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化学高一上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个性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4
2.3 碘的性质和提取川沙中学郭玉芬【教材分析】在当今全球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海水资源与人类的生活有着日益紧密的联系。
教材以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为背景,学习卤素的相关性质,能使学生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中的作用,体会学习化学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二章第三节《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第一课时,在掌握碘单质和碘离子性质的基础上,重点讲解从海带中提取碘的主要原理和操作步骤,学习用萃取的方法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
本节内容涉及氯、碘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为下一课时卤素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做好铺垫。
除此之外,本节中出现了升华、萃取、蒸馏等分离操作,为学生掌握基本的物质分离方法打下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学生群体是市实验性示范性中学的学生。
学生整体思维活跃,化学基本功较好,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设计思路】本节课采用实验-讨论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中以碘的溶解性、特性和碘离子的氧化反应为切入点,以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实验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海带提碘的主要原理和操作步骤。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碘的溶解性、碘的特性。
(2) 理解萃取的原理。
(3) 掌握海带提碘的主要原理和操作步骤。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海带提碘的学习,认识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物质制备和提取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带提碘的学习,感受海洋资源的丰富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海带提碘的主要原理和操作步骤。
2、教学难点:采用萃取的方法分离提纯物质。
三、教学用品碘单质、碘水、蒸馏水、四氯化碳、酒精、淀粉、分液漏斗、氯水、碘化钾溶液、烧杯、滤纸、酒精灯、火柴、试管、铁架台。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法、启发法。
五、教学流程 1、流程图2、流程说明(1) 通过滤纸显色的实验,引入本节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共5篇)第一篇: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一、教学目标1、知道海水提溴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2、知道海带提碘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流程。
3、知道几种分离物质的方法4、认识溴、碘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5、通过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的学习,认识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物质制备和提取的一些过程和方法。
认识到海水是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培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从海水或海产品中提取溴、碘单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通过分析、讲解、对比等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新课过程[情境创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的资源,我们目前已经掌握了从海洋中提取氯的方法,但海洋还有大量的资源等着我们去开发。
虽然在海水中几乎存在所有的常见元素,海水中除了H2O外含量最高、最容易获得的物质是食盐。
大多数的元素含量较低。
但目前从海水中提取的两类物质已经形成产业。
分析表中数据:一类是海水中含量较高提取容易的物质如镁、钾等;另一类是陆地含量极少,只能从海水中提取的物质,如溴、碘等。
(一)从海水中提取的元素-溴引言:溴在科学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有很多用途。
陆地上溴的储量只占地球上溴的总储量的1%,剩余99% 的溴分布在海洋中。
溴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用量很大,然而我国溴的年产量仅数千吨,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需要大力开展海水提溴的研究和开发。
1)提问溴的用途:学生回答不全面教师总结:被称为“海洋元素”的溴也被广泛的运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它可以用于生产多种药剂,例如熏蒸剂、杀虫剂、抗爆剂等等。
2)介绍提溴方法的发展历史和现状1)早在19世纪初,法国化学家就发明了提取溴的传统方法(以中度卤水和苦卤为原料的空气吹出制溴工艺),这也是目前工业规模海水提溴的惟一成熟方法。
2)此外,树脂法、溶剂萃取法和空心纤维法提溴新工艺正在研究中。
2.3 从海水中提溴和碘〔共5课时〕第4课时怎样检验Cl-、Br-、I-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Cl-、Br-、I-离子的检验方法。
〔2〕知道卤化银的性质。
〔3〕学会离子检验和排除其他离子干扰的方法。
〔4〕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初中已学的有关氯化物的化学性质,推断其他卤化物的性质,体会“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和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Cl-、Br-、I-离子的检验2.难点离子检验时如何排除其他离子的干扰三.教学用品多媒体设备。
12组学生实验:氯水、四氯化碳、A溶液(氯化钠)、B溶液(溴化钠)、C溶液(碘化钾)、硝酸银溶液、稀硝酸、食用碘盐、淀粉碘化钾试纸、试管。
教师用:A溶液(氯化钠)、B溶液(溴化钠)、C溶液(碘化钾)、碳酸钠溶液、硝酸银、稀硝酸、试管四.教学流程1.设计思想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因而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的动机。
因此对于本节课这类着重化学实验的教学,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将以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探索问题、研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2.流程图.流程图说明〔2〕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前面学习的电离的知识,了解在三种溶液中溶质的存在形式是离子形态,鉴别三种溶液其实就是要检验出溶质中的微粒——各种离子。
〔3〕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设计实验方案检验Cl -、Br -、I -离子、通过实验检验方案可行性〞的活动。
〔预计学生会想出两种方案:①加新制氯水,再通过加四氯化碳、振荡观察四氯化碳层的颜色②加硝酸银,观察沉淀颜色。
通过实验验证,会发现两种方法都可行。
实验中教师可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指导,特别是要注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醒学生或提示学生思考。
溴、碘的提取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从海水或海产品中提取溴、碘单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知道氯、溴、碘单质的性质及其差异。
掌握Br-、I-的检验。
非金属单质Cl2、Br、I2活泼性(氧化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问题解决1】现有X、Y两种元素,已知X的单质能从Y的化合物中置换出Y的单质,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X、Y都是金属,且X比Y活泼B.X、Y都是非金属,且X比Y活泼C.当X是非金属时,Y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D.当X是非金属时,Y一定是非金属【信息提示】学生阅读课本,并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填写)工业上如何从海水或海产品中提取溴和碘呢?从海水中提取溴:通常是将氯气通入提取后的母液中,将溶液中的氧化成。
生成的单质溴仍然溶解在水中,鼓入或,能使挥发出来,冷凝得到,精制粗溴可得到高纯度的溴单质。
从海产品中提取碘:①灼烧:将食用干海带,烧成海带灰后,自然冷却。
②浸泡:将灼烧所得海带灰,不断搅拌,。
③氧化:在滤液中加入,静置。
④提纯:将所得溶液进行、,从而得到单质碘。
【整理归纳】从海水中提取溴:从海产品中提取碘:【资料卡】阅读教材P471.溴、碘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溴是色,易,密度比水的体。
碘是色的体,易。
溴、碘在水中都溶解度都很,但易溶于、等有机溶剂。
2.溴、碘的化学性质:氯、溴、碘的电子层结构非常相似:,都容易而使最外层电子达到电子稳定结构。
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是非常相似的。
请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1)与氢气的反应:溴、碘与氢气反应跟氯气与氢气反应相似,均生成相应的气态氢化物,只是反应条件有所区别氯气和氢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溴和氢气在500。
C条件下反应:碘和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但生成物不稳定易分解,又生成碘和氢气:(2)与水的反应:溴、碘与水反应跟氯气与水反应相似,均生成相应的酸和次卤酸溴+水:;碘+水:(3)与碱反应:溴、碘与碱反应跟氯气与碱反应相似,均生成相应的次卤酸盐、金属卤化物和水:溴与氢氧化钠反应:碘与氢氧化钠反应:(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5)单质碘的特性:遇显色。
2.3 从海水中提溴和碘〔共5课时〕第3课时进一步认识氧化复原反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氧化复原反响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理解元素化合价升降与氧化复原反响、电子得失的关系。
学会氧化复原反响的判断以及用化合价升降或电子转移来分析氧化复原反响。
〔2〕学会用双线桥和单线桥表示氧化复原反响中电子的转移。
理解四种根本反响类型与氧化复原反响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氧化复原原理,经历从“得氧与失氧〞到“化合价改变〞到“电子转移〞的分析过程,理论探究的根本方法;经历提炼概念的过程,认识准确、精炼地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方法。
〔2〕明白“表象〔化合价变化〕〞与“本质〔电子转移〕〞之间的关系,能从本质上描述并表达一个氧化复原反响。
明白“电子转移〞才是物质间发生氧化复原反响的本质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透过化合价变化的现象,看到电子转移的本质。
从而感悟“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氧化复原这一对典型矛盾的学习,感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角度来判断、分析氧化复原反响。
2.难点氧化复原反响的本质。
三.教学用品教学多媒体系统,〔PowerPoint、Flash MX〕四.教学流程1.设计思想本课设计思想的主要依据是体验教学。
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更是一个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即亲历学习过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
体验能产生情感,是一种有指向意义的活动,体验是主体与客观世界发生关联最直接的方式和途径,体验总是体验者自己的事,必须亲身经历。
本课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和师生相互活动,要同学亲历从“感觉〔得失氧〕〞到“表象〔化合价改变〕〞再到“概念即本质〔得失电子〕〞的认识事物的过程。
本课的后半局部,主要是概念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外延。
2.教学流程3.流程说明 〔1〕本设计分两个层次,一是以实线框和实线箭头表示的教学流程;二是以虚线框和虚线箭头表示的人们认识氧化复原反响的过程:a 为氧化复原反响的“得失氧说〞,b 为氧化复原反响的“化合价升降说〞,c 为氧化复原反响的“得失电子说〞,d 为“对概念进行‘提炼’〞,e 为“表达训练〞,f 为“总结应用〞。
2.3从海水中提溴和碘(第1课时)沪新中学:顾春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溴和碘的物理性质。
(2)知道萃取的原理,了解萃取的操作。
(3)知道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的主要原理和操作步骤。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的学习,认识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物质制备和提取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的学习,感受海洋资源的丰富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溴和碘的性质(2)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三.教学过程引入:列举出生活中同学们所知道的含溴、含碘的物质,或者跟溴跟碘有关的事例。
生活中许多的物质都和溴和碘有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先学习溴和碘的性质。
板书:一.溴与碘的性质视屏片段:《倒出液溴》请学生仔细观察,得出液溴的相关性质以及特性,并写在学案1上演示实验:碘的升华请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碘的相关性质以及特性,并写在学案1上图片展示:方志敏给鲁迅的密信,得出碘的另一特性,并写在学案1上模拟实验:溴与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注:简单介绍有机溶剂),由学生归纳出溴与碘的溶解性,并写在学案1上模拟实验:溴与碘的溶解性,由学生归纳整理学案2视屏片段:萃取板书:二.萃取学生讨论:作为萃取剂的条件是什么?并填写学案3图表展示: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提问这些元素是以什么微粒形式存在的?)分析:海水中溴离子的含量提问:怎么提取溴呢?提溴的原料是什么呢?板书:三.海水提溴提碘图表展示:海水和卤水中溴离子的含量学生通过比较得出提溴的原料是卤水(学生同时完成学案4)讲解:我们选择含溴离子高的卤水,其实是通过水分蒸发而剩下的溶液,溴离子的浓度由67---2500mg/L,这种过程,在化学上称为“浓缩”板书:浓缩提问:海水中的溴是以离子形式存在,而我们所讲的提溴,是要将溴离子转化为溴单质(注:高一学生并无氧化概念,所以必须简单讲解氧化的概念)板书:氧化图片展示:集中常用的氧化剂以及价格,学生自然而然会选择便宜的氯气作为氧化剂板书:原理:Cl2+2Br-Br2+2Cl-(注:离子方程式学生同样没概念,必须由老师给出)学生思考:这时候,溴单质溶解在水中形成溴水,那么怎么提取出溴单质呢?(可提示:溴的特性)板书:提取图片展示:工业上海水提溴的流程提问:如何海水提碘?图片展示: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比较得出海水中碘的含量远低于溴的含量,那么用卤水作为原料还合适吗?图片展示:海带、马尾藻的海洋生物浓缩碘,学生自然而然得出提碘的原料应该是海带和马尾藻。
1氯、溴、碘单质化学活泼性的探究第二章第三节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第二课时)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聂济敏一、思维结构(导图)2二、思维结构分析(说明)1.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中“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中的内容,教材篇幅少,但是内容却较多。
从教学内容的性质来看,氯溴碘单质化学活泼性的比较属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的教学,传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大多采用讲授的方式,然后用演示实验来验证。
二期课改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此,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假设和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验证性实验不是照方抓药,探究性实验也不是放任自流,探究性实验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在关键处给予学生及时的点拨与启发。
教学对象是区示范性高中的学生,学生基础一般,学习愿望不够强烈,学生思辨和探究的意识不强,习惯于接受性学习。
在知识上,学生已学过氯气的性质、卤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决定在教学手段上以实验探究为主,在教学形式上以提问启发为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尝试由所学知识推测比较氯溴碘单质化学活泼性的直接比较的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通过实验得出实验结论,体验科学家式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比较氯溴碘单质化学活泼性的方法还有很多间接的方法,通过课本上的资料库,让学生总结比较卤素单质化学活泼性的间接方法,教师再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通过视频等方式,讲解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差异性,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方式。
2.教学流程33.学习障碍的突破方法(1)根据初中所学知识讨论比较氯溴碘单质化学活泼性的方法有哪些?阶段一:理解基于学生初中学过比较金属单质化学活泼性的方法,为比较非金属单质化学活泼性提供的了很好的脚手架。
2.3 从海水中提取的溴和碘概述:海水中提取镁元素,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关情境。
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过了氯元素,食盐等内容。
根据化学史料,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上,吴蕴初先生对我国民族化工做出的奉献。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在讲解从海水中提取镁时,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学习过程,体验运用知识解决或解释实验问题的愉悦,教学重点是海水中提取镁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是让学生以企业家的身份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形式,如有需要在课前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做好准备。
在下一个课时中,由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元素,引出卤素一族性质的比较。
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间的关系,并通过比较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根据现象作出结论的能力。
情景设置:学生课前思考〔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问题1:焰火中最耀眼的火花是什么颜色是什么元素产生的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提取它们问题2:假设你是一个企业家,在开发海水资源的众多工程中,选择了海水提镁,请说出选择的依据学生依据〔一〕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提取镁有可能。
虽然在海水中镁的含量不及陆地,但对于环境的危害小。
从市场的角度看,很多行业对镁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如铝合金生产,压铸生产,炼钢脱硫三大领域以及稀土合金,金属复原等其它领域。
问题3:如何在海水中实现对镁离子的富集,别离参加沉淀剂可以到达别离的目的。
可以先利用海水晒盐后得到苦卤水,提高镁的含量,同时又去掉了大局部的杂质离子。
问题4:应该选择什么试剂作为镁离子的沉淀剂可以选择的有石灰乳,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
因为考虑到钡离子和钾离子在海水中含量较少,提取本钱较高,因而不考虑。
问题5: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什么用石灰乳而不是用氢氧化钠可以从价格和综合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
问题6:为制备石灰乳,你准备将厂址设在哪里总结: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海水→苦卤水→氢氧化镁→氯化镁→镁卤素课时内容安排的概述::卤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溴和碘在海水中的含量和提取方法。
2.掌握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滴定管、滴定管架、滴管、试管、酒精灯、显色剂等。
2.实验试剂:海水、45%硝酸、氢氧化钾、硼酸、过硫酸钾、碘酒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约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海水中可能存在哪些化合物?有什么方法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2.介绍溴和碘在海水中的存在情况和提取方法。
二、实验前准备(约10分钟)1.展示实验器材和试剂,说明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
2.阐述实验安全知识,如佩戴实验眼镜、手套等。
三、实验操作(约40分钟)1.实验步骤:a.取一定量的海水倒入烧杯中。
b.在滴定管架上安装滴管,并将滴定管中注满45%硝酸。
c.慢慢滴加硝酸滴定海水,直至溶液中不再出现气泡。
d.在另一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钾溶液,并加热至溶液沸腾。
e.倒入滴定过的海水中,观察溶液变化。
f.加入适量的显色剂,根据显色剂的颜色变化,判断溴和碘的存在。
2.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a.滴加硝酸时要缓慢,避免溅溶液。
b.加热氢氧化钾时要小心,注意不要烫伤。
c.操作过程中要佩戴实验眼镜和手套,并注意实验室的通风和安全。
d.显色剂的使用要按照实验室规定,避免过量使用。
四、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约20分钟)1.学生根据显色剂的颜色变化,判断溴和碘的存在情况。
2.讨论溴和碘在海水中的存在量和提取方法的优缺点。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大规模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你会怎么做?五、实验总结与拓展(约10分钟)1.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检验实验目标是否达成。
2.引导学生思考:海水中除了溴和碘,还有哪些有价值的元素和化合物可以提取?3.拓展学生的知识,介绍海水中提取其他元素和化合物的方法和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溴和碘在海水中的存在情况和提取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3 从海水中提溴和碘(共5课时)第5课时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加深理解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
(2)学会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3)学会过量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化学反应中过量问题的推断和计算,提高综合计算的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计算题格式、方法、思维过程的规范化的练习,逐步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等在化学方程式中相关计算的应用。
过量计算。
2.难点过量计算。
三.教学用品多媒体设备四.教学流程1.设计思想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可以说是贯穿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这一节中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际上是前面所学学问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涉及中学化学反应中很多有关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间的换算,综合性很强,由于同学已经在学校把握了物质的量和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的计算,本节将通过讲解、争辩法对过量计算及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算问题进行教学并支配三个例题和在概念性以及综合性上逐步增加的练习,适当分解难点达到教学目标,逐步培育同学综合运用学问和技能的力量。
2.流程图3.流程图说明(1)通过投影:“溴在工业上是格外重要的原料,假设在1L苦卤中有Brˉ0.1mol,则提取溴时,氯气的用量能否大大过量?具体该加多少摩尔氯气?”这一问题,让同学思考解题方法,复习“物质的量与化学方程式的关系”以及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简洁应用(2)此步骤通过题目:“例2:在试验室里用0.12g镁带和足量的盐酸反应,能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多少毫升?”让同学了解在高中阶段运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决问题时,除了涉及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外,还经常涉及到物质的质量、体积等物理量。
同学必需把握必要的换算方法。
(3)(4)(5)本内容通过a、对氯气、氢气的化合反应中各物理量的分析,归纳物质的量、质量、气体体积等物理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关系(方法略)b、通过练习(略)加深理解、巩固。
沪科版高一化学上册《从海水中提取的元素──溴和碘》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溴和碘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了解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方法和过程。
3.学会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分析海水中溴和碘的存在与浓度。
4.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实验操作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 知识点讲解(1)溴和碘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讲师通过投影演示,介绍溴和碘的化学性质,如物相、密度、熔点、沸点等;以及物理性质,如气味、颜色等。
(2)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方法和过程讲师介绍提取溴和碘的方法和过程,包括离子交换法、浮选法、萃取法等等。
2.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参与实验操作。
实验内容包括:(1)海水中溴离子的检测通过银离子法,检测海水中溴离子的存在与浓度。
全组同学测出海水中溴离子的浓度,并记录在教学反思中。
实验步骤如下:1.取一定量的海水,加入一滴酸化硝酸,用滴定管加入AgNO3溶液到约5滴时出现沉淀,少量滴入再出现沉淀时止滴,记录AgNO3加入量V1。
2.在同等条件下,用硝酸处理一定量的KBr溶液,用AgNO3溶液滴定,记录加入AgNO3的体积V2。
3.计算在海水中的溴离子浓度。
4.将个人数据汇总,统计全组海水中溴离子的浓度。
(2)海水中碘离子的检测通过滴定法,检测海水中碘离子的存在与浓度。
全组同学测出海水中碘离子的浓度,并记录在教学反思中。
实验步骤如下:1.取一定量的海水,加入稀盐酸,用苯酚解出法,将碘溶出,滴入淀粉临界点,用Na2S2O3溶液进行标准滴定,记录滴入Na2S2O3溶液的体积V1。
2.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一定量的KI溶液,滴至临界点,记录滴入Na2S2O3溶液的体积V2。
3.计算在海水中的碘离子浓度。
4.将个人数据汇总,统计全组海水中碘离子的浓度。
3. 课堂提问讲师对学生进行提问:1.如何检测海水中溴离子的存在和浓度?2.如何检测海水中碘离子的存在和浓度?3.如何提取海水中的溴和碘?学生积极参与回答,并形成讨论。
4. 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通过此次教学,学生了解了溴和碘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认识到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方法和过程,掌握了运用化学原理分析海水中溴和碘的存在与浓度的方法,培养了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实验操作的技能。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2学科:化学任课教师:授课时刻:年月日( 星期)姓名年级性别总课时____第_ 课教学课题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学目标1.明白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原理和步骤2.认识人类开发海水资源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1.萃取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教学过程课前检查作业完成情形:优□良□中□差□【创设情形,导入新课】我们先来看一些漂亮的照片。
现在在这信息时代,我们的数码相机都专门多,索尼,佳能等等。
在往常,我们并不是用这些拍照的,我们会拿着胶卷去相馆洗照片。
有种胶卷在中国专门有名,叫柯达。
那摄影师是如何将这黑乎乎的胶卷变成漂亮的照片呢?那个地点有有一个奇异的物质——溴化银。
溴化银是一种专门好的感光材料,同时呢,碘化银也具有这种感光用处。
它还有另一个用途——人工降雨。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下这两种元素:溴和碘。
【展现】海洋中要紧元素组成溴元素:海洋总储量1×1014t,“海洋元素”,在海洋中要紧存在形式:Br—碘元素:海洋总储量8×1010t,在海洋中要紧存在形式:I—【教师】我们明白海洋中存在着丰富的溴元素和碘元素,那么我们如何从海洋中将它们提取出来呢?这确实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过渡】第一,我们要先了解溴和碘的相关性质,然后通过这些知识,去设计出合理的提取方案。
内容一、溴、碘的物理性质1、溴的物理性质(展现液溴)【教师】大伙儿从它的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描述溴的物理性质,注意观看中间的那层。
【学生】颜色:深红棕色液体(唯独的液态非金属)液封:易挥发(刺激性气味,有毒) ρBr2 >ρH2O具有强的腐蚀性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易溶于乙醇、CCl4、苯等储存方法:棕色试剂瓶液封2、碘的物理性质(展现碘单质)【教师】大伙儿从它的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描述溴的物理性质【学生】颜色:紫黑色晶体,有金属光泽易升华(演示实验,与溴的挥发做比较)——可用于碘单质的分离在水中溶解度比溴还小,易溶于乙醇、CCl4、苯等储存方法:棕色试剂瓶密封碘的特性:与淀粉变蓝【探究】淀粉遇碘变蓝依旧I—变蓝,如何设计实验?【设计】试管1:淀粉加碘水试管2:淀粉加碘化钾溶液【教师】这是一个特点反应,能够验证碘单质的存在。
2.3 从海水中提溴和碘(共5课时)第2课时比较氯、溴、碘的化学活泼性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氯、溴、碘的原子结构及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在理解氯、溴、碘原子结构的递变规律的基础上,理解氯、溴、碘性质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氯、溴、碘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研究和学习的方法。
(2)通过阅读教材,提高阅读、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氯、溴、碘性质的比较实验,经历根据实验现象作出结论的过程。
(4)通过对氯、溴、碘化学活泼性的比较的实验探究,认识比较法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卤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分析,领略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氯、溴、碘的原子结构及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难点氯、溴、碘化学活泼性的递变规律。
三.教学用品试管、胶头滴管、新制饱和氯水、NaBr溶液、KI溶液、溴水、四氯化碳。
四.教学流程1.设计思想传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大多采用讲授的方式,然后用演示实验来验证。
二期课改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此,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假设和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验证性实验不是照方抓药,探究性实验也不是放任自流,探究性实验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支架,在关键处给予学生及时的点拨与启发。
2.流程图求学生用铁、铜、银三种单质和硝酸亚铁、硝酸铜和硝酸银三种盐溶液设计探究实验,在这里请同学回忆该实验或者播放该实验的录像,可以很好的启发学生对该实验探究过程和原理的回忆,从而为学生比较设计氯、溴、碘活泼性的实验提供帮助。
(2)(3)(4)在动手实验之前,要先明确实验的原理和步骤,能提高学生实验时的针对性和计划性,克服学生为实验而实验的弱点,提高实验的效率。
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海带提碘(第二课时)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属于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章的第三节内容。
教材简单介绍了从海带中提碘的预处理过程,对于实验设计和具体步骤没有在书中呈现,但在配套的学生练习册中有较为完整的实验内容。
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来看,已经学习了部分卤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对本节课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同时本节课所接触的实验设计基本原则和一般思路以及包括萃取、分液、过滤等操作也为接下来学会自己合理科学地设计实验、正确规范地进行物质分离提纯等操作打下了基础。
从教学内容的功能分析,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思路有助于日后合理科学设计实验提供导向,掌握萃取、分液等分离提纯的原理和方法有利于进一步理解人类生活生产中做物质分离的方法和意义,通过教学的设计,在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操作之后进一步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研讨和再探究,提升学生实验操作和反思质疑能力;分析本实验的流程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实验过程的同时体验人类从自然界提炼物质的一般过程。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以高一年级学生为授课对象。
学生刚刚接触以卤族元素为代表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也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层面已经初步掌握过滤操作、萃取操作等。
学生善于思考、探究积极热情高,可以较好地通过现象分析原因,能够再引导下质疑和讨论,但对于实际探究思维还不够发散,设计实验原则和方法思维上还不够系统,大胆分析异常现象还需要加强。
本节课重点围绕海带提碘中的核心反应和后处理探究,以实验为载体,融汇实验设计方法,引申开发自然资源过程,以期加强学习能力、培养质疑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原理和过程。
2、理解萃取的原理;掌握萃取的操作(第一课时)。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设计实验,理解海带提碘的原理与过程,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设计思想方法。
2、通过观察实验、质疑提问和讨论探究,体验从自然界提炼物质的一般过程,形成对化学实验的探究乐趣。