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外科手术成人胃肠减压胃管置入长度的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95.89 KB
- 文档页数:1
成人胃肠外科手术胃肠减压胃管置入长度的研究分析管奇峰;欧志平;林少标【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ength of stomach pipe used for gastraintestinal decompress. Methods: 140 cases from Decemher 2007 to Octoher 2010 accordring to random sampling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70) and experiment group (n=70), the insenion depth of gastmintestinal deconpression tube of which were 45-55 cm and 55-70 cm respectively.Results: The effects of gastrointestinal decompression (gastric juice drainage, abdominal distension recovery time of peristalsis) , major complications (reflux esophagitis, intestinal obstruction pneumonia incision dehiscence), the difference of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0.05). Conclusion: Insertion depth of gastmintestinal decompression tuhe extended 1015 cm maybe beneficial to the gastrointestinal decompression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operation.%目的:探讨成人胃肠外科手术后胃肠减压胃管置入的最佳长度,以达到最佳的胃肠减压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12月~2010年10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普外科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胃管置入的长度为45~55 cm(耳垂-鼻尖-剑突的长度),研究组胃管置入的长度为55~70 cm;对比分析两组胃肠减压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减压效果(包括胃液引流量、腹胀情况及肠蠕动恢复时间等)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反流性食管炎、肠梗阻、肺部炎症及切口裂开等)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成人胃肠外科手术患者胃管置入的长度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再延长10~15 cm,不仅胃肠减压效果良好,且利于术后患者的顺利恢复.【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1(008)018【总页数】2页(P61-62)【关键词】胃肠减压;胃管长度;成人;胃肠外科手术;引流【作者】管奇峰;欧志平;林少标【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外一科,广东惠州516211;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外一科,广东惠州516211;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外一科,广东惠州516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胃肠减压术是根据负压吸引及虹吸作用的原理,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及肠道中的气体及液体吸出,有效的胃肠减压可以减轻胃肠道压力和减轻腹胀,同时能减少缝线张力和切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可以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通过对胃肠减压吸出物的判断,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协助疾病的诊疗[1]。
胃肠外科手术前成人胃管置入长度的探讨摘要目的:探讨胃肠外科手术前成人胃管置入长度。
胃肠道手术病人术前置入胃管是一种必须和重要的护理措施,她是利用负压吸引及虹吸原理,预防术后胃肠道内的积气积液,减轻胃肠道内的压力,利于手术后胃肠道的愈合和胃肠功能恢复[1]。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按教科书中的方法,为胃肠外科成人手术患者术前留置胃管长度为45-55cm。
书中手术医师发现,胃管插管深度仅主胃贲门或胃体部,有侧孔在胃贲门外食管内。
方法:笔者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对60例胃肠外科术前置胃管的成人手术患者,采用两种置管长度,书中观察胃管顶端在胃中的位置,术后观察胃肠减压效果。
结论: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病人身高、提醒增加7-12cm的置管长度,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或者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胃肠道手术术前置胃管成人胃管置入长度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胃癌32例,肠梗阻2例,直肠癌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胃管统一采用扬州市桂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橡胶胃管。
1.2 方法对照组按教科书中的常规插管法,测量方法为前额发际至胸骨剑突处或由鼻尖经耳垂至胸骨剑突处的长度为45-55cm [2],常规法插入并固定,观察组30例,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置管深度增加7-12cm,插入并固定,两种插管方法在术后均接负压引流器持续负压抽吸胃内容物。
1.3 观察指标2. 结果与讨论2.1 人体解剖显示,食管长度为25-30cm,咽部长度为12cm,鼻部长度为8cm,总长度为45-50cm[3],对照组插管长度为45-55cm,从解剖角度分析,胃管测孔不能完全盘入肾内胃肠外科术后病人大多采用半卧位,由于胃蠕动重力作用,胃内容物在于胃幽门部,胃管前段未到达该位置时,不易抽出胃内容物,起不到胃肠减压作用,观察组置管深度增加7-12cm,使胃管前段在幽门部,则容易抽到胃液。
2.2 对以往插管回顾,及与手术医师探讨,对照组病人插入胃管45-55cm后胃管仅有1-2个孔暴露在胃内,形成的负压小,只能抽出少量胃液,或只有少量白色粘液,术后减压效果不佳,观察组病人胃管插入55-65cm后,胃管侧孔均在胃内,形成的负压范围大,肠内的液体全体才容易逆流入胃管,而排出体外[4],胃液引流量明显增多,术后患者腹胀明显减轻,肠蠕动恢复快,置管时间缩短,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此方法可取。
浅谈胃肠减压胃管的固定方法和留置长度留置胃管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护理操作,作为胃肠减压以及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的重要的营养治疗方法,手术前留置胃管可以减少麻醉和手术中的并发症。
因病情需要有时需留置好几天,为防止滑落要对留置胃管进行妥善固定,护理人员进行了较多探索[1],但仍然存在胃管固定不牢或固定方法复杂等不足[2]。
以前固定胃管的方法是用普通胶布两根,分别将胃管固定于一侧鼻翼旁和同侧面的颊部。
但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效果不理想容易滑出,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的工作量。
置入胃内的长度为45-55CM[3],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胃管留置长度一般55CM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CM才能完成胃内容物的引流。
带着这个问题本科对胃管的留置长度和固定方法进行了护理循证,现介绍如下。
1 查阅资料从解剖上分析,人体食道长约25-30CM,鼻腔长度约8CM,咽部长约12CM,一般总长约45-55CM,胃部整个高度大约15-25CM,如果只插入50CM就只能到达胃的贲门附近,引流的效果将减弱。
2 系统文献检索进行系统文献检索和实证查阅,已有了不少相关报道。
(1)韩友欢[4]报导中认为胃肠减压中插管的深度为55- 60CM,梁秀兰等[5]认为前额正中发际至肚脐体表测量法留置胃管能达到有效的胃肠减压效果。
黄青春[6]认为应根据患者的体形确定插入的胃管的长度,较好的方法为:在胃管上做出三个标记,分别为55、65、75cm,矮胖型55~60cm;中等型60~70cm;瘦长型65~75cm。
老年患者胃的位置比年轻人稍有下垂,按传统体表标志法留置胃管,经手术医师术中探查,胃管前端仅到达食管下段或贲门部,造成引流效果不佳。
杨爱君[7]在X光机下观察,胃管插入45~55cm胃管前端在贲门下3~5cm减压缓慢、侧孔在胃内暴露少易阻塞,达不到减压效果,胃管插入45~55cm后继续插入5~7cm,胃管达胃体、幽门口,即进管长度为50~62cm,这一进管长度负压范围大、侧孔不易阻塞,减压明显。
胃肠减压效果与插管深度的探讨胃肠减压术中胃肠减压管的插入深度对引流效果和患者腹胀的改善程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观察260例患者术后胃肠减压管在胃中的位置,结合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对胃肠减压管插入深度与胃肠减压效果的关系进行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260例,男157例,女103例,年龄30~75岁,身高150~180cm。
其中食管癌156例,贲门癌85例,贲门失弛11例,食管平滑肌瘤8例。
按照随机对照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及疾病种类的差异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胃肠减压管统一选用18号硅胶胃管,有3个侧孔,1个顶孔,共4孔,顶孔距侧孔126cm。
方法: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将胃肠减压管插入并固定,其位置从发际至剑突,插入深度45~55cm,观察组从剑突到下颌角再到鼻孔[1],插入深度较对照组长10~13cm,为55~68cm。
在插管成功后,两组均固定连接负压引流器,采用持续负压抽吸胃内容物。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X2检验,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术后患者腹痛、腹胀判定采用蔺氏标准[2]。
胃肠插管深度效果比较:在两组的术中发现,对照组胃肠插管深度仅到达胃贲门或胃体部,有侧孔位于胃的贲门外食管内;而观察组胃肠减压管的顶端恰好到达胃窦部,胃管的侧孔均进入胃内,且胃肠减压管在胃内均无扭曲、折叠,两组病例中胃肠减压管的插入深度、术后的腹胀情况及引流情况、肠蠕动恢复时间的比较,见表2。
讨论插管深度的理论分析:从解剖角度看,鼻部的长度约8cm,咽部的长度约12cm,食管的长度25~30cm,总长度达45~50cm,胃肠减压管远端侧孔距顶端距离126cm,传统插管长度45~55cm,从数学角度分析,胃管侧孔不能完全到达胃内深度,这与术中所见的情况相吻合,从而降低了胃肠减压效果。
此外由于胃自身的蠕动和重力作用,胃内容物存在于胃体部及幽门窦部,而胃管前端未达到该位置,明显的影响胃内液体及气体的引流,不易抽出胃内容物,因而不能起到较好的胃肠减压效果,还易引起胃扩张,增加吻合口张力,影响缝合口愈合。
胃管插入长度研究进展摘要:胃管插入是临床护理操作之一,广泛用于管饲、洗胃、胃肠减压等。
临床上插管长度通常是测量病人前额发际正中至胸骨剑突处的距离,一般插入长度成人45~55cm,小儿14~16cm.在护理实践当中,由于插入胃管的目的不同及病人的性别、身高、年龄等的差异,此插管长度不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近年根据不同情况对插管长度、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改进。
本文将胃管插入的不同目的、需要的长度、达到的效果综述如下。
关键词:管饲饮食洗胃胃肠减压胃管插入长度1.管饲饮食1.1 目的通过鼻饲管灌注流质食物、营养液、水分和药物满足病人需要。
1.2 鼻饲管插入长度鼻饲胃管是经一侧鼻孔置管终止于胃内,通过导管供给不能由口进食的患者以营养丰富的流食,保证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达到营养和热量的供应,满足病人的身体需要,近年来常用于脑卒中及危重不能进食患者。
关于胃管插入长度:传统的插管长度是从发际到剑突或鼻尖至耳垂再到剑突的距离。
成人食管长度约为25~30cm,咽部长度约为12cm,鼻部长度约为8cm,总长度为45~55cm,所以理论上插入胃管长度约45~55cm。
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按此长度插入胃管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通过临床多次试验,采用眉心——脐的体表测量法,胃管即可到达胃体、胃窦部,可有效地观察胃内容物或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
所以说,胃管会插入胃中以保障能量供应,具体的位置可能就因人而异了。
1.2.1 小儿应根据小儿生理解剖特点确定插管的长度。
Klasner〔1〕通过拍摄小儿腹平片验证其精确性总结出图表法,鼻胃管插入长度(cm)=67+〔0.226×身高(cm)〕。
姚红伶等〔2〕将小儿插管的体表测量方法耳垂到鼻尖到剑突距离,即14~16cm的长度,改良为前发际正中至脐的长度,比原有长度多插入8~10cm,即插入22~26cm,克服了在推注流食时因食管反流出现的呕吐。
贺生等〔3〕通过对32具新生儿尸体的解剖,测得新生儿经鼻腔插入长度以18~22cm 为宜、经口腔插入长度以15~17cm为宜。
成人胃肠减压时胃管留置长度的探讨
杨惠吟;杜乐暖;刘春霞
【期刊名称】《吉林医学》
【年(卷),期】2006(027)004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胃肠减压时胃管留置长度.方法:对120例行纤维胃镜患者按传统的测量方法,即耳垂至鼻尖再至剑突的距离并记录;再记录胃镜直视下胃管前端到达贲门的距离,以及传统测量长度分别延长7cm、10cm、13cm后胃管前端到达贲门下为距离.结果:胃肠减压时传统测量长度胃管前端到达贲门下的距离为10~15cm,占6.7%.传统测量长度延长7cm,胃管前端到达贲门下为10~15cm,占60%.传统测量长度延长10cm,胃管前端到达贲门下为10~15cm,占73.3%.传统测量长度延长13cm,胃管前端到达贲门下为10~15cm,占30%.结论:胃肠减压时留置胃管的最佳长度为传统测量长度延长7~10cm.
【总页数】1页(P395-395)
【作者】杨惠吟;杜乐暖;刘春霞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人民医院,广东,澄海,515800;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人民医院,广东,澄海,515800;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人民医院,广东,澄海,515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2
【相关文献】
1.胃肠外科手术成人胃肠减压胃管置入长度的探讨 [J], 明荣华
2.鼻胃管成人胃肠减压留置长度的临床护理观察 [J], 周小芹;陆红晨;秦国华
3.不同身高成人胃肠减压插入胃管长度的探讨 [J], 黄爱飞;李菊芬;胡金文;林华微;陈志琴
4.成人胃肠减压时胃管留置长度的探讨 [J], 杨惠吟;杜乐暖;刘春霞
5.成人留置鼻胃管长度测量方法的探讨 [J], 张爱华;张灿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科胃肠减压患者胃管插入长度的探讨廖娟【摘要】目的探讨胃管插入长度对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减压的效果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胃肠减压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改胃肠减压管插入长度为55~69cm,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插管,胃管插管长度为(45~55cm),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腹胀,肠功能恢复及胃液引流情况.结果观察组胃液引流量多,腹胀明显减轻,肠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早;对照组胃液引流量少,患者腹胀不适,肠功能恢复较观察组晚.结论胃肠减压胃管插管长度在传统胃管插管长度上(45~55cm)增加插管长度10~14cm,有利于外科术后患者早日康复.【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1(009)033【总页数】2页(P220-221)【关键词】胃肠减压;插管长度;腹胀【作者】廖娟【作者单位】内江第一人民医院普外二科,四川,内江,6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胃肠减压术是外科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它利用负压吸引原理,将胃肠道积聚的气体和液体吸出,以降低胃肠道内压力,减轻腹胀及缝合口张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伤口愈合和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胃肠减压在腹部外科中用途广泛,如肠梗阻、胃肠穿孔、食管、胃肠道手术后的患者均为适应证,是腹外科患者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胃管插入的深度是影响胃肠减压效果的重要原因。
据临床观察,传统法插入深度为45~55cm,术后胃肠减压效果不佳,达不到有效的引流部位,部分患者有腹胀不适感。
对此,笔者于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观察100例患者术中胃肠减压管在胃中的位置,结合临床症状,对胃肠减压管插管深度进行进一步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消化系统疾病需要胃肠减压的患者100例(均为成年人),男63例,年龄18~75岁,平均42岁,女37例,年龄20~68岁,平均43岁,其中食管癌14例,胃癌28例,胃十二指肠穿孔21例,结肠直肠癌14例,肠梗阻16例,重症胰腺炎7例。
胃肠外科手术成人胃肠减压胃管置入长度的探讨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成人胃肠减压时胃管置入长度,以达到更好的胃肠减压效果。
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置入胃管的长度为耳垂-鼻尖-剑突的长度为45cm~55cm。
观察组胃管插入长度为发际到脐的长度为55-65cm。
结果观察组在插管到位、有效引流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普外科成人胃肠减压插管深度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再延长10cm~15cm。
【关键词】胃肠外科手术成人胃肠减压置管置入长度胃肠减压术是普外科常见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之一,持续胃肠减压可以减轻腹胀,引出胃肠道的液体及积气;减少术中呕吐引起窒息;防止发生吻合口漏;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但据临床观察,传统的插入方法深度为45-55cm[1]。
术中发现,这样的插管深度胃管头端仅到达贲门区,部分侧孔在食管。
对此,笔者于2009年5月至2009年12月,观察60例患者术中胃肠减压管在胃中的位置,结合临床症状,对胃肠减压管插管深度进行进一步探讨,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009年我院收治胃肠外科需行胃肠减压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41~78岁。
1.2方法两组均采用同一厂生产的胃肠减压管,有3~4个侧孔,顶端至第1个侧孔0.8cm,至第3个侧孔12cm。
对照组实行传统式插管法,测量方法从耳垂至鼻尖再至剑突,长度约45~55cm,接负压引流器持续负压抽吸胃内容物。
观察组插入深度为发际到脐的距离,结合病人身高约55—65cm,插管成功后固定连接负压引流器,持续负压抽吸胃内容物。
为使本研究更具可靠性及科学性,胃肠插管所有的操作,由专人负责操作并记录。
1.3结果术中发现,对照组插管深度仅至胃贲门或胃体部;而观察组胃管顶端刚好至胃窦部,胃管在胃内无折叠、扭曲。
两组胃肠减压管插入深度、术后腹胀及引流情况、排气时间比较见下表。
表两组病例不同插管深度的效果比较两组相比,P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