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媒体让数学课堂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运用电教媒体创造乐学课堂摘要:电教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构建了表象与内在的纽带,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加深了,让学生在趣味中求索,在快乐中求解,在幸福中求知。
关键词:电教媒体;乐学课堂;学习氛围电教媒体,它是一种独特、新颖,是兼直观性、启发性的辅助教学手段,尤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图形操作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如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它,便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愉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对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由厌学转到“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谈谈本人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申教媒体,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实物感知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而处在直接兴趣阶段的小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能积极生动地有意识进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就会变厌学为乐学。
电教媒体能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由此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这一节内容中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分清平移和旋转,这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景:随着优美的旋律,老师带领孩子们到游乐园参观,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波浪飞椅、转盘、滑翔索道等,学生脸上个个露出喜悦的心情,他们高举手臂挥动,尽情地表演,好像自己已处于游乐场中,忘记在课堂上。
这时老师适时关掉大屏幕,开始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看了刚才节目,你们能不能把这些运动进行分类呢?学生在刚才情境的熏陶下,兴致未减纷纷发言,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明“平移与旋转”的概念,并进行演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移与旋转的特点。
二、利用电教媒体,巧妙地创设思维空间数学教材难免有些内容枯燥、抽象,难以理解,老师即使讲得口干舌燥,也难以使空洞抽象费解的概念与法则直观易理解。
利用电教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有直接联系。
现代的电教媒体正是融形、声、色、光、动、静于一体的理想的教育教学手段。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提高课堂效率呢?一、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开始。
有句谚语说的好“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
教师要善于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把课堂教学过程趣味化、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比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运用媒体播放“唐僧师徒分西瓜”的动画片:唐僧、八戒和沙僧师徒三人行走在通往火焰山的大路上,烈日当头,遍地焦土,三人被烤晒的大汗淋漓,口干舌燥。
这时悟空抱着一个大西瓜从云头落下,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天太热了,快来吃西瓜解解渴!”这时八戒就冲过来争着要分西瓜。
悟空转身躲过八戒笑道:“我来分,八戒你吃西瓜的1/2,师傅吃西瓜的1/3,沙僧吃西瓜的1/4,我吃西瓜的1/6。
”八戒听后撅着嘴说:“猴哥,你明知道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可你自己吃的却最多,我不干!”语音刚落,唐僧、沙僧、悟空师徒三人便哈哈大笑,悟空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咱俩换吃,怎么样?……”学生们被生动的《西游记》动画所吸引,此时,老师抓住时机提问:“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
”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适时利用电教合作探究、应用生活---激活数学课堂诸城市辛兴镇市子口小学王泌忠电话:6522420摘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让数学生活化,有利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电教媒体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
关键词:电教媒体、数学生活化、合作探究、激发兴趣一、联系实际,运用电教教学,力求生活化《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只有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收到较好地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可见,改变学习方式根本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具体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
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
六年级有学生60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27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
电教论文数学课堂因“你”而精彩沔城回小刘红梅电教媒体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性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但是,电教媒体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切入点。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应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利用媒体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就没有智慧的灵感。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学生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那么教师如何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呢?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些方法经常在新课导入中应用,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其实,这些方法在教学的后半部也可以恰当应用,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短,在后半节课更不容易集中精力学习探索,因此更要抓住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教学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和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口算除法时,课的后半部分,我利用孩子们喜爱童话故事的特点,以他们最喜闻乐见,也最乐于接受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为主线,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师: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大家已经能又快又准地算出来了。
为了表示对大家的奖励,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我想大家一定听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吧?这次,皇后趁七个小矮人出去干活又把白雪公主毒晕了,七个小矮人回来时,急坏了,赶忙去求巫师拿解药。
运用电教媒体,激活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是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也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一个学生成绩的好与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课的学习,数学逻辑性强,独立性小。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感知到学习的乐趣,当然方法颇多,我今天在这里,主要是对如何采用多媒体为平台,激活学生对数学科目的兴趣,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能力水平,作一点浅薄的探讨。
一、合理使用电教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一个学生要是对某一个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们就会自发的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如果对学生没用兴趣,那必将阻碍学生前进的动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绊脚石。
比如:在复习“两位数乘以两位数”时,我们特意选择有规律的例子:“22×28”“61×69”“44×46”……用多媒体展示出来,首先让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写出它们的答案。
可以这样说,绝大多数的同学观察到了每一个因数的关系,(个位之和得10,十位相同),但最后也只是拿出草稿纸,进行计算。
接着老师就用多媒体展示,以最快的速度说出答案(个位相加向十位进一,十位随便哪个因数加一,与另一个十位相乘。
比如,22×28,2+8=10,一个因数的十位就相当于就变成3,接着个位相乘得16,十位相乘得6,结果就是616),让同学们感知多媒体的神奇,同时激发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浓厚兴趣。
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随时都会注意数学中隐藏的各种规律,使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二、合理使用电教媒体,顺其自然突破难点因为电教媒体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变静为动,由浅入深,突出重点,从而突破难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把稍微复杂的东西简易化,把课堂的教学变为兴趣盎然的活动,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的时候,我们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规则的物体、正方形、长方形等,接着就用多媒体展示来把他们对折,再对折……每一次对折的时候叫同学们仔细观察对折后一定要完全重合,就是每一份都是一样多,从而突破“平均分”的难点。
运用电教媒体,促进数学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粉笔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淘汰,人们开始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电教手段以生动、新颖、富有童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并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获取知识的氛围,让学生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并把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谈几点认识:一、适时运用,引发学生兴趣著名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电脑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适当处理,使学生利用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复杂抽象的认识活动变得简单而直观,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以童话形式导入新课,适时出示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它量出我的金箍棒有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一边量一边数着,“一米、二米、三米……”量到最后,猪八戒犯了难,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办呢?此时,教师暂停播放,指名学生到讲台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其他人则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课桌的桌面长度。
在测量的过程中,他们都遇到了像猪八戒所遇到的同样问题:不够一米的长度该怎样表示?此时学生产生了急于解决问题的动机。
于是我鼓励学生进行猜想,然后组织学生广泛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一边小结一边继续播放画面,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是分数吗?”利用电教手段引入课题,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与卡通人物,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学习“三角形分类”时,我在屏幕上出示了一些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属于哪种三角形,第一个露出直角,第二个露出钝角,第三个露出锐角。
前两个好判断,当一个角是锐角时却不能判断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于是马上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唤醒了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电教媒体使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的教育事业。
也不甘落后,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教学的改革。
也随着技术的更新。
发生着变化,由以前的一大一小两块黑板的教学区跟不上教育的节奏。
因此。
电教媒体走近了课堂。
成为教师最重要的辅助手段,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
静动的结合等诸多优点。
教师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则会给数学课堂模式到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若教师采用“满堂灌,一讲到到底”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厌烦这门学科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跟适合新课程理念,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让学生乐学数学而不是厌烦数学。
一、激发参与动机,学生学有兴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就是兴趣。
因此,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教学中可以利用色彩明快、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尽可能通过摆一摆、评一评、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是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触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新奇而富有情意的环境中孕含抽象的教学习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感。
如在教学“口算除法”是,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动态效果,先出示3个美观大方的盒子,然后依次出示6根小棒,6捆小棒、6捆零9根小棒,要求学生把小棒平均放在3个盒子里。
在学生将小棒的装情境中孕含着本节课的关键“平均分”。
然后。
提出“如果有240根小棒,我们怎么放呢?”引起学生的思索,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提供参与条件,学生学有机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构成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的过程。
因此教师既要启迪学生参与的动机,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例如教学一位数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最高位不够除),上课后,学生在充分感知“平均分”后,由最高位够除的口算过度到最高位不够处的口算。
电教媒体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在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易集中持久,课堂教学只有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而电教媒体不仅能够激活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而且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掌握数学思考方法,增强数学能力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数学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作用1、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以无意注意为主,喜欢直观、生动的感知材料。
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紧扣教材,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色彩鲜明、图像逼真的教学情景:(1)小朋友们今天跟“豆角老师”一起到“图形王国”里去旅游;(2)今天,动物王国召开运动会;(3)大象伯伯过生日;(4)丰收的果园里都有些什么呢?……通过这样一些生动活泼的画面,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配合老师恰当的讲解,把学生带进了预先设置学习目标的教学环境中,自然而然的使他们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2、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电教手段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难点得到突破,也使学生在感受知识之间联系的同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认识乘法”时,如果老师单纯的讲解,也许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不难,关键是在于是否理解了概念,为什么用乘法算?也就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我首先设计了简单的几个画面,每张桌子上放2台电脑,有2张桌子,问:“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学生不假思索的说出了结果。
再问:4张呢?学生也很轻松的说出了结果。
当我出示20张桌子、100张桌子的画面,再提问:“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时学生都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我趁势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有办法来解决了,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动力,迫切希望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样不知不觉中的状态下,学生也领会了乘法的意义,比直接告诉效果要好得的。
巧用多媒体手段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对于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数学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揭示数学概念的的形成与发展,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等;电教手段的使用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教学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电教手段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数学知识技能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谈自己对运用电教手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巧用多媒体手段激情引课;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老师所教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愿学、想学。
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备课时间充分作好准备,了解和分析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结合实际,有的放矢。
通过ppt课件、计算机网络信息等把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融为一体,使学生从各种角度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避免课堂上呆板的讲解和空洞的说教。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比多少》时,可以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现在就让我们来看段动画片吧?(故事导入)画外音:我是小红,今天要和小兰去果园摘苹果,小朋友们,你们也想去吗?那就赶快准备好吧!动画演示:果园里,小红和小兰很专心地摘苹果。
(1)小红和小兰各摘下一个苹果,画外音:“二个人苹果的个数怎么样?”(2)分别又摘下一个苹果,画外音:“现在苹果的个数怎么样?”(3)出现了二堆苹果,画外音:“摘下的果子越来越多,现在两人苹果的个数同样多吗?”这样的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一股迫切要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油然而生。
利用多媒体,结合故事导入,并配有轻快、活泼的背景音乐,创设“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学习环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巧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知知识的过程“活”起来。
让电化教学走进数学课堂现代科学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好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而课堂教学活动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当今,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在各科教学中有所应用。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的特点,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优化课堂教学起了巨大的作用,也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
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对电化教学的一点体会:一、电化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便利1.电化教学,静中有动,动中有变,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激发兴趣,化难为易,利教利学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电化教学能够提供一个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交换平台,及时作出反馈,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产生激励,实现教学导向功能。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运用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
运用电教手段化静为动,便于突出特征,揭示规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公式、法则。
例如:在《循环小数》的教学中,为了在课堂开始就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学生思维,分散教学难点,我特意录制了一段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红绿灯变化规律的影片。
上课开始放映此片后,学生精神振奋,思想活跃,纷纷说出了自己看到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变化的。
这时乘势引导:它们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亮起,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
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有类似的现象。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电教媒体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但有不少电教课效果欠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点。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应从哪些方面来确定其最佳作用点:
一、在新旧知识连接点上
在领会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电面来确定其最佳作用点:教手段助一臂之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两组画面。
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再通过学具配以折折、摆摆、画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何为“平均分”。
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如六个苹果组成的整体、八面小旗组成的整体……通过幻灯在银幕上依次显示。
于此同时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教师在讲解“分数的意义”过程中所提出的有关问题。
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即而抽象概括,一个东西(一个苹果、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些小旗、一片森林、一群羊、一队小朋友……)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
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 "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
由平均分成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二、在教学重点处
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其要点是:①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②在能正确分析此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时,在两张胶纸上各画一汽车,通过抽拉直观演示,显现两车相遇的全过程。
如这样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结果:相遇。
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投影片抽、拉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
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
教者通过投影的直观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出发开始直到两车相遇难点。
突破了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三、在学生思维转折处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方法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
产生发散性思维,又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又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
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响。
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
此刻,展示半圆图(弧长和直径可以分离的复合片)。
通过抽拉演示并伴以“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四、在学生思维困惑处
教者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 ;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这时,通过投影在银幕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确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
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
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绝不可认为电教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弄成了电教“满堂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