊂这些研究积极探索了汉语在推广过程中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建立和能力的培养(叶紫,杨阳2021;崔永华2020等),这也反映出我国近些年来汉语推广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㊂目前,对外汉语领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主要是针对以下四类研究对象:来华留学生(李玉琪,崔巍2017;张春斌,卢丹2018等)㊁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张晓红2014;任晓霏2018)㊁国际汉语教师(李昊2012)以及对外汉语与英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庞小峰2016)㊂总体来说,学者们都认可汉语在进行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应该落实到对外汉语的日常教学之中㊂3.多元化研究㊂共现标识词为:国际商务㊁商务英语㊁高职院校㊁民族地区㊁乡村教师㊂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以及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我国跨文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从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外语人才提升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㊁拥有国际视野的新型国际跨文化人才㊂因此在近五年来,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出现了多元融合的局面㊂特别是在 一带一路 建设的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日益增加,这就需要大批了解他国文化且具备一定商务知识的跨文化人才,因此除英语专业外,商务英语以及国际商务专业逐渐成为与跨文化交际紧密结合的两个主要领域,有关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探索㊁构建及实施路径研究占到了相当一部分比例(柳超健2018;柴奇2018;冯敏2014;李美阳2013;李娟,柳青军2006等)㊂此外,非外语专业大学生(钟华,樊葳葳2000;廖英2006;王桂祥2015等)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付娜;刘玉颖2017;周少蓉2014;邢琰2013;张晓梅2012等)㊁军校学生(舒莉;任莉;易兰2014)㊁中小学生(冀盈2011;李雄2007;刘玮2009等)以及民族地区㊁乡村学生及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以及民族性格的形成也受到了学界持续的关注和重视(刘河燕;郭平2013;康华2014;严峰2017;闫建敏,杨长喜2020等)㊂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出现如此多元化研究的局面是跨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即立足于外语教育,而后向多学科多领域拓展,最终体现和实现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应用型本质,即与全球化㊁国际化和多元化时代的需求相结合㊂4.培养模式㊂共现标识词为:能力培养㊁教学模式㊁移情㊁策略分析㊁主动适应㊁模因论㊁自主学习㊁建构主义等㊂近20来年,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以及培养策略研究一直是我国跨文化教育的热点主题㊂从发文量来看,无论是快速发展期(2000-2011)还是稳定发展期(2012-2022),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一直是所有聚类中文献最多的,由此也能看出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地位㊂跨文化能力的构成维度尚在探索中,加之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势必会造成培养模式研究的多元性和动态性㊂目前,我国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方式可以分为 课堂教学培养 和 非课堂教学培养 两个方向㊂ 课堂教学培养 是指依托课堂教学为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也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主要培养方式㊂由于我国跨文化学科脱胎于外语教育,因此大部分跨文化能力培养是基于外语课堂为主要依托和平台来实现的㊂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及培养目标出发,采用相应的教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同时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从教学视角提出了多个成熟且可操作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模型和教学模式㊂其中包括以过程为导向的 反思性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 (谭瑜,弗朗索瓦㊃维克多㊃涂尚2018),利用 S P O C+微课 的培养理念和技术手段㊁以 能力 培养为牵引的 三位一体 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韩琰,曾立,李明清,刘书雷2017);借鉴了历史文化人类学中的模仿理论和实践性知识理论的 双向 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杨秋宁,肖龙海2015);基于C D I O教育理念创建的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李艳,张卫东2013);根据莫兰的能力结构理论以及后现代课程理论提出的多元文化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刘育东,周迎2009)㊂另一方面,语言教师们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践,如P B L教学模式㊁翻转课堂㊁合作教学㊁自主学习模式等,力争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系统地㊁科学地训练(徐海宁,田晓蕾,黄晓梅2020)㊂非教学培养 ,顾名思义,是指在课堂外以非教学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㊂常见的方式有利用外语电影(李欣2019;郑金霞2012;熊启煦2012;项莉;郭亮2011;欧阳敏2009等)㊁网络视听资源库(汤易,2018;高晓慧,胡家英,李德义,任悦姝,王晶,李友善2015等)以及外国文学作品(贾磊2015;李欣2019等)等作为文化载体,通过真实的语境和语言学习场景,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兴趣,从而提升跨文化意识㊂可以说, 非课堂教学培养 方式是对 课堂教学培养 的有效补充和拓展㊂5.文化本质㊂共现标识词为:文化导入㊁外国文化教学㊁文化知识㊁文化冲突㊁语用能力㊁语用知识㊁语用失误㊂虽然我国是从2000年才正式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到外语人才能力培养,但其实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从未脱离文化教学,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和处理方式各有不同(张红玲2012)㊂文化教学理念始终是我国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已经基本达成了 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统一,并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目标相结合,才能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的共识㊂因此,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题大多是围绕外语文化教学展开,即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通过外语教学培养跨文化意识与能力(B y r a m1997;胡文仲,高一虹1997)㊂文化教学理念也一直是我国跨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㊂首先,通过中外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输入,在对比中认识到中外文化的差异(吕丽盼,俞理明2021;顾晓乐2019;贾磊2015;黄文红2015),进而培养文化意识,构成跨文化能力的基础(B y r a n,1999)㊂随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不断探索和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只有通过提升母语表达能力㊁提高母语文化知识,树立文化平等交流意识才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毛凌滢2009;霍翠柳2012等),因此 母语文化 长期受到忽视的情况有了极大改观㊂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产生原因与解决对策,进一步探讨语用能力的培养及习得(莫艳萍2016;黄峻2006;),增强文化自觉(李智2014;田瑾2015等)㊂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跨文化交际学科与外语学科的差异性,虽然我国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方式已经打破完全外语教学垄断,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目前的跨文化研究仍以本质主义文化观为主导㊂这可能是由于外语教学长期受到语言工具观的影响导致(郑萱2019)㊂近年来,打破边界的新语言文化观开始运用于外语教学理论探索(翁立平,顾力行2016),但在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中还非常少见,应该受到更多关注㊂(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前沿演进关键词时序图可以用来反映研究主题随时间变化而呈现的主要研究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定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㊂因此,我们通过C i t eS p a c e按时间片段生成关键词时序图谱(见图4)㊂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出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热点的历时变化,我们还利用时区图谱(t i m e z o n e)来呈现聚类分析的可视化结果,从而观察研究热点在时间线的演进路线和变化轨迹(见图5)㊂从图5中可以看到, 英语教学 文化 外语教学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等聚类内部关键词的交叉和重叠非常频繁,始终构成我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热点主题,这也再次印证了我国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一直是在外语文化教学这个大框架下进行展开和发展的㊂但是不同时期涌现出来的高频关键词还是体现出在不同时期所关注的培养目标及其演进趋势,我们结合高突现值的相关文献进行如下分析㊂。
人工智能助力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要想更好地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跨文化交流往往面临着许多困难。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正逐渐成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有力工具。
首先,人工智能的翻译技术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语言障碍常常是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最大挑战之一。
然而,利用人工智能的翻译技术,学生可以轻松地进行跨语言的交流。
例如,通过智能手机上的语音翻译软件,学生可以实时将他们的语言转化成对方的语言,实现实时的口语交流。
此外,一些智能翻译设备还能够通过文字输入和输出实现文本的翻译,方便学生之间的书面交流。
这些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应用,大大减轻了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负担。
其次,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技术也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
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除了语言的差异外,口语表达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然而,借助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技术,学生可以通过录音和文本化的方式将他们的口语表达转化成对方可以理解的文字。
同时,人工智能的语音合成技术也能够将学生的文字转化成朗读出来,方便对方理解。
这些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口语表达更加方便和准确。
此外,人工智能的智能推荐系统也有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理解困难和尴尬的情况。
然而,借助人工智能的智能推荐系统,学生可以获得关于对方文化背景和习俗的建议和指导。
通过分析学生的需求和情境,智能推荐系统能够提供适合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方并避免文化冲突。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在学生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它的局限性。
人工智能并不能代替真正的面对面交流和互动,只能是一个辅助工具。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学生仍需通过学习语言和文化知识,培养个人能力和信任来建立真正的联系和理解。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摘要:词语是整个社会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整个社会历史文化的内容和介质,更是整个社会历史文化的形式。
整个社会历史文化对词语的运用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
由于社会发展,词语也在不断演变。
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过程,更是一种深入理解语言文化精神内涵的过程,一种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一种深刻体会自己的情感,一种追求的行为。
通过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提升,学生可以在实际学习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别,并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技能。
关键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跨文化意识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实现学生学习的发展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以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为核心,重点关注英语中的难点,并且注重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才能。
在此基础上,学生应根据所学内容以及专业知识调整学习思路,让学生在一个更加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提高个人的跨文化交际才能。
一、跨文化意识学习的意义英语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英语技能,并将语篇分析理论融入阅读学习中。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并且能够更有效地完成课程任务。
此外,这种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汉语译文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大学生是英语学习的核心力量,学生的思维活跃和创新能力对于英语学习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功能。
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课时和课程都是受限的,所以,重要的是要反复练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为了做到这一点,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在课下及时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
通过与教师开展英文沟通交流,能够增加自己的技能储备。
二、大学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大学生拥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加深对自身的理解在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交流过程中,若是大学生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不会产生因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误解,也能够更好地从更多人的口中了解自己,避免交流冲突。
探讨现代辅助教学手段培养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有效模式摘要: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势不可挡,教育教学者应当充分抓住机遇,有效利用现代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作为连接中西文化的使者,广大英语教师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使命。
他们应知道如何有效利用现代辅助教学手段培养大学生跨文化能力。
因此,探讨现代辅助教学手段培养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有效模式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辅助教学手段;跨文化能力;模式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势不可挡,教育教学者应当充分抓住机遇,有效利用现代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超文体、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
它具有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的特点,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1]。
有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我们的教育形式迈入了一个现代化的全新时期,它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优化教育过程,提供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已普遍使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但因各种原因,条件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出入。
笔者试将其中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问题一,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将多媒体的运用简化为纯PPT文件的播放,虽然教师省去了板书的时间,似乎是提高了效率,但也因上课速度太快,学生反映跟不上节奏,缺乏思考的时间。
一堂课下来,除了感觉老师上课内容庞大外,再就是觉得眼花缭乱,像是走马观花看了一场不太懂的电影,至于收获那更是寥寥无几。
问题二,因资金问题,为数不多的多媒体教室利用率太高,设备负荷过重,导致故障不断,因这些设备故障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而影响教学进度的事情时有发生。
技术如何改善学生在跨文化教育中的交流能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教育日益成为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技术如何改善学生在跨文化教育中的交流能力,并提供一些相关的实践案例。
1. 在线语言学习平台在线语言学习平台成为学生学习外语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这些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伙伴交流,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
例如,一些在线语言交换平台允许学生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与母语者交流,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即时互动的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并适应不同文化的交流方式。
2. 虚拟跨文化合作项目技术还使得学生能够参与虚拟跨文化合作项目,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参与虚拟合作项目,学生可以与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同龄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以及分享和交换想法。
这种跨文化的合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参与一个虚拟的科学研究项目,在该项目中,他们与来自其他国家的伙伴一起探索和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
通过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合理分工、有效沟通以及尊重和包容不同观点的重要性。
3. 多媒体资源的利用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多媒体资源,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其他文化。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跨文化交流的影片、听取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以及阅读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等方式,增加对其他文化的了解。
这种全方位的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并与其他文化进行有效交流。
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技术工具参与在线的跨文化教学活动,如虚拟文化交流讨论或网络会议等。
这些交流平台可以让他们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共同探讨各种话题,并通过互动的方式增加对各自文化的理解。
总结起来,技术在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线语言学习平台、虚拟跨文化合作项目以及多媒体资源的利用,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跨文化交际技巧。
人工智能对大学生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提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成为现代大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
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为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从语言翻译、文化交流、智能助手、虚拟团队等方面介绍人工智能对大学生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提升。
一、语言翻译现代大学生经常面临着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的需求。
然而,语言障碍成为他们面临的一大问题。
人工智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仅有智能翻译软件,还出现了智能翻译设备。
例如,谷歌的翻译软件通过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能够准确快速地翻译各种语言,帮助大学生轻松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二、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离不开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目标文化的背景、价值观念、习俗等。
例如,智能搜索引擎可以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智能推荐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向其推送相关文化内容。
这些智能化的工具为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并有助于减少文化冲突。
三、智能助手人工智能的发展,催生出了各种智能助手,如语音助手和聊天机器人。
这些智能助手能够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信息和帮助,辅助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例如,大学生在面临跨文化交流困惑时,可以通过调用智能助手或聊天机器人进行咨询与解答。
智能助手的存在降低了跨文化交流的门槛,使大学生能够更加从容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和合作。
四、虚拟团队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团队合作的能力,跨国组队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
人工智能提供了创造虚拟团队的机会。
通过智能化的协同办公软件和在线协作平台,大学生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一起进行项目开发、学术研究等。
这种虚拟团队的合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全球思维和国际竞争力。
总结起来,人工智能对大学生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语言翻译、文化交流、智能助手和虚拟团队等方面的智能化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便利的交流和合作平台,同时也帮助他们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