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CivilProcedureLaw)主讲人:李邦军
- 格式:ppt
- 大小:635.50 KB
- 文档页数:217
《民事诉讼法》实践课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民事诉讼法/ Civil Procedural Law二、课程编号:49010108学时:32学分:3开课学时:32开课学期:4三、目的实践环节是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教学环节。
民事诉讼法调整对象源于民事诉讼这一社会实践的客观范畴决定了民事诉讼法学为应用法学的内在属性。
通过对各种类型案件民事审判的学习、模拟和设计性实验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中使学生真实直观地了解民事诉讼的实践性、民事诉讼程序的完整性、民事诉讼程序操作的规范性以及个案法律适用的复杂性,激发学生主动研究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的兴趣和热情,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书本知识,加深对民事诉讼法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和审判程序的理解,掌握进行民事审判的基本技能,并运用相关理论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专业实训,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实践课的目的主要在于:(1)理解民事诉讼法关于管辖、诉、当事人、证据等基本制度的原理;(2)能够综合运用上述制度的规定解决实践问题;(3)了解开庭审理前的主要活动,初步掌握整理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固定证据、促进当事人和解等诉讼基本技能;(4)能够独立完成开庭审理前的准备活动。
(5)理解民事诉讼关于开庭审判的制度与原理;(6)掌握民事诉讼开庭审判各阶段的任务、内容与要求;(7)掌握法官、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在开庭审判中的角色以及相关原理的运用;(8)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开庭审理审判的模拟活动。
四、实践的基本内容和时间分配内容一:模拟法庭(6学时):重点在于关注模拟法庭的开庭审理前的准备,要求学生主要采取温习民事诉讼相关部分课程、案例分析点评、学生提交作业等形式完成;内容二:旁听法院审判(4学时):重点关注法院开庭审判的相关程序问题,要求学生采取温习民事诉讼相关知识、案例分析点评、旁听法院审判等形式完成。
《民事诉讼法》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84004课程名称:民事诉讼法学英文名称:Subject of Civil Procedure Law实验总学时:16适用专业:法学课程类别:必修先修课程:《宪法》、《法理学》、《民法》、《商法》二、实验教学的总体目的和要求(一)实验目的《民事诉讼法学》是研究民事诉讼立法、实践及其规律的学科。
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可深化理解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还能学以致用,形成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民事司法活动打下基础。
(二)实验要求1、对学生的要求(1)实验小组由5-6人组成,推选出组长,由其协调分工、组织和安排实验内容的开展。
(2)实验前应先行掌握《民事诉讼法学》课程相关内容,同时熟悉的实验大纲的要求,做好实验前的必要准备工作。
(3)注意安全,防止事故。
(4)爱护实验仪器设备,节约用材。
2、对教师的要求(1)实验前须交代实验目的与要求,提示学生温习实验项目涉及的重要知识点。
(2)重点讲解实验项目内容和注意事项。
(3)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按时完成实验任务,并提交合格的实验报告。
(4)强调实验纪律和安全制度,全程为学生提供答疑和必要指导。
3、对实验条件的要求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的室内场所,配桌椅和多媒体设备。
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实验名称:诉权与诉实验内容:一、实验原理1.诉权诉权是民事纠纷主体所享有的,请求法院行使审判权解决民事纠纷和保护民事权益的权利。
享有诉权应当具备两大要件:一是主观要件,涉及诉权主体适格问题。
大陆法系诉权理论一般认为是当事人适格。
英美法系则存在有关正当当事人的理论。
二是诉的利益,即指当事人所提起的诉中应具有的,法院对该诉讼请求做出的判决必要性和实效性。
享有诉权的情况下,若行使诉权,应该符合诉权行使的一般要件,即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的法定起诉条件,第120条规定起诉的方式以及第124条规定了起诉的否定性条件。
民事诉讼法学Civil Procedure Law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课程学分:4学分课程总学时:68学时,其中讲课:68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3学期先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总论,经济法学适用专业:法学专业教材:《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江伟主编,2013年第6版。
开课单位:公共管理学院法律系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民事诉讼法是法学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
本课程与民法学、经济法学、婚姻法学等课程联系密切,它所规定的内容,主要是处理民事、经济案件的诉讼程序问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系统阐述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准确传递民事诉讼法的知识,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权利保护的诉讼目的观和正当程序的价值理念,使学生能够了解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重要制度和程序,以利于今后的实践与运用。
本课程主要包括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主管与管辖、当事人与诉讼代理人、多数人诉讼、证据与证明、法院调解、临时性救济、诉讼保障制度、各种审判程序以及执行程序等内容,其中的重点在于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管辖、当事人、证据与证明、各种审判程序等内容。
学习民事诉讼法,要能够运用诉讼法的知识、理论来分析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探讨解决对策、将理论与实践、实体法与程序法融会贯通。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1、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4学时)(1)掌握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和民事诉讼的概念;(2)熟悉民事诉讼的特点;(3)了解民事诉讼法的概念、民事诉讼的目的;(4)理解民事诉讼法律关系;重点:民事诉讼的概念、特征、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难点: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2、诉与诉权(2学时)(1)掌握诉权和诉概念;(2)熟悉诉的要素;(3)了解诉的特点;(4)理解诉的种类;重点:诉的种类难点:反诉3、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2学时)(1)掌握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2)熟悉辩论原则;(3)了解检察监督原则;(4)理解处分原则;重点:辩论原则难点;处分原则4、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4学时)(1)掌握合议制度;(2)熟悉回避制度;(3)了解公开审判制度;(4)理解两审终审制度;重点:合议制度、回避制度难点:两审终审制度5、受案范围(2学时)(1)掌握受案范围的含义;(2)熟悉受案范围的立法规定;(3)了解受案范围的意义;(4)理解受案范围的界定因素;重点:受案范围的立法规定难点:受案范围的界定因素6、管辖(6学时)(1)掌握管辖的主要种类;(2)熟悉管辖的特点;(3)了解管辖与主管的关系;(4)理解管辖的分类和种类及其关系;重点:级别管辖、地域管辖难点:特殊地域管辖、裁定管辖7、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4学时)(1)掌握当事人的概念与特点、当事人能力与诉讼能力;(2)熟悉诉讼代理人的种类;(3)了解诉讼代理权;(4)理解诉讼代理人的范围与诉讼地位;重点:当事人的特征、当事人适格难点:诉讼代理人的诉讼地位与代理权限8、多数人诉讼(4学时)(1)掌握共同诉讼的概念与特点;(2)熟悉诉讼第三人的种类;(3)了解群体性诉讼;(4)理解民事公益诉讼;重点:共同诉讼、诉讼第三人难点:两种共同诉讼的区别、诉讼第三人的界定9、民事诉讼证据(8学时)(1)掌握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与特点;(2)熟悉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3)了解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4)理解民事诉讼证据的收集、交换和保全;重点:证据种类与分类难点:证据能力与证明力10、民事诉讼证明(4学时)(1)掌握证明对象的范围;(2)熟悉证明责任的分配;(3)了解证明标准;(4)理解证明的要素;重点:证明对象、证明责任难点:证明责任的分配11、法院调解(2学时)(1)掌握法院调解的概念与特点;(2)熟悉法院调解的原则;(3)了解法院调解的程序;(4)理解法院调解的效力;重点:法院调解的原则难点:法院调解的效力12、临时性救济(2学时)(1)掌握诉讼保障制度的概念与特点;(2)熟悉财产保全;(3)了解行为保全;(4)理解先予执行;重点:财产保全与先予执行难点:行为保全与先予执行的区别13、诉讼保障制度(2学时)(1)掌握期间、送达、强制措施和诉讼费用的概念与特点;(2)熟悉期间的计算与法定送达方式;(3)了解强制措施;(4)理解诉讼费用的收取;重点:法定送达方式难点:强制措施的适用14、第一审普通程序(4学时)(1)掌握第一审普通程序的概念与特征;(2)熟悉起诉和受理;(3)了解不予受理的情形;(4)理解开庭审理的流程以及诉讼中特殊情况的处理;重点:起诉与受理、开庭审理的流程难点:诉讼中特殊情况的处理15、简易程序(2学时)(1)掌握简易程序的概念;(2)熟悉简易程序的特征;(3)了解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的关系;(4)理解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重点: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难点:简易程序的特征16、民事诉讼中的裁判(2学时)(1)掌握民事诉讼中的裁判的概念;(2)熟悉民事诉讼中的裁判的特征;(3)了解民事诉讼中的裁判的种类;(4)理解民事诉讼中的裁判的适用范围;重点:判决与裁定难点:既判力17、上诉审程序(2学时)(1)掌握上诉审程序的概念与特点;(2)熟悉上诉的提起与受理;(3)了解第一审程序与上诉审程序的关系;(4)理解上诉案件的审理与裁判;重点:上诉的提起与受理难点:上诉案件的审理与裁判18、再审程序(2学时)(1)掌握再审程序的概念;(2)熟悉再审程序的特点;(3)了解引起再审的三种方式;(4)理解再审案件的审理与裁判;重点:引起再审的三种方式难点:再审案件的审理与裁判;19、特殊程序(2学时)(1)掌握民诉法第十五章规定的特别程序的内容;(2)熟悉督促程序的概念与特点;(3)了解公示催告程序的适用范围;(4)理解支付令异议重点:民诉法第十五章规定的特别程序的内容难点:公示催告程序20、强制执行通则(2学时)(1)掌握民事执行的概念;(2)熟悉民事执行的特点;(3)了解民事执行与审判的关系;(4)理解民事执行的一般规定;重点:民事执行的概念与特点难点:民事执行的一般规定21、强制执行措施(2学时)(1)掌握强制执行措施的概念;(2)熟悉强制执行措施的特点;(3)了解强制执行措施的种类;(4)理解对给付金钱的执行与交付物和完成行为的执行;重点:控制性执行措施难点:处分性执行措施22、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2学时)(1)掌握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概念与特点;(2)熟悉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原则;(3)了解涉外民事诉讼程序规范的选择适用;(4)理解国际民事司法协助的概念、特点和种类;重点: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概念、特点与基本原则难点:国际民事司法协助的内容23、涉港澳台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2学时)(1)掌握涉港澳台民事诉讼程序的含义;(2)熟悉涉港澳台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3)了解我国区际民事司法协助;(4)理解一般区际民事司法协助与特殊区际民事司法协助;重点:涉港澳台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难点:一般区际民事司法协助与特殊区际民事司法协助四、课程考核1、作业和报告:作业:4次,课程论文:1 篇;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五、参考书目1、《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江伟主编,2005.2、《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邵明主编,2007.3、《民事诉讼法典专家修改意见稿及立法理由》,法律出版社,江伟主编,2008.4、《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张卫平主编,2011.5、《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日]棚濑孝雄著,王亚新译,1994.。
民事诉讼法中英文对照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法律,旨在规范民事诉讼程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下面是民事诉讼法中英文对照的一些重要条款。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应当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不得滥用诉讼权利,妨害他人合法权益。
第三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四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五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贯彻依法公正审判的原则,尊重事实,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第七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得到实现。
第八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第九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得到实现。
第十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第十一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得到实现。
Chapter I General ProvisionsArticle 1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arties and safeguard the public interest, this Law is ena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stitution.Article 2 The parties to civil litigation shall exercise their litigation rights and perform their litigation oblig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and shall not abuse their litigation rights or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others.Article 3 People's courts shall independently exercise their adjudicatory power in trying civil cases, and shall not be interfered with by administrative organs, social organizations or individuals.Article 4 People's courts shall conduct open trials of civil cases, except for those that should be kept confidentia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Article 5 People's courts shall try civil ca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fair and just trial, respect for facts, and respect for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arties.Article 6 People's courts shall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arties and safeguard the public interest in trying civil ca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Article 7 People's courts shall take necessary measures to ensure that the litigation rights of the parties are realized in trying civil ca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Article 8 People's courts shall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arties and safeguard the public interest in trying civil ca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Article 9 People's courts shall take necessary measures to ensure that the litigation rights of the parties are realized in trying civil ca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Article 10 People's courts shall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arties and safeguard the public interest in trying civil ca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Article 11 People's courts shall take necessary measures to ensure that the litigation rights of the parties are realized in trying civil ca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以上是民事诉讼法中英文对照的一些重要条款。
《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一、《民事诉讼法》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2130009(二)课程英文名称Civil procedural law(三)开课对象法学院法学本科专业学生(四)课程性质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民事诉讼法理论知识和运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的实践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
民事诉讼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实践。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等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等专业基础课。
(五)教学目的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了解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程序法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公正民主的法律意识;熟悉各种民事诉讼规范,正确理解民事诉讼各种程序的规定,提高运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处理民事纠纷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管辖、当事人、民事诉讼证据和证明、调解、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再审程序、特别程序、民事执行等几个部分。
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
讲授时应注意与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的协调,特别是2007年通过、2008年4月1日生效的新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48学时序内容讲授实践合计备注(累计课时)1 第一章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1 1 12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1 1 23 第三章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 3 3 54 第四章主管与管辖 2 1 3 85 第五章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2 2 106 第六章多数当事人 3 1 4 147 第七章民事诉讼证据 1 1 2 168 第八章民事诉讼中的证明 3 1 4 209 第九章法院调解与当事人和解 2 2 2210 第十章诉讼保障制度与程序 2 2 2411 第十一章诉讼费用与司法救助 1 1 2512 第十二章第一审普通程序 3 1 4 2913 第十三章简易程序 1 1 2 3114 第十四章民事诉讼中的裁判 1 1 3215 第十五章第二审程序 4 4 3616 第十六章再审程序 2 2 3817 第十七章特别程序 4 4 4218 第十九章民事执行总论 2 2 4419 第二十章民事执行分论 4 4 48合计42 6 48 48(八)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为主,组织模拟法庭、课堂讨论为辅。
民事诉讼法培训一、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和体系民事诉讼法是为了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权益,依法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
它主要包括民事诉讼的一般规定、民事诉讼的原则、民事诉讼的诉讼参与人、民事诉讼的诉讼请求权、证据、审理程序等内容。
民事诉讼法共计有11章,分别是:总则、管辖、诉讼参与人、诉讼请求和答辩、证据、调解、审理程序、第一审、第二审、再审和执行。
每一章节都包括了对应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
二、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和主要内容民事诉讼法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民事诉讼活动,包括民事诉讼的起诉、答辩、申请执行等整个过程。
民事诉讼法强调了公平公正,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了民事诉讼活动的程序和规则。
民事诉讼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管辖和受案法院的确定、诉讼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诉讼请求的提起和答辩、证据的收集和审查、调解、审理程序和结果的宣判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内容依法规范了民事诉讼活动,并对参与诉讼的各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规范。
三、民事诉讼法的主要原则民事诉讼法有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其中包括平等诉讼权利原则、当事人自愿原则、合法、公正审判原则、合法民事诉讼权利法律制裁权利保护原则等。
这些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基石,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司法公正。
在具体的诉讼实践中,应当贯彻这些原则,确保民事诉讼活动的合法、公正和有效进行。
四、民事诉讼法的具体操作和应用在具体的民事诉讼活动中,当事人应当仔细阅读和理解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确保自己的诉讼行为合法、有理有据。
律师、法官等法律从业人员需要对民事诉讼法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能够正确适用法律,为当事人提供专业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服务。
在具体的民事诉讼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当事人应当熟悉诉讼程序和规则,了解自己的诉讼权利和义务,确保自己的诉讼请求具有合法依据和证据支持。
2. 律师需要审慎分析案情,充分收集和审查证据,提出有力的辩护意见,为当事人争取合法权益。
《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法律教研室制订日期:2008年10月 30 日课程编号:132022课程总学时、学分:48、3课程类别:职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法律事务专业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总述本课程大纲是以2006年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编制的。
二、教学时数分配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第一章民事诉讼法学基本理论【教学目的】按照基本的逻辑顺序向学生介绍民事纠纷和民事诉讼,对民事纠纷的处理机制,民事诉讼的目的、模式等问题加以评析。
在此基础上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讲授,有助于学生对民事诉讼法内容与特殊性的把握。
最后是对诉与诉权的介绍,这部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诉的理论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重点难点】1、重点阐明诉权的涵义:包括程序意义上的和实体意义上的诉权,诉由诉讼标的和诉讼理由组成。
2、难点是如何使学生在了解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机构的基础上,淡化模式论,抛弃那种非此即彼的僵化认识。
【教学内容】1.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能理解民事诉讼是民事纠纷处理机制中的公力救济,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方式。
2.民事诉讼的任务、效力与诉讼模式。
把握诉讼模式是内涵与当今世界两大诉讼模式结构,即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
3.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明确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两个组成部分:审判法律关系与争讼法律关系。
4.诉与诉权。
了解诉的含义、诉的三要素。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教学目的】通过对基本原则的介绍,使学生明确基本原则在整个民事诉讼中的重要性与特殊的作用,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民事诉讼法的概貌。
基本制度是法院进行民事审判活动的基本规程。
【重点难点】1、重点阐明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涵义,强调基本原则较之基本制度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和指导意义。
2、难点是思考辩论原则与处分原则对整个民事诉讼的重要意义,如何正确理解处分原则与国家干预的关系,以及我国民事诉讼法该如何进一步充分体现此两个原则。
2011年第7期山东社会科学No.7总第191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1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改革探析李邦军(重庆大学法学院,重庆400045)[摘要]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审理前的准备”,但尚未形成独立的审前准备程序。
美国和德国作为两大法系的代表性国家,具有较为完善的民事审前准备程序。
我国现行的民事审前准备程序,主要存在诉答程序、证据交换、证据失权和证据收集等方面的缺陷,难以起到确定争点、整理证据及促进和解的作用。
借鉴美、德的立法例,结合我国司法实践,设立独立的民事审前准备程序、建立强制答辩制度、完善证据制度,是改革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基本方向。
[关键词]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程序独立[中图分类号]DF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7-0129-04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改革就被置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地位。
回顾十余年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历程,从过去“先定后审”到“直接开庭”的矫枉过正,再到对审前准备程序的重新认识,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尽管学界对审前准备程序的理论研究倾注了空前的热情,司法实践之尝试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这些努力毕竟没有体现在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之中。
因此,笔者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以便为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作好准备。
一、西方国家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模式的考察西方各国的民事审前准备程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审前准备程序模式,强调当事人及其律师在审前准备程序中的主导作用;另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审前准备程序模式,强调法官在审前准备程序中的指挥和组织作用。
美国的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由三个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阶段构成,即诉答程序、证据开示程序和审前会议。
诉答程序是双方当事人交换诉状和答辩状以及确定争点的程序。
①在《联邦民事诉讼规则》颁行之前,诉答程序一直作为审前准备程序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